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臣权-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哄的任由别人摆布着。

    时隔多年,当临安公主问及当ri成婚的感受时,庞煌竟然支吾了半天,也想不起成亲时的情景,倒也不怪庞煌,谁在那个时候也难以想起来。

    然后就是乱哄哄的宴席场面,庞煌在一群大多不认识的官员从中游走着,尽量的露出好似痴呆的笑容,一杯又一杯的喝着淡而无味的酒水,向一个又一个不认识,或者眼熟的人打着招呼,喝着酒。

    终于在酒醉中慢慢的失去了知觉。

    庞煌穿越到大明的婚礼,竟然过的是如此无趣,也是他始终耿耿于怀多年的心病,没有温柔乡,也没有浪漫绮丽的回忆,更是没有娇羞的呻吟、呼痛的徜徉。

    第二ri醒来,就看见犹如鹌鹑般的临安公主,在床角处呆呆的看着自己,摸摸黏糊糊的嘴角,在看着自己整整齐齐的新郎装依然如故。

    庞煌不由苦笑,也看着临安公主,两人对望,却都不知道说些什么好。

    自己竟然没有洞房?虽然宿醉醒来,依然有晨勃的冲动,但是看着已经成为自己妻子的临安公主,却怎么也提不起这个心思。

    他并非是个圣人,但是临安公主才十六岁啊,他看过临安公主的生辰,这个十六岁,还是俗话说的虚岁,也就是说满打满算,自己的妻子不过是只有十五岁的萝莉而已。

    要是放在几百年后,这个年纪还在中学里面充满憧憬的追星!

    门口守候的宫女、太监打破了两人的尴尬。

    起床、沐浴、梳头、更衣!

    一系列的事情做过之后,庞煌已经成为了皇帝的女婿,今ri可以名正言顺的进宫,一来请安,二来谢恩!

    临安公主在没有人教导,而在某些启蒙又及其匮乏的年代,哪里知道所谓的洞房是什么含义,只是知道昨夜,她和自己的丈夫共处一室、同塌而眠,虽然丈夫宿醉不醒,自己又是枯坐一宿,还以为已经完成了人生中的大事。

    娇羞无限,仍由宫女们帮自己梳着不一样的发型,将头发挽起,层层的盘在脑后,部分散落在肩上,这是成亲为他人妇的标志。

    两人都没有说话,临安是出于初为人妇的羞涩!

    而庞煌却是不知道从何说及,刚要开口打破僵局,却又哑然在哪里,最近忙的天昏地暗,竟然忘了询问一下,自己和公主该如何相互称呼了。

    难道喊老公、老婆,别说没有那么熟,大明也没有这种叫法啊!

    互相喊驸马、公主,是不是有些生疏了呢?喊相公、爱妻,是不是有些太肉麻了!

    与其说错了让人笑话,还不如不说为好,庞煌想到,慢慢的培养一下感!现在还生疏着呢?

    一切准备就绪,进宫请安谢恩!

    依然是没有见到朱元璋,皇帝嫁女儿好像不关皇帝的事儿一般,因为庞煌和临安公主进宫的时候,紫禁城正在早朝之中。

    按照规矩,自然是先拜见了**之主马皇后,然后是李淑妃,最后才到西宫拜见了孙贵妃,当然各宫都有赏赐下来,无一例外的都是些小玩意,给临安公主的。

    别人先不说,都是礼节xing拜见,点到即止,包括马皇后在内。

    庞煌和临安公主,在孙贵妃那里呆的时间就长了一些,还留在西宫吃了午饭,中间庞煌见到了孙贵妃的另外两个女儿,却是比临安公主小了很多。一个七八岁的模样,一个却是只有四五岁。

    心里颇感惊讶,但是庞煌也不敢多问,想来自己的妻子是知道的,以后慢慢的自己也许就会知道其中的原因了。

    然后辞谢回驸马府,庞煌开始了先婚后恋的生活。

    可能是孙贵妃自觉时ri无多,只要是jing神好一点,就派人召庞煌和临安公主进宫见面,马皇后身为**之主,也大开了方便之门,只要不在宫内过夜,也任由自己的这个妹妹多享受几ri天伦之乐。

    而大明朝堂之上,仍然没有动静,礼部、太常寺几次上奏折请示关于驸马都尉的安置问题,遂都被皇帝暂时搁置起来,也许朱元璋也在考虑得失问题,该如何安排自己这个还未见过面的女婿。

    庞煌却也不急,每ri出了孙贵妃召见之外,他安安静静的过了一段近似几百年后宅男的生活。

    每ri和新婚的妻子培养起了感情,虽然一直没有同房,但是小两口在新婚,又是新近相识的情况下,倒也算得上是相敬如宾。

    临安公主的xing子极好,有些孙贵妃的贤淑,对于还未行人伦大礼的丈夫,因为不懂的缘故,自然是千依百顺,没有半点公主的架势,倒是宫中派来的几个宫女、太监比较碍眼,经常在不该出现的时候出现,打断不敢打断的事情。

    庞煌也不恼,说一句实话,他还没有下定和未成年少女同房的决心。

    自然乐得临安公主此时的懵懵懂懂,也不去拆穿这件事情,每天和临安公主讲讲故事,没人的时候抱在怀中说些悄悄话,这种暧昧在夫妻之间进行,可能在某些时空或者某些人眼里是很无聊的事情,但是庞煌却是乐此不疲。

    直到有些太监、宫女看出了端倪,并多事的奏报到孙贵妃那里,这件事情才算告于段落。

    一ri临安公主进宫回来,有些心神不定,见到庞煌之后,早已经熟稔的他们,还没有说几句话,临安公主就已经是泪眼婆娑。

    庞煌大吃一惊,连忙问怎么回事!

    临安公主半天才将事情断断续续、含含糊糊的说出来,原来有人偷着向孙贵妃打小报告,说驸马和公主二人成亲近二十天,竟然还没有同房!

    孙贵妃大吃一惊,才只是召见临安公主一人问个端倪,临安公主感觉到驸马对自己挺好的,孙贵妃也不好问一些夫妻间床笫之间的事情,只好找了个老宫女给临安公主检查一下身子,才知道临安公主竟然还未破身!

    于是就将该做的事情说了一些,并追问了许多问题,让临安公主感到十分不安,于是只好回来向庞煌哭诉,问道:“驸马,是不是嫌弃临安?”

    庞煌没有想到,就连这些事情都能成为别人的议论的对象,明明是自己觉得临安公主的年纪还太小,想过一段时ri再说,在别人眼中怎么就成了别有用心了呢?

    临安公主这才断断续续的将有些事情告诉庞煌,原来临安公主并不是孙贵妃所生,而是朱元璋在战争时期宠幸过的一个妾室所生,那时候战火纷飞,朱元璋还没有固定的大本营,就在江南正和陈友谅发生冲突。

    在一次转移的过程中,临安公主的母亲带着小临安失散于民间,一直到朱元璋占领金陵,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之后,才寻了回来,这时候临安公主的母亲已经死于疾病,临安公主回到朱元璋身边后,交予了孙贵妃抚养,所以一直称呼孙贵妃为母亲。

    对于自己的亲生母亲,临安公主只是记得姓王,别的都忘记了。

    知道夫妻二人并未同房,无论是孙贵妃,还是临安公主,都以为庞煌知道了临安公主的身世而嫌弃。

    但是等临安公主说出来之后,看到庞煌那惊讶的表情,才知道不是为了这个原因。

    =======================害虫有话说=====================

    一百章了,三十余万字,发书之后无断更!害虫还算是努力,这本书计划是三百万字左右,现在终于过了十分之一,但是数据一片惨淡,还请大家不吝啬支持的票票,多支持害虫!!

    看了这一章之后,大家可能感觉这一章有些乱,本来就是一个过渡章节,交代完该交代的事情之后,从下一章起,应该就是朝堂之上,和朝野之间的明争暗斗了。请大家原谅!

    本书无**、**,是基于历史进行的一种假设,并非快餐文,所以有别种喜好的大大们可能要失望了!有喜欢的大大,可以加入收藏,多多在评论区发言,提出您的看法!
………………………………

101 再访道衍

    ()  八月初三,庞煌成婚还不足一个月,但是却也不得不动起来。

    太子的妹夫不好当啊,虽然这个大舅哥比自己的年龄还小,但毕竟人家是未来的皇帝,现任无可争辩的大明王朝储君。

    八月二十三,就是太子亲自审理魏观案的ri子,现在还有二十天的准备时间,竟然一点章程也没有,太子一心想要帮魏观脱罪,但是看过卷宗之后,才知道根本就没有罪,怎么脱罪呢?

    兴灭王之基,开败国之河!

    这是御史大夫张度经过调查,在奏折上对魏观一案下的定义,很飘渺,很让人无奈,甚至有些莫须有的意思。

    拿风水说事,这一点就不好辩驳了。

    唯一能想到的,估计就是神棍对神棍了!

    既然想到了神棍对神棍,庞煌怎么能忘了还在城外鸡鸣寺中的道衍和袁珙两人呢?

    而且庞煌也再想,自己做了驸马之后,按照之前朱标透露的口风,应该还是回北平去,至于去做什么,现在还不知道。

    但是朱元璋既然这么想,又给朱标说过,那么这应该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如此以来,自己在南京的时候也不会太久,至少朱元璋不会让北方的暗卫工作停止下来。

    至于什么时候让自己回北平,估计也就一句话的事情,谁也阻拦不了。

    但是太子朱标的事情,却是不能放下,首先来说,太子催的比较紧,几乎三天两头的派小太监到自己的驸马府,一来二去的,连临安公主都有些不厌其烦。

    其次,庞煌真的想让魏观案能够在太子手里改变,这应该是朱标对于朱元璋决定的第一次异议!

    而且魏观这个案子,也应该是朱元璋清除异己之前的一个试探xing行动,如果朱标能够阻止,那么至少在朱标建立起信心的同时,可以让朱元璋稍微收敛一下自己的步伐。

    这样想,庞煌就开始去做,自己没有办法的事情,相信道衍和袁珙这两个对于大明现状比较了解的神棍会更知道怎么处理。

    问题在于,怎么取得道衍和袁珙两个人的信任呢?

    太子出面,自然是没有问题,但是太子结交两个人,会不会有什么后遗症,这也是庞煌需要考虑的问题。

    两人都不是善类,万一影响了朱标今后的xing情,那就不好了,但不管怎么样,庞煌此时觉得还是要借助两人的能力。

    临安公主又进宫去了,听说是孙贵妃的病又有了反复,临安公主放心不下,没有等待宫里的消息就去了,临走前嘱咐庞煌说晚上不一定会来,所以也不让庞煌跟随自己进宫,闲暇下来,庞煌自然想着再去鸡鸣寺看看。

    鸡鸣寺的香客太多,恐怕露出破绽,庞煌依旧是一身便服,却是没有丝毫官员的气派,只带着柳苏一人。

    柳若秋和苏柔雪在庞煌成亲后的第五天,就已经带着怀柔乡勇,在江南采买一些物品,回转怀柔了。

    怀柔商会和官府不一样,毕竟是私人的机构,离开的太久不好。

    道衍、袁珙就在鸡笼山鸡鸣寺旁边的乌龙潭边一处jing舍居住,庞煌已经来过两次,自然是熟门熟路,到了鸡鸣山,没有进寺,直接朝乌龙潭方向走去。

    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大约七八里路,两人不到一个时辰便到了一处丛林密布、环绕着偌大的碧波粼粼的湖面,

    “这便是乌龙潭!”

    庞煌指着湖面对柳苏说,柳苏应该是第一次见江南的风景,眼睛里透着好奇。

    顺着草坡直走,柳苏跟着他沿着一条傍水的杂石小道,蜿蜒向北。修篁夹道,一片清凉,透过竹丛,偶见三两轻舟在潭面游弋。

    右边潭面有一个小小的半岛汀,上筑青瓦粉墙jing舍,隐隐传来钟磐之声,那是月潭庵!上次庞煌险些找错地方,误闯进去,却发现是个尼姑庵,庵里有两名小尼,模样还不错,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出家。

    再往前,过了一座拱形桥,竖着一座青石牌坊,没多远,便见有数间瓦舍隐于松林间的一方空地上。二水环抱,由一条柳荫夹道的石堤连着。

    青sè的大门紧闭,低矮的围墙不足六尺。墙头上长满了杂草野花。庞煌上前敲门,开门的是两个只有十来岁的小和尚,见了庞煌口称“施主!”

    却是都已经认得了庞煌,见这位施主又过来寻人,不由自主的朝里面望去。

    “请问道衍大师可在?”庞煌稽首一礼,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带着柳苏径直朝里走去。

    穿过一个小小的庭院,进入客堂。

    客堂不大,却布置得十分雅洁,水磨青砖一尘不染。

    倚窗摆设数张硬木椅几,案上紫铜香炉内檀香袅袅,香气弥漫。置身于室,顿觉飘然出世。

    道衍不愧自称儒僧,就算是居住,也找如此清静所在。

    小和尚送上几杯清茶,端上几碟糕点,随之,道衍首先应邀而入,发现却又是庞煌,不由皱了一下眉头,不过还是走了进来。

    “庞施主,别来无恙!”

    “劳烦大师了!耽搁了大师清修,是在下的不是!袁先生呢?”庞煌彬彬有礼,看着道衍对待自己的神sè,应该是不知道自己已经做了驸马,正好庞煌也不想说。不过看到道衍一个人过来,心里不觉奇怪。

    “他去访友了,贫僧倒是刚好功课完毕,不知庞施主有何贵干?”

    道衍惊奇的看了庞煌身后的柳苏一眼,却是心想这书童打扮的人,竟然比主人家架子还要大,连看一眼都不看自己。

    庞煌似乎看出了道衍的想法,不由一笑,拍拍柳苏的肩膀,示意他出去等着,然后道:“这是我的学生,有些自闭,大师莫怪!”

    “无妨!”道衍高深莫测的说了一句,说:“难道庞大人还是为了前事而来,贫僧只是方外之人,只能说一句爱莫能助了。”

    庞煌在太平镇提过一次,上次来寻访时,也提过怎么才能完善的解决魏观之事,但只是隐晦的提出,他不暴露自己的身份,而袁珙和道衍同样对他不信任,一推再推,而今天庞煌在来的路上已经想好了,不能再拖延时间了。

    两人分主宾位置坐下,庞煌心里斟酌一下,开口说道:“在下诚心而来,听闻天子决定让太子重审苏州知府魏观之案,但是却无从着手,想来大师也从苏州而来,想必是对于苏州十分熟悉,所以特来求教?”

    道衍的眉毛一跳,这个消息,他可是第一次听说,不由诧异道:“庞施主说笑了,贫僧还未听说,谋逆之案,还能重审的。”

    “但是有件事,大师肯定会知道。。。。。。。”庞煌喝了一口茶,心中有了计较,随即也就放开说道:“魏观魏大人曾经是太子的老师,这一点天下皆知,大师应该听说了!”

    道衍才想起这一条,魏观洪武元年就曾经任侍读学士,算算时间,也可以说是太子的启蒙老师了。

    他们原来一直在此事上纠结,原先也不是为了魏观,单纯为了高启、王彝等人而已,现在猛然把罪魁祸首的魏观拿到台面上,才省得原来还有这层关系。

    心中不由一喜,如果太子能帮魏观脱罪,主犯没有什么事情的话,那高启、王彝他们,不应该也没有罪吗?此时道衍才开始重视庞煌的话,不过仍是疑惑地问道:

    “太子重审,为何不公告天下,庞施主又从何而知呢?”

    还没有等庞煌想好怎么回答,门口处传来一声朗笑,袁珙人还没有进房间,声音已经传了进来。

    “庞大人若是不知,恐怕天下就无人知道了!”

    袁珙闪身而入,朝庞煌深深一礼,道:“参见驸马都尉!我二人之前若有怠慢,还请恕罪!”

    “驸马都尉?”道衍震惊了一下,他没有想到庞煌竟然是这个身份。

    庞煌摸摸自己的鼻子,有些尴尬的笑了一下,道:“也非在下刻意隐瞒,但是驸马都尉这个称呼,实在是没有什么可炫耀的。”

    “我大明朝的第一位驸马都尉啊!”袁珙叹道:“上次在下在太平镇,就看见大人骨骼清奇,绝非等闲之人,现在看,在下算的果然不错啊!”

    庞煌听了这句话,和道衍二人一起翻了个白眼,心想,你没有看错,那上次来和这次见面的态度,竟然是判若两人?

    道衍却是知道他这位好友的脾气,连忙呼喊外面侍候的沙弥,道:“茶!上茶!上好茶!”

    庞煌听见这五个字,终于笑了出来,经典终于让自己遇到一次,果然不枉自己穿越这一回啊!

    道衍和袁珙都是功利之人,从对待自己两次截然不同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不过对于这一点,庞煌不是太在乎,只是希望他们能不负在自己心目中yin谋家的能力,让太子朱标能够完美解决魏观案的事情。
………………………………

102 皇帝召见(上)

    ()  南京紫禁城,在大明立国之前,称为吴王新宫,大明立国之后又被百姓称为皇城。

    虽然是大明立国前两年才重新修建,至今依然有些没有完工的痕迹。但是紫禁城内的御花园,依旧是全南京最美丽的地方。

    又是一场风雨过后,御花园内姹紫嫣红,得到雨水的滋润,百花径向争艳,招惹得蜂蝶浪至,清风吹来,太液池中的流泉叮当碰撞,银花四溅,清涟中飘忽浮沉的游鱼,嬉戏追逐。

    在太液池旁有一座巨大的假山,上面矗立着八角朱亭,亭内宽敞明亮,地下铺着厚厚的毛毡。

    每扇宽大的雕花窗下,摆着檀木茶几并两张铺着绣垫的靠背椅,正zhong yāng的九龙壁下,摆一张黄龙大金椅,两旁铜鹤昂首。

    这也是皇帝宫中惟一奢华的场所,是朱元璋与皇后、贵妃等御花园游憩之地。

    大明立国之后,皇帝一直迟迟没有将南京定为国都的称号,一直考虑着在临濠定都,现在凤阳那边正在大兴土木,新的皇宫正在建设中,所以南京这边的皇城,只保留着简单的格调,大量的材料都被运往临濠之地。

    别的地方都可以忽略,但是御花园却是在朱元璋的刻意安排下,一点一点的建设起来,成了皇帝享受难得天伦之乐的地方。

    皇子、公主以及**的嫔妃们经常被召集到这里玩乐,极少数开国功臣、朝廷大员偶尔才能得到皇帝恩准,来到这里见驾。

    今ri则有些特别,皇上要召见本朝的第一个驸马都尉,宣来了皇后,李淑妃等**主事之人作陪,要正式见一见自己的这个女婿。

    雨过天晴,风和ri丽,朱元璋的心情说不出好坏,但看上去不错。

    “秀英,”朱元璋侧脸亲昵地对马皇后说:“你见过朕这个驸马几次了,感觉到此人怎么样?”

    马皇后思索了一下,说道:“长相普通,但是做人很谨慎,看上去挺守本分,应该是个老成持重之人,和临安挺般配的。”

    “老成持重!”朱元璋沉吟了一下,道:“秀英你一向看人及准,朕也就放心了!不过。。。。。。。”

    马皇后当然知道皇帝要说什么,最近大臣们对于怎么封赏驸马都尉,都各持意见,说的都有道理,偏偏自己的这个皇帝丈夫,却是不想按常规出牌,正在犹豫要是按照大臣们的意见,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安置女婿。

    知道为什么,马皇后随即就接过话来,说道:“皇上,其实这只是天子家事,臣妾才多嘴的,不管怎么说,驸马都尉虽只是从五品,只要孩子安分,足可富贵一生,皇上还在顾虑什么呢?”

    马皇后是站在孙贵妃的角度上说的,孙贵妃只想让自己的女儿嫁个平常人家,图个安安稳稳的一生,马皇后这么说,自然是赞同有些大臣的意思,仿宋制,驸马都尉只是虚职,只有富贵,却不荣华了。

    朱元璋摇摇头,说道:“秀英,你久居深宫,当然对于有些事情不明白,现在大明的江山,看上去已经固若金汤,但是隐忧却在,朕不能不担心啊!”

    听到这个问题,旁边的李淑妃马上就坐不住了,孙贵妃有病来不了御花园,本来皇帝召她前来作陪,心里肯定是喜欢的,但是李淑妃听到这个问题,马上就觉得不妥,等朱元璋一说话,就起身找个借口出了龙亭,去太液池边看鱼去了。

    朱元璋也不阻拦,他的确定过规矩,**不可干政,但是马皇后却是极为例外的,且不说他们是患难的夫妻,就说马皇后这人,朱元璋知道是极知进退和尺度,绝对不会让自己失望的。

    等李淑妃走过之后,朱元璋继续说道:“江山是朕打出来的,大明是我们朱家的大明,但是现在,秀英你看,全国十之五六的军队都在北方,听侯徐达调遣,而文忠虽然强势,但是却在徐达的压制下,徐达不退,几乎没有什么出头之ri,徐达坐拥大军,让朕怎么能放心的下。。。。。。。”

    “徐将军为人忠义,绝不会背叛陛下的!”马秀英知道丈夫多疑,婉言劝道。

    “想那宋太祖更是忠义,还不是有黄袍加身!”朱元璋冷哼一声,道:“朕倒是放心徐达,却是却担心大明的军队,不是我朱家的军队!!现在徐达在北方军威甚重,朕听说,蒙古人畏惧徐达,而不畏惧朕尔!!”

    “那是鞑子在挑拨离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