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燕王-第3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营内宋军发现营门被攻击,当即高声警告,数十人异口同声的呼喊,在嘈杂的营寨前,传出十几丈远。

    撤至营门前的宋军将士哪里会听,攀爬营寨,攻击营门不止,口中高呼“开门”,声震十丈。

    宋军在营门内外形成对峙,而两里外,金军严阵步步紧逼过来,重骑兵分成几十个小队肆意冲阵,营外四万大军渐渐开始混乱起来。

    “大人,营门关闭,无法入城!”

    身在军中的苏仲听得这个消息,顿时脸色大变。

    “为何不开营门?”

    “营内喊话,让我们退敌,敌不退,营门不开!”

    “混账!”

    苏仲怒不可遏,此等情况,如何退敌!

    “速去喊话,让他们速开城门!否则后果自负!”

    将校得令而去。

    片刻之间,营外更加混乱,全军毫无斗志,没人敢回身挡金军重骑兵锋芒,他们一靠近,宋军全在躲避,躲避不及的当场殒命。

    眼见撤退阵型全乱,苏仲气急败坏。

    可大营就在眼前,将士们的士气已经完全丧失,即使下令回身战斗,恐怕也无人遵从。

    急切间,苏仲不得不做其他打算。

    正当他脑筋急转时,那将校忽回报:“大人,营内传话,成闵大人有令,为全军安全计,敌军退走,方可打开营门!”

    苏仲听到此话,愤怒的说不出话来。

    “大人,营门不开,金军大部队马上追过来,怎么办?”

    苏仲忽然转头向北方望去,瞬息之后,下定决心。

    “令!全军北撤,退回陈岗!”

    令出,传令兵速去传令。

    “另,知会薛大人,让他一同北撤!”

    “是!”

    片刻之后,大营外的宋军见回营无望,开始仓惶北撤。
………………………………

第680章 北上兴仁府

    宋军士气已失,不多时,本就没有阵型可言的撤退便成了溃逃。

    金军重骑兵随后追击掩杀。

    约一刻钟后,列阵推进的金军大部队骤然加速,直追向北溃逃的宋军。

    而宋军大营,营门紧闭,始终没有开启。

    直至金军向北追击远离营寨十里之后,宋军忽然大开营门,全军杀向金军大营。

    十月十四日,归德府北伐帅府。

    “大人,这就是成闵和苏仲、薛望来书。”帅府参谋一一读完后,将几封书信交给年迈的张浚过目。

    张浚一言不发,接过书信快速看完,脸上神色不知是惊是怒。

    “你觉得他们三人谁说了真话,谁说了假话?”末了,张浚忽然问参谋。

    “我以为他们三人都说了真话,同时也都说了假话。”参谋毫不犹豫的回道。

    “说说。”张浚看了对方一眼,不知心里在想些什么。

    参谋马上说道:“成闵说苏仲、薛望部不听指挥,畏敌怯战,擅自撤兵北逃,致使北伐大军久攻金军大营不下,损失惨重,就连大营也险些被金军偷袭丢失。我以为这其中有疑点,苏仲、薛望部何时北撤,成闵大军何时攻打敌营,他在书中并未说明,是先攻后撤,还是先撤后攻?若是共同进攻敌营之时,苏仲、薛望擅自撤兵北逃,便须治罪苏、薛二人。若是苏、薛二人率军进攻,不敌金军,擅自北撤,致使成闵独自面对金军,此时成闵仍可据营而守,贸然出战并不明智,有贪功之嫌,三人皆要问罪。若苏、薛二人率军进攻,遇金军不敌,求援而不得,又不能回营,不得不北撤,则成闵有罪。”

    听了这话,张浚没有言语。

    参谋稍稍停了一下,而后接道:“苏仲、薛望二人来信说,他们奉命率部渡河进攻敌营,久攻不下,损失惨重,将士疲敝,便准备退回大营,休整之后再战,可当大军退至营寨大门前,成闵拒不开门,反而令他们打退两里之外尾随而来的数万金军,方可开门,放他们入营,当时营外将士士气已失,若不休整,无力再战,为避免营外大军被金军灭于宋军大营门前,他二人不得不率军北撤,先去陈岗休整,不想金军紧追不舍,追击二十里,顺利撤至陈岗的宋军将士不足两万人。苏、薛二人认为他们之所以惨败,责任全在成闵,一是见死不救,反而关闭营门,断绝宋军退路,二是敌军从营门前尾随追击之时,成闵没有率军出营追击敌军,而是在半个时辰之后,率军出营进攻敌营,贪功置苏、薛四万大军于不顾。”

    “三人所言真真假假,若不去军中查证,难辨真伪。不过从结果看,大人把攻取杞县的指挥权交给成闵,一战损兵两万五千余人,这个责任当有他来负。但眼下正是北伐关键时刻,成闵乃军中宿将,资历深厚,不宜问责,以免损伤北伐大军士气。苏、薛两军也得安抚,毕竟此战他们损失过于惨重,很可能失去作战能力。”

    参谋分析完毕,便看着张浚,不知他如何决定。

    “苏、薛二人确要安抚,但现在该考虑的是成闵部,他手里还有四万将士,攻取杞县还得靠他。马上传令给成闵,若无合适机会,暂时不用急着出击,等待吴拱率襄阳、邓州、唐州、蔡州等地的军队军北上,取了许州之后,往汴京方向靠近,而后东西夹击,汴京外围州县定能一战而下!”张浚沉默许久,最终决定以北伐大局为重。

    “是,大人。不过苏、薛二人如何安抚?”参谋也知道成闵、苏仲、薛望三人之间不和,但成闵在军中的资历和地位不是其他两人可比的,北伐还得靠他。

    “你亲自去一趟,给他们多送些粮草物资,好言安抚一番。若他们识大体,明大局,恢复中原之功他们还可沾染一二,如若不然,就调回后方守城去!”

    此事是非曲直,张浚已经不想追究,苏、薛二人的部队损失过半,已无用处,而成闵还有四万人,还可称北伐主力,孰轻孰重,心里早有一杆秤。

    “是,大人。”参谋接令。

    陈岗,宋军营地。

    一败之后,将士士气衰落之极。

    苏仲、薛望两军合与一处,召集一众将领议事,商讨全军之后何去何从。

    “废话我也不多说了,摆在我们眼前的有三条路,今天把大家聚在一起,就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一原地待命,二返回归德府,三北上兴仁府,大家怎么想的,都说说。”新败之后,苏仲沉稳了很多。

    众将默然,一场大败,损兵折将,没人能缓的过来。

    苏仲抬眼扫视众将,而后提高音量问道:“打仗就是要死人的,你们不知道?输了,以后打回来就是,你们一句话都没有,是什么意思?”

    又沉默片刻之后,一将忽然开口道:“大人,这一仗我们太伤了,哪个将士心里没想法?本来该打胜仗,被那成闵坑成这样,如果不给将士们讨一个说法,这仗打不下去!”

    “是啊,将士们如今士气全失,别说打仗,连吃饭的心情都没有,做好的一顿饭,还剩一大半,这么下去,将士们马上就会逃散。必须得找张大帅,让他给我们个说法!”

    “说的是,一定要给说法!”

    几名将官起声应和。

    “要什么说法?败了就败了,都想想你们自己,这一场惨败跟你们自己无关吗?”苏仲随即反驳,制止住骚动。

    “如果当初不是只顾着屁股对着敌人跑,何至于撤退二十里,就损失近万人?已经发生的事,今天就不说了。想要说法,得打赢几场仗,证明自己,然后才会有说法,不然军中这碗饭也不要吃了!”提起这场惨败,苏仲气就不打一处来。

    但他很快冷静下来,现在再论对错,并没有意义,之后如何,才是当务之急。

    “三条路,都说说,你们怎么选?”苏仲不想继续纠结不可挽回的失败。

    “不管你们怎么想,我是不想回归德府了,在归德府一没地位,二没粮草,我不想跟他们一起打。”马上又将官开口。

    “我也不回归德府,不想听他们指挥,看看他们的样子,装备倒是好,就是不像打仗的。他们打他们的,我们打我们的。”随即又有其他将官发言。

    “对,不能回归德府,他们名不符实,可能根本就不会打仗,跟着他们,我们还会再败。我建议北上兴仁府,去找杨大人,现在我只信杨大人!你们呢?”有将官转头四顾,高声言道。

    “我同意,我们就去找杨大人!杨大人率军北上一连拿下兴仁府周边数十个县,还将济州五万敌军打败,协助徐州宋军收复济州等四五个县,何曾打过败仗!反倒是张浚帅兵北伐,先从是在济州大败而回,损兵三万,不得不回撤盱眙,要不是杨大人率军北上,夺取兴仁府,击败济州五万金军,张浚哪还有机会再次率军北上?可他倒好,一掌兵权,就胡乱指挥,或许他就是因为我们是杨大人的部属,才让成闵乱来,让我们损兵折将,我绝不跟他打仗!”马上又将官应和,恼骚满腹。

    “多余的话不要说,三条路选好就行!”苏仲出言提醒。

    “那就没什么说的,北上兴仁府,去找杨大人!”

    “找杨大人!”

    “对,我们去找杨大人!”

    。。。。。。。。。。

    一众将官原本都统属于宿州大军,本来是要拿下归德府之后,与兴仁府合兵一处,共谋汴京,不想朝廷让张浚重新北上,又全权领了北伐之事,而接连拿下兴仁府、归德府的宿州大军,名义上都归北伐统帅府统辖,张浚一到归德府,他们就不得不听话,交出城防,帅兵出城。

    随着张浚来到归德府,拿下归德府的苏仲、薛望就变成了外人,连重要的军事会议都只是列席,而无权发言,更不可能提出任何建议,将士们流血牺牲唤来的果实被张浚和带来的一众将领夺取了。

    不知出于何等原因,身在兴仁府的杨丛义却没有得到张浚任何将令,既没让他出战,也没让他坚守,总之没有任何命令。相应的,张浚来到归德府之后,北上归德府的粮草物资和军资军械也没有半点北运兴仁府。

    苏仲、薛望不知张浚和朝廷对杨丛义是什么意思,他们虽说近两年有不少战功,官职也升迁的较快,但比起军中资历,根本无法跟张浚带来的一众将领相比,自然小心翼翼,不敢忤逆。

    可如今,由于张浚以及张浚手下人使坏,致使陈州、亳州军损失惨重,这种事不能忍,若继续跟他们一起走下去,迟早全军都被他们玩死。

    经此一事,苏仲、薛望和一众将官都明白了,张浚和一众所谓的老将名将完全就是出于嫉妒,才让他们有今日之惨败。

    “好,全军即刻北上兴仁府,去跟杨大人会合!”苏仲拍案定夺。
………………………………

第681章 交底

    十月二十日,兴仁府。

    帅府议事厅内,杨丛义、袁华、潘诚、苏仲、薛望等人齐聚一堂,共商大事。

    “大人,这次在杞县我们本来不会败,损兵近万,责任着实在成闵!”苏仲辩解。

    “过去了,就不要再提,追究谁的责任并无意义。记得多年前我就跟你们说过,打仗要跟靠得住的人、能共进共退的人一起打,不然失败在所难免。其实你们本不该败的那么惨,如果不是一心想要跑回大营寻求庇护,而是反身直面敌军,这一场胜败难料,即使不能胜,也可以从容退走。说到底,还是平常的训练疏忽了。都反思反思自己的原因,一味找别人的问题,目前来说并没有意义。明白吗?”杨丛义制止了对方的牢骚之语。

    “是,大人。”苏仲心气已失。

    “说说接下来的打算。”杨丛义的目光一一从四人身上扫过,而后道:“山东义军传来消息,完颜亮和辽阳的完颜雍正在河间府一带打的难解难分,一连打了多场,互有胜负,但从目前形势看,完颜亮的军队要比完颜雍强上几分,完颜雍要想趁火打劫,趁大宋北伐之际从北向南夺取河间府、真定府,应该没有太大的机会,估计最终还是要退回燕京,形成对峙。”

    “不过,如果大宋攻打汴京太急的话,完颜亮很有可能退守真定府,放弃河间府,收缩战线,北方以防御为主,而后调集大军南下,先将大宋北伐军击败,图谋议和。说实话,大宋现在准备不足,一无北伐实力,二无北伐的民间基础,长江以南根本没有多少北伐意愿,江淮地区倒是有北伐意愿,可惜金军南下肆虐几个月,弄得百姓逃散,田地荒芜,人口只有过去的十之四五,需要时间休养生息。如果两淮地区民生不恢复,大宋不可能北伐成功。”杨丛义神情严肃。

    “大人的意思是,这次北伐没有夺取汴京的希望?”薛望惊问。

    “没有。三年之内,大宋都不可能北伐成功。”杨丛义给了肯定的答复。

    “完颜亮在北方跟完颜雍大战,汴京兵力空虚,为何会没有希望?”不光薛望不认同杨丛义的说法,就连袁华、苏仲等人都有疑问。

    北伐不成的话,他们之前可从未听杨丛义说过,现在忽然说起,他们怎能接受?

    “我方才说了,一是大宋准备不足,几十年来不管是朝廷还是民间,从上到下都没有准备过北伐,先不说民间怎么想,就说军中,一直以来想的最多的就是不要让金人渡过长江,军队训练也都以防御为主,冲锋打仗的阵势有几支军队练过?这样的军队是没法进攻的。你们都见过正轨禁军,他们打的怎么样,都清楚吧,就那样未经专门训练的军队怎么收复中原?仅凭人多就行吗?就算行,如今朝廷又能调集多少军队?十万、二十万,还是三十万?一无足够兵力,二无粮草军资,这是此时大举北伐不能成功的一个原因。”

    杨丛义稍稍停顿,接道:“另一个原因就在汴京地理位置,往北是富庶的平原,物产丰富,能为汴京提供源源不断的粮草,往西是郑州、洛阳,是汴京西门,不拿下这两个地方,别想取汴京,而要拿下洛阳,就得考虑西边的函谷关,函谷关易守难攻,从那儿东出容易,想要西进,汴京、郑州、洛阳全都得当先拿下。如此就有一个问题,想取汴京得先取函谷关,想取函谷关就得先拿汴京,这是一个死结,除非川陕与两淮共同出兵,让金人东西不能相顾,否则绝无可能。另外,汴京城墙有多高,有多厚,你们有谁见过?想当年金军二十万围汴京九月,城内守军不过五万,他们也没能攻下来。宋军如今去攻汴京城也是一样,纵使能有三十万大军围上几个月,也不可能轻易破城。”

    “我说的够明白了吧,此时大举北伐不可能成功,只能步步为赢,徐徐图之。”杨丛义看着众人,今日方才跟他们交底。

    众人沉默了,细细一想,确实如此,根本就不可能北伐成功,能夺取兴仁府、归德府就已经是意外之喜,再想贪图更多土地功勋,等待他们就是失败,重新退回江淮。

    “既然大人早已知道不可能北伐成功,为何还要带我们北上?”袁华心里的疑问很多,而这一个排在第一位。

    “原因很简单,不能让朝廷跟金人议和。一旦开始议和,大宋便再也没有北伐的机会,因为临安可能就此失去北伐的意愿,皇帝失望,主和派必然乘势而起,过去二十多年大宋是何模样,你们应该清楚。如今新皇有恢复中原之意,我们无论如何都该给他希望,况且朝廷也该到换一换风气的时候了,主和派绝不能再把持朝政。要想主战派在朝堂上站得稳,我们在前线必须要能打胜仗,这就是我为何会在徐州北伐失败后,匆忙引兵北上兴仁府的原因。”如今众人心有疑问,杨丛义也不想再隐瞒,要成就大事,就得跟周围的说些心里话,分享一些秘密,前线涉政,就是危险的秘密。

    众人一听,心下大惊。

    前线军将牵涉朝政历来都是大忌,现在杨丛义直接说给他们听,他们便有同谋之嫌,一旦主和派当政,此事被挖出来,他们谁都跑不了。

    此时说出,如此以来,他们与杨丛义结结实实的就是一条船上的人,谁也脱不了干系。

    “都不必担心,北伐是朝廷大事,只要我们在前线打胜仗,便只有功劳,没有罪过!”杨丛义见众人似乎被吓到,赶紧给他们宽心。

    “可如今北伐注定失败,我们何去何从?”袁华脸色有些难看起来。

    “归德府北伐军可以失败,但我们不能。只要守住兴仁府,一有机会便北上攻取州县,给朝廷以希望,北伐就能继续。这次北伐最好的结果是攻破汴京城外的防御圈,抵近汴京城下,但也仅限于此,最坏的结果是张浚率领的北伐军被金军击败,退回陈州、亳州、宿州,但只要兴仁府不丢,朝廷那些主战派大臣就不会同意议和,因为收复中原的希望还在。”

    杨丛义的目光再次从众人脸上一一扫过,而后说道:“所以,我们接下来的任务便是好好练兵,加固城防,做好坚守兴仁府的准备!”

    “若金军击败张浚的部队,以大军围困兴仁府,我们能坚持多久?”杨丛义忽然告诉他们北伐不能成功,众将心里都有疑问,同时也有些许失落。

    “最多坚持三个月,金军就得撤退。”杨丛义胸有成竹。

    但苏仲、潘诚等人似乎不是太相信,从他们眼神中可以看出来,他们希望得到进一步解释。

    只听杨丛义道:“不妨告诉你们,我们在北方并不是一支孤军,即使归德府重新被金军占据,我们也有回缓的余地,嘉祥以东是济州,济州东边是忠义军占领的山东,整个山东东路南到沂州,北至济南府,西至东平,都在忠义军手里,我已跟山东忠义军取得联系,必要的时候,他们会出兵策应。我想,一旦金军敢将大部兵力南调,忠义军便会率军西进,直击大名府等汴京与真定府之间的重要州府,迫使完颜亮率军北归。”

    “山东忠义军?没有统一训练指挥的农民军,能攻城掠地?”苏仲首先表示怀疑。

    “不能攻城,他们是怎么拿下整个山东东路的?不要怀疑他们的实力。济州三万多金军覆灭大野泽,就是山东忠义军的手笔。我听说义军之中,能人异士不再少数,未加训练就能攻城掠地,若稍加训练,直接攻取金国重要州府也不成问题。”杨丛义举例释疑。

    不等众人再就义军之事发问,杨丛义又道:“据我所知,山东忠义军其实跟辽阳的完颜雍也有一定关系,虽然不是附属关系,但至少他们之间有合作,不然只凭忠义军自己,他们养不起十多万人。所以,只要完颜亮敢把金军主力南调汴京附近,忠义军和完颜雍的燕京金军必定不会错过南北合击的机会,到时候完颜亮的大军还得乖乖的调回真定府去。我们在兴仁府有八万兵力,只要不贸然出击,自保无虞。”

    此为宽心之语,但众人的关注点却在山东忠义军跟辽阳完颜雍的关系上,听闻这个消息,心下又是一颤。

    杨丛义时刻关注他们的颜色,岂有不明他们心中所虑之理。

    于是马上又道:“不必担心,山东忠义军没有自立之意,辽阳完颜雍也没有跟大宋朝廷取得联系,更没有得到朝廷承认,即使大宋朝廷知道辽阳完颜雍,也只会把他当成金国内乱的一股势力,跟各路义军并无多大区别,他们之间有联系,与我们跟山东忠义军有联系,并不会有什么影响,毕竟朝廷的对手是完颜亮,不是完颜雍。”
………………………………

第682章 交心之语

    “还有,如今金国内乱,正是我们大宋收复故土,驱逐北方蛮夷的最好机会,如果不能把握,等完颜亮平定内乱,或是辽阳的完颜雍打败完颜亮,统一金国,我们就再也没有机会。不说功勋和青史留名,为了大宋百姓和我们自己家人安居,也必须打赢金人,哪怕我们要丢掉性命,何况作为军人,不就是保家卫国,付出和牺牲在所难免,把我们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方能全力以赴!”

    杨丛义想了想,还是应该给他们讲些大道理,打一打鸡血,纠正已经存在于他们心中的个人利益问题,一旦军队开始关注个人利益,想打胜仗就难了。

    众人听完这话,顿时不语。

    他们心里想什么,杨丛义很清楚,毕竟在一起共事十几年,看着他们一步步成长起来,从带领指挥几百人,到如今率领指挥几万人,手中的权力变多了,获得的利益大了,很容易就会忘记初衷。

    当年招募这些人组建宣威军,除了建功立业,出人头地,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大宋,保护大宋百姓,收复中原也是理想之一。

    眼前这几人当初可不是普通百姓,他们要么本就是禁军一员,要么曾经在北方跟金人打过仗,因为新军非同一般的招募标准和理念,他们才走到一起,拼了这么多年,方有今日的成就。

    只是多年过去,每个人的身份已经大有变化,都统帅万人,杨丛义便很难再像之前一样跟他们谈心、交心,至于他们的理想,更是无人再提起。

    “这么多年来,不管其他军队如何逍遥,我们一直在努力训练军队,为了什么?记得当年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