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燕王-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等进入禁军以后的事情,今日暂且不说,只说武学的规矩。”说完扫视众人,见大家听的认真,便接着说道:“武学与太学一样,有五大规矩,一讲课堂,二讲师生,三讲同学,四讲考试,五讲斋舍。我们先讲课堂规矩,夏秋每日申时开课,春冬每日巳时开课,课堂不得迟到,迟到则罚半个时辰不得落座;课堂不得喧哗,喧哗则罚抄文章十遍;不得无故缺课,缺课一次当月考试成绩降一等;不得打盹睡觉,发现一次,抄当日文章一遍;不得随意发问,打断先生授课,否则赶出讲堂门外,罚站一个时辰,罚抄当日文章十遍;不得将吃食带入讲堂,发现一次,罚抄文章十遍;不得做与本课无关之事,发现一次,罚抄当日文章两遍;一个月内无故缺课三天以上,当月考试成绩不得评为高于中等;一个月内无故缺课七天以上,当月考试成绩定为下等;一个月内无故缺课十天以上,当月考试成绩定位劣等;无故缺课一月以上,内舍降为外舍,外舍停课三个月,回家反省;无故缺课三个月以上,开除学籍;无故缺课一年以上,永久开除学籍,不得再应试入学。。。。。。”
“师生规矩,学生要尊师重道,不论何时学生遇到先生必须行礼;讲堂之内不得与先生争辩,争辩者讲堂外反省一个时辰。。。。。。”
“同学规矩,同学之间应当和睦相处,不得随意争吵,有动手打架有辱斯文者,停课反省三天。。。。。。”
“考试规矩,月考年考都计入学生成绩,作为升内舍、上舍的依据。任何考试不得作弊,发现一次,当次考试成绩作废。。。。。。”
“斋舍规矩,所有学生都需住在斋舍内,不得在外住宿,不得随意外出。每十天放假一天,除此之外,重要节假日放假休息。。。。。。”
“好了,这便是各位在武学期间要遵守的主要规矩,务必谨记,不得随意违背。还有诸多其他规矩,以后自会知悉。今天的课程到此结束,给各位一刻钟休息,一刻钟后,随我去领取笔墨纸砚,武学书籍,武学衣衫。”
五大规则,慢慢悠悠说完,都过去了一个多时辰,看众人精神不佳,有些疲惫,赵监承自己也有些累,赶紧打住,这些武学生可跟太学生不一样,都是什么情况他非常清楚。
众人听的早就直打瞌睡,赵监承一说结束,立马就乱哄哄的出了讲武堂,一哄而散。
当天武学生统一领取了学习用具,自由活动不说。
晚间,福宁殿内。
赵构坐在榻上,手拿奏折仔细观看,一名近侍站在一旁,偌大的宫殿显得十分冷清、空荡。
“官家,夜深了,该睡了。”近侍在一旁见赵构看着奏折,眉头紧锁,心有不忍,于是开口提醒。
赵构将奏折放下,抬手揉揉眼睛,有几分担忧的说道:“利州西路安抚使吴璘上奏说夏国近来不*分,恐有战事。”
近侍道:“这天下才安稳几年,夏人又来惹事。官家也不用忧心,有吴璘在,夏人也占不到便宜。”
赵构道:“战事一起,百姓无辜,到时候不知川陕又有多少流民。川陕租赋几十年来供给西北战事都不够,府库还要时常拨付一些,如今天下初安,百废待兴,府库却空空如也,让我如何不忧心。”
近侍道:“官家确实不需太忧心,如今安定了,府库可比前几年好了不少,再安定几年,府库也就充裕了,到时候想做什么都可以。”
赵构叹道:“你说的对,想前几年战事不断,江北战火连天,民生凋敝,如今这两年倒也百姓安居,民生渐渐富足。”
近侍笑道:“可不是嘛,我老家来信说,村里年节每家每户都能吃上肉呢。”
赵构笑道:“你这消息可真?可不要编些胡话来骗我。”
近侍道:“我哪敢啊,官家。老家里的四郎如今有出息了,考进了太学,我都是听他说的,他总不能骗我吧。”
赵构很高兴,笑道:“好好好,你家四郎能从村里考进太学着实不易,想来在临安也生活困难,你该帮衬一些。”
近侍抬衣袖擦了擦眼泪:“谁说不是,老家里终于也有读书人了,我再服侍官家也不算丢人了。”
赵构道:“这是好事,你哭什么。你私下里替我赐他银钱百贯,好好叮嘱他,若不能学有所成,便是负我一片心意。”
近侍赶紧谢道:“我代四郎多谢官家,愿官家江山永固,福寿安康!”
赵构道:“好了,不说你家四郎了。我交代你去看看武学,结果怎么样?”
近侍从怀里拿出几张纸递给赵构,这才回道:“今天一早天不亮我就出宫,花了将近一个时辰才到岳王府,在那儿还遇到其他人,为了不生事端,我没跟他们交谈,虽然我不认识,但据我估计多半是兵部、礼部和国子监的人。我们一早就在讲武堂等着,卯时有两个学生当先进来,坐在最前排。快到巳时其他人才一起赶来,后来听人说是他们提前放风了,说今天一早国子监祭酒会去演武场,后到的那些学生估计都在演武场。”
赵构看着接在手里的纸张,轻问道:“哦,兵部、礼部也有人去?”
近侍道:“我也只是猜测,并不认识他们,看国子监监承赵珉对他们的态度,他们似乎官职不高。”
赵构道:“从朝堂争到地方,太学没建成几年就分成两派,弄的乌烟瘴气,如今这武学刚开,就都来了。一天不争,就像没事做。算了,不去管他们。这些武学生都是什么出身?你觉得这些武学生怎么样?”
近侍道:“这次武学录取了九十一个,今天来了七十三,我找赵珉查了一下,七十三人里,有三个是清河郡王张俊的后辈,其他绝大多数都是官宦子弟,最小的十几岁,最大的都快五十了,我看啊,都是来挂个名的。”
赵构眉头轻锁:“张俊子侄后辈在太学的也不少吧。”
近侍道:“有六七人。”
赵构听后忽道:“算了,随他去。这些武学生里,可有出身较为一般的?”
近侍道:“还真有几人,其中有两人,就是最先到讲武堂的杨丛义和汤鷽。杨丛义是淮西蕲州平民出身,汤鷽是福建南剑州乡绅出身,是当地大户,祖上曾经有人在朝为官。”
赵构道:“年初复建武学心切,兵部建议从子弟中选拔,我就没有反对,先看看能不能有几个可造之才吧。汤鷽是乡绅大户,能找到门路进了武学,还可以理解。这杨丛义平民出生,如何就能有这个资格了?”
近侍回道:“他们两个今天去讲武堂最早,我注意到他们,就私下问了赵珉,听他说这个杨丛义是安庆军知军陈如是举荐,淮西宣抚司联名推荐,其他的他也不知道。还听赵珉说,杨丛义是九月十一才来报名,昨天临时加试一场,才把他录进武学。”
赵构哦了一声,然后道:“陈如是是以何理由举荐?”
近侍回道:“在安庆军协办了大案,陈如是举荐信中说,他做事踏实用命,勇武而有谋略,若加以培养,或许能成栋梁之才。”
赵构道:“陈如是进士及第,十多年来,一直外任,也殊为不易,他既然如此举荐一个平民,就替我好好看看,若真是良才,以后也可重用。”
近侍想到一事,欲言又止,被赵构看到,便道:“有话就说,不要做这模样。”
近侍道:“是这样,今天上午赵珉在讲武学复建经过时说,官家日夜期盼恢复中原,他提到恢复中原两次。”
赵构道:“随他去,他也是我赵家宗室,说句恢复中原又怎么了。以后这种事就不要跟我说了。”
近侍点头,却又道:“今天在讲武堂,不只赵珉说了恢复中原的话,其中杨丛义公开说了一句,驱除鞑虏,恢复中原。我在后边都听的清清楚楚,大庭广众之下,怕是不妥。”
赵构微微一惊,低声念道:“驱除鞑虏,恢复中原。”默想片刻之后才道:“武学生在讲武堂里不说恢复中原,朝廷花那么多钱养他们做什么。要是大宋所有人都不想打仗,只凭一条长江天险也不能保我大宋江山永固。你传出话去,武学生和太学生一样,都可以议论朝政,不得打压。”
近侍道:“是。官家真是宽厚。”
赵构道:“武学你时常去看看,有什么事及时跟我说,不要让他们把武学办废了,如今朝廷内外舆论,都对武学发展很不利,有史以来,天下都没有永久的安定,不培养一些将校怎么能行。”
近侍道:“是,我会替官家好好看着。”
赵构道:“好了,伺候我休息。”
………………………………
第109章 第一课
今天要正式开始上课,天不亮,趁着月光,杨丛义和汤鷽一起来到演武场,一个练枪,一个练剑,一个时辰以后,天开始正式放亮,两人这才各自收功,回去洗漱一番去了讲武堂。
讲武堂大门关着,杨丛义推开门,里面空无一人,一起坐在前排,翻开武学书籍,开始研读,天色放亮,已经完全可以看清书上的字。
一个时辰后,陆续来了几十个同学。
又不多时,一人中年儒生进了讲武堂,径直上了讲台。
杨丛义看到,赶紧起身行礼:“先生好。”
那先生微笑点头,抬手示意他坐下。然后清清嗓子,高声道:“同学们好,我是国子监武学博士黄忱,今后将由我为大家主讲武学经典典籍,包括《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靖问对》等,跟大家一起剖析历代用兵成败,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学习前世先辈忠义节气,,希望大家能学有所成,将来统军为将,为国尽力。”
众人起身,用不太整齐的声音道了一声“先生好”。
黄忱让众人坐下,等大家安静下来,才高声讲道:“武学中断二十年,今日重开,十分不易。历朝历代都只有太学,而没有武学,为什么大宋建立武学?因为我们比任何一个时期都需要武将和统帅。不论是刘汉,还是李唐,燕云十六州都在我们手里,到了我大宋经过一百多年征战,还是不能从北方辽人手里夺回,靖康之乱后更是被金人夺去淮河以北数十余路土地,我们大宋在汴京时缺武将统帅,到了现在更缺。金人在淮河以北陈兵二十万,不知何时便会提兵来犯,大宋无险可守,若再无英明的将领统帅,我大宋便岌岌可危,危在旦夕,我希望将来能名留千秋的将领统帅就在你们中间。你们要记住,大宋此时此刻,比任何时候都需要高明的统帅。但统帅不能凭空出现,需要不停的学习。我知道你们都有一身武艺,但统军打仗,更重要的是兵法谋略,武艺是一人敌、十人敌,而兵法是千人敌、万人敌,学好兵法谋略,领军打仗才能纵横天下,百战百胜,才能赶走金人,恢复中原。”
“一千多年前,在汉朝武帝时期,汉朝和北方草原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尊大汉为丈人,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出使匈奴,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单于。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于匈奴。
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进一个露天的大地穴,断绝提供吃食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冷了,就缩在角落里与皮袄取暖。过了好些天,单于见快死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成功,更越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大汉,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北海一带,让他去放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这些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你的大汉去。
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北海边。他发现这些羊全是公羊。在这里,单凭他一个人的能力无论如何也逃不掉。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它,回到自己的国家。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挖野鼠收集的野果充饥,冷了,就与羊取暖。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挂着的旄牛尾装饰物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花白了。
十几年后,当初下了命令囚禁苏武的匈奴单于已去世了,汉武帝也死了,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继任皇位。有一年,匈奴起了内乱,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派使者到汉朝请求和好。于是汉昭帝派出使者来到匈奴,要求他们送还苏武。几经周折后,被囚禁匈奴十九年的苏武,终于回到汉朝国都长安,长安的百姓全都出来迎接他,称赞他是有气节的大丈夫。苏武去世后,为表彰他的节气,皇帝将他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从此名传千秋万代。这就是苏武牧羊的故事。对大汉的无限忠诚和满腔热忱,让他在荒芜寒冷的北海边,坚持等待了十九年了,也用他十九年的不屈,宣扬了大汉的威严。这便是对国家的忠诚与气节,人人都该有,你们是武学生,将来的大宋将领与统帅,更需要对大宋忠诚,将来有一天恢复中原,你们才能名登大宋功臣之列,与苏武一样,名传千秋。”
武学博士黄忱讲了一个苏武牧羊的故事,杨丛义听着并没什么感觉,因为他小时候就知道这个故事。
其他人则不然,故事听的津津有味,忍不住开始议论,寒冷荒芜的北海,他们听都没听过的地方,一个人在那儿十九年,这怎么可能?最后还回去了,这更不可信。别说十九年,就是在野外呆十九天,都活不下去。
讲武堂内有些吵闹了,黄忱轻咳几声,等恢复安静,才又道:“接下来,我们开始学习兵法。你们都通过了入学考试,简单的兵法知识应当具备。武学主要教学七部兵书,将来考试授官或参加武举考试,所有题目都以这七部兵书为依据,望大家好好学习。我们先学《孙子》,一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有一位兵法大家叫孙武,非常善于用兵,著有兵法十三篇,后世称为《孙子兵法》,此著作历朝历代的将领无不潜心研读,也为当今武学七书之首。今天我们先学第一篇,始计篇。”
说完便高声诵读道:“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一口气读完之后,又道:“这是始计篇,我们一句一句学,我教一句,你们学一句。兵者,国之大事。”
众人齐道:“兵者,国之大事。”
黄忱道:“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众生员道:“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黄忱道:“不可不察也。”
众生员道:“不可不察也。”
黄忱随即开始讲解:“‘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几句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任何战争都是国家大事,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可以不思考,不可以不研究。也因为战争之事非常重要,战事一起,一旦打了败仗,不光士卒将军会死,发生战争的地方,百姓也会死于战乱,流离失所,十室九空,我们战败了,才有靖康之乱,丢了汴京,丢了北方十余路土地,丢了千万百姓,因为战争如此残酷,对国家和百姓又是如此重要,因此朝廷才重建武学,招你们来认真研习兵法,期待你们学有所成,抵御金人,恢复中原。”
“合上书册,大家把刚刚学习的第一句,背诵一遍。”
众人合上书册,稀稀拉拉的背诵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能背诵出来的没有多少个。
黄忱不太满意,便高声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众人这才略微整齐的诵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都是一群不读书的衙内,黄忱也无奈,只得说道:“接下我们学第二句。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我教一句,你们学一句。”
“故经之以五事。”
“故经之以五事。”
“校之以计。”
“校之以计。”
“而索其情。”
“而索其情。”
“一曰道。”
“一曰道。”
“二曰天。”
。。。。。
武学生们从此开始了漫长而枯燥的学习。
感觉到枯燥的也包括杨丛义,这种教学模式,像是在教小学生,进度实在太慢,等把七部兵书和历朝历代用兵成败都讲完,不知道要到何年何月了,这种课堂是在浪费时间,但他也不敢提出反对意见,毕竟进入武学的资格得来不易,他也只能慢慢学了。
第一天枯燥的学习直至快到酉时方才结束。
………………………………
第110章 武学出路
吃完晚餐,太阳也快落山。杨丛义与汤鷽去演武场练过一个时辰武艺,回到斋舍天已经黑了。
同斋舍的剩余三人都在,正点着蜡烛在一起闲聊,见杨丛义与汤鷽回来,其中一人笑道:“汤兄杨兄,你们还真指望在这儿学几下子就能恢复中原,成大宋功臣,名传千秋了?快别逗了,歇了吧!”
这人是江阴的,叫陈蕙,昨天已经认识过。
不等汤鷽说话,杨丛义笑道:“陈兄此言差异,在这儿学几下子确实不能恢复中原,但既然来了,能学多少学多少,不然何必要来。况且学点东西也是自己受用,又不是给旁人学,朝廷出钱,让我们免费学习,何乐而不为。”
陈惠道:“学这点东西能往哪儿用?从武学出去以后干嘛,杨兄,你不会不知道吧?”
杨丛义笑道:“请陈兄指教,愿闻其详。”武学出去不是当将官吗,难道还能做其他的事情?
陈惠道:“从武学开办以来,成百上千的武学生,出去之后统军为将了吗?没有吧。都去哪了?都在御营站岗呢。待在京城多舒服,吃喝玩乐,要什么有什么,谁会去边疆喝风吃土。恢复中原就是说说而已,武学生以后进军营都没几个,多数就混个出身,挂个名。你们早出晚归的,还真把恢复中原当真了?”
杨丛义一听,不由的暗骂一声,这武学就是个坑啊,花几年时间,学成以后留在京城有什么用,没军功肯定升不了官,磨时间混日子可不行,不知道能不能申请去边疆呢?算了,以后再说吧。念头几转之后,笑道:“多谢陈兄指教,我以前还真不知道。恢复中原就算了,能在京城统统兵站站岗,不也挺好的。不知道各位以后是什么打算?”
陈惠笑道:“我没杨兄这样的大志,过几天就回江阴过好日子去了,每月来几天,挂个名,混个武学生的身份,以后做个县尉。”
官宦子弟就是不一样,混个武学生的身份,就能当官了。杨丛义心情复杂,却笑道:“你们都准备回家去吗?”
其他两人也都说武学没意思,不是他们爹让来,都不想来,以后每月底考试的时候来两天,学籍还在就行了。
汤鷽一直没有说话,没加入他们的对话,洗完就直接躺下休息。
陈惠忽而笑道:“杨兄,要不要晚上一起出去找个乐子?皓月当空,画舫游湖,可是一番美景啊。”
杨丛义笑道:“你们去吧,我就不去了,刚刚练功有些累,休息休息。”
其他三人也不多说,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