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燕王-第3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康伯作为宰相,主战派首脑,几年来一直在主持北伐,居中协调,与支持北伐的赵昚几乎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北伐成功,他的名望在一众朝臣之中,无人能及,况且他从兴仁府率一众朝臣返回临安,思虑的是天下,同时也代表赵昚回临安寻求一个说法。

    赵构虽胆小,但并不愚蠢,他不能罢免陈康伯,也不会罢免陈康伯。

    如今赵构跟赵昚基本失去面对面沟通的可能,陈康伯可能是他和赵昚唯一共同信任的人,一旦罢免了陈康伯,他跟赵昚失去联系,后果不堪设想。

    天下大乱,便扰了他安享晚年,这并不是赵构所求。

    于是汤思退等人请求罢免陈康伯宰相之职的奏折,被赵构统统驳回。

    等北伐右路军统帅杨丛义率军入驻兴仁府,拱卫行营的消息传回临安,朝中大臣原本纠缠不休,难以决断的事,很快明晰起来。

    十五万北伐右路大军支持赵昚,就代表黄河以北、山东东路、山东西路、河北等地全部站在赵昚一边,不但如此,在赵昚登基之后,北伐大军收复的淮河以北地区,就民心所向来说,必然也必然支持皇帝赵昚,而不是几十年来弃他们于不顾的赵构。

    在朝中明眼人看来,杨丛义从大名府率军拱卫赵昚行营,便预示着赵昚至少得到了淮河以北广大地区的支持,即使临安能够控制北伐中军李显忠和左军吴拱,一旦临安昭告天下,与赵昚决裂,李显忠和吴拱便无法在汴京、洛阳继续呆下去,吴拱可能会退回襄阳,而李显忠则只能退回淮西。

    由于局势已经渐渐明朗,再言废除赵昚皇帝之位,只能让大宋陷入极度危险之中,所以陈康伯的两帝共存构想开始成为仅有的几个解决问题的选项之一,包括陈康伯、汤思退、杨存中在内的十数名大宋重臣进入最后探讨之中,时间不等人,他们必须马上拿出一个可行的方略,破解大宋眼前的困境。

    勤政殿内,太上皇赵构召见汤思退、陈康伯等人一众重臣,商议国事、家事。

    商议不多时,汤思退便与陈康伯当着赵构和其他重臣的面争执起来,惊动了殿外待命的内侍。

    “两帝共存,一南一北,设南廷北廷,共同执政,只是解决当前困局,乃权宜之计,怎可永久推行?十年、二十年尚可,若两帝共存三十年、五十年,则天下必乱!临安虽设朝廷三十余年,但无天险可守,又地处东南沿海,处在大宋疆域边缘,不比中原之地,故只可为陪都。如今已经收复汴京,就当以汴京为重,在汴京设北廷,以安抚北方民心,汴京为大宋立国旧都,如今回到大宋,乃大宋都城不二之选!我以为,当以汴京为正,临安为副!”

    陈康伯据理力争,面红耳赤。

    汤思退马上高声反驳道:“若两帝共存只是权宜之计,大宋天下还是不能避免纷争战乱,终究是要动武的,两帝共存,天下不是更乱?我以为,要么彻底划江而治,南廷不管北廷,北廷也不要管南廷,南宋北宋共存于世,要么就只有一个皇帝一个朝廷!”

    显然,汤思退并不同意将汴京设为都城,让临安为副,在他看来,要么地位相等,要么全归临安,绝不允许汴京压在临安头上。

    “诸位爱卿不要动怒,都是为了大宋好,消消气,心平气和,方能解决问题。”赵构一看两人吵的不像样,赶紧出来打圆场。

    谁知陈康伯一见赵构发声,马上将矛头直指赵构,高声道:“皇上,大宋自高祖、太宗立国,传承至今已有两百年,期间战乱不休,历经坎坷,如今刚刚收复旧地,告慰先祖不久,便出了这等难题,陷大宋于困境之中,若不能妥善解决,灭国便在旦夕之间!”

    “皇上,老臣只想问一句,临安会不会另立储君?”陈康伯双眼直视赵构,跟汤思退争论下去没意义,今日必须得到赵构的明确答复。

    陈康伯此问一出,其他大臣顿时屏气凝神,好几双眼睛齐刷刷看向赵构。

    忽然搞出这一出复辟,给大**添祸乱,原本就理亏的赵构,顿时如坐针毡,眼神躲闪,不敢正面迎视陈康伯等人。

    勤政殿内一时寂静,重臣都在等赵构的一个答复。

    “咳咳。。。。。。储君从来都只有一个,他如今已经是皇帝,我只想安享晚年,不会再立储君。”在众人目光逼迫之下,赵构最终给了答复。

    “好。老臣代万千百姓叩谢皇恩!”

    陈康伯起身便要跪谢,被赵构抬手拦住:“陈爱卿不必如此。”

    “皇上,临安不再另立储君,也就是说皇上驾崩之后,临安朝廷不再有皇帝,可是如此?”陈康伯落座之后马上确认。
………………………………

第702章 商议方略

    “爱卿说的是,若汴京也设为都城,我之后,临安便不再有皇帝。”赵构坦然答复。

    “史官请如实记录。”陈康伯道。

    “大人放心,职责所在,断不会出错。”一旁记述的史官平声应道。

    “皇上金口玉言,既然这么说了,老臣也就放心了。”陈康伯的心绪渐渐平复。

    而后陈康伯看向汤思退等人说道:“大宋分设南廷和北廷,立南都北都,皇上在朝,则两都地位平等,机构设置相同,不缺不少,两廷分管江北和江南,若皇上驾崩,南廷是否裁撤,那时再议,可能到那一天我们都不在了,此事便留给后人处置,如何?”

    “两廷机构设置相同,军队财赋如何分配?”赵构的意思已经很明白,陈康伯也让步,汤思退便不再争执两地高低。

    “江南少战乱,百姓安居乐业百年,财赋富足,江北几十年来战乱不断,这几年北伐下来,江北之地千疮百孔,田地荒芜,民生糜烂,五年之内收不上多少财赋。如今要在汴京设北都,而汴京被金人占据三十多年,损毁严重,百废待兴,都需要钱,现今的江北根本拿不出钱,所以建都之需,得有临安出钱。另外,此后五年,江南财赋每年分五成给汴京,五年之后江北之地可渐渐恢复元气,但要当地财赋维持朝廷运转也很勉强,故十年之内,江南财赋每年分三成给汴京,十年之后,两廷稳固,到时再议便是。”

    陈康伯说完之后,看向杨存中,军队的事还是由他来说较为合适。

    只听杨存中道:“若设南北两廷,财政分离,军队自然也要分离。因北伐之事,如今绝大多数兵力都在淮河以北,而敌国也在北方,南北两廷财赋可以分,但兵力并不合适平分。江南除暴民外,没有敌国袭扰,有十万军队也就够了,北伐军中李显忠部调回建康,其余军队仍然驻守北方,以防金人乘机南下,再侵江北。至于川蜀,以我之见,还是归汴京为好,吴璘如今还在跟金人对峙,随时都有可能再次爆发大战,若川蜀归汴京统辖,川蜀与大名府、济南府便可协同形动,共御金人。若川蜀归临安,一旦金人袭扰,南廷北廷不能及时协调互援,等金人攻破川蜀,沿长江直下,攻入大宋腹地,后果不堪设想!总之,我的意思是对外战事,不论是金国还是西夏,都交给北廷,南廷不插手北方战事,打不打得赢,打得如何,南廷都不过问,以后也别向南廷借兵。”

    “川蜀吴璘部那么大一支军队归北廷,财赋怎么办?如今北伐军几十万人吃饭都成问题,再加上川蜀近十万军队,根本无法供养,除非川蜀之地的财赋也归北廷,不然北廷拿什么养军队?”陈康伯立即发问。

    “长江以北的土地已经不少了,还要川蜀可就说不过去了。川蜀必须归临安统辖,如若不然每年财赋各分五成,吴璘部军队全归北廷供养。”汤思退立即表明态度。

    川蜀乃天府之国,历来都是财赋重地,怎能不争。

    “若是这样,川蜀就仍归临安统辖,吴璘部也归临安,北廷统辖区域西以江陵府、南以长江为界,江北之地归汴京,其余大宋土地都归临安,如何?”陈康伯索性谈起辖区划分,定下辖区,其他事项他们自会斟酌。

    “咳,川蜀山高路远,离临安千里迢迢,来去一趟多耗时日,往来极不便利,若金人攻川蜀,临安难以照应,不如就以国公所言,川蜀归北廷。诸位爱卿都是大宋忠臣、良臣,争来争去,都是为了大宋好,可现在时局不稳,久拖不决,于朝廷、百姓无益,多从大局着想,请勿在细枝末节上纠缠。我倦了,诸位爱卿先议着,议出结果再报吧。”

    赵构说完,不等臣下多言,便在一名内侍陪同下离座而去。

    待赵构走后,陈康伯道:“议吧,今日不议出结果来,谁也别想离宫。”

    “咳,汤相,皇上的意思很明白了,川蜀之地,山高水远,临安还是不要继续统辖为好,划给汴京才是上上之策,到时候北廷面对金国、西夏,对敌战事他们承担,而临安只需平定一些暴民叛乱,便可安枕无忧,何乐而不为?”

    “是啊,我们从北方颠沛流离来到江南,不就是因为不想打仗,也不愿打仗,既然已经决定要分家了,留着川蜀做什么,那边又是西夏,又是金国,战乱不休,就是个**烦。如今好战的都在北方,川蜀就交给他们,让他们跟金国、西夏继续打好了,我们就在江南过我们的安稳日子,好好养老,安享晚年。”

    “诸位所言有理,我们奔忙了一辈子,不就是求个荣华富贵,儿女满堂,子孙环绕,安享晚年嘛,如今老都老了,还争什么?好好维护好我们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了,外面的事让年轻人去办吧。”

    “只要有皇上在,江南就还是安稳的,临安也是安稳的,要不要川蜀,要不要军队,其实都不重要,诸位大人觉得呢?”

    “话是这么说,要是万一出点什么事,怎么办?”

    “能有什么事?大宋的天下两百年了,靖康之乱都挺过来了,还能有什么事?”

    “那我就实话说了,要是汴京恢复元气之后要吞并临安,我们该何以自处?”

    “想远了,汴京要恢复元气至少需要十年时间,有十年时间北方的金国也恢复元气了,汴京想南下,不考虑背后虎视眈眈的金国吗?若汴京真的动了吞并临安的想法,那大宋的江山也就到头了,这个骂名和罪责没人敢承担。我想两廷分立之后,江北江南还是能和平共处的,可能会有勾心斗角之举,但两廷直接发生战争的可能不存在。你们要想想,北廷的门生故旧有多少在江南,临安又有多少亲属子弟在北边,江南江北纠缠不清,盘根错节,谁想发动战争,谁就得被生吞活剥!”

    “也是,再怎么样有矛盾,南北双方也不至于发生战争。两廷能存在多少年,还不是要看我们?若是将来撤销临安朝廷对大宋无益,何必要撤销?我们还是议定两帝共存、两廷分治的具体方略吧,皇上在等消息,兴仁府也在等消息,都在看着我们呢!”

    众大臣在赵构离开后,各抒己见,议论纷纷,但对于制造这个困局的始作俑者赵构,没人敢多说一句他的不是。

    “陈相,你代表的是兴仁府,你先说说兴仁府的具体想法吧,我们大家一起听听,如何?”众人停止议论后,汤思退说道。

    “我不是代表哪一个人,哪一方,我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整个大宋!”陈康伯语气不善,他很不喜欢汤思退的论调。

    “好,我也不说陈相你代表谁,就说说你的要求,我们大家议一议。”赵构明确了态度,汤思退也不便再纠缠,只要他的利益不受损,什么条件他都能接受。

    陈康伯转头,目光从在场的所有大臣脸上扫过,而后说道:“方才皇上在时我已经说的清楚,南廷北廷可以共存,江南江北可以分治,但临安不得另立储君,也就是说以后临安可以继续设立朝廷,作为江南的留守朝廷,三省六部二十四司都可以存在,负责治理江南八路数百军、州,但临安不能再有皇帝,皇上驾崩之后,南廷必须效忠北廷的皇帝,大宋最终只能有一个皇帝,此事皇上方才已经当众应下。除此之外,我没有其他要求,剩下该怎么议大家就怎么议。”

    “就算储君之事不提了,陈相就没有其他要求了?两廷统治辖区、军队、财赋、官吏调配、百姓迁徙等等,问题很多,陈相不提要求,我们大家怎么议?”

    汤思退一副准备好了讨价还价的神情,让陈康伯很是不爽。

    “那是你们的事了,我今天来就是确定两帝共存、南北分治的构想,既然诸位对这个构想没有异议,已经同意在汴京另立北廷,我此行的目的便已达成,剩下事是大家的事,不是我一个人的事,你们其他人也说说吧,达成一致,才能形成最终方略,都不要藏着掖着,有什么说什么。”陈康伯将问题抛了出去,他不想跟众人对立,也没必要跟他们对立,解决困局才是当务之急。

    一言之后,众人不言,勤政殿内一时安静下来。

    片刻之后,杨存中道:“好,那我再说说我的想法。北廷面对金国威胁,北边的军队必须归北廷统辖,吴拱部、杨丛义部留在北边,川蜀吴璘部要同时面临金国和西夏威胁,北廷迟早是要攻入函谷关,收复京兆府、平凉府,重新打通川陕与中原的联系,所以吴璘部最好也归属北廷,北廷只有统一指挥调配所有军队,才能彻底收复失地。至于北伐中军李显忠部,江南如今兵力空虚,还需要他回来震慑宵小,平定乱匪暴民。诸位以为如何?”
………………………………

第703章 颁行天下

    “国公久掌军事,所言在理,也是从大局考虑,思虑深远,我没有异议。”

    “我也没异议。”

    “同意国公所言。”

    “好,既然诸位都无异议,南北两廷关于军事之事,就按国公所言,江北兵力除李显忠部,其余军队仍驻原地。军资军械补给,还有粮饷问题,南北两廷自己解决,如何?”

    “两廷分立,这些以后自然是各自解决,没有异议。”

    “财赋如何划分?”

    “江北多年战乱,田地荒芜,这几年是收不上来多少财赋的。就按陈相之前所言,五年之内,江南每年财赋的五成给北廷,五成临安留用,五年之后再五年,江南财赋三成给北廷,临安留用七成,十年之后如何,到时候再议。”

    “若临安不用供养那么多军队,五成财赋倒是够用。”

    “谁说不是,江南少战事,田地肥美,民间富足,人口也远超江北,不养太多军队,确实花不了多少钱。这么分配财赋我觉得没问题,要是不给北廷财赋,逼得他们连军队都养不起,以后会发生什么变故,可就难说,江南想安稳怕是做梦了。”

    “要是没有异议,十年之内江南财赋的分配问题就这么定了。”

    “我还有一个问题,江南财赋是分配了,临安府库和内库呢,是分还是不分,分的话怎么分?”

    “不分是不可能的,北廷如今一无所有,要在汴京建都,设立朝廷,所需财力物力都是极大的数字,临安不可能不出钱。皇上历来节俭,分的太多肯定不行,我提议四六分,汴京四,临安六,毕竟这些钱都是皇上积攒下来的,北伐几年已经花了不少,府库快空了,内库估计也不富裕。”

    “汴京百废待兴,还有几十万军队要养,数百万遭受战乱的百姓要安抚,需要很多钱,分四成怎么够,我以为临安四成,汴京六成,如此才较为合适。”

    “我奉劝大家别在钱上跟皇上揪扯,既然临安、汴京地位平等,临安府库、内库的钱财就五五分吧,陈相以为如何?”

    “北边虽然一无所有,但只要安定下来,开荒种地,吃饭应该不是太大问题,但短期内没有临安给的一笔钱财,北边撑不下去。五成财赋,省吃俭用,当能渡过难关。”

    “行,临安府库和内库积蓄便跟汴京五五分,作建立朝廷之用。”

    “辖区划分之前已经有过讨论,论过川蜀归属,陈相也提过江南八路百州归临安统辖的问题,要不就这样,长江以南的两浙东路、两浙西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福建路、荆湖南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归临安统辖,长江以北的土地,包括成都府路、利州路、潼川府路、夔州路,都归汴京统辖。不知诸位有何看法?”

    “成都府路、利州路、潼川府路、夔州路,临安鞭长莫及,划给汴京统辖,也并无不可。”

    “汤相以为是否可行?”

    “治国理政、财赋多寡,不在辖区大小,临安领江南八路之地也够了,我没有异议。陈相怎么看?”

    “汴京朝廷尚未建立,诸事繁杂,连北伐收复的失地都尚未安抚,此时根本无心治理多余的土地,汴京距离成都府、利州、潼川府、夔州等地也是远隔千山万水,汴京没有那么多精力,我看这几个地方还是暂归临安统辖为好。”

    “不可。吴璘部已经确定归汴京统辖,他在这些地方都有驻军,怎可两廷共治?吴璘手握重兵,若政令不一,必出祸乱!我以为川蜀之地索性都划归汴京,方才是上策。”

    “不错,川蜀之地决不能两廷共治,那里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消息闭塞,一旦两廷对那里的控制稍有混乱和放松,后果不堪设想,还是归汴京的好。川蜀无战乱,每年还是能收不少财赋的,能稍稍补贴一下汴京,又有什么不好?”

    “李尚书所言极是。汴京百废待兴,正是缺钱的时候,川蜀之地一年的财赋,养二十万军队还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只要派遣得力的官员过去,川蜀治理就不会有太大问题,陈相无需如此顾虑。”

    “既然诸位都这么想,我附议。”

    “好了,最主要的军队、财赋、辖区划分问题都已确定,那我们赶紧议定诸事细节,拿出具体方略吧!”

    “陈相,两帝共存、南北分治,是你的构想,诸多细节,应当已经有过思虑,索性就提出来,我们大家议一议,没有问题就定下来,有异议,我们再议便是。”

    “好,那我就说说。关于南北官吏调任管理的问题,我以为临安和汴京可保持沟通,可以主动从对方那里调人,也可以主动向对方推荐官吏,但对方用不用,或同不同意放人,由各方自己决定。如果官吏自己想前往江南或江北任职,若对方同意接收,则不得阻拦。还有关于恩科取士的问题,江南学子可以去汴京参加科举,江北学子也可来临安参加科举,双方不得设置障碍,允许学子自由选择。还有商贾,我以为。。。。。。”

    陈康伯对“两帝共存、南北分治”的构想下了不少心思,有此产生的各种问题,他也基本都想到一些解决办法,其宗旨就一个:尽量做到不影响民生,不影响天下安定,朝廷层面上江南、江北可以分治,但要做到在普通百姓看来,大宋仍然是一个大宋,于他们而言一个朝廷还是两个朝廷,并无不同!

    汤思退、杨存中等一众重臣在勤政殿里商议了整整一天,直到二更天,才算拿出了较为具体的方略,呈给赵构过目。

    仔细看完他们方略,赵构并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便让众人先回家休息,明日再议。

    三日之后,陈康伯会同三名老臣离开临安,一路北上兴仁府。

    三月十八,陈康伯一行抵达兴仁府,留守兴仁府的史浩等一众大臣出城迎候,当晚史浩代表赵昚,举办宴席,为临安来使接风洗尘。

    “皇上,这就是老臣在临安会同一众重臣议定的方略,太上皇已经过目。”

    陈康伯说完将方略呈上,由内侍转交赵昚。

    “好好好,陈相辛苦了。赐座!”赵昚说着将方略展开。

    其实在此之前,史浩已经将方略大致内容告知赵昚,此时他也只是例行公事一般,匆匆看过,这个方略是临安议定的,不论满不满意,他都只能接受,好在最终结果并不如预期那般糟糕,甚至比他早前的预期要更好。

    “皇上,如果对这份方略没有异议,南北分治之事就这么定下,用印之后,南北各持一份,此后诸事便以方略所约而行。”陈康伯见赵昚看完,将方略收起,不等他开口,便马上出言提醒。

    显然,他也不觉得赵昚对这份方略有什么异议,毕竟这是他们数十人花了两天时间商定的,重要事项,重要细节都再三推敲,力求赵构接受的同时,赵昚也要能接受,对于这一点,他们一众老臣还是有把握的。

    果然,只听赵昚道:“陈相思虑周全,我对这份方略很满意,并无异议,只是如何执行,还要请教陈相。”

    陈康伯回道:“皇上对方略满意就好,至于如何执行,老臣会跟史相商议,确定之后再跟皇上禀明。”

    “嗯,也好,此事你们做主即可。”赵昚微微点头。

    此前的赵昚可以说是一无所有,方略中的一切都是陈康伯和史浩为他争来的,不相信他们,还能相信谁?

    随后陈康伯又呈上一份文书,口中道:“皇上,这是老臣在临安与一众重臣议定的一份草诏,太上皇也已经过目,请皇上过目。若没有问题,请皇上三日之内,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