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臣权-第3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五千死忠部队,竟然夹杂有近二千的家属。别的不说,光是在机动性方面,就远远地比不上大明的正规精锐部队。
就这样,六月二十七日,金刚奴在一座名为无名山中遭到大明军队夜袭。就在全军精疲力竭地陷入熟睡之际,立刻又被噩梦给惊醒了。当金刚奴跳了起来坐上马背之同时,叛军早已溃不成军,而官军也已杀到。
一度突破官军包围的仇占儿。单骑折返战场,手舞长枪地阻挡在两军阵前。虽然奋勇击毙六七人。但是官兵数量岂止这些,从黑暗深处不断涌出的人潮。仿佛永无止尽一般。
就在仇占儿即将力竭之时,陈二舍、金刚奴等人亦火速赶来救援。在满天星斗之下,两军陷入混战。刀剑之鸣响与人马之叫声重叠交错。血腥之气味笼罩着整片大地。
“残败之鼠辈,竟然不知大义,胆敢反抗天兵?根本连活命的价值都没有。”
嘲讽之际,同时长枪一闪贯穿了陈二舍喉咙,正是定西军主将平保儿。对于喷血落马之陈二舍他看也不看地大声命令部下:
“金刚奴在哪里?别让他给逃了。”
此时金刚奴正骑着一匹有着黑白斑点的马匹,在微薄兵力的守护之下突破重围。定西军斥候如老鹰般锐利的目光,忽然发觉黑暗的角落之中浮现出一匹斑点马的影像。
“别让那个将领逃走。说不定就是金刚奴。”
挥起了沾满陈二舍血迹的长枪。在队伍前方带领着兵将们亲自追赶。阻挡者无不被撞倒、挥开,或是击落。他以驱散羊群之猛虎般的气势直逼金刚奴。
金刚奴害怕了。他虽然不认得追赶自己之人的长相,但是却知道他是定西军之中屈指可数之猛将。一旦被追上的话,那可就万劫不复了。正当他有些绝望的时候。
仇占儿立刻将在场兵力分为二路,一路守护着金刚奴继续逃亡,另一路则自己亲自指挥,在崖壁上不断地向定西军投掷着大大小小之石块。由于山道相当狭窄,就算定西军多么训练有素,仍旧无法完全躲过倾盆而来的岩石。
也因此成功的吸引了定西军的注意力。一路踩着岩石好不容易才抵达坡道之上。只见仇占儿只有一人挽着手臂,闭目端坐,一副从容就义之模样。
仇占儿原本是个人品较为出众的人物,身上的银色胄甲和战袍也非等闲之物。因此给人一种错觉,以为他就是叛军主将金刚奴,也是理所当然。
“你就是金刚奴吧。快从实招来。”
被盘问之时。仇占儿相当不悦地将脸背了过去,不发一言。越来越相信他就是金刚奴的定西军们。为求确切回答又再次向他询问。此时看见金刚奴已经率领余部走远,终于开口。
“是的话又如何?”
极为模棱两可地予以回答。定西军兴奋地叫了起来。抓到了逆首。岂不等于围剿已经结束,而按照新的军功平定方法,他们的家人都能得到妥善的安置,这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因此也放松了继续追击残敌的心思。
就这样,仇占儿的演技不单救了金刚奴为定西军造成了麻烦,还帮助其成功的带走了一部分有生力量。平安命人将仇占儿带到自己面前,准备冷冷地予以嘲讽,并给予劝降。
生擒金刚奴并劝服归降,这是皇上亲自颁下的诏谕。平安只能暂且抛开个人想法,不敢有违圣命,虽然他心里颇为不以为然,认为皇上过于抬爱这些叛逆,但姿态还是要做的。
对此仇占儿显得更加冷漠,同时仍继续保持沉默。定西军士们被他的态度激得满腔怒火,但仍隐忍不发,平安命部将把其手上之枷锁解下。这时候来到本营的其他部将大叫道:
“此人并非金刚奴。我问过了五六名俘虏,都说是别人。金刚奴似乎已经逃逸无踪。”
现场立即引起了一阵骚动。被带到此地的俘虏们证实了这个部将所言之事。几个抓住仇占儿的斥候表情再度转变。怀着怨怒狠狠地瞪着面前的这个人。
你这家伙,原来不是金刚奴。竟敢卖弄替身伎俩可助他逃走!你是谁?
“喔,终于明白了吗?本人姓仇、名占儿,你们好好地记清楚了。”
“可恶,竟敢欺瞒吾等。”
“我几时欺骗了你们?我可从未说过自己叫做金刚奴啊。是你们自以为是地这么想的不是吗?要恨就恨你们自己的愚蠢吧!”
仇占儿哄然大笑。李恒的双眼冒出了愤怒的火花。然而在停顿片刻之后,也有些佩服此人的胆识。
这个人要不是叛逆,倒可以成为定西军麾下的一名猛将。虽然是逆首。但却不是皇上指定之人,只能杀之了事。否则无法给那些辛苦的斥候们一个交代。
仇占儿被诛,陈二舍在战死。何妙顺在西安城被捕捉,只逃走了一个金刚奴,也算是大获全胜,定西军暂时在沔县周围驻扎,对这附近地区实行军管,只等待皇上派新的官员过来,因为原来沔县的官员,没有一个和叛军脱得了干系的。
金刚奴好不容易又再次逃脱了。其境遇固然凄惨,但是心境却更悲痛至极。他先是被朝廷藩王扶持。然后被剿灭,再被扶持,再被剿灭。这次在定西军的完美突袭之下,竟然在诸葛武侯的故里,号称十万军都攻不破的定军山中一夜之间遭到毁灭。
四大天王中陈二舍、仇占儿被杀,看来何妙顺也好不到那里去,这些自洪武三十年以来,自己所信赖的部将们全都战死。士兵们也大半不是死亡就是遭到俘虏。
总算摆脱了定西军追踪的金刚奴从精疲力竭的马上下来之后,自己也因为疲劳过度而倒在地上。群山耸立的东方慢慢地升起了一道晨曦之白光。因为仇占儿的演技而逃脱出来的叛军现在也聚集起来吧。不到三百人,金刚奴泪流满面。
顿时陷入气馁之中。回想起自阶州起事之时的人现在已经基本丧失殆尽,才彻底明白现在的环境下所谓的造反在朝廷眼里是多么的可笑。
金刚奴还失去了家人。好不容易脱逃成功的军士家属,现在也全都成了定西军的军俘虏。
再经过数日逃匿。他从逃回来的士兵口中听到了何妙顺和金彪在西安被斩首之消息。再度为自己的失意流泪。
担心继续受到定西军的追击,金刚奴勉强地将残存士兵集结重整,往阶州方面移动。在山中迂回着不敢露面。至少到了阶州之前不敢大肆露面,只是昼伏夜出。在山中度日,期间有逃走了许多士卒。到了地方后,金刚奴身边已经不到百人。唯一的儿子在旅途之中因衰弱而死。
就在沔县定军山惨败之前后,阶州城也被定西军控制起来,他们知道金刚奴没有地方逃遁,唯一的生存知道,就是往陇西方向走动,然后伺机出塞往青海或者关外游动沦为马贼。
陕西趋向稳定,尽管是很多人心知肚明,但是没有人再往朱尚炳的身上牵连,而在处斩何妙顺和金彪的同时,朱尚炳也离开西安,往京师接受皇事院的处理,然后赶往漳州就藩,估计这一去,就休想再回来了。
同时作为处罚,秦王一系,朱樉诸子之中,二子朱尚烮被封为长安郡王、三子朱尚煜被封为泾阳郡王、四子朱尚烐被封为咸阳郡王、五子朱尚灴被封为咸宁郡王,最小的儿子六子朱尚炌被封为兴平郡王。
基本上都在西安城的周边,已经失去了朱元璋当初封藩的初衷,这样以来,朱有炖就任秦王之后,旁边一群虎视眈眈的秦王系郡王,做事也要小心翼翼,而朱尚炳失去了兄弟们的扶持,独自在漳州,估计也只能慢慢发展,等到发展的差不多了,朱标新的分藩方法估计已经成熟,他再也闹不起来大的风浪了。
处理了这一切,朱标就高调的返回京师,因为他在陕西期间,东亚一带的气候终于成熟了。许多事情需要他去处理。
正当沔县金刚奴遭受定西军毁灭性之打击,皇上高调处理秦王一系皇族事情的同时,朝鲜半岛的北平军亦面临了新的危机。
朱高炽和金忠等人的基本方针原本就是以守势为主。在表面不和朝鲜军队起冲突为目标的情况下,在暗地里却毫无理由贸然地不断进行掠夺和蚕食等冒险行动。当然,他们也不是怕朝鲜军队的军力,而是期待着能够激起高丽各个领地能够发起叛乱。
然而这一年的七月,方明谦还是带领着船队,在海上控制着朝鲜水军的发展。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日本国内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内氏有效的遏制住足利幕府的发展势头,一反常态的开始反攻,今川了俊虽然已经五十余岁,但还是在日本军界中有着不小的影响力。特别是关东的镰仓公方足利满兼,在这种情况下也一直蠢蠢欲动,造成了室町幕府的迅速分裂。
年迈的足利义满再也忍受不住来自三方的压力,这三方分别是朝鲜、琉球和大内盛见的偷偷联合,再次派出使节来到南京觐见皇帝,言下之意为,当初大明说要剿灭倭寇,我幕府就迅速献上战俘,而现在朝鲜有你大明的叛军,同样琉球也处于大明的海疆范围之内,听说有海商暗中支持,如今也请大明皇帝奉献一些诚意,来减轻我们日本的压力等等。
当然,一个统一的日本,或者是步调一致的日本不是朱标想看到的,所以在得到消息的同时,就诏谕锦衣卫偷偷通知在琉球的张定边和王弼,断绝对日本的援助,同样,也要划清与朝鲜的界限。(未完待续。。)
………………………………
597 变相进入
回到京师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命令内阁主理一件事情,就是利用《大明周报》。做出一个方案来,把日本突袭大明水师、导致武定侯阵亡、残害水师三千人之恶行也慢慢的引导民众进行讨论。当然,朱标不会忘记在这燃烧的干柴里加上一壶油,那就是日本有天皇的存在。这件事大明原来只有少量的人知道,要是放到民间去讨论,起到的效果肯定是不小的,因为,在当时所有大明人的眼中,只能允许一个皇帝的存在,如果出现另外一个皇帝,那就是造反,那就是不敬,别说是山野村夫,就算是读书人心里也是万万接受不了的。
方明谦迅速控制了渤海、黄海附近海域,同时琉球以大明水师控制的缘故,停止了对两国的往来,这些都是前奏。
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事端的挑起者,竟然是朝鲜的李芳远,在和朱高炽等人交涉多次,已经失去耐心的情况下,李芳远无奈之下,悍然命令水师展开了对北平军的攻击。
因为他实在是承受不住来自国内贵族的压力,如果不作出一些动作,估计用不了多久,朝鲜内部的矛盾就可以是他丧失宝座。李芳远只是想发动一场战争来证明自己的强硬,说出自己的立场,来缓和国内的压力。他不求能胜利,只求能打一仗,或者施加出其不意的压力使朱高炽返回大明境内,那样他就可以据江而守,可以专心自己的内政。
还有一条就是。自从琉球断绝了和朝鲜、日本的来往,日本大内家族对于朝鲜的依赖陡然加强。李芳远两面为难,必须要做出一个抉择。只要发动对朱高炽的进攻,就有理由拒绝大内盛见的要求,他衡量了很久,觉得还是和大明所谓的叛军打一仗,还可以作为和南京谈判的筹码。
战场在北平控制的咸兴,是个临海城市,而咸兴这边的北平军根本料想不到朝鲜军会北上迂回来攻击。在海上巡哨之小舟发现破浪而至的大船队时,立刻慌慌张张地向咸兴紧急通报。然而恶耗还不止这一项。咸兴北侧的临海城镇罗津、青津,仅仅半月就相继陷落了。青津守将张炳被追逼至城墙之上。中了流矢而跌落海里。
在咸兴驻守的是原宁王不下陈亨,发现这个情况之后,立刻紧闭城门,向朱高炽和金忠所在的总部请求救援。就在使者出发之后不久,朝鲜船队就闯入了海湾。先锋正是李芳远的战将李叔蕃。
围绕着墙而展开之死斗延续了一个月。在朝鲜军队极尽激烈的猛攻之下,咸兴城内的粮食早已吃光,弓箭及弹药也几乎用尽,眼看就在陷落之际。
然而,某天早上。走到城墙之上的陈亨发现了港湾之中的朝鲜大船队全都消失无踪,他顿时呆住了。倘若被攻陷的话,陈亨失去了大部分的手下,就算是能逃了命。回到朱高炽那里也是冷眼待遇,说不定就被合并了。每当想到此事他便恐惧不已,没想到一夜之中朝鲜船队竟已乘着海风离去了。
这中间当然是有原因的。朝鲜兵力虽然比起来陈亨所部可谓压倒性的强大。而且朝鲜欺负北平军没有水师。所以才尽找一些沿海的城市攻击。
而且当陈亨所派遣的求援使者到达铁岭时,虽然北平军方面立刻命令金忠亲自领大军前进咸兴;而朱能率领大军佯作要攻入朝鲜腹地的模样。直取平壤。但是陆上朝鲜军只是坚守,并不出站。水军也同时配合行动来回穿插。
但是发生了一件事情,不得不使李叔蕃带着船队返回。因为他接到 “汉城危急”的急报,那是都城所在,王兴之地。他没有办法。
“再多五天,不,只要三天。就可以全歼咸兴之敌!”李叔蕃心里这样想着,虽然遗憾地愤恨不已,但是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此时由方明谦所率领的水师正打算从海上攻击汉城,虽然还没有开始,但是隆隆的炮声却已经传进了高丽人的耳朵里。
李叔蕃火速赶回江华岛一线,在安排了防线之后,便派出使节往方明谦的水师,质询为什么天朝上国要欺辱属国。
“我们只是追击海盗来此,对于贵藩没有冒犯之意,但是贵藩竟然允许海盗上岸,如进出自己的家门一般。看来贵藩一定要给朝廷一个解释。否则一战一定难以避免。”
方明谦义正言辞的说出一番谎话后,便正面迎向李叔蕃。
海上不时吹来强风,令两军船只激烈地摇晃。灰色的波涛不断地卷起,帆柱也发出了吱吱嘎嘎的声响。方明谦指挥着船只技巧性地切入了上风位置,占据着发动攻势的最佳地势。大明的军船和朝鲜水军的比起来又大又坚固,而且在还有火炮及远,朝鲜战船根本无法近身厮杀,因此,方明谦又足够的信心,也有足够的理由蔑视朝鲜水军。
一夜之后风暴终于平息,海面上的安静与平坦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两军的对峙并没有开始大战一场,两国的交战,也不是方明谦能做得了主的,他的任务就是牵制朝鲜水军,防止高丽人利用这个优势来威胁北平军。
方明谦尽管有些不明白,但是对于皇上的谕旨还是要遵从的。就这样,朝鲜有优势的水军要保护国都,在陆地上,又不敢和当时天下闻名的北平铁骑硬抗。一时陷入了痛苦之中。
就这样,迎来了北平军复仇的怒火,北平军的兵源十分有限,死一个就少一个,这次朝鲜悍然进攻咸兴,出其不意之下,竟然使北平军丧失了近四千人,这些兵将们本来在这么一小块地方已经都窝火了,平时骚扰朝鲜百姓,已经造成了高高在上的心里。猛然有了损失,顿时有种奇耻大辱的感觉。
纷纷要求请战。在铁岭行辕处盘桓请命,聚众不走。经过朱高炽、金忠和朱能等人的商议,他们从这次方明谦水师牵制朝鲜水军的动向上看出,朝廷对于他们的默许,也可能是朝廷给他们一个将功折罪的机会。
本来已经绝望的心都动了起来,现在已经没有了当初靖难时的雄心壮志,加上士卒们的思乡情绪,使军队也越加难以约束,所以对于这次的将士请命,朱高炽没有半分的犹豫。
首先用朱能、陈亨率领着三万骑兵。顺着鸭绿江南下,上次是佯攻,而这次是真的开始进攻铁山、平壤等地,先将身侧之敌清除,然后再派人过去向李芳远提出交涉,这种先开战后交涉的步骤,已经不知道在他们身上重现了多少回了,这次依旧如此。
局势迅速恶化到了极点。
北平军队势如破竹,所向之处。朝鲜军尽作鸟兽散。其土崩瓦解之状,恰如当初北平军在朝廷大军围攻之下的模样,高丽王朝确确实实是处在风雨飘摇中了。
夺得新义州,只不过是半个月的事情。这是北平军南征时一个关键性的大胜利。因为标志着鸭绿江和图们江一线。再也没有朝鲜军队的存在。主将陈亨没有满足这一胜利,而是马不停蹄地继续他的凌厉的攻势,立即将目标对准了南侧的铁山。
朱高炽又一次表现出在用人上明智的大度。他大胆使用在整个北平和朝鲜战争中的俘虏去招降铁山的守将朴道指。朴道指也算是朝鲜军的勇猛将领。如果能招降,对于今后在朝鲜半岛立足的大计有所帮助。招降人员来到铁山,见了朴道指许以重任。
其中有一条对朴道指最具诱惑力。也最具说服力。所以其立即派人过来见朱高炽,表示愿意投降,并请问实践时限。朱高炽大为高兴,笑着回答道:“既然带着部队来归顺,还愁本王不兑现吗?”当即答应让他做权知大都督。
得到这个消息后,朴道指大喜,便领着部队,大开城门,迎接北平军进了铁山。同时他又致函平壤的守将金震寰,劝金震寰也投降。听到说的条件后,其自然仿效之。于是,还不到正月,在大明一片春节的喜庆气氛中,在朝鲜半岛,北平军雄赳赳地进了平壤城。
朱高炽到底给了他们什么一个念想呢?那就是朱高炽说自己不是高丽人,但是不满于李家的跋扈,再加上方明谦给他送上了一份大礼,这份大礼就是当初被李成桂废掉的高丽宗室王瑶,也就是恭让王。李成桂废掉王瑶之后,将其赶到原州居住,后来由于李氏家族的地位逐渐稳固,也慢慢的放松了对旧日王族的看管,竟然被张定边偷偷带了出来,送往大明京师居住,现在又被方明谦送了回来。
原因不言而喻,有了王瑶,那么朱高炽完全可以打着替高丽复辟的旗号,不管怎么着,高丽王族在朝鲜半岛也统治了几百年,有一定的人望和拥护,在这杆大旗的召唤下,在加上朱高炽说只求一隅之地存身,不想干涉朝鲜内务,那个意思就是先投降的就有可能做“权知高丽国事”这个职务。那就是名誉上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际上的朝鲜王啊。
一时,投降成了一种风行的传染病,有时北平军还未动,朝鲜的镇守将领就已纷纷献城归降了。金震寰还写信给他远在朝鲜南部做知州的弟弟,想诱劝弟弟也早点过来抢个座位。
北平军这种所向披靡的声势,在李芳远做出反应之前,李叔蕃就估计到了的。李芳远命李淑芳和李舒等人立即发出召集令,动员全国人民抵抗外辱,以抵御北平军的进攻。可是有很多人不仅没有执行这个命令,反而一道派人去平壤向北平军请降,向恭让王宣布效忠。
伯颜自然高兴,便向王瑶建议委任金震寰为大院君,恢复高丽王号,宣布李氏家族为叛逆,同时邀请郑传道的儿子为相,以增加自己的份量。
北平军进入平壤之后还没来得及进军,据守在沙里院的韩金国就吓破了胆。这个曾经崔氏家族的亲信,在开始之战中按兵不动。左右摇摆,已经没有向李氏的效忠之心。早早地做着投降的准备。看到这个情景,马上派人送到平壤。表示愿意迎接高丽王的大军入住沙里院。
沙里院是进军汉城途中的一个重要口隘。因为他有海州作为重要港口,板门店和金川作为从另一个时空回去的朱标更是个熟悉的名字。只道城在山顶之上,且兵强粮足,加之颇晓军事的韩金国掌管着兵权,认为是不容易对付的劲敌。正愁着如何攻占,但对方却主动前来投降,并说明自己原来是崔氏门人。
崔氏,就是指的崔莹,王氏高丽后期名将、重臣。东州人,为名臣崔惟清五世孙。可谓是那个影响整个东亚的大时代中活跃的无数英杰中的一人,也可谓是朝鲜历史上最后一个武将时代的耀眼明星。 朝鲜恭愍王元年他参与平定赵日新之乱,升护军。后来任大护军(相当与中国的上护军),受元朝调遣,随丞相脱脱前往高邮征讨张士诚,回国后任西北面兵马副使。
崔莹虽然死了几十年,但是却也是个大家族,为高丽王室的坚决拥护者。能得到韩金国的投降,朱高炽更能证明自己出兵的正义性。
当即派了朱能率领一支大军先去了沙里院。一座屹立于山顶之上,难攻易守、令朱高炽颇为焦虑的城池,就这么不攻自破了。韩金国献城有功。就授命他做了大护军。
在北平军势如破竹、一泻千里地进军时,上了岸,率八万精兵去应敌的李叔蕃。却是步履维艰、行动缓慢地走向板门店。李叔蕃真的不想和北平军在陆地上打仗,也是不敢打仗的。他的出兵。一为形势所逼,二为装装样子。
因为作为朝鲜王的李芳远本身就想和朱高炽的北平军讲和。轮到打仗,谁都知道朝鲜军队已经很久没有经历过战争了,打起仗来,哪能是身经百战北平军的对手。
然而,历史在不同的时空出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