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兴-第2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另有一万骑长卡拉德拉反正。
随即,秦军抽调所有骑兵,在卡兰德拉的引导下,对其他几路帕尔斯军发起突击。
投靠秦军的希梅尔西斯理直气壮的打起帕尔斯皇帝的大旗,给其他几路帕尔斯人造成巨大混乱,秦军随即发动冲锋,当天夜里就击溃左侧最靠近中军的一帕尔斯军,带队的万骑长当场战死,余者溃散。
秦军再接再厉,继续对左侧另一路帕军发动进攻,这同样非常顺利,到天亮时,秦军已经将帕尔斯军左侧两路彻底击溃,万骑长克兰姆斯被俘。
连续击溃了三路敌军后,秦军进行了短暂的休整,而此时另外两路帕尔斯军也已经得知战场的大体情况。
右侧两路军团开始撤退,但右侧第一路军撤退时遭到外蕃蒙兀的尾随追击,蒙兀人不断消灭帕尔斯人派出去砍柴、打水的小部队以及掉队者。
帕尔斯人派出重骑兵驱逐,他们就逃开一段,帕尔斯人收兵,他们就有如影形随的跟了上来。
帕尔斯人没法生火,夜里也不得安生,蒙兀人不断找机会朝帕尔斯人大营射上几枝火箭,撤退当中的帕尔斯人连睡觉都睡不好,被折磨的几近神经衰弱。
由于一直没能甩开追兵(蒙兀人在骚扰方面实在是行家),两天后,秦军骑兵主力追上这一路帕尔斯军,并且在一个回合内把帕尔斯人彻底击溃。
这一路带队的万骑长被俘后拒绝屈服,并对打着帕尔斯皇帝大旗的希梅尔西斯破口大骂,结果被后者当场处决。
至此,吉尔吉斯山之战基本技术,达尔克所在的右侧第二路军在万骑长西斯瓦尔的指挥下,成了唯一成建制撤回出发地的帕尔斯军队。
但为了防止被追击,他们随后抛弃吉尔吉斯山南麓的所有据点,最后的三万帕尔斯军一路撤退到安集延,然后顺着忽章河继续撤退。
在秦军发动新的攻势之前,帕尔斯军已经放弃了马儿格兰、费尔干纳、纳巴德、治扎克等河中重镇。
七月初,帕尔斯军继续撤退,他们甚至干脆放弃了撒马尔罕(河中府),一路撤退到王都泰西封,与帕尔斯留守部队会合后,才算结束这场千里大逃亡。
………………………………
第700章 战利品
诸神的子民没有经历过比这更大的会战,也没有经历过比这更多的死亡。
——拜火教麻葛(祭司)法拉瓦哈
共和1796年6月的吉尔吉斯山战役中,秦军歼灭帕尔斯军25万5千人(徐代炫把民夫也算进去了),其中3万5千人死亡,22万人被俘。
此外还有大约12万人逃散。
从撒马尔罕(河中)出发的四十万帕尔斯人中,最终只有三万人跟随达尔克和西斯瓦尔的带领下成建制返回,后来有一部分,大约三万人左右的溃兵陆续归建。
被俘者绝大多数是民夫,也有很多来不及逃跑的步兵,这些年轻健康,脾气温顺的俘虏成了此战秦军最大的战利品。
因为负责甄别俘虏的秦军武装文官(没办法,秦军核心人口少的可怜,因此包括官员在内,人人有武器,也有上阵义务)发现这些人大部分在帕尔斯的时候也是奴隶,而且完全没有任何上升渠道。
与帝国的奴隶相比,帕尔斯人的奴隶生活更加困苦且没有保障,落入汉人手中后,他们的生活水平反而有可能提高一些。
至少汉人的奴隶每天能吃个半饱,而且若是侥幸立下功勋,也有给自己赎身的可能性。
“二十万听话的劳力!”武装文官们欢呼雀跃:“我们可以尽情开垦土地,兴建水利了!”
“怪不得逃走的帕尔斯军没有带走他们呢。”秦王感慨的说:“他们恐怕根本不在乎这些奴隶劳工吧?”
不过,对大秦来说,这些俘虏就很有用处了,无论是种地还是开矿,他们都可以让更多汉兵和外蕃兵脱离繁重的生产,成为全训士兵。
当然,在本土的援助暂时不会到来的时候,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可以直接补充秦军阵营的兵力缺口。
比如银面具希梅尔西斯,他这个空头皇帝已经开始尝试利用俘虏组建自己的班底了。
在此之前,忠于希梅尔西斯的部队,只有万骑长卡拉德拉带领的八百骑私兵。
战役结束后,希梅尔西斯劝服了被俘的原帕尔斯万骑长沙姆兰,两个万骑长在被俘的帕尔斯士兵中挑选了部分愿意投靠他的士兵,各自组成一支三千人的部队(各一千骑兵,两千步兵)。
于是,帕尔斯皇帝(自认)希梅尔西斯一世陛下有了一支六千人的“大军”。
这支部队的装备由秦军提供——吉尔吉斯山战役中秦军缴获了差不多十五万件武器,武装六千人简直不要太轻松。
只是徐代炫不愿意给希梅尔西斯提供太多的铁甲,因为他手下那些外蕃兵和铁勒兵都眼馋这些玩意,刚刚成立的帕尔斯新军也就只能分到六百套铁甲,其余铠甲得用皮甲之类代替。
大量刀剑在碎叶城的广场上堆积如山,外蕃兵、铁勒兵各部都可以按功劳大小前来挑选自己称心的武器,如果汉兵有兴趣,也可以以个人的名义过来选几件带走——但是不能选长兵器,以免影响勤务。
另外一个不错的战利品是帕尔斯人的马匹和其它牲口,帕尔斯是出好马的地方,帝国的军马场就喜欢用帕尔斯马与河西马、蒙兀马混血,得到大量性能适中的马匹来供应军队和各地交通需要。
现在好了,这一战过后,秦军自己就缴获了差不多四万匹马!还有三万战时安置在吉尔吉斯山南麓辅兵营地中的骆驼、牛、骡子等役畜。
这七万头役畜结合多达二十万劳力,可以让秦军的机动力和秦国国内的生产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除了以上几样以外,剩下的战利品就有些不值一提了,帕尔斯军的粮草并不多,略微提高奴隶俘虏的粮食供给待遇以后,这方面的缴获甚至会在三个月以后进入亏本状态。
如果不是徐代炫刚刚从国内要到150万石粮食的援助,他恐怕得先杀一批俘虏以减轻补给压力了。
金钱的缴获也不算多——帕尔斯辅兵和大部分步兵都是奴隶,本身没什么财产。
他们的骑兵和步兵中的军官倒是以自耕农为主,但要缴获太多现金也不现实,那点零碎钱币和金银也只够满足下面的士兵(徐代炫是允许秦军士兵保留部分战利品的),对偌大的秦国来说,在俘虏身上直接缴获的货币产生不了任何影响。
倒是徐代炫自己算是发了一笔小财——沃洛加西斯三世的大帐篷没人敢动,于是成了徐代炫个人的战利品,近卫兵在里面翻找出大约五万帕尔斯迪拉姆银币(大约价值1万3千帝国新币两),以及大量珠宝、绸缎,拜火教密特拉神和从神的金质雕像,以及服务于沃洛佳西斯三世的五十多个太监和侍女。
担心后者中出一两个忠臣,徐代炫把太监和侍女奖励给此战有功的外蕃贵族。
反正他现在身边也不缺女人——秦王的后宫中有西域各国的公主,也有其他外蕃敬献的贵女,徐代炫就算一天一换,也可以好几个月享受不同的花样,他懒得保留沃洛加西斯三世用过的女人。
花了十天收拾好战场,秦军开始借助胜利向前推进。
此时帕尔斯剩余部队已经撤退到泰西封去了,因此秦军的进攻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抵抗。
8月初,秦军兵不血刃进入河中府(撒马尔罕),将中亚最肥沃的土地纳入掌控。
随即徐代炫宣布河中府为大秦的新都城,而碎叶则留下徐世桢建立封国。
之后,秦王派遣安西侯左鹤林和盟友希梅尔西斯一世共同发兵,沿着阿姆河(汉名沩水)向西继续进攻,两人率领的部队于9月中旬抵达玉里犍(玉龙赤杰),当地原本臣服与帕尔斯的花拉子模人转而投向帕尔斯新皇帝希梅尔西斯一世。
花拉子模人答应每年向秦王进攻三万金币,安西侯左鹤林被任命为本地守护,在玉里犍建立属于自己的封国。
五天后,一队外蕃蒙兀骑兵抵达花拉子模海(咸海)南岸。
秦王派出的另外一路兵马,由定西侯王启年,平西侯折可适一起向南进攻,并于9月底占领木鹿城,折可适在此建立封国。
………………………………
第701章 南征1
父亲说,旧时的天子和朝廷,想要国祚绵长,只要让人民吃饱穿暖就可以了。
因此他们那个时候必须尽可能抑制土地兼并,让耕者有其田,轻徭役,让人民有储备,然后是三年丰储有一年足。
但这种情况下有一个难以解决的死循环,那就是随着一个王朝享有百年以上的承平之后,随着人口的增多,原有的传统汉地就会变得不够使用。
耕地增加不够的情况下还要养活更多的人口,那就只能有一部分人变得更加清贫,如果这时候再有些权贵占有更多土地,以及几次天灾,那么一个王朝就会进入末期。
父亲不希望我们的华夏重复这一过程,他希望华夏的人民能够富裕、健康、有求知欲,即使面对大规模天灾**,也能承受很长时间,甚至安然渡过。
这不是靠男耕女织能够做到的。
农业上,我们必须把土地扩充到眼前所见的没一个角落,哪怕现在朝廷没法控制,也可以分封出去,只要封国还是汉人的国家,那么国内遇到灾荒,就可以从封国调拨粮食救灾,或者把难民安置在封国之中。
另外我们的工业需要大量原材料——铁、铜、煤、硫磺、羊毛、棉花等等。
铜铁煤硫磺可以让我们的国家变得强大不可敌,羊毛棉花可以温暖我们的人民,并且让人民有机会深入以往冰天雪地无法涉足的地方,进一步开拓我们的生存空间。
这些东西也可以卖出去,赚回金银和粮食,让我们的人民和国家变得更加富裕。
去外国卖这些商品的商人,也应该受到帝国的保护。
正所谓无农不饱、无织不暖、无工不强、无商不富,还有,无教不知。
我觉得,父亲跟我说这么多,核心意思只有一个——帝国不能停止扩张的脚步。
即使现在看不到收益的土地,也不能浪费,因为谁也不知道这块地以后会发现什么宝藏。
……
徐代灼合上笔记本。
徐世杨的妻妾和子女们都有记日记的习惯,他每隔一段时间就给每个人准备一本厚厚的皮封本子,让大家把一天之内学习、生活、工作、游玩等各方面的点点滴滴记下来,或者干脆记一下心情也行。
他认为这能加深个人对以往工作和生活的印象,可以用作总结过往的基础——发扬自己的有点,警醒缺点。
所以,虽然他不会像后世的小学老师那样去查看别人的日记,但他还是鼓励身边的人都去记日记。
写完日记后,徐代灼的双手轻轻揉按自己的太阳穴——这动作也是徐世杨传出来的,说是能维护眼睛,如果在夜间借助煤油灯或蜡烛办公、看书时间太长,每隔一个小时就要停下来做这套动作三分钟。
不仅是徐家人,现在的学校,以及工人、士兵夜校也在推广这套动作,徐世杨称之为“眼睛保健操”。
从这一点上,徐代灼觉得自己的父亲对某些事管的特别细、特别宽。
就如同他总是想把朝廷的管理下沉到村落一样。
徐代灼觉得这样做会很累,也难怪父亲努力提高内阁而非皇帝一人的权利,毕竟如果事事都像父亲想象的那样细致管理,一个人的精力是无论如何都不够的。
“徐参谋长。”一个陆军派遣到参谋部的少校走进徐代灼的帐篷,小声说道:“冯司令找您开会。”
徐代灼点点头,表示知道了。
交趾的旱季已经到来,现在开会,只意味着一件事——要进攻了。
……
一进入旱季,即将开战的双方就同时都意识到,战争就要开始了。
大越国都城升龙府,现在正处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
去年攻击大周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当时,战争初期大越军的攻势近乎与无可抵挡,钦州、廉州都是没有抵抗就直接向大越投降,结果两州都被大越洗劫一空。
人口、钱帛、粮食以及其他财富都被运回国内,让越国上下过了一段似乎无限富足的感觉。
一直到大军在邕州进攻受阻之时,越国还沉浸在发大财的狂欢之中呢。
不过,很快,局面就冷下来了。
围攻邕州的过程中越军损失惨重,却一直没能拿下那座城市。
直到最后北方华夏的将军冯三虎率兵千里驰援,一举把顿兵城下的越军击溃为止。
尽管疲惫的冯三虎没有追击,但逃回国的越军部队仍旧少的可怜。
后来,大越国的贵人们得知,冯三虎为了报复钦、廉被屠戮之仇,下令杀死了两成的俘虏。
这个消息让越国上下为之一惊,他们已经隐约意识到,华夏不同于以往的北方王朝,他们的报复心出奇的重。
之后一年时间,大越国一直希望能够与华夏谈一谈——他们认为,在华夏与大周开战期间,自己进攻大周的城市,就算不是给华夏帮忙,也不能算是华夏的敌人吧?
华夏为大周出气攻击大越,似乎有些说不过去。
越国皇帝和垂帘的依兰太后,执政的太傅李常杰希望能够就此结束两国之间的战争,作为回报,越国愿意归还一半被掠的汉人人口。
然而,几乎所有派往北方的使者全都渺无音讯。
其中前三批人走的是陆路,他们连邕州都没过去,直接就被冯三虎下令全都杀了。
一个从北方逃到越国境内的洞蛮对越国君臣汇报说:有位使者在死前高呼:“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而冯三虎的回答是:“交趾叛贼何以称两国?”
这句话,还让那个使节的死刑从斩首改判成凌迟!
于是后三批使者改走水路,谈判条件也从归还一半人口改成归还全部被掠的汉民,越国甚至愿意支付一定赔偿——也许三百万贯是个合适的数字?
但船队刚一出海,就被华夏海军的风帆炮舰逐一击沉。
华夏人甚至放下小艇,追杀落水的越人,一个都不放过,心狠手辣的程度让人瞠目结舌。
等到华军把去年依附大越的洞蛮清理干净后,大越国君臣再也不对和平抱有任何幻想了。
毫无疑问,华夏人就是来灭国的,他们根本不想跟越国谈任何条件。
无法可想的情况下,大越国也只上下一心,准备战争了。
………………………………
第702章 南征2
实际上,冯三虎截杀越国使节的行为,从客观上帮了李常杰一次。
在冯三虎杀使节之前,这个去年入侵大周,造成无数杀孽的罪魁祸首,正因为邕州城下的巨大失败而陷入地位动摇的危险境地。
这里需要提及一点:
南方那些军事实力还算可以的国家,包括大越、大理、东吁、暹罗等国,在军事制度方面都有一定趋同。
以大越举例,越国军队可大致分为常备军、乡兵和夷卒三种。
其中,所谓夷卒就是被汉人称呼为洞蛮的山野民族,这些人装备低劣,但生性野蛮,不需要特意准备粮草军饷,只需要放任他们劫掠即可满足他们的野心,可以说是很不错的炮灰。
每逢战争,越国都要尽可能动员洞蛮兵参战,比如去年侵周,李常杰就动员了十多万洞蛮。
其次是乡兵。
理论上所有越国男丁都是士兵,其中绝大多数人则是乡兵,这个兵种是半农半兵的非脱产部队,实际上与以前大周的厢军非常类似。
乡兵装备差劲,几乎没有军事训练,战事不利就只顾逃跑,要命的是他们通常还逃不了。
而且,乡兵动员起来后,他们的军官会想尽一切办法吃空饷、贪污他们的军粮军饷,损公肥私。
但作为农耕民族,乡兵至少还算是吃苦耐劳,只要给他们一点粮食,他们就能坚持很长时间。
另外,乡兵至少能够壮壮部队的声势,在战局顺利的时候,这些人也不是全无用处。
最后的部队,也是越国军事核心的常备军,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属于皇帝的宿直;属于各位太子的近卫(越国与华夏系统不一样,所有皇子都可称为太子,也都有一部分属于自己的兵马);以及属于权臣的私兵亲卫。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皇帝,宗室和权臣的家丁。
正因为所有政治势力都拥有一部分最具战斗力的常备军,因此即使是李常杰扶持太后和年幼的皇帝掌管朝政,但越国朝廷里还有一股很强的反李常杰力量。
这也是李常杰去年为何趁着大周穷途末路发动进攻的原因——主少国疑,李常杰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必须从国外获得足够震撼人心的军功和财富,以安抚国内的反对派。
一开始他确实做到了,不过邕州城下大败亏输后,他前期获得的那点战利品和声望全都付之东流,连以前亲附李常杰集团的某些官员,现在也都转投了以先皇弟弟和其他儿子为首的太子集团。
那些人甚至一度设想,把现在年幼的小皇帝,太后和李常杰、宗檀等人一起绑了送到北方去,平息华夏人的怒火。
可惜,他们的使者同样被冯三虎杀光了。
于是,原本地位摇摇欲坠的李常杰,最后还是站稳了脚跟,小皇帝还下旨把他的太尉升成太傅,并且奖赏了他为数不少的金银奴婢。
李常杰曾经笑着对同案犯宗檀说:“我们应该感谢那冯三虎,否则大越国就不战而败了。”
但是宗檀冷冷的回答:“等真正赢了之后再去感谢他吧,冯三虎杀使节是因为他认为可以灭亡我大越,我们两个的脑袋他是绝不会放过的!他想要一个完全的胜利!”
“那又何惧!我大越人六百万,丁百万,他连十万兵都没有!”
“八万兵,都是华军。”
宗檀冷笑:
“上次在邕州城打败我们时,他有多少兵?”
李常杰的脸色也冷了下来,他很不喜欢听宗檀唱反调。
但是宗檀认为自己必须得说:
“国内兵马都被冯三虎打的丧胆了,现如今就算真有百万兵,也未必能挡住冯三虎,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想想别的办法!”
这话说的有道理,自从邕州城下八百破二十万(华夏报纸的宣传)的奇迹发生之后,越国国内的兵马已经毫无正面战胜华夏的信心,北方国境一夕三惊,华军还没打过来,那边的民众和守军就天天有向后方逃亡的。
有一点风吹草动,北方守军甚至会直接炸营!
李常杰发了狠,以扰乱军心的罪名连续杀了数百人,才算勉强没让北境守军自行崩溃。
然而这也让李常杰失去了撤回富良江北岸民众,在江北岸制造焦土地带的机会——因为太傅大人不让军队撤退,如果只民众不撤军队,那么军队很有可能会当场崩溃。
“不让江北(富良江北,下同)的军队撤,那么到时候我们还得北上救援!”宗檀愁眉苦脸的说:“那个时候就得打野战了!现在谁敢?”
不能不救,否则就是死地,死地谁会帮你坚守?
何况江北也是大越的精华地带,半数人口都在那里,谁敢把他们扔给心狠手辣的华夏人?
死人多倒是不算什么,反正死的也不是李常杰、宗檀他们。
可反对派的那些太子们若是以此为由对李常杰发难,那就麻烦了。
“到时候,不敢打也得打!”李常杰恶狠狠的说:“让洪真他们带兵去!若是他们败了,正好削弱他们的实力!若是他们敢不去……,哼!”
打死反对派除内乱,打死华军除外患,龌蹉的人总是有相似之处的。
“洪真太子他们败了,华军紧逼富良江,我们怎么办?”宗檀接着问。
“据守富良江。”李常杰的答案很简单:“守到雨季开始,江水暴涨,北佬就没机会了!”
雨季以来,毒虫毒蛇和各种病疫也会多起来,来自北方的兵马说不定会不战而溃。
“如何守到雨季开始?那可是还有五个月呢!”
“宗檀,你若是有什么想法,不如直说!”李常杰怒道:“你除了会质问,还会做点什么?”
“我是在提醒你,该用些战场之外的招数。”宗檀倒是看起来相对平静一点:“那个冯三虎杀了我们的全部使节,你不觉得这正是个好机会吗?”
“机会?”
“没错,冯三虎杀光了所有使节,一个不留!”宗檀得意的笑道:“这等于阻断他们的朝廷对外联系的渠道,相当于他侵占了他们朝廷的权利,作为武将,这可是北佬最忌讳的一点!”
“你是说,冯三虎有拥兵自立的想法?”
“我估计没有,因为冯三虎嗜杀,这有可能只是他想杀人了。”宗檀回答:“不过就算他没有,我们也可以说他有!”
“只要他们的朝廷对他起疑心,我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