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臣权-第2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种情况之下,让她该怎么办?

    皇帝如果不是身体越来越差,李贤妃可能还会慢慢的等待时机,为儿子打下更好的基础,反正皇帝的身体一向很好,而自己儿子又不是最小的儿子,不及,不像是老大、老二,现在已经是三十多岁的年纪,潜邸的家臣都换了几届了。就算是老大、老二不着急,他们手下的家臣也着急啊!

    着急就会出差错,那就是李贤妃的时机,也是自己儿子闽王的时机,但是这一切,都随着皇帝的一道旨意失去了平衡,一切不得不提前运作起来。

    到底是谁在搅局?这个问题困扰了李贤妃好久,慢慢的将字条在手心中揉碎,随着漫步撒在了坤宁宫的周围,李贤妃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也并没有进入,半晌,竟然又渐渐的朝奉天殿的方向走去。

    这次,并没有要求通报,李贤妃转过屏风,与礼部尚书谢伦打了个照面,谢伦赶忙施礼。贤妃李贤妃鼻子踪了哼,看也不看他一眼,径直走进了西阁。

    “贤妃,”还没等她站定,朱元璋抬头看见,并没有责怪他直接进入,而是劈面问道:“你都知道了?”

    早已准备好回答皇帝的责问,说:“皇上英明,你在早些年就立有条律,后妃不得干政,臣妾不敢多言。”

    “朕要你回答,有甚不敢言语之理?”

    朱元璋的话语中有了一丝嘲弄,但是不知道是嘲笑李贤妃,还是自嘲而已,后妃不得干政。是自己定下的,但是在现在特别是在这里形同虚设,不过当初借鉴一下唐朝的经验,真的没有考虑这么长远,看来自己不如前宋控制后宫良多啊。

    “臣妾遵旨。依臣妾鄙见。靖海侯门前之事,只是一些不明真相的学子受人煽动,一时冲动之举,朝廷只需派遣大员前往安抚,自可轻易平息,臣妾。。。。。。。”

    朱元璋嗯了一声,李贤妃嘎然止语。

    “说下去呀,朕听着呢。”

    “是,”李贤妃见皇帝眯着眼,并无不悦之态,接着说道:“但异姓封王之事。已经动摇国本,所以臣妾希望朝廷彻查,但是相信与太子殿下及两位皇子无关,恐怕是另有其人,臣妾想一定要倾尽朝廷之力,也要将此举抹杀在萌芽之中。。。。。。。”

    “好一张伶牙利齿。”朱元璋抿了口茶,挪榆说:“你随朕十年了。今日第一次发现,原来朕的贤妃,不但擅长权谋策划,还是位能言善辩的巾帼英才。”

    “恕臣妾直言奏呈。”李贤妃一时猜不透皇帝的心思,但为了把自己连同儿子置身事外,也顾不得许多忌讳了。接着闪烁其辞地补充说道:“皇上圣明,乾纲圣裁,其实臣妾毋需多言,也自然放心。”

    生疏了,与皇帝的距离已经渐渐的远了。这是李贤妃此刻心情的表现,近十余年来,特别是儿子出生之后,随着儿子的成长,她的心思也全在儿子身上。却不知不觉中与皇帝的距离拉远了,再也恢复不到初进宫时的那般受宠,或者是那些年的亲密了。

    “那贤妃的意思,这一切都与你,与你无关了?”

    朱元璋问的很直接,没有半点犹豫,要是换做别人,恐怕无论是或者不是,都会被吓的颤抖称一团,但是李贤妃却听到了“贤妃”的称呼,却算出皇帝并不想真的怎么样自己,最多不过是敲打一番,连忙回道:“皇上,的确无关,为了表明心迹,臣妾愿自锁深宫,请皇帝派遣得力之人彻查,结果出来之前,臣妾愿意在宫中守候。”

    摇摇头,朱元璋道:“那也不用!!”

    停了一下,慢慢的继续说道:“大明安稳的太久了,以至于大家都忘了很多事情,江山是朕拼打下来的,那时蒙元之祸刚刚平息,朕用严刑苛法整肃江山,朕登基这几十年,一直想平复当初的影响,可能是这样,才让大家以为,朕是软弱可欺的吧!!”

    李贤妃听了之后,心里震动了几下,接着听到。

    “朕其实崇尚无为而治,并因此抬高道家的地位,而《道德经》也的确是本奇书,他告诉了朕很多东西,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到了今天,朕却要问一下自己,难道朕真的是无所作为,才令大家这么失望吗?”

    这几乎自责的,又像是在喃喃自语,李贤妃听着却觉得有些心疼,慢慢的走进朱元璋身边,低声说道:“皇上。。。。。。。”

    朱元璋从沉思中醒了过来,看着走近自己的李贤妃,问道:“贤妃,你说说,大明需要一个什么样子的皇帝?”

    “需要一个像皇上,像您一样的皇帝!!”

    回答很圆滑,李贤妃恢复了往昔的狡猾,不动声色的说,听到这个不是回答的回答,朱元璋苦笑着摇摇头,恐怕这辈子,自己也听不到这个问题的真实答案了,因为自己是皇帝,难道大明真的不能没有皇帝吗?

    这又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朱元璋也不能把这个问题问出口,他害怕吓着李贤妃了,虽然跟了自己几十年,但毕竟这问题太敏感了。

    摇摇头,接着对李贤妃说:“贤妃,有些事情你做了,朕知道,但是朕不想怪你,一直以来,朕也没有问过你,但是,朕不希望,最后跳出来的是你,知道吗?”

    “齐家的事情,你不要管了,宇儿能做到现在的地步,也很不错,这件事情,朕会交给他去彻查,但是贤妃你就不要插手了,作为娘亲的,向着儿子是对的,但是盲目的宠溺,那就有些失去方寸了,总要看看他的能力合适不适合才对。就算是给他们一个考验。”

    一脸震惊的,没有想到是这么一个结果,李贤妃本来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吃了一次闭门羹,还要厚着脸皮再次见皇帝。主要是为儿子撇开关系,生怕儿子牵连到这件事情里面,因为李贤妃知道,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皇帝不可能像是以前那样子不闻不问了,皇帝的性格他很知道。什么时候会出手,什么时候不会管,李贤妃心里明明白白。

    所以这次李贤妃已经做好了牺牲部分利益的准备,也要脱身出来,他知道,所谓老三的所倚仗的福建、江南世家。都气候不成熟,大明才立国多久,那些江南世家只是新贵而已,远远不如一些老牌世家,李贤妃始终没有往自己儿子身上想,她也知道自己的儿子一直处于劣势地位,根本没有任何希望可言。

    唯一寄望的就是许诺给她良多的那个皇子。但是没有想到皇上竟然会下这个决定,真的很出乎她的预料之外,难道皇帝意思是中意老三吗?李贤妃的心里剧烈的跳动起来,想了一下,苦笑着摇摇头,杜绝了这个想法,只是脑子快速转动着,看怎么能帮到儿子。

    因为皇上的这个举动,无疑也是把几个有希望的皇子架在火炉上烘烤,这种境地。齐泰一家人的下场在哪里放着,儿子一个不留神,恐怕就陷入了其中。

    该怎么办呢?仿佛看到了李贤妃的心思,朱元璋冷笑道:“贤妃,看来你还是没有把朕的话放在心上。朕说过,你不要管,让宇儿自己处理,你想什么朕心里清楚!!”

    “臣妾不敢!”李贤妃连忙躬身请罪道,但是朱元璋的眼光始终盯在她身上,良久,西阁内陷入了一片寂静,过了一会,朱元璋又道:“刚才你不是说要自锁宫中吗?朕如你所愿,失去这个机会,宇儿和你,什么也不要想了。”

    朱元璋相信,以李贤妃爱子心切,绝对不敢冒险,这次他说的很明白,如果李贤妃插手,自己儿子就彻底的失去了逐鹿问鼎的资格,在这种大是大非面前,李贤妃知道自己说的出做得到,所以应该不会乱来了。

    看着一脸彷徨似乎有些凄凉的李贤妃,朱元璋没有来由的心里一软,柔声道:“朕会派遣驸马都尉裴伦、还有首领太监协助他的,贤妃放心吧。”

    正在这时,值日侍卫走了进来,禀报道:“皇上,闽王殿下奉旨求见!”

    李贤妃没有来由的肩头一抖,似乎就想回过头去看看,朱元璋却好似知道他的心思一般,说道:“贤妃,你回宫歇息吧,顺便准备一些午膳,朕现在还未用餐,有些饿了,稍后去你宫里用膳。”

    知道事情没有办法挽回,皇帝也肯定从现在起不想自己见到闽王,李贤妃只有领命,从另一侧出去,竟然真的连远远的望闽王一眼也不去了。

    朱元璋坐直了身子,从笔筒中拿出一只狼毫,才说:“叫他进来。”

    宫女走过来将彻座摆正,侍奉皇上将面前的宣纸展开,然后端过一杯新沏的热茶,放在御案上,退步一旁躬立着。

    闽王步履轻捷地走进奉天殿西阁。这是一位二十来岁的年轻王爷,瘦削的身材,清癯的面孔,细细的双眉下闪着充满睿智的目光,就和当年的朱元璋一样。

    头戴乌纱折角向上巾,身穿红袍,盘领窄袖,袍的前胸后背及两肩皆绣织金色盘龙,腰勒玉带,足登皮靴,显得俊逸如同一个儒生。只见他疾步走近御案,便要跪拜,朱元璋摆摆手,示意他坐下。

    “父皇……”

    闽王在御座东首前铺着绣垫的椅子上刚坐下,便探身欲说,见朱元璋皱皱眉头,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拿起御案上谢伦刚刚送来的奏折,翻阅着。

    “宇儿,大臣们在早朝时的言奏,你都听清了么?”

    朱元璋边看奏章边问闽王,眼睛没有看他。后者欠身回答说:“父皇,儿臣都知道了。”

    “你觉得他们说得有理么?”朱元璋从奏章上将目光移向闽王,食指敲击着左手拿着的奏章问道:

    “还有,关于齐家门前士子的静坐,异姓封王罢学的事情,你可都清楚了?”

    闽王在被宣召觐见之前,已经被告知了详情,但此时见皇帝威严地逼视着,连忙说:

    “父皇,儿臣惶恐。。。。。。。”

    “什么惶恐不惶恐!”朱元璋将手中的折子递给闽王,后者急忙伸手接住,“你把奏折拿去,按照大明律法,先召集宗人府内务府,如何处置,收集一下意见向朕作个交待!”

    “儿臣遵旨!”闽王离座躬身说。朱元璋推开御案上的茶杯,用力过猛,水泼了出来,宫女们迅速走向御案边移开堆积如山的奏章。听到朱元璋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来:

    “皇亲国戚犯法,与庶民同罪。”

    闽王嗫嚅着想说什么,朱元璋向他挥了挥手,便不敢再说,转身欲走。

    “慢!”

    “父皇还有什么教谕?”

    “驸马都尉裴伦前往西安巡查后回京,听说已经快到了吧?”

    “明后天可到。”

    “嗯,你去吧,到时候他会帮你处理一些事情的。”(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qidian。阅读。)
………………………………

487 几个场景

    闽王离开西阁后,朱元璋深深地叹了口气。这个儿子可不像是眼前那样懦弱,而表现出这样的模样,扮猪吃虎的本事,看来还是不小,不比自己当年差啊!!

    朱元璋心里清楚,面前的儿子没有这么简单,在福州经营多年,而且有李贤妃的照顾,李杰等人的教导,别的没有学会多少,就是隐忍这一条,倒是炉火纯青了许多,但是查查齐泰这条主线上发生的许多事情,还真的要这个儿子出马比较合适。

    太子身边多是想拉齐泰父子下马的人,而且不知道变通的人多,让他们去查,他们肯定要以平士子愤怒为由,不要说查学子闹事的原因,恐怕重点就是要给齐泰父子定什么罪名了。

    老二也不行,老二京师以及江浙的势力太重,是需要平衡一番,倒是也能给一个中肯的结果,但是无形中,作为老二那一般人马,肯定要借着事情铲除异己,争取到最大利益,而自己这个皇帝,只能在皇宫内坐井观天,很多事情自己肯定还是不知道的。

    只有闽王,对齐泰父子的苦楚应该知道一些,因为闽王获利最大的,无非就是海上贸易,相对应该会同情齐泰父子一番,只要李贤妃不插手,回头朱元璋再把李杰等人调回来在京师控制住,那么就说不定能测出个深浅来。

    清华义学,天下士子向往之地,怎么也不能乱,该找个人去镇压一下场面了,派谁去呢?方孝孺?解缙?李荣。都不行,他们都已经陷入的太深了。恐怕在帝位之争中。很难脱身,谁去都免不了利益的挣扎。何必让这些臣子晚节不保呢?

    朱元璋陷入了沉思,清华义学对于他来说,无异于他远久记忆中的清华北大,何况这个学府是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在他的心目中,地位甚至比这个皇帝位置还要重要,怎么能乱,怎么也不能乱!!!

    真的会乱吗?

    ========================皇宫的分界线==========================

    方孝孺斜靠在铺着貂皮褥的躺椅上,震怒之后。觉得一阵晕眩,胸口同时隐隐作痛,心跳得很快。

    年纪不小了,近二十多年在北平这个算是苦寒的地方,久了便染上了这种心疾,后来时好时坏,时轻时重。虽然太子他从民间找了不少名医,也动用了不杀皇宫内的御医。特别是回到京师之后,更是延请了许多御医。但是始终不得治愈。

    大都说要其清心寡欲,心境平和的调养。“唉!要清心寡欲,说得容易做却难啊!”

    方孝孺在躺椅上眯着眼睛想起御医们曾经劝慰他的这些话,不无感慨。眯起双眼,只觉得金花迅叠,不由得又忧虑起现在的时局来。

    太子虽然睿智。但是有些软弱,无论谁在太子的位置上呆久了。都是这样,何况朱标在太子的位置上近三十余年。从不懂事的稚童到三十余岁的成熟,大都是在这个位置上,可能早已经被磨去了棱角。

    但是令方孝孺生气的,并不是太子的事情,而是即将到来的士子动荡。

    三天过去了,在表面上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礼部在按部就班的布置这迎接靖海侯回京师的欢迎礼仪,为了表示皇帝对齐泰的恩泽,特命皇太子在镇江迎接,届时文武百官在中华门观礼,而齐家父子将在哪里接受皇上的检阅,并献上各国贡品、国书以及奇珍异宝。

    而齐泰门前的那些书生,自然由解缙等人前去解围,并证实了皇家的说法为齐家辟谣,大都散了,就算有几个顽固的,也都被威胁说取消来年的春闱资格后,渐渐的消失在人海之中,至于有没有被监视,有没有做出一些错误的事情,那谁也不知道了。

    闽王受命召集宗人府宗亲,讨论有关事宜,是什么事宜,谁也不好说,至少这三天没有消息传出来,而驸马都尉裴伦刚刚从西域回来,也没有来得及和公主温存,就被拉了进去,再也不见出来。

    一切都是歌舞升平,就连方孝孺也觉得天下太平的时候,今天早上却传来一个不好的消息,齐泰父子的船队已经到了镇江,而皇太子也按照礼仪迎接到了,可是却在镇江,被一些学子困住,连太子出面都不能解决,其中,大部分都是清华义学的学子,也算是半个天子门生,谁也不敢动粗,就连太子也不敢,就那样不冷不淡的被拦住了。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劝齐泰负荆请罪,父子负荆进京,船队不能再往前行走了,而根源还是在这个异姓封王上。

    京师都已经辟谣,太平了,而清华义学的人还是不肯放手,被皇上派去清华义学的谢伦都做了些什么,难道就是他煽动的吗?

    这些学子,怎么就这么相信谣言呢?方孝孺头痛欲裂,心跳加速,到底是哪个有心从?中作梗呢?

    且不说方孝孺在哪里养病抑郁不安。

    此刻,半山园中却是一片祥和。所谓王荆公半山园,其实不过是在离南京城七里半到钟山也是七里半铜井倍之半山里修建的几间草堂而已。三十余年前被潜邸的皇上征用,后来恢复了原样,按照读书人的说法,是皇上为了缅怀王安石所为。

    从那以后,更有许多文人学士缅怀宋朝江宁府的王安石,纷纷前来寻踪怀古,不知是哪位书家以苍遒古拙的行草制了一块《怔荆公半山园故居》的匾额,然后附会、传闻、吟诗、作文,使得这个寂寞多年的半山园便成了京师的一个名胜古迹。

    内阁大学士李荣与前内阁大臣解缙、江南黄磊此刻在半山园聚会。他们选了这个地方聚晤,一来图个清静无市嚣之扰,同时他们都十分仰慕这位拗相公的文才气节。有意凭吊他在钟山的偃影之地,天下着小雨。钟山半隐半显在湿濛濛的雾气中,岗峦上草绿花红。时鸟啁啾,几横坐牛背的牧童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吹着笛子浴看苍茫的烟雨。

    “果然是清逸灵秀之地,不怪王荆公选了这个地方隐居。”黄磊感慨地说,“这里又还是谢公墩故址吧。”

    “正是谢公旧宅,”李荣道:“王荆公有诗为证,‘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可见王安石半山园必是谢公墩故址无疑。”

    年近古稀的解缙矜持地笑道:“其实京师有两处谢公墩,孟端兄世全兄知否?”

    黄磊来京师的较少。他一直在江南一带游学授课,这次前来,却是受了李杰的邀请,谁知来了没有几天,却被李荣、解缙两人邀请过来,所以诧异道:“噢?还有此说?大绅兄请述其详。”

    解缙抿了一口宜兴雀舌,口若悬河地说起来:“谢灵运曾撰征赋曰,视治城而北属,怀文献之悠扬。李太白有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序云,此墩即晋太傅谢安与右军王羲之同登,超然有高世之志。于时营园其上,故作是诗,所谓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云云,那个谢公墩却不是拗相公诗中所言谢安旧居。我们今天登临的这个谢公墩才是王荆公当年的半山园旧居呢。”

    黄磊轻抚美髯,眯着双眼。听了解缙之言,不以为然,笑而不语。他知道解缙几十年前便常好以王荆公自诩,所以对这里很是了解,也不疑有他。

    解缙见黄磊矜持微笑,便问:“敬夫兄不以为然么?”

    黄磊笑道:“大绅兄此说,山人未曾听过,还请指教。”黄磊,浙江永嘉人,字敬夫,号红叶山人。

    解缙并不客套,说:“城东原也有座半山寺,旧名康乐公,因谢玄曾受封康乐公之故,至其考谢灵运仍然袭封,今以坊及谢公墩观之,兼及王荆公诗中所述方位,显然指的是这里。而冶城北郊的那个谢公墩才真正是谢玄旧居,与此相距甚远,王荆公在诗中误把谢玄当作谢安了。”

    “大绅兄果然强闻博学,稽考入微,”黄磊赞道,“王介甫罢相隐居于此,虽然弄错了谢公墩的方位,却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解缙说:“我倒是喜欢介甫《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黄磊接口吟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想大绅兄一定是触景生情,介甫这首诗意恰似写出大绅兄时下心境。”

    被黄磊这么一点拨,似是触动了解缙的痛处。他缄默不语,遥望细雨中的翠绿岗峦,心中不是滋味。

    解缙离开官场很多年了,心里却真的有些不甘,自己在内阁时,被人称作为印章宰相,说的就是有权力,但只是盖章的权力,一切都在皇帝的旨意或者同僚的建议中度过,几乎没有自己的政见和主意,在他自己看来,是皇帝看不起自己,又碍于自己的名声,特地让自己当几点内阁大臣应场景而已。

    但是这些话他哪里敢明说,已经沉寂在心里很多年了,没有想到被黄磊点了出来,不由暗自心惊,心想永嘉学派的高人,果然是看的通畅,竟然借着几句话,就能点出我重返朝堂的心思。

    黄磊自然对解缙的想法感到太危险,于是暗自劝道:“大绅兄深的皇上的器重,已经是国之柱石,而且在民间声望崇高,听说前几日在齐家府邸之前,只是几句话,学子们都已经散去了,可见大绅兄的影响非同一般,何必还要去多想什么呢?”

    解缙笑道:“敬夫兄好灵敏的消息,不过刚来一日,此等丑事也被敬夫兄见笑了。”

    摇摇头,黄磊说:“皇命加身,领旨分忧,又是深的士子爱戴。哪里算是什么丑事,大绅兄谦虚了。”

    两人只顾说话。却将李荣放在了一边,半晌二人才发觉。便转了话题,连忙向李荣致歉,三人之中,黄磊只是山野之人,虽然民间声望颇高,但是并无官职,只是暂时为三皇子的幕僚身份。

    而解缙告老多年,却有个国子监祭酒的身份,虽然是闲职。但是算是桃李满天下,而最有身份的,就算是李荣李阁老了,现在正是当权人物,虽然他们约会之前,说明了是以文会友,不说出身,但是解缙和黄磊将其凉在一旁,也觉得不妥当。

    但是三个人心里又是清清楚楚。之所以三人凑在一起,却不是什么志同道合,而是暗中的三个皇子的代表,算是谈判。还是算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