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臣权-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骨子里,老朱还是一个只相信自己亲人的皇帝。但是随着儿子的长大chengren,对于这个女婿的依赖xing也会渐渐削弱,但愿不要如此吧!!(未完待续。ps:晚上还有一章,估计会晚一点,月初求几张月票占位,不要空着显得难看了,谢谢大家支持!!
………………………………

220 大宗正府宗正

    大明洪武十二年五月十三,驸马都尉奉旨归还南京,结束了他长达二年的巡抚生活。

    五月十五早朝,驸马都尉当庭述职,主要陈述的是海关的建设情况以及税收以及支出,当然不会很详细,因为其中很大的费用,都被朱元璋授意来训练新的特种兵,也就是那五百亲卫。

    而且还有一些花销,朱元璋心知肚明,不过已经将海关看成皇家生财工具的朱元璋,自然要替庞煌掩饰一二。

    大明首位驸马都尉,大明的首任钦差巡抚庞煌的述职,在一片祥和中进行完毕,结果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朱元璋肯定了庞煌的作为,但对于驸马都尉的封赏却显得极为吝啬,大宗正府署理宗正。

    这算是什么封赏呢?

    群臣大都搞不明白,本来预备准备在朝上让庞煌逞威风之后,然后待到皇上封赏时就开始劝谏的大臣们,犹如十足的力气打出了一拳,但是偏偏那一拳却打在了空空如也的棉花团上一般。

    心里憋的难受,有种说不出的滋味,而他们的确也说不出什么,大宗正府宗正,本来就是处理皇家事务的一个机构,说他重要,当然重要,但是却有些时候被礼部所钳制,而且大明立国不过短短的十余年时间,哪里有那么多皇亲宗室让你管呢?

    况且,只是作为一个驸马都尉,这么小小的头衔,现在能成为皇亲宗室的人,基本上都是自己的长辈,你管得了吗?

    别说庞煌。就连群臣都替庞煌郁闷的不得了,别说上前去劝谏。甚至说不定就有人想为庞煌鸣不平了。

    但是驸马都尉庞煌却是宠辱不惊,无所谓的心态。上前领旨。于此同时,朱元璋下旨,在皇城东角门建立大殿,专门作为处理宗亲事务的所在,有驸马庞煌奉命督建,一个月内完工。

    东角门本来就有院落和宫殿,不过是整修一下就可以使用,这又是一个清闲的差事,对于现在皇上罢建中都。修建南京皇城的举止,不过是小小的一角而已,当然又没有人能够反对。

    但是不知不觉之间,驸马都尉虽然没有什么重要的职司,却已经有了步入朝堂的资格,虽然位置不太好,但每天早朝、午朝、晚朝的,基本上可以参加了。

    不盈一月,东角门殿建成。礼部尚书朱梦炎命人前来找庞煌,请他去礼部一叙,未及一个时辰便出来了,庞煌的嘴角露出无奈的苦笑。

    原来朱元璋着朱梦炎。送给了自己一桩政绩,就算是不接受也不成,难道这就是老朱的补偿吗?

    洪武十二年六月初八。大宗正府署理宗正,驸马都尉庞煌奏曰:请制定皇太子与诸王书简往来之式:皇太子与诸王书则称记谕。答诸王书则称记答。诸王奉书皇太子则称谨启。

    另:申请朝议,亲王见东宫礼仪。以示区别东宫与诸亲王的不同。

    最终议定:凡亲王来朝;具冕服见天子毕,次见东宫。引礼官引导诸王由文华门东门入至文华殿前;西向立。东宫具冕服执大圭,詹事府官六员导出升座,东宫官左右侍从,引礼官引王就拜位,行四拜礼,东宫坐受毕,东宫与王俱衣常服至后殿叙家人礼。

    庞煌怎么也想不到,这些话老朱要通过自己的嘴说出来,难道是为了向太子示好吗?还是想把自己绑在太子朱标这驾马车上,向着历史驶向前去。

    这件事也无可厚非,因为吴沉在北平的动作,会不会影响到太子朱标和庞煌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很耐人寻味,可能很多人都在观望,或者正在寻找着机会,挑拨皇室之内的和气,朱元璋却用了这么一个办法,将那些不和谐的声音打击下去,让群臣再也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就目前的状况来说,皇族宗室之人,还是比较单薄,庞煌身为署理大宗正府宗正,所管理的事务也不太多。

    目前,大宗正府基本上没有宗室可以管理,只有庞煌和李祺两人,偶尔在东角门见面,显得无比凄凉,也不知道是李祺的霉运带动了庞煌,仰或是庞煌的起落影响了李祺,他们两人除了驸马都尉的荣誉称号之外,唯一不同的区别就是在大宗正府的身份有些不同。

    庞煌是署理宗正,而李祺则什么也不是,只能算是大宗正府的人。

    但是,很多人看着两个人在一起,都有一种怪异的感觉,特别是身在中书省的胡惟庸,更是感觉到一丝丝的不妙来。

    由于对自己地位的危机感,让胡惟庸不得不考虑良多,在朝议上,多次为原北平布政司布政使刘忠开脱,称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刘忠的罪行,反而将战火烧到了吴沉的那封奏折上。

    奏折的内容,便是《北平时报》的争端。

    这次挑拨,竟然直接将刘忠个人的获罪的因果,挑动到立场的问题上去了,甚至在京师的街里坊间,流传着驸马都尉在北平一手遮天,布政使伸张正义,反而被其恶人先告状,现在蒙冤待雪等等。

    正巧,又不知道谁在秦淮河畔请了堂客,一个劲的唱着《窦娥冤》这个蒙元曲目,一时间,声援刘忠的人倒是增加了不少。

    朱元璋哪里会在乎区区一个布政使冤枉不冤枉,在他眼里,官员有几个清廉的,尤其是对于自己大明所属的官员,整天臣服在中书省的yin威之下,更是觉得气不打一出来,根本不在乎事情的真相。

    你胡惟庸要保护的,那就是皇帝要打到的。

    君权和相权,第一次开始较真的开始试探,原先还相互客气一下,但是这次是真的有些相互试探彼此的底限问题了。

    在胡惟庸的暗中调度下,御史台、六科给事中、中书省等衙门的官员,轮流上书请求缓议刘忠案。

    并且皇帝将刘忠交付于大理寺,大理寺的态度也比较暧昧,每天遵旨不温不火的审问着,寻求君权与相权相互妥协的机会,他们好和稀泥。

    庞煌不由暗叹胡惟庸的目光短浅,事情已经这么明显了,你现在表现的能量越大,到时候皇帝的决心就会下的越彻底。纵观胡惟庸现在的举止,几乎和找死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庞煌却是忽略了一点,他们所站的位置不同,庞煌站在一个早已经知道结果的角度上去看待问题,而胡惟庸却是借鉴了历朝各代宰相登峰造极的权力影响。

    所以注定了一个不可改变的结局。

    时值此时,一个消息传到了京师,稍微中和了一下京师中混乱的局势,但是随后又将事情拖入到了一个更加僵持的局面。

    四月初六ri,四川眉县彭普贵,据说是不堪赋役重苛,率众造反,攻掠州县,杀眉县知县颜师胜,声势大振,先后占据十四个州县。朝廷之前曾经遣四川都指挥音亮征剿,亦多次为彭普贵率领反叛军队打败,四川都指挥音亮请求增援。

    皇帝怎么可能放过这个机会,遂将这个事情推诿到了中书省的身上,说是胡惟庸的赋税政策所逼,对于中书省的阳奉yin违,逼反百姓,感到了十分的不满。

    可能也是该胡惟庸倒霉,皇帝轻税赋,对于四川的粮赋征缴,远远不如江浙之地的繁重,但是江浙未曾有反应,但是四川这个轻税赋的区域却是造反了,这说明了什么道理,是不是你中书省的不作为呢?

    虽然以战事为重要,朝廷遂派了御史大夫丁玉为平羌将军进讨。但是这个话题却是继续下来,作为朱元璋轻税赋的一个理由,和斥责中书省的一个借口。

    yu加之罪何患无辞,胡惟庸在江西、浙江等地屡试不爽的重税政策,因为一个小小的眉县百姓,而被弄得十分被动。

    六月底,皇帝召李善长进京,随侍国事,总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议军国大事,同时,召回在北平驻守的曹国公李文忠辅助之。

    另外,徐达终于达成所愿,率领诸将前往北平驻守,随时应对北方的战局。

    看着朱元璋的从容不迫,除了徐达被意外的调到北平之外,另外的一切,好像都在往历史的旧轨迹上偏离着。

    如果朝中有大事件的发生,李文忠作为朱元璋的外甥,自然比徐达可信的多,而李善长来到南京,总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议军国大事,至少可以震慑着很多大臣依附胡惟庸的心思。

    难道胡惟庸真的一点也看不出来吗?

    庞煌不相信胡惟庸看不出来,真的要是那样,作为一个丞相,那就失败之极,庞煌甚至连伸出援手的想法都懒得生出来。

    本来想着,朱元璋要做的,就是自己反对的,准备和朱元璋暗中较劲到底的庞煌,拼命的想要把历史拉出陈旧轨迹的心思,也被胡惟庸这么蠢笨的反应所气的快要昏倒了。

    要真的是这样,就随他去吧!管他是死是活,自己想要保住的,只是丞相那个位置而已,至于丞相是谁,都没有关系了。

    而且,汪广洋那边,又有了新的消息传来,庞煌甚至起了热捧汪广洋的心思。

    庞煌这样想着,却感到丝丝的不妥来。(未完待续。m。阅读。ps:求几张月票垫底,谢谢支持。
………………………………

221 大明周报

    大明洪武十二年七月底,《大明周报》的出台,彻底表明了朱元璋的倾向。以上是作为头条训话,大明皇帝朱元璋亲自书写的一篇短文中的一段。

    很明显的指向了一个地方,那就是中书省。

    事先做好的伏笔,此时也派上了用场,可能是朱元璋本来就知道《北平时报》的发行,在大明偌大的疆土之上,能影响一府之地的报纸,怎么可能在检校满天飞,暗卫到处走的时代,瞒得住皇帝的耳目。

    也许吴沉的作为,根本就是朱元璋授意的,无非是想让《北平时报》正式走向大明的朝野之间,虽然学问不深,但深知帝王心术的朱元璋,当然知道舆论的威力。

    不可能放过那种宣传的锐利,当庞煌正在合计着怎么增加《北平时报》中的商业元素时,可能朱元璋已经开始考虑其的政治价值了。

    当然,在考虑政治价值的同时,也不忘了敲山震虎,将《北平时报》和黄子澄等人涮了一把,至少要让他们又敬畏之心。

    这种所谓的报纸,可是一柄双刃剑,可以利用来巩固自己的江山,同时把握不好,恐怕会更容易动摇自己的朱氏大明。

    好像是天生政治家的触觉,岂能是庞煌这个理科生所能比拟的呢?

    当布置好一切,庞煌果然按照当初预料的那样,把部分印刷工匠和最重要的主编黄子澄,都带回了京师之中。

    那么就容易了,在皇帝的授意之下。国子监和翰林院同时抽调人手,迅速组建了新的所谓文社。以黄子澄为编撰,创立了大明第一份以政治为目的的报纸――《大明周报》。

    这个周报。可不是七天为一周,而是九天为一周,每周发行五期报纸,暗合九五至尊之数,也不知道朱元璋怎么想出来的,但是有一点无可置疑,那就是奠定了《大明周报》的政治地位。

    从创刊开始起,谁不满意《大明周报》,那就是不满意皇帝本人了。这个罪名是任何人都承受不了的。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大明周报创刊的第一期的头条位置,就被皇帝的训话占据了。

    “人身之害,莫木于yu。所谓yu,不仅仅限于男女、宫室、饮食、服御之类,凡是求私便于己的都是yu。惟有礼可以止yu。历代制礼的目的也是防yu,礼废则yu肆。为君而废礼纵yu,则流毒于民;为臣而废礼纵yu,则祸延于家。因此。循礼可以寡过,肆yu必至灭身。”

    但凡是稍微有些学问的人都可以看出来,皇帝是再向什么发出jing告,而在此时此刻。谁还能担当起这么严重的指责呢?

    但此时的胡惟庸在做什么呢?

    “啪!啪!”

    胡惟庸怒不可遏地扇了儿子胡岚两记耳光,本来就有些油腻的脸一下子变得凶神恶煞,像狮子一般咆哮着:

    “该死的。谁叫你擅作主张!你应该立即禀告,而不是自己去处理。你凭什么去处理这些事务?”

    “儿子该死,儿子该死!”胡岚重重地左右开弓地打着自己的嘴巴。不停地骂着:“儿子本以为留了那几个活口是祸害,万一押到大理寺,他乱咬乱攀,生出许多麻烦。因此儿子想一杀了之,一了百了,再不必提心吊胆怕追查了。”

    “啪!”胡惟庸又伸手打了胡岚一巴掌,啐道:“你这张乌鸦嘴怎地胡乱聒噪,不准再说什么攀诬追查,要是你不出手,那就怎么也牵涉不到我,而现在,万一传出去,让为父怎么处置!”

    一向颇为jing明干练的胡岚,此时正哭丧着脸,跪在胡惟庸的面前,再也说不出什么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还就是刘忠哪一点破事,刘忠被监视着送往京师,回到之后,立即就被关进了大理寺内,按照庞煌的看法,那就是被双规起来了,待到问明罪责之后,再行定罪。

    偏偏就这个时候,不知道怎么回事,逃亡到高丽的毕勒哥又回到北平,被按察使李潜捉了一个正好,再加上香烛店的李老板等十余个涉案人员,也纷纷落网,正在被押送往京师的路途之中。

    这个消息不知道怎么走漏了出来,就连胡惟庸还没有得到消息,胡岚却通过一群官二代的口中得到了这个对他们胡家极为不利的消息。

    一时间有些失去了方寸,竟然联系了刚刚回到大明的林贤,准备前去灭口。

    林贤此人,原来是明州卫指挥使,因为一些小事,被皇帝贬到ri本出使三年了都没有接到回归的命令,大概也就是大明常驻ri本领事馆级的人物,但是胡惟庸出于某种考虑,让胡岚的好友李旺,以中书省的名誉下命令,让林贤回归。

    刚刚到达南京,还没有接受到什么职司,正闲居呢,听到胡岚找他,已经离开三年,而不了解实际情况的林贤,听说有人要构陷堂堂的大明丞相,而自己能够回归故乡,也是胡丞相给予的恩赐,所以当时就拍了胸脯,保证那些人活着到不了京师。

    押送毕勒哥等人,为了方便肯定走的是运河水路,而曾经是明州卫指挥使的林贤,又是水上的战将,所以在林贤看来,事情根本没有什么难度。

    大明立国十二年,虽然在四周的边陲地带战火不断,但是真正的在中原腹地,却是十分太平的,就连占山为王的盗匪都很少有。

    但是林贤召集了部分旧部,只用了十余人,半夜蒙面出击,将押送毕勒哥等人的队伍,一举消灭在徐州附近。

    二十余官差,十余名犯人,莫名其妙的成了运河之上的亡魂!

    祸事闯大了,当胡岚乐颠颠的向父亲胡惟庸请功时,胡惟庸才知道儿子竟然犯了这么大的错误。

    这也是朱元璋办《大明周报》,但是胡惟庸没有半点反应的原因之一了。

    胡惟庸正在忙着补漏洞呢,难啊,害怕儿子闯祸,所以宁愿儿子只是白身,也不愿意在朝堂之上见面,但是不想还是没有防备住。

    心里感到蹊跷,儿子的消息竟然比自己还要灵通,从潜意识中觉得可能自己被算计了,详细问问胡岚,胡岚却也说不出来所以然。

    自从去年因为去宝华山狩猎被禁足之后,胡岚和那群官二代的关系疏远了很多,因为胡岚哪一箭,让那些王孙公子们不但挨了打,还被禁足在家中过了年,怎么能有些不记恨胡岚呢。

    曾经有一段时间,没有人理会胡岚,但是毕竟是年轻人,到了chun暖花开,秦淮河又是一片纸醉金迷的时候,不知不觉,胡岚又融入到了这群人之中。

    而毕勒哥等人的消息,是一次在销金窟的玩乐之后,无意中听人说的,至于说的人是谁,事后连胡岚也不记得了。

    反正那天喝的酩酊大醉,醒来之后只是依稀记得有人要对自己的父亲不利,当然,胡惟庸身为首相,自然有忠于丞相府的一班人马,开始,胡岚只是习惯xing的让人去查探,但是查探的结果,却令人大吃一惊。

    北平押送犯人的队伍,那时已经到了河北境界,直奔南京而来。

    而那时,胡惟庸经常xing的不在家,忙碌于应对刘忠的案子,也在做着串联的准备,胡岚几次等不到父亲闲暇,于是就自己做主起来。

    李旺是胡岚的朋友,虽然是胡惟庸吩咐其办事,自然也瞒不过胡岚,当然知道林贤回到了京师。而做这种事情,丞相府的人不能乱动,这一点厉害,胡岚还是清楚的。

    所以通过了李旺,找到了正在赋闲在家的林贤,说明了情况之后,林贤自然不知道大明朝堂之上的勾当,想着皇帝把他发配到ri本那种鸟国家,丞相大人都可以将自己调回来,那么丞相的能力既然这么大,这点小事害怕什么呢?

    于是大包大揽,甚至都没有让胡岚cao心,自己就纠集了十余人,将此事办的漂漂亮亮的回来。等到胡惟庸知道的时候,什么都晚了。

    胡惟庸让儿子将事情的经过讲了几遍,都丝毫看不出什么破绽,做事的林贤,肯定不会有问题的,问题可能就是出在谁告诉胡岚,毕勒哥被捕的消息。

    但是胡岚怎么也想不出来,一次酒醉的话语而已。那次参加酒会的人很多,至少有三十余人,其中光是亲王就有两个,怀疑都没有地方怀疑。

    胡惟庸开始头疼起来,这件事已经被报到刑部,押送的犯人连同官差一起被杀,这可是几十条人命,惊天的案子,自己怎么去遮掩呢?

    所以一时间竟然疏忽了关于《大明周报》的发行,不过胡惟庸也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只是没有引起他十分的注意而已。

    而且,他已经和汪广洋商议好了,由汪广洋关注所谓的《大明周报》,但是没有想到汪广洋竟然没有一点点作为,这一点在《大明周报》没有现世之前显得并不太重要,但《大明周报》传播到丞相府时,胡惟庸才大吃一惊。

    汪广洋竟然丝毫没有给自己通过半点消息,竟然这么的不作为,难道他不怕那件事情曝光,而失去了他最在意的名声吗?(未完待续。m。阅读。
………………………………

222 无题

    “汪大人以不孝而显至孝!晚辈十分佩服。”

    汪广洋听了之后,默然无语,埋藏在心里多年的秘密,一旦被人说破,难免有些无话可说,庞煌也没有多做夸赞,因为这毕竟不是什么值得夸赞的事情。

    所以,在庞煌说话的时候,尽量不带着感**彩,以免引起汪广洋的伤心事。

    “庞宗正,此话何解,老夫就不去追究了,但请庞宗正以后还是少提为好。”汪广洋的好像没有被打动,但是心中的波澜怎么能掩饰住眼神的慌张。

    庞煌一笑不语,遂不再提及这件事情,也可以说,庞煌的任务基本上已经算是完美的结束了。

    大明周报创刊,并不需要庞煌在一边指导,因为有着丰富经验的黄子澄已经被召进了翰林院,协助办理《大明周报》诸事,以黄子澄的经验,加上儒家对于君权的执着,相对的黄子澄要比庞煌要合适很多。

    但是庞煌并没有闲下来,而是趁着机会去找了一趟汪广洋,并带着汪广洋离开了京师,前往江宁,没有人知道去干什么,但是汪广洋只能跟着庞煌一起去。

    因为汪广洋从庞煌手里发现了一柄梳子,梳子让汪广洋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正是他经常做梦,看到母亲在河边梳头用的那柄梳子。

    所以汪广洋只有跟着庞煌走,他不知道这柄梳子为什么会在驸马都尉的身上,但是却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梳子在庞煌手里。那么梳子的主人,也肯定在庞煌的身边。

    他不想去。但是却止不住的那股思念,恨也许是一种思念吧!

    看着汪广洋挣扎的面孔。庞煌心里想着。

    “老夫知道驸马的心思,但是,老夫只要求一死而已。”汪广洋黯然说道,对于自己的心事被别人看穿,曾经宁愿毁坏自己的名誉而保全的东西,一旦被人看破,心神难免会有所不守。

    “汪大人,您乃大才也,不为自己考虑。反而想把事情控制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但是,汪大人,您觉得,还可以置身事外吗?”

    “老夫知道,自从和你一起出来之后,就知道不能置身事外,但是驸马都尉,你这样做。可是奉皇上的旨意吗?”

    “皇上没有旨意,全靠汪大人自己的心思,这个您觉得晚辈能做到多少,那么晚辈自然遵命便是。但是大人,您觉得这样真的可以解决事情吗?”

    汪广洋摇摇头,说道:“老夫不知道。但是驸马大人将我引到这里,那就是已经做足了准备。老臣也不好插口了。”

    庞煌看见汪广洋这样,似乎已经明白了什么。汪广洋已经知道自己的打算,但是却是算准了自己不会声张,而会作为一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