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带张彩照回明末-第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国华一把拉起了他,说道:“李医官,我们忠勇队没有磕头的规矩,以后只要行军礼就可以。”说着,举手示范了一下。
李再发呆看着不知道该怎么办,还是他老婆王春枝有主意,急忙拉着他的手也也勉强跟着行了个军礼。
“哈哈哈哈”看着他那软踏踏怪模怪样的军礼,大家都笑了起来。
待他夫妻下去后,赵国华道:“这里距离开封已不是太远,加快行军,我估计最多两天就到了。传令,停止休息,开始行军。”
一声令下,军队又开始出发。
湖广常德府武陵县,一个四十来岁的俊朗中年男子拿着一本书正在朗读。
………………………………
第一百五十章 杨嗣昌的心机
此人靛青长袍,袖子上绣有暗花,手拿折扇,手指白皙,骨节不大,指甲圆润有光泽,修剪整齐,深邃的五官,眉毛很深很浓,眼睛是很标准的凤眼,整张脸透着股子清贵疏离之气。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他是丁忧在家的兵部右侍郎兼宣大总督杨嗣昌,他读的是《论语-论政篇》。
自从丁忧在家,他就手不稀释卷,每天读《论语》,他虽丁忧在家,但时时关注着朝局的变化。
宋朝的赵普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杨嗣昌很自负,他自认才华不输于赵普,他也要学习赵普,从论语这部书里找出治理大明的方法来。
杨嗣昌,字文弱,号字微,湖南武陵县碴口坡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父亲是三边总督杨鹤。杨嗣昌及其父亲杨鹤均以督兵著世。杨嗣昌在家风熏陶下,自幼潜心读书,埋头科举,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中举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及第,开启了从政生涯。历任杭州府学教授、户部江西司员外郎等官职。
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擢户部郎中,同年十二月至天启二年(1622年)五月迁南京户部新饷司郎中。
崇祯元年(1628年),杨嗣昌分巡河南汝州道,加右参政,不久后移霸州道,崇祯四年(1631年)九月迁整饬山海关内监军兵备道。
崇祯七年(1634年)九月,他被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兼宣大山西三镇总督,赴任后六次上疏陈述边事,并主张开矿招工以瓦解乱党,多所规划,给皇帝的印象是异才可用。
崇祯十年任兵部尚书,用“四正六隅”、“十面之网”之策镇压农民起义军,荐熊文灿总理六省军务。后因熊文灿失职,亲自出京督师,被张献忠以走致敌战术牵制,疲于奔命。其时已得重病,闻襄王被杀之后,因自感有愧于崇祯帝的信赖惧罪病死。
杨嗣昌正在读书,他儿子杨三松走了进来,看了他一眼,欲言又止。
见状,杨嗣昌放下书本,看了儿子一眼,微笑着道:“松儿,你有什么事吗?”
“父亲,你不是一直渴望着重返朝廷为官做事吗?昨天陛下第二次派人来传圣旨,让您出任兵部尚书,您怎么还是推拒了?”杨三松不解的问道。
看了儿子一眼,杨嗣昌摇着头道:“松儿,现在,还不是我重返朝廷的时机。”
“您为何这样说?”杨三松疑惑的道。
端起茶水来喝了一口,杨嗣昌说道:“我现在正在丁忧之际,如果陛下一传旨,我立马就答应下来,给人的感觉就是我迫不及待的想返回朝廷了,会引来言官非议的,而且现在张凤翼刚死不久,大家还对兵部充满了指责,等过一段时间,尘埃落定,那时我出山,就没有这些麻烦了。”
听了父亲的话,杨三松这才明白过来。
点点头,他佩服的说道:“还是您看的准。”说完这话,顿了一下,杨三松说道:“父亲,你说的这些虽有道理,可是你不怕以后再没机会重返朝廷了吗?”
得意的一笑,杨嗣昌说道:“不是为父自夸,现在朝廷大员中,有几个有为父的本事当今的乱局,恐怕只有为父有能力解决,我断定,陛下还会再次派人来的,三国时的刘备为了请诸葛孔明出山,可是三顾茅屋的,当今的乱局,没有重权难以行事,容易的得到的东西往往不珍惜,如果陛下确实需要我出山,他还会派人来请我的。”
“父亲,如果陛下没有再次请你出山,那你打算怎么办?”杨三松问道
沉默了一阵,杨嗣昌这才说道:“如果真是那样,为父就终老田园山林了。不过,我想陛下一定会再次请我出山的”
听了这话,杨三松看了看他,笑着走了出去。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屋里又传出了杨嗣昌读书的声音。
一天以后,赵国华率领忠勇总队行军到了距离开封不到二十里的地方,队伍安营扎寨下来,为了避免引起误会,大营里升起了“明”字大旗。
“我想去开封城里走一走,不知哪位有兴趣陪我一走?”赵国华说道
“我也要去!……我也要去……”大家争先报名。
见状,想了一下,赵国华道:“大家都去显然不行,这样吧,程冲和吕清留下掌握部队,其余的各司其职,我带牛欢和刘光祖去就行了。”
听了他的安排,大家就各自忙去了。
换了衣服,赵国华带了牛欢和刘光祖骑马向开封驰去。
开封简称汴,古称东京、汴京,为八朝古都。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东部,地处河南省中东部,东与商丘相连,西与郑州毗邻,南接许昌和周口,北与新乡隔黄河相望。
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
汉初因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这便是“开封”的由来。
北周武帝建德五年,改梁州为汴州,这是开封称汴之始。
五代时期,称之为“东都”或“东京”,这一时期的开封正式取代了洛阳成为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北宋是开封历史上最为辉煌耀眼的时期,经济繁荣,富甲天下,人口过百万,风景旖旎,城郭气势恢弘,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史书更以“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来描述开封。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清明时节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及优美的自然风光,开封以其泱泱大国的气象,跃居为那个时期世界上最为繁华的著名都城。
公元1379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橚就藩开封,称周王。
走近了城门口,只见一道宽大的吊桥放在宽大的护城河上,桥两边有栏杆,两道腿粗的综绳子延伸到城头上面,城墙上站着一排军士,吊桥上车水马龙,人员往来不停,显得十分的热闹的忙碌。
城门两边有十来个士兵手执刀枪站着,也许是地处北方,士兵的眼中有几丝警惕性。
看着那十来米高的高大厚重的城墙,和那又宽又深几乎可以行船的护城河,赵国华不由得赞道:“不愧为八朝古都。这样的城池,如果宋徽宗父子不是孬种,稍微有一点打仗的勇气,金国是难以攻打下来的。”
开封素有“北方水城”之美誉,境内河流众多,分属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因此,护城河也是修的又宽又深。
“是呀,如果宋徽宗父子敢战,那就不会有靖康之耻了。”刘光祖说道。
三人骑着的马高大雄俊,尤其赵国华骑的那一匹更是一身白毛,四蹄有一圈黑色,神俊非凡。这匹马原来是扬古利的坐骑,是经过挑选出来的,自然不会差,这不由得引起了守门官兵的注意。
“这三个人有点不同,大家注意点。”守门的官军百户对手下低声吩咐。
因为吊桥上行人多,马车和小推车多,三人只好下了马牵着步行进去,过了吊桥,刚要进城门洞,官军百户拦住了赵国华他们
“你们几个是干什么的,有路引吗?”守门的百户大声问道:
看了他一眼,赵国华道:“路引到是没有,不过我有这个。”说着,把金光闪闪的腰牌递了过去。百户接过来一看,镀金银牌,独云龙,知道这是正五品军官。
仔细的看了几眼,他这才把腰牌还了回去。
“谢了。”赵国华说着,笑了笑,接过腰牌,和其他两人牵着马走了进去。
看着三人的背影,这个百户军官低声骂道:“他妈的,一个五品小官,得意个屁。”
进了开封城,见人流熙熙攘攘,街道两边全是土木结构的民房和商铺,鳞次栉比的紧紧挨着。这些建筑多是二层,偶尔有些一层的间杂其中,街道两旁见缝插针的摆满了各式小摊,众多小贩叫卖声此起彼落,各种小吃的香气、热气交杂,丝竹声、唱曲声隐约期间,这般热闹景象,仿佛后世县城的土特产一条街。
“光祖,你来过开封吗?”赵国华问道。
刘光祖笑着道:“几年前来过一会,否则我怎么知道昨天我们中途休息的那个地方是陈桥兵变的旧址。”
“好吧,我们就跟着你了,你说吧,是先吃饭还是先逛逛这开封城?”赵国华问道。
嘻嘻一笑,刘光祖道:“这就要问将军您了,如果肚子饿的话,那就先吃饭,如果不饿,那就先逛逛,开封好玩的地方还是不少的。”
“哦?你说来听听听。”赵国华道。
………………………………
第一百五十一章 开封遭遇李岩
见路边有一个卖大碗茶的,刘光祖便走过去。
花三文钱买了三碗茶,端起其中一碗,咕嘟咕嘟的喝了下去,赵国华和牛欢也口渴了,便也端起碗喝光了碗里的茶水
用手抹了抹嘴,刘光祖说道:“说起开封的名胜古迹,那就多了,有大相国寺、包公祠朱仙镇岳飞庙、重阳观、天波杨府等等。”
“大相国寺,是不是鲁智深在过的那个?”牛欢兴奋的问道。
他原来为城里的一个茶水店铺送过柴火,听里面的说书先生说过一段鲁智深在大相国寺倒拔垂杨柳的故事,故此对大相国寺这个名字映象极深。
“对。就是这个大相国寺。”刘光祖笑着道。
牛欢一听,高兴极了,拍掌说道:“好,那我们先去大相国寺,然后再去其他地方。”
“那重阳观是不是和全真教的教主王重阳有关系?”赵国华问道。
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里有许多关于全真教的故事,赵国华所以记得全真教的教主王重阳。
“将军没来过开封,怎么知道这些?”刘光祖惊讶的问道,赵国华笑而不答。
见状,刘光祖也不便追问,继续道:“重阳观,是为纪念全真教创始人王喆(王重阳)而兴建的。金末重阳观已毁。元太宗五年,全真教徒受丘处机遗命,重修重阳观,历时近三十年,规模宏伟,殿宇壮丽,元帝赐名“大朝元万寿宫”元末又毁于兵火,仅存斋堂一座。明洪武元年,更名延庆观。”
“好了,我们走吧,先去看看重阳观。”赵国华说道。
于是三人便向重阳观走去。重阳观位于开封市包公湖东北部,是为纪念道教中全真教创始人王喆(王重阳)在此传教并逝世于此而修建的道观,它东邻大相国寺,西邻包公湖,南接开封府,元太宗五年(1233年),全真教徒受丘处机遗命重修重阳观,历时近三十年,元帝赐名“大朝元万寿宫”,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名延庆观,与北京的白云观、四川的常道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名观。
看过了重阳观,赵国华道:“看来王重阳果然有个弟子叫丘处机。金庸没有骗我。”赵国华说道。
“金庸是谁?他怎么知道这些?”刘光祖问道。
笑了笑,赵国华说道:“金庸是一个高人,几百年才出山一次,有缘分才见的到他一面。”
“啊?几百年才出山一次,那不就是仙人了?”刘光祖说着,惊讶的张大了嘴。
点点头,赵国华道:“差不多,也许是吧。”
“那将军见过他了?”牛欢吃惊的问道。
赵国华神秘的笑了笑,说道“没见过,只是读过他写的书。”
刘光祖一脸崇拜的道:“将军居然读过仙人写的仙书,怪不得打仗那么厉害。”
听了这话,赵国华差点笑了起来。不过他忍住了笑,岔开了话题。
出了重阳观,又走向了大相国寺。
大相国寺门口就热闹多了,有各种杂耍在表演,能看到舞狮、盘鼓、高跷、旱船、唢呐等热闹非凡,许多小贩在卖各种小吃在卖。
“卖了!卖了!开封灌汤包子、炒凉粉、锅贴豆腐”……
“卖了!卖了!冰糖熟梨、杏仁茶、江米切糕”……
“回民羊肉汤、东华乍、卖了!卖了!”……
一声接一声的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香味甜味混杂一起,让人直咽口水。
听着牛欢咕嘟的咽口水声,赵国华一笑,说道:“看来我们该吃饭了。走,找个地儿吃饭去。”
“这话说的太对了,我早就肚子饿了。”牛欢揉着肚子说道。
几个人四处一看,见包公湖便有一个二层的酒楼,里面人出人进,猜拳行令,热闹喧哗
人员进出多的饭馆菜一定好吃,这是他后世的经验。于是他带着牛欢和刘光祖走了进去
“客官请上座。”一个肩头搭着毛巾的店小二招呼着,满脸堆笑的迎了上来。
看了他一眼,又看了看嘈杂热闹的一楼,赵国华道:“我们要雅座,价钱好说。”
一听这话,店小二知道来了有钱的主,于是腰更弯了。
躬身在前引路,把赵国华等人引进了二楼。
进了二楼,里面有一个年轻书生正在喝酒,桌子上有四、五个菜,一个仆人打扮的人陪在一边。
赵国华走过去,站在窗子边,便看见包公湖清澈的湖水,小风吹起湖面上一层层的微波,一股水汽迎面飘来,十分的凉爽。
送上香茶,店小二一脸笑容的躬身问道:“三位客官吃点啥?”
“你们有些什么好吃的?”赵国华笑着问道。
店小二笑着道:“这就多了,庞记桶子鸡、沙家牛肉、开封套四宝、三鲜莲花酥、五香兔肉、风干兔肉、五香羊蹄、酱瓜鸡丁、菊花火锅、芝麻翅中翅、黄焖鱼……”他一口气报了一大串的菜名。
“每样来一盘。”牛欢说道。
“好咧。”店小二答应着,笑容满面的下去喊菜去了。
就在等菜的功夫,三人聊起了开封的历史。
刘光祖说道:“开封不愧是八朝古都,名胜古迹众多,吃过饭后再带你们去包公祠看看,可惜,我大明现在没有包公,否则朝局就不会如此乱了,国事也不会如此艰难了。”
这时,“啪”的一声响,吓了大家一跳。
转头一看,见是邻桌的书生在拍桌子,只见他右手放在桌子上,一脸的忧愤抑郁之色:“想我李信满腹才华,又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可恼啊,可恼……”。
仆人劝道:“公子,少说两句吧。吃过饭,我们回家吧,都已出来半个多月了。”
“难道他就是娶红娘子那个改名李岩的李信?”赵国华暗自寻思。
这时,他想起李信的父亲好像是叫李精白,于是起身问道:“这位公子,请问令尊可是名叫李精白?”
“你怎么知道我的父亲?”李信惊讶的问道。
因为他对面前这几个人一点映象也没有,他不知道这些人怎么会知道自己父亲的名字。可是看这几个人又不像官府的探子。
“哦,在下是听一个河南府的朋友说的,他的名字叫李再发,怀庆府的人,人称马见欢。”赵国华口气自然的说道。
他总不能说我是从《李自成》这部小说里知道的吧。
听了这话,李信这才恍然:“原来是他。这人我听说过,是个不错的兽医。”
“既然李公子也知道他,那么李公子也就是我的朋友了,那就请过来喝两杯如何?”赵国华笑着说道。
“好。”李信豪爽的答应着走了过来。
李信,河南开封府杞县人,天启丁卯年举人。明末李自成农民军的重要将领,参加农民军后改名李岩。其父李精白是山东巡抚加兵部尚书衔,崇祯初年被削职为民,但李家仍是杞县的数一数二的乡绅财主。
李信读书很用功,年纪轻轻就中了举。
他生性慷慨豪爽,常常周济穷人;又爱打抱不平,伸张正义。他的性格像一个江湖侠士,很喜欢结交朋友,他在杞县名声很好,百姓都称他为“李公子”。
“客官,酒菜来了。”店小二说着,满脸堆笑的和两个伙计端着三个木盘走进来了。十来道菜很快摆满了一桌子。
倒好了酒,赵国华道:“在下赵国华,江西人氏,慕名到这开封游玩,能结识李公子是人生一大快事,来来来,你我干一杯。”说着,赵国华仰脖一饮而尽。
见状,李信微笑着也仰脖一饮而尽。
酒酣耳热之际,李信又用筷子击碗唱了起来:“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待他唱完了这首岳飞的满江红,赵国华道:“李公子,听说你是文武双全,不知你对当今大明的时局有何看法?”
摇摇头,李信道:“只能说稍有涉猎而已。至于当今的时局,只能用两句话概括。”
“哪两句话?”
看了赵国华一眼,李信语气沉重的说道:“内忧外患,危如累卵。”
微笑着赞赏的点了点头,赵国华心说;“果然不愧是李岩,确实有一定眼光。”
“那李公子认为我大明最大的敌人是谁?是流寇还是关外的鞑子?”赵国华问道。
沉吟了一阵,李信道:“我认为是流寇。关外的鞑子要的是人口和财货。”
看了看他,赵国华心道:“看来他的眼光还是有历史局限性啊。”
见赵国华不说话,李岩知道他不认同自己的看法,便问道:“赵兄好像另有说法。”
“是。在下确实不太赞同公子的看法。”赵国华说道。
拱了拱手,李信一脸认真的说道:“请赵兄赐教。”看着他,赵国华问道:“我问你,一个国家要强大,需要些什么条件?”
“贤明的君主,强大的军队。”李信思索着回答道。
“还有吗?”赵国华问道。
摇了摇头,李岩道:“应该是没有了。”
看了看刘光祖和牛欢,赵国华问道:“你俩呢,也说说?”
………………………………
第一百五十二章 大明的心腹之患
“我的看法和这位公子差不多。”刘光祖道,牛欢则摇了摇头。
赵国华道:“强大的国家必然有贤明的君主,强大的军队,但是强大的军队需要人口和财货,没有这两样,强大的军队就是无源之水。不知你们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仔细想了一阵,李信点头道:“赵兄说的不错,确实是这个道理。”
“鞑子之所以频繁入关进犯大明,根本目的就是抢掠大明的人口和财货,一是为了壮大他们自己的实力,二就是为了削弱我大明的国力,这就像砍树一样,但砍到一定时候,大明这棵大树就会轰然倒下,那也就是大明灭亡之日。”赵国华肃然说道。
听了赵国华的分析,李信如中雷击,神情呆滞。
他从来没有想过鞑子会有如此的可怕的谋划,但是仔细想来,事实确实如此。鞑子越打越强,大明却越打越弱。如此下去,大明被鞑子灭亡,已经是可期之事了,像蒙元那样由蛮族统治中原的事又将再度重演。
想到鞑子有朝一日占据中原的可怕情形,想到元朝时汉人如牛马一般的地位。李信浑身冰冷,如坠冰窟。
他喃喃道:“难道就没有办法改变了吗?难道就任由大明灭在鞑子手中了吗?”
“当然不。我们绝对不能让这种结果出现。”赵国华决然说道。
他绝对不希望由后金这种代表野蛮与落后的部落势力,来代替拥有先进文明的科技的大明。
并不是说他看不起民族政权,而是民族政权确实不如中原政权。
有两个事例可以对比,大明距离灭亡还有五十二年1592年4月,日本侵略军从南部海港城市釜山登陆,45天后,占领了战略要地泗川,并向重镇晋州突进。不到两个月,朝鲜国土大部分沦丧。
1592年7月,明朝派先锋戴朝弃、史儒率兵2万出征,副总兵祖承训带大部队随后进入朝鲜,拉开了明援朝抗日之战的序幕。
1597年,朝明联军抗倭进入决战阶段。明朝调动了陆水军共14万兵力,再度增援朝鲜,一年后,日军战败,日本水军大部被全歼,陆军残部勉强撤回了日本。长达7年的援朝抗日战争,最终以中朝两国的胜利,日本的失败而告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