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臣权-第4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噢!”盛庸将茶碗盖子轻轻地刮着茶叶,也不去喝,似是自语:“朱高炽一定又有什么秘密,也真的大胆了些,难道他不怕皇上吗?这一段时间,老夫在江宁等侯爷,倒是消息闭塞了一些,还不如侯爷的消息灵敏。”

    一阵短暂的沉默以后,齐泰探身道:

    “盛大人,依老夫看来,这事与皇上明年的出巡有关。这一个多月里,我虽然在海上,但是也感觉到了天下臣民无不担心。朱高炽这个人极富心计,能做出这么冒险的行为,看来是肯定有所依仗……”

    “倚仗!”盛庸持着花白的胡子,恨恨地说:“皇上健在,他们不敢造次;皇上万岁之后,难卜吉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朱高炽当初反叛被我们打败,还能有什么图谋,总有一日,他要露出真实面目。这样一个严峻情形,皇上难道真的没有察觉?!”

    “盛大人,老夫以为,皇上明察幽微,心中早就有所察觉,也作了未雨绸缪,再三敕谕李景隆镇守北平,直指辽东,并有其他一系列严密措施。只是对朱高炽这见不得人事情皇上似不在意,这事儿……”

    “皇上自有圣断,何来我们这些做臣下的操心!”

    “盛大人忘了自己和太子的关系,难道你不怕他连累太子吗?”

    听到了齐泰提及了太子,盛庸好像是失去了勇气一般,半晌没有言语,说他在乎太子,还不如说在乎他盛家一族的兴衰,他们家族已经和太子牢牢的绑在一起,再也没有半点分开的可能。

    “盛大人,你也不必气馁。”看到盛庸这样消沉,面对垂头丧气的曾经属下,这位在宦海沉浮十多年的靖海侯安慰道:“事情没有你想的那么坏,太子镇守辽东那么多年,所谓正是朱高炽必攻之人,朱高炽的基业也基本上实在辽东,估计他也知道,勇王的那些东西,他是指望不上了,想要更多的筹码,那就给他吧。”

    “老夫老了,而侯爷你也老了。”盛庸说道:“今天观察令公子,虽然年届四十有余,但是依旧是血气方刚,沉不住气,老夫只是稍微一激,便喜怒形于色,那是不好的现象,看到了令公子,老夫就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儿子一样,他们太像了。”

    “心怀大志,临变而不惊。汝血气方刚,忠信正直,疾恶如仇,确是他们为官的良好品德。然遇事务须冷静、持重。意气用事,锋芒毕露,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会招来麻烦。”

    “盛大人鞭辟入里。回去之后一定要犬子铭刻深心,”齐泰点头说道:“我见皇上对朱高炽放任不管。浑然不想原先的英明果决,老夫想皇上必是想使朱高炽飘飘然忘乎所以。一念之下就会暴露其真实想法。”

    “老夫几年前便已察觉,想阻止他们参与到皇位之争去,但又不便插话,几次暗示,他们都不以为然。浑然不想侯爷您慎重、稳健方略,可是……。”

    “可是不知怎么一时冲动,昏了头脑。但毕竟都都咱们的亲生骨肉啊,我也感到了犬子的不稳,最近十余天的压制。估计犬子已经对如此待遇不满了。”齐泰仿佛知道盛庸该怎么说,马上接下去说道。

    “我见皇上对朱高炽之举,并未以为然,所以有些隐约感到皇上对咱们的子孙是否参与到几个皇子之中,也是没有什么意见……”

    “可是历朝历代,对于皇位之争,都是忌讳很大,皇上真的不会介意?”

    “看,你又冲动了。”齐泰示意盛庸喝茶。语重心长地说道:“其实这次皇上能派你来接我,那已经皇上的暗示了,那是代表着皇上不想你沉默,想让你站出来支持一方。你或者令公子在圣上面前越显得浮华倔傲。颐指气使,圣上越是喜欢,不知道你相信不相信。”

    “噢。”

    “盛大人。在这个时候,岂有袖手旁观畏怯退缩之理?你也不必处之极端。要么趾高气扬,不顾一切;要么灰心丧气。妄自菲薄。”

    “侯爷的意思是――”

    “皇上既然让我们见面,让我们这些老家伙参与,那就参与呗!”

    “此言何解!”

    “皇上的意思还不清楚吗?皇上让我们两人支持太子,这种显而易见的事情,盛大人不要说看不出来,在这里试探老夫吧,现在还不把皇上的口谕说出来吗?”

    盛庸闻听此言,不由尴尬的笑了两声,说道:“看来海上的孤独,并没有让侯爷您丧失多少智谋,侯爷您就怎么看出老夫是在试探您呢?”

    “先说说皇上的意思吧?”

    “皇上的意思?”盛庸见齐泰不肯搭腔,沉吟了一下,梳理了一番,然后道:“皇上的意思很简单,不但是我们要支持太子,而且朱高炽也要支持太子,对于朱高炽,皇上不想他去勇王哪里。”

    齐泰在那里静静的听着,并不插话,他知道只要打开话匣子,盛庸就会把很多事情说出来,果其不然,盛庸连茶水也没有喝,然后继续说道:“方孝孺快不行了――。”

    “皇上日前召我进宫,第一句话就是这么说的,方孝孺已经八十余岁了,而且重病缠身,恐怕过不了今年,但是少了方孝孺这个士林的旗帜,太子就显得有些势单力薄,方孝孺之子方中宪虽然入住内阁,但是毕竟不如其父的声望甚远,如此如果方孝孺一倒下,太子就成了最势单力薄的太子。”

    “那朱高炽怎么能进入陛下的法眼呢?”

    “你先别急,朱高炽这个人,陛下说了,做好人可以,做一个丞相也可以,但是他却是做不成大事情,所谓的大事情,侯爷知道是什么事情吧。”

    齐泰点点头,没有出声,就是争皇位的事情,他虽然没有出声,却是不以为然,朱高炽连名分都没有,凭什么呢,皇上还真的拿他当回事。

    在齐泰的眼里,名分是最重要的,这可能也是朱标选择他支持太子的原因之一吧,然后继续听到盛庸说道:“这也是我为难的原因之一,我们两个老家伙,现在躲在这里喝酒,皇上让我们支持太子,却不让我们跳出来,让太子过了镇江这一关才行。”

    “皇上的意思,我们父子现在还不能进京?”

    “进京做什么,烤火吗?你知道不知道,现在有些人想把你们父子吃了,陪老夫在这里钓鱼吧,老夫只是担心,万一太子过不了皇上这一关,咱们这两个老家伙只能在这里钓鱼了。”

    齐泰不以为然,只是不想惹已经看上去醉了的盛庸,随声附和了两句,两个人渐渐的又把话题说到了更深的地方。渐渐的陷入了喃喃低语之中。

    “不会的,皇上不会让我在这里钓鱼的。”

    镇江府。在一家客栈之中,朱高炽很自信的向对面的人说道。

    转过身来。却正是大明王朝未来的继承人太子朱雄英,很淡然的表情,笑道:“那父皇让王弟过来做什么呢?现在齐泰也偷着跑了,要是没有父皇的旨意,他敢走吗?”

    笑着看自己的侄子那种恼羞成怒却又装作若无其事的模样,朱高炽有点羽扇纶巾的感觉,特别是在这靠着长江的镇江之中,他很有成就感。但是心里也是很消沉。

    “太子爷去管什么齐泰父子,先想想。怎么过了学子们这一关吧,突然齐泰不见了,学子们要是知道,肯定说是太子爷偷偷放走,或者是太子爷有意纵容,不管怎么说,与陛下也没有半点关系,一切还是要靠太子爷来安抚啊。”

    “安抚什么?直接告诉他们齐泰奉旨回京了,看他们能怎么样。难道还敢造反不成?”

    朱雄英嘴上这么说着,但是脸色却是没有露出一丝惊慌的表情,朱高炽“嗤”的笑了一声,说道:“太子殿下。你就不要再给我出难题了,何必说出如此的话呢?”

    “父皇让你来,就是来看孤家的笑话吗?”

    对于这个王弟。朱雄英没有一点好感,但是对于这个王弟的心机。他是半点也不敢轻视,因为朱雄英在北平近二十年的时间。从中看到了朱棣父子在辽东、朝鲜、北平等地经营后的稳固,那可是颇费了朱雄英和方孝孺等人的一番心血,就算是那样,也免不了经常写信请教朱高炽,所以两个人倒是不陌生。

    而朱雄英虽然有些看不惯这个王弟的作风,也没有什么好感,但是现在还是要听从一下王弟的意见。

    “岂敢看太子殿下的笑话,但是太子殿下成竹在胸,根本用不着我这个王弟帮忙,说一句实话,这件事说难真的很难,但是要是说容易,那也容易!”

    “王弟那个周忱,是早就安插进去的吧,怪不得王弟那么自信,孤家就不明白了,王弟难道早就知道镇江会有事情发生,特地让周忱过来,孤家调查的明明白白,那周忱可是来了近两年了啊。”

    “这些全是巧合,完全的巧合而已。”朱高炽打着哈哈,顾左右而言他,却把话题转到其他地方,继续说道:“周老师那是巧合而已,而镇江的水军指挥使刘遂,却不是我的人,太子殿下不要误会了。”

    “我知道,那是父皇的棋子,要不孤家怎么能容的下他在这里左奔右跳,小丑一般的人物。”

    朱高炽心里一动,已经知道了太子殿下心有怨念了,不过还不是那么明显而已,于是正色说道:“天下的臣子都是陛下的,包括我这个王弟在内,到时候,还不都是太子殿下的人,殿下着急做什么呢?”

    “不过,镇江知府陈光周,那可不是太子殿下的人了,殿下说话要小心点。”

    朱雄英一怔,随即就明白了,随即坐下,喝了口茶,问道:“王弟先说,孤家该怎么做,用那种方法去做呢?”

    “太子殿下有两条路可以走,相信殿下也知道,就是想从我嘴里听听,那条路对太子殿下有用处而已,是吗?”

    朱雄英下意识的点点头,而朱高炽继续说下去,道:“第一条路,利用内线,将带头的人抓出来,揭露其的阴谋,让天下人知道其他二位的一些丑事,那么太子殿下的威望就可以一步登天,再也无人撼动了。”

    摇摇头,朱雄英道:“不妥,且不说能不能揭露其心中的阴谋,但说天下百姓对朝廷的信任有几分,就可以看出,如果父皇不发话,基本上没有可能,特别是在江南,孤家的根基浅薄,那些世家大族,该替谁说话,孤知道的清楚的很,孤揭露的阴谋,很快的就会被他们颠覆,如果父皇不出手,连三成胜利的希望都没有,王弟,你说父皇出手的几率有多少?”

    “一成都没有,皇上根本不会管这种闲事!”朱高炽肯定的说道。

    “这怎么能算是闲事?”朱雄英不悦道。

    “这本来就是陛下出的一道题,如果陛下出手,那么还有什么意义,所以陛下眼里,这就是闲事,与其出手,还不如不做。”

    “那第二条路呢?可以吗?”

    “第二条路,那就要看殿下的决心了,殿下如果不怕事,我这个做王弟的,倒是可以陪着殿下玩一玩。”

    “孤家现在就是发愁,什么事情,可以转移百姓朝野之间的视线,最近天下太平,没有什么大事发生,而齐泰的事情,坚决不可以用来做文章,因为齐泰是父皇留给我用的,不能再动了,再动就算是齐泰忠诚,那齐天瑞也会有怨怼之心的。”

    “呵呵,太子殿下难道忘记我的身份了吗?”

    “王弟是勇王世子,这一点天下都知道!”

    “但是有一点肯定皇上还没有告诉你,而且这件事还算是保密,太子殿下还来不及知道的,殿下知道吗。。。。。。。?”

    “是什么?”朱雄英隐约猜出点什么,连忙追问道。

    “我父王病重了,下旨请皇上派我西去继承勇王爵位呢?”(未完待续。。)

    。。。
………………………………

729 镇江事(十二)

    朱雄英眉毛一跳,意外的道:“那可要恭喜王弟了,王弟终于可以得偿所愿。”

    “可是还有一件事情,皇上恐怕还不知道,我也是隐约才出来的,所以,我根本就不想西去继承所谓的勇王爵位。”朱高炽眼睛里露出一丝少见的悲哀,却没有让朱雄英发现。

    “我父王可能已经去世了!”

    朱雄英这才发现了朱高炽语气的低沉,但是顾不上朱高炽的哀伤,急忙问道:“王弟是从哪里猜测出来的?”

    朱高炽犹豫了一下,看着朱雄英说道:“殿下,父王要是让我继承爵位,绝对是会先通知我,然后才会上奏的,但是我一纸书信也没有收到,不但是这样,就连臣的几个儿子,到现在还是没有任何消息传出来,如果不是父王出了意外,那还会是什么呢?”

    朱高炽猜测的没有错,一点错也没有,甚至比朱高炽猜测的还有些糟糕。

    朱棣死了。

    就在郑功兵带着朱棣的奏折悄然离开之后没有多久,朱棣就死了,没有一点预兆,就连朱棣自己也没有想到,但是朱棣的死,对于整个西征军队的军事力量,可以说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使西征军几乎最后丧失了集团作战能力。这在西征军内引发的震动,是可想而知的。

    反应最激烈的,当然是朱棣的两个儿子,也就是朱高煦和朱高燧两人,跟随西征军南征北战近二十年,他们在朱棣的身边不知道安插笼络了多少人。朱棣的死,他们几乎没有超过三天。就知道了的确的消息。

    可是有一点他们有些无能为力,那就是他们也没有料到自己的父亲勇王朱棣会忽然死亡。两个人都领兵在外作战,战局导致了暂时无法抽身。

    而这时,朱棣的王后徐氏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徐氏是徐达之女,这个在朱标生活的那个时空早就应该死去的女人,在跟随朱棣南征北战之后,却依然健朗的活着,而在朱棣死后,成了关键性的人物。

    朱棣的意思。恐怕也只有这个老王后知道了,所以在接二连三的向朝廷奏报,却没有消息的时候,毅然决定开始号召众人拥戴朱高炽之子朱瞻基继承勇王的爵位,并取得了几个实力派旗主的坚决支持。

    这样以来,朱高煦和朱高燧就对自己的亲生母亲产生了绝对的不满,他们也不是庸才,知道自己母亲在父亲身边呆了这么久,享有的威望是仅次于父王的。他们不怕自己的哥哥从大明过来争抢爵位,但是自己母亲的决定,彻底击毁了他们的幻想。

    他们分别也带领了两个旗的军队在外面作战,也在按兵不动稳定局势的情况下。分别向母亲写信告知了自己的不满。

    特别是朱高煦的怨念十分强烈。他十分愤慨地写信对徐王后说:“像父王这么大的基业,有两个知根知底的儿子,但是一个也不用。却把父王亲手打下的基业交给一个黄口小儿。本来我也无德无能,又得母亲的欢喜。但是让朱瞻基这个小孩当此重任。下面的旗主们大都有离心。这能打好仗吗?必然遭致失败。本来父王的仙去是一个打击,还能遭受得几次这样的失败呢?好的意见无人听。我这个做儿子的无职可守了,但是这样白白地拿让父王亲手打下的基业飞灰湮灭实在感到惭愧,难道母亲就不认我这个儿子了吗!”

    朱高煦的这通牢骚虽是让徐王后听到了,但也没什么用,既没有赞同,也没有去追究什么人的责任。一位名叫刘九皋的旗主,又上疏徐王后,揭发朱高煦种种专横跋扈的行为,认为二王子朱高熙是一个奸佞之徒。只是这道疏落到了朱高熙的亲信的手中,被他压了下来,没有呈报给徐王后。

    如果只是不呈报倒也罢了。只是朱高熙本是个心地狭窄、心术不正之人,报复性极强,从年轻时就是如此。这样一个朱高熙,面对着刘九皋针对自己的疏奏,能善罢甘休吗?

    这一回,他的报复手段十分的简单而毒辣,以有人诬陷,无法领命为由,竟然不理会勇王所属的命令和自会,隔绝了与徐王后所拥戴的朱瞻基为首的勇王一部,基本算是开始分裂十二旗的建制。

    徐王后几次派人去召,他都不肯理会。而朱瞻基手中不可一日缺少中杆力量,徐王后准备召朱能入勇王府,提升张钰为兵马大元帅,去换守朱高熙的地盘。但是奇怪的是,张钰拒绝了这一任命。在这种情况下,无可奈何的徐王后,便下诏将刘九皋逮捕入狱,又亲笔给自己的儿子写信,催促朱高熙回来。在这种做足了戏的情况下,朱高熙只是懒洋洋的写了封信给自己的母亲,却是不回去。

    这时朱瞻基所属的局面混乱已极,下面的官员各找各自的门路。或者做墙头草,或者是请假准备回家,或者是直接投靠了朱高熙或者朱高燧,很多人都可以看出来,朱瞻基主要靠一个徐王后支持,没有徐王后,在西征军中,还真的不是两个王弟的对手。

    不过在众多人离心甚炽的情况下,忠臣义士也大有人在。他们为着支撑这摇摇欲坠的勇王西征大军,以西征大业、个人气节为重,在万分艰难的情况下,奋勇抗争,视死如归,不惜以自己的身家性命,维护着朱棣的尊严和自己的气节。他们只是凭着自身有限的力量,坚守自己的底限,与人多势众的朱高熙和朱高燧慢慢的抗争着,用自己的鲜血,谱写出一曲曲惊天动地的悲壮之歌。

    朱高熙终于忍不住了,随着日子的加长,他越来越觉得心里不安,慢慢的和弟弟朱高燧达成协议。想要快点把生米做成熟饭。

    西征军战力强大,但是在大明的支持之下。后勤保障这一块做的是十分糟糕的,过分依赖大明的商业支持。而粮食、军需等物品,基本上都要大明的支持,如果没有明确的身份,或者是彻底的激怒皇帝,那么对于西征军,只要断绝了后勤补给,那么打击是致命的。

    朱瞻基目前的驻地是在朱标那个时空的莫斯科附近,莫斯科是一座历史悠久和具有光荣传统的城市,已经建设了二百多年。有“第三个罗马”之称。奠基者尤里?多尔戈鲁基大公在莫斯科修筑泥木结构的克里姆林城堡。“克里姆林”一词,一说源出希腊语,意为“城堡”或“峭壁”;一说源出早期俄语词“克里姆”,指一种可作建材的针叶树。后来在克里姆林城堡及其周围逐渐形成若干商业、手工业和农业村落。宋朝末年的时候,首任莫斯科大公达尼埃尔立莫斯科为首府,成为莫斯科公国的都城。而继宋朝被蒙古所灭之后,莫斯科被蒙古帝国的子帝国之一金帐汗国统治;后来被朱棣的西征军占据,一直到现在,基本上成了西征军的象征性地点。

    莫斯科得名于如今穿越整个城市的莫斯科河。而莫斯科河的名字来源有三种解释,分别是低湿地(斯拉夫语)、牛渡口(芬兰…乌戈尔语)、密林(卡巴尔达语)。

    就这样慢慢的胶着一番后,朱高熙和朱高燧终于达成了协议,开始继承哥哥未完成的事业。那就是所谓的清君侧。

    当然,他们还是没有信心和大明作对,打着有人谋害父王。为父王报仇伸冤为名,领着自己所属的大军。分别向莫斯科进发。

    朱高熙率领的进攻的大军,是在西北寒意渐重的十月到达牛渡口城边的。牛渡口。对于朱高熙说来,是进攻莫斯科的第一道关口。

    他是早就盯住了这座必争之城的,当初朱棣进驻莫斯科,他就注意到这里的重要性,而朱瞻基所属,也是看到了守住牛渡口,对于保卫莫斯科的重要性的。

    在朱高熙和朱高燧大军压境的危急情况下,朱瞻基为了支持牛渡口,也采取了救援的军事行动。一方面派出将领张全率领两千禁兵援救;一方面命刚到莫斯科不久的朱能派军队配合张全的部队。朱能的部队大都留守莫斯科,他现在手下的部队都来自几个旗主的贡献。由于将领们对勇王的敬畏,所以这些杂牌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当即朱能派出了最满意的部将尹玉、麻士龙、朱华三人,共率三千余人出战。

    尹玉等率军与张全所部会合后,就在牛渡口附近的地带,与朱高熙所属遭遇了。第一场战斗,是麻士龙将军率领的部队在东南边和朱高熙的部队展开的。麻士龙仅千多人,而敌人数倍于他们,在这场兵力明显十分悬殊的战斗中,麻士龙率领官兵,顽强地与敌人拼搏,直到自己英勇战死。而驻兵在附近的张全,却慑于敌人兵力强大而眼看着友军溃退下来,不出兵支援。在主将战死之后,官兵们勇敢地各自为战,最后杀出重围,退回了莫斯科。

    朱能是在毫无防备设施的情况下迎击朱高熙和朱高燧的联军的。虽然十分勇敢,同样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顽强抗争。那是一个隆冬的阴天,从昏昏的早晨,一直杀到傍晚,双方居然未分胜负。

    联军在遭到惨重牺牲的情况下,不再跟忠于勇王的部队硬拼,便利用夜晚的机会,另派一支部队绕到山后,去打击尹玉率领的军队。尹玉顽强杀敌,杀死敌人千多人,在这种顽强拼搏的情况下,坐视对岸的张全,竟不出一兵相助。但毕竟敌人数量上占优势。慢慢地,尹玉开始转为劣势,并开始退却。退却的士兵纷纷攀沿着张全部队系战船的绳缆过河,而丧尽天良的张全,竟命令部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