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可以更强-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喜欢大唐可以更强请大家收藏:()大唐可以更强更新速度最快。


………………………………

第163章 用耽罗交换粮食

    “那可不一定,只要耽罗国肯定了,他是我们新罗的属国,那我们未尝不可以,将他们卖给大唐,关键是怎么说服耽罗,让他们心甘情愿的被我们卖给大唐。”另一位大臣倒是高兴了起来,笑着说道。

    “臣愿意亲自跑一趟耽罗,说服耽罗国主,大唐是何等的强势,让他们有机会跟着大唐过日子,在臣看来,耽罗国主定会非常的愿意接受的。”刚刚提出这个建议的官员,马上站出来说道。

    “这大唐要是买下了耽罗岛,以后肯定会长期派兵驻守,这不是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强敌吗?而且我们也少了一个,对我们很忠心的属国。”另一位姓朴的大臣,摇着头说道。

    “大唐和我们新罗的关系一直不错,而且中原朝廷对于我们偏居一隅的小地方,也没有多大的野心和兴趣,只要我们一直对大唐采取恭敬奉承的态度,大唐是不可能和我们新罗过不去的。

    反倒是那个菊花国,我们更应该提防,所以有唐军驻守在耽罗岛上,对我们反而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以后我们甚至可以挑动,菊花国和唐军相斗,我们新罗大可以坐收渔翁之利,这样岂不是更好,万一菊花国惹恼了大唐,大唐出兵直接将菊花国给灭了,那就真的是太好了。”

    众人商议来商议去的,还是觉得这个办法非常的不错,值得一试。

    万一成功了呢?不但可以从唐军手中,买来足够的粮食,还可以借这个机会,缓解之前产生的矛盾,以后又可以挑拨大唐,除掉菊花国这个仇敌。

    那个主动请缨要去耽罗国的人,名叫金不换,一张嘴巧言善辩,又很有些聪明机智。

    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忽悠了耽罗国国主的,反正耽罗国国主还真的就答应了,让新罗将自己给打包卖了。

    金不换忽悠完了耽罗国国主,又来到了唐军的驻地,继续忽悠起罗通来了。

    耽罗岛非常的大,地理位置十分的优越,岛上的风光也十分的不错,但是山多,石头多,土地贫瘠,岛上生活的原住民,生活的都十分的贫苦,以狩猎和出海捕鱼为生。

    所以说,耽罗国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国家,虽然向新罗称臣,但新罗之前还真是有些看不上他。

    只是为了不让菊花国占有耽罗岛,这才采取了怀柔的政策,安抚住耽罗国主。

    耽罗国主也不是一个蠢人,能在耽罗岛上立国的国主,会是一个没有脑子的笨蛋吗?

    只是之前他没有别的可以选择,菊花国和新罗相比,他也就只能抱新罗的大腿,因为菊花国的人,实在是太贪婪了。

    若是被菊花国的人,登上了耽罗岛,那将会是耽罗国人的悲剧,整个耽罗岛上的岛民,将会全部沦为菊花国的奴隶。

    和新罗成为臣属关系后,所能够得到的好处就是,菊花国的人想要登岛,新罗国便会派兵支援,抵抗菊花国的入侵。

    而现在,有了大唐可以选择,耽罗国主当然更愿意选择大唐了。

    大唐的名气,既使耽罗国主呆在耽罗岛上,也能够听闻到一些,关于大唐的故事。

    大唐实在是太强大了,能够有机会抱一抱,大唐这么一条大的粗腿,傻瓜才会去拒绝呢!

    所以在金不换的游说下,耽罗国主假意的推托了几句,马上就答应了下来。

    反正成了大唐的属国之后,大唐就会保护耽罗岛,不受外面的人欺负,干嘛不同意呢?

    而且就算你反对,你又能反对得了吗?

    大唐的战船开到耽罗岛时,耽罗国主一见之下,甚至半句反对的话,都没有敢说出口。

    也幸好是耽罗国主够聪明,否则的话,也只会是自取其辱。因为五万唐军,集耽罗国的全国之力,也是不可能抵抗的了的。

    之后耽罗岛上的原住民,看到的是非常友善的唐军,唐军对他们可以说是秋毫无犯,即便是看上了他们的东西,也会用吃的食物,来和他们做交易。

    至于钱,无论是金还是银,又或是铜钱,在岛上都是行不通的,更不用说是纸币了。

    因为岛上的居民,都还非常的原始,习惯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交易。

    岛上的居民手中,也有少量的金银,你要是允许他们用这些东西,来买你手中很多的食物,他们还不好意思呢!以为自己占了你多大的便宜似的。

    若是让他们知道,在外面的文明世界中,凭他们手中的金银,可以买到很多很多的,美味可口的食物,他们一定会非常的惊讶,甚至于是不相信你所说的。

    这也是耽罗国主,毫不犹豫的答应金不换的原因之一,唐军是真的对岛民非常友善的。

    罗通一听完金不换所说的条件之后,第一个反应就是,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这么大的一座岛,新罗居然会打算出售给大唐,而且要价十分的低廉,仅仅只是要求大唐,供应新罗足够的粮食,直到明年粮食收获之前。

    这样的条件,等于是什么条件都没有。

    因为这些粮食,本来就是打算援助新罗,救济新罗老百姓的。

    之所以暂时压在这里,只是因为之前,新罗的做法,令人心里很不舒服,同时也是压一压新罗的底气,看新罗那帮君臣,能够挺得住多久?才会来求唐军施粮救助。

    只是没有想到,新罗居然会愿意用耽罗,这么大的一座岛屿,来交换唐军手中的粮食。

    这个决定,罗通甚至都不用请示李中华,就可以马上作出决定,同意新罗用耽罗来交换粮食。

    这一阵子闲着没事,其实罗通己经开着战船,沿着岛上的海岸线,巡视了几次,也在岛上走动过,对整座耽罗岛,都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这是距离汉城其实己经很远了,和距离大唐的境内,也差不多了,如果在这里长期经营,派驻军队的话,对控制新罗,百济,高句丽,乃至是东夷诸岛,菊花国等,都十分的有利,是一个地理位置绝佳的地方。

    喜欢大唐可以更强请大家收藏:()大唐可以更强更新速度最快。


………………………………

第164章 孝德天皇

    这个突如其来的结果,令李中华都有些哭笑不得。

    耽罗岛的地理位置,自然是不用多说了,那绝对是非常好的,好的没话说了,李中华实在是找不到什么拒绝的理由。

    一船一船的粮食,运到了新罗,新罗的危机也终于解除了,新罗王和他的大臣们高兴了,新罗的百姓们也不用饿着肚子了,李中华手中掌控着一个偌大的耽罗岛,也并不吃亏。

    一个又一个的消息,传到了帝都长安,李世民也是大为高兴,直夸李中华就是大唐的一员福将。

    虽然李世民并没有想过,要对新罗怎么样,毕竟新罗一直表现的都很听大唐的话。

    两国中间格高句丽和百济,本来就没有什么利益上的冲突,更没有什么领土上的争议。

    虽然李世民统治下的大唐,一直表现的都很强势,谁要是敢不服的话,直接就派兵给灭了。

    但如果别的小国表现听话,对大唐没有什么恶意,又没有什么利益上的冲突的话,李世民一般不会主动出兵,挑起战端。更不会动不动的就要灭了人家的国家。

    所以对于新罗,大唐只会帮助他,对抗高句丽和百济,而不会想着要灭亡它。

    高句丽和百济新罗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大唐也一直都是偏向于为新罗说话。

    但是李中华在奏折中提到了,两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一旦大唐最终灭掉了高句丽和百济,大唐和新罗就会直面交接,到时候领土上的争议,是迟早难以避免的。

    现在趁着这个机会,又是新罗主动送上门的,耽罗必须要掌握在大唐的手中,这样以后,新罗就不敢对大唐起异心了。

    李中华料准了李世民这个人,会为了他的大国风度,不接受新罗提出的好意,这才象他说明了厉害关系。

    其实新罗地方又不大,还隔着那么远,李世民心里还真看不上那个地方。

    所以如果不是李中华提前告知了他,得到耽罗岛之后的种种好处,李世民还真没有想过,要接受耽罗岛。

    耽罗岛对于大唐来说,完全就是一块飞地,要是从长安派官员去治理他的话,估计都没有哪个人愿意去。

    大唐君臣一番商议之后,直接把耽罗划给了辽东道,由辽东道节度使李中华,自行派人前去接管耽罗岛。

    一场交易,在大家都乐见其成之下,迅速的完成了,自此之后,耽罗岛划入了大唐的版图。

    这场交易要说谁不开心,高句丽和百济是肯定的。

    不过,他们并不是最不开心的人,还有人比他们更加的不开心,他们就是耽罗岛对面的菊花国。

    菊花国的历史,据说非常的悠久,具体建于什么年代,谁也说不清楚。

    不过关于以前的事,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直到第十五代天皇之前的天皇,似乎都只是个传说,并没有任何的历史记载。

    此时菊花国的女天皇皇极天皇,己经主动的退位了,在她担任天皇期间,政权都掌握在权臣们的手中。

    这个时候,数次推辞不过的轻皇子孝德天皇,已经接受了菊花国的天皇之位。

    皇极天皇之所以退位,也是无奈之举,这都是因为权臣苏我氏,实在是太专横跋扈了。

    轻皇子曾因不满苏我氏专权,以患足疾为名,不参与政治。轻皇子与中臣镰足,既藤原镰足过往甚密。

    中大兄皇子既后来的天智天皇,中臣镰足发动乙巳之变,诛灭苏我入鹿一族后,轻皇子即位,是为孝德天皇。

    公元六百四十五年七月十日,皇极天皇四年六月十二日发生乙巳之变。

    二天后,皇极天皇意欲让位于中大兄皇子,中大兄皇子辞让并推荐轻皇子。

    轻皇子三度辞让并推荐古人大兄皇子,古人大兄皇子出家以示辞让。

    于是皇极天皇退位,菊花国史上第一次皇位相让,轻皇子登坛即位,是为孝德天皇。

    在此之前轻皇子并没有被立为太子,孝德天皇向皇极上皇奉上“皇祖母尊”的称号,册立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册立间人皇女为皇后,册立阿倍小足媛和苏我乳娘为妃,任命阿倍内麻吕为左大臣、苏我石川麻吕为右大臣、中臣镰足为内臣,既内大臣的前身、长年留学大唐的僧旻和高向玄理为国博士。

    公元六百四十五年,孝德天皇元年,孝德天皇在菊花国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大化”,取义于《尚书》中“施教化,大治天下”的意思。高句丽、百济、新罗的使者访问日本。

    孝德天皇召对代行任那贡赋的百济使者。因为赋税不足,孝德天皇叱责使者。孝德天皇向尾张国和美浓国课征供神币。

    孝德天皇任命东国等地的国司,命令制成户籍、检校田地。孝德天皇在朝廷备钟一鼎,诉讼迟滞的抗议者可以撞钟以示抗议。

    孝德天皇设定良民和奴婢之子的区别方法。孝德天皇简化对佛教的援助,选定僧旻等十位僧侣为十师。

    孝德天皇派遣使者向诸国收缴武器。古人大兄皇子企图谋反。中大兄皇子讨伐古人大兄皇子。

    孝德天皇禁止土地的贷借。并且决定迁都于难波长柄丰埼宫。

    孝德天皇博中国典籍,对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了解很深,早已立志改革陈腐的政治。

    公元六百四十六年,既大化二年,新年伊始,孝德天皇发布了《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制度改革。这些改革,后世称之为大化改新。

    一、废除了世袭氏姓贵族的称号臣、连、国造、伴造等,制定新官制和冠位制,确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官僚制度。

    二、把各级地方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设置了二官、八省、一台的中央官制和国、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

    其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号称“三公”,与唐朝的太师、太傅、太保相当。

    说句毫不客气的话,孝德天皇几乎己经是,照搬了大唐朝廷的那一套体制了,只是稍微做了一些改动而已。

    喜欢大唐可以更强请大家收藏:()大唐可以更强更新速度最快。


………………………………

第165章 向菊花国求援

    左、右大臣之下有大纳言、少纳言、左辨官、右辨官。左辨官掌中务(管修史、天文)、式部(管官吏任免)、治部(管贵族婚娶、对外事务)、民部(管户籍、民政)四省。

    右辨官掌兵部(管用兵、治军)、刑部(管司法、刑罚)、大藏(管财政、利税)、宫内(管官田、官营手工业)四省。

    这与唐朝的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极为相似。弹正台,主监察,分设于各郡,正相当于唐朝的御史台,监察各级官吏。

    地方的国、郡、县也是参照唐太宗时的道、州(府)、县三级而设,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掌管。

    三、废除皇室和贵族的领地及部民,一律改归国有,变为公地、公民。与之相应的经济措施便是效法唐初实行的均田制,施行了“班田收授法”。

    每六年按人口班给口分田一次,六岁以上的男子授田二段,女子为其三分之二,私奴婢给良民的三分之一,死后归公。

    受田人承担租税,一如唐朝的租庸调制:租为每段二束二把,庸为每人每年十日,调为每户交布一丈又二尺。

    四、改革丧葬制度,禁止皇室、贵族营造大型陵墓,殉葬品也有了严格规定。

    公元六四六年,既大化二年,孝德天皇设柜接受民众的投书。

    高句丽、百济、任那、新罗的使者访问日本。

    孝德天皇下诏训戒东国国司。孝德天皇召对东国的朝集使,责备国司的失政,下训戒诏。中大兄皇子向孝德天皇进献自己的私有民和屯仓。

    孝德天皇对通往京城路上的马匹饲育的代管进行登记,禁止其中的不当行为。

    赐予市场的支配者,和重要道路的渡守以田地,停止征收渡资。孝德天皇废除品部,废旧职而设百官,公布官位晋升的制度。

    孝德天皇免除了只有象征意义的任那贡赋。派遣众多的随员随同遣唐使一起访问大唐。

    孝德天皇全面的学习大唐,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菊花国的各个方面,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的得到了提升,权力向中央集中。

    高句丽和新罗,百济三国,不仅向远在长安的大唐,称臣纳贡,同时还因为惧怕菊花国偏向某一国,不得不对菊花国进行讨好,并且主动的称臣纳贡。

    百济和新罗经常都会闹矛盾,大唐总是偏帮新罗,那是因为新罗和大唐没有利益上的冲突,管辖的地方并不相连,没有什么领土上的纠纷。

    而菊花国在每一次的冲突中,就会倒向百济国,道理和大唐,其实也是一样的。

    因为隔着一个新罗,百济和菊花国也没有什么利益上的冲突,领土没有连在一起,更没有什么领土上的纠纷。

    这也是新罗国,为什么愿意将耽罗岛,出售给大唐的原因之一。

    有了大唐作为缓冲,从后再和百济起了什么冲突?百济有菊花国相帮,自己也可以借助于耽罗岛上的唐军,岂不是安全了很多?

    大唐皇帝亲征高句丽时,正碰上了菊花国内部争斗,最白热化的时候,孝德天皇刚刚通过了乙已之变,登上了天皇之位。

    这个时候,菊花国内部的矛盾,孝德天皇都忙不过来,哪里还有精力?来管这些闲事。

    当时百济国派人到了菊花国,想请求菊花国的帮助,最后也只能失望的离开了。

    现在,虽然百济国在这一次的争斗中,其实并没有吃多大的亏,但上次好不容易,从新罗手中夺取的十三座城,居然又被新罗给夺走了,百济感觉自己好像是吃了很大的亏似的。

    所以百济国此次又派了使臣,来到了菊花国,一来是进贡送礼,二来是想从菊花国采购一些粮食回去,没有足够的粮食,百济国的明年,可是不好过啊!到时候恐怕连粮食种子都给吃完了。

    这第三就是向菊花国这个宗主国诉苦,请求武力支援,最好是让菊花国,将新罗给灭了。

    高句丽也缺粮,虽然从辽东买粮更近一些,可是高句丽恨极了大唐,对占领了辽东的大唐辽东节度使,更是怨恨极深,所以第一个想到的,也是到菊花国来求援,购买粮食回去。

    好在这一次的战争,两国并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捞到,至少从新罗手中,不仅抢到了大量的粮食,金银财宝上的收获也很多。

    可是光有金银财宝也没有什么用啊,金银财宝也不能当饭吃。

    只要菊花国能够拿出粮食来,卖给他们,他们还是不在乎金钱的。

    可是菊花国虽然也不小,在孝德天皇的执政下,权力也渐渐的归于中央。

    但效果并没有这么快,就显现出来。

    而且仍然这有不少的诸侯小国,对孝德天皇的权力,并没有放在眼里,依然是我行我素,阳奉阴违。

    菊花国的下面,有着多达几百上千个的诸侯小国,彼此间为了争夺资源和地盘,也是经常的大打出手。

    大家不要以为这是在开玩笑,在菊花国,哪怕是一个大一点的村庄,都敢以诸侯国自居。

    这样一来,菊花国的地盘虽然不小,土地也很多,但大多数都已经荒废了。

    这样一来,产出来的粮食,也就只够自己本国民众吃用的了,就算有些剩余的,也是数量很少,绝对不够养活,高句丽和百济两国的人口。

    虽然高句丽和百济是盟国,而且百济在名义上,其实也可以算是高句丽的附属国。

    但是在争夺购买那一点为数不多的粮食上,双方却是互不相让,竞相加价。

    孝德天皇当然是非常高兴了,为了推进改革,他可是急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正愁这些钱没有出处,不知道应该去哪里化缘。

    高句丽和百济,便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送上门来了。

    为了尽量的满足两国的粮食需求,孝德天皇下令,整个菊花国的人,每天的粮食用量,在原本正常的基础上,减少三分之一。

    另外又命令左右大臣,全力收购百姓手中的余粮,价格比以前高一些也无所谓。

    反正,高句丽和百济所带来的金银财物,菊花国是绝对不会再让他们,又带回去的。

    说到耽罗国居然被大唐的兵马给占了,而且还是大唐用粮食作为交换,从新罗手中买去的,孝德天皇也很不干心。

    孝德天皇效法大唐,当然也是又做很大的抱负,想带令菊花国,走向富国强兵之路的。

    在他看来,新罗和耽罗都是他的属国,而且就在他的家门口,新罗怎么可以将耽罗,卖给大唐呢?而且是谁给新罗这个权力的。

    喜欢大唐可以更强请大家收藏:()大唐可以更强更新速度最快。


………………………………

第166章 特殊的客人

    金钱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看在金钱的面子上,菊花国的百姓们,还是硬生生的挤出了不少的粮食。

    只是苦了那些奴隶和下人们,本来就只能混一个勉强吃饱饭,毕竟主人们都知道,要想奴隶和下人们卖力的干活,饭还是要让他们吃饱的。

    可是现在,既是孝德天皇的旨意,又有白花花的银子,黄澄澄的黄金可以拿,奴隶和下人们,每天少吃一顿饭,也应该饿不死,当然是尽可能的多卖出一点粮食了。

    不管什么时代,受伤害的总是最底层的人,而享受利益的总是那少数高高在上的人。

    虽然已经挤出来了不少粮食,但是数量其实还是远远不够。

    不过孝德天皇也管不了那么多,再挤出粮食来,恐怕下面的奴隶们,该被逼的造反了。

    粮食只有这么多,计算着他们两国带来的金银,便给出了一个高得离谱的价格,反正自己已经努力了,就只能弄到这么多粮食,但两国带来的金银,是绝不可能让他们带回去的。

    两国前来出使菊花国的使臣,当然不愿意答应了,这粮食的价格,实在是贵得离谱了,傻子也不能接受啊!

    孝德天皇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个很好说话的人,脸上总是带着一些温和的笑容,说话对人都是彬彬有礼,可那只是他的表象。

    如果你被他的表象所迷惑了,那就大错特错了。

    两国使臣以为,这位新上任的菊花国天皇,会是一个比较好说话的人,所以一直要求粮食的价格,不能超出以往的最高价太多。

    高句丽以前占有辽东,并不缺粮,不过百济到是经常会有缺粮的时候。

    百济和新罗关系缓和的时候,有时会向新罗购粮,有时也会向高句丽购粮,但也向菊花国买过几次粮食。

    虽然现在的情况有所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