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燕王-第3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原城。”

    辛弃疾说完这番话,脸上的神情忽然变的严肃起来。

    而后又道:“不过朝廷虽然一早就做了准备,但由于前些年国力有限,所做部署也并不充分,要想一举收复河东,有些仗我们还是要打,不能有丝毫大意,丝毫放松,否则朝廷数年艰辛努力都会付诸东流。”

    “从眼瞎整个北伐局面和已经掌握的消息来看,太原府正在我们控制下,三两个月就能逐步稳定,但大同府反应也很迅速,金国关外精锐部队很可能会入关支援,重新将太原府夺回去,最低目标也会将忻州守住,让我们无法驻守雁门关。对我们来说,如果雁门关不掌握在我们手中,那么关外金军骑兵随时都可能经由雁门关入忻州、太原府,我们补给有限,兵力也有限,很难守得住。所以若想彻底收复河东,雁门关必须固若金汤,不能放任何金兵入关!”

    “雁门关就是一座大院的门,只要能把门守住,无论我们何时收复忻州,何时收复平阳府,早十天半个月,还是晚十天半个月,都不会有太大关系。一句话,雁门关十分重要,相当于一座大城的唯一一个城门,只要守住,就能把金人挡在关外。守住雁门关对收复河东、关中,甚至是夺取燕京,都十分重要。虽然现在忻州还不在我们手中,但我们必须马上派一支军队去支援或是夺取雁门关!”

    辛弃疾很快就话题转移,用雁门关吸引了几乎所有人的注意力。

    “夏将军,你去过雁门关吗?”听闻雁门关之名,马上便有统制官询问夏成杰。

    夏成杰道:“夏某早年领兵去过大同府一趟,走过一次雁门关。忻州与大同府之间有群山相隔,两地之间只有一条通道,那条通道在两山夹谷之地,绵延百里,雁门关便处在靠近忻州一侧,但也在山中几十里之处。雁门关坐落于大通道中间,将整个大通道南北隔绝,不管是南来还是北往,必经此关。此关平常驻军在千人左右,以前都是由女真精锐驻守,这些年金军兵力减弱,加上北方草原连年征战,驻守雁门关的守军便替换成了大同府普通军队。但雁门关这些年一直都在大同府控制之中,离忻州虽近,却不归忻州统管,纵使驻军轮换,也轮不到忻州军,更不会让任何一个汉人兵将入驻其中。在夏某看来,雁门关易守难攻,只要粮草军备充足,三千将士足以挡住十万大军!”

    “三千挡十万?不是开玩笑吧?这怎么可能!”

    众将顿时议论纷纷,打过这么多年仗,显然他们并不相信,三千人能抵挡的住十万人的进攻,在他们看来,雁门关恐有夸大之嫌。

    “诸位应当知道,两百年前,我们想去塞外,收复云中,而契丹人想入关内,于是大宋将士与契丹人在北方前后打了几十年,而发生大战的位置,就在雁门关附近的雁门山中。在那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宋辽之间虽然没有再发生大战,但雁门关一直都在大宋手中,也从未停止修建。据探知的消息得知,金人占据雁门关后虽然没有再继续扩建,但也没有毁坏,之前的大多数建筑都保留了下来,至少仍然能驻军两万。雁门关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战场,以前是,现在也是,除非收复云中,将草原人赶回草原深处,否则它永远都是必须驻守的关隘,也是永远的战场。”

    辛弃疾说着环视众人道:“今天将大家召集在一起,便是商议有谁领兵出征雁门关,为北伐大军守住河东北方门户。”

    “不知道雁门关离太原城多远?”

    “应该有五百里左右。”夏成杰答道。

    “长途跋涉五百里,忻州还不在我们控制之中,孤军深入,似乎并不明智。”有统制官分析道。

    “方才夏将军不是说了吗,忻州几乎没有多少兵力驻守,大军北上用不了多少时间就能将忻州收复,关键是不要让关外金人从雁门关进入忻州支援。”马上有统制官反驳,附和辛弃疾。

    “说的简单,没有后勤支援,那你领兵去雁门关?”随即便有统制官发表不同意见。

    辛弃疾眼看情况不对,恐有议偏的危险,马上说道:“支援雁门关是既定战略,不需要大家商议支援还是不支援,现在我们需要确定谁去支援。不愿去雁门关的,不必发言!”

    此话一出,持有异议的统制官便只能闭了嘴,听其他人发表意见。

    “副帅,末将愿去雁门关!”

    “我去,只要我在,雁门关绝对不会丢!”

    “末将愿往,给末将三千人,必叫金人不敢叩关!”

    “你们就吹吧,才打过几场大仗,就敢吹牛了?镇守雁门关,非我莫属!”

    “袁大人,你就别跟我们争了吧,小小一个雁门关,哪里轮得到大人出面!大人的战场在整个河东,可不应该只在一个雁门关啊!”

    “王统制说的对,大人还是稳坐中军大帐,居中策应为好,雁门关何须大人亲自出马。”

    “你们这话就错了,没听副帅说吗,雁门关可不仅仅只是一座关隘,那是一座门户,金人入关,我们出塞,都必经此处,它是大宋在北方的门户,也是金国在南方的门户。雁门关在,河东就在,关中就在,中原后方便可稳固,大名府、济南府驻军就能全力应付真定府、燕京之敌,这个位置可是非同一般啊!”

    “袁大人此言极是,不愧是征战多年的老将,眼光就是老到。要收复河东、关中,包括燕京、云中,确实都离不开雁门关,雁门关不在我们手中,想北伐成功,无异于痴人说梦。控制住雁门关,忻州、太原府、平阳府,包括整个河东、关中,都不可能再有金人援兵,没有援兵,河东、关中的金军除了投降和向西夏国逃窜,别无他途。所以在整个战略上,雁门关的地位极为重要。既然袁大人愿去镇守雁门关,其他人就不要争了。”辛弃疾如是说道。

    “副帅,袁大人是堂堂的北伐中军都统制,让大人去守雁门关是不是大材小用了?应该让大人带领我们攻城略地才是啊!”

    辛弃疾的话音刚落,便有统制官提出异议。

    谁知不等辛弃疾开口,身为北伐中军都统制的袁华便说道:“忻州无重兵,不会有大战,现阶段最重要的战场在南方,薛帅此刻正在亲自驻守介休,平阳府才是真正的大战场,你们要想立功,该去找薛帅会和才是。”

    “薛帅在介休?”

    众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大军从潞州出发时,薛帅没有随大军行动,他们原以为是朝廷对薛帅有所忌惮,才没有让他领军出征,不想他却是去驻守介休去了。

    “此事原本应该保密,不过既然我们已经进入太原城,收复了整个太原府,告诉大家也并无不可。薛帅亲自守介休是既定策略,待我们收复太原府、忻州之后,大军便会南下,由薛帅统领直下平阳府。介休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一旦出现意外,便要承受来自太原府和平阳府两面夹击,为避免意外,多几分胜算,薛帅不得不亲自出马。”辛弃疾出言解释。

    “原来如此,难怪这么久都没有薛帅的消息。”

    “既然忻州没有多少金军驻守,我们何不现在就南下介休?”

    “是啊,也许薛帅正等我们南下,我们何必在这儿耽误时间。副帅,我们还是兵分几路,赶紧南下吧!”

    “时机不到。北伐大军若想收复河东必须先北后南,大军北上,先取忻州,而后南下攻取平阳府,收复之后的河东之地才会迅速稳固,此事不需商议!”资历尚浅的辛弃疾再次制止众将偏离议题的议论。

    辛弃疾作为副帅,是直接从汴京来的,他代表的是朝廷,众将虽然心里多少有些不服,想给他出些难题,但却不敢行公然对抗之事,毕竟他代表的是中央权威。

    众将无言,辛弃疾赶紧接道:“今天主要商议镇守雁门关人选,袁大人既然请缨前往,也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那么雁门关便交给袁大人镇守!袁大人,三天之内,你率中军五千人驰援雁门关,无论如何,至少坚守一个月,援军和补给需要这一个月时间。”

    “是。大人放心,有我在,雁门关不会丢!”袁华起身接令。

    “那就有劳袁大人了。”见对方坐下,辛弃疾转而又道:“这次从潞州入太原府,一路上耽搁了不少时间,接下来就要辛苦各位了。众将听令,三日后,全军北上,兵发忻州!”

    “是!”

    众将起身接令。

    全军七万人,在太原城内外修整三天,而后除了一支守城部队,其余兵马拔营北上,经阳曲关进入忻州境内。

    袁华所领中军五千人,每遇城池,便绕城而过,在向导带领下,直奔雁门关。

    其他军队则在辛弃疾率领下,直接兵临城下,除了忻州城,其他小城纷纷望风归附。
………………………………

第736章 进军忻州

    忻州城是一座古城,也是一座大城,数千年来,一直是中原政权对抗北方政权和游牧部族的前站,同样也是北方最主要的战场的。

    千年来,忻州城不断修整,城高墙厚,易守难攻。

    当年金军夺取忻州也是取巧,宋军联盟功辽,趁着辽军逃窜,宋军主力都在川陕和河北,轻轻松松就将忻州占了去,后来不等宋军接管忻州,金军便发动了南侵,宋军所有兵力和精力都在消耗在河北一带,及至靖康之乱,河东再也无暇顾及。

    几十年来,宋军丢掉的忻州城,在金军手里并无大用,也不受重视。

    宋军撤往淮河以南后,前几十年连黄河都没能渡过,更不要说威胁河东。等金人撤出汴京之后,潞州、辽州又不在宋军手中,加上太原府、平阳府与汴京、大名府之间有太行山脉相隔,大军难以通行,再有金国再太原府、忻州、平阳府驻军八万有余,根本不惧宋军进攻。

    况且宋军就算发动向关中、河东的进攻,由于北有太行山脉所阻,进攻路线只能向西走函谷关,但入关之后,不论向北进攻平阳府,还是向西进攻华州京兆府,都会遭遇另一个方向的金军袭击,并且在他们看来,单单一个函谷关就能挡住宋军十万。

    也就是说,以宋军的兵力,根本不足以攻取函谷关,也就不可能入关攻关中、河东。

    由于太原府、忻州与平阳府、函谷关相比,是绝对的后方地区,即使是在宋金交战之时,也不会有太多驻军,更不要说在宋金议和之后,所以金国在河东的八万驻军,大部分都部署在了平阳府,主力临近黄河,协防函谷关,扼守宋军有可能的北上通道。

    数年来,经过不断渗透侦查,大宋枢密院才最终确定了以义军名义从潞州、辽州向太原府发动进攻,截断金军南来北往的大通道,将大同府精锐挡在雁门关以北,将平阳府金军主力挡在太原府介休以南,堵住南北两端,宋军才能迅速在空虚的河东建立优势,而后集中主力南下平阳府。

    幸而大宋军队这几年在济南府、河间府大练兵,动作频频,声势浩大,潞州、辽州在义军身份掩护之下,才得以暗中做好夺取河东的准备。

    以有心对无心,加上暗中准备,提前部署,北伐军才会以义军之身进入太原府,迅速拿下太谷、杞县,吸引住太原府几乎全部兵力,而后出其不意,占据关口介休,加上暗中投靠的忻州内应夏成杰,北伐军才兵不血刃拿下太原城。

    从整个河东战略部署和准备来看,夺取雁门关,并守住雁门关也不会有多少问题,毕竟忻州几乎无兵驻守。

    夏成杰以忻州援军身份占据太原城之后,便以平乱为由,几乎封闭了太原城,就连阳曲关也一并封闭,忻州人能南下,但不能北上,外地人可入太原城,但许进不许出,消息封锁了很多天。

    是以,在袁华率领的五千宋军经过阳曲,北上忻州之后,忻州留守还恍然未觉,并对属下的汇报持怀疑态度,直到宋军大部队抵达忻州城下,忻州留守才匆忙下令守城待援。

    忻州城内有多少守军,夏成杰很清楚,辛弃疾也一清二楚,但强攻忻州城并不明智。

    依照辛弃疾的命令,三万大军在忻州城外两里扎营,封锁四门,其他部队则以军为单位,分赴各地,收复忻州境内所有州县,同时向百姓宣告大宋重回忻州!

    忻州沦陷金国之手四十多年,两代人与大宋断绝关系,如今大宋北归,大军兵锋所至,便是要让他们知道,大宋回来了!

    收复民心是彻底收复河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辛弃疾出自义军,南北辗转,走过千里万里,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况且在整个收复河东的计划中,他要留在忻州、太原府,主要筹备粮草物资以及镇守和支援,因此民心向背,对稳定河东尤为重要。

    普通百姓不愿意经历战火,但他们又希望看到欺压他们的坏人受到惩罚,其实这在某种程度是一种悖论。

    但辛弃疾希望能做到,因为他知道最残酷的压榨是在最底层,所以要派遣大军去扫荡州县,杀一批贪官酷吏,借以笼络民心,而对忻州城这样的大城,则不能轻易动武,大城意味着丰富的关系网和云集的资源,要以稳定为首,能不杀人死人,就尽量不伤人命。

    辛弃疾的策略很清楚,攻打小城,围困大城,等到将忻州境内所有小城全部拿下,忻州城就是一座巨大的孤城,等待他们的除了玉石俱焚,便只有开城投降一条路,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围困忻州城的前几天,辛弃疾没有派人向城内喊话,也没有派人去尝试沟通,他知道此时刚刚围城不久,城内官员和守军还对大同府方向抱有希望,觉得大同府会派人来救援他们,这时候去劝降是没有用处的,不必费那力气。

    于是驻扎城外的北伐大军根本不理会两里之外的城池和城上严阵以待的守军,就像在自己的军营一般,在荒野上每日出操训练,甚至故意行军至忻州城上守军能看到的地方,在对方目之所及的情况下,列阵操练。

    半个月之后,派出去收复州县的军队除了驻守当地的小股部队,其余大部陆续回到忻州城外军营中,围城宋军多达五万。

    辛弃疾等宋军将领望着古城,每日操练,按兵不动。

    城内的忻州留守坐不住了,一再派人趁着夜晚出城打探消息,然而出去的多,回来的少,但回来的人无一例外,带回来的都是令人忧心和绝望的消息。

    忻州境内的州县半个月内全部归于宋军,在各地做官为恶的草原人、女真人几乎都被宋军捕杀,地方统治权暂时落入宋军之手,可以说忻州全境除忻州外,全部被宋军完全控制。

    城内派出去的探子没能抵达雁门关,但探子还是探到了一些消息。

    “大人,我们派出去的探子绝大多数都没能回来,估计他们已经死了。现在到处都是宋军,再派探子出去除了让他们送死,没有意义。从得到的消息来看,忻州可能不会有援军了,雁门关早已经落入宋军手中,他们在那儿的守军估计有七八千人,大同府即使派出援兵,也很难冲破雁门关。”

    留守府内,聚集数名属官,有人陈述事实,有人沉默不言。

    留守大人完颜禄,脸色很不好看。

    “大同府到忻州,自古以来就只能走雁门关,现在雁门关失守,落入宋军手中,再想夺回来就难了。原本从忻州进攻雁门关较为容易,可我们如今被困在城里,自身难保,根本帮不上关外大军的忙。雁门关不夺回来,关外纵使有五万、十万大军来援,也帮不上忻州半点忙。大人,我们赶紧另谋出路吧,援军应该等不来了。”

    “我看城外宋军不下八万,但他们自始至终都按兵不动,只是练兵,并不攻城,不知道他们是何意思。”

    “我看他们这是要困死我们,知道我们等不来援兵,想兵不血刃夺了忻州城。这个城,我们在这儿住了快一辈子了,能给他们吗?我就是拼了这条命,我就是死,也绝不会让他们进城!”

    “话不能这么吧,活着总比死了好。城外可是有八万宋军,我们手里能守城的兵只有两千三百多人,加上临时拉过来的百姓,也不过三万人,他们真要打,我们守不住。”

    “你怎么长他人志气,灭我们威风!宋人想进城,除非从我尸体上踩过来!”

    “威风,我们哪儿还有威风,你没见城外八万人天天练兵吗,现在耍威风的是他们,可不是我们了,先活着吧,活着才是最重要的。留守大人,你说呢?”

    忻州留守完颜禄耳中听着几个属官的话,心里一团乱麻。

    他早年在上京会宁府不受待见,才外放外地为官,从东京辽阳府贬到北京临潢府,之后又迁到益都府,随后再到西京大同府,最后又被支到寂寂无名的忻州,原本就想在这里安度晚年了,不想到了这里还不得安宁。

    难道这偌大的天下就没有安身之地吗?

    完颜禄扪心自问,他也没做过坏事错事,为何命运对他如此不公?作为金太祖的孙子,从不贪恋权势,如今连安享晚年都不行吗?

    “留守大人,你倒是说句话啊,我们怎么办?城里可有四五万人呢!”

    “你们想如何就如何吧,以前我不能替你们做主,现在也做不了你们的主。”完颜禄如是回道。

    “大人,你是皇族,又是留守,我们怎么能做的了忻州的主?大人想如何,我们遵命就是!”

    忻州没有出路,所有人都知道最后的归宿,但那句话没有人敢说的出口。

    完颜禄是皇族,又是留守,平常虽然不管事,但现在除了他,忻州城内没人敢做主。

    关于出路,完颜禄已经想了很多天,忻州丢失,即使他活着回到大同府,等待他的也不会是多好的结局,况且这么多年过去,他早就不适应北方草原的生活,回到草原没有意义。

    “开城乞降吧。”

    完颜禄做出了一生中,自认为最慎重最重要的决定。
………………………………

第737章 南下平阳府

    未伤一兵一卒,辛弃疾收复了忻州城。

    留守完颜禄完全放弃他在忻州城的权力,全家从留守府搬出,搬至一处别院居住,为免忻州城内汉人百姓和将士骚扰,他门前的守卫都是辛弃疾亲自安排的帅营亲兵。

    忻州城里许多百姓原本就是草原人,几十年来他们已经习惯了在城池内居住,草原上的生活习惯也就早丢弃,从日常生活、饮食起居来看,他们与汉人无异,可以说通过三四十年的杂居,他们基本上已经汉化,很难再回到逐草而居、住帐篷、吃膻羊肉的草原。

    由于城内有太多汉化的草原人,想要忻州安稳,这些人就不能不管不顾,不说把他们保护起来,至少不能杀他们,不能打他们,给予他们和汉人百姓平等的待遇,对稳定忻州至关重要,因为整个忻州汉化的草原人实在太多了。

    接管忻州之后,城防士兵和城内巡逻士兵,全部换成了从潞州、辽州过来的宋军,他们军纪较为严明,能严格执行帅营的命令,也就是辛弃疾的命令。

    进入忻州城三天之内,暂任河东安抚使兼任太原知府、忻州知州的辛弃疾,连发数道政令、军令,稳定民心。

    当然对百姓来说,最实际的还是免除赋税,因此按照北伐惯例,已经收复的忻州、太原府百姓免除三年赋税。

    随着稳定民心的军令、政令传播开来,传至各地县镇,提心吊胆的百姓终于稍稍放了心。

    对大部分普通百姓来说,是不管是金人统治还是汉人统治,他们都要交税,都要承受盘剥,只是轻与重,多与少的区别,所以谁执政,谁当他们的父母官,谁做他们的皇帝,他们无法做主,也很少关心,对他们来说,只要能让他们有饭吃,能活下去,就是好官,就是好皇帝。

    显然对忻州百姓来说,一来就赶走金人统治者,杀掉欺压盘剥的他们人的宋军是好人,给他们减免三年赋税的安抚使是好官,远在汴京的赵姓皇帝也是好皇帝。

    在古代,收税是地方官府一年中最重要的事,也是最耗费精力的事,如今免除百姓三年赋税,地方官府基本就无事可做,剩下的最重要的事情就只剩维稳,而打击那些想趁乱劫掠的土匪草寇,每县留下三队人马就够了。

    地方官府的主官基本上也由当地驻军的准备将或部将兼任,过渡时期,军政一体。

    忻州很快稳定下来,辛弃疾拿着大量的现钱开始从各地征购牛羊和粮食,筹集粮草军需,部分留下城内,部分送往袁华所在的雁门关。

    据信使来报,雁门关附近战事激烈,金人初时以一万军队强攻雁门关,连攻一个月也没能攻进关内,后又来了两万援军,开始日夜轮流攻诚,十天下来,双方都疲惫不堪。

    宋军据雄关,居高临下,易守难攻,金军长途跋涉,山路难行,又没有多少攻城器械,急切之间,根本就拿雁门关没有办法,一次次攻城,无果而终,只留下无数的尸体。

    不过守城宋军,前前后后也因各种原因损失了五六百人,加上天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