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臣权-第2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超过自己的女儿,他有这个把握。
但是解缙呢?
解缙此时正在春雨园中。笑着和解纶、黄金华对酒而饮,同样是无人侍候,但是却是再春雨园中的长亭之内,四周空旷,根本不可能有人接近而不被发现,所以说话也大声很多。
“人都处理了吗?”解缙问道。问的同时喝了一口酒,脸上露出惬意的神色。
“那个小子已经身上绑着石头,并丢进了秦淮河了,这一会估计已经进了鱼肚子里面,二弟的计策的确高明,谁会想到,那小子不但收了那边的钱。还收咱们的钱,死了活该!!!”
所谓的那小子,正是当初领着曾阿牛他们进宗人府的那个侍卫模样的人,他是晋王朱棡的亲卫,但是却同时又受到东宫和解缙的收买,死的一点也不冤枉。
“所谓的顺水推舟嘛!!这件事情,就算是太子不去做,我们也会去做。既然他们要做,何不帮他们一把呢?他死比咱们死要好的多。”解缙有些得意。其实那个收两遍钱的家伙,也是偶然间被他知道的,这次他足足比解缙多话了三倍的价钱,才有这种物有所值的情报在手里。
“现在太子和白莲教有染,而三皇子的部属为了权力害死的,和咱们一点关系也没有。怎么不是两全其美呢。”黄金华说道:“哥哥的意思,是不是该我们大明周报出场了?”
解缙点了点头,随即又摇摇头,道:“现在还不是时候。让方孝孺的学生和东宫的人他们狗咬狗去吧,等咬够了,我们再出场,到时候看谁还是咱们的对手,哈哈……。”
得意的笑了几声,解缙端起了酒,向周围的解纶、黄金华示意庆祝,然后一饮而尽。
“但是我担心,方孝孺那老头不会这么甘心束手被擒的,他们会做出什么反应呢?而万一他们不弹劾太子,不作出正面攻击怎么办?”
“那我们就帮他做出决断,呵呵,老夫自有办法。”
解缙仔细品味着酒的香气,似乎并没有打算将什么办法在此时公布,但是却不知道,现在的局势,已经对他十分不利了,他没有朱标加方孝孺的根基深厚,也没有庞煌加姚广孝那庞大的情报网作为后盾,自己只是一个臣子,也就是太子岳父这么一点优势,但是提前矮子毕竟是只是太子,在没有登基之前,这种优势能保持多久呢?
更要命的是,解缙自以为很了解皇帝的心思,但是他有庞煌了解吗?他没有庞煌分析的透彻和深远,就注定了某些事情的被动。
朱棣这段时间心情愈发不好。就在不久前,朝廷连发调令,北平布、按、都司指挥使三个方面的掌印全部换人。
立法院院长铁铉之子铁福安任北平布政使,云南按察使裘磊平调北平,而北平都司指挥使一职则由济南都司副指挥使何天光接任。这三人朱标先前都不熟悉,待上任后略一接触,除了裘磊还较好说话外,铁、何二人均是表面恭敬,骨子冷淡。
这摆明了就是父皇派来限制自己的。正当为北平官府被父皇控制而忧虑不已时,三个月后,京师又传来惊天消息:福州布政司布政使田雨霖参劾大明东南水师指挥使方俊品行暴躁,虐害军民,且和白莲余孽瓜葛不清。朝廷得奏,马上将方俊废为庶人,带回京师囚禁。同时朝廷诏谕,废除方俊所有官职称号,另委任他人。
这是父皇在明着打击太子一系了。尽管朱棣也听说方俊对于是太子身边的近臣,也就是方让之死有着很深的疑点,平日做事也有些出格,但于如此敏感之时被削,朝廷又岂是为了惩戒这么简单呢?
紧接着,朝廷诏旨又下:致仕官员解缙、方孝孺等十三人被颁布了禁足令,也就是说没有皇上的谕旨,这十三个人永远不能出府门半步,也不允许有人探视。
锦衣卫指挥使李祺调任云南都司指挥使,齐泰接任锦衣卫指挥使的职务。同时京城之中,朝廷官员遇刺一事,又牵涉数十人入狱,皇上有好生之德。广施仁政,钦判这些人为苦役,发于东行舰队之中为水手,永世不得上岸。
一场这么大的风波,就被自己的父皇如此的压制下去了,朱棣由内心深处生出一阵阵的寒意,这次风波中。受损失最大的,果然是太子一系,解缙、方孝孺他们只是禁足,数十人的苦役,而且其中也有太子一系的干将。
而自己呢,原来一向不理会北平吏治的父皇。却没有征求过自己的任何意见,就将北平上下的官员换了一遍,这是为什么?
朱棣突然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感觉。父皇步步紧逼,他的自信心已渐程不支之势。自己刚想伸手南方,就被父皇给砍了下来,难道父皇真的不想传位于自己吗?
朱棣忽然觉得愤怒:自己在北平戍边十余载,虽说没有什么大的功劳。但是作为燕王守国门,又因为自己方法得当的缘故,吸引了大批的文人儒士前来效命,同时也带动了辽东的经济,教育等等。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且自己平日又谨慎恭顺,哪有什么过错可言?为什么要设置这么多的障碍给自己呢?
就这样暗暗想着,心中先是愤怒,继而恐惧。到最后却又感到一丝悲哀。忽然,一个念头从他心中冒起,朱棣隻然而起,急匆匆的在房中转了几圈,却又颓然坐下。仍是拿不定主意。终于,他一把推开槅门,对侍立在远处的侍卫喝道:“去法云寺将智光师傅请来。快些!”
四月十五乃孝慈马皇后忌辰。这一日北平燕王府上下尽皆缟素,太子朱棣与正妃率领在北平的宗室来到位于寝殿右面的宗庙,面对太祖灵位行祭奠之礼。
朱棣行礼时眼泪滚滚而下。在他的带动下,宗庙内一片哀嚎之声。气氛十分哀戚。之所以如此悲痛,一方面固是为人子孙的应有的孝义,更重要的却是为自己前途惨淡而心伤不已。
就在同一天的南京城内,从宗庙出来,太子朱标命太子妃率众人回宫休息,自己则带了侍卫前往东殿议事。
当朱棣踏进殿门时,方孝孺、方中仁、方中宪父子三人与智光和尚已经奉命在殿内等候多时,同在殿内的还有东宫詹事府的张宗浚。
刚刚坐稳,朱标就说道:“孤准备去拜见父皇,不知各位有什么意见?”
当然,朱标所谓的拜见父皇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真正的目的,还是想见见他那个深不可测的父皇朱元璋。
“殿下怕了?”别人不敢出声,但是方孝孺却敢反问道。
“怕和不怕有什么区别?”智光和尚也应声而出,继续说道:“贫僧认为,殿下何苦如此,皇上现在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太子没有应召还是不好冒然拜见皇上还好,去了,往往是越做越错,不去,或许有一线机会!!!”
“住口,太子决议乃是政事,哪能允许你这个和尚插口……。”方孝孺年事已高,但是脾气却是不减,厉声喝问道。他的想法虽然和智光差不多,但是就是不想由和尚插手东宫事务,而且方孝孺隐隐感觉到,自从太子见过这个老和尚之后,心性变的有些不稳,做事也没有了分寸,这是一个不好的兆头。
更何况方孝孺是过来人,明白这些和尚平时满嘴的慈悲为怀,张口就是无欲无求,闭口就是阿弥陀佛,但是吃起人来,从来是不吐骨头的。皇上现在抑佛崇道,太子这样亲近僧人,无疑在别人的眼里是和皇上唱对台戏,而这一点正是皇上会如此对待东宫的原因之一,方孝孺是这样认为的。
“老师……。”朱标看见方孝孺如此对待自己的师傅,虽然在积威之下,不敢对方孝孺斥责,但是已经露出不愉之色,但是智光却好像没有事的人一般。
双手合什,朝方孝孺一躬,神色自若的道:“贫僧知错,但是方大人难道不认同老衲之言吗?”
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儒家的礼教思想让方孝孺闷哼一声,但是却不好再理会智光,只是将头转向一边,任由智光说下去:“老衲以为,皇上如此做。却恰恰是在维护太子,最近京师朝堂之上并不安稳,若真的追究下去,恐怕马上所有的矛盾都会暴露出来,到时间皇上想不杀人都不行了。”
“殿下想想,此时牵涉太子以及两个皇子,三方大臣的争执。一旦挑明,那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刚刚创立的繁华大明就要受到朝堂之上的影响,皇上要不就效法洪武初期的雷霆之怒,妄动杀机,引起朝堂之上的腥风血雨。那是,无论是三方的那一方,都要承受牺牲的后果,皇上为了均衡势力,绝对不可能偏袒任何一方,而且一杀就没有了尽头,殿下试想。结果会是怎么样?”
朱标点头,方孝孺也将头转了回来,这一点他早就看透了,但是没有想到这个和尚也是看的如此透彻,也不能不让他承认这个和尚的确有过人之处。
智光继续说道:“不过那样的话,有违于皇上的仁政思想,所以皇上选择了不杀,也只有息事宁人。但是方俊涉嫌朝廷命官的遇刺,都和他脱不了关系,唯有拿他开刀,才能不牵连太子的声誉。”
智光的一番分析,让本满脸愁云的朱标如沐春风,一时精神大振。和颜悦色的问道:“依师傅所见,孤王下一步该如何去做呢?”
智光微微一笑说:“殿下做事。那岂不是是授柄与人?殿下其实什么都不需要做,自然有他人会去做一切的。”
方孝孺眼角一跳。他当然明白这个他人是谁。当然就是指的方孝孺自己,这个和尚到底看出了什么,在想些什么?为什么这个时候把自己抛出去。
看见朱标沉思之余往自己这边偷看。因此此时也不点破,只颔首道:“也罢,此事由老夫亲自布置!”
“那就有劳老师了!”朱标正好乐得方孝孺自己站出来,也省的他难以开口,听到方孝孺如此说,马上就欣然答应。
时近傍晚,方孝孺父子三人才拖着疲惫的身躯从东宫而归,在路上一直是愁眉不展,两个儿子也不敢打扰哥哥的思绪,所以在进入到方孝孺的书房内之前,都颇为沉闷,十分压抑。
但是进了书房,等老家人方显将茶水糕点端了上来,然后又掩门而出后,方孝孺的眼角却爆发出一种慑人的光芒。
重重的拍了一下桌面,低声说道:“这个智光不能留。”
方中宪和方中仁两人没有一点思想准备,所以吓了一跳,谁也没有想到一向温雅从容的哥哥会说出这番话来。不由一起怔怔的看着方孝孺。
“这个和尚想让我们方家送死,他好独占太子的信任……。”方孝孺眉头越皱愈紧,思索着说道:“以他先前的见识,不可能看不出现在朝廷的局势,但是依旧怂恿着太子让咱们方家出头对抗皇上,其心可诛。”
“不会吧,哥哥,是不是有什么误会?”方中宪一向老实,最像方孝孺年轻时的性格,看人一向不把人往坏处看,所以他左想右想也看不出智光的用心。
“二哥,我觉得哥哥说的有道理!”方中仁说道:“太子明明最需要的是提防两个皇子的坐大,但是在智光嘴里,却成为了直接和皇上对抗,有可比性吗?”
“中仁说的对,皇上想息事宁人,现在为父无论怎么做,采取的办法是多么的牢靠,是多么的合乎情理,都是瞒不过皇上眼睛的,也是皇上所不允许的。换一种说法,现在的局势就是谁动谁死……。”
方孝孺有了支持者,当然可以放心的往深处思索,继续说道:“太子在皇上身边,是最不容易受到牵涉的,而且就算是有矛头指向太子,皇上也会以太子便宜行事为由给予解释,不予追究,所以太子之下,为父等人现在依旧没有受到皇上的惩罚,而解缙等人却受到禁足的惩戒,这就是证明。”
“但是皇上将北平布政使、按察使和北平都司的指挥使全部撤换,这是为何呢?”方中宪问道。
“谁说是撤,一个也没有撤,只是换了而已,你们想想,原来北平布政使、按察使和北平都司的指挥使只是调换去别处,没有一个丢掉官职的。这个举动是皇上要告诫,让太子在一边看朝廷的举动,不要多事的意思。”
“但是皇上为什么这么做呢?他不希望树立太子的威信,然后让太子顺其自然的登基吗?”方中宪又问道:“皇上难道真的想更换储君,而不希望太子反抗?”
“太子就是太子,要登基还管什么顺其自然?幼稚!”方孝孺瞪了儿子一眼,斥责道:“关于皇上为什么这么做,为父也在想,无非是为了激励太子而已,再说了,皇上现在春秋鼎盛,自然不想太子坐大,历朝各代你见过有权力过大的太子吗?如果不打击太子,就是纵容太子坐大,所以为父觉得皇上的做法没有错。”
“哥哥!”在一旁沉思了半天的方中仁终于开口了,但是话到嘴边又有点顾忌似得,吃吃艾艾的不知道该怎么说。看见哥哥脸上已经有了怒气,才大着胆子说道:“哥哥,孩儿有一种想法,不知道该说不该说……!”(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qidian。阅读。)
………………………………
461 方府论政(下)
“有什么话就说,现在房中就咱们父子三人,难道为父还会吃了你不成?”
“哥哥,孩儿有一个想法,也是原来在家乡时,从接触的传教士口中获知的一些知识……。”方中仁说道这里,不由低下头来,有斜眼瞥了一眼哥哥,而方孝孺闷哼一声,因为当初就是不满意儿子接触那些红毛绿眼的怪人,所以才有了两父子的隔阂,现在听到儿子又说,虽然没有大声喝骂,但是心里已经是不以为然了。
那些蛮夷知道什么,连礼义廉耻都说不出来的人,能有什么见解呢?但既然让儿子说,方孝孺也不打算打断儿子的思路,只有不出声了。方中仁看见哥哥没有反应,才大着胆子继续说道:“孩儿也不知道说的对不对,但是觉得皇上现在的所为,似乎有一些轨迹可循,所以才大胆的假设一下。”
“孩儿的假设,正好和哥哥相反,但也不是皇上有易储的念头,而是皇上根本不想传位给任何一个皇子……。”
此言一出,真的是石破天惊,方孝孺马上站了起来,而方中宪却是张口结舌的不知所以。
“逆子,你知道你说的是什么?要是传了出去,我们方家还会有活人吗?光是朝堂之上的口水,都可以使我们方家九族皆灭了!!!”方孝孺虽心中十分恼怒,但是对于这个敏感的话题,还是不敢大声的喝骂儿子,只有压低声音低吼道。
“孩儿是胡乱猜测,但是心里隐隐觉得会是真的,也许孩儿的假设是错的,也可能是孩儿的表达不当,以至于哥哥和哥哥误会了……。”方中仁低语道,其实他也知道自己的这个想法是多么的惊人了。如果皇上不准备传位于任何皇子,那么想传位给谁,传位给别人还会是现在的大明吗?
这本来就是一个帝王的大忌。但是在方中仁心里却有着十分强烈的预感,但是限于儒家思想的桎梏,他不知道该如何来表达,因为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之中,就算是有这种想法也是一种罪过,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
方孝孺看着这个不争气的儿子,不知道如何是好。他真的害怕儿子的冲动害死了全家族人的性命,所以根本就不允许这个话题继续下去,而且他还要想办法尽快打消这个念头。
这个话题就此打住了,然后继续着关于怎么对付智光的话题,在方孝孺心里,是绝对不允许太子身前有一个威望超过自己的人存在。特别这个人也正在针对着他方孝孺进行着筹谋,他更不允许这个威胁继续发展下去。
在方孝孺的心里,皇上是受过儒家教育的人,根本不可能逃脱儒家的思想禁锢,就算是强势如太祖皇帝又如何,不是照样需要按照立长立嫡的传统继续下去吗?否则也不会有当今皇上的现在。
而当今圣上也不会破除这个规律,他就算是对太子不满。就算是觉得太子不是继承大统的人选,但是为了大明的千秋万代,也会按照游戏规则继续下去,否则怎么规范皇位的继承,历朝各代的皇帝都不敢破坏这个规则,当今圣上也不会的。
正因为有这种想法,方孝孺此时才将怎么对付智光和尚作为首先的要务,因为他根本不担心太子的地位问题。
而方孝孺在欣慰太子地位更加稳固的同时。也对那个智光产生了深深的忌惮。将其铲除的心思也更加坚定了,这个和尚不简单,要是继续留在太子身边,自己在世时还可以和其对抗,一旦自己老去,恐怕太子登基后,无人可以超过这个和尚的尊崇。大明坚持了这么多年的崇道抑佛的政策也会随之改变,那么在佛教的报复之下,不知道有多少道教的人会受到株连。
对于宗教的事情方孝孺并不感兴趣,但是对于自己的地位问题。他就不能不正确对待了,在方孝孺下决心的同时,京师的朱元璋会怎么想呢?
五月十八日之后,陕西都司徐辉祖、提刑按察使张亮、西北都司指挥使楚越、以及秦王府长史杨镇等奉旨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京城。
几天前还颇有凉意的南京忽然暴热起来,这几位封疆大吏在府中或者驿站里汗流浃背又累又乏,但各人的心里都惴惴不安地猜测着皇上突然召见他们的原因。几乎都思虑到十有八九是皇上垂询重大问题,他们排除了因许多日常军事、政务被召见的可能性,都想到是最近风声最劲的西北勇王之事。
特别是徐辉祖、楚越认为,这期间关于秦王朱樉的流言蜚语,是影响皇上最近决策的主要原因之一。传言是这样的:
买的里八剌在中亚一带的战事十分顺利,用分化的办法,离间了奥斯曼帝国的几个王子和其君主之间的关系。然后逐个击破,基本上将奥斯曼帝国瓦解了,就算是留下部分的参与,短时间内也成不了什么气候。
买的里八剌也是损兵折将,本来应该驻军整肃的,可是不知道买的里八剌吃错了什么药,也不知道买的里八剌有什么目的,竟然在安哥拉附近开始聚拢人马,但是好像又不是继续围剿奥斯曼帝国的残余,或者是进攻拜占庭帝国的打算。
而且据一些威尼斯来的商人声称,买的里八剌因为大明皇帝日渐衰老,也很担心没有稳定的后方,所以准备给大明皇帝施加一定的压力,不排除会挥师东进,以逼迫皇帝快速下定决心。
这些传言,连徐辉祖他们自己也并不知其究竟,将信将疑,也以为未必是空穴来风,那些商贾们的消息灵通着呢。但是他们不明白皇上为什么要召见他们进京,难道要对买的里八剌进行防范吗?但是在他们进京之前,二皇子仍旧在陕西对于供应买的里八剌的军需进行调度,皇上也没有明令阻止,而且五月初才为买的里八剌运去一年之中最大的军需筹备,看着有点不像啊。
而且,这些和秦王府长史还有提刑按察使张亮有什么关系呢?军政分家,他们都是各属于藩王和刑事的范畴。
但是蛇有蛇路,鳖有鳖路。螃蟹有斜路。不到两天,这几位大臣通过各自的途径打听到皇上召他们晋京的意旨:竟然是审查二皇子的军需账目之事,朝中御史们有人上了密折,举报二皇子包庇贪墨之人,暗中侵吞送往西北买的里八剌之处的军需,皇上震怒,要亲自动问。
徐辉祖、楚越闻讯大惊。提刑按察使张亮则处之泰然。杨镇作好如实奏明真相的准备,同时心里都想,难道皇上是准备拿二皇子开刀吗?
说一句实话,西北最近就是不太平,不但有地方的军政长官,还有一个实权的藩王朱樉。有一个代天巡狩的驸马爷,更有一个在西北待了十余年的徐辉祖,几方的权力已经有些重叠了。
这种情况下,对于有一些官员已经不知道该听谁的号令,但是在徐辉祖等人的号召下,也正在往二皇子一系之中靠拢,难道皇上害怕陕西成为二皇子的天下。所以将他们召回,防止二皇子的坐大,或者是为二皇子的这次军需短少风波做替罪羊吗?
在一片惊涛骇浪中,杨镇忽然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他秘密的被召至驸马府,请他去的,正是大长公主的驸马庞煌。
与此同时,徐辉祖回到了自己很久没有回到的魏国公府邸之中,徐家的魏国公府位于南城大功坊内。因徐达死后追封中山王,京师百姓亦通称其为中山王府。
这一日中山王府前的徐府街上鼓乐齐鸣,刻着太祖御笔亲书“大功”二字的牌坊下,世袭魏国公徐辉祖终于算是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宅院。这时,徐增寿一直在朱标麾下效命,而魏国公府中,只留下参谋部佥事徐膺绪与徐家的三小姐徐妙儿。一起迎接哥哥的归来。
当初徐妙儿和徐增寿两人支持朱棣,而徐膺绪保持一定的中立,所以在事态稳定后,徐增寿被遣往燕王朱棣的麾下效力。帮助其节制三万余的北平汉军,徐膺绪一直在五军都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