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燕王-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丛义看着班头耀武扬威的样子,心里很不舒服,这些人曾经都跟他出生入死,如今却被人如此使唤。
但一县之地,自有县官做主,即使是陈大人也管不到太湖县,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何况太湖县跟怀宁还隔了几百里,陈大人下的募军文书,许知县都敢打折扣,推三阻四不配合,在这太湖县哪有他不能做主的事,哪有别人能插手的地方?
“多谢。兄弟们,走了。”杨丛义朝张彪等人招招手,五人迅速随他出了衙门。
见杨丛义要去解马,有衙役赶紧上前:“大人,我来。”
另有衙役也去替江恺解下马匹。
“张捕头,我们先去城西看看。”此时杨丛义也不想说太多话。
一行七人,牵着两匹马,漠然无语,来到城西。
城西与两年前想比也没有太大变化,林木泛绿,杂草丛生,一人多深的芦苇遍布其中。
看着倒是宽广,想做营地却是难,杂草杂木都得除尽,等清出一片空地,募军的时间也没了。这个许知县,倒真是会拆台。
“张捕头,募军之事,你们听说过吗?”杨丛义忽然问道。
张彪道:“前些天倒是听说了,具体募什么军没人说过。”
“那你们也没去各乡各镇传达募军之事吧。”杨丛义心里开始冷笑。
张彪道:“没让去传达,只是班头跟大家说过。”
杨丛义看着眼前的林木杂草,思绪翻飞,在临安,万事都有黄大人罩着,但有困难,他都可以去协调,但在这淮西偏僻之地,全是土皇帝做主,黄大人不管用,就是赵构的话也不一定有用,只能靠自己了。
“张捕头,麻烦你们传令下去,城西募军,开辟营地,一天一贯钱,需人手一百,名额有限,每日申时,过时不候。”
“一贯钱?”衙役们睁大了眼睛,他们半年都挣不到一贯。
杨丛义笑道:“对,一天一贯,但每天都只有最先来的一百人才有钱领。”
“为啥?开辟营地不是人越多越好?”有衙役问道。
“大人让怎么做就怎么做,问这么多做啥。走了,传令去。”张彪带着四个衙役,转身就走。
看着张彪等人离开,江恺义愤填膺道:“杨大人,这个许知县怎么会是这个样子,朝廷大事他也敢推诿。”
杨丛义笑笑:“估计是得到什么信了吧,想做成一件大事光依靠别人是不行的,最终还得靠自己。许知县扯后腿,那我们就不要他这条腿。走,我们也回城,先去见一个人,明天一早再过来。”
说完二人翻身上马,催马向城内走去。
“少爷,外面有人找你。”
“娘子刚睡下,你喊什么。”郭青出得门来,对大呼小叫的仆人就不是一顿训斥。
“小的知错了。”那仆人低头认错。
“不管谁找我,这几天我谁都不见。”郭青说完就回了房间。
一进屋,就听一女子说道:“郎君,有事儿去忙吧,我没事。”
郭青快步走近床边,口中怨道:“下人大呼小叫,又把娘子吵醒,跟他们说了多少次,就是记不住。你没事吧。”说着在床边坐下。
那女子转过脸来,笑道:“没事儿,就是小家伙折腾的厉害。”
郭青笑道:“折腾的这么厉害,肯定是儿子。听郎中的话,多休息,等过三个月,生了就好了。”
女子笑道:“躺三个月太闷了。”
………………………………
第150章 募工开营
郭青轻轻抚摸着女子隆起的肚子,笑道:“嫌闷,我让小妹多来陪陪你。”
女子连忙道:“算了,她太闹腾了,她一来,小家伙就闹腾的停不下来。”
郭青道:“那我这三个月就陪你,等儿子生出来。”
女子笑道:“我没事儿,你不用守着我,他闹腾一会儿,累了就不闹了,等他不闹的时候我出去走走就好了。”
二人一个床上躺着,一个在床边坐着,三只手轻抚着肚子,安安静静的感受着小生命的跳动,轻言细语间慢慢安抚,肚子里的孩子也渐渐安静下来。
“他睡着了。”女子轻轻笑着。
郭青笑道:“闹腾了半天,也该睡了。”
忽又听到屋外有人喊叫,郭青脸上笑容一敛,就要起身出去。
女子拉住他的手,轻声道:“别动气,肯定是紧急事儿,不然也不会一遍遍来叫你。你去吧,我睡会儿。”说完便闭上眼睛。
郭青齐声给她盖好被子,放下床帘,这才出去。
仆人见少爷脸色不好,赶紧说道:“少爷,门外那人说他姓杨。”
“多大年纪?”郭青脸色并不好看。
仆人道:“年轻人,二十多岁,说话挺和气。”
这些年见的人多了,猜不出来会是谁,也懒得猜,便直接出门去看看。
出得门外,郭青就见两人背对大门站着,便高声道:“不知两位找郭某何事?”
那两人转过身来没有回话,其中一人看着郭青只是在笑,并不言语。
郭青看着那张脸,忽然高喊一声:“杨大哥!”快步下了台阶。
这二人正是杨丛义与江恺。
杨丛义笑道:“郭兄弟,看你面色红润,近来是有好事吧。”
郭青抓着杨丛义的肩旁,神情激动:“杨大哥,这两年你去哪儿了,我去怀宁找过你几次,一直都找不到你。”
杨丛义笑道:“两年前我去了临安,今天一回太湖县就来找你了。”
郭青笑道:“杨大哥,这次回来还走吗?”
杨丛义道:“回来办点事,待个十天半个月。”
“不好意思,让你们等这么久,我们进去再说吧。”郭青忽然想起来,门外不是聊天地方,赶紧请他们进府。
来到客厅,杨丛义介绍了江恺,把自己这两年的经历简单讲一遍,又把他们此行的目的告诉郭青,现在来找他就是来借钱募军。
郭青听了杨丛义如今的身份,一开始还有些紧张,在杨丛义一番劝慰下,也就释然了,两人还是兄弟相称。当他听到出海回易的时候,其实很感兴趣,但却不好开口。又听说杨丛义要借钱募军,当即将他这两年经商的经历也讲了一遍。
通过郭青的讲述,杨丛义才知道,郭青现在也赚了些钱,现钱都有六七千贯,加上没有出售的物资,完全属于他自己的资产都有一万两三千贯上下。
郭青当初跟他借了不少钱,按郭青的说法,这一万多贯钱,有五成是杨丛义的,剩下的五成才是他的。既然募军需要用钱,他现在就可以把钱提出来。
杨丛义当然不会白要这钱,也不会要这么多,募军是公事,公钱不能私用,私钱当然也不合适公用,在他的坚持下,当场立了借据,暂借两千贯。至于分成的问题,全当是笑谈,钱都是郭青辛苦赚来的,他坐享其成,显然不合适,把本钱还给他就成。
郭青是生意人,杨丛义之前还是一个捕头小吏时,就能想到借钱要给杨丛义分成,现在杨丛义为官,负责朝廷回易督造,又是新军监军,年纪轻轻就担此大任,前途不可限量,对一个想要从商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傍上一个官员更有诱惑力,何况还是负责回易督造,负责赚钱的官员。朝廷赚的都是大钱,随便漏一点出来,对他来说都是巨额财富,他怎么会让杨丛义抽身而出呢?
当即就道,物资没有出售,家里刚好有事也要留些钱急用,本钱现在怕是拿不出来,等物资出手,就把钱送到临安去。
杨丛义听他这么一说,放下分成之事不提,也就不再说归还本钱的事。
三人聊着聊着,天便黑了。
郭青家里宽敞,他虽不是家主,留宿几个客人的主还是可以做的。
当晚杨丛义、江恺二人便在郭青家里住下,当晚酒足饭饱,又是一番深谈,若不是杨丛义直言第二天有要事,郭青当晚就要跟他们聊一夜。
等郭青走后,江恺道:“杨大人,郭青言谈之间,似乎对回易之事很感兴趣。”
杨丛义笑道:“他以不足千贯之资经营至今,两年时间能有万贯,获利十倍,由此可见,这经商之道他应该较为熟悉。懂经商之道,眼界宽了,自然就能看出这次远洋回易大有利润可图,能搭上朝廷的回易船队,该是商人们求之不得的事情。但可惜啊,这次回易是朝廷主导,任何私商私货都不能随船队出海。他想出海分一杯回易之羹,怕是难以实现。跟着出海看一看,熟悉一下海路,以后自己出海回易,倒是可以。”
江恺道:“他对我们这么热情,大人准备跟他点明吗?”
杨丛义道:“不,等他自己提出来,毕竟回易之事花费甚巨,朝廷上下都盯着,有点把柄被人拿住,说不得就要栽跟头。初入仕途,当立意高远,所思所为,以朝廷大业为重,蝇头小利,计较不得,不然就会被俗事所绊,仕途再难更进一步。”
江恺道:“大人此话有理,初入仕途,根基尚浅,此时陷入利益纠葛,怕是自寻死路。”
杨丛义点头道:“不错。万事由公心,不会为私利所扰,才能不畏任何阴谋与阻扰。”说完忽又道:“提醒你多次了,私下称兄弟,不要称大人。我们年纪相仿,一起做事,地位当然也平等,无大人小人之分。”
“杨兄教训的是,我记住了。”江恺赶紧认错。
“好了,休息吧,明早我们还得出城去看看。”
江恺应了一声,回房休息。
杨丛义闭眼躺着却睡不着,募军之事压在心头,让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太湖县人口众多,正常情况下招募几百人应当没有问题,但现在战乱平息,百姓安居,愿意出来应征参军的不知道会有多少。山里虽生活艰难,可依山靠山,活命应当没有问题。但凡能活命,就没几个想冒死参军,谁知道宋金能和平多久。
若没人应征参军,禁军再招募不到那么些人,麻烦就大了。
第二日,天不亮杨丛义便起来,运气练功,小半个时辰后,天放亮。
简单吃了早饭,杨丛义与江恺离开郭府,直出城西。
卯时未过,来到城外,就见城外官道上已聚集许多人,有人衣着光鲜,有人着布衣,有人空着手,有人带工具,拥挤的人群完全占据了西去的官道。
众人争相报名,张彪等人被围在人群中,手忙脚乱。
一百人,这是张彪他们昨天在大街小巷呼喊的,今天过来自然是找他们,哪管他们是不是募军的。
这么多人前来,看来昨天下午张彪等人的宣传到位了,眼前可不止一百人,两三百人都有,现在让他们报名登记先后,报不上名的肯定不服,不服的人为了一贯钱闹事,也是麻烦。
“带了工具的,到这边来报名,一人一天一贯钱!”杨丛义将手扬起,高喊一声。
众人忽然听得身后这话,纷纷回头,见是一个着青色衣衫的年轻人站在路中,笑眯眯的看着他们,像是管事的,人群里不由自主的安静下来。
“名额有限,有工具的来报名,没带工具的,赶紧回家去拿,也许还赶得上。”杨丛义又高喊一声。
昨天可只说了报名,没说今天就开工,能有多少人会把工具带来?
听得这话,众人哪会犹豫,没拿工具的撒腿就往城里跑去,跑得快,还能有名额,慢了就白来。
瞬间,官道上就没剩多少人。
“大家赶紧报名吧,登记了姓名,就可以开工,每人一贯工钱,明天一早来领。”看着剩下的二三十人,杨丛义忽然信心满满。
张彪等人没带笔墨,如何报名登记?他们眼巴巴望着杨丛义,不知所措。
杨丛义也顿时尴尬起来,他还真忘了交代笔墨的事情,衙役又没几个识字的,哪里会跟笔墨纸砚扯上关系。
没办法,只能先让他们做工,晚点再登记。
杨丛义叫来张彪,让他先安排大家开工,在官道左侧,挨着官道开辟一块长百丈、宽十五丈的空地,都是哪些人在做工,让他们看着,偷奸耍滑的,工钱减半。
张彪过去把信息一传达到位,他们哪里还会想着登记的事情,反正是给官府做工,官府跑不了,工钱也跑不掉,虽然一贯钱不是小数目,可也没什么好担心。
官道旁边杂木乱草、地势高低不平,众人不多说,只问从哪开始,立马开工。
杨丛义示意张彪,让他做主。
张彪在太湖县衙门很多年,是本地人,对城外的地势情形当然很清楚。
不多时,他就选定了一块地方,吩咐众人开工。
………………………………
第151章 标语宣扬
等人众人开始砍树割草,杨丛义跟张彪道:“张捕头,你派两个兄弟去各乡各镇传达宣威军募军之事,应征入伍者,当即发放安家费一贯钱。时间紧迫,让他们骑马去。马上的布袋里有募军告示,每到一地,都可以发放。五天之内,要把募军之事传达到主要乡镇。”
张彪道:“大人放心,一定办好。”说完就去找看场子的四个衙役。
不多时就有两个衙役过来,杨丛义把缰绳递给他们,笑道:“事成之后有重赏。”
二人当即答道:“大人放心,肯定传遍太湖县。”二人接过缰绳,一人一匹马,一东一西,分头离去。
“江兄,我们回城,也做点准备。”
杨丛义稍微跟张彪交代一番,便与江恺一同步行回城。
首先他们来到布匹店,买了十匹白布,让店家裁成三尺宽、八尺长的布条。店家虽觉得奇怪,但也没多问,反正这布是他们付钱买下的,随他们处置。
紧接着,又请店家找来驴车,把这些碎布装上送去郭青家里。
十匹布剪碎,有些浪费了,江恺心有疑问,话到嘴边但始终没问出来,杨大人做事总是有道理的,看看再说。
昨天已经来过,郭家看门的下人自然不会阻拦他们。
找到郭青,杨丛义直接要求给他安排一个宽敞的地方,能摆放十匹展开的布匹。
家里哪有这么大的地方,房间不行,客厅更不行。想来想去,也只有院子里可以,够宽敞,就是人来人往,不是特别方便。
杨丛义不挑,有地方就行。
等郭府的下人把剪碎的白布抱进院子放好,杨丛义也找来了笔墨。
“江兄,轮到你一展身手了。”杨丛义笑言。
看到笔墨,江恺当然明白是要做什么了,但要写些什么,却拿不定注意。
“杨大哥,你们这是要做什么?”郭青在一旁,却是不明所以。
杨丛义笑道:“既然是募军,就得宣扬一番,静悄悄的怎么募军。江兄,写四十张‘宣威军募军’挂在城东城西的官道上,其他的都写标语,宣扬参军是荣誉,参军是改变地位、改变身份的捷径,参军是保护家人、保护自己,参军入伍能成英雄,怎么好就怎么写,写完挂在城内。”
江恺应一声,当即在石桌上展开碎布,提笔写下大大的“宣威军募军”五个大字。
写好一张,便有郭府下人拿去在地上放好。
“郭兄弟,等这些标语写好,还要麻烦你请人帮忙去悬挂,城内悬挂在人流较多的地方,挂在谁家的地盘,就给谁家钱,一天三十文,标语丢失,就不给钱了。能帮忙办好吗?”
郭青拍着胸腹笑道:“杨大哥,你就把心放在肚子里,这点事儿哪有办不成的。”
江恺一人不言不语,运笔如飞,写出来的字,苍劲有力。没多长时间,就写了二十来张。
还剩七八十张,后面的要写什么,需要想,可不是提笔就能写好。让江恺一个人写完,不知道需要多少时间,现在最宝贵的就是时间,哪里容得时间浪费。
杨丛义在另一张石桌上展开白布,想了想,提笔写下“驰骋沙场方位英雄”,等下人取走,又展开一张白布,写下“好男儿当在军营”,“保家卫国真英雄”,“良人从军为良人”,“国破家亡人何在”,“横刀立马好男儿”,“报效国家真男儿”,“精忠报国千古流芳”。。。。。。
墨香四溢,随着摆放的标语越来越多,来院子里围观的也不下数十人,当然绝大多数人是不识字的,只是过来看热闹,不管写的什么,都觉得写的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是什么意思?”忽有人问。
杨丛义抬头一看,是个绿衣彩带的小女孩,便没理会,继续低头写字。
“戍边固防,兴国安邦。这又是什么意思?”小女孩再问。
杨丛义看了她一眼,还是没理会,小孩子真是不懂事,没看到大人正做事吗,还要来打扰,接着继续展布写标语。
“原来是你!你怎么又来了?又是来骗我哥的吧。”小女孩忽然睁大眼睛喊起来
杨丛义听的一愣,忽然想起来这个小女孩是谁了,拿笔的手一晃,一竖居然写的歪到一边去了。
小女孩就在一旁看着,只听她毫无留情的喊道:“看,心虚了吧,字都写歪了!”
杨丛义放下笔,无奈的笑笑,回头去看郭青。
郭青正在那边欣赏江恺的字呢,听到喊叫,转头一看,就见杨丛义向他望来,他赶紧快步过来。
“你不是在房里陪你嫂子吗,怎么又跑出来了,赶紧回去,别打扰大人做正事。”郭青过来就训斥道。
小女孩翻了翻白眼,道:“嫂子又不让我说话,闷死了,才不去。”
“不去也别在这儿打扰我们做正事。”
“把好好的白布弄的黑乎乎的,算什么正事。我看你们就是闲的没事干。”小女孩很不屑。
“别乱说,这是在为募军做准备。”
“募军是什么?”小女孩有些好奇。
“这是国家大事,说了你也不懂。回去陪你嫂子去,别在这儿捣乱。”郭青也有些无奈。
“不说就不说,你凶什么。”小女孩气鼓鼓的瞪着郭青。
杨丛义笑道:“郭兄弟,没事儿,最后几张,马上就写完了。”说着提笔就将那张写了一半的标语写完。
“虚伪!”小女孩嘴里蹦出两个字,手一伸就将石桌上的砚台掀翻,不等众人反应过来,转身就跑。
黑色的墨汁迅速将白布染黑,桌上的这张标语废了。
郭青脸色突变,眉毛拧起,看着跑开的小女孩,说不出话来。
杨丛义也略显尴尬,不过随即哈哈道:“童言无忌,爱玩闹,郭兄弟不必在意。”
郭青不知说什么好,只得回道:“杨大哥,实在抱歉,小妹自小被惯坏了,长大了还是这个性子,都不知道拿她怎么办。”
杨丛义笑道:“还小,再长大点,懂事了就好。这标语可写不成了,幸好就剩几张,交给江兄了。”说着拿起剩余的几张白布去找江恺。
郭青则吩咐下人把泼了墨汁的石桌收拾干净。
等所有标语写好晾干,已快到午时。
事不宜迟,杨丛义当即请郭青安排些人手去城里悬挂标语,而他自己则亲自赶往城西,让江恺带了两个郭府的下人去城东。
太湖县东边是怀宁,能去怀宁应征参军的,基本都去怀宁了,不会往西跑来太湖县,而太湖县的西边有宿松县,南边有望江县,来太湖县比去怀宁近很多,在这三个县好好宣扬一番,募到好的兵卒应该不成问题。
城西,百多人忙碌的热火朝天,已经清理出一大片空地,但也只是割掉了杂草,砍掉了杂木,还未整平,远远一看还是很不错的,可要达到要求,就得把地上剩下的杂木桩挖出来,不然看着总是磕磕绊绊,一旦被绊倒,摔跤就会被扎伤。
募军在即,营地必须两天之内整好,时间有限,耽搁不得。
百多人幸苦劳累,出的是力气活,吃不饱饭,效率自然就低。
杨丛义拿出五十两银子,让张彪回城找一家离城西近的饭馆,包下中午两个时辰,准备一百人的饭食,菜里要有肉,如果可以先包两天。
张彪拿着银子,只能暗自感叹,杨大人出手真是大方,做工的一人一天一贯,现在还要请他们吃饭,这么好的事他是赶不上了。
剩余的两个衙役,杨丛义让他们帮着在官道两旁的树上悬挂募军标语,清理出来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大树,也能在路边的树上悬挂几张。
等全部挂好,远远一看,十分壮观,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映在眼中的全是“宣威军募军”五个大字。
张彪、江恺回到城西,已是正午。
听江恺说,城里的标语已经悬挂起来很多,基本都在大街上,城里募军的氛围很浓烈,大街上人人都在议论。
听到这话,杨丛义自然欣慰,有人议论,就有人来询问,有人询问,就有人来应征。
张彪告诉杨丛义,饭馆找好了,一个中午二十两银子,准备一百人的饭菜,吃饱为止。
剩下的银子,杨丛义没收,一天三顿饭,他们五个也是要吃的,这就是他们的饭钱。
到了吃饭的时间,一百人由衙役带着,二十五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