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臣权-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上,那样是不是不太好,刚才臣妾只是戏言而已。太子妃病重。没有几天了,此时又让孩子离开,那不是要太子妃的命吗?”

    “太子妃重要,还是咱们皇家血脉重要?雄英是嫡长子,万万不能有事,你也说那痨病治不好了,你让雄英看着他娘亲病卒吗?”

    马皇后默然不语。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她也犹豫了好久,在亲情和血脉之间选择,那个都不愿意放手,所以今天才说出来讨个注意,顺便提醒一下皇帝。没有想到是这个结果,不过既然皇上决定了,马皇后又是极为贤惠的一个人,自然会照做的。

    两人又闲聊了一会,把事情确定下来,朱元璋却是想通了一些东西,想到,大明是朕的大明。儿子是朕的儿子。朕把自己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哪里轮到你们一些外人插手。

    就比如说皇帝是地主。大臣们就是长工,我分我的家产,关你们长工什么事情,分给谁你不都是干活吗?

    有了这种想法,朱元璋的心里平静了很多,很久都没有生出的戒心,现在慢慢的又升腾起来。

    自从他把李善长调到凤阳监工,刘伯温所谓的病死,徐达强留在南京之后,朱元璋心里已经太平多了,但是现在看来,这个胡惟庸的羽翼已成,汪广洋根本克制不住他,可是要找人牵制他一下。

    翌日早朝,朱元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出诏书,言道:如今西安、太原王府都已经改建完成,鉴于西安王府基于古都上修建,太过奢侈,所以今后兴建王府,以太原晋王府为标准。

    其规制;周围三里三百九步五寸,东西一百五十丈二寸五分,南北一百九十七丈二寸五分。以此为标准,定为祖训,不得更改。

    另,就藩时间,前些年都已经确认过,朕身为天子,金口玉言岂能失信于天下,并现在规定,诸王不得参与地方政事,违逆者处罚,所以不得延期,按时执行,着礼部和宗人府联手办理,并昭告天下。

    诸位大臣没有想到皇上来这一手,你再劝谏,皇帝随时可以问你一个欺君之罪,你这不是逼着皇帝失信于天下吗?况且皇帝已经做到了面面俱到,王府的规格也制定了,也不许诸王干涉地方政事,你还能说什么呢?

    胡惟庸也张口结舌,他的理由本来就很牵强,不过是有些以势压人而已,集合了这么多官员劝谏,无非是想让皇帝看到群臣一心的局面有所顾忌,然后达到妥协,自己可以趁机调和,一来显示自己的能力,二来可以暗中和皇帝达成一些协议。

    现在全部都泡汤了,胡惟庸一咬牙,准备亲自站出来论说一番,他自信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定可让皇上稍微让步一下。

    但是还没有等他站出来,皇帝又迅速颁布另一个旨意:以江阴侯吴良督田凤阳,且奉命修葺皇陵。同时召韩国公李善长前来京师见驾!

    那个意思,就是让江阴侯吴良把李善长替换过来,皇上想干什么?

    心中生出的警惕之意,让胡惟庸硬生生的把想说的话又吞进了肚子里,第一个感觉,那就是皇帝已经开始对自己不满了!

    因为胡惟庸本来就是接手李善长的底蕴,他现在所倚仗的班底,基本上都是李善长的老班底,李善长不在京师,这些人肯定以他的马首是瞻,但是如果他和李善长同时在京师,这些人会听谁的呢?

    用脚底板都可以把事情想明白,肯定是听李善长的了。

    皇帝这是向自己示威吗?但是接踵而来的第三道诏令,让他完全的坚信了这个判断。

    诏令六部所属诸司奏事勿关白中书省。

    说:“周书有言,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人君深居独处,能明见万里,主要是由于他兼听广览,以达民情。胡元之世,政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多昏蔽,所以于民情不通,以至大乱,深可为戒。大凡民情幽隐,都须闻知;若忽而不究,天下离合之机就无法掌握。因此,古人通耳目于外,监得失于民,其原因就在于此。”

    于是下令,诸司奏事勿关白中书省,直接奏报皇帝。

    胡惟庸的冷汗都要流下来了,这就已经不是再向他胡惟庸示威了,简直是向中书省开战了。

    去年成立了一个通政司,让徐达署理,凡事直接奏到皇帝面前,他倒是可以接受,那些毕竟是小事,通政司所受理的,不过是地方上的民生民计,就是类似于信访局一类的衙门。

    但是今天直接下诏,六部所属诸司奏事可以直接绕过中书省,想皇帝奏报,那中书省失去了六部,还能剩下什么呢?

    要想个办法,坚决不能让这种事情出现!!(未完待续。
………………………………

174 练兵只是目的之一

    这应该是朱元璋第二次感觉到中书省对于自己的制约了。

    第一次,只是象征性的设了一个通政司衙门,不过是一种试探性的举动。但是这第二次,只是相隔的不到一年,就**裸的想要剥夺中书省的部分权力了。

    刚刚回到北平,庞煌第一件事情,就是翻阅李潜送来的几份邸报,看后心里这么想着。对于朱元璋定都南京这件事,他不感到稀奇,本来历史的发展就应该是那样的。

    但是长久的远离政治中心,让庞煌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朱元璋和胡惟庸的争端,以至于朱元璋最后废除了绵延于华夏历史几千年的首相制度。

    也不算是庞煌忽视这个制度,只不过是他一直不愿意在这个事情上纠结,自己和胡惟庸的关系不算很好,而胡惟庸近几年甚至有了针对自己的迹象。说句心里话,在自己远离京师的情况下,有这么一个丞相,的确不符合庞煌的利益。

    有的时候,庞煌真的想洪武十三年快来到,那么胡惟庸就可以下台,说不定自己就可以施展一下拳脚,至少那样不用担心有人在后面作梗。

    但是今天看到这几份邸报,引起了庞煌的深思,朱元璋为什么这么着急的对中书省下手呢?

    是对于绝对权力的渴望,又或者有什么原因呢?

    尽管庞煌所熟知的历史上,对于朱元璋终结丞相制度提出很多假设,众说纷纭,怎么猜测的都有,有的说是为后代除刺,有的说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更有人说胡惟庸想要造反自立为帝等等很多种说法。

    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观察,几乎没有一项能成立的,首先说为后代除刺之说,别说朱元璋现在还正是春秋鼎盛,身体还健康的很。就说太子朱标在官员中的人望也是极高的。根本不劳朱元璋操心,再让朱标经营个十余年,那成就更是难以估算。至少朱标好文,亲近士大夫一条,就带走了大部分读书人的忠心。

    再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他胡惟庸算是哪门子的功臣呢?虽然是最初跟着朱元璋起兵的人之一,但是庞煌仔细调查过胡惟庸的履历。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

    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七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继而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一个小吏出身的胡惟庸。根本一直就是后勤行政人员,之前一直是默默无闻,甚至连汪广洋的履历也比胡惟庸要光鲜一些,根本没有必要嘛。

    造反的事情,就不用多说了,一个文官造反,打死庞煌也不相信。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胡惟庸虽然是个丞相。还是脱离不了读书人的范畴,大明兵权集中在朱元璋一人之手。怎么造反。

    如此以来,只能推断是朱元璋出于对绝对权力的渴望了。如果要是这一,那谁也没有办法。

    谁敢说让皇帝放权?估计没有人敢,毕竟现在是家天下,而不是国天下,皇帝视大明就是自己的,你让一个家长放权,那不是开玩笑吗?

    就算是再过几百年,那些家族企业,你也不敢说让他放权给外人,而不用自己人啊。

    在庞煌的内心深处,出于对胡惟庸没有太大的好感,甚至巴不得朱元璋废弃了这个丞相,现在仔细一想,胡惟庸毕竟是华夏历史上最后一任丞相,真的没有了,谁来约束君权呢?

    但是,有丞相,就一定能约束君权吗?

    汉、唐、宋,哪一个没有丞相,但是也没有耽搁亡国啊。

    庞煌在这个事情上纠结了半天,公主遣人过来请他一起用膳,都被他忘记了,以至于来了三次,才把庞煌请过去,让公主好生的埋怨他一番。

    到底是有丞相好,还是没有丞相好呢?

    想着这个问题半晌,才发出自嘲的一笑,不论有没有丞相,估计都不是自己能插手的吧,朱元璋会听自己的吗?

    要是会听,估计那就不是朱元璋了。

    用过晚膳,和临安公主小别胜新婚的缠绵了一番,舒舒服服的在床上睡了一觉,近两个月的连续奔波,对于他不算强壮的身体,的确是一个锻炼,也是一种折磨。

    翌日,他去报社选好的位置看了一下,顺便确定一下版面问题,柳若秋虽然很理解自己的心意,但毕竟他看不见,庞煌看了之后,果然有些出入。

    字太大,报纸的一个版面,最多只能容纳几千个字,这怎么能行呢?

    庞煌指导着黄子澄,将字体缩小至半厘米左右的样子,反正工匠有怀柔请来的,只要是怀柔工匠,都知道庞煌所规定的尺寸。

    而且他们从山东请来了专业的印刷人员,那里盛行使用木质的活字印刷,再行刻字也不算太难,而且庞煌没有头,所储备的大活字并不太多,在报纸的某些标题部分还是能用上的。

    然后就是纸张问题,新闻纸庞煌不知道是怎么造的,但是眼前选用的纸张明显的吸水性不太好,要换,多换几种,先不计算成本,就找吸水性、柔韧性较好的纸张就行了。

    确定了这些,内容就先不忙着确定了,光是这些,估计都够黄子澄忙半个月了,而黄子澄现在成为内定的报纸主编,以黄子澄的才能,还有他的那个性格,估计做个报纸主编还是不错的。

    如果就此能把黄子澄长期留下来,那就更美妙了,自己也可以少操心,黄子澄和自己的出身不一样,政见肯定也不一样,与其以后说不定成为政敌,不如将其先留在北平,做报纸的主编,少参合一些政事,对于黄子澄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而且,庞煌决定有机会了,会把方孝孺也拉进报纸这个行业里面来。潜意识里,庞煌觉得这些人做起学问那是一等一的人才。思想也比较纯净。够耿直。但是如果要是去玩政治,估计那就是间接祸国殃民的人了。

    能不让他们参与政事,那就最好不过了,就比如叶伯巨,原来参与政事,在另外一个历史中被活活饿死,而现在自己把他招揽过来。作为清华义学的训导,那可是头等的人才。干的让庞煌十分满意,除了一些决策性的东西,根本不用插手。

    确定好报纸的细节问题,黄子澄问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那就是这报纸多长时间出一期?该起个什么名字?

    这一可把庞煌难为了一下。定位本来每天一期,庞煌原想叫做“北平日报”呢,但是明显的每天一期太过于频繁,按照现在的购买力定价为三个铜钱的价格,估计除了一些大户,没多少人能买得起,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读书人是最没有钱的人群之一。

    考虑了一下。庞煌说道:“每月四期。暂时定为每七天发行一期吧,就叫做‘北平时报’你们觉得怎么样。”

    黄子澄耸耸肩。表示没有意见,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巡抚大人让自己做,就是害怕自己不甘心在北平府衙当幕僚,所以才给自己找个事做吧,反正风闻科举快要恢复了,虽然只是传言,但却也给黄子澄带来了希望,就算是为驸马都尉这几年对自己的欣赏的一种回报吧。

    于是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由于庞煌心里还有别的事情,所以就离开,直奔房山军营。经过半年的征用,再加上蓝玉给自己的建议,现在房山军营已经不叫原先的名字了,而是改成了房山军训处,以免和军队扯上什么关系,犯了忌讳。

    拉练回来之后,五百亲卫就在这里休整,除了宿长的值班制度稍微变化了一下,因为宿长本来还要管理事务,不能每天跑到北平公主府担任守卫的责任,于是回来之后,就改成了每天两宿计二十四人,前往公主府担任护卫工作,其他人依然在房山军训处训练。

    到了房山军营,先找到正在训练的常茂,向他说出了自己的计划。

    最近一段时间,有商贾来北平海关衙门告状,说有两个蒙古部落不遵从互市协议,强抢货物,还有就是拿劣质山货来强行换取商贾的货物,给商户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这样下去,可能会打击到商贾对于互市的热情,虽然都只是小商贾,但毕竟传出去之后,对于海关的名誉也不是太好,肯定会有传言说海关光收钱不办事了。

    常茂一听就大发雷霆,拍着桌子大吼道:“不互市,他们哭着喊着要互市,什么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没有酒喝什么的。现在互市了,他们又强买强卖,胡作非为,怪不得很多大臣都反对互市,这些人就不该纵容他们!!”

    “息怒、息怒!”庞煌拍拍常茂的肩膀,示意他先坐下,然后耐心的说道:“事情关外的人也说的七七八八了,我也知道什么原因,可能大明开始互市,损害了部分高丽商人的利益,他们挑拨这两个小部落故意找麻烦的。”

    “怎么办?要不我和舅舅说一下,直接派兵剿了这两个部落,同时你再以钦差巡抚的身份想高丽国王发出照会警告?”

    庞煌不由一笑,没有想到常茂对于这个外交套路挺熟悉的,于是耐心说道:“要是请蓝将军派兵,我还来找你做什么?”

    常茂的眼睛一亮,不由扫视了房间一圈,将头凑了上来,小声的说道:“你的意思是说。。。。。。。”

    庞煌头,应道:“不错,据那逃回来的商贾说,那两个部落都不大,可能是属于金山部的一个旁系分支,平时骚扰边陲也有他们的份参与,其中一个部落大概一千多人,剩余的一个部落五千人左右。我想你和柳苏带人出关一趟!”

    “是杀,还是抢?”常茂口水都快流下来来,现在,找一场仗可不容易啊。

    “由你决定,主要起到警告作用就行了!”庞煌随意的说了一句,却没有想到,这句话却造就了一个杀神,很久以后,草原上还流传着一个叫做茂太爷的恐怖故事。

    不过此时庞煌却是没有往这方面想,他的主要目的。是想把这些亲卫调出去。第一有些事情,有这些亲卫在不方便做,第二,要用实战来养兵,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

    常茂兴奋的纸箱哇哇叫,连声音也不顾的掩饰了,急忙问道:“这次带多少人出去?”

    “全部吧。让他们都见见血,那样才能成熟起来。你和柳苏一人一半,至于作战方法,咱们训练的时候都有,你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就可以了。”

    这甩手掌柜当得。常茂十分喜欢,打仗最怕受到制约,而现在一切都由着他的意思,真爽啊。常茂恨不得现在马上出发去打这两个蒙古部落。

    “但是有一你要记住,回来时,少一个人都不行,花费这么大的精力,少谁我都心痛。最大程度的保障自己的安全。咱们以有心算计无心,以火铳对付大刀长矛。还有手榴弹,火药等的支持,要是你们带出去的人,少一个,或者残废一个,都是很丢人的事情,记住一条,没有把握,宁愿空手而归,也不要擅自做主硬拼,训练这么多人不容易啊。”

    “打仗哪有不死人的!你这要求,也太苛刻了吧!”常茂挠着后脑勺有些郁闷的说道。

    “不苛刻,就不是特种兵了,训练半年多了,各种条件都有利于咱们,在死人那才叫见鬼呢?”庞煌白了常茂一眼。继续说道:

    “稍后,你找当值的宿长,跟着我一起走,找这些商贾了解一下情况,然后写个计划给我,我看了之后,你们才能出发。”

    “写计划?你杀了我算了。”常茂哭丧个脸,写字他倒是会,但是让他写作战计划,非让他哭死不行。

    “写不出来,你就不用去了,不会写,你还不会说吗?有柳苏帮你呢?”

    “那小子,我拿他没撤,现在还没有让他开口呢,我才发现,这小子除了吃饭,别的时候嘴都不张开一下,也不怕憋出毛病来。”

    “多事!顺便找你舅舅也可以商议一下,怎么袭击蒙古部落,他应该也有经验,但是别人就不要找了,注意保密。”

    庞煌摇摇脑袋,努力不去想这些关系,他一直都很纠结,怎么排辈的。

    朱标和常茂都喊他妹夫,都喊蓝玉为舅舅,偏偏自己和蓝玉算是兄弟相称,有时候说话都别扭,但是蓝玉偏偏不让改正过来。

    又嘱咐了几句,庞煌才回北平,他不想插手军事太多,因为那毕竟不是他擅长的事情,插手太多,顾虑也就越多,会给士兵带来困惑的。

    这次五百亲卫全员出动,庞煌计划分成两队,每队二百五十一人,分别由常茂和柳苏带领,这也算是给柳苏加些负担,看看能不能改掉柳苏不说话的毛病。

    三天之后,根据实际情况,一份似是而非的作战计划摆在了庞煌的面前,字写得不错,一看就知道是柳苏的字体,但是至于内容嘛!庞煌这个在大明没有受到系统教育的人,都看的呲牙咧嘴的。

    但是也没有办法,这估计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作战计划吧,耐心看完,觉得没有什么纰漏,符合现在五百亲卫的作战能力和需要,所以也就勉强头了。

    有这一份作战计划,让庞煌想到了成立军校,成立参谋部的构思来,如果成立军校和参谋部,朱元璋会不会放弃杀功臣呢?庞煌这么想着,但是毕竟要把胡惟庸的事情搞的透彻明白一些,才能下一步的计划。

    庞煌头之后,常茂就兴冲冲地带着五百亲卫,于两天后出发了,他们暂时没有计划坐飞舟,第一亲卫们的驾驭水平还有问题,第二这两个部落距离大明边陲也比较近,过了北口城关隘,只有六百余里路程,正好在路上可以训练一番。

    他们计划此次出征为期一个月,来回在路上耗费二十天,然后剿灭两个部落耗费十天,对于这些常茂他们自信满满的,庞煌也不好插口多言,毕竟他是门外汉,特别针对实战来说。

    常茂出发了,公主府的护卫,换上了由怀柔借调过来的三十人,都是怀柔保安团出身,现在北平范瑞的安保行做事,庞煌自然是信得过怀柔保安团出身的人,而范瑞对于巡抚大人用自己的人,也没有什么意见。

    一切仿佛恢复了平静,就在六月初一的那天的早上,庞煌给临安公主打个招呼,说是要去通州运河畔查验一批货物,然后呆了郑虎一个人,两人微服出行,直奔通州而去。

    在运河码头转了一圈,便进了通州城内,来到一家名为“百草堂”的医馆门口,警觉的看了看周围,正是午饭时间,街上的人本来就少,现在更是稀稀落落的只有几个小贩在叫卖,进了百草堂,有个伙计正在抓药,听到有人进来,头也不抬的问道:“客官,有什么需要?”

    郑虎听见声音不由一笑,说道:“来二斤龙肉,有没有?”

    那伙计抬起头来,正是被庞煌派去江南的刘彪,现在却在通州当起了医馆的学徒。(未完待续。
………………………………

175 再见刘伯温

    刘彪当起了学徒,身在北平却不回到庞煌的身边,甚至连庞煌最缺人用的时候,也没有将其调回去,这里面的玄机相信很多人都能猜测出来。

    打了个招呼,绕过了药架,就进了百草堂的后院,直接推门进去,已经是满头白发的刘伯温出现在庞煌的面前。

    这可能也就是庞煌最引以为豪,又是最机密的事情之一了。

    当年刘伯温返回青田老家等死,刘彪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半夜潜入了刘府,面见刘伯温,并奉上了庞煌的书信。

    这是只能赌一次的结果,如果刘伯温像是岳飞那样愚忠,庞煌的一切都全完了,就算他是驸马都尉,可能会免去一死,但绝对会被幽禁一生。

    但是以庞煌从直觉中感到刘伯温不是那种愚忠的人,要出卖早就卖了,何必在必死的时候出卖自己,庞煌也见过刘伯温多次,更是和刘琏有着扯不断的关系,刘伯温就算是不愿意假死,也不至于出卖自己。

    庞煌是这样想的,所以就去做了,他实在缺少一个有大局观的人,对于大明现状十分了解又很有大局观的人,除了刘伯温之外,还有很多,但是庞煌现在只能找刘伯温了。

    在信中他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绝对不会背叛大明,只求自保,并对今后大明的形式做了分析,希望刘伯温能够忍辱负重,帮助自己,毕竟他对于刘伯温十分了解,关于刘伯温的政见,他无论通过知道的历史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