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臣权-第2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磷的早了一千多年。
然后东汉时的魏伯阳、晋朝的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等都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很丰富的化学知识,不过之前都被作为炼丹之用,因为这些在儒家眼里始终是旁门左道,上不得台面,在利用不正当的基础上,甚至还会得到当政者的禁止,所以造成了这些学说始终在民间游走。
经过穿越后的恶补,再加上为了切实的贴近生活来教授学生,庞煌又知道了唐朝的炼丹家马和,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氧气的人。马和写的一本书叫做《平龙认》,书中谈到:空气的成分复杂,主要由阳气和阴气组成,其中的阳气比阴气多得多……马和还进一步指出:阴气还存在于青石(氧化物)、火硝(硝酸盐)等物质中。如果用火加热它们。阴气就会放出。他认为水中也有大量阴气,不过常难把它取出来。这种学说同样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
而火药不是宋朝的产物。孙思邈最早记录了黑火药的配方。他写的《丹经内伏硫磺法》对黑火药的配方就有记载,不过是在宋朝发扬光大的。
“石油”这个这个词庞煌在另一个时空是绝对不会忘记,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竟然是沈括在《梦溪笔谈》这本书中最早记载了石油的用途,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沈括第一个提出了“石油”这个科学的命名的。
这一切都让庞煌对于大明的发展充满了希望,但是在看完焦石献上的铜壳子弹时,还是忍不住的为他们喝彩,当初他只不过是随手画了一个大概,因为他对于子弹的了解。也只是限于网上的图片,但没有想到所造出的东西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这已经是现代子弹的基本雏形了,当然,威力限于火药的成分没有增加多少,而庞煌更多的也是给他们灌输的是霰弹枪的概念,在无法短时间内解决射程问题的情况下,只追求射击速度。
在这种情况下。初步成枪基本上在十四斤左右,枪身较长近四尺,有较大口径和粗大的枪管,这种枪不需要膛线,因为大明现在还没有这种工艺,所以较为简单。在焦石等火器制造局的琢磨下,接受皇上的建议,暂时定为手动转轮式的连发装置。
所谓手动转轮,一次性可以装填八枚子弹,间隙有卡槽。每发一枪用手转动至下一个卡槽,即可以再次开枪。就算是遇到了哑弹也没有关系,转到下一个卡槽即可。
射程大约一百步,准确度不高,但是由于是霰弹枪,所以也不需要准确度,这个重量若是骑兵或者步兵成群的拿着做集团冲锋用,那场面是极为恐怖的。
缺点就是枪膛内容易被污染,盖因火药杂质太多的缘故,每打三轮必须要用通条擦拭枪膛,否则就会有炸膛的现象发生,而且枪身由于所用材质的原因,现在炼钢的工艺还不完善,是将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冶锻的方法,以调节铁中的含碳量的灌钢冶炼工艺。故枪管的硬度需要加强,不过火器制造局已经暂时解决了这个问题,将枪管换成活动的,一旦连发到一定程度后,可以等冷却后将枪管栽下,换上新的枪管使用。
虽然是一个笨办法,但无疑是最有效的。还有一个就是火药爆发造成的热量,会烫伤转轮时的手,庞煌试过,至大一枪就有灼热感,这个问题在大家的讨论下也很快的被解决了,那就是手柄,虽然有些不伦不类,庞煌越看越像大号的歪把卡宾枪。不过总算是没有白来一趟。
剩下的问题,比如说火药改良和往半自动霰弹枪上发展,但是已经不妨碍大局了。更令庞煌感到满意的是,由于现在初期成枪子弹比较粗,所以通条也相对要粗很多,火器制造局彻底改变了枪膛通条的形状,平时有子弹时藏于枪柄之内,无子弹时刻拿出拧在枪管上,作为长枪使用,可作拼杀。
看完并演练之后,庞煌毫不犹豫的就肯定了火器改进的成绩,并请蒋瓛马上报给了皇帝朱元璋。当然朱元璋对于火器制造局成员一律封赏不吝。紧接着布置了在庞煌建议下所产生的关于制式生产任务。意思就是把枪支分解,交给不同的作坊按照既定的规格规模化生产,为了保证产量,甚至可以在奏请之后,将部分零件交与民间制作,由朝廷负责购买,比如说枪支的木柄和通条等等。
不过必须由火器制造局组装完成,子弹的制造也只能通过火器制造局内的作坊完成,泄密者形同叛国,这是灭九族的大罪,庞煌可不想为他人做嫁衣裳,就好像另一个时空说的那样,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对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乃至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起了催产作用。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
而这一切,都会被庞煌拿来开拓大中华民族的疆土。
做完了这一切。庞煌才放下心来,按照锦衣卫火器制造局的承诺。如果按照制式化的生产,在年底至少可以生产八千到一万只新式霰弹枪,子弹到达十万发以上。如果在努努力的话,庞煌想,这可能是送给帖木儿最好的礼物吧。
————————————皇帝的分界线————————————
庞煌的情报终于发回了自己想要的消息,那就是朱棣终于暗中主动向日本的足利幕府伸出了友谊之手,却遭到了一个不软不硬的钉子,因为足利幕府时期。倭国内部的矛盾因为大明的压迫而暂时缓和,但依旧隐藏着很多隐患,从中国学去的儒家文化,使他们遵循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在幕府和大内家族双方的磨合中,双方刻意的保持着戒备。
比如说将水师集结在一起,却分成两个阵营。说的是守望相助,但实际上是害怕擦枪走火的事情发生,而在日本本土,陆军依然阵垒分明,相互守护着自己的领地。不允许有人染指,在这个时候。老奸巨猾的足利义满不顾儿子足利义持的反对,首先提供了大量的粮草给大内氏的水军,但对于其陆军,却是一拖再拖,不做任何承诺。
因此并不算是十分愉快。正如足利义满不敢踏足九州一样,大内盛见也绝对不会走进京都范围之内。防止被对方吞并。
在这种情况下,朱棣提出两个建议,第一,日本、琉球暂时不发展陆地力量,全力发展水军,以应对大明水师,而在辽东,朱棣则会尽量拖累大明军力,使大明水陆不能同时发展。第二,向日本借兵,公认的日本忍者和武士的凶狠,所以朱棣希望日本能够集中国内优势的力量依旧向大明沿海展开滋扰。
说一句实话,这两个建议,无论是哪个执政者都不会答应,何况日本本土两个家族正在对垒,不发展陆军,万一对方藏私,自己随时可以被吞没,更不要说将精锐派去大明演好掠夺了,钱是很重要,但是权力更重要。
无论是足利义满还是大内盛见、今川了俊都不会允许这种事情的发生,所以婉言谢绝了朱棣的请求,日本和李芳远结盟是有目的,但是对于朱棣,始终因为其是大明皇子的身份,有些耿耿于怀。
更何况,日本有自己的计划,李芳远在中间也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这一日,方明谦登陆来到光州,直接面见李芳远,准备向其质询关于在高丽境内发现李芳果踪迹的事情。
为了防止不测,方明谦当然是全副武装,并带领了八百名水军将士随行,小心警惕着,来到了广州高丽王临时行宫,却发现那里上下一片混乱。
经过通传,见到了李芳远,对方的神色也是有些惊惶,就连接待这个天朝上将,也有些心不在焉,追问之下,李芳远才扭扭捏捏的说出实情。
原来,李芳果翻脸了,二十万大军分出了一半,正在朝汉城方向步步紧逼,所向披靡。高丽军失去了李叔蕃,也没有了大将,节节败退,现在正在调兵遣将,由高丽老将李之兰率领,准备前去迎击朱棣的大军。
李之兰是女真人,已经八十余岁了,李芳远之所以用这个人,也显示了高丽王朝的尴尬,首先不说李之兰的年纪,让一个八十余岁的老人出征,本来就是一个很残忍的事情,不过这次出征,李之兰只是因为其的威望作为震慑,真正领兵的则是其长子李飞宇。
之所以说尴尬,是以前李芳远不用李之兰这一系,是因为李从兰其人身份的特殊性。李之兰是高丽和高丽两个王朝的大臣,高丽时期他是叫做李豆兰。
李之兰原来是女真族的大酋长,高丽恭愍王年间,向高丽来投,来投以前他的初名是叫做豆兰帖木儿(佟豆兰)。李之兰的父亲是女真金牌千户阿罗不花,李之兰曾经世袭其父的千户职。
李之兰的“李”姓是李之兰来投高丽,进入李成桂麾下之后。李成桂所赐姓给李之兰的。他被尊崇为青海李氏的始祖,其原因是他和李成桂结拜为兄弟的关系。两人始终有如亲兄弟一般。李之兰的故乡是在北青,而李成桂的故乡是在永兴;所以两人的故乡是十分接近的。
正因为这层关系,所以篡位的李芳远一直不敢重用李之兰一系。现在也算是无可奈何了,而且,还有一个传言,说李之兰的祖先是,是岳飞在出征辽东时,与一位高丽女子生下小孩。岳飞回国南宋,而这高丽女子则无法随之跟去,便定居辽东,依女真族风俗而姓佟,这个小孩就是李之兰的先祖。
对于这一点,锦衣卫的探子早就向朝廷密报过,并以为这是争取李之兰归顺大明的最好借口。在中原人的眼里,岳飞的后代应该是忠于自己祖国的,想来他的后代也不会差了。
不过庞煌早在另一个时空就习惯了高丽人的无耻,对于这份密报大加斥责,认为是侮辱了先烈,严令此事不得提及。高丽棒子恨不得把世界上所有的名人都和自己牵涉上关系这一点。可谓说源远流长,永无休止啊。
这一点先不说,就说逼的李芳远任用自己不想任用的人,可见事态是多么紧急,方明谦纵然心中有疑惑。但是短时间内也不能证实,而且李芳远还扭扭捏捏的说起。李芳果之所以大发雷霆,要兵犯南方。
其中主要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高丽南方容留大明水师,给北方恭让王造成了隐患,曾经用命令的口气派使节过来说过,让其迅速驱逐大明水师出港,否则必灭李氏。
试探着,李芳远好像想请方明谦率领水师到咸兴或者铁山,那里是恭让王的地盘,给北军造成一定压力,以缓解高丽南方的准备不足。但是看到方明谦脸色越来越不善,才醒悟过来,自己这等于是变相的让大明水师离开,连忙改口,几乎要拍着胸口保证,不会受北军的摆摆,脚步将永远跟随天朝的足迹等等……。
方明谦也不好说什么,他是军人,不是政治家,当然没有李芳远表演的淋漓尽致,如真的一样,只好用冰冷对付高丽王室的虚伪。
事有凑巧,但又好像是事先演练过的一般。
方明谦还未走,李芳远还在那里左一言右一语的虚伪时,从外边跌跌撞撞的跑过来一个太监模样的人,是面白如玉,十分俊俏,不过这如玉的脸庞却是吓出来的。不顾的方明谦在侧,向高丽王禀报了一个坏消息。
对马岛宗氏诛杀海盗的事情东窗事发了。
前面说过,对马岛处于对日本的堺港、博多与高丽的蔚山、釜山、荠浦贸易航路的中间,非常适合进行转口贸易。而为了方便贸易,对马宗氏在这几个地方都建立大量的货栈和商铺,有人值守,也有部分护卫力量得到高丽当地的默认。
自从大明水师进驻对马岛后,宗氏大肆诛杀海盗,当然,海盗的窝并不止一处,在海上有很多的岛屿成了他们狡兔三窟之地,当然会有人守护,当知道对马宗氏的暴行之后,开始展开了对宗氏的报复。
但是此时海盗的力量已经是极为薄弱,而且对马岛又有大明水师的驻扎,没有人敢轻易冒犯,于是就将怒火发泄于这些在高丽和日本的商铺和货栈之中。在这个时候,蔚山又叫盐浦、釜山又叫富山浦,而荠浦又叫乃而浦。
高丽王室称此次为“三浦之乱”,这些海盗破釜沉舟,做殊死一搏,从隐蔽处上岸,纷纷潜入这几个地方,对于宗氏族人展开了报复,而对马岛由于被大明水师占据,商铺和货栈早已经断绝了货源,也很少能得到族人的消息,面对如此情景,不由展开了自卫行动。
有的甚至利用手中的钱财,鼓动高丽部分贵族指责高丽当地官府的不作为,因为平日他们销售的日本特产刀剑、苏木、香木、药材、胡椒和工艺品等等,在贵族人群中颇受欢迎,而他们负责收购高丽的木棉、书籍以及高丽人参等等东西由于此次事件暂时停止,引起了高丽一些官商们的不满。
这本来是一件小事,却慢慢的变的大发起来,也可能在有心人的怂恿下,有些往暴乱的方向发展,这几个港口本来由于大明水师的驻扎,所以高丽的兵力本来就相应的弱很多,且大明水师才不会管这个闲事。如此一来,三浦之乱渐渐失去了控制。
搞明白事情原委后,李芳远恳求大明水师给予协助平复暴乱,方明谦不可置否,没有拒绝,也没有答应。只是说考虑一下,需要请示朝廷之后再说。但是在对马岛上,宗经茂和宗贞盛父子二人,得到消息后,好像十分忧心在高丽族人的安危。
多次找到守将罗自立请求援助,得到否定的回答后,有要求放自己的部分族人出去处理事端,仍旧遭到了拒绝,对倭寇本来就没有好感的罗自立,当然不会心软了。他得到的命令就是看护好对马岛上的日本人,坚决不能姑息迁就。
对马岛上一片沸腾,有亲人在高丽的岛民纷纷来到港口驻军行辕处请愿和哀求,岛上一片愁云惨淡。
正在这时,斥候们报告,说从日本方向过来船队,大明水师马上进入了戒备之中,但经过信号得知,原来是遁去日本的宗氏长孙宗盛国、宗盛世两兄弟回来了,还带回了大量在日本本土的产业。(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qidian。阅读。)
………………………………
403 东海风云五
无耻永远属于自卑而又赌徒性质的日本人。
对马岛其实是两个岛,分别是上对马岛与下对马岛。其中,下对马岛的天立山高一百多丈,是全岛的最高点。而上对马岛基本上都是平地,相对高度落差也就三十多丈而已,地形并不复杂。所以对马岛上的主要港口也在上对马岛。
下对马岛的地形就复杂了很多。岛屿中央有天立山,周围沿海平原非常狭窄。大明水师虽然控制了下对马岛上的港口,不过对于下对马岛上那种复杂地形却还未来得及探查。
本来,两座岛屿之间的海峡虽然非常狭窄,几乎能够游过去,但是却总算是分开的,而且主要人口分布也在上对马岛,所以,大明水师登陆对马岛后,却未能对天立山附近进行清扫,也因此留下了隐患!
在罗自立的指挥之下,大明水师牢牢的控制着上对马岛的港口,在上、下对马岛之间的海峡附近,却驻扎了新近集结过来的水师。不过防备十分森严,不允许任何人靠近还是一个原因,就算是为其提供给养的罗自立的部署,也不能轻易过去,听说是在实验什么新型武器。
九月十七,宗氏长孙宗盛国、宗盛世两兄弟的回归。让罗自立一阵轻松,此时的他想,过几天将宗氏三代人往京师一送,那对马岛上就完全属于大明了。
之前宗经茂仍然在大明水师的行营之中,本来将他拘禁在一艘军船之上。船舱中之设备完善。衣服也并非囚犯之物而准许其穿戴大明官员的朝服,食物方面也与罗自立本人相同。只不过为了防范其潜逃。因此窗子上钉上了格子护栏,并有士兵随时监视。
如此的特意安排其中自有理由存在。因为方明谦希望宗经茂能够牵制对马岛上的族人。经过多方查探,其子宗贞盛的威望远远不如其父,把握住宗经茂,就等于打断了对马岛宗氏族人的一条腿。不战而降虽然对大明有利,但是因此也让水师没有缘由向对马岛的武装下手,要想事态就不致演变得太过严重,为由控制住宗经茂本人。
“我孙儿回归。我等离岛在即,将军可否让在下回去安排一些后事,明日一早即回,绝不食言,宗某愿意拿全族之性命保证……。”
宗经茂几乎要跪着向罗自立请求,苍老的白发在那里不住的颤抖,就一夜而已。应该没有什么事,罗自立这样想着,最后还是默默地点了头。
是夜。在房中一家欢聚的宗氏三代,却无人在桌边跪坐。透过窗隙看着不远处已经被大明水师控制的港口。宛如一道黝黑的巨大铁门。港口处于一望了然的平缓地带,如果想从陆上偷袭的话,实在是不太可能。惟一的作战方式只有从海上发动攻击一途而已。
“为了天皇。为了将军大人。”
宗经茂喃喃自语。大明水师的战斗力他们从侧面也了解过了,日本水军绝对不是其对手,他们现在面对的可不是不会游泳的蒙古鞑子,面对的是大明真正的水师。这一点日本上下都很清楚。
不过他们知道大明水师的战斗力,却不知道大明水师的规模。看着港口的军船,想着手下之前探明驻跸在上、下对马岛之间海峡上的近千艘战船。小国寡民的日本,还以为大明罄尽全国之力的水师现在已经齐聚高丽海峡。
只要将这些战船全部葬身海底,那么日本就会安全,大家都这么想。
“父亲。”
宗贞盛开口叫着他。似乎听见了父亲的喃喃自语。
“父亲,咱们这样做值得吗?就算是将敌人的战船全部烧毁,但是他们还会造,但咱们对马岛上却肯定会遭到明军的疯狂报复,家族面临灭亡……。”
宗经茂没有回答。他不是没有听到,只是惋惜儿子的无能,还有自己死后家族跟着这么一个无能的家主该怎么发展。
行事万全周密的宗经茂,在之前就知道大明水师的锐不可挡,凭着对马岛的力量,就算是加上海盗。也不是明军的一合之敌,所以他选择了放弃,当然,放弃的是那三千余名海盗及其家眷的性命,换来的是大明水师暂时的信任。
而他让孙子前往哪个本土送的信中,却包含了一个更大的阴谋,那就是换取大明水师信任之后,等待着机会想大明水师发起致命的一击。
他被羁押在大明水师行营中,其实一直没有断绝和岛上的联系,在对马岛上经营了几代人,瞒过水师将士的能力还是有的,罗自立让他写信唤孙儿回来,正中其的心怀,其实孙儿回到日本本土之后,一直在幕府的支持下,筹措着偷袭的力量。等待着宗经茂的召唤。
对马岛上一直在注意大明水师的动向,主帅方明谦的离去,而不断前来集结的战船在对马海峡之间,直到最近几日,他们发现来集结的大明战船日益减少,直至断绝,才认为大明已经到了强弩之末,该来的,都来了。
于是发讯号让宗氏长孙宗盛国、宗盛世两兄弟回来,所带回的不单有大量的物资,而且在今夜子时,会有大批的日本战船来对马岛进行偷袭。他们不敢在白日发动,因为摄于大明水师的火炮之厉。
“少贰大人好吗?”宗经茂以怀念之口吻问自己的两个孙子。
“在还很年轻的时候曾经跟随少贰大人一起并肩作战。很值得回忆啊,然而因缘巧合却造成了今日这番局面。此事一了,心中再无愧疚,大家为天皇而战吧。”
“主家十分欣赏爷爷的忠心,说无论如何也会保留我宗氏一脉,一定……”
宗经茂听后摇摇头。
“明军在对马集结这么多战船。险恶之心昭然可揭。所以大家为了国家而亡,乃是一件十分荣幸的事情……。”
宗经茂的表情及声音忽然变得极为严厉。继续说道:“没有日本。就没有家族,大家别再说了。时辰一到,按照计划行事便了。”
宗贞盛迫不得已只好把要说的话咽了回去,宗盛国将来自日本的计划说了一遍,此次偷袭,以对马海峡的大批明军战船,消灭明军有生力量为主,让大明水师形不成数量上的优势。
宗经茂点了点头。不再说话。默默的擦拭着自己的长刀,那是主家送给他的礼物。
“盛国,你的看法如何?把你的意见说来听听。”
灯光下,宗盛国满脸锐气地回答道:
“大明水师在对马海峡,看起来虽然是极难攻破的坚强阵容,但其实一点也不可怕。他们的船看起来就像水上要塞。但是集结的太紧密,简直是摆明了叫人以火攻一样。”
宗盛世接过哥哥的话。继续说道:“我的想法和哥哥所说的一样。在强风之日配合潮流走向以火船突进的话,就能够立刻引发火灾。到时候就算是明军的火炮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