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燕王-第3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号脉诊断、银针刺穴、运气伐髓。

    不消小半个时辰,便诊治完毕。

    临走前,老道长还传授了一套简单的养身功法,并告诉孟芸娘、顾清尘二人,只要时常练习,便能气血通畅。

    五月的一天早晨,孟芸娘忽感心慌意乱,恶心反胃,初时并未在意。

    此后一连几天都有这等症状,她才惊觉可能是自己的身子有了变化。

    但她没有将此事告诉任何人,包括杨丛义和顾清尘,并悄悄让丫鬟下山去城里请最好的郎中。

    后经重金请来的郎中诊断,孟芸娘确实已有一个多月的身孕。

    直到此时,她才将好消息告诉杨丛义。

    得知喜讯,杨丛义很快做出决定,下山回城!

    他们捐建的宫观还有半个月就能彻底完工,原本已经答应要出席完工庆典,因此不得不推辞。

    好在张柳和他的师兄孙道长也都是通情达理的人,听说此等喜事之后,便没有再强求。

    五月中旬,杨丛义一行离开居住了大半年的五龙峰。

    带着孕妇,路上走走停停,用了十多天时间才走出武当山,等来到县城,已经是五月底。

    由于孕期前几个月,孕妇受不得颠簸,再加上孟芸娘最近脾气也大有变化,为避免麻烦,方便照顾,杨丛义与顾清尘商议之后,便在县里买了一个院子暂时住了下来,并找了七八个下人,照顾她们的生活。

    半个月后,一行身份特殊的人进入武当县,径直来到杨丛义的院门前。

    来人是皇后身边的一名内侍,带着不少珍贵的养身补品,一同前来的还有一名太医院御医。

    听他们表明来意,杨丛义没有表现出任何意外,更没有拒绝,当即向北方遥拜致谢。

    离开汴京时,赵昚派一队皇宫宿卫禁军护送,杨丛义便知道是什么意思,他的一切行动都是光明磊落的,没有什么见不得人,所以不管宿卫军是三日一报,还是一日一报,他都不用有丝毫担心。

    就连花费巨款捐建五龙观宫观,杨丛义也不想隐瞒,虽然这笔花销远远超过他这几年的实得俸禄,他也并不太在意皇帝的想法和别人的弹劾。

    要说一个像他这样地位的高官,拿不出十万贯钱来,谁都不会相信。

    因为谁都知道,官做到一定位置,官位本身的俸禄在官员所得中微不足道。比如一个官员一年俸禄五万贯,那他整年所得超过二十万、三十万、五十万、甚至是百万贯都不足为奇。

    所以区区十万贯,纵使远超俸禄所得,也根本入不了汴京朝官的眼。

    当然,言官们还是可以拿这个问题来做些文章的。

    去年不就有人弹劾杨府铺张浪费,但汴京城里的那些高官,又有几个比杨府更收敛?

    据杨丛义所知,有些高官府邸里光购买的丫鬟丫头就几十上百个,更不用说娶了一个又一个小妾,那么多人要吃饭要住所,每日花销何止杨府百倍?

    但这些问题,他没法跟穷得叮当响的赵昚说,因为说了也只是徒增烦恼而已,他解决不了,赵昚也解决不了,否则甚至还有可能造成汴京朝廷再次分裂。

    要夺回燕京,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朝廷,没有文官支持,是绝对不可能的,杨丛义要妥协,赵昚是皇帝,更要妥协。

    所以,在均州普通百姓看来大手笔捐建宫观的杨丛义,在汴京官员和皇帝看来,根本算不了什么事,因为十万贯钱对他们来说真的不多。

    心底无愧,杨丛义心安理得的收下了皇后送来的补品,也接受了皇帝派来的御医。

    皇帝为什么如此关心一个辞官在野的人,又是送珍贵补品,又是送人,均州地方官员可能不懂,但汴京朝堂里那些善于察言观色的老油子却是一看便知。

    他们知道,杨丛义该回汴京了。

    于是很快,一封封弹劾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周振擅自挑起宋金两国争端、制造边关危机、企图毁坏两国友好盟约的奏疏呈上了赵昚的御案。

    七月二十四日,皇帝下诏将周振革职。

    八月初八,皇帝下诏让杨丛义官复枢密院副使之职,即刻回汴京赴任。

    等诏书传到均州武当县已经是八月十二,中秋将至。

    一家人还带着怀有身孕四个月的孕妇,不可能说走就走,也不可能在路上过节,更不可能杨丛义一人先走。

    八月二十日,处理完杂事,准备妥当之后,杨丛义一行这才启程北返。

    因为有孕妇随行,这一路走走停停,一直到十一月中旬,方才返回汴京。

    回到汴京休息三天,杨丛义这才去枢密院了解了一些北方详情。

    一年时间,北方形势已然大变。

    去年九月,大宋军队在周振力主之下,突然从济南府、益都府陆、海两路同时发兵,一路直逼河间府,一路直扑平州、来州。

    真定府不明所以,恐宋军与完颜雍合谋围攻河间府、真定府,分兵两地难以防守,便主动放弃河间府,将几乎全部兵力收缩至真定府附近。

    如此,从济南府北上的大宋军队兵不血刃便取了河间府。

    与此同时,海路也颇为顺利。

    他们突然出现在平州与来州之间,驻守两地的金军一边以为是宋军已经从燕京方向杀来,一边以为是宋军从辽阳府杀来,匆忙之间都以为此地不可守,一路西逃燕京,一路东逃锦州。

    由海路北上的宋军也几乎是毫不费力便取了平州、来州两地,将燕京与辽阳府之间的便捷通道切断。

    若取得了这些战果见好便收,那么显然大宋就赚了。

    然而,贪心不是人人都能遏制住的。

    夺取河间府的宋军贪图滔天军功,妄图一举夺取燕京,贸然北上。

    于十月攻至燕京外围固安,驻守燕京的东金军派出骑兵袭扰,迟滞大宋军队前行,而后两军便在此地展开了数次小规模激战,各有胜负。

    时间一拖便到了十一月。

    几乎在同一时间,夺取平州、来州的宋军也不甘寂寞,再次分兵,一路向西进攻,一路向东进攻,企图扩大战果。

    但东面的锦州城得到示警,守军翻倍,分兵之后的宋军,短时间内难以攻克。

    而西面无大城,若要取得更大战果就只能去攻燕京外围州县,但燕京在那些地方多有驻军,得知宋军进犯的消息,早已封闭城门,从海路北上的宋军兵力有限,一时之间也难以攻城。

    于是平州、来州宋军与金军僵持不下,无法取得更大战果。

    就在宋军同时向西金、东金开战大半个月后,身在大同府的完颜亮没有派兵支援真定府,反而趁完颜雍的军队被牵制在燕京、锦州一带,迅速发兵东进,一举夺取北京临潢府和中京大定府,兵峰直指锦州,威胁辽阳府。

    一旦锦州丢失,被宋军和完颜亮包围的燕京地区也绝对守不住。

    完颜雍身处危局之中,不得不调集大军支援锦州,同时命燕京留守放弃外围州县,收缩军队,坚守燕京城!

    进入十一月,宋军终于抵达燕京城下,但望着高城厚墙,无计可施,只能去收复周边无人驻守的州县。

    而在锦州方向,宋军、西金军、东金军谁也不敢轻动,宋军怕西金军队占便宜,西金军队担心宋军占便宜,谁也不想率先向东金军队发起攻击,宋军、西金军队不攻击,东金军也不出城主动进攻,于是三军便在锦州僵持了起来。

    不久,十一下旬一场大雪,将僵局打破。

    由海路北上的宋军先前携带的粮草将要耗完,北风强劲也无法从南边补充,面对困局,拿不下锦州便只能退走,但就这么退走,谁都不甘心,于是便率先发动进攻。

    结果就跟他们自己预料的一样,西金军队并没有马上跟进,合力攻城,而是眼睁睁看着他们攻城失败退走。

    当然,看热闹想占便宜的西金军也没占到便宜,在独攻锦州损兵折将后,也退回到大定府。

    从锦州城下退回的宋军抵不住北方的严寒,再加上粮草将尽,又得不到补给,西金、东金军队又对平州、来州虎视眈眈,这两个地方都无法驻守,无奈之下只能趁船南归益都府。

    而燕京城外的宋军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一场大雪,补给中断,将士又不耐严寒,只能徒步南撤到河间府,一路上冻死冻伤成百上千,远超刀兵伤亡之数。
………………………………

第720章 大局已变

    得而复失。

    出动数十万兵力,两路出击,耗费大量财力民力,最终宋军只得到了河间府,以及周边几个靠近大宋边境的县城。

    而在战争前期吃了亏的西金,收缩防御战线之后,趁着宋军北上攻击东金,集中兵力主动出击,奔袭临潢府、大定府,一举夺得东金大片土地,几乎将燕京地区与辽阳府之间的联系彻底切断。

    因此这一战收获最大的反而是先吃了亏的完颜亮的西金。

    而大宋贸然发兵,同时攻打西金河间府、东金平州、来州失了道义,看似来势汹汹,也收复了一些土地,实则让大宋与西金、东金的关系变得极为被动。

    此战中,吃了大亏的当然是近些年实力愈加膨胀,在三国关系中原本占据极大优势的东金。

    东金领土原本不与大宋接壤,两国没有直接冲突,在跟西金完颜亮的争斗中可以放开手脚,完全不用担心后方或其他地方受攻击,而西金与大宋接壤的边界实在太广,每次跟东金开战都要堤防大宋,所以每次完颜雍与完颜亮开战,完颜雍最终都会占据优势。

    但这次宋军突然北上偷袭之后,完颜雍猛然发现,他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东金也在宋军攻击范围之内了,从此以后,他不能再拿全部实力去跟完颜亮斗,还得分兵堤防大宋。

    由于西金势力从河间府撤出,兵力往西收缩,原本大宋与东金之间的屏障消失,两国领土开始接壤,三国之间的形势骤然大变。

    原本因为大宋跟东金之间少有直接冲突,汴京能在西京、东金之间做和事佬进行周旋,顺便还能捞到不少好处。如今西金趁势后退,让大宋与东金直接接壤,使得三国在真定府、河间府、燕京之间形成相互牵制的胶着之势,牵一发动全身,谁也不敢轻动。

    北方局势的变化,对大宋收复燕京来说忽然变的极为不利。

    在局势未变之前,若大宋北伐,可以集中兵力直攻真定府,与此同时,完颜亮还要分兵驻守河间府,堤防完颜雍从燕京方向南下趁火打劫,完颜亮在真定府的兵力再多,也不可能抵得过两国从南北两地同时夹击,所以一旦准备充分开战,真定府必定可以夺下,而河间府成为西金飞地,除了投降或归附,别无他途。而后,大宋重整旗鼓,大军北上,便可直取燕京。

    可如今因完颜亮撤出河间府,让大宋提前介入与东金的领土纠纷,大宋军队便不能全力攻真定府,也不敢全力进攻燕京,而燕京也不敢派兵南下攻击真定府,原本在先前的局势中,两面受敌、岌岌可危的真定府,以一招以退为进,便马上转危为安,立于不败之地。

    不止如此,一旦完颜亮在真定府的压力消失,他便可以在大同府集中主要精力经营北方,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压缩完颜雍的生存空间,逐步将东金的土地夺回去,使金国北方重新统一。

    金国统一,内战消失,国力必然大幅提升,到时候大宋别说收复燕京,恐怕连河间府都不一定能保得住,甚至连靖康之乱的威胁都要再次笼罩在汴京头上。

    汴京朝堂上思虑深远的人已经觉察到了北方局势变化可能带来的危险,但绝大多数短视之人还在为收复河间府大肆庆祝吹嘘。

    三月初,完颜亮曾派使臣到汴京问大宋擅自毁约、攻伐盟国之责,要求大宋赔偿损失,赔偿金额为白银二十万两、锦缎十万匹、粮食一百万担,但绝口不提让大宋归还河间府。

    朝中一些大臣听闻西金提出的条件还暗自窃喜,在他们看来汴京虽然不宽裕,这些赔偿还是可以拿出来的,便有心跟西金使臣谈一谈,只要对方的赔偿要求降低一些,就准备接受。

    不过他们没有如意,最终史浩背负巨大的压力,据理力争,提出了另外的解决方案,才将西金使臣驳回。

    史浩的方案便是大宋将河间府归还西金,而对之前一战给河间府百姓造成的损失,大宋愿意不限量开放粮食买卖,粮价比以往降低三成!

    北方缺粮,每到冬季总会出现粮荒,特别是在出现白灾之后的来年春天,总会有成百上千的牧民饿死,以致草原各部劫掠战乱。

    如果能从大宋买到足够多的粮食,完颜亮就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对付完颜雍身上,所以西金使臣拿到大宋宰相的方案之后直接返回大同府,因为这个方案值得考虑。

    然而在西金使臣四月离开汴京之后,一直到七月,史浩也没有等来西金的回复,甚至连赔偿都没再提,更没有向汴京索取河间府土地,就像宋军夺取河间府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发生,又像河间府本来就归属大宋。

    完颜亮对河间府不问不要不取,汴京已经嘉奖过收复失地的将士,也不可能下令让驻守河间府的军队撤回大宋,所以大宋对河间府形成了事实上的占领,并且没有任何一国对此有异议和疑问。

    但随之而来的便是北方局势的彻底变动,西金活了,大宋僵住了,东金被动了。

    正因为三国形势大变,让大宋陷入僵局,使收复燕云变得更为艰难,所以主导同时对西金、东金开战的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周振被赵昚罢免了官职。

    如今北方的形势已然如此,直取燕京已经不可能了。

    不过,好在杨丛义当初率领北伐军攻下大名府之后,就做了一些夺取燕京的准备,这些年进展还比较顺利。

    既然不能取巧夺回燕京,那就只能一仗一仗硬拼。

    隔天,杨丛义应召,入皇宫面圣。

    “臣见过皇帝!”杨丛义进殿躬身行礼。

    “休养了一年,身体好些了吗?”赵昚坐在御案前,见杨丛义进来,放下手中的朱笔,笑着问道,就像询问关系亲密的朋友。

    “臣已经好多了,多谢皇上关心。”杨丛义恭声回道。

    “坐。”赵昚微笑。

    “谢皇上。”杨丛义行礼后,慢慢落座。

    “跟我说说,这次出去可有什么特别的见闻。”

    “百姓安居,田地有人耕种,南下北上,一路上未曾遇到什么特别的事。见闻就更没有了,臣沿途很少接触外人,主要是在山里养身。”杨丛义回答的较为谨慎。

    地方上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还是少说为妙,说了又解决不了多大的问题,不过是徒增烦恼而已。

    “前些年荒芜的田地都有百姓耕种?”赵昚有些不太相信,宋金两国打了多年,百姓南迁的很多,不知有多少良田因无人耕种撂荒,才多少年,真就全种起来了?

    “其他地方不知道,臣所到之处,几乎没有荒田。”杨丛义回答的很真诚。

    “好好好,只要百姓有田种,就不至于饿饭。”赵昚很是高兴,看来户部并没有多少虚言。

    但赵昚不知道的是,那些开垦出来的良田到底有多少是普通百姓自己的,又有多少是官宦之家和豪门大户。

    当年北伐军一路北上,收复旧地之后,为了尽快稳定占据的土地和百姓,直接就把无人认领和耕种的大部分荒地分给了当地百姓开垦、耕种。

    但在之后,天下逐步稳定,金人被赶出汴京,赶回北方后,当年那些分给普通百姓、还没有地契的土地,慢慢的都被那些有权有势的大户和官宦乡绅,用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地契收了回去。

    也就是说,普通百姓把撂荒的土地开垦出来,养熟以后,几乎全被别人拿着地契夺了去,那些地契有官府站台,普通百姓根本没有办法。

    这些事,杨丛义也是近些年才知道。

    当年那些地还是他做主分给当地百姓的,当初是为了尽快让百姓恢复农桑,军队好从市面上采购军粮,可等天下稳定,他从地方进入汴京,地方上的事他便再也不能插手,他的那些应急政策自然很快被废。

    土地兼并是很难解决的问题,杨丛义虽然同情普通百姓,但却无法帮他们做多少事情,只能给尽量给他们一个太平的天下,不让他们死于战乱之中,毕竟在这个时代,能活着就是一种幸运。

    “北边战事,你听说了吧。”赵昚脸上的笑容渐渐敛去,眉间满是心事。

    “臣这两天在枢密院看过详细资料,基本都清楚了。”原来皇帝最在意的还是北伐、一统天下,杨丛义心里有底了。

    赵昚微微点头,双眼盯着杨丛义问道:“那你怎么看。”

    “既然东面已经陷进河间府、真定府和燕京三方掣肘的死局,东面就暂且放弃好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对我们来说未尝不是好事,燕京虽然不能一举夺回,但至少大名府、济南府是绝对安全了,那我们就可以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其他地方,以迂回包抄之法,一样能收复燕云。只是这样一来,就需要更多兵力和财力,也需要更多的官吏和地方治理人才。”杨丛义回答的十分淡定,对于北伐,他绝对不会乱了方寸。

    “哦,如何迂回?”赵昚急问。

    “先取河东,收复太原、平阳两府,将切断大同府与关中的联系,再取关中如探囊取物。而后以太原府为根基,聚大军直取大同府。夺取大同,等站稳脚跟,我军便可自西向东包围燕京,真定府也将不战自溃。”
………………………………

第721章 皇帝承诺

    “多久?”

    “五年。”

    “等不了五年!”

    “臣是说五年之内拿下燕京。”

    “好,我就给你五年时间。若五年之内拿下燕云,我便依祖训封你为王!”赵昚看着对方,眼神异常坚定。

    “封王就不必了。”

    杨丛义推辞道:“皇上还记得当年在镇江渡口,臣跟皇上说过什么吗?”

    赵昚思绪翻动,但没有回答。

    杨丛义正道:“当年在长江边驻防,对岸就是重兵集结准备渡江的完颜亮,那时臣告诉皇上,臣这一生的梦想就是北复中原、夺取燕云!而皇上说,只要渡过劫难,不论如何都会尽力助臣实现梦想!臣此生的梦想一直没变,所以臣不需要功勋,也不要封赏,如今能有机会去实现这个梦想,臣就很高兴很知足。”

    赵昚想起了长江的那段往事。

    片刻之后,还是说道:“我支持你收复燕云、统一天下,那是我应该做的事。你若能收复燕云,不管是我还是朝廷,都该给你封赏,都该给你庆功!收复燕云封王的祖训世人皆知,不要王位,你想要什么?”

    面对赵昚的疑问,杨丛义忽然轻松下来,笑道:“臣若能顺利收复燕云,只想离开汴京,无拘无束,带着家人游遍大宋山山水水,等老了,走不动了,便选一座山,老死山中。这便是臣的心愿,也是臣最想要的!”

    “若你真能收复燕云,而我什么都不给你,还将你赶出汴京,天下人会怎么看我?你还是实际点,不要说梦话了。”赵昚根本不信他的所谓心愿,退一步说,就是信,也不可能答应他的要求。

    杨丛义轻轻叹了口气,而后颇有些无奈的说道:“皇上,说实话,臣不喜欢汴京,更不喜欢临安,说白了就是不喜欢待在朝堂上,不喜欢听他们吵,也不想跟他们争。若臣真能收复燕云,皇上想怎么封就怎么封,但臣希望给臣一个闲职,如果到时候还要让臣在朝堂上受罪,那只能辞官,遁入山川之中了。”

    赵昚听着,看着他没有说话。

    “不过,这一切都还为时过早,能不能顺利收复燕云都还是两说。”杨丛义将话题一转,欲言又止。

    “哦,有何困难?”

    “打仗要大量军需粮草,这些年国库并不丰盈,粮草没有积蓄多少,军械更没有制造,这只是一方面。”杨丛义稍稍停顿了一下。

    而后郑重的说道:“最麻烦的是,朝中如今支持北伐的人不多了,几年不打仗,就已经开始享受太平生活了。除此之外,臣更担心皇上北伐的意志被朝臣动摇,若臣在外统兵,而朝中满是流言和猜忌,北伐便不可能成功。臣想直捣黄龙,收复燕云,但不想重蹈岳飞覆辙,做那无用之功!”

    赵昚沉默了。

    先前他用周振向河间府发动进攻,就受到了朝中巨大的阻力,结果北伐成效并不好,北方形势变得复杂了,朝中反对、弹劾之声更盛,他想保周振都保不住,不得已才匆匆将周振罢免,召回杨丛义。

    汴京已经快跟临安一样了,奢靡享受之风日盛,谁还顾念北方的故土,谁还记得百年前的祖训?

    当年他从临安带出来的主战派大臣,五六年太平日子过下来,便失去了往日的进取之气,个个位高权重,却只顾享受,不想承担半点责任,不愿做半点实事,得过且过,推诿扯皮。

    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