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燕王-第2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七月初,命两浙、江东沿海各州防备敌军来袭,同时诏各路帅臣检阅士兵和弓手。

    数天后,拒绝出使金国,迎贺金国皇帝的同枢密院事周麟之被贬为分司闲职,迁往筠州居住。

    中旬,代周麟之出使金国的枢密院都承旨徐嚞返回临安,带回了令赵构和满朝文武震惊的消息。

    原来他一路北上,刚刚到达盱眙县就被在那儿等待的金国迎送使拦住,向他传达了金国皇帝的谕旨,要他即刻返回临安,要朝廷重新派遣宰相和太尉前去。另外,对方还告诉他,金国皇帝早在六月已经到达汴京,若再拖延不去,将亲率百万大军,南下狩猎!

    这个消息对赵构和满朝文武来说无疑的晴天霹雳!

    五月份金使高景山不是说他们的皇帝八月底,或九月初才会到汴京吗?怎么会提前两三个月就到了?

    朝廷下达的备战命令,送达边境不久,粮草物资刚刚开始筹集,更别说运往江北军事重镇,也就是说整个战备几乎还没有实质性推进。

    得知这个消息的第一时间,主战派、主和派全都乱了阵脚!

    就在其他两派慌神之际,逃亡派趁机崛起,在朝堂上的声势越来越大,竟然迅速占了上风。

    他们鼓动皇上趁金人尚未南下,赶紧退避福州,若等他们渡过淮河长江,则避之不及,恐怕将要重蹈靖康之乱的覆辙!

    赵构惊惧之间,抗金之心动摇,经逃亡派大臣稍一劝说,便同意离开临安暂避,并命陈康伯、朱倬等早做准备。

    陈康伯很快镇定下来,言辞拒绝执行逃离临安的命令,当即舌战逃亡派,陈述逃离临安对大宋的利害。

    他告诉赵构和众臣,朝廷逃离临安,皇帝和一些官员虽得暂且偷生,但放弃江淮、江南、荆襄、荆湖军民,必定会失去民心,一旦金人南下,大宋军队和百姓,人人都会像皇上和文武百官一样向南逃亡,到时候金人从淮河到长江,再渡江到临安,定然是如入无人之境,毫不费力就能将江北、江南大片土地全部占据,一旦丢掉江南富庶之地,即使一时逃得性命,大宋最终必然难逃灭亡之命运!

    陈康伯极力劝说赵构留在临安,不然不论能否抵挡金人南下,都将无颜面对列祖列宗。

    与此同时,他提议将主张逃亡的官员全部免职,逐出临安,永不录用。

    随着陈康伯一番激烈的言论,主战派官员很快又在朝堂占据绝对上风。
………………………………

第582章 密令

    在左相陈康伯、右相朱倬、同安郡王杨存中等主战派文武重臣将朝堂言论掌控之后,主和派和逃亡派很快偃旗息鼓,逐渐不再发声。

    赵构也在陈康伯和杨存中轮番劝说中,打消了离开临安避难的心思,应主战派请求,最终答应留在临安,稳定军心民心。

    朝廷在短暂的惊慌之后,很快稳定下来,急忙将金国皇帝完颜亮已在六月到达汴京的消息送往江淮各地,命江淮诸军伺机而动,可趁金军未到,占据有利地形,积极组织防御,不可错过有利时机。

    江南筹集粮草军需的速度骤然加快,大举征调浙东、浙西各州县民夫,迅速将筹集到的军需送往建康府、镇江府、和州和扬州等军事重镇囤积。

    朝廷整个抗击金人的思路是以淮河沿线的寿春、庐州、盱眙、淮阴为防御第一线,集中原有兵力,以有利地形,据城与敌人周旋,阻击拖延敌人南下的速度,能防多久便防多久,尽量为长江北岸的和州、扬州,布置第二条防线争取时间,第三条防线则在长江南岸,正面以建康府和镇江府为中心,东面以平江府为中心,屯驻重兵,拱卫临安。

    其实朝廷的整个防御重点还是东路的长江沿岸,至于淮河一线,在朝廷看来是必定会丢失的,从布置排兵布阵来说,淮河一带可以丢失,而长江北岸的和州、扬州,若是不能防守,也很大可能会被放弃,最终的防御重点是在镇江府、建康府和平江府,依据宽广汹涌的长江天险,将敌人拦在长江以北。

    但整个防御思路,除左相陈康伯、右相朱倬、同安郡王杨存中、三衙帅赵密和皇帝赵构之外,再无他人知晓,因为朝廷给江淮诸军下达的命令是渡江防守,将南侵的金人挡在淮河以北,决不允许他们肆虐江南!

    命令如雪花般送往镇江府、建康府、太平州、池州、蕲州、鄂州等地,命各地驻军渡江北上和州、庐州、寿春、盱眙、淮阴、襄阳、信阳,务必将金人拦在淮河一线。

    与此同时,驻守长江的大宋水师一部三千余人,在典海使李宝率领下出海北上,奉命在东海县一带,拦截从海路南下的金兵。

    七月底,间谍来报,金人果然兵分四路,西路十万大军攻川陕,中路二十万大军从邓州、唐州攻信阳、襄阳,东路六十万大军在金国皇帝完颜亮亲自统帅下已经离开汴京,到达应天府,海路有水军十万余人,从密州南下,直奔临安,总兵力达百万!

    这个消息再次震动朝堂,主和派、逃亡派大臣又有了抬头的迹象,幸好左相陈康伯、同安郡王杨存中力主抗金,一文一武率领主战派大臣稳住朝堂,使既定的抗金计划得以继续施行。

    朝局稍稳之后,一道道催促镇江、建康、扬州、和州、庐州、盱眙、淮阴、平江、寿春、信阳、襄阳等地各军积极备战的命令向江北飞去。

    金国再没有派遣使者来临安,临安也没有重新派遣使者北上,各地备战,如火如荼。

    回易处,陆游早已去了泉州,等待与商贾交割货物。

    而杨丛义则一直在临安等待征召的消息。

    大宋朝廷积极备战,大批军队调往江北,粮草军需也一批批从临安府附近的粮仓和武备库运往镇江、建康。

    负责军械武器制造的东西作坊,迎来了二十年来最忙碌的时刻,兵匠官吏不分昼夜,在作坊内赶工。

    作为西作坊使,杨丛义虽然不用去作坊任职,主事之人是西作坊副使,但他还是可以去看看的,不能指挥,也能给些指导意见,毕竟他也不是对制造全然不懂的挂名西作坊使。

    当年他倡导的流水线制造方法,已经全无踪影,兵匠们还是按照固有的方法在制造,速度和效率自然不高。

    面对军器所给他们压下来的巨大的制造任务,西作坊的一众官吏和主事们心慌不已,一旦完不成制造任务,影响到前线抗击金人的战局,所有人都要治罪!

    杨丛义得知情况后,马上跟主管西作坊的副使沟通,告诉他,要想完成军器所下达的制造任务,必须改变制造流程和方法。

    那副使对制造并不精通,也是才调来不久的一名将校,除了年龄,不论从官阶还是官职来说,都不可能跟杨丛义相比,面对巨大的制造压力,他没有拒绝的道理,何况对方还是他的顶头上司。

    绝大多数情况下,像杨丛义这种西作坊使类的诸司正使是不会出现在下属面前的,更别说亲来指导工作。

    诸司正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少有会负责具体事务的,除非有特旨,或是愿意多管闲事,否则只需要在家领取俸禄就行,不会有任何人说,朝廷也不会追究任何责任,因为正官不管事是传统和惯例。

    而杨丛义是例外。

    跟副使沟通完毕后,副使将所有主事全部找来议事。

    杨丛义九年前在西作坊担任过副使,很多主事都还认得那个当年经常出现在制造一线的杨大人,所以当他重提流水制造流程和方法,一众主事马上就想起从前,那种方法确实迅捷有效。

    毫无争议,整个西作坊很快达成共识,一众官吏、主事当天就开始筹备,细分工艺流程,细分制造班组,调整全部制造流程。

    第二天开始,新的制造流程投入使用。

    三天后,西作坊整个制造流程步入正轨,速度明显加快,杨丛义功成身退,继续回到回易处等待消息。

    然而,一直等到八月初,杨丛义仍然没有等到枢密院或是殿前司的任何命令,直到他向朝廷上书回报回易督造进度之后,等到了内侍传来的一道口头密令。

    八月初七,一名内侍来到回易处,向杨丛义传达密令:如无特命,回易船队腊月之前不得离开泉州!

    一听到这道密令,杨丛义马上就明白之前的逃亡传言并非空穴来风,赵构真在做逃亡福州,甚至是更远的海上的准备,否则何须下达这样一个密令,于是他随即提出一个请求。

    杨丛义告诉内侍,他听说金人准备大举南侵,江淮等地都在积极备战,长江一线的水军也在日夜训练,而回易船队有一支从禁军改编过来,常年穿行于海上的护卫军,他们在海上行军作战如履平地,眼下全国上下都在备战,准备抵御金人南侵,而回易船队出海时间不定,希望能将护卫军调入明州或是长江,为抗击金人尽一份力!

    内侍只是来传达密令的,对于杨丛义的请求,他不能做主,也不敢随意同意或是拒绝,答应会回禀。

    三日之后,一道来自枢密院的调令送达回易处,命回易护卫军一个月内调防明州,协助浙东水军扼守杭州湾海道,拱卫临安府!

    接到命令之后,杨丛义当天便策马离开临安,直奔泉州而去。

    八月下旬,回到泉州,将朝廷对回易船队的命令传达给回易副使陆游,同时将枢密院要调遣回易护卫军北上明州,协防海道的命令也一同告知,让他安心在泉州督造回易,筹备物资,等待进一步命令。

    而后,杨丛义回到家中,跟顾清尘、孟芸娘道别,告诉他们,金人已经从汴京南下了,他要率领回易护卫军北上明州,协助明州水军在海上抗击金人。

    远洋回易并不比在海上打仗安全,这些年来杨丛义一直四处奔波,历尽危险无数,顾清尘司空见惯,并没有多少担心,只是告诉他,如果可以,时常给家里送些消息回来。

    而孟芸娘对他的担心和不舍要更多一些,在她看来打仗跟出海相比,危险大了太多。但一旦金人南下,来到江南,所有人都会遭殃,即使她们远在泉州,也不一定会幸免,她是知书达理之人,又南来北往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人,经历过很多事,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顾清尘和孟芸娘没有哭闹,也没有明确支持杨丛义北上,临行前只是告诉他要注意安全,家里的事不用担心,她们自己会照顾好。

    已经七岁的儿子站在院门口,直到杨丛义离开,他才抬头问道:“娘,爹这次去哪儿?还是出海吗?”

    顾清尘回道:“不,这次是要去打仗了。”

    “打仗?”七岁的小孩还不懂什么叫打仗,眼里尽是迷茫。

    “在我们大宋北边有一个坏人,无缘无故要来我们这儿抢东西,为了我们的东西不被抢,你爹带人去北边跟他们打架去了,要是没打赢,坏人就要来抢我们东西,如果打赢了,坏人就会被赶走。”孟芸娘跟他解释道。

    “三娘,爹能打赢吗?”充满好奇的小孩再问。

    “你爹可厉害了,肯定能打赢!”孟芸娘笑道。

    “等我长大了,也要去打坏人。”小孩一脸认真。

    “要想打得赢坏人,你就要好好练武,好好读书。从今天开始,每天练剑两个时辰,跟你三娘读书三个时辰。完不成,不准出去玩!”

    顾清尘将院门关上,看着七岁的孩子,语气严厉。
………………………………

第583章 引诱反叛

    “金人百万大军已经南下,很快就会渡过淮河。虽然敌军人多势众,但我们训练多年,完全有一战之力。兄弟们,此次北上,机会难得,只要大家同心协力,共进共退,我们一定会建立难以想象的功勋!”

    来到流求营地的杨丛义,很快召集精武军自准备将以上的全部将校,聚众议事。

    “这次北上我们只能去三千人,其他人先留在流求,等待命令。所以这三千人,必须经过挑选,首先要愿意、敢于北上抗击金人,其次要具备打仗的能力。现在,我们先从将校开始挑选,想去北方打仗,建立功勋的,出列!”

    杨丛义一声令下,全部将校起身出列。

    “很好!看来大家都想北上建功。这次宋金之战恐怕要持续很长时间,等将北方局势弄清楚,大家再北上不迟。姚昶,你留在流求营地,暂领精武军训练备战,等待命令,随时北上支援。罗聪,你领新招募的全部护卫军,战阵和水战,必须每日训练,一旦战事焦灼,护卫军也得北上。苏仲、潘诚,你们各自挑选两指挥兵力,三日之后,随我北上!”

    “是,大人!”

    姚昶、罗聪、苏仲、潘诚齐声应是。

    而后,杨丛义在苏仲、潘诚挑选完领兵将校之后,亲自在剩余的精武军将校中将十分渴望北上的薛望挑了出来,而后又令薛望再挑将校。

    不消多时,统领六指挥兵力的将校全部挑出,加上苏仲、潘诚等人,共有将校十六名。

    北上将校已定,各将校即刻回营动员将士,挑选士兵,为北上明州做最后的准备。

    等军营诸事安排妥当,杨丛义来到流求县城,他已经很久没见杨四娘。

    “四娘,我要率军北上了,流求之事就麻烦你了。”

    夜晚,一番激烈的温存之后,两人依偎在一起,聊起正事。

    “夫君放心北上,我在流求很长时间了,精武军、护卫军将士我都比较熟悉,有我和罗聪、姚昶在,不会出乱子。要是你在北方需要支援,派人把消息送回来,我亲自带人北上,与夫君同进退!”

    说话间,杨四娘好像又回到了当年在武学求学的那段时光。

    “好,真有需要,我们并肩作战!不过,希望不要有这一天,你在流求筹备后勤,支援前线就好。”

    “四娘听夫君安排,我就在流求等你的消息。”

    聊不多久,二人又燃起了别样的情愫,接着又是一番激战。

    多年来,杨四娘孤身一人在流求,这次来,杨丛义很想让她也生下一儿半女,给她做个伴。

    二人心有默契,行事之间,如鱼得水。

    但能不能生子,有时候要看运气,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数天后,杨丛义亲率五十余艘战船、海船和整整三千名经过挑选的精武军将士从流求出发,顺风北上。

    钦岛,回易船队北方基地。

    “沈大人,益都府传来消息,金人已经大举南下,七月就兵分四路,其中西路和中路率先出击,进攻川陕、襄阳、信阳,东路有完颜亮亲自统帅,估计此时已经到淮河一带,而从海路进攻,想直驱临安的水军目前还在密州,估计是在等待北风。”

    从益都府回来的精武军探子,将带回来的关于金军的消息汇报给在钦岛坐镇的沈缙。

    当日杨丛义告诉过他,一旦金人到达淮河一带,就要马上策动辽阳的完颜雍起事,金国后方不乱,长江纵使有天险,恐怕也很难挡得住金人。

    “给各军统领的书信,有没有送到?”

    “八月初就已经把书信送到南下各军,至于能不能送到统军将领手中,我们真不能保证。后边南下的都是真正的金人,里面基本没有汉人。”

    沈缙默然不语,他仿冒辽阳留守完颜雍的名义,从八月开始向南下支援的各路军队发布诏令,让他们同去辽阳,共谋大事,有多少人会相信,他没有信心。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得知完颜亮率军南下淮河的消息,沈缙马上动身,他要亲自去一趟益都府。

    数天后,沈缙扮作商贾,带着几名随从进入益都府。

    多年来,由于跟益都府里几家酒楼和几个大商贾保持着较为频繁的往来,跟他们的关系处的很好,所以探听消息也很方便,基本没有什么难度。

    就在沈缙进驻益都府几天后,他探听到一个消息,完颜亮下令山东路各州府即刻征召士兵,每州每府不能少于两千人,驻守各州府的军队留下必要守卫,其余的也要全部南下,与朝廷大军汇合,违令者重罚。

    而接到这道命令的各州府官员焦头烂额,因为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征召过多次,各地的青壮、牛马,如今所剩无几,几乎全都南下了,哪里还能征召到两千人?

    这无疑又是一道严苛的命令。

    益都府两千守军,已经奉命南下,附近州县也没多少青壮可调遣,不得不强征老弱,滥竽充数,勉强完成完颜亮的征召命令。

    就连益都府里几家跟沈缙有生意往来的酒楼生意都因这道命令,越发惨淡,因为他们酒楼的伙计过半都被征召走了,几位掌柜也是有苦难言。

    各州各府的情况比益都府好不了多少,估计都是在勉强支撑,能不能完成任务,很难说,听说各地怨气颇大。

    那么多诏令发给出去,一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任何消息,沈缙很着急,若是没人响应,如何说动完颜雍起事?

    得知这个强征青壮和守城军队南下的消息,沈缙决定亲自去各军南下的必经之路碰碰运气。

    隔天,沈缙等人便假扮南下支援的金军,骑着快马,一路直往济南府。

    数天后,一行人到达济南府附近。

    见从各地汇集来的青壮和军队,在城南稍作编排之后,以万人为单位,一部接一部南下,而驻守济南府主持此事的是金国户部侍郎,算是完颜亮的心腹,在他眼皮子底下策动军队反叛,危险太大。

    眼见如此,沈缙不得不继续南下。

    一天后,到达济南府南边一百多里外的泰安军,在城北十里处,他见到一支正在此地休整的军队,从军容上看,应该是由守城军队组建而成的正规军。

    由于不知对方来历,沈缙没有派人贸然上前投奔,打算先跟着观察两天,顺便打探一些消息。

    谁知,那支军队在原地休整一天,都还没有拔营南下的意思。

    按理说,他们刚刚从济南府南下,到目前为止行军不过一百多里,况且几乎是人人都有马匹,何须休整这么长时间,迟滞不前,其中定有隐情!

    意识到这个问题,沈缙决定冒险一试。

    于是,亲自带人来到这支军队营前,告诉营门口的卫兵,他有重要军情向统兵将军呈报,说完将一封密封的书信交给卫兵。

    两刻钟之后,从营内出来一名将校,说完颜将军想亲自见见他们,而后便将沈缙等人带进营内。

    来到帅营帐内,只见一个四五十岁的将军手拿书信,坐在帐中。

    沈缙急忙上前行礼,口中呼道:“末将李敬,见过完颜将军!”

    那统兵主帅挥挥手,多数卫兵退出帐外,只留下两名身材魁梧的士兵,一左一右,站在营帐两旁,看住沈缙。

    “这封书信是你送来的?”那主帅扬了扬手里的那张纸。

    “正是。”沈缙恭声回复。

    “你可知书信内容?”

    “知道。”

    “不怕我把你抓起来,交给朝廷领功请赏吗?”那主帅脸色一变,语气也严厉起来。

    沈缙却忽然笑道:“抓我一个无名小卒的功勋,怎么能与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相比,将军是聪明人,不会不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

    “哦,是吗?如果我把幕后之人也告诉朝廷,又会如何?”那主帅脸色不变,语气却是一转,少了几分严厉,多了几分威胁。

    “这份功勋轮不到将军,朝廷早就在那儿派了人看守。实话告诉将军,你将这封书信交给朝廷,不但得不到任何奖赏,恐怕还会招来杀身之祸,因为你看了书信,谁会相信你没有异心?”沈缙毫无畏惧。

    “如果我把你和这封信一起交给朝廷,又会如何?”那主帅继续施加压力。

    “将军不会。”

    “你怎么知道我不会?”

    “若是将军对朝廷忠心耿耿,不会迟滞不前,若是朝廷信任将军,更不会让将军统兵在后,受尽颠簸,却捞不到半点功勋!”沈缙笑道。

    “这话怎么说?为何我捞不到半点功勋?”那主帅眉头微皱。

    “据我所知,朝廷已经统帅百万大军南下,此时恐怕已经逼近淮河,而将军却刚刚接到南下命令,等将军带兵赶到,恐怕仗已经打完了,你能做的不过是打扫战场,带人看着从各地征召的青壮,给战死的士兵收尸,这能有什么功勋?若是急征的青壮中途出点问题,将军的罪责怕是不轻,忙碌一场,恐怕到头来,不但不能升官,还得降罪!”
………………………………

第584章 叛军北上

    沈缙恐吓对方过后,随即又为对方指明出路:“但如果北上,情形就大不相同,再不济也有拥立之功,以将军的资历和声望,得个统军元帅之职,不会有任何问题!”

    那主帅思虑片刻之后,脸上神色一缓,继而问道:“这封书信可是曹国公亲自写的?为什么上面没有他的印章?”

    沈缙笑道:“这封书信自然不会是国公自己的意思,不然何来拥立之功?若将军第一个率军北上,这天大的功勋就是将军一人独享,将军在新朝中的地位还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