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兴-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是谁?”
“我是齐省兵马都总管徐世杨,你的人是我抓的。”
兵马督总管是大周朝廷给徐世杨的官职,一般用作对外称呼,新军司令只在齐省内部使用。
“你就是徐世杨?”王启年楞了一下,不过略一回想,他出现在这里也算正常。
毕竟章明义自称是齐省运转使,刚才还有个傻丫头蹦出来自称是徐世杨的老婆。
“玛德,真真踢到铁板了。”
王启年低声暗骂。
但他也没有犹豫,直接骑马过来。
“胆子不小嘛。”徐世杨笑着说道:“你也不怕我直接把你抓起来。”
“怕还是怕的,只是我若是连这点胆子都没有,就当不了上马贼的老大了。”
话虽如此,王启年也只是靠近到十步之外而已,并未真的走到徐世杨身边,也未下马。
显然有情况不对,立刻转身逃跑的打算。
“你抓了我多少人?”
离得近了,双方说话就不用那么费力了,王启年一脸淡定的问:“一个人一匹马,换不换?”
“我先问个问题。”
徐世杨问道:
“你拦截我的船队,杀了我这么多人,还冲撞章大人,凭什么认为我会放过你的手下?你们可是贼啊,难道指望我放过你们之后再来找我麻烦?”
“我不会再找你麻烦了。”王启年回答:“我会带着我的人去晋陕那边做生意,不回来了,你不用担心我再找你麻烦。”
“你凭什么让我信你?”
“这个年头,我们贼比你们当官的信守承诺。”
仔细想想,说的有些道理,还真有点无言以对的感觉呢。
当然,徐世杨刚刚从马义那里听说了王启年的过往,否则他根本不会跟这个拦路抢劫的家伙多说一句。
抵抗鞑子义军的余脉,多少得留点面子。
章明义能冷着脸放任徐世杨跟上马贼谈判,也是一样的理由。
“一匹马换一个人,你到底同不同意?”王启年询问道:“我承认今天拦截你的船是我做错了,今后我再也不来惹你们了,我保证。”
“你倒是不像刚才占优势的时候那么狂了。”章明义忍不住讽刺道。
“我是贼不是傻。”王启年讪讪的回答道:“我们也得吃饭啊,不吓住你们,我们怎么能得手。”
章明义忍不住又要训斥他,单被徐世杨拦住了。
“王启年,我不屑于骗你。”
徐世杨严肃的说:
“所以我跟你说实话,你既然自承是贼,那我就不能放过你的人,否则就是对我手下的牺牲者不敬。”
“但我刚刚从马义老先生那里听到了你过往的事,说实话,我很感动。所以我也不打算拿你跟那些真正的土匪相提并论。”
“你到底想说啥?”王启年问道。
“你愿不愿意加入我手下的军队?你应该也听说过了,我打鞑子是把好手,你到我这边来,有很大机会给你的父兄报仇。”
“你是当官的,我不信任你们。”王启年回答:“你打鞑子是好手,这事我信。但我不信任你会把我的人当亲信,你一定会把我们当炮灰用。”
“我不干。”
徐世杨点点头,放弃继续劝说这个马贼头子。
这小子心里创伤太深了,不信任徐世杨也可以理解。
于是,徐世杨给出第二个方案:
“很简单,你手下被俘的人得去齐省服刑,我只能保证不判他们死刑。你多余的马都给我,作为回报,我给你一些盐和其他补给品。”
王启年只带着百十号人就抢劫船队,可以说他是胆大包天,但也肯定是因为饿急了眼。
他刚才抢劫,从一开始开价一万贯一万石,自行降到五千,又自己降到区区三千石粮食,也能说明这一点。
徐世杨可以给他几百石粮食,能让王启年的上马贼有能力支撑一段时间。
“盐算是跟你用来换马的,我可以多给你一点,你也不会亏本。”
“我要那么多盐干什么?”王启年皱皱眉头。
“你不是要去晋陕那边吗?”徐世杨建议道:“拿去跟蒙兀鞑子换些牲畜马匹来。”
………………………………
第322章 坦诚
“你要让我去跟鞑子交易?”
王启年奇怪的问:
“我听说你打鞑子很厉害,怎么也做这种事?”
“因为我需要大量马匹。”
徐世杨耸耸肩,很坦然的说道:
“况且盐这种东西不是军械,我不跟蒙兀鞑子换,他们也会去跟女真鞑子换,根本不耽误他们吃盐,还会加强女真鞑子的战斗力。”
“现在我的主要敌人是女真人,如果蒙兀人愿意用战马换取我的盐,女真鞑子就会减少一条很大的战马来源渠道,同时我会获得这条渠道,增加自己的骑兵。”
“但我不能派我自己的人去——我现在十分缺人手,去草原上,派步兵也不行,正好你在这,你有多的马,先来跟我换些盐,再去草原上换更多的马吧。”
王启年想了想,发觉这确实是个好生意。
蒙兀鞑子一直十分缺盐,但人没有盐又不行,茫茫大草原上只有几个产量很小的盐池,控制这些盐池的蒙兀部落每年都要跟周边部落乱战才能得到些用血换来的盐。
其他部落就不得不去跟党项人换盐,跟女真人换盐,跟西域那帮小国换盐,甚至跟晋陕那些投靠他们的汉军世候换盐。
若是能多一条换盐的渠道,那些统治力松散的蒙兀部落一定会把王启年奉为座上宾,也一定不介意用战马这类真正的战略物资交换。
实际上,除了盐,蒙兀人急需却得不到的还有茶,可惜齐省现在不产茶,如若不然,徐世杨还能从他们那里获得更多战马。
“我答应你。”王启年说道:“我去晋陕那边帮你做盐马贸易,但你得把我的人还给我,我现在缺人手。”
“不行。”徐世杨摇摇头:“我没把你一起留下就算心慈手软了。”
“我以前抓住的汉人土匪一般是匪首必死,老匪选十杀一。抓住鞑子是最少也是选五杀一。”
“我应该谢谢你手下留情?”王启年语气中带着浓浓的讽刺。
“那当然。我对匪徒的善心很难得,你应该珍惜。”
“你能保证不杀我的人?”
“我说话算话,不杀就是不杀。”徐世杨说道:“我跟你以前见过的那些官员不一样。”
章明义冷哼一声。
徐世杨可以说他不是旧式朝廷官员,但他是啊。
只是这个时候不好多说什么罢了。
“你还得保证我的人不会受到虐待,等我攒下足够的马,还得把他们赎回来。”王启年还在争取。
“我手里有你11个人,其中三个重伤,我不敢说一定能救回来。”徐世杨回答:“其他9个人都得去干活,我这不养闲人,但我保证不故意虐待他们,这就是极致了。”
“若是你想换回他们,也行,不过我判处他们每人需要服刑二十年,一匹战马换一年减刑。你挣到180匹马,我就把他们还给你。”
“你也太狠了吧!”王启年惊叫道。
他本来想用一个人一匹马的价格把自己被俘的部下全换回来,结果谈到最后,徐世杨给的价格居然是一个人二十匹马,相当于他自己出价的二十倍!?
“我这不是跟你做生意,而是让你赎罪。”徐世杨淡定的说道:“换不换你说了算,怎么换我说了算。”
王启年看着徐世杨,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片刻之后,他试探着问道:“那……,我先给你二十匹,把我们家老五换回来,其他人以后再说,如何?”
“你哪来的这么多马?”
“几个月前,鞑子撤退,我拦住几对掉队的鞑子。”王启年简短的解释道。
他觉得,打鞑子这样的理由,应该能打动徐世杨。
事实也是如此。
“我开始有点喜欢你了。”徐世杨点点头:“行吧,既然是从鞑子手中缴获来的,那就准你先赎一个。”
……
徐世杨在邳县以北,靠近齐省边境的地方与王启年完成了交易。
王启年一共给了徐世杨
将近一百匹马,虽然其中一大半被饿的很瘦,不过看得出来,底子都是不错的辽东战马,将养一段时间就能恢复。
真难以置信,王启年居然能从鞑子手中缴获这么多马。
他上次大败鞑子十万大军,最后缴获到的战马也不比这多多少。
何况,哪怕是退却中掉队的鞑子,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该说这是骑兵的优势吗?
如果小股鞑子没有战斗决心,全是骑兵的上马贼确实更容易抓住敌人。
得到这批战马,徐世杨差不多可以给自己所有步兵旅下属骑兵连增加十个正规骑兵,对新军的战斗力也算不小的提升。
另外一个好处是又有一大批盐找到了销路——实际上,现在王启年去晋陕地区,也只是尝试打开一条销路,他的地位相当于在齐省和蒙兀人之间做一个中间商。
若是一切顺利,估计用不了多久,徐世杨的马匹供应问题就能解决大半了。
看着王启年渐行渐远的身影,徐世杨感慨的对章明义说道:
“江北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以前朝廷亏欠了他们许多,以至于他们现在完全不信任朝廷了。”
章明义心情沉重的点点头。
别看他刚才对王启年十分强硬,但真的知道王启年的往事,他反而比徐世杨更加同情这个马贼。
毕竟,徐世杨对大周没有丝毫感情,章明义却是不同,他身为朝廷的官员,恐怕内心深处有一丝出卖王启年的愧疚情绪。
“这个人若是能通过盐马贸易恢复起来,可以给江北所有类似的人物起到示范的作用。”
徐世杨接着说道:
“也许很快就会有更多人主动来投靠我,而不是向今天这样还要打一仗,给我造成这么大损失。”
“嗯,千金市马骨是吧?”章明义点点头。
这种典籍上的故事,他知道的比徐世杨清楚。
“王启年去晋陕那边,若是能打开局面,还能帮我刺探一下蒙兀鞑子的军情——我们早晚还要跟他们打。”
“我知道。”章明义瞥了徐世杨一眼:“你到底想说什么?直说就好。”
“我在解释我的战略。”
徐世杨说道:
“你我很清楚章兄你来齐省是做什么的,我不想我们之间为这个产生隔阂,所以今后我的战略都会尽量跟你解释清楚。”
“这是我对章兄的信任,希望章兄不要辜负我的信任。”
………………………………
第323章 亏空
章明义看着徐世杨。
过了片刻,他说道:
“我来,不是为了给你找麻烦。”
徐世杨点点头:
“既然如此,那就请吧,我们要尽快进入工作状态,不要再浪费时间了。”
章明义带来了一百二十二艘船,船上运载着朝廷给徐世杨的新一批物资援助——以军饷的名义。
统计起来,一共是粮59000石、钱97000贯。
章明义说,这是按照齐省兵马18000人计算,每人每年给予粮3石6斗,饷6贯。
根据这个标准,徐世杨得到的数跟章明义运来的物资还有一些差额,这就很好解释了——漂没呗。
这还是得亏章明义作为主战派核心成员面子大,他亲自押运,负责装船的官员实际上只漂没了一成。
要知道,作为朝廷核心武力的禁军,通常只能领到7到8成饷,作为地方治安力量或辅兵的厢军,能领一半的足额军饷就算当官的格外开恩了。
“世杨你也不要生气,朝廷今年的情况不太好。”
章明义甚至还想劝劝徐世杨:
“通常年景,朝廷岁入8000万贯石匹两,岁出7500万以上。每年都能结余300到500万。”
“秦会之和他的党羽胡闹了大半年,又是岁币又是和亲,朝廷今年的岁余和之前几年攒下的钱粮全没了。”
“之后又闹民变,方腊到现在都没平息,为了对付他,朝廷已经花了3000多万,这些全是亏空,估计要平息战乱还得再花上千万。”
“今后十年,户部的日子恐怕都不好过。”
听到这话,徐世杨笑了笑,不带任何芥蒂的说道:
“我并不在意这种事,毕竟之前朝廷没发过一文钱的饷,我们也这么撑过来了,何况齐省与江南各军不同,我们这里自己军屯,逐渐能自己补足饷粮了。”
“你能体恤朝廷的难处就好。”章明义接着说道:“不过,饷粮我已经给你了,你也不能让我难做。”
“章兄想要什么?”
“军功。”章明义直截了当的给出答案。
他作为主战派少见的进士,自请离开江南温柔乡跑到齐省这苦寒之地来,目的就是这个。
现在江南群情汹汹,不论是民间还是士林,舆论风气上已经完全一边倒的要求与鞑子绝交,不再履行之前签署的任何和议,不再提供岁币。
虽然还没人提出北伐,但要整军备战已经成为新朝廷的主流思想。
这种时候,朝堂上谁有更大军功,自然就会获得更大前途。
章明义就是看中了这一点。
他甚至认为,如果能从齐省分得大量军功,他和文仲谁才是文相公之后主战派第二人,还有的讨论呢。
“如果章兄就是想要这个,那倒好办了。”
徐世杨笑着说道:
“齐省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敌人。这样吧,明年开春之后,我带章兄去找找鞑子的麻烦,先砍上几千个首级回来。”
“当真?”章明义追问。
如果是真的,那可太好了。
明年太子正式登基改元,如果登基不久他就能送回一个大捷做礼物,那他章明义就是简在帝心了。
还有士林清议。
“当然,我不撒谎。”
徐世杨笑着说道:
“咱们先去泉城拜见都督大人。之后我带章兄去看看我的部队,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要带着他们去争取更大胜利了。”
……
江南。
之前陷入混乱的局势正在趋向稳定。
方腊率领3万反军核心南逃后,他留在金陵附近的几十万反军被周军迅速消灭。
童贯知道他在新朝廷眼中没有太好的形象,因此非常卖力的主动率领周军主力南下闽省,追击方腊。
把更受新朝堂信赖的徐世松所部留在临安、金陵一线。
徐世松的部队膨胀的十分厉害,抵达江南的时候,他手下只有两千从江北返回的禁军。
现在,取代高俅,成为大周军方童贯之下第二人的徐世松已经手将近30万大军!
虽然这里面有十万是文介甫、徐世柳等人招募起来的民军,十多万方腊反军俘虏整编过来的辅兵,还有高俅留下的几万禁军。
除了徐世柳的顺义军和徐世松自己那两千人之外,其他都可以算作乌合之众,不过至少兵力数量在那里,任谁都不敢小觑他徐世松。
何况,太子已经下达旨意,给徐世松与仁福公主赐婚。
他成了大周历史上少见的能带兵的驸马,政治地位和手中力量都在飞速膨胀。
当然,权利膨胀背后,还伴随着责任。
文相公那边不是简单的把兵力交给他指挥,民军方面,包括顺义军在内,实际统帅是主战派文官翁书平。
负责改造被俘反军的也另有其人,高俅的部队同样有主战派文官在接手,就连徐世松自己,身边都安排了文官监军。
徐世松能直接控制的部下,其实还是只有几千人而已,但他作为全军统帅,必须要为部下的前途和稳定着想。
比如说,军饷问题。
今年朝廷乱的太厉害了,国库耗尽,以至于前高俅所属的禁军部队都已经欠饷超过三个月。
民军和前反军更是一文钱的军饷都没领过,就连徐世松核心的两千禁军,自从编入和亲船队离开江南之后到现在,也已经欠饷一年了。
徐世松计算,不考虑童贯那边的情况,仅仅自己的手下,朝廷欠饷就已经高达100万贯石以上。
军中对此颇有些怨言,但翁书平这类喜欢平时袖手谈心性的文人又不是实干家,除了强压着士兵忍耐下去之外,根本想不出任何办法。
徐世松对此也是头疼得很。
因此,局面略微稳定一点后,他立刻带着几个亲卫,快马加鞭赶回临安,找文相公、文仲等新朝堂大佬商议这个问题。
此时,太子只是监国,尚未登基,但朝堂已经被主战派完全控制。
文介甫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在朝廷独相,他的长子文仲掌管户部(同宰执的三司使空缺),童贯依旧是枢密使但不在临安。
也许是为了制约文介甫,朝堂上安插了一个包拯为参知政事兼理刑部。
文介甫、文仲、包拯。
徐世松想要解决问题,除了太子之外,暂时只需要得到这三位的支持就够了。
………………………………
第324章 布局
今天,大周新内阁的三位核心一起召见了徐世松。
四个人在政事堂旁边的一间小屋子里,商议徐世松带来的重大难题——云集在临安附近的三十万大军,该如何安抚?
或者说的直接一点——从哪里搞出些军费来。
“户部没钱。”文仲揉揉额头,疲惫的说道:“我刚刚理清账目,现在户部不仅没有一点钱粮,甚至还亏欠着一大笔,这还没开春,今年收上来的税赋已经花完了。”
接管户部以后,文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理清秦会之给他们留下了些什么。
结果证明,除了欠账,什么都没留下。
“抄了秦会之的家,一点收入都没有吗?”徐世松问道。
“抄家得来的钱是不少。”文仲回答:“现在不仅是军队,就连官员也都在欠薪,还有平叛中产生的流民需要安抚,这都是要钱的。”
抄主和派各位大员的家,然后让一些小官纳钱赎罪,确实给新内阁赚了一大笔,但也仅此而已了。
这笔钱能支撑朝廷正常运转到明年税收就算不错了。
安抚流民、补足欠饷,无论哪一样都不够。
“而且还给了江北几万贯石。”文仲无奈的说:“徐世杨连续拦截岁币,几百万都有了,却还是连这点都不放过。”
“这件事就不要多说了。”文相公说道:“这是必须的代价,若是章明义两手空空的过去,怎么能站稳脚跟?”
“再说,就算不发齐省那点饷,对这边也没什么影响。”
几万贯石,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
“文相,两位大人。”
一直没有多说什么的徐世松这时开口道:
“军饷的问题不能拖。就算给不出来,也得先发一点,然后给些希望才行。”
“说得轻巧,哪来的钱粮?”文仲抱怨道。
“让世松说完。”文相公说道:“世松,你有什么想法吗?”
“用土地冲抵军饷和犒赏。”
“哪来的土地?”
“我手下名义上有三十万人。”徐世松说道:“这么多拿不到军饷的兵士蹲在临安四周,太危险了。”
“我想把他们带过长江去,在江淮之间屯田。”
“屯田江淮?”包拯问道:“能行吗?”
“长江北岸还有很多等着来江南的流民,我帅部过江后,想办法把他们整合起来,加上三十万兵马,人力上就没什么问题了。”
“江淮之间土地肥沃,那里有没有地权纠纷,一个壮丁分五十亩地都行。只要朝廷给他们发地契,用土地就可以冲抵之前所有欠饷了。”
“军心安定,我朝可以保留一只大军,过几年还能从江淮收税,一举多得。”
包拯沉思一下,然后说道:“办法倒是个好办法,不过士兵们愿不愿意过江?”
“朝廷还得发些农具和第一年的口粮,这是省不得的。”徐世松说道:“至于愿不愿意过江,我想应该没什么大问题,毕竟过了江也还有淮河可以当做防线,而且再往前还有我叔叔和兄弟在齐省顶着,安全是没问题的。”
如果是这样,那倒是好了。
一年的种子口粮农具完全不是问题。
江南毕竟是鱼米之乡,这点东西还是拿得出来的,实在不行,文家为首的前主战派豪强自己也能拿出这点钱粮。
“那就这样办。”文相公点头答应下来:“江淮屯田,不仅对朝廷财计有很大好处,也能算作我们恢复中原的第一步,这一步如果能走好,无论哪方面都是收益无穷。”
确实如此,江淮之间广阔的土地,对临安来说还等于拓展了安全纵深,简直一举多得。
“只是,江淮之间的安全问题还得世松你多多上心,就算齐省能挡住女真鞑子,蒙兀鞑子还有党项鞑子也有南下劫掠的习惯,那边也还是有危险。”
“三十万大军,不至于连这点威胁都应对不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