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燕王-第3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晚,作为监察使的陈康伯得到隆重宴请,金国皇帝完颜亮亲自出席。
在席宴上,完颜亮对宋金国事一概不问,只提了一个姓名,询问他的来历。
这个姓名便是杨丛义!
陈康伯对杨丛义本人并无多少了解,他在大宋军中仿佛是突然出现的一般,但要是仔细找一找,问一问,还是能在临安找到他的一些传说和踪迹。
十六年前,一篇《远洋回易富国论》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从一个武学生直接进入仕途,走上回易之路,避免了在临安城禁军中值岗守卫,虚度一生。
那篇辩论文章,陈康伯之前看过,文采虽然一般,但眼界之广,所学之杂,还是让人惊讶。
至于之后督造回易船队,率领船队远渡重洋,其中细节多不可考,但从听闻的几件大事中可知,他在武学里学到的东西,确实都用在了实处,并没有因为忙于回易,武学所学忘记,也许从那时起,就该有人注意到他有领兵打仗的天赋。
完颜亮一问起杨丛义,陈康伯立即陷入沉思之中,能让金国皇帝惦记,必定有特别之处。
片刻之后,陈康伯心下不由得一震。
杨存中!
听闻杨丛义第一次从海外回易回到大宋之后,率领回易护卫军在广南打过一仗,功勋卓著,但具体过程如何,枢密院里并无详细记录,而后他就被时任殿前司都指挥使的杨存中调入殿前司核心衙门,兵案衙门,又是巡查各地禁军,又是校阅、选将,无不是在培养、磨炼杨丛义。
但在之后的几年里,杨丛义忽然默默无闻,在临安几乎听不到他的消息,也找不到他的踪迹,直到太平渡之役,他的名字才跟虞允文一起传进临安,那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似乎每一场胜仗都跟他有关系。
这样一个背靠杨存中,连金国皇帝都忌惮的武将,对大宋是祸是福?
他远离临安,两次无声无息扭转北伐战局,此次金人能主动议和,交还大片土地,跟他忽然从济州横插大名府,截断真定府与汴京之间的大通道有莫大的关系,这个举动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他的所做所为完全超过了枢密院的部署安排。
并且他这一支北伐军的行动速度,也大幅快于粮草补给速度,以朝廷给他补给的粮草情况来看,换了任何一个将领,也不敢率军直插大名府,因为粮食补给不够,一旦被金军南北夹击,必败无疑,而他却带领北伐军牢牢占据大名府,甚至还有余力派兵南下压迫黄河以北的金军,迫使金人同意迅速议和。
当日陈康伯跟皇帝一起召见李显忠、吴拱时,的确跟他们二人说过,要他们动一动兵马,给金国皇帝压力,逼迫他早日答应议和条件,却从没指望过远在四五百里外的杨丛义,也没给他下达过任何指令,只愿他能坚守大名府就好。
不想最先行动的却是大名府的北伐军,一路南下几百里,连克州县,将金军残兵逼退至黄河北岸的章丘城,却又围而不攻。
杨丛义这一番匪夷所思的行动,就跟与远在归德府的大宋君臣有过面对面的详细策划一般,但陈康伯知道,不论是皇帝还是任何人,都不可能给几百里外的杨丛义下达任何命令。
除非,这一切都是提前策划好的,也许早在文武百官刚从临安出发,杨丛义就已经跟某些人策划好了这些行动,不然大名府的北伐军不可能在议和刚刚开始的时候便挥军南下,兵锋直指汴京,逼迫金国皇帝答应议和条件,而那对章丘残兵围而不攻之举,实在是神来之笔。
陈康伯脑筋急转,迅速思索一番之后,不得不怀疑杨丛义应该是跟朝中某些大臣关系密切,是他们共同策划了这一切。
那么朝中有谁跟杨丛义有关联,跟他关系密切?
杨存中吗?
此次他留在临安,并没有一起来归德府,临安距离大名府上千里,不可能及时互通信息。
如果不是杨存中,跟随皇帝一起来到归德府的文武百官中,还有谁跟杨丛义关系密切,能给他递消息?
陈康伯排查同来的文武百官,发现其中好像并没有人跟杨丛义有交集,或是藏的太深,太过隐蔽!
面对金国皇帝完颜亮的询问,陈康伯思索过后,只能回道,杨丛义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统兵将军而已,并没有特别的身份和来历。
此话说完,完颜亮命人将一沓文案资料放在陈康伯面前,而后说了一句话:杨丛义,不简单!
………………………………
第699章 惊天消息
腊月十八,金人确认北伐军东、西两营全部后撤百里,至杞县、通许之后,随即开始准备撤离事宜。
腊月十九,数十万金军分为前、中、后三军,先后撤出汴京。
金国皇帝完颜亮与文武大臣在中军拥簇下,往西边郑州方向而去。
在他们后面是数不清的车队,装着无数粮草辎重和箱子,箱子里面是什么,无从知晓。
车队之后是随同逃离的金国人,男女老幼,人数多达万人,他们带着无数家财离开,马车装的满满当当,地上留下深深车辙。
这些人不是汉人,依据之前的约定,大宋监察使陈康伯没有阻止。
腊月二十一下午,汴京城里最后一支金军撤出城外,向西赶去,陈康伯率军接管汴京,占据各处要地。
当天夜里,金人尽数撤走的消息传至杞县、通许,李显忠、吴拱各带两万精兵连夜动身,赶往汴京。
第二日巳时,李显忠、吴拱先后赶到汴京城下,每人派遣一万军队入城,听从陈康伯调遣,其余军队在城外待命。
经过北伐军三日一寸一寸反复搜查,陈康伯确认金人并没有在汴京城做手脚,城内安全可控之后,方才派人回报归德府。
腊月二十七日,赵昚同文武百官一道赶来汴京。
在汴京城外,筑起高台,赵昚和文武百官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告慰先祖。
而后大宋君臣从东门进入汴京城,城内张灯结彩,一片欢庆。
来到行宫,坐上金主完颜亮几天还坐过的宝座,赵昚心内激动不已,当即宣布,大赦天下!
百官赐钱十万、绢百匹!
淮河以北的百姓,三年免赋!
北伐将士论功重赏,将士死伤者,抚恤翻倍!
赵昚一时之间,意气风发。
收回汴京,重回旧地,群臣也大受鼓舞。
但很快,大宋将士们流血牺牲,拼死拼活才得来的北伐胜利,便转为对赵昚个人的溢美。
文武百官纷纷上表,盛赞新皇赵昚,雄才大略,英明神武,知人善任,不愧是太祖血脉!
赵昚听得很是欢喜,不由的有些飘飘然。
腊月二十九,已快到新年交替之际,赶回临安过年,已经不可能了,于是便有朝臣建议,在汴京欢庆新年!
不等议定此事,忽然有人提议,何不在汴京重建都城,临安临安,终究不是长居久安之地,既然已经夺回汴京,就该将都城迁回汴京。
此议一出,君臣陷入沉默之中。
但迁都还是不迁都,这个问题已经在每个人心里扎根。
百官见赵昚不语,便无人敢再提。
迁都历来是大事,何况汴京曾被金人占据三十多年,如今刚刚收回,民心尚且薄弱,贸然建都并不适合。
并且函谷关以西还是在金人手中,若他们再次毁约,东出函谷关,则汴京危矣。
还有,大宋都城临安是太上皇赵构亲建,如今他精神尚佳,身体还好的很,若迁都汴京,要不要将他一起带过来?他愿意来吗?
汴京虽有繁华美好的梦境,但也有一场永生永世难以忘记的噩梦,回来很可能只是徒增伤悲而已。
此后,迁都汴京之事,无人再提。
君臣连日在已经繁华不再的汴京城流连,大街小巷,无处不去,似乎在找寻记忆中一些美好的东西。
与此同时,吴拱的北伐军进驻洛阳,堵住金人从函谷关东出的通道,李显忠分兵驻守郑州、兴仁府、归德府和汴京,杨丛义的北伐军退回大名府。
隆兴二年最后一天,大宋北伐军无战。
隆兴三年,正月初十,赵昚带着文武百官离开汴京,东行至兴仁府,慰问归附的官吏百姓,大加赏赐。
正月十七,赵昚带着百官从兴仁府北上,渡过黄河,准备前往大名府慰问北伐将士。
结果行至澶州附近,大宋君臣听闻一个惊天消息。
正月十二,太上皇赵构出德寿宫,在大庆殿召见留守临安的各部各衙官员议事!
这个消息犹如一个晴天霹雳,在赵昚、陈康伯、史浩等君臣及文武百官心里炸响,众人顿时惊慌失措。
大宋要乱了!
要变天了!
这是每一个人心底的声音。
但谁也不知道临安到底发生了什么,前来送消息的人不是传令兵,更不是官员,只是一个朝臣家里的下人。
消息是真是假,无从辨别。
慰问队伍当即停止前进,调头返回兴仁府。
与此同时,派人飞马回临安探查消息。
赵昚和百官在恐慌不安中,渡过了八天。
正月二十五,确切消息送回兴仁府:太上皇赵构于正月十二开始,一连五天于大庆殿召集留守临安各部官员议事,并于选德殿、崇政殿召老臣议事!
消息确切,太上皇这个是要干什么?
赵构要做什么,呼之欲出,赵昚和百官心里都非常清楚,只是他们不明白赵构为什么要这么做。
若真如众人心中所想,如此以来,赵构置皇帝赵昚于何地,置文武百官于何地?
兴仁府远离临安千里,那里到底发生了何事,众人根本不清楚,临安未曾派遣任何官员来行营,也未有朝廷的任何书信。
在兴仁府空耗下去,根本不是办法,但皇帝赵昚和太上皇赵构的事,是皇家自己的家事,谁无法掺和。
但此时刚刚跟金国议和,若传出大宋内部出现巨大的变故,恐怕金国转眼就会撕毁和议,重启兵戈。
皇家家事,亦是国事!
陈康伯身为宰相,历两朝,力主抗金北伐,大宋方得有今日之成果,他哪里忍心大好局势,就此葬送。
群臣私下议论纷纷,臣心已然不稳,若再继续这么拖下去,好不容易拼来的成果转眼就会付诸东流。
沉默多天之后,陈康伯主动求见赵昚,提议召集文武百官议事,不议他事,就议太上皇入主大庆殿之事!
几天不见,赵昚精气神全失,脸上无光,眼中无神,往日的朝气,不复存在。
听闻陈康伯提议,赵昚沉默良久,而后道:“父皇事,不可妄议。”
只此一言,便把陈康伯顶的半晌无言。
“皇上,请听老臣一言,此乃天下事,当由天下人共议!”
陈康伯眼中悲痛之极,几天时间,仿佛老了几岁。
这些年,在朝堂日日跟主和派争执,打口水仗,好像永远也不会疲惫,但现在他感觉累了。
“不,父皇之事不能议。自古以来,只有父议子,哪有子议父。你回去吧。”
赵昚虽然想不明白,为何会突然发生这种事,但礼法告诉他,不能以子议父,免得落人口实,况且临安发生了什么,至今也没一个人来说清楚。
陈康伯退了下去。
大宋如今面临的局势要求他这个宰相,必须要做点什么。
兴仁府、临安互不通消息,互不派人通气,绝对不能再观望持续下去,不然大宋必将四分五裂。
北伐虽然成功了,但北伐三大将李显忠、吴拱、杨丛义此时都手握重兵,这些事大宋在江淮、荆襄一带的几乎所有兵力,再加上他们三人距离赵昚所在的兴仁府都非常近,一旦有人在此时起了异心,大宋就全完了!
李显忠一生忠勇,当不会有二心,但他是前朝旧将,如今是忠于临安太上皇,还是忠于皇帝赵昚,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
吴拱之前一直在西北,最近几年才调住襄阳,同样是前朝旧将,但远离临安,应该只是忠于朝廷,当不会选边站,况且他的叔父还在西北,也不会允许他轻易选边,所以吴拱极大可能会按兵不动,等待分出正统,才听朝廷号令。
杨丛义身份成谜,背景神秘,从回易处正使任上领兵入驻瓜洲渡,本就可疑,再加上他有殿前司任职的背景,主持过大校阅和选将之事,当时声势浩大,恐怕就是在为扬名造势做准备,可惜因当时秦桧为首的势力太过强大,功亏一篑,不得不到东南沿海小地方去躲避。
陈康伯看了完颜亮收集的关于杨丛义的大量资料,虽然搞清楚了杨丛义在朝中的靠山极有可能就是杨存中,但他还有疑问,仅凭杨存中,根本不可能支撑他走到现在,身后定然另有他人援手。
有没有他人援手先不说,就凭杨丛义与杨存中的关系,手握大军的杨丛义首先就得提防,因为杨存中这次并没有跟来汴京,而他是太上皇的绝对心腹,这次太上皇重新入主大庆殿,恐怕跟他脱不开关系,那么杨丛义手里的兵对赵昚来说,就十分危险了!
但若此时贸然夺取李显忠、杨丛义手里的兵权,军队立马就会大乱,金人若得知消息,则大宋危矣!
为今之计,恐怕只有赶紧挑明赵昚与太上皇赵构之间的微妙关系。
当天,陈康伯以宰相的名义召集文武百官议事,主题只有一个,是回临安,还是留在兴仁府!
结果很明显,去留各半。
想留下的大半是赵昚这两年重新启用的、先前被秦桧等人打压下去的人,还有这两年提拔重用的人。
而要回临安的,几乎全是主和派,不受赵昚待见的人。
正月二十八,陈康伯率领一众要回临安的官员离开兴仁府,返回临安。
他作为大宋宰相,事关大宋命运,事关天下人,他必须要站出来!
………………………………
第700章 帝师自决
陈康伯率一众文武官员离开当天,史浩入行营面圣,请赵昚考虑迁都汴京之事!
与此同时,建议赵昚马上下诏,诏手握军权的李显忠、吴拱、杨丛义带兵前来兴仁府护驾,以此探知三人心意。
赵昚沉默良久,而后驳回所请,言道尚不知临安发生何事,不宜轻动,况且太上皇是他的父亲,若真要重回皇宫主政,他作为儿子,理应马上退位,如此方为孝!
史浩再请!
赵昚依旧驳回,并声言以后不再见任何朝臣!
史浩无奈,愤而退出行营。
赵昚不争,一心想做孝子,而留在兴仁府的一众文武官员,却不愿沦为弃子和庶人,于是便在史浩召集下,开始密谋大事。
身在大名府的杨丛义忽闻临安出现如此变故,震惊不已,第一时间便派人南下打探。
数十天后,得知确切消息,顿时愤恨不已。
太上皇赵构重登大庆殿,也就意味着他不愿再做太上皇了,他想重新做皇帝。
而现今大宋皇帝赵昚远是赵构养子,国无二主,有这层关系在,赵昚无论愿不愿意都不可能再回临安,除非赵构驾崩,或是他主动退位。
赵构不知何时才能驾崩,短时间内是等不到的。
赵昚退位,这也没有太大的可能,即使他心甘情愿退位,留在行营内的一众文武朝臣也绝对不会同意。况且赵昚在长江以北收拢了太多民心,收复汴京之举,足以让他立足黄淮,因此苟安江南的赵构很难取代他在北方百姓士绅心中的位置。
但如此以来,大宋必然要出现两个皇帝、两个朝廷,这样一来,大宋天下就乱了,搞不好就是一场南北混战,即使不动刀兵,整个大宋也会元气大伤,即便完颜亮、完颜雍不趁机南下,仅仅只是内部混乱,就足以摧毁大宋,杨丛义收复燕京的计划,恐怕要就此终止。
北伐燕云之事,杨丛义已经在暗中准备,按他的计划,如若一切顺利,短则五年,长则十年,燕云便能顺利收复,如今被突然出现的临安变故打断,让他如何不恼怒、愤恨?
可赵构已经重临大庆殿,意图已经很明显,赵昚登基不到三年,朝中大臣多数还是前朝旧臣,他根本无力阻止,也不可能回临安与他的养父争夺皇位,大宋分裂已是定局,至于如何分,此时还没人看得清。
杨丛义目前手握数十万大军,在北方与金人对峙,虽不在朝中,但他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会影响到大宋朝局。
这几年,他带兵在前线,一心只为恢复中原,久离临安,对朝局本就了解不多,如今局势微妙,于是便按兵不动,先行窥探一番,再做定夺。
出此变故之后,收复燕京依然是杨丛义的目标,谁能保他不丢兵权,谁能助他收复燕京,那他就支持谁,而此时,他只想旁观,也只能旁观。
二月初五,中书舍人何烁忽然前来大名府,声言代表朝廷和皇帝慰问北伐右路军。而私下里,他却将临安发生的变故悄悄说于杨丛义听,以探听其立场和看法。
闻听变故,杨丛义当即表示十分震惊,而后回复何烁,他如今统兵在外,职责便是护卫大宋,收复更多失地,如今真定府、河间府还有几十万金军磨刀霍霍,宋金随时都可能再次爆发大战,身为统兵官,朝中事他无权置喙,也无暇分心,若朝廷有诏令,他便依令办事。
何烁几次逼问杨丛义立场,想知道他真正支持谁,杨丛义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答复,只说听从诏令。
一天后,中书舍人何烁匆匆离开大名府。
“他想要什么?可有要求?”听闻回复,史浩眉头紧锁。
“他什么要求都没提。”何烁轻轻摇头。
“不,他肯定有所求,只是较为隐晦,我们暂未想到罢了。你再好好想想。”
史浩显然不信,如今朝廷出现巨大变故,谁手里有兵,谁就能占据优势,杨丛义手握十几万大军,他自然知道自己的分量,若说无所求,谁都不会相信。
“人生在世,所求者不外乎名和利。如今他手握大军,缺的是权,一旦有权,便可名利双收,莫非他想参与朝政?”何烁一惊。
“他可有提过此事?”史浩心中一紧。
“倒没有明说,但言语之间,或有此意。其中有一言,我记得清楚,他说朝中事他无权置喙,若朝廷有令,他便依令行事。不过令从何出,依谁的令,他并未言明。”
何烁仔细回想当日与杨丛义的几番交谈,力图挖出他真实的立场和意图。
此言入耳,史浩暗惊。
当此之时,杨丛义以手中大军为资本,确实可以呼风唤雨,北上投金,大宋便有灭国之危,而效忠临安,兴仁府以东几十个州府便归了临安统治,赵昚在淮河以北便无立足之地,若向赵昚效忠,至少可与临安隔长江或淮河而治,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占据黄河以北和山东、河北的杨丛义,在当今局势下,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谁也不敢轻视,甚至还能左右天下格局!
史浩心里极为矛盾,赵昚若想在北方立足,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作为支撑,否则即便临安不发兵威逼,单单是金人,就足以让他走投无路,可是一旦拉拢杨丛义,让他支持赵昚,那么付出的代价将是巨大的,历来边关武将入朝掌权,祸患无穷,况且眼下乃非常时期,入朝之后,也不可能罢免他的军权,如此以来,众人头上悬的就不止一把刀了!
要保赵昚皇位,大宋难免分裂,重陷战火之中,还有武将乱政之患,改朝换代之忧,但若不保赵昚皇位,那么他们一众留在兴仁府的文武大臣,又将何去何从?此时回临安,免不了致仕归田的命运,留下的这么多人,谁甘心?
还有,赵昚自暴自弃的态度,也让史浩和一众大臣有力都无处使。
即便如此,史浩等人也绝不甘心就此返回临安去!
他们如今是赵昚的臣子,不是太上皇赵构的臣子!重用他们的皇帝也是赵昚,而不是赵构!
不论陈康伯回临安能争得何种结果,留在兴仁府的文武大臣都不能坐以待毙,赵昚遭受打击,自暴自弃,他们作为臣子却不能放弃!
一天后,史浩再次入行营被拒,赵昚不但不见,还传出话来,自此以后,谁也不见,有事自决!
对于这个学生在此时的表现,史浩失望至极,但却无可奈何。
可越是如此,史浩想要证明自己,维护赵昚皇位的心也越发坚毅。
作为帝师,他怎么能允许别人轻易剥夺他学生的皇位,即便对方是他学生的养父也不行!
经历了漫长的思虑,史浩最终决定冒险一搏,赵昚的皇位必须保住!
如今赵昚谁也不见,留守兴仁府的一众大臣便以史浩为主心骨,史浩想做什么,几乎无人反对,因为只有赵昚继续当皇帝,他们才能保住既有的名和利,他们的诉求与史浩所为一致。
稍稍安置了兴仁府事务之后,史浩轻车简从,直奔大名府。
汴京李显忠和洛阳吴拱,几十年前就有声名,算是前朝老将,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