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兴-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若是现在看到机会,就趁人之危吞并诸城各坞堡,将来需要联合出兵的时候,日照各家会不会为避免被更强的徐家吞并,故意保存实力避战?

    况且,无缘无故吞并临县坞堡,莒州周围那些豪强家族会不会因此开始与徐家为敌?甚至日照这些联盟内的坞堡主就真这么放心徐家的扩张?

    “让他们自己打吧。”

    徐世杨下定决心,放弃这块看似已经夹在碗里的肥肉。

    “我们现在的任务还是安顿主动来投靠的流民,别的暂时不在我们的目标中。”

    这话一出口,丁家、鲍家的坞堡主们失望的叹息一声。

    王家的两位则互相看看,他们似乎从徐世杨的语气中听到一丝不同。

    不同意现在占领诸城?那么以后可以占领喽?

    只有地盘与诸城并不怎么搭界的张家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他们这次出兵只是尽义务,因此可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这件事。

    对张家而言,徐世杨不同意趁机吞并其他坞堡,其实是件好事,这意味着如果自家不犯背盟的大错,徐家就算再强也不会强行吞并自己。

    这才是一个盟主该有的气度。

    ……

    五莲山上的战斗打了大半个晚上,清晨的时候,诸城军狼狈下山。

    徐世杨以莒州日照联军总指挥的名义,派使者给他们送去了一些草药,使者回来的时候,把他观察到的信息通报给联军主要指挥官。

    诸城军这次行动的成果十分稀少,甚至到了可悲的地步。

    使者看到了数以百计的伤员,而且昨天还有差不多3000人的大军,现在可能只有两千七、八百了。

    如果这个消息没有错误,诸城军在山上纯减员2、300之多,大概还有相同数量的伤员。

    而他们实际抓回来的流民,不过堪堪300而已。

    也就是说,这是一次绝对亏本的行动。

    “哼,地形不明,敌情不明,连目标都不准确,夜间攻击复杂的山林地区,没有全军覆灭都算好的!”

    徐世杨给了诸城军一个很低的评价,然后继续安排收拢流民的工作。

    也许是受到昨夜战斗的刺激,流民下山的速度明显加快。到了这一天傍晚,鲁智深带着最大一股流民,足足3000多人回到联军大营。

    “这是最后一批了。”鲁智深说道:“剩下的……,洒家怎么劝,他们不愿下山。”

    “山上还有多少人?”徐世杨问。

    “2、3千的样子,五莲山上的存粮和田地应该够他们活下去了。”

    ‘别搞错了,我可一点都不想放过他们。’

    徐世杨淡淡的说道:“别忘记我说过的话,自己去后面领军法,然后跟流民一起去莒州,我会派人看着你们。”

    “这个尽管放心!洒家说到做到!”鲁智深豪爽的一挥手,自己找镇抚兵去了。

    看着这大和尚离开后,徐世杨转头问徐世柳:“向导挑好了吗?”

    “没问题,只要发个饼子,有的是流民愿意给咱们带路,人多的每个中队都能配一个向导。”

    徐世柳回答:

    “日照那几家的向导也都给配好了。”

    徐世杨满意的点点头,冷冷的说道:“明日开始,进攻!”

    他既然说过要彻底平定五莲山,那就一定会做到,根本不可能留几千流民在山上。

    这一次,五莲山对日照的威胁必须被彻底铲除。

    响亮的集合号声响起,新军士兵迅速列队,片刻后,第一个步兵营开始上山……。

    ……

    建兴十二年二月二十一,徐世杨率领莒州日照联军平定五莲山而归。

    最终的结果,全军以11死19伤为代价,安抚流民3万3千余人,抓捕2千多人。

    为了减轻粮食压力,浩浩荡荡的流民大军被分批带回后,家主徐睦河立刻主持分配人口。

    按照徐世杨的要求,流民以户为单位分配,徐家保留其中七成,另外三成平均分给日照的联盟坞堡。

    徐家保留的人口中,抽出一成替换莒州城的原范家堡民,再次稀释原范家人口的密度。

    再剩余人口中,徐世杨的第五屯占一半,家主的第一屯占两成,其余平均分配给其他各坞堡。

    增加了这将近25000人口后,已经实控整个莒州的徐家,总人口达到4万人,其中男丁超过15000,已经成为整个齐省最强大的汉人势力。

    当然,现在也只是有了人口而已,后续一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是新来流民必须有居住的地方,由于面积问题,原先所有人都在围墙之内生活已经变得不再可行。

    于是徐世杨下令所有流民以一百户为一个临时村,在野外搭建草棚和栅栏,暂时先这么住着。

    反正现在莒州没有土匪威胁,原先横行的野物,这两年也大多变成食物。

    安全无忧的情况下,在坞堡围墙外生活也没什么大问题,何况坞堡主不可能把熟地交给流民耕种,那样会引发老堡民与新来者之间的争执。

    流民只能从徐家赊借工具、种子、口粮等必需品,在已经分出去的熟地之外,开垦荒田。

    家族暂且按一户十亩的范畴给流民规划了土地,说好不算本金,连利息带税款,每亩地上缴4斗5升粮食。

    在这个时代,这个数字其实不算高,但刚刚开荒的土地,头几年收获一亩地能有6、7斗收成就算不错了,剩余的粮食根本就不够一户人家消耗。

    徐世杨估计流民明年还得继续借贷口粮,但种子能剩下来。这样一年一年归还,5年左右的时间,勤劳的流民就能还清所有借贷,并凭借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家人。

    到那个时候,流民就跟徐家彻底融合在一起了。

    当然,这一切的首要前提是,今年徐世杨必须从江南带回大量粮食。
………………………………

第139章 新式武器

    呯的一声枪响,一枚15毫米铅弹迅速飞过20步距离,准确命中用厚木板做成的人形靶标。

    在强劲的化学能推动下,铅弹击穿足足20毫米厚的槐木,在人形靶标左肩位置开出一个大洞。

    这里是徐家第五屯的武器试验场。

    徐世杨正带领一帮军官和工匠,在此测试新式武器。

    “威力不减。”

    开过一枪之后,徐世杨右手提着新造的燧发手枪,左手扳动击锤,空扣一次,看着火石重重砸在枪机火镰上,溅起点点火星落在打开的药室里。

    当然,此时他没有装引药,也没有装发射药和子弹,根本打不响。

    徐世杨满意的赞叹道:

    “板簧的力道也不错,老张你厉害啊!”

    站在一旁坎坷不安的张铁匠终于放下心来,他朝徐世杨拱了拱手,眉开眼笑的说道:“这都是我家老大的功劳,板簧其实不用非得用好钢,熟铁附上点碳其实也行(熟铁渗碳确实足够了),其实枪机里面有些螺纹更麻烦一些。”

    “你家老大?”徐世杨点点头:“我不管你想把功劳给谁,我要的是成果,现在有成果,我就奖励你们。既然你说是他的功劳,那就是他了,他升一级,给他上士待遇。”

    “谢堡主!”张铁匠笑的满脸开花。

    “有空你可以集合所有工匠一起公关,再想想办法,看能不能造出攻螺纹的机器,这玩意只靠手工确实不行,若是你们能做到,让我给个少校都行。”

    这话一出口,在场所有人的眼睛都红了。

    少校在18级体系中排第7,现在是坞堡主或新军营长的级别,要知道,现在整个家族也只有家主一个上校加徐世杨一个中校,若是真有少校级别,地位在全家族内都可以排进前十了。

    “先例既开,以后应该就容易多了。”徐世杨挥挥手中的燧发枪,大声说道:“枪机的生产提上日程,从流民中招募有铁匠经验的人,还有14到18岁的半大孩子,补充进工匠队。”

    “燧发枪机现在就要开始大规模生产,谁想到什么好办法都可以拿出来试一下,错了没关系,对了我就给奖励,还有什么问题吗?”

    “司令,这燧发枪的引药不能用咱们以前的火药了。”公孙胜小声说道:“以前火门枪和火绳枪都是明火直接点燃引药,这燧发枪靠的是火星溅入药池,以前的火药太粗糙了。”

    这也是实话,徐世杨刚才开的那一枪,所用火药明显比以前用的那些细致许多。

    “细药得精细研磨,既耗费工时,又很危险。”公孙胜接着说道:“产量很低。”

    “我不太懂工匠的细节,但我认为这都是能解决的困难。”徐世杨大咧咧的说道:“细药产量增加之前,引药用细药,发射药用旧药,先这么顶一阵,但我绝得你们火药组应该想想办法,提高细药的产量。”

    另一个位面的历史上,欧洲17世纪中叶就开始大规模装备燧发枪了,他们那时候的火药技术水平也不见得就比徐世杨高明多少,没理由他们能做到的事,徐世杨做不到。

    无非就是一个技术生疏程度和生产规模的问题罢了。

    徐世杨能够把握一些技术上的大方向,但别指望他像搜索引擎一样把一篇篇论文加图纸搜出来扔给工匠。

    技术细节问题,只能交给工匠自己想办法,最多徐世杨倡导大家一起合作,集思广益。

    至于军队,现在还是处在工匠提供什么就用什么的阶段,有的是时间给工匠们慢慢夯实基础。

    “今年暂时还不行。”徐世杨对新军和第五屯一众领导层大声宣布:“等到明年,我打算请家主把全家所有工匠和学徒集中在一个地方,组建新军工匠营。”

    “工匠营与野战营平级,只是这个营长归谁,就看你们今年的表现了。”

    哇……。

    现场响起一片惊叹声。

    ……

    看过燧发枪,徐世杨立刻赶往洛水河,那里还有一群工匠正在搭建水车。

    无论是什么东西,只要想大规模制造,最基础的问题就是如何提升动力。

    另一个位面把蒸汽和电气当做两次工业革命的象征,不是没有道理的。

    人力畜力终究有限,而且持续输出功率永远比不过机器,直接运用自然力量的水车在这方面就要好得多,在蒸汽机还不敢想的情况下,徐世杨只能选择想尽办法利用水力。

    前往水车施工现场的路上,几个工匠头目还跟在身边,徐世杨就一边走,一边嘱咐今后的武器生产。

    “燧发枪要造,但枪机产量上不去的话,火绳枪就不要停止生产。”

    “先造二十杆燧发手枪,枪管直接截短步枪的,我很快要去江南一趟,急着要。”

    “给骑兵的短款燧发步枪也先造一批,让骑兵适用一下,枪管长度只要步枪一半或三分之二就成。”

    骑在马上基本不可能顺利操作火绳枪,因此骑兵火枪最低限度也得是簧轮枪或燧发枪,既然徐家的科技树直接跳过簧轮枪,那给骑兵装备燧发枪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我说的线膛怎么样了?”徐世杨想到什么就问什么。

    “线膛并不难。”隐隐已经成为铁匠头子之一的汤隆回答:“只是俺看过那些枪了,拉出线膛,其实有些得不偿失。”

    线膛枪的子弹需要咬膛,以现在的子弹加工精度根本做不到,若是想发挥线膛枪的威力,得用小锤子强行把大号铅弹敲进枪管里,这样的线膛枪开一枪,都够滑膛枪开三枪了。

    而且,若是装弹完成后没有顺利击发,你想把子弹再弄出来时,恐怕就只能呵呵了。

    “先造几支试用一下。”徐世杨吩咐道:“你们可以尝试一下在子弹方面做些改进,比如在子弹上包块皮革,这样子弹就比较容易咬膛了。”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用米涅弹,那玩意其实也不难造,但米涅弹咬膛,需要强劲的化学能改变弹头形态,以燧发枪的气密性根本发挥不出米涅的威力,这也是用米涅弹的步枪几乎全是火帽击发枪的原因。

    徐家现在的化学工业,根本不可能提供充足数量的火帽,因此点开米涅技术只能靠后。

    不过这不意味着不能用线膛枪,就像徐世杨刚才说的那样,给球形子弹包裹一块纺织物或皮革,照样能咬膛,提高转速和初速,增加射程、威力和准确性,只是没有米涅性能提升的那么夸张就是了。
………………………………

第140章 登瀛洲

    包裹皮革的子弹入膛比纯铅弹容易许多,但依旧需要用很大力气(毕竟还是物理改变弹丸形态),因此射速肯定还是比不上滑膛枪。

    徐世杨打算把这些线膛枪装备给未来的选锋兵,用以替代弓箭。

    这样,进攻的时候,大阵前方的选锋散兵可以利用射程和准确度优势动摇对方阵型。

    最好再有一些精确射手,他们可以成为早期狙击手,攻击敌人的军官或传令兵、旗鼓手之类关键节点。

    “我走之后,训练一定不能停,这比武器还要重要!”

    想到精确射手,徐世杨忍不住吩咐道:

    “你们可以进行全军大比武,所有科目都考核出最强的士兵,授予‘先进’称号,给予其经济上的补助,以后升迁我也会有限考虑这些人。”

    一军官赶紧答应下来。

    这位少爷一向强调宁愿人等装备,不要装备等人,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根本不用再嘱咐一遍。

    “司令,到了。”徐二指指前方,小声提醒。

    徐世杨抬起头,正好看到一架水车正在水流的推力下缓缓转动,把碎琼乱玉一般的水花提到早已挖好的水渠里。

    “上水了!上水了!”

    一众工匠和围观的民众大声欢呼。

    这水车确实是个好东西,有了它,就能把水源引到以前只能用人力浇灌的地方,这样相当于把旱田改成水田,任谁不喜欢?

    徐世杨停住脚步,远远站在一边,没去打扰欢呼的人群。

    让他们高兴一会儿吧,徐世杨自己也很喜欢属下堡民发自内心的欢呼,对他来说,每一次这种欢呼声响起,就代表自己又向前前进了一小步,远比各种戏曲悦耳多了。

    ‘有了水车,下一步就该准备水力锻机了吧?’

    徐世杨眯着眼睛,得意的想:

    ‘虽然还未超出时代,但我已经算是走在时代的前列。’

    ‘现在的问题,只剩下各种原材料依旧缺口巨大。’

    ‘就看我这次江南之行,能拿回多少好处,推动这些机器继续发展了。’

    ‘来吧,这个狗曰的世道,谁怕谁啊!再过几年,你且看我如何艹翻你!’

    ……

    张家所谓的日照私港,其实不在日照县城。

    他们的港口以前叫做夹仓,是大周朝一个水师巡检驻地,大周南迁后废弃,被作为地方豪强的张家捡了便宜。

    后来张家扩建私港,把附近的傅疃河入海口直接纳入港区范围,这样内陆家族若是想在日照出海,可以直接把货物装上小船,通过河运到达日照私港换乘大船,这样能节约很大一部分运费。

    徐世杨去日照私港,同样也是坐的渡船,对携带太多重物的徐家人来说,河运能减少三分之一的陆路,这已经相当不错了。

    建兴十二年三月初五,即将下江南的徐世杨、徐世柳一行抵达日照。

    由于这次徐世柳下江南之后,就不会再回来了,徐家家主和家主夫人这次也一起跟到日照,要给自己最疼爱的小儿子壮行。

    特别是家主夫人,拉着徐世柳的手,絮絮叨叨不知道在说些什么,临了还给了他一个鼓鼓囊囊的包裹。

    徐世柳的娘跟徐世杨关系不大,因此他得以找到机会先巡视一下自己的船。

    这是一艘大约有550料的中号福船,如果按后世的排水量计算,大约在两百吨上下。

    按照另一个世界,建国后千吨以上算舰,以下算艇的计算方法,这艘船可能只能算是一艘风帆运输艇。

    不过在现在这个时候,两百吨已经是个拿到哪里都排得上主力的大船了。

    徐世杨臭屁的把这艘唯一完全属于自己的大船命名为“登瀛洲”号武装运输船。

    为了这次至关重要的行动,上次从江南回来后,登瀛洲就一直在张家的船坞中保养:刮掉船底的寄生生物,重新涂一遍桐漆,检修所有船板、桅杆、船帆和索缆。

    除此之外,徐世杨还给这艘船临时增加了大量远程火力:两舷各有2门2斤神机炮,以及1门4斤铜炮。

    一共六门大炮,绝对可以堪称这个时代最强大的单舰火力,没有之一。

    也许是大天广众之下,跟老婆孩子腻在一起,有损家主威严,徐睦河嘱咐徐世柳几句之后,就走上登瀛洲的甲板,跟徐世杨一起巡视这艘焕然一新的大船。

    当看到两舷排列整齐的大炮后,徐睦河的瞳孔一缩,转头问徐世杨:“你装这么多大炮做什么?”

    “江南有世上最多最大最繁忙的港口,也有世上最多的海盗倭寇,我可不想把小命压在那些人不会攻击我上。”

    徐睦河伸手拍拍一门改造为舰炮的将军炮圆锥形炮尾,用下巴指指正在列队上船的新军士兵:“海盗倭寇?我看你自己就居心不良。”

    这次,登瀛洲号只保留航行必要的船员,以往所必须的船队护卫,大多换成了新军士兵。

    除了六门炮的炮手之外,还有10个谢宝率领的老选锋,以及徐二率领的10个神机兵和鲁智深为队长的10个陷阵兵。

    老选锋全部装备长刀、弓箭,没有穿甲,船上也没有铠甲的用武之地。

    神机兵主要装备火绳枪和腰刀。

    所谓陷阵兵,是新组建的,用奴隶和庶民组成的敢死队性质步兵。鲁智深因为被算作逃兵,贬为庶民,因此成了陷阵的队长,这只部队还有几个最近表现不错的鞑子,包括被赵琳欺负的蒲鲁浑。

    陷阵兵没有制式武器,全部按各自习惯武装,如果在战场上,他们是那种第一个冲锋,最后一个撤退的肉盾。

    但对这些犯了罪或者本身就是奴隶的家伙来说,还能上战场本身就是个重新站起来的机会,值得好好把握。

    带着这么多精锐兵士和强大火力,要说徐世杨对往来江南的商船没什么想法,那才是笑话呢。

    “我承认,如果遇到倭寇之类,他们不惹我,我也不见得会放过他们。”

    “毕竟,这一次下江南,我也确实有可能拉不到援助。”

    徐世杨呲着两排雪白的大牙,眯着眼睛淡淡说道:

    “但我绝对不会空手而还。”
………………………………

第141章 起航

    无论再怎么不舍,该分别的时候还是要分别。

    一直到徐世杨等的有些不耐烦了,徐世柳才挥别母亲,带着两个侍女最后上船。

    “世柳,到了江南别关顾着玩,好好读书考个功名!”

    徐世柳的娘站在码头上,不顾形象的大声喊着:

    “也别苛待自己!想吃什么自己去买!让春兰和秋菊去给你买也行!”

    春兰秋菊是二娘的侍女,都是二八年华,窈窕秀气的美女,现在正各自抱着一个大包裹,红着脸低着头站在徐世柳身后。

    徐世杨看着一脸无奈的弟弟,笑着说:“果然母子情深。”

    徐世柳没有答话,只是苦笑着站在船艉,挥手跟父母道别。

    “升帆!起航!”

    登瀛洲号船长罗海狗大声吼道:

    “小的们,下江南啦!”

    “嚯啊!!!”

    船上的水手们兴奋的高声欢呼起来,但所有新军士兵依旧一脸严肃的各自在甲板上检查武器。

    水手们叫了一会,发现大部分人都不应和,很快也意兴阑珊的停下了。

    “真没意思。”罗海狗讪笑着说:“两位少爷,在大海上,若是总这么死板,会被憋死的。”

    “在近海航行,哪里会憋闷,实在不行就登岸歇一会吗。”徐世杨表示不信。

    “呵呵,近海?”

    罗海狗用一种看外行的目光瞥了徐世杨一眼,连已经去过一次江南的徐世柳都挂上一丝无害的笑容。

    徐世杨立刻就明白过来,自己可能说傻话了。

    “要是走近海,咱们非得被各路海主生剥活吞不可。”

    毕竟徐世杨才是老大,罗海狗也不敢过分拿乔,很快解释道:

    “咱们得走外海,虽然不至于走黑水洋,但十几天内是别想看到陆地了。”

    “哦?你能走外海?”徐世杨惊讶的问。

    “那当然,祖传秘笈。”罗海狗翘着脑袋,得意的说:“要不怎么敢叫海狗这样的名字?”

    “佩服。”徐世杨拱拱手,好奇的问:“这么说,外海应该很少见到船吧?”

    “那倒也不是。”罗海狗挠挠脑袋,无奈的说:“毕竟不是黑水洋,外海也经常能碰到一些各国商船和海盗船。”

    这个时代的人把现代意义上的外海称作黑水洋,行船的人基本没人敢走那些地方。

    不到黑水洋,但又看不到陆地的航线,则被称为外海,这里海面同样广阔,几十艘船洒在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