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燕王-第3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真定府、河间府西金驻军不顾一切北击燕京,大大出乎燕京留守预料,等对方连下数城,攻至涿州、固安,燕京不得不下令放弃暂且放弃外围,收兵固守燕京。
不论如何,燕京留守始终相信自己的判断,真定府、河间府金军逞强北上,即使夺取除燕京以外的所有州县,他们也守不住,用不了一个月就会退回去真定府、河间府,因为南边的宋人在大名府、济南府屯兵二十万并不只是为了防御金兵南下。
从目前来看,占据燕京、真定府、河间府、大名府、济南府等地三方,都处在一个死局之中,三五年内,小争不断,但要发动大战,灭掉任何一方,都不现实,所以燕京留守眼见西京攻城掠地直逼燕京城下,他也并不着急。
燕京城高墙厚,物资充足,仅凭城内储备,守半年没有任何问题,而真定府、河间府金军纵使来到城下,也只能撤退,想围城,除非他们活够了,想死在燕京城下。
燕京留守下令,外围兵力全部收缩至燕京城内,城外不留一兵一卒!
三天后,真定府金军先头部队追至燕京城下,于三里之外驻足,未再抵近。
又两天后,燕京城下聚集的军队多达五万。
次日,先锋军便向燕京展开进攻,激战数个时辰,留下几百尸体,偃旗息鼓,败退回营。
此后,城下金军一连多天,都未再攻城。
五天后,燕京留守得平州急报:平州遭遇三万金军围攻,最多只能坚持十日,请燕京派兵给予援手!
平州告急,得到急报的燕京留守完颜呼贺却不为所动,将急报丢入火盆焚毁。
虽然平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联通燕京与辽阳府的便捷通道,他并不担心平州是否会被攻陷,因为他知道处在燕京与辽阳府之间的平州,即使被敌方攻陷,在三面夹击之下,他们也不可能在平州站得住脚跟,打下来也会撤走,不管是攻打还是坚守,都是空耗粮饷和兵力而已。
六天之后,平州方向消息传来:平州留守战死,三千余残兵投降,平州城破,被西金占领。
得知消息,完颜呼贺心有触动。
不久之后,燕京留守府下令:全军坚守燕京城,没有命令,任何人不得出城迎战,违令者斩!
又过数天,狂风呼啸,阴沉沉的天空忽降漫天大雪。
围在燕京城下的西金军队多年无战事,在军营住惯了,此时难避风雪,多有退走之意。
次日,城下西金军队开始撤离。
燕京守将见机会难得,请求出兵追击,收复失地,被留守完颜呼贺驳回。
完颜呼贺告诉诸将,大雪漫天,不宜出兵,待风雪停息之后,派出探子侦查清楚敌情,再出兵不迟!
谁知这场大风雪断断续续持续了将近一个月,方才停歇。
由于风雪持续时间太长,真定府、河间府先前出兵攻占的城池,因为运输补给困难,最终不得不将新近占领的地盘放弃,各军退回原有驻地。
至此,除平州之外,西金、东金在燕京、河间府、真定府方向,再次回到原点。
在燕京留守完颜呼贺看来,用不了多久,平州也会归于原点,河间府金兵也将迅速南撤。
然而,半个月之后,完颜呼贺发现自己误判了,攻占平州的金军不但没有退走,反而继续向东进攻来州,大有直捣辽阳府之意。
在探明那支金军有两万余人之后,完颜呼贺当即下令,出兵三万,夺回平州,将贪心不足的河间府金军堵在平州以东,并与来州守军一起将他们歼灭。
五日之后,燕京守军夺回平州。
又五天,燕京守军与来州守军相约,一东一西共击北犯的西金军。
西金军补给短缺,一战不敌,进退无路,只能向北部山区退走。
对方逃进山里之后,来州、燕京金军撤退,退守来州、平州,不再理会冰天雪地里的河间府金军,因为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投降或灭亡,除此之外没有第三条路。
腊月初,完颜雍撤兵,退回临潢府,完颜亮率军回到大同府。
北定三年秋冬,完颜雍率先发动攻势的兼并战争,最终跟完颜亮以平局结束,双方除了消耗大量兵力、国力,谁也没能得到好处。
不过,完颜雍通过这场兼并战争,再次将他的影响力传到西部草原,向草原上的部落证明,他完颜雍有足够的实力与完颜亮一争长短,也有足够的实力代表整个金国朝廷。
完颜亮去年才将北部草原整合起来,完颜雍用一场长达两个多月的战争,便再次动摇了各部落的立场,让完颜亮做了无用功。
但回到临潢府的完颜雍没有高兴太久,被便气得几乎昏厥,因为在他兵力稀少、疏于防范的大后方出现了一支敌军,半个月来已经攻占摧毁了五六座城池,积蓄的粮草物资全被抢掠、焚毁,而今却去向不明!
腹地岂容对方肆意妄为。
完颜雍当即下令,十天之内务必将对方消灭,一个不留!
于是北金在追逐腹地敌军中度过了北定三年腊月,迎来了北定四年初春。
深入北定腹地的那支河间府金军,在肆意破坏几个月后,主力部队最终陷入东金军队包围之中,双方一场大战下来,河间府金军主力全军覆灭,剩余一千多人,消失无踪。
那支消失的军队,有人说他们逃进了白山黑水间的莽莽群山,有人说他们一路向北逃进了人烟稀少的北部草原,最终他们消失了,谁也不知道他们的去向。
进入三四月,一切又归于原状,东金、西金暂且罢兵,双方都在克制,谁也不敢在此时挑起战争,因为他们打不起了。
去年的寒冬大雪,北方牲畜冻死无数,春天一到,草原各部便开始闹饥荒,部落之间发生过多次灭族战争,就是为了抢夺对方的牛羊,顺便抓些俘虏跟产粮区的有钱人换粮。
东金的农耕区主要在燕京一带,但去年秋冬真定府、河间府金军北上,破坏严重,再加上地处两军之间,百姓南逃者众,十室九空,田地荒芜严重,所产粮食也只能够燕京驻军食用,根本没有多少余粮供给辽阳府,东金大部分人口还是靠牧猎为生。
而西金农耕地区不少,真定府、河间府农耕区域很大,但战争频发,当地百姓也是多数南逃,去往济水、黄河以南,或是向西进入太行山中,留在本地的也不足原先的四五成,产粮有限。
隶属西金的关中、河东平静多年,战事不多,对农耕破坏较小,但金人统治以来,水利荒废严重,产粮也没有太多富裕,加上关中京兆府、河东平阳府距离大同府十分遥远,路途运输不便,南粮北运,路上消耗极大,十分困难。
天灾让完颜亮和完颜雍冷静了下来,如何渡过难关,平复草原之乱,才是当务之急。
两人不约而同的想到了汴京,目前情况下,出兵硬抢粮食不在他们的考虑之中,唯一有效、快捷的方式获得粮食,便是用钱买,或是交换。
………………………………
第716章 五龙观
多年无战事,驻军垦荒,百姓休养,大宋民间积蓄了不少粮食,而府库也开始有余粮。
北方的西金和东金遭受白灾闹饥荒,都向汴京购粮,汴京没有拒绝。
现在是积蓄国力的时候,盟约还在生效,拒绝卖粮不合时宜,对汴京也无好处,当然在对方困难时期,汴京也不会做一个单纯的好人,便把粮价稍稍提高了三成。
通过这场交易,汴京又赚了一笔钱,购进了几千匹马。
随着汴京渡过了迁都前几年的难关,府库开始有余粮,户部和内库开始有金钱结余,朝堂上有人开始重提收复关中、河东,收复真定府、河间府。
手里有了几个钱的皇帝赵昚也热切起来,几次召杨丛义等人议论兵事,问何时可以北伐,收复北方故土。
一开始,杨丛义不说话,点名之后,便答时机尚不成熟,匆忙北伐于大宋不利,至少还得五年时间准备,如若不然,必败无疑!
几次议事之后,赵昚便不再问杨丛义意见,再后来也不再召见。
杨丛义在朝堂上成了摆设,他不主动言事,赵昚也不主动问他,两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冷。
善于察言观色的文臣言官不等提醒,马上会意,纷纷上书弹劾杨丛义。
弹劾理由从杨府日常生活铺张浪费,不遵从皇帝提倡的节俭之风这等小事,到杨丛义与边关统兵守将互动频繁、与地方帅司私交甚密等事关天下稳定的大事,捕风捉影,不尽不实。
面对诸多弹劾,杨丛义没有自辩,除了宰相史浩,更是无人替他说哪怕是一句话。
原本还想留在朝中参与天下大局,好为日后北伐再做准备,眼见满朝文武和赵昚的态度,杨丛义无话可说。
隔日,向皇帝上了一道奏疏,以旧疾复发,需要离京去山中休养为由,请辞枢密院副使之职。
赵昚没有驳回,只是让内侍传话,不得远离汴京,并传话道,离京时会派皇家禁卫护送随行,沿途保护他的安危。
五月二十六日,皇帝赵昚下诏,御史中丞周振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
同一天,杨丛义携家眷在五十名皇宫宿卫军护送下离开汴京,一路南下。
六月初十行至许州,遇城不入,也无州府官员出城迎候。
六月二十八日,杨丛义一行路过汝州叶县,城内停留两日,未见当地官员。
七月十九日,一行人在禁卫护送下到达邓州,同样未见任何官员,也没多做停留,次日便继续朝西南方向而去。
五日之后,一行人入均州。
七月二十九日,杨丛义等人到达武当县。
在城内停留五日,置办了些香火物资,杨丛义一行人便徒步向武当山进发,寻找二十多年前曾在太湖县大牢救过他性命的老道长。
武当山内观祠不少,但要找到那老道长所在的观祠并不容易,况且他当年也并未说他所在的观祠叫什么,此时在深山之中,又如何寻找?
好在那老道长的道号,杨丛义还能想起来。
于是进山之后,每入一个观祠山门,添了香火,便向其中的道人打听观祠中是否有一个道号为清木的道人。
一连大半个月,走过四五个观祠,也没找到清木道人,更是连听都没听过。
八月二十七日,杨丛义一行人来到南岩之后,在此小住三天。
南岩,相传唐朝时,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就曾在此修炼,千百年来香火鼎盛,同在此处修炼者多达三百余人。
由于此处人多,杨丛义终于从一个老道长口中得知清木道长修炼之地,五龙观。
离开南岩之后,杨丛义一行人翻山越岭,向西而去,直往五龙观。
两天之后,他们终于赶到五龙观。
“五龙观”三字悬在简陋的山门之上,两根立柱,一个匾额,也不久远。
一行人进了山门,只见大片废墟之上有十几间新建的房屋,年头也只有二三十年的样子,远远比不了南岩。
从道观规模看,此地香火不旺,修炼的道人估计也不会有多少。
进了院中许久,才见有一十多岁的小道童出现在道观中。
那道童显然没有见过这么多人同时进山上香,见到杨丛义等人,顿时有些紧张,怯生生上前道:“施主是来上香吗?在那儿。”
道童说完抬手指了指旁边一间不大的屋子,而他的眼睛却始终盯在杨丛义等人身上。
“是,我们是来上香,也想找一个老道长。”杨丛义看着小道童,微微笑道。
听到这个回答,道童微微松了一口气,而后回道:“施主要找哪个师父?”
“多年之前,我跟清木道长有一段缘,多方打听,听说道长在五龙观修炼,特来求见。”杨丛义虔诚回答。
“清木师祖?”道童凝神一想,回道:“他不在观里。”
“不在观里,那在哪里?”杨丛义眉头微蹙。
“不知道,已经好几年没见过清木师祖了。”道童恭声回道。
“五龙观里怎么看不到其他道长?”小道童所知有限,问他不如问其他道人,杨丛义转念一想,便不再向道童追问清木老道长。
“师父和师兄们都在地里干活。”道童回道。
得此回答,杨丛义便不再多问。
在山中修炼的观祠道人自给自足,一般都是要种地养活自己的,当然香火特别旺盛,就有大量施主供奉,另外要是有朝廷封赐的田地,观祠可以租给附近百姓耕种,向观祠交租即可,凭借田租地租,道观也能养活自己。
当然,道观大部分在深山之中,多处在偏僻之地,并不像寺庙多在闹市或大城周边,所以绝大部分道观香火并不旺盛,道人想要安心修炼,每天就必须花时间种地种田,同时这也是修炼的一部分。
五龙观处于一片废墟之中,一路走来,也不见其他香客,这里的道人想要存活,就不得不花时间种地种田。
杨丛义让道童自去忙去,他们在观中走走,再上香。
道童行礼后,很快离开。
孟芸娘等人看着眼前的道观,叹息不已。
这五龙观是太寒酸了,进入武当山以来就没遇到过比五龙观更破的道观了,完全就是建立在废墟之上的,也不知道以前此地是什么所在,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和破碎瓦砾。
“夫君,你在太湖县遇到的老道长真是五龙观里的?”孟芸娘不太相信,这么残破寒酸的道观,怎么会有那种修为高深的道长。
“应该不会有错。至于这些年发生了什么变故,不太好说。你们看,这道观原本应该占地广阔,只是被毁坏了,这些新建的房屋也就二三十年而已。”杨丛义与她们慢慢走了一圈,发现五龙观废墟占地面积很广,从废墟可见,之前的规模有多么宏大。
“大山里能发生什么变故,不会是走水了吧。这些房屋都是木头的,稍不注意就烧了。”孟芸娘说着望了一眼上香的木屋。
顾清尘一直没有说话,她自幼随师父在山中修炼,师父死后她找到临安,便跟了杨丛义,这些年夫妻二人聚少离多,她便又开始清修。
自从进入武当山以来,每看到一个道观,她都倍感亲切,似乎这里才是她该来的地方。
然而,她是杨丛义的夫人,是一家之主,还有一个尚未成年的儿子,再次出家来山里安心修炼是不可能的。
况且她也知道,夫君这次来山里,恐怕也待不了太久,不然皇帝也不会派人形影不离的跟在他们左右。
所以她能做的就是多给一些香火钱,特别是那些较小的道观,多给一些香火钱,也许道人们就能活的稍稍轻松一些。
在观内转了一圈后,众人先后去上了香,而后便在香堂等待道长回观,打探清木道长的消息。
小半个时辰后,三个道人回到观中。
他们径直来到香堂,行礼过后,其中年纪较大的道长问道:“敢问施主怎么称呼,找清木师伯何事?”
“我姓杨,不瞒道长,二十多年前我在太湖县落难,有幸得清木道长援手,方才逃过一劫,留得性命。当日有诺言,日后必来山门焚香道谢,无奈当时匆忙,只听道长说在武当山修炼,不知具体所在,此后又一直奔忙,拖不得身,直到今时今日,方才找到清木道长清修福地。这次来拜山,就是想见清木道长一面,顺便向他请教一些事情。”杨丛义很快道明来意。
“原来是这样。不过杨施主来的不巧,清木师伯一个月前下山云游了,此时不在观内,也不知道何时才会回来。”问明来意,为首的道长随即回复。
“那还真是不巧,我也是一个月前才到的武当。”杨丛义叹息道:“若这次不能相见,恐怕今生再见无缘了。清木道长云游,一般多久回山?”
“短则三五个月,长的时候三两年,最长的也有五六年,云游在外,说不准的。”道长回道。
“左右无事,我们能在山上等清道长回山吗?”杨丛义忽问。
道长一听此话,颇为为难,细想片刻还是回道:“杨施主还请见谅,五龙观地方并不宽敞,三五个香客留宿一晚尚可,杨施主人多,又有女眷随行,恐怕不好在在此留宿。”
………………………………
第717章 山中故人
杨丛义笑道:“道长多虑了,我们不会在观中打扰道长清修。”
而后转头看看孟芸娘、顾清尘等人,又对道长道:“我们此番不远千里而来,除了拜山谢恩,也打算在山里住上一段时间,劳烦道长帮我们在附近挑选一个清修福地,结庐建屋之事,我们可以自己动手。”
话音落下,孟芸娘的随行丫头向那道长递上了一个颇为沉重的包裹。
“施主这是何意?”那道长面有难色,并未接下。
“一点香火钱。”杨丛义道:“这五龙观以往应当十分鼎盛,我们添点香火钱,愿这五龙观重现往日盛景!”
“不必了。广厦千间终有烟消云散的时候,往日之景,不复也罢,草屋石室,也能修炼。”说这话的时候,道长脸上显出一丝痛苦之色,随即消散,归于平静。
“我们这香火钱是拜山谢恩的,拜山的可以不收,谢恩的香火钱,道长也能替清木道长做主?”杨丛义眼见对方似乎无意重修五龙观,但这香火钱他们得收下。
“师伯云游,贫道做得了主。”道长回答的很坚定。
“行,香火钱不收就不收吧,我们想在山上小住一段时间,道长可否为我们挑一处福地?”对方不收钱,那只能想其他办法了。
“五龙峰地势清幽,景色秀丽,处处都是福地,施主想在山上小住,只要不是毁山放火,哪里都可去得。”道长如此回道,似乎不愿与对方有太多交集,也不愿纠缠。
“既然如此,我们就不扰道长清修了,告辞。”杨丛义说完转身就走,朝观外而去。
“施主慢走。”道长单掌作礼。
孟芸娘等人心有疑惑,但此时此地却是不方便询问,随即跟了上去。
等到出了五龙观,走不出半里,孟芸娘便忍不住开口了。
“夫君,我们不远千里,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好不容易才找到这儿,就这么走?”
“不走。这武当山里环境清幽,远离红尘俗世,正是清修的好地方。五龙观里,我们不能住,这山里不是随处都能安身。”杨丛义微微笑道。
“夫君,我们真要在这山里住?这儿可什么都没有!”显然孟芸娘并不喜欢在山里,官宦千金的出身,哪里受得了在荒山野外长时间露宿。
“要是什么都有,那还怎么清修。我们从汴京来这儿,不就是为了清净清净。”
一听这话,孟芸娘虽然心里不是很愿意,却也不再说什么。
“史校尉,劳烦你在附近给我们建三间草屋,我们要在此地清修长住。”杨丛义抬眼远望,发现此地视野开阔,藏风向阳,环境确实不错,便有意在此地住下。
“是,大人,两日之内,一定建好。”身着便衣的禁卫首领抱拳接令。
杨丛义虽然辞了枢密院副使的职务,可他开府义同三司的官位还在,郡公的爵位还在,俸禄及待遇自然保留,何况说不定哪天又马上官复原职。
所以这些随行禁卫只能服从命令,并不会忤逆。
当然,杨丛义也不会让他们做什么过分的事情,毕竟他们是皇帝的宿卫军。
在野外宿营两日后,杨丛义等人第三天便住进了禁卫军为他们新建的房屋,他们夫妇三人一人一间。
除此之外,禁卫军还在附近另修两间小屋,用来生火做饭,堆放物资。
而禁卫军自己,则在一里之外开建他们自己的宿营地,杨丛义不离开,他们就得在山上陪着,直到有新命令传来。
他们一行人在山上住下了。
半个月之后,一个道人忽然前来杨丛义清修之地拜访,那道人一见面便道破了他的身份。
“杨大人,一别多年,别来无恙!”
杨丛义定睛一看,来人似乎颇为熟悉,片刻之后马上想起此人来,当即笑道:“张道长,十几年不见,你也没什么变化嘛。”
来人不是旁人,正是曾经随杨丛义出过海,又随他赴广南抗击李越的张柳道长。
“当年广南一别,就再无道长的消息,这些年可好?”此地得见故人,杨丛义十分高兴。
“挺好的。当年从广南回到临安之后,得了些赏赐,便赶着回山了。后来又下山云游过两次,也去过临安,却是无缘再见杨大人。大人这些年可好?”五寸黑须的张柳在杨丛义面前也很是兴奋。
“还好,还是跟之前一样,终日奔忙,危险不少经历,大难不曾有过,也算平安吧。”杨丛义说完,马上问道:“道长在哪家观祠?如何得知我在此地?”
张柳笑答:“五龙观。”
“哈哈哈。。。。。。我早该想到了。”杨丛义笑道:“早知我进山了,道长是今日才闲下来吗?”
“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