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臣权-第3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幼。逼骄チ酥螅畛晒鹁突氐侥戏剑恢痹谖瞪窖。罘揭阋惨恢痹谂惆樽潘杂谕饨绲氖虑椋苌偃ゴ蛱獯喂猛醺幢俚南ⅲ彩抢罘揭阃ü艿芊⒊龅那谕踮椴舲hidao的。
李方毅心绪烦乱地在树木稀疏的院坪里踱着,强烈的阳光,刺得他那只有白翳的眼睛睁不开来,使他明显地变得一只眼闭着,一只眼半开着。他自我感到了这不雅的形象,急忙回到檐阶边,避开了阳光,让眼睛恢复了正常。
就是在这一瞬间,他想到了那个可恶的弟弟,竟将国家弄成这种残败局面。三个月前,他还听说李叔蕃领着水军,威威风风地去攻打咸兴,没料到眼下竟然成了这种局面,把国家害得好苦啊!
如果还是二哥李芳果在位,不是他篡权夺位,高丽就不会和大明交恶,那局面就完全不会是这个样子了。如今,北方地区大势已去,我该不该禀报父王这个结果呢?他这么沉思着,又不由步入了庭院。他低头缓步,无意地迈在花径上,双脚踩在一片残花的落瓣上。他不禁发出一声感叹:“真是落花流水呀!”如何不是落花流水?大军溃败了,软骨头们投降了,不软不硬、尚存一份反抗之念的退走了。
李方毅灰心已极,觉得连这明丽的阳光也是白费了的。
最后思虑了很久,还是觉得有让父王zhidao真相的必要,虽然父王李成桂现在已经是八十一岁的高龄,但是毕竟是在政治场中厮混太久的人物,说不定父王有什么办法能让高丽和大明重修旧好,那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向大明借兵,只要北平军后院起火,那么对于高丽的压力也必将减轻。
是夜,院坪里,铺着一层朦胧的青光。那是满天繁星的辉映。天空是黑蓝黑蓝的,院落也是暗淡淡的。但天上的星光是明亮亮的。庭院里的树呀、花呀、还有石制的桌、凳呀,也都在朦胧中显出一种清晰。李方毅和父亲共坐在一张石桌前。仰面满空的繁星,内心充满了忧愤。
李成桂什么话都没有说,岁月的无情碾碎了他的豪情壮志,但是面对着家族的存亡,他还是费尽心思的琢磨着,想起当初他废弃恭让王时,崔家的惨状,是自己下令将其一个个的诛杀,而这报应。难道就这么快的到来了吗?
“去光州!”李成桂的眼里闪烁着一丝挣扎,他怕见那个无情无义的儿子,也就是李芳远,为了王位,不惜杀了自己的兄弟,放逐自己的父亲,对于那个儿子的手段,他是心有余悸的,但是家族的存亡。又不得不使他去见这个儿子,去救这个家族。
就在李成桂和李方毅离开蔚山的第三天的晌午,一支北平军冲进了原州,将那里占据。然后大军驻扎下来,下一个目标keneng就是长湖院了,如果真的如计划那样。对于汉城的合围,只是在旦夕之间。高丽危矣。
汉城为左右的山和丘陵所环绕,有四成是山地和河流。整座城市北部地势较高。北汉山、道峰山、鹰峰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东北部有水落山、龙马峰。南部有官岳山、三圣山、牛眠山等,东南部和西部是百米左右的丘陵,形成了汉城的外廓。城市的西南部为金浦平原。城中部由北岳山、仁旺山、鞍山等环绕成内廓,中间形成盆地。
朱能和陈亨是乘着一路的胜利来到汉城的。他所率的将士们,一个个的心里被胜利烤得热烘烘的。
他们的胜利来得太容易了,不是一路受降,就是稍战即胜,他们到安城,有一个将领倒是勇敢地出城迎战了,但太不堪一击了,稍战就全军覆没了;兵到水原,贪生怕死的都护韩进建闻风而逃,让他们不费一刀一枪就得到了一座繁华的水原城;在城南倒还是打了一大仗。城南都护金泽国、李舒的侄子李忠秋,一起率领高丽军迎战。
高丽也是无奈之举,城南是汉城的门户,一旦失守,那整个汉城就裸露在北平军的眼前,在城外的老白山展开了大战,双方不过朔朔的寒风,杀得汗血纷飞,刀光蔽日。但高丽军终因主力大部分被带去光州,敌众我寡,最后还是败走了。
这一连串的胜利,大大长了北平军的威风。他们是以必胜的姿态兵临汉城的。但是北平军并没有轻敌,因为他们的主帅金忠也来到了这里,更是因为战争的超速进行,导致了后方不稳定的结果。
汉城必须缓缓图之,有条件的话,能招降还是要招降的,恭让王在平壤即位,已经慢慢的开始收拢人才,并向大明发出了自己复位的献表,用来争取天朝的支持,无论朱高炽什么想法,现在高丽的局势,无论哪一方能得到大明的支持,都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个是必然的,谁也不能左右结局,唯有大明皇帝。
所以金忠赶到前线的原因就是为了稳住步伐,慢慢消化已经占据的州县,争取民心,汉城强攻,肯定要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北平军消耗不起,以高丽人治高丽人才是上策,如此的想法下,就要争取更多官员的支持,而在汉城就聚集着很大一批贵族,那是恭让王,也是朱高炽想要争取的对象,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想撕破脸的。
想起了之前先招降,后用兵的一贯的策略。实践证明了这个策略的正确性。在这次围攻汉城的作战中,金忠就准备再次使用仿而效之。于是,他先派一个叫韩进的高丽降将带了招降书进城招降。
亲身见识过北平军锐利的韩进,满以为他把招降书往李舒面前一掷,那个文官就会匍伏在地,口称降臣的。他被允许进城后,就被带到李舒所在的承政院来了。他以为是给他的礼遇,便大摇大摆地步入大堂。及至他停在大堂之中时,他才突然发现里面刀斧手凛然列立,气氛肃然,不像是在迎接,倒像是要审判罪犯。就在这一刹那,刚进来时的那种自得zixin,陡然丧失殆尽。难言的惊恐,使他的两腿筛糠也似的颤抖起来。一时控制不住,竟双膝跪将下去了。
因此。李舒的强硬决定了韩进的命运,终于以他的头颅落地,作为他出使汉城回报金忠的招降信息。
尽管对李舒的坚定非常愤慨,但金忠仍然没有放弃招降的打算。自然,不敢再向汉城派使者了,因为金忠也不想白白让人枉死在那里。
在悬着韩进首级的城楼上,身着戎装的李舒等人,威风凛凛地站立城头。在视察并向全城守备官兵发放金银和酒、肉。将对投降者的严惩和对忠于高丽的将士的犒劳联系在一起,一为给全体将士一个严厉的警示;二为给勤苦守城的官兵们一次鼓励。
这些金银酒肉。是汉城多年积攒储备的。汉城是高丽的国都,也是高丽粮食的主要储备地点之一,有足够的粮食,李舒想,只要巩固着军心和民心,就算是汉城想守一两年也是可以的,他们拖的起,但是北平军拖不起。所以他要在惩罚和奖励的强烈对比下,激发全体将士的抗敌救国热情。同仇敌忾,保卫好汉城。
正当汉城的守备部队士气大振的时候,被拒降激恼了的北平军也纷纷请战,展开了对汉城的进攻。而汉城本来就有七千的禁军。后来又经过召集,加上收容各州县的逃兵,现在城内也有近三万人的部队。对于守城来说,是绰绰有余。说一句实话,就是放在野战。排除训练的差异之后,就人数来说,也不逊于北平军多少。
围攻汉城的高丽王部队,号称十万,但是只有四万左右的北平军,其余的都是临时拼凑出来的各地降军,战斗力并不太大。这也是李舒所仰仗的优势之一。
另外,还有一个好消息从光州传来,老王爷出山了,李成桂已经到达光州,凭借个人的威望,纵然是一只快要老死的狮子,那也有一定的威慑力的,何况李芳远此时是无计可施,正好仰仗父王当初和大明的关系,说不定可以有所解脱。
而李成桂此时已经开始乘船北上,想要面见方明谦,借此观察大明的态度,以便对症下药,争取能够得到支持。在临行之前,向李芳远建议,放弃无谓的抵抗,并以李成桂个人的名誉,加上高丽实际国主李芳远的诏谕,号召各地放弃表面的抵抗,而使抵抗转入地下,坚壁清野,不要给北平侵略者提供给养,还号召各地骚扰入侵者的粮道。
不投敌既是效忠。
这是李成桂给予的底线,不但表明了李芳远的大度,而且可以拉回一些正在左右摇摆的中间派,然后李成桂高调北上,求见大明水师总督方明谦。
尽管姿态放的很低,但是无疑给高丽的官员贵族们注射了一针强心剂,使事情出现了变数,甚至有些想要投降恭让王的人也停了下来,静观事态发展,以免万一李成桂成功,自己反而成了叛军。
而此时的南京城内,却是喜气洋洋,因为杨蝶为皇上诞下了一位公主,赐名依文,为了庆贺,皇帝朱标诏赐文武百官钞,命宴于江东十五楼。
对于高丽事态的发展,朱标一直十分关心,朱高炽果然和李芳远撕破了脸面,现在兵戈相见,是在他预料之中的事情,所以送去了恭让王瑶,算是帮助了其一把,说一句实话,排除朱棣的因素,其实朱高炽的这般下场基本上是朱标一手造成的,本来想着高丽半岛上会很快的产生战争,可是没有想到在双方的克制下,到了几年后才发生。
不过对于朱高炽的情况,皇帝是了若指掌,他容忍朱高炽再高丽半岛上立足,无非是想着让其动摇高丽人的根基,高丽是必须回归的,这是朱标的想法,只有把握了高丽,才能下一步针对日本。
但是高丽也立国数百年了,高丽王室也好,李氏家族也好,都在那个半岛上有很深的人望,灭高丽容易,现在毕竟不是隋炀帝的时候,大明现在国力强劲,加上辽东的经营的当,已经有了适合的跳板对付高丽,而不像是隋炀帝那样,那是所谓的远征,而此时大明要攻打高丽,那就是家门口的纠纷,不用倾国之兵,甚至不用伤及辽东的全部兵力,高丽就会在弹指之间被拿下。
拿下容易,但是要同化,要收服民心却不是一个很容易的事情,毕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归属感,要不,朱标自己怎么有那么深的大汉情结呢?
让朱高炽在那里经营,慢慢的蚕食高丽半岛的民心,是庞煌出的主意,谁也不zhidao庞煌心里清楚,在另一个他经过的时代朱高炽虽然只是做了九个月的皇帝,但是却有很多人将其归属到仁君一列,他有他的办法使自己的地位稳固,换而言之,朱家的子孙,几乎没有弱者的存在,这个是庞煌在回到大明这么多年总结出来的。
大明上下在等着高丽的变化,也在等待着李芳远所派出的信使,同时也在等待着将那里彻底归入大明版图的一天。
还在等待着,李成桂这只没有死的老狐狸会做出什么反应。(未完待续……)
………………………………
600 冬季即将结束
随着冬季的来临,南京城内又接连降了几场鹅毛大雪。所有富丽堂皇的黄色宫瓦上,都覆盖着厚厚的白雪,御苑里的亭、台、榭、阁,以及各种奇花异木,全都银装素裹,更显出一种特有的雍容华贵。
这是景泰六年的正月,从年三十夜的辞岁聚餐,到大年初一清晨,朱标邀请了几个在皇事院的兄弟们在宫内聚会,都是以长兄的风度进行这一切,这样的礼节,他已经坚持了好几年,也因此使得他的文治仁慈明传天下。
这年的正月,对于大明就更具特殊意义了他虽然只是登基七年左右,但是加上他监国的时期,他执掌大明江山名誉上已经达到了十年。
他等了十年的时间,也就打算在今年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因为朱标已经自信控制住了局势。即位之后,很快地平定了内乱,巩固了政权,紧接着逼迫朱高炽在人望不足、准备不充沛的时候起兵靖难,然后又很快的将其赶到高丽半岛上和李氏的高丽王朝对峙。
这许多年中,他已经消化了朱元璋在洪武年间造成的影响,稳定住藩王造成的威胁,同时引导藩王自己顶下制度,成立皇事院参与部分朝政,以牵制文官集团,这样极大程度的巩固了皇权。
趁着文官集团和皇事院争夺朝政话语权的时候,他则借机整顿军制,将大明分成十大军镇和三大水军,并将兵权牢牢的掌控在皇帝的手中,他记得不知道从那本书上看到。只要将军权抓在手中,朝堂上怎么闹。那都是口舌之争,永远也翻不出大浪。现在皇事院的权力小。但是身份尊贵,朝臣们权力稍大,也不能不顾及皇家血脉的威严。
可以说,他成功了,近几年,他扶植新兴军方势力走上前台,没有计较年龄、资历等等,因此铁铉、傅雍、徐凯、平安、方明谦、马欢、楚越等人慢慢的坐上了总督之位,总揽地方军务。将军务和政务彻底分开,而且实行互调制度,每个总督在同一个地点不能连任,不能超过五年,而且总督府一众人员都要定期在参谋部任职、去军校学习。
对于藩王一系,自从他拿朱尚炳开刀之后,其余藩王一是没有了能力闹事,二是也震慑于皇帝锦衣卫的办事效率,所以都谨慎了很多。朱标不向是朱元璋那样。不允许藩王擅离封地,也不敢让其多来京师,而是经常诏书命藩王进京,这样做既可以消磨藩王在任上的时间。还可以随时对于藩王的举止做出评价,已便于及时纠正。
同时又降旨让宁王朱权制定典章礼乐制度。朱权倒是个有学问的人,而且当初都盛传宁王善谋、燕王善战。他本来又是皇族。年纪也轻,在那里闲着可不是小事。再说他自小学的就是孔孟之道。对大汉民族历朝历代的一套制度都是熟悉的。奉旨之后,朱权很快便拟出了一套礼乐、祭祀、舆服、仪卫等条例。特别是经过朱标的授意。简略了很多繁杂的礼节,因为身份原因,也没有经过多大阻力就通过了。
一切都在往好的地方发展,所以这年的正月,没法不让忽必烈喜不自禁。这一两年来,他虽然历尽艰辛,但却是顺利的,喜事接二连三。朝政清明,经济发展,百姓安乐,此一喜也;无论是藩王还是官员的表现都尽如人意,此二喜也;朱高炽按照自己的设想,骑兵和高丽争端,现在基本顺利的分裂了高丽,此三喜也。三喜临门,且又逢大年节日,他能不高兴?这是他统一东亚极重要的一步,经朱高炽的大好形势,使他时刻思考用兵的时机。
这一天,身穿黄缎便装的朱标,特意选在御苑的暖阁里接见朱棣。朱标不是马上的皇帝,也就注定了他不能对于军事有着深远的展望。而朱棣则是在战马上成长起来的,勇武之名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埋没,那也是无人能及。
朱棣接到召见的圣旨,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来的。他在行了觐见礼之后,还没来得及坐在皇上赐坐的位置上时,就迫不及待地奏道:“陛下,恕臣冒昧说一句,陛下近来正在思虑一件事。”朱标“嗯”了一声,说:“那你说说看,朕在思虑什么呀?”
朱棣说:“陛下是在思虑高丽之战的事。”
朱标用炯炯的眼光扫了这个兄弟一眼,唇边刚刚蓄出的两撇胡须一跳,笑了,说:“勇王果然有见识,那以勇王的想法呢?”
朱棣有些谨慎的看了皇帝一眼,小心地说:“高丽虽是大明属国,但连年不听教化,屡次违抗天命,就拿李芳果暴毙之说,已经暴露其不轨之心,而……而朱高炽虽为大明叛军,但毕竟是我天家大汉血脉,臣以为,皇上此时在想,现在征伐高丽正是时机。自古以来,攻国莫如攻其国都,现在,现在汉城已经被朱高炽包围。如果集中优势兵力,顺汉江向下推进,就必然能够平定高丽。”
这个建议很实际,也很及时。但这毕竟是军国大事,稍不慎就会带来巨大损失。所以他没有把自己的高兴在脸上表现出来,说:“你的建议很好,只是这是大事,条件、时机等方面出不得半点差错,得多找些大臣来商量商量。而且朱高炽原是我大名叛逆,尚未服罪,朕恐怕无人能容他。”
朱棣的眼皮一跳,心想皇上果然有些意动,但是帮助叛逆攻打属国,这在朝堂之上怎么也说不过去,也难怪皇上犹豫,想到这里,到嘴边说让朱高炽戴罪立功的话,又咽了回去。
转口说道:“陛下,臣原来在北平期间,了解了不少情况,从各方面证明,高丽上下一向不服教化。那李成桂虽然得到先皇谅解,允许其权知高丽国事。但是一直以来是偷偷侵犯我大明边境,仗着我大明之大度。不与其计较,谋夺了咸兴之地、又和我大明争夺女真人口,现在一心思归的猛哥帖木儿也未能回归,而如今,正是给其教训的最好时机了。时不可得,机不再来。陛下是下决心的时候了。”
这正是朱标心中捉摸着的话,但他仍然没有最后决断。因为攻打属国的确是一个犯忌讳的事情,他找朱棣前来,就是想着找个什么合适的借口。因为据锦衣卫情报处和锦衣卫外事局联合报呈,说李成桂的专使已经到达宁波,不日就要进京了。但有些话必须是别人说出来,作为皇帝的是绝对不能说的。
他对在侍候的太监说:“快,快,传召锦衣卫指挥使齐泰,要他火速进宫。”
齐泰听完皇上的询问后,思忖了好一阵,才说:“陛下。征伐之事,臣认为要谨慎行事。只是这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无故而伐,乃是国之大忌。不过臣倒是有一拙见,不知当说与否……。”
朱标找齐泰的原因,就是认为齐泰执掌锦衣卫。对于国外的局势了解的十分透彻,希望能够找出一些漏洞。看到齐泰如此明白,心里也觉得有些欣慰。这个书生出声的指挥使,终于完成了其人生定位的转换,变成了一个合格的政治朝臣。
齐泰继续说道:“陛下去年诏令《大明周报》造势,重点说了大明水师遇袭和武定侯殉国之事,现在锦衣卫查明,证实了乃大内家族所为……。”
朱标的眼睛一脸,挥手齐泰继续说下去,听到齐泰说:“现在大明上下群情激愤,要朝廷做出反应为大明无辜将士报仇,去年底,日本足利义满又请求皇上帮助清剿海盗,为他们减轻压力,如果大明调兵遣将要为将士讨还公道,那么朝野之间反对之声即可禁绝。”
听罢齐泰的这番话,朱棣的思考也成熟了,接着说:“指挥使大人的意思,如果我们要求提供海港作为基地,高丽绝不敢拒绝……。”
齐泰趁机具体建议说:“陛下,此乃一举两得,即可为大明将士报仇,也可以震慑高丽当局,至于远征之事,以大明水师的锐利,必可手到擒来。”
元宵节过后,朱标降下了诏书,着泉州、广州、福建等地水师往宁波集结六万,在那里随时候命,然后又诏谕辽东、北平军镇总督做好一级战备,具体听候旨意。
就这样,一场朱标登基后最大的军事行动,开始铺开了。
也就是在这一年的正月,江南下雪,而在北方的高丽光州城内却没有雪,但是阴冷阴冷的。海水映的是灰色的絮云,失却了往昔的生机。高丽临时行宫里更是阴云密布。李成桂的病不见好转,反日见沉重。群臣心情抑郁,连从大明学来的元宵佳节也没过好。虽则宫廷上下,彩灯高挂,但在人们眼中,辉映的却全是一派灰色,一股晦气。
新春大年里偏偏遇上一场大送丧,李叔蕃死了。死在了板门店的山上。自从知道李芳远后撤光州之后的吐血,他的身体就没有好过,天气湿冷,在山上的苦寒,每一个都成了李叔蕃的催命符,他死之后,高丽再也难找出像样的大将了。
李成桂、李芳远父子对李叔蕃的死很是悲伤,特别是李芳远,因为李叔蕃就是间接死在了他的手里,没有遗体的葬礼在光州举行。病中的李成桂对李叔蕃的丧事关怀有加,特地下诏允许按王者出驾的仪仗队的规格来隆重护送。有了这道王谕,可以安慰一下同为逃亡人的李志刚,这个高丽水军统帅将丧事办出难以想象的排场。
而办完父亲的丧事后,李志刚没有回光州,带着人马直接回到高丽水军的所在地罗舟群岛,因为李芳远竟然产生了移驾海上的念头,李成桂去方明谦大营内交涉的结果,因为方明谦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旨意,所以承诺没有圣旨,绝不干涉高丽半岛的事情,这使李芳远有一些侥幸心里,他始终认为朱高炽不可能完全占领高丽,只有避开此时北平军锐利的锋芒就行了,所以在大明水师不干涉的情况下。移驾海上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李芳远是这样认为。不过不敢告诉李成桂而已。
当今高丽的形势,国土已失之四成。汉城虽然在李舒等人坚守下。依旧在高丽的手中,但是要不是北平军怜惜军力,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派遣所谓的恭让王军队进攻,恐怕也是岌岌可危,就算是这样,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援助,城内的人死一个就少一个,早晚会死的让那些贵族心惊胆战,死的让游人想到投降。
李舒也看出了这种情况。也曾经让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