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第一奸臣-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来碧锋亲自去见徐茂先,告诉他今天晚上发生的事。

    徐茂先想了下,道:“既然她没事,迟早会出现的。”

    …………………………

    一晃过了七天,清早上堂的时候,户部侍卿于海很意外地来徐茂先的正堂坐坐。

    徐茂先就笑着站起来:“你来得正好,前几天刚好有个朋友给我捎来了几罐新茶。”

    “哦,是什么好东西?我倒要尝尝。”于海笑笑道。

    王麟是个机灵人,听到大人这么说,立刻就泡了两杯上好的新茶。

    于海端起杯子,看到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人,汤色碧绿清澈,于海还没喝,就闻到那股茶香,不禁凑到鼻子前闻了一下。

    “果然是好茶,未尝其味,已经闻其香,不错,不错!徐大人,这是江北的碧螺春吧?”

    于海虽然是询问的语气,但是已经明确地肯定了他的答案。

    徐茂先点点头:“这可是今年的新茶,刚刚带过来的。”于海就喝了一口,有点品茶的味道。

    回味了一番,他就放下杯子,感叹道:“难怪现在的人都要讲究个底子,喝茶也一样,有名气的茶就是香。”

    徐茂先知道一般当大人的人,都有品茶的习惯,不论官职大小,只要在这官场里混了,慢慢就养成了这种风格。

    于海是爱茶之人,所以他就把自己珍藏的好茶拿出来分享。徐茂先自己也喜欢喝茶,但是他对茶并没有太多的讲究,自己弄来的这些茶叶,主要是用来送人。

    那些在衙门口里混了几十年的官吏,想对茶文化不了解都不可能。

    而且更多的时候,喝茶是一种体现文化修养的表现,即便是不会品茶的人,也要学着做做样子,好让人家不要小看了自己。

    看到于海如此喜欢,徐茂先便道:“早就为你准备好了,还有两罐没开封的,等下给你带过去。”

    于海面有喜色,客气道:“你真是太好了,我可是无功不受禄啊!惭愧,惭愧!”

    两人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塘平府吏部郎中人选的问题上,于海说了徐茂先曾经在塘平府呆过,应该是最有话语权的人。
………………………………

第391章 巡视风波(上)

    徐茂先明白他的意思,他这是给自己做人情的机会来了。

    于是他也不虚情假意,就跟于海推荐了塘平府吏部员外郎,田博辉。

    于海说人选倒是有几个,都不怎么满意,范知州的意思是要他广开言路,择人而用。而且这事到底还是要塘平府内参们决定的,最后到底用谁还不好说。

    徐茂先自然知道,于海早和范知州通过气了。

    既然于海来找自己,这就说明他已经选择了自己的背景。等于海走的时候,徐茂先就叫王麟,把剩下的两罐茶叶带走,于海客气了两句,提着茶叶走了。

    随后,荆州吏部堂议,对几名人选进行了甄选,最后的结果还有三人,获得内参堂议定夺的机会。

    在这个人事任命的内参堂议上,徐茂先心里也没多少底,田博辉最后能不能通过几大内参的赞同,行人事看天命吧。

    在诸位内参中,徐茂先能知道的,只有刚刚任命的督察府侍卿颜昭义,他与宋廷弼之间不可能达成什么协议。

    可没想到最后定夺的时候,兵部的侍卿居然表了态,支持田博辉的任命提议。

    九大内参,除了范知州没有表态之外,田博辉和宋廷弼提名的人选两个人各占三位支持,剩下的一人两人赞同,势均力敌的局面。

    范知州看到大家表决的结果,表了个态:“那就由塘平府的田博辉,担任这个职务吧!”

    范知州一锤定音,大家也没有再说什么。

    没过多久,荆州吏部就下了任命文书,田博辉正式任命为塘平府的吏部郎中。

    田博辉就找到李秋仁,一定要好好感谢一下徐茂先,要是没有他的帮忙,说不定自己还得要这个员外郎的位置上煎熬着。下一次,可不一定有这个机会,再等到这个吏部郎中走人。

    李秋仁就说不急,看看徐大人什么时候有空,两人再找个机会过去。不过,田博辉还是忍不住想表示感谢,在笺条里说了一些示忠诚的话。

    徐茂先淡淡地回道:“这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好好干吧!朝廷会给每个人发挥的机会。”

    呆在吏部这么多年,田博辉还不知道?朝廷这个概念,对他来说已经是太刻骨铭心了。

    有人是这样形容朝廷的,当你受了蒙冤的时候,大人说你要相信朝廷。当你受了委屈的时候,大人说你要理解朝廷。当你有了政绩的时候,大人说这是朝廷栽培的结果。

    身在吏部多年,田博辉自然知道其中的道道。

    不管做什么,总得朝中有人,现在他终于明白了,站队的重要性。

    宋廷弼这次没有跳出来捣乱,他不知道田博辉是徐茂先提议的,因为是于海用自己的名义提出来的。

    人倒霉的时候,喝凉水都塞牙缝,宋廷弼估计正是到了这个时候。他没想到自己一次常规的巡视,居然惹出天大的乱子。

    堂议结束后的三天,宋廷弼到惠山府去巡视,前呼后拥的,跟着一大帮子人。前面有官兵开道,后面有司乐拿着笔杆子跟踪追稿。

    几十辆马车的队伍,浩浩荡荡向惠山府奔去,惠山府曾是宋廷弼发迹的地方之一,他当初就是从惠山府起步的。

    因此,自他当上荆州内务学士之后,一直对惠山府很照顾。几年前,宋廷弼还在惠山府当过一年左府丞,后来才调到荆州城的。

    惠山府也是一个民生比较强的大府,排名仅次于塘平府。宋大人要来巡视的消息,早在一个月前就传到了惠山府。

    于是府里细致研究,要借这次州令巡视的机会,把惠山府的名气打出来。

    因为这是一次难得在荆州全境露脸的机会,州令来巡视,到时肯定有很多司乐,发通文吹嘘这件事。

    为了迎接州令的到来,惠山府相关人就出了这么一个主意。在州令到来之前,把整个府丞内的乞丐,流浪汉这类人员,全部集中起来,送到下面的一个村子里安置。

    而且全城通告,在州令巡视期间,不允许任何打劫,扒窃,斗殴之类事情发生,所有不正当行业,通通休业三个月。

    街道上要保持着一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风气,捕快十二个时辰巡逻。

    经过惠山府衙门这么一折腾,街道上顿时清静了许多,以前那些随处可见的流浪汉,乞丐,甚至连城墙根下面的算命半仙都不见了。

    而且这天,府衙还组织了秀园几百人女官的扫尘迎队,大家挥舞着彩带,绸缎迎接州令的到来,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场面十分热闹。

    为了伺候好州令大人,惠山府的各大商号,多多少少都提供了一些援助。

    巡视当天,州令队伍如约而至,所有的安排也如期进行。惠山府两府衙门一些重要大人,个个笑容可掬,恭恭敬敬地引着州令赶赴到一个又一个,早已经准备好的去处。

    这天的巡视开展得很顺利,惠山府的各衙门的一把手,基本上都是宋廷弼的亲信,因此那些司乐看到的也是一片详和。

    宋廷弼在城内的巡视,对惠山府的官场很满意,身后的一批人也暗自赞叹,他们的公务做得如此出色,今年的排名恐怕又得上一个台阶。

    从学府到工坊,再从工坊到几个农田,每一处地方,尽显惠山府的祥和气派。得到州令高度的赞扬,惠山府官吏们也觉得脸上有光。

    午时饭口,是在惠山府吃的,在惠山府官吏的精心安排之下,这顿饭看起来很朴素,但是味道很好,水平赶得上京城大酒楼,这让宋廷弼赞不绝口。

    马蓉莲也在这次巡视的司乐行例中,以前她也来过惠山府,她就在心里耐闷,惠山府上下也做得太干净了点,这么大的一个城池,居然连个乞丐都没有。

    过于干净,就有点不正常。干净得让人觉得不太真实,她就知道肯定有人弄虚作假。

    其实这种事情,大家都心知肚明,不用说每个人都知道,偏偏没有人点破。看到惠山府的这一幕,马蓉莲就在心里暗叹,他们这些人所谓的政绩,与徐茂先在柳城縣和塘平府所做的贡献,简直是天壤之别。

    本来好好的天气,到午后的时候,就下起了瓢泼大雨。

    那些由秀园组织的迎接队伍,站在雨中,一个个冷得有些发抖,四月初的天气,还是有些冷,但是州令的巡视队伍还没有走,他们的欢送任务还没有完成。

    荆州内务学士,就在宋廷弼身边轻轻地说了几句,宋廷弼就像没有听到一样,只不过巡视提前结束了,还有一个遗孤屯所没有去看,索性不看了。

    等州令巡视队伍离开了惠山府,才有人把那些秀园的女学子送回去。
………………………………

第392章 巡视风波(中)

    宋廷弼躺在崭新的马车内,闭目养神。

    今天的巡视,收获还是颇丰的,惠山府是自己的发迹之地,惠山府的文武百官没有给自己丢脸。

    其实,宋廷弼也知道,他们不过是做给自己看的,也是做给上面一些大人看的,因为惠山府的今天,也有他宋廷弼的功劳。

    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就在他觉得这出戏,安排得不错的时候,惠山府出了大事。

    因为暴雨倾盆,惠山府护送女学子回秀园的几辆马车,在途中被滑坡的泥石,生生冲下河道!

    这几辆护送女学子的马车,入河便散了架,当场就有八名花季少女和多名马夫殒命,过百人受伤。

    发生这种事,惠山府巡检司立刻就赶到了现场,府典狱也迅速赶来,马上封锁了这一消息。

    惠山府官场还沉浸在今天的喜庆中,突然接到这么一个消秘,几位大人浑身就出了身冷汗。

    知府蔡得良当时就慌神了,立刻下达了死令,务必封锁消息,马上清理现场,安抚受害者家眷,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这件事也不能声张出去。

    于是,惠山府的人就忙开了,知府大人下了死命令,要求礼部和户部处理这件事情。但是两家衙门费尽了口舌,也没有阻止这些遇难女学子家眷的愤怒。

    最后这件事,还是闹到了知府衙门,内务学士在处理这事情的时候,他对遇难者家眷说,这是一起不可避免的天灾,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死不能复生。

    发生这样的事情,府里也很难过,但是每年的天灾这么多,如果大家都跑到衙门来闹事,衙门还要不要办公?所以衙门只能适当地,为遇难者家眷提供一些体恤。

    于是,知府大人亲自找受害者家眷会面,说是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诉求。当然除了银子,还能有什么办法解决?人都已经死了,千金散去也回不来。

    当然,惠山府在这件事上,处理得表里不一。

    他们拒绝家属任何赔偿的诉求,只说衙门给予他们一些体恤。似乎这件事情,与府里没有任何的关系,因为那是一场无情的天灾,府里只是出于皇恩浩荡,才给予的体恤。

    最后,以每个遇难者一千两的代价,暂时将这件事掩饰过去。

    后来有人问起的时候,秀园也改变了说法,出事的那几辆马车上的女学子,他们是私下里结伴出游,并不是参加州令巡视的队伍。

    只不过,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情还是被敏锐的司乐捕捉到了。

    只有没有人敢在府一级通文上,发布这样的惊天消息,马蓉莲在一个同行的口中,得到这个消息,将此事告诉了徐茂先。

    于是徐茂先动了真怒!

    这么大的*,他们居然就这以轻描淡写的掩饰过去,连荆州方面都给瞒得死死的。但事故毕竟发生了,有些事实是永远也掩盖不了的。

    在徐茂先的默许下,马蓉莲将这篇稿子,递交到了正在行都司的常婉儿手里。常婉儿看到这则触目心惊的消息,立刻就跟太常院的大人商量了下。

    三天后,行都司通文便将这件事,公诸于世。

    通文上只是说,在惠山府发生了重大人间惨剧,几辆满栽女学子的马车,因暴雨倾盆、泥石滑坡,导致十几人丧生,上百人受伤的事情。

    这则消息出来,已经据事发时过了半个月。

    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不只是惠山府方面难逃其责,而且荆州城两衙也有失察之职,行都司立刻就下令彻查此事。

    此事不管牵系到谁,一律严惩不贷!

    而说这句话的人,正是刚刚就任的巡抚布政司,邓卓文。

    邓卓文当然没想到,此事会跟他的女婿巡视有关,他只是为惠山府这种做法感到愤怒。发生这么大的事情,居然有人敢瞒情不报。

    于是一个由行都司组织的彻查特使一行,在第二天就到达了荆州城内,开始上下问责。

    范知州立刻召开了堂议,他对此事表示愤怒与震惊,并指示荆州城典狱,无条件支持行都司特使的公务。

    而且立刻就撤了,惠山府户部和礼部两位郎中的职务,送交荆州督查司,依律法办。

    宋廷弼看到这则消息的时候,当初也没有联想到此事与自己有关,他抽空亲自去了一趟,直接将惠山府两位一把手,骂了狗血淋头。

    这两人,是宋廷弼的忠实手下,被宋廷弼痛斥过后,知府蔡得良才吞吞吐吐,将事情的原委说了出来。

    听完,宋廷弼顿时就懵了,过了很好久回过神来。

    他拍着桌子骂道:“真他娘的混帐,这事怎么不通知我!”

    蔡得良也不敢说话,像这样欺上瞒下的事情,以前也没少干,只是这次不知被谁,把真相给挖出来了。蔡得良告诉宋廷弼,自己正在查那个结发这件事情的人。

    宋廷弼怒不可遏,道:“现在查有个屁用?还不赶快把屁股擦干净,行都司派来的特使明天就到了。”

    这段时间也够到霉的,本来是一件风风光光的事,居然演变成这样子,宋廷弼很气愤,也很无奈。

    如果这件事情追究下来,只怕自己也有责任,千万要想办法,把这件事情与自己巡视的事摆脱干系。

    连行都司都知道了,要想完全抹掉,只怕是有些困难,关键是怎么将他们的视线引开,别盯着这件事情不放。

    这件事情行都司空前重视,仪制司和太常司,也派了大量人手全程追踪此事,关注惨案的最新进展。

    而徐茂先在堂议上,就布政司大人的吩咐,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定要杀杀这股歪风邪气,贯彻行都司大人们的旨意,还遇难者一个公道。

    对于那种隐情不报,弄虚作假的官吏,要严惩不贷。

    徐茂先对整件事情的始末,仕从马蓉莲那里得到了一些了解。他断定真相的揭晓,只是尽早的事情。

    他就针对这些现象,在堂议上强调了自己的观点。

    宋廷弼简直恨他到了骨子里,因为徐茂先的提议,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认同。而且这件事情继续追查下去,只要惠山府的那些人稍有不慎,很快就能查出事情的根源。

    而整个事情的根源,正是因为他巡视而引起的,宋廷弼哪能不急?但他越是这样,徐茂先就越咬着这件事情不放。在真相没有公布之前,范知州也不知道真正的原因。

    但是行都司的特使到了惠山府,就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好多遇难者家眷都不在惠山府,据说是外出务工了。

    还有几家倒是碰到人了,特使调查的结果,只是一场普通的天灾。而且遇难者的人数,也由原来的十几人变成了一人,多达数十人在瞬间就蒸发了,连名字都不曾留下。

    医馆方面,还有十几个受伤的女学子,她们的口径一致,惨剧发生的那天,是她们自己结伴出游,与府里没有任何关系。
………………………………

第393章 巡视风波(下)

    通过大量的调查与走访,行都司特使一行人,得出的答案与惠山府及秀园说的基本一致,没有多大的出入。

    于是,行都司特使的成员认定,通文那篇稿子有夸大的成份。就在他们准备回去复命的时候,那天晚上收到了一个莫名的信封。

    信封里的内容,简直惨不忍睹,当时八名女学子连同马夫的遗体,就摆在当时的路旁边,围观者甚多,并且在当日就地掩埋在出事河道两旁,真假可到现场辨别。

    于是,行都司特使一行人,又进行了第二次暗访,最后才发现,其实那些遇难者的家眷,并没有离开惠山府外出务工,而且被当地衙门集中收监起来了。

    随后,又在几个乞丐口中得到一条线索,惨剧发生的时间,也不是惠山府说的那样,而且那天,还有荆州来的大人在巡视。

    惨剧发生那天,来此地巡视的正是宋廷弼。

    再次核查到秀园的时候,问到的结果便有些出入了。一些女学子证实,那天秀园的确组织了一次出巡。秀园从上到下,至少有好几百人参加了这个迎接仪式。

    惨剧就是在那天回来的时候发生的,得到这个答案,行都司特使一行人就有些为难了。

    他们是奉行都司,九位内参大臣的吩咐下来调查的,如果说这个结果公布出去。肯定会影响到巡抚布政司女婿的声誉,毕竟是他巡视才引发的惨剧。

    于是,几个人商量了一下,还是按第一次调查的结果复命,绝口不提宋廷弼巡视这回事。

    但即使这样,惠山府的官场,也存在相当大的问题,要好好整顿。行都司特使调查的这个结果,把时间错位了一下,有效地维护了宋廷弼的名声。

    行都司特使一行给出的这个答案,显然不能得到一些人的认同,至少知道真相的徐茂先,对此不屑一笑。

    他知道这是行都司特使们,想维护宋廷弼的结果。

    整个过程,都是由宋廷弼跟他们在打交道,徐茂先并没有插手。行都司特使一行人知道,邓大人的本意,是想树立一个公正廉明的典范,在自己上任之后,给广大黎民百姓,一个勤政爱民的口碑。

    如果只是一起简单的天灾,被一个小小的知府衙门为了怕追究责任,而掩盖了真相的话,当然一定要查,而且要查得彻底。

    这也是他让大量司乐追踪进展,随时反应调查结果的用意。但是随着特使们深入之后的发现,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如果将事情的真相公布出来,那不是打他宋廷弼的脸,而且打新任布政巡抚司,邓卓文的脸了。

    因此,几个人万万不敢做出这样的决定,他们商量了一番,就有了上面的结果。

    发生重大天灾*而隐情不报,最多就是处置惠山府户部和礼部的郎中,而两人早在消息传出来的时候,范知州一怒之下,立刻就撤了两人的职务。

    这两人有苦难言,黑锅想不背着也不行。

    康有善是礼部郎中,贾嗣真是户部郎中,两个人窝了一肚子的气,连个说法都没有,稀里糊涂成了一介草民。

    于是,这天贾嗣真就约了康有善,两个人在酒楼包厢里见了面。“康兄,难道我们就这样忍气吞声?替人背了这黑锅连句话都没有?”

    贾嗣真给康有善倒了酒,愤愤不平。

    康有善心事重重,他叹了口气:“最近这段时间,我们还是少见面。没什么事不要联系,蔡得良他们这些人就是一帮恶鬼,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有功劳是他们的,出了事就人家替他们背。”

    “要不我们找徐茂先吐露实情,听说他这个人比较正直,应该不会坐视不管!如果把真相公布出来,他们也逃不了一个死!”贾嗣真狠狠地道。

    康有善看了他一眼,暗自摇了摇头,心道:“贾嗣真这心态的话,只怕要有杀身之祸了。”

    康有善知道,蔡得良他们在惠山府的劣迹不少,虽然表面名堂做得不错,但是有很多的漏洞,而且他们做事,不瞻前、不顾后,只是眼睛的利益,捞足了政绩自己脸面上有光就行。

    惠山府这两年看似民风祥和,其实背后的真相让人不敢恭维。

    而贾嗣真若是去荆州告状的话,估计他人还没走出这惠山府,就会被蔡得良那帮人给偷偷做掉。

    康有善深深地知道,就是要申冤,向荆州要个说法,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时候。现在蔡得良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将女学子遇难案子给捅出来。

    因为当初这个盘算就是蔡得良等人提出来的,贾嗣真只不过按他们的指示办事。

    可谁都没有想到,会出这样的事情,看到贾嗣真窜上跳下,康有善就不说话了。

    如果他分析得不错的话,他们的行踪早有人在盯着了,他劝贾嗣真不要动真格,偏偏贾嗣真沉不住气。

    这也怪贾嗣真这几年窜得太快,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从一个小小杂役,窜到了现在的户部郎中。

    凡是这样的人,都经不起打击,一遇到困难,他们就会反弹。

    但是有些话,康有善不想说得太明白,贾嗣真去荆州找徐茂先也好,可以达到几个目的。

    一是试试蔡得良他们,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