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臣权-第1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了这个信号,官场之上成精了的那些大臣们。于是脑袋开始活泛起来,之前涂节弹劾胡惟庸毒杀刘伯温时,很多人都不相信这件事的真实性。因为如果确系胡惟庸毒杀,如何解释刘伯温会在三四个月后才死呢?胡惟庸的动机何在?难道真的是因为刘伯温是浙东派系的首领惹的祸?但那时刘伯温已经失势。对胡惟庸造不成威胁了啊。

    不过在此时此刻,那些怀疑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皇帝已经放出信号,基本上皇上的心里已经认定了刘伯温是被毒死的,要不然也不会公然召见刘琏,公开刘伯温遗留的万言书。

    很快,在群策群力下,居然也逐渐作出了大家自认为合理的解释,脱离了动不动一听毒药就是砒霜、鹤顶红之类见血封喉的老框框。

    有一种苗疆的蛊毒,据说就是能让人服下后,几个月时间或者更长的时间都没事,而未来某一天突然暴毙。

    刘基刘伯温跟苗兵打过交道,又是江湖术士,长期研究神秘文化,应该认识这种蛊毒。可是既然认识蛊毒,胡惟庸又是使用什么方法让刘伯温服下的呢,很简单,当初刘伯温生病,身为左右丞相的胡惟庸和汪广洋曾经去送过药,这一点大家都是知道的!

    这个猜测很快被朱元璋重视起来,用“蛊”?朱元璋恍然大悟,言道想起了当年病泱泱的刘伯温进宫来说话时,抚摩着肚子,像是无心又是有意地抱怨自从喝了胡惟庸他们弄的方子,病情更重了!

    就这样,没有经过任何审判,也不需要任何的证据,胡惟庸毒杀功臣的罪名就这样定了下来。庞煌也在场,冷眼看着这一幕的闹剧,他没有想到一向肆无忌惮的朱元璋,也会搞这种虚张声势的门道。

    胡惟庸的又一个罪名被认定,皇帝话锋一转,说到中书省的权力太大了,应该听从刘伯温的建议,对中书省进行改组了。因为刘伯温遗留的万言书,曾经说过要限制中书省的权力,于是大家又都开始考虑起这个问题起来。

    这次早朝的时间特别长,几乎早上起来就没有吃过什么东西的大臣们顾不得腹中的饥饿,在哪里专心致志的揣测着皇帝的心思。而庞煌则不然,他在哪里目不转睛的看着朱元璋该怎么表演下去。

    龙椅之上的朱元璋不禁怀念起刘伯温来。言道诚意伯活着自己还可以找他说说话,商讨一下定国安邦之策。可如今斯人已逝,只留下自己这个孤家寡人来面对这一切。正如刘伯温所说,无论多么困难,为了大明江山,为了天下百姓,他朱元璋都应该坚持下来。

    其实朱元璋多年的军事生活,使他早已经习惯了自己说了算。历任丞相他都不满意,不是擅权就是无所作为。他对丞相的存在早就不满,甚至反感。他不能容忍在他和群臣之间。还有一个丞相来连接他们。胡惟庸当了七年丞相,朱元璋备感大权旁落。他觉得自己还有能力来剪除胡惟庸这样的权臣。如果后世君王如果没有这个能力,那他大明王朝就危险了。

    朱元璋是已经下定了决心。要消除掉中书省,无论遇到多少阻力,他都要做下去。为了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更为了他朱家的千秋伟业。

    这一日没有什么结果,皇帝等着大臣们主动开口,而大臣们正在观摩着皇上的心思,没有率先开口的,此事暂时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之中。

    但是朱元璋并没有让这份尴尬持续太久的时间,第三天。朱元璋宣旨召见已经致仕的老臣,也就是大学士宋濂等人,说的是询问国策。

    宋濂等人在五日后到达,随即便被皇帝在御书房内召见,说了几句问候的话之后,皇帝朱元璋便切入了正题之中,让宋濂等人说说关于中书省的危害。

    但是没有想到大学士宋濂进言:“皇上,胡惟庸已入狱多日,中书省一直无人打理。还请皇上尽早确定丞相人选。以便主持中书省大局。”

    “宋爱卿,这段时间没有丞相有什么乱子吗?没有丞相不是还有朕这个皇上吗?”朱元璋包含深意的说道。

    宋濂还想说什么,朱元璋又道:“这事先放放再说。”说完起身离去。把宋濂留在了御书房内,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回到府邸之后,不停地摇头叹息。有心人问道:“宋学士,您这是怎么了啊?”

    “皇上这是想废相啊。自古以来。皇权和相权总是此消彼长,难以调和。开国以来。历任丞相擅权使皇上感到皇权被侵。现在恐怕皇上正在图谋变革啊,你我可都得小心些。”宋濂心事重重地说道。

    刚好这话被好事之徒听到。立即禀报了朱元璋。

    朱元璋听完大怒,狠狠说道:“他宋濂是什么人!仗着有几分才学,竟然敢对朝政指手画脚。他以为奉天殿是他宋府书房啊。来人,把宋濂给朕召来!”

    太子朱标听说此事,立即前来面见皇上。“父皇请息怒,相信宋师只是一时糊涂才会说出这种话,还请父皇见谅。”太子朱标求情道。宋濂是太子的老师,太子一直比较敬重他。

    “太子,你怎么这么糊涂。你这样,朕怎么放心把这大明江山交到你手上。宋濂仗着资历才学竟敢乱评朝政,咱岂能容他。”朱元璋道。

    “父皇,宋师说的也没错啊。既然父皇觉得胡惟庸不适合在中书省为丞相,下决心治罪,朝廷也该选出个丞相来了。”太子继续道。

    朱元璋紧紧闭上了双眼,表情痛苦。其实朱元璋心里更苦,他苦心栽培了太子这么多年,可惜太子一点也看不透这时局,以后万一他登基了,又怎么能斗得过那些奸猾的权臣。朱元璋的废相之心更加坚定了。

    正在此时,有人报宋濂来到。朱元璋屏退左右,召进宋濂。

    此时,房间内只有朱元璋、太子和宋濂三人。

    “宋濂,自古以来,君权相权难以调和。你通览圣贤之书,咱想问问你,如果你是皇上,你应该怎样处理二者?”朱元璋开门见山。

    宋濂吓得立马跪倒在地:“皇上,微臣不敢。”

    “但说无妨,朕恕你无罪。”朱元璋道。

    “禀皇上,自秦以来,历朝历代无不是皇上坐朝,丞相治国。皇上来统一全局,丞相来具体施政。此制之下,盛世迭出,说明此制上合天理,下合国情啊!”宋濂答道。

    “可胡惟庸自当丞相以来,欺君篡权,结党谋逆,差点就替朕做了皇上。朕想废除宰相制,就是怕再出现一个胡惟庸。”朱元璋不是不知道丞相制的好处,他更担心丞相制不好的一面。历经千年,这不好的一面也难以制约。

    “皇上,丞相制下固然会有胡惟庸这样的奸相,但也出了萧何、魏征、王安石这些名相啊。臣以为这不是丞相制的错,没有相权辅政,皇权断不可独行。只要用人合适,驾驭得当,丞相制定能保社稷太平。”

    “好大的胆子。竟然敢说朕用人不当!”还没等宋濂说完,朱元璋就打断了他的话。

    “臣万万不敢。皇上乃不世出的圣君。”宋濂赶快说道。

    “一个皇上既坐朝也治国有何不可?皇上直接掌握大权,让大臣们避开丞相这一关。必定会效率大增。少了小人作祟的机会,大明江山定会国泰民安。”朱元璋废相之心已定,不肯听宋濂再说下去。

    “皇上,请皇上为后世之君考虑啊。皇上您是圣君,自然什么事情都可以亲自处理。但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单靠一个明智的皇上,是没有办法治理好一个国家的。再说,如果后世之君不是个圣君,而是个弱君。他没有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这时如果丞相制已废,那谁还来辅佐我们的弱君呢?”宋濂哭诉道。

    “你宋濂找死,竟敢辱没大明的后世之君。”朱元璋愤怒道。

    请皇上恕罪。皇上,您心里明白,臣只是为了皇上,为了大明啊。”宋濂道。

    朱元璋一想也是,宋濂虽说乱评朝政,但其对朝廷是一片忠心。想到胡惟庸这等奸佞小人。不由得对宋濂的行为暗加赞赏。但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废除中书省的主意已定,他宋濂也改变不了。

    第二天早朝,朱元璋正式宣布罢中书省,废丞相制。其事交由六部处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此时,宋濂因气卧病在床。闻听此事立即带病入朝。

    “皇上,臣冒死进谏。丞相制万不可废啊。臣既然在朝为臣,就应该尽到臣子的义务。”宋濂跪求道。

    “宋濂退下。此事已决,不可更改。”朱元璋知道有好多人出于各种目的,都不主张废除丞相制。

    “皇上,历朝历代有史为鉴,丞相制绝不可废。”宋濂坚持道。

    “把这老顽固拉下去,打入大牢。”朱元璋命令道,他现在必须态度坚决,也要震慑群臣。本不想拿宋濂开刀,但宋濂冒死进谏,现在看来不拿他开刀也不成了。

    “有再敢进谏拥护丞相制者,宋濂就是你们的榜样。”朱元璋对众文武说道。

    朱元璋想了想,像宋濂这样坚决维护丞相制的人估计不在少数,他们现在碍于自己的龙威可以暂时作罢,但难保他们不鼓动后世之君重置丞相。于是朱元璋又下旨宣布,以后嗣君不许议置丞相。大臣们如果谁敢进谏奏请置丞相,必严惩,并把它作为祖训传于后代。

    一时朝廷上下议论纷纷。有人认为皇上真乃圣君,废除了存在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提高了六部地位;也有的为皇上担心,认为缺少了丞相,皇上很难驾驭群臣。

    不管如何,朱元璋罢了中书省,废了丞相制的事情,已经基本上成了定局。而且开始诏命群臣讨论,设立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政务,并相互监督,直接向皇上负责。这样,朱元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成了有史以来中国最有权力的皇上。

    宣布要废除丞相制和中书省以后,朱元璋大权在握。他开始了心中酝酿已久的计划,想要重新将目光投向辽东的战场之上。

    朱元璋想要通过辽东的一场胜利,宣扬自己决定的英明,而这一切,徐达也让朱元璋十分满意,纳哈出终于承受不了大明的全力一击了。毕竟他只是金山一部而已,而大明基本上聚集了所有北方的兵力。

    除了分出一小部分用来威胁和林方向,那几乎绝对不会来的援军之外,都在辽东附近的土地上,针对着纳哈出的地盘,也就是金山。

    虽然说对外宣称纳哈出拥众数十万人,占据松花江以北广大地区,活动于辽东及辽河流域之间,为大明帝国在东北之大患。

    但是这次,朱元璋魏国公徐达亲自统领全局,同时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南雄侯赵庸、定远侯王弼为左参将,东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为右参将,前军都督商焉参赞军事,率师二十万人北征纳哈出。

    皇帝亲自制定此次北征方略:“驻师通州,遣人观其出没。彼若在庆州,宜以轻骑掩其不备。既克庆州,则以全师径捣金山,出纳哈出不意,必可擒矣。”

    并遣投降明廷的原纳哈出部将乃剌吾北还,劝降纳哈出。冯胜率兵抵达通州,侦知纳哈出分兵屯守庆州,遂遣蓝玉率轻骑乘天大雪出兵,杀其平章果来,擒其子不兰奚,获人马而还。

    一个月后,冯胜等率师出松亭关,根据原来庞煌建榷场的位置,扩建修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驻兵大宁。

    再过一月有余,冯胜留兵五万人驻守大宁,率其余大军直捣金山。八月十九日,进至辽河之东,获其屯兵三千余人,马四百余匹,进驻金山之西。

    时乃刺吾亦到达松花河,力劝纳哈出投降。纳哈出心怀二志,犹豫不决,先后多次派使臣赴明军驻地,以献降为名,观明军虚实。在明军大军压境,步步进逼的情况下,纳哈出被迫投降。

    大明得其军民二十四万余人,羊、马、驴、驼、辎重无数,最后肃清了元朝在辽东的势力。九月底,徐达、冯胜等奉命班师,令傅友德编集新附军士,驻守大宁,以防故元余众进犯。(未完待续。。)
………………………………

272 事情原委

    庞煌无奈的看着一幕幕戏剧性的事情发生,自己却没有一点办法,就连拾遗补缺的办法都没有。

    携着纳哈出的请降,朱元璋在朝野之间,在大明的国土之上,获得了空前的声望,而且有人传言,胡惟庸又私通蒙元的嫌疑,否则蒙古人早就被皇帝陛下灭了,都是胡惟庸私通蒙元,一再以国力不继为由阻扰,才迟迟没有达到天下一统。

    如果不相信的话,看看现在的情况,胡惟庸被打入了天牢之后,没有多久,纳哈出就请降了,因为纳哈出以前和胡惟庸有着偷偷的往来,所以仗着胡惟庸的维护而迟迟不怕大明的天威,但是胡惟庸一倒台,纳哈出顿时觉得大势已去,所以就降了。

    这种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维护,但庞煌知道,其实胡惟庸倒台的消息还未传到辽东,纳哈出就已经是支撑吧不住了,请降是必然的,但是这个时机契合了胡惟庸下牢的时间,就不能不让人猜疑了。

    而且更有甚者,有的人还拿出了相关的证据,指责胡惟庸私通曲款,这件事弄到最后,竟然是有人证和物证,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不知所以了。

    当然,这不只是大明朝廷官方的说法,而是此事的确有些原委。

    相信大家都知道兵法中有一个计策叫做“反间计”。在苏州的老爷子罗贯中专门写的一个白话文《三国演义》里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蒋干盗书”,蒋干是曹操的谋士,赤壁大战前夕去劝降周瑜。盗走书信,结果害曹操杀了自己的两员大将。就是一个著名的“反间计”案例。

    当初纳哈出被匆匆围困时。的确是想到过这么一出戏,想要通过挑拨离间来达到拖延战况的目的。但纳哈出是怎么安排这一场“反间计”的呢?

    他先写好了一封给胡惟庸的书信。在这封书信里,纳哈出故作与胡惟庸素有交情的样子,用了不少称誉之辞。

    同时纳哈出对徐达、冯胜也说了不少坏话,即所谓的“诋毁之辞”。他让人找来一名被俘的大明士卒,好酒好肉招待一番,还给了不少赏赐。纳哈出把信交给他,藏到衣服里,说让他带回去交给谁谁谁,然后谁谁谁会转交给胡丞相。同时又找来一名被俘的大明士卒。什么也不给他,但是故意让他窥知了对前一名士卒招待赏赐的情况,然后就把两人都放了回去。

    那个没有得到赏赐的士卒,心里愤愤不平,他心想什么好事都让你一个人赚到了,我也不能让你好过。回去后就向自己的长官举报了这名士卒,把他抓来一搜,果然找到了那封书信。这名士卒的长官马上就把事情报给了当时的徐达和冯胜等将领,碰巧当时朱棣也正在那个场合。也知道了这件事情。

    不过大家都没有声张,徐达还嘲讽的笑了笑,意思是蒙古人连反间计也不会用,居然说是和大明的丞相有关系。

    不过是因为纳哈出想让大明内部乱起来而已。因为现在统帅军马攻打纳哈出的是徐达等人,纳哈出知道,就算是反间计用到徐达等人身上。也不定管用,汉人都有一句话。叫什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所以远水解不了近渴。

    还不如让大明的南京乱七八糟一番。那么自然会懈怠了辽东的战事,自己熬过秋天,又可以缓过一口气,因为冬天不利于明军的进攻,辽东的严寒,是大明官兵承受不住的。

    但是徐达当时就把那封信撕毁了,纳哈出的反间计一点作用也没有起到,最后还是被迫投降了,而这个反间计当初在军中被传为笑柄,成了大明官兵茶余饭后的谈资和证明蒙古人蠢笨的证据了。

    但是没有想到,过了没有多久,胡惟庸被打入天牢的消息传到了北平,正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人,被着着实实的吓了一跳。

    当时徐达、冯胜、傅友德等人正忙着接收纳哈出的投诚,还有做一些善后工作,顺便清除一下在建州附近的女真部落,没有想到这个事情。

    但是有些人想到了,想到了当初纳哈出的信件,想到了纳哈出自己承认和胡惟庸有关联,那个被利用的士卒于是被重新抓了起来,连同被撕毁后回忆起内容的信件,一起送往京师,作为指责胡惟庸的证据。

    这下子胡惟庸百口莫辩了,将被加了个“通敌”的罪名,下到狱中,家也遭到籍没,就是被抄了家。虽然没有遭到杀戮,但是昔日的胡丞相府邸,现在已经荒凉起来,就连胡岚也被五军都督府找人控制了起来,没有了行动的只有。

    纳哈出的这招“反间计”果然有效,没有想到间接性的帮了朱元璋这个大忙,其实作为皇帝,特别是戎马一生的皇帝,岂能看不出其中的门道,但是急于置胡惟庸于死地的朱元璋,怎么会不相信,那不是正好瞌睡送来了一个热枕头吗?

    一纸书信,就有理由杀大明昔日中书省的丞相,这个结果足以与罗贯中刚刚写就的《三国演义》中的“蒋干盗书”相媲美了。

    接着纳哈出新鲜出炉的这个证据,朱元璋写了一份谕旨,叫做《告天下臣民书》,就是一份给朝廷和天下百姓的公开信。朱元璋在这份布告里面说了这样几件事情:

    一、诚意伯刘伯温去世,到底得的是什么病?为什么刘家的两个儿子矛头都指向胡惟庸,又为什么是胡惟庸送药治疗后不久就身故了?

    二、大明兵马强盛,可以驱逐蒙元,可以征战天下,打的蒙元皇帝跑到和林,打的方国珍、明玉珍、陈友谅和张士诚,为什么大明建国之后,就突然国力不济。打不起仗,将士们却没有了军饷。这钱都去哪里了,这些不同寻常的做法难道不需给个交代吗?

    三、皇上要免百姓的赋税。要减少百姓的负担,但是每每中书省出了告示,都没有遵照皇上的意思,而且国家也没有增加收入,官员们连俸禄都少的可怜,这些钱又没有打仗,都花在什么地方了。

    四、胡惟庸行乱无厌,淫虐无度,上天示警。无所省畏。更加是培植党羽,任用亲信,任人唯亲,在朝堂之上搞党争,这些大家都知道吗?

    五、因为这些原因,朕特别告知天下,并邀请天下有识之士共同论之,以免朕冤屈了一届丞相,并论中书省之存在之必要。望天下臣民有能者言之。特此告知。

    布告中说的这五件事,从纳哈出的那封信说起,提出疑问,然后说到奸臣当道。迫害贤能,当然也包括胡惟庸所谓的胡作非为,最后号召天下共同议罪于胡惟庸。可谓步步为营。表面上是在说奸臣,其实是在说胡惟庸一系。

    这份布告可以算是朱元璋对待胡惟庸态度变化的一个转折点。以前他要做出一副无奈的样子。因为朱元璋内心深处,也不想别人说自己是兔死狗烹之人。而很多人,包括庞煌都看的明白。

    所谓的议罪胡惟庸,其醉翁之意不在酒,目标是打压维护胡惟庸的那一班子的人,自从胡惟庸下狱之后,并不是像是朱元璋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朝堂之中,也是风起云涌,潜藏着一股暗流,在梦想着为胡丞相翻案。

    至少在纳哈出那封信传回来之前,是公开想要为胡惟庸翻案的,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牵涉到通敌、叛国这个罪名,虽然纳哈出的那封信传回来,堵住了一些人的嘴,但是暗地里,明眼人也在为胡惟庸叫着冤屈。

    因为纳哈出的那封信根本经不起推敲,连徐达、冯胜那样子的武将都没有骗住,怎么能瞒得过在官场上经营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文官呢?

    皇帝用建立大明之前的国力和建立大明之后的国力来比较,推敲胡惟庸维护蒙元,说钱不知道花在那个地方去了。

    但是明白人都知道,建国之前,大家只需要顾及一个问题就行了,那就是打仗,一切为了打仗而存在,全国上下一条心,也是驱逐蒙元,统一华夏,当然花钱要少的多了。

    而安邦比定国更加浪费钱财,这一点都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作为丞相,要顾及全面,全国上下那么多张嘴在嗷嗷待哺,顾得了东边顾不了西边,更不要说打仗了,当年,你皇帝不是也说着要顾忌民生,安抚百姓吗?

    这些都要什么做基础,当然是金钱了,铜钱不够,你皇帝下个诏书,印刷宝钞就行了,但是宝钞的发行,和铜钱金银的冲突等等后遗症全部都要丞相来解决,作为大明初期的一个丞相,胡惟庸并不容易。

    朱元璋也知道当丞相不容易,所以当初给了胡惟庸绝对的权力,现在终于知道了过度给一个人权力的后果是多么的严重了。

    但是当初选择胡惟庸的时间,他已经够留有退路了,没有想到,现在竟然还是有些为难,要是没有辽东这次战争,情况会好得多,朱元璋也会有精力针对胡惟庸自己。而且可以做到,谁反对,他就可以杀谁。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辽东那场战争牵涉了太多的官员,牵涉了太多的精力,包括现在纳哈出已经请降了,依旧不能乱动官员,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