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兴-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徐世杨出兵最多,而且战斗力有目共睹,因此各家家主当场任命他为这次联合剿匪部队的总指挥官,统治调遣各家部队。
似乎是为了略微抑制一下徐世杨的暴虐性格,日照的几个家主都强烈要求徐世柳担任联军的赞画,这一点最终也得到莒州这边徐家和范家的首肯。
只是,徐世杨发现,自家家主对二房占据联军所有重要位置似乎有些不满。
这也难怪,徐家确实是莒州地方首屈一指的豪族,但在内部,他这个家主无论做什么能影响全家的决定,都必须得到二房主家徐睦河的同意——两人都是进士,都在大周当过官,都在江南有一些人脉,实力上其实也没差多少,连这次的家主会议,徐睦河都来参加,而且也被视为家主一员。
最近一年,徐世杨强势崛起,打鞑子、灭土匪、战流寇,都是以他为主力,甚至干脆就是他一个人上去把事情就办了。
最近听说徐世杨把去年被鞑子毁了的两个坞堡恢复起来,虽说还没跟家里要坞堡的名号,不过实力已经有了,再加上已经明确归他的一条大海船,十五屯一系已经隐隐超越三房徐睦海,成为徐家第三大势力。
如果徐世柳跟徐世杨一样厉害,再让他发展一年,加上徐世杨和原本二房就有的力量,那样岂不是二房实力远远超过长房?
等到下一代人真正开始挑大梁,徐家家主到底还是不是长房的人,这可就难说啦。
‘得想想办法。’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长房的世字辈也有几个出头的。
可惜的是,徐世柳担任赞画职务,是日照方面4家家主联保出来的,选的还是徐家子,要是自己反对,会给人一种徐家家主在挤兑自家侄子的感觉。
‘不能增强长房,那就只有削弱二房了。’
徐睦江面色不善的瞥了徐世杨一眼。
‘他得罪了鞑子,鞑子早晚会来报复,这就是最好的机会。’
……
四月初,徐世杨回到自己坞堡,跟他一同回来的还有属于他的一千石粮食,张家支付的第一笔粮食和咸鱼,以及大约价值500贯的钱帛。
有了钱粮,新军部队的高强度训练又可以开始了。
但徐世杨回家后的第一件事,仍然是开会,做总结。
这次去日照打倭寇,虽说是大胜,可暴露出来的毛病一点都不少,特别是新军长矛兵,居然有差不多一半人被倭寇尸体上的那点财物吸引,只有20几人一路跟着徐世柳突到海边。
这种见小利而忘大事的气氛必须得到更改,只是毕竟是一场辉煌胜利,而且杀敌之后,敌人身上财物属于士兵的规矩也是徐世杨定下的,这个时候当然不能惩罚什么人。
因此,徐世杨决定这次只奖不罚。
………………………………
第86章 第一次扩军
既然只奖不罚,那就必须让得到奖励的士兵,获得的利益大于那些搜刮尸体的人,这样才能让剩下的人主动去思考下一次遇到类似的事,他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首先当然是精神方面的鼓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男人都是勋章控,不分时代。
徐世杨融化了一批银钱,为这次参战的士兵专门铸造了一批勋章(感谢老天,他现在手中工匠不少)。
新军所有火枪手和第一时间突击到海边参与夺船的长矛兵,每人获得一枚铜制忠勇勋章,长矛兵可以在右臂衣袖上秀一枚布制士兵突击章。
为了让勋章更具影响力,徐世杨专门在15屯本部召开了隆重的授勋仪式,得到勋章的士兵还将获得坞堡女兵队一对一献上的鲜花和所有堡民的欢呼。
此外,更实惠的奖励也不能少,获得勋章的士兵今后每天将有一条鱼的额外补给,有亲人健在的,亲人所耕种的份地每亩地减税一斗。
没有亲戚健在的士兵,徐世杨他们给没人发放了一份五年后兑换的土地券——只要他们在新军服役满五年,期间没有违反军纪被处罚,不管到时他们退不退役,都将获得一块五亩面积的田地。
与税赋沉重的份地不同,这些土地将完全属于个人,税率相对来说很轻——上田每亩3斗,中田每亩2斗,下等田地头三年不交税,之后三年每亩1斗。
土地永远是汉人念兹在兹的宝物,只要再听话服役五年,期间不犯大错,徐家就将产生大周南迁以来,江北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自耕农。
虽然只有五亩田地,但对全部都是农民出身的士兵们来说,这已经足够让所有人沸腾了。
制作精美的勋章,令人赞叹的奖励,少女献上的鲜花,以及其他堡民混合着羡慕嫉妒的欢呼声,让所有得到勋章的士兵无酒自醉熏熏然,一个个像是小公鸡一样高傲的昂起了头。
而那些没有得到勋章的士兵,毫无例外的被家里亲戚们好一顿埋怨——每亩地每年少交1斗粮啊!
那些士兵自己也很懊恼,扒光一个倭寇,最多得到一身破布衣裳,运气好的能得到几枚铜钱或散碎银两,与令人羡慕的勋章、实打实的减税或土地相比,无异于天上地下。
‘下次再上阵,我也不去搜刮尸体了,那才值几个钱啊!’
……
授勋仪式结束,徐世杨立刻开始着手安排接下来的工作,新军被证明战斗力拔群,在粮食充足的情况下,扩大新军编制自然是首要任务。
徐世杨决定采取一老带一新的模式,把新军兵力扩大到200人,两个分队编制完全一样,都是10个冷兵器近战兵,10个炮兵,30个火枪手加50个长枪兵。
因为长枪也是倭寇的主要武器之一,因此现在徐世杨手中长枪数量足够,只是靠近枪尖的枪杆部分需要增加一个防止劈砍的枪套——对倭寇的战斗中,出现过长枪被武士刀砍断的现象,如果不是枪兵突击的时候,倭寇已经崩溃,新军原本应该付出更大代价。
近战兵的武器也没多大问题,至少伐木斧管够,而且从鞑子、盗贼、倭寇那里缴获的武器中挑拣一番,找出二、三十件品相较好的重型冷兵器本也不困难。
炮兵所需武器也好准备,木炮生产简单,不需要重新装填,一次性使用,甚至可以预先装填后封存。
由于重量轻,10个人的小队,野战时可以通过独轮车携带3门木炮,若是守城,甚至可以把库存的木炮当做重型霰弹枪使用,轮番释放。
装备方面的最大问题仍旧出在火枪上。
由于工匠数量增多,15屯可以在未来三个月里,期待把蛇杆火绳枪装备数量提升到30支。
但剩下的一半火枪手,仍然不得不以蛇杆火门枪为主要装备,为此,他还得把已经分给女兵的火门枪回收,装备给一线部队。
赵琳为此找她姐姐好一通抱怨,但没办法,现在仍然是新军的初创时期,徐世杨真正的根据地只有三个不满员的村子,在这种环境下,任何东西都必须物尽极用。
公孙胜曾经提议继续生产火门枪,因为这种武器枪管很短,也不需要枪托等部件,造一只火门枪所需时间,差不多只有火绳枪的三分之一。
然而火门枪,甚至蛇杆火绳枪在徐世杨心中都是过渡性武器,只在新军婴幼儿阶段充数用,因此他坚定的拒绝了重新生产火门枪的意见。
为了提升火绳枪的产量,徐世杨咬牙开出极高的赏格:如果能够在不降低质量的情况下减少火绳枪生产工时,坞堡铁匠可以直升中尉,得20亩土地券。
盗匪、倭寇出身的工匠,以前不管什么罪名,一律一笔勾销,然后提升为中士。
徐世杨的目标是,今年之内,把新军再扩大两倍,达到800到1000人规模,而且到那个时候,所有新军火枪手都以火绳枪为主要装备。
有榜样在前,有土地吸引,招兵工作远比火枪生产轻松的多,新军很快扩大到200人,徐世杨将他们平分成两个中队,中队长都是徐世杨兼任,徐大以上士身份代理第一中队日常事务,徐二同样以上士身份负责第二中队工作。
由于下个月就要出征剿匪,徐世杨要求两个代理中队长,先训练新兵的队列和纪律,其余科目在之后的剿匪战斗中以战代练。
从四月十一开始,新军进入又一次大规模训练工作中。
与去年冬天不同,这次不论老兵新兵,一律只训练队列和列队行进,老兵们只对新兵宣讲一次队列纪律,之后一对一帮扶新兵在前老兵在后,新兵任何一个动作错误,都要挨五到十下军棍。
如果十天后新兵仍然犯错,老兵新兵一起挨罚。
这种枯燥的训练让很多人感到十分不适应,即使老兵也是如此——去年冬天的训练可远没有这次这样单调。
不过好在,持续的时间并不长。
二十天后,队列集训结束,之后五天,士兵在队列训练的空隙中,开始穿插熟悉武器操作的训练。
五月初六,训练暂停,200新军士兵,20个车夫组成的大车队,以及10名医疗队,加上徐世杨本人,总计231人,离开十五屯,前往本家坞堡,开启六家联盟联合剿匪的战争。
………………………………
第87章 局势
在继续我们的故事之前,不妨让我们把目光放的高一点,先来看看东方大陆如今的局势吧。
北方,经受过一次鞑靼劫掠的女真人按捺不住心中的暴虐,首先行动起来,把自己满腔的怒火倾泻向——不是鞑靼,也不是汉人,而是倒霉的高丽人……。
五月初,女真人的大金国5个勃极烈突然领兵数万,越过鸭子江,向南直进。
高丽军连战连败,两个月内丢失两京,国王和他的小朝廷不得已逃至济州岛。
六月底,高丽国王向大金上表称臣,答应每年向女真上贡岁币:金百两,银千两,粮食十万石,人参千斤,以及女子百人。
随后,女真军队带着劫掠来的10万高丽奴隶,以及其他数不尽的财物、牛马牲畜等战利品,心满意足的返回辽东。
这次大规模劫掠给损失惨重的女真人注入一针强心剂,因缺乏劳动力而荒芜的田地有了劳力去耕作,极度匮乏的粮草也得到部分补充——至少9、10月间南下劫掠汉人的军粮是不用愁了。
女真劫掠高丽的同时,西北的党项人得到更靠西的高昌、回鹘等西域国家求援——这些佛教国家遭受一个域外强权帕尔斯的攻击,危在旦夕。
虔诚信佛的党项人出兵7万,与西域各佛国联军合作,击退了帕尔斯军队,不过,战斗中党项人损失不小,本来就国力薄弱的他们,必须在别的地方得到一些补充。
另外,党项人也需要一些额外的财富,维持他们对西域各佛国宗主的地位。
因此,这一年夏季,党项人做出了入关劫掠汉人的计划。
在之前抢劫辽东过程中,收益颇丰的鞑靼人,今年显得比较老实。
不过强盗始终是强盗,让他们尝到甜头,不把对方生剥活吞,他们是不会收手的。
鞑靼人已经在年初的劫掠中得到一个结论:与其去抢劫已经疲敝不堪的汉人,不如趁女真人劫掠归来的时候,去抢劫他们。
这样的话,女真人的貂皮、马匹、人参、鹿茸以及他们劫掠到的汉人财富都可以落到鞑靼人手中。
简直一举两得。
就像一群坚韧的狼,鞑靼人正耐心的等待着一个能再一次黑吃黑的机会。
目光向南,也许女真人并未察觉出鞑靼仍有再一次劫掠他们的想法,不过燕云以及陕甘地区的汉人军阀们已经差不多猜到了。
这些军阀与内地中原以地主为核心的坞堡不同,他们原本是大周的边军将门,手里本来就算的上兵强马壮,大周崩溃后,这些将门集团独立成一个个军阀集团。
金来降金,鞑来降鞑。
大金在燕云地区的军阀中册封了几个汉人勃极烈,燕云军阀们兴高采烈的接了。
鞑靼把陕甘汉人军阀册封为汉军世候,陕甘军阀们同样谢主隆恩。
这些汉人军阀跟随各自的主子互相征战,也曾跟着他们南下劫掠中原过。
对于江北的老百姓来说,他们并不比鞑子温柔(顺带一提,徐家两位老爷当初也想投靠女真当个汉人勃极烈,只是阴差阳错没有成功)。
也许是见到女真人在鞑靼人的攻击下逐渐显露颓势,燕云地区的汉人勃极烈多次提出攻打陕甘地区的汉军世候,以剪除鞑靼人重要的步兵和粮食来源地。
可惜,女真人对此兴趣不大,他们不愿意跟强大的鞑靼人对抗,只想着去抢劫实力很弱的高丽和已经崩溃的江北汉人。
这就是强盗的性格,欺软怕硬。
而汉人勃极烈对此深感无奈,他们害怕女真人一旦败亡,自己之前所有的投入和屈辱,就全成了打水漂。
我们的视线离开汉人勃极烈或汉军世候的领土再向南,就是一片萧条的中原大地。
这里星星点点的密布着难以计数的坞堡,每个堡内居住着几百到几千不等的人口,依靠耕种坞堡周围的田地努力在乱世中求生。
当然,这个位面所谓的坞堡,也并非只有以往大周地方豪强宗族,结寨自保一种。
从广义上来讲,土匪的山寨和流民临时搭建的围子也可以算是坞堡——因为坞堡本质上是一种地方民众自卫的形势而已(土匪和豪强本来就经常互相客串)。
除了地方豪强、土匪和流民以外,江北另外还有一种依赖特殊局势生存的特殊坞堡——运河沿岸,以纤夫及其家属为主体的运河堡。
与其他那些经常需要面对鞑子劫掠的坞堡不同,运河沿岸的坞堡数量虽少,却是得到了金军默认存在的独立小势力,女真人每次进关劫掠,都会自觉避开这些坞堡,最多让他们提供一点军粮或民夫就算完事。
原因很简单,大周向女真人缴纳的每年20万两白银加20万匹绢的岁币,要通过运河运输到燕云地区,然后转交给金国。
十几年前,女真人还是一伙深山老林里钻出来的渔猎强盗,吞并契丹后,才第一次拥有合适的农业以及工匠,但其本身的经济基础依旧薄弱,根本无法维持女真贵族的奢侈生活。
因此这每年40万银绢的岁币,对金国来说非常重要,重要到他们宁愿压抑心中劫掠的欲望,放过这些运河坞堡,以便在每年需要的时候,给运输岁币的船队拉纤。
这些运河坞堡各自分管着一段运河,由于中原大地疲敝,运河以及海运已经成了如今江南跟辽东唯一交通线,有人脉的商人可以跟着岁币船队一起出发,把江南出产的丝绸、茶叶等货物运到辽东,与女真人交换东珠、人参、貂皮、鹿茸等物资。
能做这买卖的商人,各个背景雄厚,运河坞堡不敢从中抽取过路费,但船队拉纤、半途歇脚之类,也能给他们提供不少的利益,再加上不用担心鞑子劫掠,这些运河坞堡的生活反而相对富裕很多。
顺着运河一直南下,渡过淮河,尚未达到长江的所谓江淮地区,人口密度比淮河以北强不少,因为这里是中原流民前往江南的必经之路,但能找到机会渡过长江的流民少之又少,因此这里堆积着相对来说较为庞大的人口。
………………………………
第88章 局势2
大量中原流民在江淮流域驻足,临时耕种着小块土地果腹,他们的呃生活很不安定,一有风吹草动就得抛弃整年的收获,对天灾人祸完全没有抵抗能力,在这里,死人甚至人相食如同家常便饭,活着的人今日不知明日事,只是咬紧牙关硬熬下去。
他们被鞑子、土匪、地头蛇甚至有时候是大周的官军轮番劫掠也不愿离开,唯一的原因,就是在这里,偶尔会有机会,让一些人“偷渡”到江南,从此过上衣食无忧,再也不用流离失所的日子。
先不说到了江南,是否真的能一下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单就现在的局势来说,去江南,也确实是这些一无所有的中原流民最后的希望所在了。
人总是得有点希望的,不是吗?
况且,渡过长江,如今的大周朝廷,至少从表面上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的美好景象。
这个时代,世界上所有最大规模的城市都在江南,扬州、杭州,还有泉州那样世界上最大最繁忙的港口。
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社会和平安定(偶尔有些旋灭的小规模农民起义),文化昌盛。
山外青山楼外楼。
文人墨客们纵情于诗酒美人之间,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词在世间流传,而且大概会在这个位面流传几千年。
在如此时间刻度之下,江北的人间地狱确实就显得“渺小”了,毕竟不过是几十年民族融合的阵痛,在千年流传的诗篇面前算得了什么?
小事情小事情。
不如享乐不如享乐。
只剩下几个闲赋在家的主战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什么,你问江南底层人民的生活?
呵呵……,兴亡百姓苦吗,常规操作而已。
让我们的视线从奢侈的江南移开,再向南,彩云之国大理的情况其实跟大周区别不大,占据着吐蕃、缅甸、暹罗等国与大周陆上交通线的大理经济发达,学习汉人奢侈文化的作风日甚一日,尽管他们外部面临缅甸、吐蕃以及一些蛮人部落的劫掠,内部党派纷争,倾轧不断,但总还能勉强维持着从大周那里学来的诗酒生活。
南洋如今正处在比江北好不了多少的战乱之中,被大周称呼为交趾的大越国正在与南方的占城开战,他们自己内部也面临着郑主、阮主的内战。
此外还有占城与真腊的战争,真腊与暹罗的战争,暹罗与缅甸的战争以及无处不在的海盗……。
偶尔还有一些天竺、帕尔斯甚至更西方国家的商船队,在过路的时候也会客串一下海盗,与这边的同行们“交流”一番。
整个东方,除了大周和大理还沉浸在虚假的狂欢中之外,其他地方,全都打成了一锅粥。
在这战乱的狂涛中,江北齐省南部,大约两个县的地方豪强拼凑的一只不过千多人的剿匪联军,似乎也掀不起什么特别的浪花。
大周建兴十一年五月初十,莒州、日照两县六家联军在日照私港附近集结,参战部队共有1500人,比之前联盟会议上各家承诺出兵的人数多出不少。
主要原因是徐家得到几百倭寇俘虏作为劳力,能够释放出更多人力参与农忙时期的战争。
徐家出兵最多,而徐家坞堡中出兵最多的徐世杨自热而然的成为联军总指挥,这地位既是各家家主推举出来的,也是他那200人新军实力所在——在江北,一个单独的坞堡主在农忙中抽出两百多人外出打仗,这本身就足够说明很多问题了。
很多别家坞堡主误以为,徐世杨似乎不喜欢留在家里耕种,只有对自家农活漠不关心的坞堡主,才能在这种时候抽调几百丁口出来打仗。
一个喜战乐斗却不喜欢农耕的家伙,在旁人看来,似乎不太像地方豪强,而是更像……,嗯,更像土匪或鞑子。
可能也只有这样像土匪或鞑子的家伙,才能一次次打败土匪和鞑子?
徐世杨懒得跟这些家伙解释脱产的正规军与鞑子土匪那种强盗团伙之间的区别,就算是解释了,他们也不见得能够理解。
有误会就误会去吧,至少现阶段,徐世杨好战的名声对他还是有一些好处的。
比如,日照的坞堡主都认为联军应该首先进攻五莲山土匪,然而徐世杨认为这个目标不可取,五莲山比浮来山面积大得多,地势也险峻的多。
而且,五莲山聚集的人,本质不是浮来山罗道人那样的土匪,而大多是走投无路的流民,上山聚众求生而已。
不可否认,五莲山的流民也会下山劫掠,日照县的几家坞堡因此受害颇深,这也是他们想着先打五莲山的原因。
可实际上,对五莲山流民来说,山下的坞堡主也是土匪,如果有机会,不论张王丁鲍,哪一家都会上山咬一口,抢些女子丁壮回去补充人力缺口。
徐世杨没有心情去欺负这些可怜人,别说千把人的兵力没法彻底清扫五莲山区,就算能,抓住的人口怎么办?
五莲山区少说藏着上万人,几万人也不是不可能,那么多人口,徐世杨还能把他们当鞑子倭寇,先狠狠杀上两成?如果不杀,他又哪来的粮食养活这么多人?
既然打不下来,打下来也净是负担,那不如不打,先找那些有些积攒的真正土匪下手比较好。
这个时代的齐省西南,群山遍布,土匪多如牛毛,说的不客气一点,只要是个山包,上面就一定有土匪的寨子,不过是有强有弱而已,联军根本不愁找不到攻击目标。
徐世杨的计划是,从日照出发,向北一路横扫所有土匪山寨,到达莒州,然后向东,以五莲山为中心绕一圈,到达诸城附近,然后再向南,攻打与五莲山同属泰沂山脉的马耳山,略微剪出一下五莲山的屏障,然后回到日照。
整个行动路线就像一个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