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臣权-第1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由一阵激动。
“唐青,你拿我的手令。去怀柔调集钢材,以及铁匠。我要最好的,而且三天之内。要全部运到北平来,就在义学的实验楼哪里,开始布置场地,准备制造一些东西。”
“是的,老师,但不知道要多少钢材呢?”唐青恭敬的问道。
“先要三千斤吧,不够以后再说。而方靖,你拿本官的手令,去火器制造局,调三十名工匠和两套机床设备,也全部运到义学的实验楼哪里备用。暂时安装在一楼。”
“是,老师。”
“好了,大家就先散了吧,好好的回去休息一晚,明天除了唐青和方靖之外,剩下的人,特别是善于绘图的,全部在这里集合,我要绘制一些图纸。”
众人散去,庞煌默然,不能在慢慢的教了,可能要拔苗助长一阵,要不什么时间是个尽头呢,而且以后只要老朱不愿意,自己会在科研的时间上越来越少,必须要给学生们指明一个研究的方向,然后再做道理。
这次庞煌下了狠心,准备直接把蒸汽机和手摇式发电机同时试着制造出来。不再管什么原理,也不在去追究这些学生到底能不能消化掉了。
不管怎么样,先制造出来,再让这些学生慢慢的研究吧!在研究的同时,还可以开发蒸汽机的用途,这样做才是硬道理。
拍拍自己的脑门,庞煌想到自己是不是被那填鸭式的教育教坏了头脑,非要按部就班来不行,其实这样做,也是可以的吗?
蒸汽机几乎是每个机械专业的必修课程,画出详细的图纸对于庞煌来说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就算是有些零件难以制造,按照那些穿越前辈的做法,纯手工给他雕刻出来不就好了,只要有了第一台蒸汽机,以后的发展就会顺利的很多。
而手摇发电机,只要不追求其的储存功能,那就没有问题,只是庞煌当年在学校兴趣班的一个小小课题,除了那个线圈稍微麻烦一些,别的倒是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储存的功能先不说吧,先能发电再说,别让这些学生天天盼着下雨打雷闪电,怪吓人的。
从实验室出来,庞煌又想到了技术保密的问题,现在他虽然还是钦差巡抚,但是对于调动军队来保卫这样犯忌讳的事情,还是不要做比较好,反正现在入冬了,该把那五百亲卫找回来,在考核成绩的同时,也可以负担起护卫的工作。
如此决定,庞煌又考虑了半天,觉得万无一失了之后,才慢慢的回卧室找临安公主,逼着临安公主喝了一碗温热的羊nai后,看着妻子慢慢的入睡,他才缓缓的在妻子身边躺下来,休息一下自己的脑子。
正在庞煌要入睡的时候,一千多里之外的南京皇城之内,朱元璋和皇后还没有休憩,两个老夫老妻,此刻正坐在那里一起聊天呢。
马皇后的身体一直不太好,特别是到了冬天,就感到好像有些透不过来气一样,昨ri南京大风,马皇后就在宫门前站了一会,就觉得身上有些不适,今天早上起来,竟然开始发起烧来。
将朱元璋吓唬的不轻,匆匆的早朝结束后。就马上召集了一大帮子太医们,到了后宫去看望马皇后。诊脉、开药方、抓药、煎药,服药这一系列程序下来。需要不少实践,朱元璋索xing命人将奏折搬到马皇后这里进行批复。
吃了药,又睡了一下午,马皇后的jing神显得稍微好一些,从床榻上起身映入眼帘的第一幕,就是已经将厚厚一摞奏章搬到了马皇后宫中进行批复的朱元璋。
心里顿时感到一阵温暖,蹑手蹑脚的起身,用手势制止了准备前来搀扶的宫女,却是拿了一件金黄se的团龙披风。走到皇帝身后,慢慢的,亲手将披风轻轻覆盖在朱元璋的肩头之上。
这个举动却是马上惊动了还在批复奏折的朱元璋,马上抬起头,脸上的肃然也变成了一片温柔,道:“起来了,是不是饿了,朕马上让他们传膳!”
摇摇头,没有回答朱元璋的问题。反问道:“皇上也没有用膳吗?”
“刚刚才到戌时,朕还不饿,不过要是皇后你饿了,那朕陪你一块吃吧。”朱元璋回过头。认准了笔架,将刚刚蘸满墨汁的毛笔放在上面,随即又转过身来。
“那臣妾是饿了!”马皇后笑道。其实她刚刚起来,哪里有什么食yu。只是不想朱元璋那么辛苦罢了,与其说是朱元璋陪她吃饭。还不如说她陪朱元璋吃饭妥当点。
朱元璋却是知道其中的含义,叹了口气,回头吩咐传膳,然后站了起来,直接扶着马皇后,两人一起在床榻边坐下。
“你这又是何必呢?自己身子骨也不是太好,有些事情,还是让宗人府去办,不用凡事躬亲,这不,事情办完了,你也病了。”朱元璋有些责怪的说道。
“毕竟是皇家的事儿,交给外人臣妾也不放心,而且后宫之事,本来就是臣妾做主,些许cao劳那是应当的。”
马皇后说的也是有道理的,宗人府现在还叫大宗正院,只是虚有其表,本该有亲王、宗室、皇亲主持的大宗正院,现在却是没有一个与皇家有关系的人,只是一群礼部的官员在哪里办公的空架子。
皇家自己的事情,交给一群外臣去办,还真的有些不放心。
朱元璋摇摇头,他拿马皇后也没有办法,只有叹息他们夫妻二人虽然贵为皇帝、皇后,却始终是劳碌命,一刻也不得闲。
只好婉转劝道:“即便那样,那也要顾着自己的身子啊,又不是不知道自己身子骨怎么样,以为还年轻么?”
“臣妾倒是没什么,歇一歇就过来了,只是。。。。。。,”马皇后突然又想起了伤心事,不由掉下泪来,抽泣了几声,还没等朱元璋上来劝解,就继续道:“只是可怜太子妃这么年轻,就抛下两个孩儿去了。”
朱元璋皱皱眉头,却没有说什么,这件事他心里本来就有些不愉快,刚刚祭天大典结束,自己获得了传国玉玺,彰显了大明的正统,但是还不到一个月,太子妃常氏竟然因为难产,血崩而亡了。
皇帝的不愉并不是代表着朱元璋没有亲情观念,但是身为皇帝,一个儿媳妇的难产而死和大明的国运相比起来,还是太轻了。本来是一片形势大好,但是却从内部传出不吉的事情,怎么能让老朱愉快呢。
所以太子妃常氏已经入土为安了,但是谥号还是没有定下来,皇帝不拍板,谁敢定下来呢,这可能也就是马皇后心情郁结的原因。有心将事情赶快尘埃落定,但是却拗不过丈夫的铁石心肠,除了悲伤,还能做什么呢?
说来也是奇怪,从年初就传出太子妃身体违和,但谁也没有想到是又有了身孕,一直到有身孕五个月了,太医才诊断出来,不知道是不是和所谓的悬丝诊脉有关。即便是那样,也不耽误朱元璋知道这个消息而杀了几个太医。
太子妃的身体本来就不好,由于怀有身孕却又延迟了进补调理的时间,所以身子每况愈下,一直拖到了十一月底,生下了皇子,却流血不止血崩而死。
马皇后可怜两个年幼就失去娘亲的皇子,又感怀太子丧妻之痛,太子妃的英年早逝,所以前一段时间,一直来往于东宫和皇宫之间,忙于太子妃的葬礼,又将两个皇孙接到宫内照顾,又安慰太子朱标,忙的是不亦乐乎,最后终于是身体状况不行,什么事情都办完了之后,却受了风寒倒下了。
受风寒的事情,还是怪朱元璋,皇帝始终不愿意去理会这些事,认为有些霉头,所以一直太子妃的谥号都没有定下来,没有定下来谥号,那么墓碑就不能刻,你说这急人不急。所以马皇后派人请几次皇帝商议,但是都被国事繁忙而推诿了,只好在宫内主要道路上等着,却没有想到一阵大风,竟然将一国之母吹倒,这才引来了皇帝。
“罢了,你就不要再cao心了,刚才朕批复奏折,已经批复了礼部和太常寺的折子,谥号就订成“敬懿皇太子妃”吧,这样你满意了吗?”
“那是皇上的恩典,臣妾怎么敢说满意不满意呢?”虽然心满意足,但是马皇后还是恪守着皇后的本分,恭敬的替太子妃谢过谥号。
看到皇帝现在的心情还算可以,马皇后不由动了别的心思,小心翼翼的说道:“皇上,臣妾还有一件事,不知道当说不当说?”
“都老夫老妻了,你给朕还客气什么?有什么事情说罢。”(未完待续。
………………………………
216 北平、南京的一些事 下
“当ri给太子妃治病的那几个太医,现在还在天牢关着呢,皇上,血崩之事乃不治之症,与那些太医却是没有太大的关联,不若皇上。。。。。。。”
“这个不行,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他们诊断不力,导致太子妃常氏不治身亡,这是他们的过错,岂能轻易饶过,否则以后谁还为皇家看病呢?”
朱元璋断然拒绝,开什么玩笑,那几个太医死就死了,要是不杀太医,就等于说承认天意,刚刚祭天大典、接受玉玺之后皇室就死人,那是不吉之兆。
而杀了太医,就是太医们医治不利,是一群庸医,那就和天意兆头无关了。马皇后怎么能不知道这个道理,心里叹了一口气,心想,自己以后要是万一不治,那是万万不可再让太医医疗,否则岂不是害人害己,到时候死也不会死的安心的。
殊不知朱元璋习惯xing的藐视蝼蚁的生命,却为今后马皇后的早逝埋下了祸根,而现在,身为皇帝的他,当然觉得自己的决断是最英明的。
明明知道就是这个结果,马皇后还是最后做了一次努力,看到丈夫那不容置辩的神情,便知道自己绝对动摇皇帝的心思,遂决定作罢,只是暗自有些伤感,如此以来,谁还敢给皇家中人认真医治呢?
不由善意的又提了一句,道说:“好倒是好,就是我这身子恐怕……。”
朱元璋连忙伸手制止了马皇后继续说下去,不悦的道:“你马秀英福大命大,长命百岁。和朕一定能白头偕老……。”
看着丈夫着急之下,竟然开始不容置疑的直呼自己名字。便知道其心意必定是真的,不由一阵感动。但是白头偕老谈何容易,ri子过得越顺畅,马皇后心中的危机感越重,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自己的丈夫。
丈夫是一个杀伐果断的人,最近因为传国玉玺回归大明,自信心正是爆满之时,恐怕有原来顾忌之事,现在的顾虑也会少上很多,现在看浑然不把儿媳妇的亡故放在心上。恐怕早已经失去了平常之心。
而这些正是他所担心的,于是继续说道:“谢皇上恩眷,实在是诚惶诚恐。唉,夫妇白头偕老倒是容易,但是君臣之间真诚相待确是困难啊!皇上能时时不忘臣妾共患难同贫贱ri子,更希愿皇上不要忘记与功臣宿将们打江山创大业的时光。”
朱元璋听了之后,再没有说什么。
坤宁宫内陷入了一片沉默,估计是马皇后说的话朕触动了朱元璋的心事,又不好直接反驳病中的马皇后。所以索xing不说。
过了好一会,朱元璋才说道:“最近宫内诸事不顺,朕问过钦天监,宜婚嫁以冲喜。去年朕和你商议宁国的亲事,如今宁国已满十四,该是谈婚论嫁的时候了。不知道皇后可有选择。”
古人成婚早,而订亲更早。去年宁国公主十三岁时,朱元璋和马皇后就曾经谈过宁国公主的亲事。当时定下了几个候选之人,李善长的长子李祺、梅思祖的侄子梅殷两人,就在备选的驸马都尉名单里面。
时值李祺二十八岁、梅殷十九岁,两者年纪相差甚多,而宁国公主到今年为止,也只有十四岁,所以两人有些意见相佐。
朱元璋出于朝堂之上的考虑,觉得宁国公主嫁给李善长之子李祺比较好一些,因为某些原因,可能朝堂之上要有一番风暴,必须以安稳人心为主要目的。
李善长虽然被自己闲置多年,但是在朝野之间的人望还是很高,不比胡惟庸等人之流,好像是无根浮萍一般,而李善长是当年首批跟着自己打江山的老人,几乎有半数以上的官员升迁问题,都是经过李善长经手,所以朝堂之上若有大动作,还是要给这个老头吃个定心丸比较好。
但是马皇后却嫌李祺的年纪比较大,整整比宁国公主大了一轮的生肖,所以心里有些不愿意,宁国公主可是自己嫡亲的女儿,心里怎么想也有些不甘。
反而比较之下,倾向于梅思祖的侄儿梅殷,至少从年纪上接近一些,而且马皇后也打听过梅殷其人,觉得文武兼备,的确是个人才,所以更加中意了。
作为皇帝、皇后的夫妇二人,因为目的的不一致,所以自从去年谈了一次之后,就再也没有提及过。
现在猛然提及,马皇后不禁又是心里一阵难过,因为丈夫既然在这个时候把事情提出来,那肯定就是心里有所决断了。
而丈夫做事情的方式,那自然是目的xing极强,所以没有等朱元璋说出来,马皇后就已经知道了其中的结果,不由有些暗自伤神。
看到自己的心思被妻子识破,朱元璋也不由有些讪然,言不由衷的解释道:“那梅殷自然是极好的人选,而且背景不深,适合宁国下嫁,但是朕听说李祺在凤阳诸地也是很有才名,而且现在至今未婚,还不是当年朕说过那句话,以至于耽搁了那孩子到如今,朕也不好食言啊。”
原来,李善长曾经就李祺的亲事,在洪武初期就提及过,朱元璋为了安抚这个貌似被自己比喻成萧何的老臣子,许诺过李祺的婚事。
本来定的是临安公主,却未曾想到横空出现的庞煌,凭空抢走了这份殊荣,但是却真正耽搁了李祺的最佳成婚年纪,二十多岁了尚未成婚,在大明很不多见。
所以有时候朱元璋也抱有一定的不安,这次李善长又上奏请求赐婚,但是皇室之中,够婚嫁年纪的,唯有宁国公主一人而已,朱元璋有时候也是无奈。
皇帝当初许婚的诺言已经说出去了,总不能耽搁了一个公主,让李祺再等老三崇宁吧。崇宁现在才八岁,那要叫李祺怎么等下去。难道等到胡子发白吗?
而且,李善长既然向皇帝求婚。那么李祺就不能纳妾,也不能擅自再行媒娶,要不然就是对皇室的不敬,所以朱元璋看到马皇后现在的黯然,心里也不由后悔当时答应的太痛快了。
由于庞煌的穿越和造化,让他抢了李祺的驸马头衔,李善长的不安,让李祺再次抢了梅殷的驸马头衔,也不知道这蝴蝶翅膀扇动到底还要改变什么。但是此事已经定局,容不得再改变了。
“那就不要再耽搁梅殷那孩子了!”叹了口气,本来就xing情温良的马皇后遂不再和丈夫争论,只是有担心梅殷到时候落个李祺那样的下场,于是说道:“既然崇宁还小,梅殷不如皇上找个门当户对的公侯之女赐婚,也免得到时候梅思祖难以决断。”
“皇后说的不错,朕听说宋濂还有幼女,现在已经十七岁了。还待字闺中,朕准备撮合这段姻缘,以宋濂的文名,倒也不辱没差点没有成为驸马的梅殷了。”
“就依照皇上的旨意吧。”马皇后低头顺目。当下不再纠缠此事。但是却因此而想起了远在北平的临安公主来,想到即将临盆的临安公主,想起了孙妹妹的嘱托。不由道:“临安即将生产,皇上为何在驸马回京之时。召临安回来呢?”
“驸马都尉庞煌还不是长居京师的时候,所以朕不想他们长久分居。故此未曾召临安回来。”
朱元璋言不由衷的说道,虽然身为皇帝,面对马皇后质疑的眼光,那也是目光闪烁,果然马皇后继续追问道:“难道明年chun天就是驸马长居京师的ri子吗?否则皇上又怎么会召见他们夫妇二人携带幼子长途跋涉的回转京师呢?”
“这个吗?”朱元璋不由一阵的语塞,今年底和明年初,相差没有太久的时间,至于为什么,估计只有朱元璋自己知道,但是对不对面前的这个妻子说呢?
“皇上既然觉得为难,臣妾也无心干涉政事,但是皇上考虑事情时,还盼皇上能顾及九泉之下孙妹妹的感受。”
马皇后并不知道现在流行在朝堂上层的那些谣言,毕竟是久居深宫,而她本人也没有干涉朝政的**,所以并不热衷于打听别的事情,只是有些奇怪皇上的举止而已。
“朕自然记得的,目前北方缺少皇家宗室之人坐镇,所以朕才想着让驸马暂时在北平,待到棣儿就藩,朕就打算召驸马回京,现在大宗正院无人署理,朕的意思,就是会让驸马都尉暂时代替,不知道皇后意下如何?”
“这些事情,臣妾倒是不敢多言,唯求他们一世平安,至于富贵荣华,对于他们却是奢侈了一些。”
庞煌没有想到,在自己苦思这怎么讨好皇帝的同时,皇帝和皇后也将他今后的道路给定了下来。
只要朱棣就藩,就会将其召回京师中,署理大宗正院的事务,这件职司,要说合理,以驸马都尉的身份署理,倒是很合乎情理,而且看上去是个肥差,因为大宗正院管理的全部都是皇亲国戚,在寻常的百姓眼里,可谓是权势滔天了。
但真正意义上,却是没有什么实权,说一句实在话,朱元璋把自己的儿子都封藩出去各地,让大宗正院去管理谁,无非也就是一些婚嫁生子的杂务,还是吃力不讨好的杂务。
由这件事情上看,似乎朱元璋真的对于“褪去身上衣、变成龙中皇”这十个大字有了忌惮之意,要把庞煌闲置起来。
庞煌更没有想到,由于自己的穿越,破坏了李善长和皇帝的联姻之事,变成了李祺又抢了梅殷的风头,代替梅殷成了宁国公主的驸马。
而梅殷这个可怜人却被内定下来要迎娶宋濂子女宋妍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变数,宋濂随着胡惟庸的倒台,会被其子宋遂和其孙宋慎牵连进胡惟庸的案子里,为此会不会牵连到梅殷的前程,这些事都是后话,都不好乱猜测了。
但是宋妍儿的确是一个变数,就算是身为皇帝,也不能了解到全大明所有的事情。朱元璋只是知道宋濂有个女儿待字闺中,但是没有想到这个女儿。根本就没有在宋濂身边。
本来宋濂前两年告老致仕,回到浙江浦江老家修养。因为祭天大典的缘故,又被召来京师主持大典,但是宋妍儿却没有跟着来京师,也不在浦江老家,而是在杭州城外的葛岭,也就是临安公主所被赐予的庄园之内。
宋妍儿去那里做什么,不言而喻,那是去找玩伴柳苏去了。
当初话唠加惹事jing的宋妍儿,别的人没有看中。就和沉默寡言的柳苏比较投缘,两人一个欺负人,一个被人欺负,正所谓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久而久之,竟然有了说不出的依赖之情。
后来宋濂致仕回乡,宋妍儿没有办法,只好从北平赶回京师。陪伴父亲一起回老家浦江,以为再也难以回到北平和柳苏见面,但是未曾想到,柳苏竟然被庞煌赶到了杭州。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宋妍儿哪里还能按捺的住,不顾父亲的反对。带着两个丫鬟就奔往了杭州找柳苏去了。
朱元璋做出这个决定的同时,宋妍儿正在和柳苏两人一起研究怎么教导那些蒙古人的小孩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合,也不能不说可能是一种潜藏的危机。
但是除了朱元璋和马皇后之外。包括当事人的宋濂、宋妍儿、柳苏或者是庞煌都不知道这件事情,要是知道了,庞煌说不定会想办法阻止,但是自古以来,特别是女孩家的亲事,从来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到宣布的那一天,恐怕连宋濂也会被蒙在鼓里。
朱元璋最多是找个机会,试探一下宋濂其女有没有定亲,宋濂如果没有,朱元璋就是下个圣旨昭告天下的事情,没有任何人觉得其中有什么麻烦。
但是麻烦偏偏就慢慢的找过来了。
庞煌现在自然也不知道,自己的嫡系兄弟柳苏正要面临着失去青梅竹马的宋妍儿,而他此刻在北平,也是忙得疲于奔命。
手摇发电机很快的就做出来了,这个技术含量本来就是不是太高,就是一个缠绕线圈造成磁场的功夫,多尝试几遍总结出最佳的缠绕办法就好了,而且有了代替橡胶的树脂,产量虽然不高,但是做一些密封和绝缘还是没有问题的。
用手摇动,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抽搐感觉,但是不致命,庞煌也知道,以现在的工艺造出的手摇发电机,所产生最大功率不会超过100瓦,这点能量,似乎在造出电灯泡之前,几乎就没有什么用,庞煌的初衷也就是通过手摇发电机让学生们了解什么叫做电,以及以后的储存办法,所以并不重视。
最麻烦的是第一台蒸汽机的制造,让庞煌感到了有一种有心无力的感觉。
大明现在的冶炼和锻造工艺,实在是不敢恭维啊!
庞煌设计蒸汽机的时候,是直接跳过了纽科门蒸汽机,往瓦特蒸汽机上去靠拢的,在完善图纸的过程中又减少了很多工序,但无疑也是跨时代的产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