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燕王-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黄忱没有给学生询问的机会,当即就开始考试。

    月试很简单,出上句,接下句,或者直接背诵一段本月学习的经典内容。

    这些对杨丛义和汤鷽来说,自然不是问题,其他武学生也能勉强答出来,所以这次月考,在石室内的武学生,都是优等和上等,没来的,全是劣等。

    考试完毕,黄忱又告诉大家,三天之后,巳时两刻,在讲武堂进行年度公试,请大家做好准备。

    没什么好抱怨的了,好好复习吧,公试就公试,这么匆忙,考不好也没办法。

    杨丛义对这次考试非常重视,毕竟是第一次公试,相当于统考,不敢马虎。

    为了考试,武艺也不练了,所有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全都用来看书复习,希望在公试中考出好成绩。

    其实不光是杨丛义,其他武学生也都很重视,学了一年半,朝廷终于派人来检查教学结果了,太学新生,最迟一年就要进行公试,武学不受待见,除了他们自己,没人在意武学生怎么样,好像就是多余的。

    腊月二十九,说好的公试如约而至。

    讲武堂内,考官只有两人,一人国子监监承赵珉,另一人穿着便服,身材稍微富态,面白无须,眼神温润,看着友善可亲。

    监承赵珉当场公布了考试纪律,主要就是说考试时间,还有不得作弊。

    等几个武学生们都坐下,监承赵珉亲自发放了考试试卷。

    杨丛义把题目一看,就感觉很简单,十题经典名句填空,五题经典名句解释,最后一题论述。

    半个时辰后杨丛义交卷,汤鷽也在不久后把试卷交了。

    杨丛义又枯坐了半个时辰,监承赵珉宣布第一场考试结束,当即收了还没答完题目的试卷。

    休息一刻钟后,接着开始第二场考试。

    另一考官宣布,第二场考问策,题目就是:百废待兴,而府库不丰,有何良策?

    杨丛义一听这题目,心下大喜,两个月前刚刚好就辩议过,略一思考,便开始动笔,先打了底稿,修改之后,再誊抄,用了将近一个时辰。

    考试时间结束,武学生们都算答完了题目。

    考官封存了试卷,什么都没说,直接就走。

    什么时候出成绩?考官不说,他们也不敢问,等着吧,国子监会有消息,都这么想着。

    杨丛义不担心,两场考试他都发挥的很好,第一场是死记硬背,应该不会丢分,第二场考试题目之前辩论过,自然也没有什么问题。

    考完,汤鷽也是一脸轻松,显然他也没什么问题。

    接下来就放春节了,二人就开始商量怎么过的问题。之前没买到《梦溪笔谈》,趁着放假休息,肯定是要去一趟,只是不知道镇江是否也跟临安一样,商铺节假日也都不休息。

    明天就是除夕,临安城里非常热闹,汤鷽本想约杨丛义晚上去出去看看热闹,但一想到他对这些不感兴趣,也就算了,今天考试也挺累的,还是好好休息。

    考试完,天还早的很,其他人自然都出去寻热闹了。杨丛义没几个钱,全部身家也就几百贯而已,去几趟酒楼就没了,临安这种地方,一旦习惯了消费和享受,钱再多也能花完,就他这几百贯钱,去个高档酒楼,消费一次都不够,小街小巷的小酒馆倒是还能多喝几次酒。

    汤鷽有钱,杨丛义是知道的,家里良田几百亩,世代做药材生意,家财万贯肯定有,每次出去都要他买单,也过意不去,自己买单又没钱,对临安又没什么好感,干脆就不出去,在武学里待着也挺好。

    “杨兄,你打算明天去哪?”汤鷽问道。

    杨丛义手里拿着书,头也没抬,回道:“明天除夕,哪都不去,除夕过完再说吧。”

    汤鷽笑道:“整天待在武学里,你不嫌闷啊,要不我们去听听曲吧。”

    杨丛义道:“出去听曲,又花钱,天有冷,不是找罪受。”

    汤鷽道:“这天天待着也不是办法,好无聊,都要憋疯了。”

    杨丛义道:“好好休息两天,后天我们去镇江、建康看看,那边路途可不近。”

    汤鷽躺在床上,有气无力的说道:“好吧。”

    在武学看书习武的日子,对杨丛义来说,还是很充实的,这一年半来,读书之余,对南宋所处的形势,也有不少了解,朝廷能撑到现在,跟百姓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靖康之乱以前,宋徽宗大兴园林,全国各地大肆征收花石纲,不知激起了多少民变,朝廷南渡,汴京积累百年的无数钱财都被金人搜刮一空,南宋打了十几年的仗,花的钱粮全是即时征收,税赋可比北宋时期高了好几倍,却没有太大的民变,稍大点的起义叛乱,朝廷一去人,基本不二话,直接招安了。岳飞手下十万精锐,有五六万人都是招安来的,其他几个将帅也是一样,招安的人数很多。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初中、高中学过历史,杨丛义当然明白,农民起义泛滥,就是阶级矛盾激化,农民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累积到一定阶段肯定是要爆发,汉末黄巾军,唐末黄巢起义,都是这样,一个王朝存在的时间一长,王公豪门积累的财富就越来越多,在古代最重要的财富就是土地,等土地全被王公豪门占去,农民没有土地,没有活路,只要有人带头,自然就会奋起反抗,杀掉那些骑在他们头上的人,抢回分配土地的权力。

    南宋土地兼并这么厉害,税赋这么重,农民起义反而变少,不过是社会矛盾变了,在靖康之乱前,社会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统治阶级的矛盾,在靖康之乱后,社会主要矛盾变成华夏民族与北方金人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

    社会矛盾的变化,说明大宋子民已经有了一些民族意识。民族意识是难能可贵的,如果一旦觉醒,以大宋的巨大人口基数,以后打败金国,也不是没有可能。但除了杨丛义没人会懂这些,而他不过是一个武学生,影响不了任何人,要想有所为,必须得登上高位,说话有份量,才能办大事,这是杨丛义要走的路,当前的目标就是获得一个官职,然后爬上去。

    只要民心可用,获得多大的功勋都有可能。反正宋朝短期内不会灭亡,怎么折腾都不会有大问题,但五十年后蒙古诸部会统一,到那个时候,金国要灭,宋朝也会灭。

    想的再多都没用,现在怎么先获取一官半职,在宋朝站住脚,才是当务之急。

    武学课程马上就学完了,该要好好考虑。
………………………………

第139章  加入回易

    除夕,今天过完,就是绍兴十八年,杨丛义来到宋朝,马上就满四年。

    想想时间过的还真快,如果没到这儿来,现在应该已经在工作了,为房子、为车子拼命挣扎,活得估计也好不到哪儿。

    这是很负面的情绪,杨丛义意识过来,就立即驱散,既然到了宋朝,就在这儿安心生活,闯出一番天地,改一改自己的命运。

    “杨兄,我们出去吃饭吧,天快黑了。”汤鷽放下书本。

    杨丛义道声好,放下手里的书,就与汤鷽一同出门。

    刚到武学门外就被人拦住。那人看着面生,他们并不认识。

    只听那人抬手行礼,十分恭敬的问道:“请问两位是杨郎君和汤郎君吗?”

    杨丛义没有直接回道,而是问道:“有什么事吗?”

    那人回道:“受人所托,来请二位赴宴。”

    杨丛义问道:“可能告诉杨某,你受何人所托?”

    那人恭敬回道:“虽然不便相告,但二位定然认识。已等待多时,二位郎君这就随我来吧。”说着摆出了请的手势。

    杨丛义没动,他不是喜欢凑热闹的人,可如果是认识的人,自然可以去看看。但在临安,他并没有认识什么人,除了同学就是先生,同学不至于这样多此一举,先生请客,好像也不该是在除夕,于是便问道:“汤兄,你觉得会是谁请我们赴宴?”

    汤鷽笑道:“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杨丛义也随之一笑,那就去看看。

    那人见他们已经被请动,神情一松,笑道:“二位郎君随我来。”

    杨丛义、汤鷽跟着那人来到一驾停在武学附近的马车边,那人道:“二位郎君,路途有些远,请二位上车。”

    那辆马车看着不奢华,但拉车的马却是好马。

    二人没有犹豫,直接上车,那人也随后上车,三人坐在车内,也并不觉得拥挤。

    只听那人像车夫吩咐一声:“登鸿楼。”

    三人在车上,各自想着事情,谁都没说话。

    约两刻钟后,马车停下,三人先后下车。

    杨丛义抬头一看,只见他们身处大街附近,眼前有一座高大的酒楼,门头匾额上正有三字“登鸿楼”,虽然已经是天色昏暗, 依然能从外面看到这座酒楼的大气。

    那人道一声“请”,便在前边带路,二人对望一眼,随后跟上。

    这种地方,他们可不敢轻易来消费,反正杨丛义是消费不起,不过汤鷽应当可以。

    刚一进酒楼大厅,就有衣着光鲜的侍者前来招呼,那人道一声:“已有包房。”侍者方才离去。

    酒楼大厅内的奢华,让杨丛义吃惊,进来消费一次,怕不是得百贯?随意看一眼,见大厅里坐满了人,个个衣着锦衣华缎,看不到普通百姓。

    跟这那人一直上到三楼,经过数间包房之后,在一间包房门口停下,门边挂着小木牌,上面写着“明月阁”三字。

    那人推开门,道一声“请”。

    既然的来了,也没什么好犹豫的,二人没有推谢,当即进入包间内。

    只见包间内空无一人,不等二人发问,那人笑道:“二位郎君稍坐,请稍等片刻。”说完就退出包间。

    杨丛义笑道:“汤兄,主人家似乎身份不一般啊,我应该不认识,该是你的熟人的吧。”说着就当先坐下,扭头四顾。

    只见墙上挂的全是字画,房内布置十分清雅。

    汤鷽也坐下,笑道:“并没有,我在临安除了你之外,也没认识其他什么人,更不要说有什么交情了。”

    杨丛义道:“那还真是奇了,完全想不到会有谁能请我们来这儿赴宴。”

    汤鷽道:“等会儿人来,不就知道了。”

    此后二人边喝茶,边等着。

    没过多久,忽见有人推门而入,一看清来人,二人当即站起,恭敬行礼,口呼“大人”。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昨天公试的另外一名主考官。

    来人关上房门,走进餐桌坐下,向二人笑道:“随便坐,不用客气。”

    杨丛义、汤鷽同时谢道:“谢大人。”然后各自坐下。

    杨丛义内心惊疑不定,怎么会是主考官,他们不认识啊,怎么会请他们吃饭?一时之间也不知如何是好,说些什么。

    都不知道说话,房间内的气氛,有些尴尬、拘谨。

    最终还是来人笑道:“你们不用这么拘谨,今天叫你们来是有事向二位请教。”

    杨丛义赶紧道:“大人有事尽管吩咐,请教万万不敢当。”

    来人道:“我姓黄,名琦今天叫你们来,其实是想送给你们一场大富贵。”

    杨丛义问道:“不知黄大人说的大富贵是什么,为何要给我们呢?”

    黄琦笑道:“我就有话直说了,不瞒二位,我被二位在太学的那场辩议所打动,准备出海一趟,做一次回易。我知二位在武学很用心,就安排了一场公试,给你们争取到一次授官的机会。如果二位愿意加入我的船队,商船出海之日,二位便是正九品武官,等船队回来,我保举二位直升正八品。不知二位意下如何?”

    一听这话,杨丛义与汤鷽脸上神情变幻,一会儿惊喜一会儿犹豫,这里面的信息一时之间难以消化。

    黄琦见二人摇摆不定,便道:“二位不需要即刻给我答复,我可以给二位三天时间考虑。”

    杨丛义当即回道:“黄大人,不需要三天,我愿意加入大人的出海船队。”

    黄琦大喜道:“好,船队当有你一席之地。汤鷽,你是否还需要考虑?”

    汤鷽没有回答,反而问道:“不知道大人这次出海是去哪里?何时出海,何时回来?”

    黄琦笑道:“二位在辩议里说的可都是南洋和极西之地,这次出海自然是要去那些地方。至于何时出海,何时归来,就要看二位如何准备了。”

    汤鷽道:“为何要看我二人准备?”

    黄琦道:“不瞒二位,我的船队除二位之外,眼下尚无他人,所以何时能出海,由二位决定。”

    汤鷽看了一眼杨丛义,这场富贵似乎不靠谱。

    杨丛义问道:“大人,不知道这次出海商船有多少,规模有多大?”

    黄琦道:“原本是想出海一百艘,后来一想,第一次出海还是要保守一些,降为一半,五十艘船,每船两千料。”

    这个回答让杨丛义听的咋舌,五十艘船?当时辩议,百艘商船也是随口一说,这黄大人张口就要出海五十艘,似乎百艘海船也在他考虑中。一艘商船出海的花费他后来也了解过,绝对不低,百艘商船,那得花多少钱,临安有钱人多,能拿出钱组建一百艘商船的大户应该也不少,但真要组建百艘海船的人,估计不会有,出海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大人,请恕我冒昧问一句,这次出海是为你个人,还是为官家?”杨丛义心有疑问,不弄明白心里没底。

    黄琦笑道:“自然是官家,这大宋天下,除了官家还能有谁可以建造百艘大海船。也正因为这次出海是为官家,我才能许诺二位官职。现在正是用钱的时候,府库没钱,只要你们随我出海,赚了大钱回来,保你们升八品官,没有一点问题。”

    杨丛义道:“好,大人,既然是朝廷行为,我便没有顾虑,愿意听从大人号令!”

    汤鷽也回道:“我也听从大人调遣。”

    黄琦笑道:“好,有二位相助,这远洋回易必能成功。”

    杨丛义又问:“不知大人要我二人加入回易船队,主要负责哪方面的事情?”

    黄琦道:“不瞒二位,这回易船队就你我三人,我是这么想的,我提供钱财,协调人力,船队出海前的所有准备事项,你们来完成,船队能出海,你们授官正九品,当然在准备期间你们也有官有职。这次回易的本钱是三百万贯,若能赚回十倍利润,不光有优厚的封赏,我还保你们正八品官职。”

    正八品官职,杨丛义很心动,可这五十船的船队组建哪有那么简单,不说五十艘海船,就是五十辆车,组织起来都不简单。显然这黄大人是要做甩手掌柜,所有的事情,他们两人是做不完的,关键是现在什么都没有,只有黄大人口中的三百万贯钱。

    杨丛义道:“大人,回易之事纷繁复杂,前期船队组建、物资采购,也异常麻烦,纵使资金充足,只有我们二人怕是不够。”

    黄琦道:“这些都不是问题,需要什么人,你们尽管去招募,要钱我给钱,关系不通,我来协调。我只有两个要求,一是尽快出海,二是把钱赚回来。其他的,你们尽管放手去做。”

    三百万贯的生意,这成本够大,而黄大人只想做幕后老板,只想尽快能赚钱,其他的一律不管。杨丛义并不会做生意,也几乎没怎么接触,经济学学的那点理论知识,目前看来是用不上的,只得看向汤鷽,问道:“汤兄,你觉得如何?”

    汤鷽道:“大可一试。我家的药材生意每年流水也有十几万贯,我自小也有接触商贸,只要船队能出海,赚钱肯定没有问题。”

    杨丛义道:“汤兄,那赚钱之事就包在你身上了。”

    汤鷽一愣,反问道:“我负责赚钱,那你干什么?”

    杨丛义道:“我保你安全赚钱。”

    黄琦笑道:“二位既然答应,那此事就定下了。三天后,二位接到授官敕书就可以开始筹备,我希望能在年内出海。”

    见杨丛义、汤鷽二人没有异议,黄琦当即笑道:“正事就先谈到这儿。今天是除夕,你二人离家遥远不能与家人团聚,就由我陪你们过这个除夕吧。”

    二人齐声道谢。

    “来人,上菜。”黄琦一声轻呼,门外随即有人进来。
………………………………

第140章  纸上谈兵

    当晚一桌山珍海味,酒足饭饱之后,杨丛义、汤鷽二人被送回武学。

    回到斋舍,杨丛义兴奋异常,点上灯烛,想与汤鷽彻夜畅谈一番。

    但汤鷽喝了两杯酒,早已晕晕乎乎,完全不顾他在说什么,直接躺下就睡了。

    杨丛义无奈躺下,亮着灯烛,脑子里翻江倒海。辩议,今天的这番机缘,就是源于那场辩议吗?当时不过是作为武学生实在看不过去,上场随意论了一番,就被有心人听去了吗?

    那天围观辩议的人有很多,大部分是太学生,但像他这样过去看热闹的也不在少数,保不准里面就有官员,或者说是朝廷的暗探,毕竟太学不是一般的地方,这里的学生将来都是要走上仕途,为官一方的,他们此时是怎么说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将来就有可能怎么做,朝堂上历来就有派别之分,相互打压,再正常不过,不是一路人,最好就不给他进入仕途的机会,太学生的辩论,是发表个人见解,也同样会传达出他们的立场,比如最后那场,秦淼、沈缙建议清丈田亩,谁知道他们将来为官,会不会提议清丈田亩?这就是一个不*,没人会希望这样的人进入官场,毕竟位高权重的人,更会考虑他们的利益。

    因此,太学辩论没外人关注是不可能的。如此一来,那天太学辩论传出去,也很正常。

    打了几十年仗,北宋汴京积累百年的财富又被金人抢走,南宋之前就一直打仗,定都临安时日不长,什么都要重建,样样都要花钱,一次能得钱千万贯的回易,自然会引起当权者注意,成不成都会去试一试。但这等大买卖,为什么会找他们来做,杨丛义不是很明白。

    而那个黄大人的身份也不是很清晰,从他衣着谈吐看,并不像是盛气凌人的官僚,但能随意支配三百万贯的人,地位必然不低,况且还能安排武学公试,担保授官,这一切都不是一般可以做到的。但关于回易之事,他居然全部放手,三百万贯银钱,随意让他们去支配,而他自己只看结果,这就有些不可思议。

    要么是身份所碍,不方便出面做这些事情,要么就是回易之事一窍不通。封建社会,士农工商,回易属商,商人地位低下,当官的自然不能自降身份去做这些事情,但为官有一定资历的,谁没有自己的势力,没有亲朋故旧,虽不能自降身份经商,完全可以让亲朋代劳。

    但这次三百万贯回易,是朝廷的行为,接受任务的官员,完全不用有什么自降身份的顾虑,而黄大人直接把三百万的生意交给他们,还以官职相诱,这就说明黄大人很可能不懂回易,所以才更重视结果,他要的是钱,要的是尽早出海,尽早赚钱回来。如果真是这样,他们前期筹建船队的工作,会面临两个极端,要么黄大人指手划脚、沟通不畅,浪费时间,要么他什么都不管,当个甩手的掌柜。

    这两个极端,实在要选,杨丛义宁愿黄大人什么都不管,只要协调给他们人,给他们钱。

    具体怎么弄,明天还得跟汤鷽好好聊聊,做个计划再说,后世资讯发达,他虽没做过生意,国际贸易是怎么回事,都还是多少了解一些。

    一觉醒来,大年初一,绍兴十八年。

    汤鷽一觉酒醒,想起昨晚授官的承诺,很是兴奋,各自练了半个时辰的剑术枪术之后便罢手,回房讨论回易之事。

    “杨兄,远洋回易我们都没做过,需得找懂行的人,我改天回趟家,找些关系请到做过回易的人。”

    “汤兄,这样,我们先做一个大致的计划和分工。黄大人说,筹建船队之事交给我们了,我们就得做好全权负责的准备。”

    “你有什么想法?”

    “组建远洋船队,分三大块,一是得有数量足够并且可靠的大船,二是得有装满五十艘船的商品物资,三是得有数量足够的各种人才人力。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人来做,再把人分成三类,一是回易人才,二是武装力量,三是远洋舵手、水手劳力。”

    “这么一分,事情就清朗很多了,我家是做药材生意的,回易人才我负责。”

    “汤兄,可不止回易人才。我们来分下工吧,你负责回易人才的招募,负责五十艘船的商品物资采购,我负责武装人员、远洋舵手、水手劳力的招募管理,负责五十艘海船建造,负责远洋生活物资采购。你看如何?”

    “杨兄安排的很好,只是事情依然庞杂,如果要年内出海,时间怕是不够,五十艘船的物资,从全国各地采购来,不知要花费多长时间。沿海最大的港口在泉州,离我家不是很远,但要把物资全都运过去,难度太大了。况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