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臣权-第3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长春真人最后完全得到成吉思汗的认可,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蒙古蛮夷对汉人的残酷杀戮。
嘉定十六年春,在成吉思汗身边呆了一个年头。由于思念故土。长春真人决定东归。成吉思汗赐给他许多金银财宝,却遭到谢绝。于是,成吉思汗下诏免除全真教徒的赋税,并命燕京行省将原金朝的御花园赏给全真教建造宫观。
由于成吉思汗的大力支持。引起了佛教的嫉妒不满。但是成吉思汗在位的时间,有了成吉思汗的支持。全真教的积极行动起来,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触动了不少当时的佛教或者是蒙古贵族的利益,这股力量在成吉思汗在位的时候还显示不出来。但是蒙哥即位以后,佛教已经深得蒙古权贵的尊宠,有了官方的支持,佛教徒放手反击。这时候,少林寺的一位长老裕公首先发难,向官府举报道教伪造《老子化胡经》,蒙哥再次不由分说。将佛道两家的领袖人物一齐召到和林城,要他们当面对质,辩论是非。
在和林的万安宫,佛教向全真教徒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最要害的一项,就是指责全真教大肆宣扬的《老子化胡经》,指责该经杜撰了老子西出关,到了印度,最终成了释迦牟尼老师的故事,由此认为三教之中,道教最大。但是这种表现出来的中原地区的文化优越感,恰恰是蒙古人所忌讳的,“化胡”两个字让全真教的教领们百口莫辩,一败涂地。
宝佑六年,当时的蒙古大汗蒙哥又委托忽必烈主持了一次僧道论辩。忽必烈再次出面,召集两教人士进行大辩论,两教各出精英共五百余人,汇聚到当时的王府开平城,儒家方面也出动领袖人物作为中间人,仲裁两家的胜负,一时内蒙古大草原上汇聚了大量的宗教学者。
但是此次大辩论,在忽必烈的可以维护下,全真教又一次大败。全真教至此遭遇重创,道教经典被焚毁,五百多处道观被勒令交给佛教徒进驻,参加这次辩论的十七名全真教领袖人物,被强行押往寺院,剃发为僧,分头监禁,并发布文告:“其落发道士,遍散诸寺,无一逃失,若去了者,与贼同罪”。像管贼一样“监督修行”,全真教从此一蹶不振。
全真教的落败,标志着道教的全面溃败,正一教虽然在南方受到的影响小了一些,但是也被佛教压的抬不起头来。
一直到如今,大明建立,在太祖高皇帝一碗水端平的情况下,道教仍只是保持着不温不火的发展势头,论普及性,还不如被皇帝朱标压制过的佛教。
张宇初说到这里的时候,脸上竟然露出一种不安起来,他不敢对皇上有所隐瞒,因为正一教一直走的是高层路线,在官员和宫廷之中占有一定份量,但是这种基础远远不如信奉佛教之千万百姓来的雄厚,他的底气来自于皇家,所以对于皇家的看法保留着一丝畏惧之心。
皇帝朱标知道,父皇朱元璋不但不是虔诚的宗教信徒,甚至可能是无神论者。他对于宗教的基本态度,一直是把宗教看作是可供利用、强化皇权的工具,特别是大明立国之后,父皇朱元璋对宗教的态度乃从利用转为利用中有所整治,并着重于“整治”,要将宗教导入非政治领域,比如说禁绝明教的宗教信仰之行为,明教可是大明立国之初的根本啊。
总之来说,老朱在建立大明前,积极的利用宗教信仰与宗教力量来汇聚其武力、建立正统性,对抗当时的蒙元与其它义军;等到建立大明王朝,则反过来将宗教置于国家的控制之下,将宗教形塑成巩固现王朝、或最少不能对抗现王朝的工具。
这种做法无论是哪个开国皇帝都会使用的手段,他们不敢让宗教保持统一,如果要是佛道二教开始和解,恐怕父皇朱元璋第一个就会站出来将其中一个打压下去,甚至灭掉。因为大明初始是依据宗教信仰而建立的,他害怕宗教的力量,所以对于宗教的态度没有之前的历朝各代皇帝旗帜鲜明。
不过张宇初讲解的道教历史,以及佛道两教之间的争端,使皇帝朱标打开眼界,在另一个时空的时候,宗教由于科学的进步已经退居到一个次要的位置上了,所以他的感受并不深。甚至在另一个时空中,还是一个无神论者。以至于来到大明之后,丝毫没有重视宗教的事情,就算是压制佛教。也是一时兴起。出于对佛教占地和影响大明财政的考虑。
从来没有站在一个信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本来以为不重要。但是面对着七千万的大明百姓,教育没有跟上的话,还是需要宗教的引导。
在听张宇初讲解的时候,皇帝朱标想起了基督教的十字军东征、伊斯兰教的圣战、甚至那摇摇欲坠的日本武士道等等。不都是借助信仰的力量去完成一件有一件灭绝人性的战争吗?
特别是现在通讯不畅的情况下,利用宗教信仰来统治人心,是十分合适的选择。方孝孺言简意赅的指出:“若崇尚者从而有之,则世人皆虚无,非时王之治;若绝弃之而杳然,则世无鬼神,人无畏矣。”清楚的指出:不可过度相信宗教。否则会陷入虚无,如果百姓都如此,则有害为政;但也不能完全不谈,否则会使人民全无所惧。
但是现在大明朝堂上各执一词。解缙上奏时提出:“然犹不免所谓神道设教者,臣谓必不然也。”他认为大明不必再利用宗教力量,因为“一时之人心已服矣,一切之奸雄已慑矣,天无变异,民无患害。”
解缙说的话也有道理,宗教的作用无非是使人心顺服;抑制奸雄产生(尤其是试图运用宗教力量的奸雄);在天灾**产生时藉以安定人心;稳固政权等等。
宗教是一柄双刃剑,可伤人,也可伤自己。皇帝朱标在另一个时空多出的几百年经验告诉他,要谨慎行事。
不过他从张宇初的讲解中,对两件事情比较感兴趣,第一件事情就是他从武侠小说中知道的全真教,第二件事就是关于《老子化胡经》之说。
经过了解,《老子化胡经》在蒙元时期被忽必烈焚毁殆尽,已经没有流传下来,皇帝朱标对此有些遗憾,不管是真是假,对于这个自己未知的领域,他还是想多了解一些,好加以利用。
至于全真教,本来以为张宇初是正一教的掌教,不会对其了解太多,谁知道全真教经过蒙元那些蛮夷的摧残,再加上战火的牵连,早已经不复当年的辉煌,真正的全真教已经渐渐消散,而全真道分衍的支派之一的龙门派。它承袭全真教法,顽强的生存了下来。
该派尊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为祖师。尊丘处机弟子赵道坚为创派宗师。第三代掌教陈通微,号冲夷子,山东东昌人,原为正一派道士,后来转入全真教龙门派,周游各地多年,隐入青城山,于明洪武二十年以戒法传第四代掌教周玄朴,仍居青城山之中。
没有想到正一教的人最后成了全真教的主要人物之一,这也表示着本土的宗教也开始慢慢的走向合并,可是为什么在另一个时空仍旧是没有能发扬光大呢?皇帝朱标心里十分不解,但是这个问题就不能再问出来了。
翌日,遣人往青城山寻周玄朴觐见,命张宇初发动门徒,寻找《老子化胡经》的遗迹,甚至是口口相传的痕迹也要注意,这个用意引起了张宇初的极大兴奋,马上领命而去。到底心里有没有把握,可能只有他心里清楚。
景泰八年十二月,皇帝昭示,重修武当山玄宫、重修武当山宫观成,赐名为太岳太和山。武当山有72峰,36崖,24涧。紫霄、南崖等峰旧皆有宫,蒙元时兵毁。皇帝朱标下诏全面新建。
五龙之东十余里,名玄天玉虚宫,紫霄曰太玄紫霄宫,南崖曰大圣南崖宫,五龙曰兴盛五龙宫。又即天柱峰顶冶铜为殿,饰以黄金,范真武像于中。选道士二百人供洒扫,给田二百七十七顷并耕户以赡之。仍选道士任自垣等九十人为提点,秩正六品,分主宫观,严祀事,上资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之福,下为臣庶所弭灾沴。凡为殿观,门庑享堂厨库千五百余楹。上亲制碑文以纪之。
这实际上是建立起了一个兼道教核心区与皇室私家道观为一体的中心。道教之依附于皇室,至此已经无以复加。
这样大规模、极尽豪奢之能事的道观群修建,已经超出了以道教“阴翊王道”的程度,是公开的道教崇拜活动,其社会暗示作用自然不可小觑。
此后,皇帝朱标借助立训,对太岳太和山宫观的维持,冠冕堂皇地列于国家事务中。这类以国家之实力与权威支持道教的做法,一方面维持了道教的地位,同时也强化了道教对于国家,尤其是皇帝的依附性。
虽然此时还未宣布道教的超然地位,但是善于揣测帝王心思的大臣们,早已经做好了上奏的准备,积极拥护皇帝将道教立为大明国教,因为相对于佛教,道教在儒家的心目中更加亲切了几分。
然而,皇帝朱标却明白还未到时间,他要先明确道教的根本宗旨后,再做决定。
………………………………
627 残酷的北方
大明由于对帖木儿大军防备和从未松懈的征日战争,刻意的忽略了朱棣的存在,但是朱棣的北平军也没有再给大明找什么麻烦,朱棣亲自率领十二万大军消失在辽东地区女真人聚集的地区,从而失去了踪迹。
李芳远有了短暂的安全感,但随即这种安全感,也被朱高炽消磨的一干二净。朱棣走了,也兑现了诺言,在他交出陆军兵权的同时,宣布拥护李氏王朝,倒霉的恭让王瑶又下台了,不过朱棣给他找了一个比较不错的归宿,那就是琉球国。
对于高丽水军,朱棣没有染指的打算,可能他看了大明水师之后,也看不上高丽水军的无能,但是对于陆军,朱棣去辽东,带走了李芳远最精锐的骑兵大约三万余人,等于是抽空了李芳远的嫡系,对于此,高丽无可奈何的屈服在朱高炽的强势之下。
朱棣完全将高丽当做一个粮仓,他知道,大明在没有摆平日本之前,不会向高丽寻衅,所以走时几乎搜刮走高丽所有的余粮,同时命令朱高炽全力恢复高丽的生产,为今后的战争做储备。
时至今日,李芳远才明白恭让王瑶的处境是多么的难过,基本他保持了人形图章的作用,朱高炽以质子的身份留在高丽,却成为了高丽的实际主宰,也不知道算不算是一种讽刺。
那朱棣去了辽东之后,做了些什么呢?
朱棣的军队组成十分复杂,除了本部的五万骑兵之外,其余的皆有高丽、女真和蒙古族的人组成。堪称一个集辽东民族之大成的武装队伍。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朱棣在途中下令各营将士行军的时候。不得擅自离开队伍十丈之外,违者处斩。其军官头目因管辖不力也要处斩,不论行军还是宿营,都应该紧随大军之后,掉队者斩。这是防止有逃兵的出现。
扎营布阵时,大营(包括中军)居中,左哨、右哨、左掖、右掖分别驻扎在大营的外面,直接听命于大营。
明军的营阵,步兵在内,骑兵又在步兵之外。神机营更在骑兵之外,而神机营的外面是长围。长围的周长大约为二十里,将士们平时只准在长围之内放牧与樵采,不准随便走出长围之外。
好钢用在刀刃上,神机营不但战时首当其冲,连行军时也布置在最前线。朱棣的神机营是继承了洪武年间的武器装备,也是他多年出塞迎敌而累积的结果,朱高炽不敢丢下,一起带到了高丽。现在朱棣知道火器的重要性,当然不会放弃使用。
兀良哈三卫沿兴安岭东、西坡游牧,那一带土地愈来愈平旷,明军十二万大军结成一个庞大的方阵向前推进。场面非常壮观。就连神机营、马队也要序列整齐,不容许参差错乱。
这个声势浩大的方阵经过亦麻河、忽而海到达了朵颜三卫所集中的洮儿河一带,全程达二千余里。一路上没有碰到任何敢于阻拦的部落。
因为此次主要是降服兀良哈所部的朵颜三卫,以争取更多的兵员。所以快到时,不用主力结成方阵推进。而是采取多路出击、迂回包抄的新战术。
先令步骑二万,分作五路扫荡兀良哈的巢穴所在地洮儿河一带,自己亲自率领数万精骑向西迂回包抄,断其退路。大将郑亨、薛禄则率领大队人马随后策应。
虽然听到了一些风声,也有了一定的防备,但是朵颜三卫还以为朱棣是来拉拢他们的,所以并未作出完全的防范,正在等着朱棣的使节时,在突袭之下损兵折将,损失了上千兵马。
数万兀良哈人慌不择路,向西逃窜,当他们驱赶着牛马、车辆逃到兴安岭之东的屈裂儿河时,刚好与向西迂回包抄的朱棣所部迎面相碰,陷入了包围圈中。明军在战斗中斩获无算,夺得牛羊驼马十余万,并缴获了大量的辎重。
可是,和平迟迟没有来临,塞外的局势仍然极为微妙。朱棣的打击,不过是给对方一个下马威而已,真正的就是想把兀良哈所部的朵颜三卫逼到自己的阵营之中,他和蒙古人作战多年,知道这些蒙古人不会轻易的服软,没有必要的武力威胁,就不要想着达到自己的目的。何况,和朵颜三卫结怨早在皇帝朱标逼着朱棣杀人时,里面就有不少蒙古人的首领,比如说观童等人,结怨早就结了,朱棣这样做,只是不想给对方任何讨价还价的机会。
兀良哈的蒙古人总共不过十余万人,虽然游牧民族全民皆兵,可是能凑出来的战士也不会超过两万人,朱棣有恃无恐。
阿札施里、塔宾帖木儿、海撒男答奚、脱鲁忽察尔等朵颜三卫的首领如朱棣所愿,纷纷相互联合起来,不过迫于朱棣的威名,还是只作出了派遣使节前去质询的决定。
朵颜三卫也不好受,心里充满着怒火,他们上次由于傅友德等人的压制,所以没有盲目的追随朱高炽开始靖难,而朝廷许诺给他们的条件也未曾兑现,大明朝廷不允许三卫蒙古人南迁到大宁地区驻牧。兀良哈三卫蒙古各部,为了获得大宁地区的驻牧权,联合起来不知道向辽东军镇作出了多少抗议。
他们心里想着,如果是朱棣过来寻求合作进攻大明,他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答应,进入大宁地区放牧生活,是他们的梦想,但是他们没有想到朱棣过来之后,一声不吭的就开打,更没有想到大明辽东军镇竟然会放十几万的兵马过来朵颜三卫,他们难道已经被大明抛弃了吗?
阿札施里、塔宾帖木儿、海撒男答奚、脱鲁忽察尔等朵颜三卫的首领开始考虑西去投奔鞑靼的想法,不过随即就被否定,因为鞑靼不会放他们过去。朵颜三卫如果和大明开战,鞑靼会很乐意看见。甚至会做出支援,但是如果西去和鞑靼竞争肥沃的草原。恐怕鬼力赤再蠢也不会做出这个决定。
而且,鬼力赤手下还有一个智囊叫做阿鲁台,此人心机很深,对于兀良哈部作为鞑靼和大明之间的缓冲,替他们拱卫东面防线可以,要想西去,恐怕鞑靼第一个就要和兀良哈部开战。
兀良哈部陷入了两难,半个月后,派遣去朱棣营中的使节才姗姗而回。却带回来一个好消息,只要兀良哈部宣布对燕王效忠,集合两军的力量,就算是去不了大宁,但是和鞑靼的力量就可以缩短,届时就有了更大的保证。
此时是景泰八年的九月,兀良哈部不能和朱棣硬耗,他们耗不起,因为进入了秋季。是游牧民族的命门所在,如果一味的打下去,恐怕每个部落都会消失在历史之中,他们不知道朱棣有什么倚仗。但是知道如果开战,那么到了冬季,朱棣大可一走了之。而他们几个部落,恐怕面临的就是灭顶之灾了。
逃也不行。鞑靼根本不会允许,到了冬季。无论是鞑靼还是兀良哈地区,最缺少的就是给养,他们活下来,恐怕鞑靼就要死同样多的人。
而通往大明的道路已经被朱棣切断,就算是不切断,也不敢把希望寄托在这个地方,部落的存亡还是把握在自己手中比较好一点。
就这样,几乎没有争议,朱棣就取得了兀良哈地区的控制权,他从高丽搜刮过来的粮食让这些蒙古人有了安全感,但是人数太多,很容易坐吃山空,所以朱棣不顾季节因素,派出了大量的斥候寻找鞑靼的主力所在。
为了查明鞑靼的确切位置,派出前锋朱荣、吴成等率领精骑四处搜索。搜索的范围应该在周围三百里之内,然而,鞑靼为了过冬,已经收缩了活动范围,早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朱荣、吴成在侦察的过程中,俘获了一些鞑靼人,据这些鞑靼人供称,自从知道朱棣大军进军兀良哈地区之后,鞑靼内部恐惧不安,一些部落自动散去。鞑靼王庭又接到帖木儿的威胁性的邀请,现在已经向北暂避。
得知此消息后,朱棣以这些俘获的人为向导,遣出了多路使节要求与鞑靼表示联合,但是到了景泰八年底,使节们带回的全部都是不好的消息,鬼力赤顾忌大明的想法,对于朱棣所遣送的使节不予理睬,甚至有几个使节还遭到了扣留。
不过,太保枢密院知院阿鲁台却多次向使节表示了合作的心思,还派遣使臣回回哈费思至朱棣军中商议,朱棣派出专人与之联系。
事情一切都在按照朱棣的思路进行着,在辽东军镇傅雍和耿炳文的无视之下,朱棣莫名其妙的获得了在北方若大的地盘。
这是一个矛盾,也是一个契机,它立刻被当时做太保枢密院知院的阿鲁台抓住。
这时,正值兀良哈三卫为大明的背弃许诺而恼火,朱棣的谋反似乎也为大明朝廷所不容,阿鲁台利用这次机会,无条件的向朱棣进行示好,发展了鞑靼部与兀良哈三卫、朱棣的战略联合。
因为辽东越不安稳,他们鞑靼就越安全。为组织鞑靼与朱棣联军,阿鲁台命令科尔沁利用与兀良哈地区相邻的地缘关系,积极组织各部东迁,特别是组织郭尔罗斯部向福余卫迁徙。
朱棣利用冬季,对于兀良哈地区的所有军队进行了整肃,同时利用商贾传出鬼力赤非黄金家族裔的谣言,暗中支持阿鲁台走到政权的顶端。因为鬼力赤的存在,不但制约着阿鲁台与朱棣的联合,而且鬼力赤在对帖木儿的态度上也十分**,鞑靼的力量无论是大明还是帖木儿都不能得到,否则就是朱棣的一大损失。
朱棣的大军达到了十五万左右,在其娴熟的统御手段中,分成了四个阵营,其中以北平军威核心,女真人、蒙古人为两翼,高丽军为后防的阵势,然后开始考虑开春之后的事情,他手下的兵马,大部分都是骑兵,游牧民族居多。而兀良哈地区也没有合适的耕地,高丽那个弹丸之地。也供养不起那么多的军队。
朱棣可以熬过这个冬季,但是必须在来年用不停的战争消耗军队的数量。和通过掠夺达到自给自足。现在招惹大明是十分不智的,他想着等大明和帖木儿开战之后,再行考虑对辽东的袭击,那么,就只有往西面去了。不管阿鲁台的态度如何,和鞑靼的一战是难免的。
朱棣对于整个辽东和北方的地形十分了解,他所在的是昔日东蒙古四大汗国的疆土。东蒙古四大汗国,又称“东道诸王”,是指成吉思汗四个弟弟合撤儿、合赤温、斡赤斤、别里古台的汗国所在地。
当时的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分封子弟。先后封了九个汗国。其中,合撤儿汗国位于今呼伦泊之北的海拉尔河、额尔古纳河一带;合赤温汗国位于今呼伦泊之南的东、西乌珠特穆沁旗一带;斡赤斤汗国位于今呼伦泊之东南的哈拉哈河一带,后来势力向东发展到兴安岭以东;别里古台汗国位于今呼伦泊之西的克鲁伦河、斡难河一带。
可以看出,东蒙古四大汗国就是以呼伦泊为中心,分布在其四周的。
洪武年间,在著名的捕鱼儿海之战中,合赤温汗国遭到了明军毁灭性的打击,合赤温的后裔吴王朵儿只被明军俘虏。其后,斡赤斤的后裔辽王阿扎失里降明。所部被编为兀良哈三卫。至于合撤儿与别里古台的后裔,在战乱中作鸟兽散了。
而如今,还有很多“东道诸王”的后裔出没于辽东。合赤温的后裔组成的察罕万户,游牧地接近兀良哈地区。察罕万户在景泰元年时已经归附了鞑靼。据听说,别里古台的后裔组成了也可万户;而合撤儿的后裔则组成了好儿趁万户。都已经依附了鞑靼,因此。鞑靼的力量也不可小看。
不过,朱棣的辛苦没有白费。在景泰九年到来之际,鞑靼传出了一个消息。鬼力赤由于大臣们指责其非黄金家族之人,被废黜汗位,旋即被阿鲁台所杀,但是阿鲁台不愿意,也非黄金家族之人,没有那个威望做大汗,所以推举了完者秃为大汗。完者秃是忽必烈的后代,梵文名字本雅失里。
随即阿鲁台做了太师,不称鞑靼,而恢复了元朝的国号,向朱棣公开发出善意的信号。而朱棣派出了袁容为使节,前往鞑靼商谈联合事宜。
对于现在整个北方混乱的局势,无论是谁都感到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