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臣权-第1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傅友德对于水战的领会,不在我之下!”汤和已经完全进入角se,接着说道:“不过离开水战这么多年了,他就是拍马也赶不上老夫的。”
“所以,我心烦就在这件事情上!”庞煌眉头皱的很深。但心里却是乐开了花,就等着汤和自告奋勇了。
果然,汤和扬声说道:“若是皇上不嫌弃末将老迈,微臣愿前往鞠躬尽瘁。但是不知道皇上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难道皇上心里是同意剿灭倭寇的。”
“其实皇上是有这个意思,就怕满朝文武大臣不肯罢了!”庞煌笑道,既然目的已经达成。就干脆开诚布公,和这些一生戎马生涯的武将交往,还是爽点比较好。
“末将万死不辞,杀敌报国、扬我国威本来就是我们武人的职责,臣下时刻记在心中。”前路一片光明,汤和心情也是大好。
“还有一个难题。此次行动,若是传扬出去,阻力会非常大,而且皇上也不会给任何谕旨,若是成功。肯定是大功一件,但是若是失败。。。。。。。”庞煌话锋一转。这才开始进入正题。
“驸马的意思是?”汤和小心的问道。
庞煌摇摇头,却说到一半就停了下来,不在言语,他相信汤和能明白自己的意思,自己有很多话不能给汤和明说,因为就算是不懂得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汤和对于皇帝的恭顺程度。
这个信国公汤和,可是大明洪武年间能得以善终的少数几个人之一啊。听说他对于皇帝朱元璋忠心到话不说的地步,虽然经过这几年的观察,发现好像不是那么一回事,其实汤和的忠心是被朱元璋逼出来的,至少这个信国公的封号,来的就十分不容易。
因为汤和经常因为酒醉犯错。在驻守常州时,他曾有事请示朱元璋,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便在喝醉后埋怨说:“我镇守此城,就像坐在屋脊之上,左右为难。”朱元璋听说之后怀恨在心。平定中原后,论功行赏时,朱元璋以汤和征闽时释放陈友定的余孽,使八郡重受sao扰;还军途中,又被秀兰山贼寇袭击,失去二名指挥使为由,不封汤和公爵。汤和伐蜀回来后,朱元璋又当面数落其逗留之罪,汤和顿首谢罪,此事才作罢。在封他为信国公时,朱元璋仍列举他在常州时的过失,并命人刻在世袭凭证之上。
纵然知道着一些,但是庞煌也不敢那么冒险。毕竟皇帝与汤和两人是不是演的双簧,是不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是谁也不敢保证的一件事情,所以庞煌此行的目的,只是劝说汤和参与到对岱山岛的收复之战中。
因为据姚广孝分析,汤和似乎有了退隐之意,根本不会在此时用兵,万一有了倭寇叛乱,只要有了一点点的预兆,汤和就会选择犯病或者是年事已高为由,退回京师,因为此时的汤和,是一点点险也不会冒的。
姚广孝肯定的说,是因为汤和对于危险的敏感程度很高,朝廷之上这种情况之下,只要是不笨,就能看出其中的危机感来,在危机开始之前退却,是最为明智的一件事情。
因为,早在洪武十九年的时候,庞煌就没有了实际管理锦衣卫情报的权力,朱元璋将其赶到浙江视察学政,虽然中途回京师参加了徐达的葬礼,但随即又被立即赶到了浙江,为什么这样,要不是庞煌早有准备,在锦衣卫内布置了一系列的内线,就连他也被蒙在了鼓里面。
根据零零碎碎的情报,加上一个yin谋家姚广孝的分析,在加上一个穿越而来的庞煌有经过历史的经验可以看出。
朱元璋从来没有放松过对于胡惟庸案的追查,为什么之前没有这种事情,为什么要秋后算账,因为朱元璋废弃了中书省,有很多事需要变化,所以朱元璋腾不出手来做这些事情,现在朱元璋认为天下大定,而功臣良将又有诸多不法,让皇帝看不过去。
所以心里起了借题发挥的念头,为什么不拿郭桓案借题发挥呢。因为郭桓案最终只是贪污案,根本损伤不了那些王侯功臣的一点皮毛。而胡惟庸案的xing就很大了,因为朱元璋给胡惟庸找了一个法辩解的借口,那就是通敌。
当然胡惟庸已经死了很久了,也没有任何办法辩解,这就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朱元璋不拿来用,那才是一个怪事呢。
如果不深究,胡惟庸案给人的感觉是朱元璋用来屠戮功臣的好道具—因为在胡案之后十多年。只要他觉得该杀人了,就会祭出这道夺命幡。但胡惟庸案初始的“历史作用”是朱元璋用来废除宰相制度的,只是后来发现用起来比较顺手,才屡屡甩出来打击杀戮功臣。朱元璋还真不是一个喜欢拐弯抹角的人,他不喜欢繁琐复杂很虚的东西。
一个胡惟庸案就可以想杀谁就杀谁了,然后用郭桓案和空印案又把全国近半的官员给报销了。但死的还是该死的。就凭专权一条—在朱元璋面前就该死了,何况他本身就不是一只好鸟。
据锦衣卫一个内线传来的消息。蒋瓛又查到了的证据:
胡惟庸暗中指使林贤勾结ri本,借故处罚林贤谪居ri本,以方便其开展工作,并答应将来再赦罪回国复职,林贤到ri本后向倭王借兵,倭王派僧人如瑶率四百人开往中国。然而船刚抵中国海岸,胡惟庸己被杀,林贤只好作罢,朱元璋并不清楚这四百人的来意,把他们发往云南守边。直到洪武十九年经人揭发才知道真相,朱元璋大怒。将林贤族诛,但只将此事总算是一件小事,没有引起朝野之间的注意。
但是有一个的消息震惊了大家,也正是引起满朝文武不安的原因之一了,那就是冯胜回归南京,而蓝玉和傅友德继续留在北方追剿其他蒙古部族,在一次战役中,蓝玉所属逮捕了一人,名曰封绩,他被抓了之后,曝露了一个惊天的消息,那就是胡惟庸和北元一直有着亲密的来往。
甚至是胡惟庸当年在做丞相的时候,和现在的北元国主买的里八剌关系密切,买的里八剌回归北元之后,每年都和胡惟庸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胡惟庸曾经想过向北元借兵,企图谋反,颠覆大明的想法。
庞煌心知肚明,事实上,封绩通元和林贤通倭一样,只是胡惟庸谋反的外围活动,只是为谋反创造外部条件,不是胡惟庸谋反的关键部分,况且林贤、封绩的事迹不可靠,并不能证明胡惟庸没有指使他们,论他们在蒙古或是ri本干了什么,是否成功都不重要,哪怕他们什么都没有做,只要胡惟庸嘱咐过他们,罪名就可以成立了。
据那个内线传过来的消息,也算是十分紧急了,据可靠情报表明,皇上已经知道伙同胡惟庸谋反的有李存义、李善长、陆仲享、费聚、陈宁、涂节等人,涉及牵连之广泛,简直是骇人听闻,所以庞煌才知道这些事情。
而这些事情,连庞煌也是知道的断断续续,汤和只是闻见风声,却不知道究竟,现在大明朝堂之上,人人自危,大都知道皇上准备重启胡惟庸案,但是至于会牵连到谁,那个也不知道,不敢保证不会牵连到自己。
这也是庞煌的底牌,很容易的就镇住了汤和这个老将,庞煌相信,汤和绝对不敢和朱元璋当面对质,因为他不主动提出离开浙江,朱元璋手下能用的水军统帅并不多,不相信方明谦,所以也不见得会主动短时间内让汤和回归南京养老。
只要汤和不求证这件事,留在了浙江,那么面对即将到来的倭寇,他就要去战斗,这正是庞煌想要得到的,因为他此行的目的,不是汤和,而是方明谦这个郁郁不得志的小侯爷。
离开深思的汤和之后,庞煌回到了自己所住的庄园,见到了刘伯温正在陪着的方明谦,方明谦当然不知道眼前的这位老者是曾经鼎鼎大名的刘半仙,只认为是庞煌请过来帮忙的世外高人,所以言语之间十分谨慎。
几番言语下来,就让方明谦冷汗直流,有些心神不定起来。
“本驸马即为皇亲,岂会做出对不起大明的事情。做出如此判断,那就是让将军出海一战。给众人造成一个阵亡的假象,然后方将军就可以脱身前往岱山岛之处,继续统领那你父亲的旧部,这样既可让免受朝臣唠叨,又可以靖我海疆,还可以让方将军脱身于此次劾之外,乃一举三得之事,届时方将军功成身退。皇上再宣布爱卿死而复生,又立下大功,看谁还敢多嘴多言计较前事。”
“而如今,方将军却不用出海而战,倭寇偷袭明州府,此乃天赐良机,将军只用给其迎头痛击后。顺势行使此计,这样一来也可免除大军奔波之苦,也可以……,呵呵……。”
庞煌说的兴奋,却没有发现方明谦的脸se慢慢的开始凝重起来,待到笑着时发现。连忙止住笑意,问道:“有什么问题吗?”
“皇上可曾知道并同意此计?”方明谦话说的很慢,一字一句的,好像要证明什么似的注视着庞煌的眼睛,浑然忘了礼节。
“本驸马不是说过了吗?皇上已经首肯此事。”庞煌表面上有些不悦。但是心里却是紧张起来,暗想。你可不要不知好歹,我这可是保你一命啊。
“那皇上可有诏书?”方明谦继续问道。
“诏书?”庞煌气愤道:“要是能颁发明诏,还要你佯作阵亡吗?爱卿要知道,若是此事公开,那暇和尚必有防备,朝臣也会高调劾。到时候,皇祖父就算是想保你,也难以开口了。”
“那……。”汤和犹豫万分,这边庞煌却是心急如焚,陡然厉声喝道:“难道方将军信不过本驸马吗?”
庞煌的话如同当头棒喝,方明谦一下子清醒过来。连忙告罪:“微臣不敢!末将怎敢质疑驸马都尉。只是兹事体大,微臣一时糊涂而已,请驸马恕罪。”
松了口气,庞煌温言道:“孤王身为驸马都尉,怎么会假传圣谕呢?就是因为兹事体大,所以才要小心行事,不能落朝野以话柄。今ri言罢,以后对谁也休要提及。”
“驸马说的是,是末将考虑不周了。”方明谦这会出奇的顺从,难道真的是刚才的厉喝起了作用?
“末将此去飘于海上,不知何ri是归期,还望庞煌能善待臣下家人,纵是飘于万里之外,末将也会感谢皇上和驸马恩典。”说着说着,年逾五十的方明谦,竟然“噗通”一声,跪倒在太庞煌的面前。
庞煌虽然已经习惯了别人跪拜,但还是急忙前去扶他起来,因为面前的这个已经即将半百的老人,纵然是在另一个时空,也可以做他的父亲了,谁知此时的方明谦竟然出奇的执拗,他扶了两下,竟然是纹丝不动,待到看时,却发现其双眼饱含热泪。
叹了口气,说道:“傅方将军可是有什么事情,起来说吧,本官可是文官,可是拉不动你,不要欺负本官文弱啊!”
方明谦听到此话,明知道是为了让自己起来,但还是承受不住,连忙起来,又重重的行了一礼,庞煌说道:
“你此次出海,可挑选百余亲兵跟随左右,不过为了保密,未见本驸马之手谕,任何人不得上岸。为了事后你免遭构陷,回头会赐你印鉴作为凭证,但是未得本驸马首肯上岸而泄露,我是不认账的。”
方明谦忙道:“微臣省的,请驸马放心!”
从房内出来,方明谦长叹了口气,犹豫了一下,向侧面安排好的房间行去。一路上走的很慢很慢,不到二百米的距离,竟然走了一盏茶的功夫。
说句心里话,这种决定的确是骇人听闻了,方明谦几乎以为自己是在做梦,开什么玩笑,以一国之力竟然要行这下三滥的手段,让一个侯爷前去做细作,这根本不像是洪武皇帝所做的事情。
庞煌和刘伯温说了半天的话,最多让方明谦相信个三成左右,但是方明谦还是选择走这一条路,为什么呢?
因为浙江是他的故乡,是生他养他的地方,如果没有父亲当年的失败,他是绝对不想离开浙江的,而且方明谦知道,五十九处卫所城建设好之后,就是他永远离开浙江的ri子,他也做好了死在异乡的准备。
但是突然有个机会,让他能够留在浙江,并能见到那些不愿意归顺大明的旧部,从而带领着他们回归正途,这种诱惑是方明谦法抵挡的,其实虽然方明谦一直十分低调,但是来到浙江的消息传出之后,已经有不少旧部改换了身份前来悄悄见他,乞求着他回来继续指挥他们。
否则早晚有一天,他们这些群龙首的旧部,会被真正的倭寇吃的一干二净,方明谦听了之后,旧ri的情分一起涌上了心头,纵然是想走,也放不下那些已经老迈的旧部,那些可是当年跟着父亲方国珍,跟着自己和叔叔们一起征战天下的勇士啊。
怎么能让这些勇士流血又要流泪呢,而且这种流血又流泪,是建立在他们方家的荣华富贵上面,是让方明谦有些不安,所以就算是庞煌说的是假的,如果有那万一的机会,方明谦还是会尝试的。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m。。阅读。) ,
………………………………
321 洪武二十一年
洪武二十一年正月初六,麓川思伦发入寇,结寨于摩沙勒寨,沐英遣指挥宁正击败,斩杀五百余人。
三月,思伦发欲报复摩沙勒之役,率众号三十万、象百余头寇定边,其他酋领皆响应尽力。
沐英闻报,即选精骑三万,自率兵一万昼夜兼行,用十五天的时间,于三十日抵思伦发营。先遣冯诚选轻骑万人与战,思伦发以万人驱象迎战;指挥张因以五十人射象,杀其酋长,大呼而入,斩首数百级,诸军皆乘胜前进。
沐英又令军中列火铳、神、机矢为三行列阵中,若象来,前行发,不退,次行发,又不退,三行发。
次日,思伦发果驱象队,背栏楯竹帘,钩钎栌镰,左右杂标。沐英分军为三,冯诚前,宁正左,汤昭右,严为军令;“闻炮齐战,捷一级,一队赏;退一卒,一队僇。”遂矢、铳齐发,前行之矢发,铳炮动山谷,象皆挺透决骤,沐英军怛呼而鏖战,象皆反走。
思伦发骁将昔剌亦率众殊死战,左军少却,沐英登高望见,取佩刀,命左右斩帅首来。恰在此时,见右军一人握刀驰下,士卒大恐,奋呼突阵。大军随机进击,无不以一当百,思伦发军大败,遂走捣其寨,斩杀三万余人,俘获万余人,生获象三十七头,余皆射死。思伦发逃遁,诸蛮震慑。
捷报至京,朱元璋告谕沐英:“移师逼景东,屯田固垒。以待大军,勿轻受其降。”
同年三月初八。朱元璋以蒙古内部空虚之机,诏命正在北平的蓝玉为征虏大将军,邓镇、王弼、赵庸、吴海、张翼、周武、曹兴等为副北征。
月末,蓝玉等率师十五万,由大宁进至庆州,闻知北元国主买的里八剌在捕鱼儿海,便从间道兼程而进。四月十二日,师自百眼井至捕鱼儿海南。侦知敌营尚在海之东北八十余里,乃命王弼为先锋,疾驰夺其营。敌以为明军缺水,不能深入,不设防备,又遇大风扬沙。
当王弼军突至,大惊失措。落荒而逃。蓝玉等杀太尉蛮子等,俘获其众。买的里八剌与年仅五岁的太子及丞相、知院等数十骑逃遁。
蓝玉以精兵追之不及,而获其妃及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属三千,男女七万七千余口,马四万七千匹。驼四千八百余头,牛、羊十万二千四百五十余头,车三千余两,以及宝玺、符敕、金牌、金银印诸物。不久,又破哈剌章营。获人畜六万余。
五月二十一日,蓝玉捷表至京。朱元璋大加慰劳,比之卫青、李靖。
西南、北方两个方面的大捷,彻底吸引了全大明的注意力,在这两场大捷的衬托下,发生在小小浙江一个角落里的一次战争,就显得有多么的微不足道了。
这个小小的插曲,只是引起了大明上下的一片惊叹而已,就在蓝玉报捷奏折送到京师御书房的第三天,现在署理大明水军的信国公汤和也匆匆回到京师之中,并马上来到皇宫求见皇帝朱元璋。
形色慌张,见到朱元璋后,汤和纳头便拜、长跪不起。且呜咽着说:“臣探知倭寇欲偷袭属国贡船,于是就带领水军前去围剿,并接应贡船,大获全胜。谁知,在水战就要结束时,有小股倭寇垂死挣扎,用小船诈降,内藏火药,方明谦在措不及防的情况下,与之玉石俱焚,为大明殉国了。”
在场的所有人都吃了一惊,不过正沉浸在胜利喜悦之中的皇帝,只是稍微被感染了一下心情,方明谦死了,方国珍后裔中唯一一个让他有些担心的人死了,不仅没有人感到悲伤,反而都有着一种长舒一口气的感觉。
大家的吃惊,当然也不是为了方明谦的死去,而是因为汤和在如此一片和谐的情况下,竟然有胆量奏明不一样的节奏,都只是为了汤和不识时务而吃惊而已。
不过朱元璋并没有责怪汤和这个忠心耿耿的部下扫兴,下令追封方明谦为靖海侯,谥号“忠顺”以彰显大明皇帝的仁慈,不过作为一个降将,肯定连进入功臣庙享受祭祀的权力都没有了。
又三天,汤和遂觉得身体不支,也可能有些心灰意冷,向皇帝再次提出告老还乡,本来在前年汤和提出致仕朱元璋内心就是十分情愿的。不过那时候倭寇闹得正是凶猛,而自己手下没有信得过的水军大将。
用方明谦吧,有些不放心,索性夺情暂时不让汤和告老还乡,但是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浙江五十九处卫所城建设成功,从今年的小型战争中表现出了其中的实用性,而一直不敢正用的方明谦却是在功成名就的那一天死了。
朱元璋不禁暗自叹息,心想方明谦死的真是时候,正好朕也不用为难,到底该如何安置这个有功之臣了。追封了方明谦之后,又准许了汤和的告老还乡,并将中都凤阳的一处豪华宅院赐给了汤和作为养老之用,其他后话就暂时不再提了。
同时,与汤和一起返回家乡的还有一个开国元勋,叫做周德兴,与汤和一样,也是濠州人,与元璋同里,且少小相亲近。洪武三年十一月封江夏侯。洪武四年讨伐四川受赏。后多次奉命出征。
洪武二十一年七月九日赐还乡。不久,又令赴福建筑海防,按籍佥练,得民兵十万余人,相视要害,筑城一十处,置巡司四十五,防海之策始备。事毕归第,复令节制凤阳留守司,并训练属卫军士。
庞煌身在临安,知道了这个情况之后不由暗自嗟叹,不知道是为了自己计划意外的如此顺利而暗自庆幸,还是为了周德兴、汤和与方明谦的如此结局而感到叹息。就连庞煌自己恐怕都搞不清楚。
不过庞煌终于从频繁的邸报中,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这个名字在另外一个时空的几百年后,还是让人耳熟能详,而自己之前的确是疏忽了,可能这个名字在洪武年间的低调,让不太熟悉历史的庞煌错以为是几十年后的事情,所以没有注意,此时注意到了,却是已经是天下皆知了。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解缙。是洪武二十一年春闱的会试第七名,而在洪武二十年,解缙参加江西乡试,名列榜首,也就是后来人人都知道的解元;而今年的会试第七,廷试与兄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选为庶吉士,读中秘书。
一门三人同时中举。一时间被传为佳话,更是因为解解元的名声,被朱元璋知晓,对其十分重视,召到身边随时侍候。
洪武二十一年三月初一,解缙以进士授职。侍朱元璋左右,颇受宠爱。一天,朱元璋在大庖西室对解缙说:“我与你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洪武二十一年四月。解缙遂上封事万言,名《大庖西室封事》。在封事中奏陈:
臣闻令数改则臣疑。刑太繁则民玩。国初至今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尝闻陛下震怒,锄根翦蔓,诛其奸逆;未闻褒一大善,赏延于世,复其家乡,始终如一。陛下尝说:‘世不绝贤。’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今陛下好善而善不显,恶恶而恶日滋,或朝赏而暮戮,或忽罪而忽赦。
每多自悔之时,辄有无及之叹。臣又见陛下好观《道德》、《心经》、《说苑》、《韵府》诸书,窃谓甚非所宜也。《说苑》出于刘向,多,战国纵横之论,《韵府》出于元之阴氏,抄辑秽芜,略无可采。陛下若喜其便于检阅,则愿集一二志士儒英,臣请得执笔随其后,上溯唐、虞、夏、商、周、孔子,下及关,闽、漳、洛之书,随事类别,勒成一书,上接经史,岂非太平制作之一端!
若夫配天宜复扫地之规,尊祖宜备七庙之制,奉天不宜为筵宴之所,文渊未备夫馆阁之隆,太常非俗乐之可肄,官伎非人道之所为:痛惩法外之刑,水革京城之役;妇女非帷薄不修,勿轻逮系,大臣有过恶当诛,不宜加辱;顺天应人,皆此类也。近年以来,台省之违纲,不过以刑名轻重为能事,以问刑多寡为勋劳,而御史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