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带张彩照回明末-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可以稳住队伍,至于安排贺一龙任第三总队总队长,刘希尧为副总队长,主要是考虑到老回回等三人已没有了兵权,不安排这两人带兵,不利于安抚其他三人。 。 当然了,这只是暂时的安排,以后随着形势的变化,还要作改变的。至于怕他们作乱的事,我是有准备的。”
防人之心不可无,他早已在骑兵总队和第三总队里安插了原来义勇队的人,只要马波和贺一龙等人有不轨的迹像,就毫不客气的拿下。
“国华,你如此考虑,也不能说不妥,只是这么多的人,每天要吃要喝,还要军饷,你如何维持这么大的开销?”熊文灿问道。
“这就是我来找大人的缘故了。”赵国华笑着道。
听了他的话,熊文灿急忙说道:“国华,老夫也是穷啊,手下十多万人马都指着老夫饷,要吃要喝,你为老夫立了大功,老夫也不能亏待你,每月拨供给你一万两银子,多的就不行了。”
为了执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略,杨嗣昌调兵十四万,加饷二百八十万两,这些银子和兵,听上去虽多,可是因为作战地域太广,跨十个省,到处都要钱,这里要一点,那里要一点,这才不到半年,就已所剩不到六十万两了,熊文灿也正为银子的事犯愁呢。虽说他手里还有大的银子,可那是张献忠和罗汝才等人私下送的,是属于熊文灿自己的私人财产,他可不会用自己的钱去为朝廷打战。
“大人,说实话,这点银子还不够我军的伙食费。”赵国华苦笑道。
“一万两银子,还不够你们的伙食费?这是真的吗?”熊文灿吃惊的问道,刘文材也在惊讶的看着赵国华。
看了看两人,赵国华正色说道:“我的士兵每月有一两二钱的饷银,每天吃的都是大米和白面馒头,一个月还要吃两次肉,每次吃的肉不少于一大碗,这样算下来,一个士兵一个月最少需要开支二两银子。全军连训练带后勤算下来,一个月至少要二十万两”
“啊?你这开支也太吓人了,像你这样,老夫三个月也撑不下来。”熊文灿咂着嘴说道。
淡淡一笑,赵国华说道:“大人,我最大的开支就是伙食费了,所以我打算自己种粮食,自种自吃。”
“想法是不错,可是大别山周围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就是你种了粮食,也没多少收成,你如何自种自吃?”熊文灿关心的问道。
顿了一下,赵国华道:“大人,可听说过马铃薯和玉米、番薯这几种农作物?”
“马铃薯?玉米?番薯?这是什么东西?是什么模样?”刘文材好奇的问道。
“模样是这样的……”赵国华连说带比划的对两人说了马铃薯和玉米、番薯这三种农作物的形状。
熊文灿和刘文材两人听了后,仔细的想了一阵,熊文灿遗憾的摇了摇头,可是刘文材却若有所思的样子。过了一会,刘文材说道:“我是安徽人,在我们老家,我见过国华兄说的玉米,这东西确实耐贫瘠土地,只是听说这东西口感不太好,所以只是偶而有人种。”
听了这话,赵国华不明白他为何说玉米口感不太好,在后世的玉米中已有甜脆玉米糯玉米,水果玉米等十多个品种,他都已一年半没吃过玉米了,想起水果玉米的那又甜又爽口的味道来,他还直咽口水。可是看刘文材认真的样子,又不像是撒谎。
想来想去,他脑中灵光一闪,明白了问题的症结。后世的玉米是经过几百年的改良,所以口味才那么好,而此时玉米才刚刚传入大明,还没有经过改良,口味自然也就比不了后世的玉米了。
“人吃不好吃,但是牲口吃就一定没问题。”赵国华说道。他知道玉米也是一种很好的饲料,牛羊猪鸡都喜欢吃。
刘文材听后,笑着道:“国华兄,既然你如此说,那我就去封信,让老家的人为你打听一下,有了消息我就尽快通知你。”
“那就感谢先生了。”赵国华高兴的说道。
转而,他又对熊文灿说道:“大人,这几种东西都不是我大明原有的,都是海商带回来的,我想请你推荐几个海商给我,我要派人去福建联系购买这几种作物的种子。”
“没问题。这点小事老夫还能帮得上忙。”熊文灿笑着说道,然后就坐在案桌后,拿出一张信纸,提写了起来。
走龙蛇,熊文灿很快就写好了信,看了一遍,吹干了墨迹,把信封好,微笑着递给了赵国华,说道:“国华,你的人去到福建后,把信交给福州最大的海商陈四海家,陈四海见信后会尽力帮你的。”
听了这话,赵国华大喜,他躬身恭敬的说道:“卑职感谢大人的厚待,以后但有达之日,一定不会忘了大人的恩德。”说完拿了信就要走。
“国华请留步。”熊文灿叫住了他
转过身来,赵国华看着他,问道:“大人还有何吩咐?”
哈哈笑着,熊文灿道:“国华,我知道你忙,你难得来一趟,就陪老夫喝几杯再走。”
“这……不会耽搁大人的事吧……”赵国华探询的说道“”
刘文材笑着道:“国华兄,既然大人诚心相邀,你就留下陪大人喝几杯吧。”
“长者赐,不敢辞。那就打扰大人了”赵国华说着,就哈哈笑了起来。
在行辕的后堂里,酒菜很快就摆好了,浓汁海味翅、乌龙茶香虾、小鸡炖粉条、鸡汁炖素鸡、茶香焖肉腩、抽汁牛仔骨、富贵全家福、清蒸大黄鱼,一个萝卜排骨汤,酒有竹叶青枣集美酒、杏花村汾酒三种。
“倒酒。”熊文灿对几个伺女吩咐道。
倒好了酒,三人便开始喝酒。
“好酒!好酒!果然不愧是杏花村汾酒”喝了一口汾酒,赵国华连声赞道。
熊文灿捻须微笑着道:“国华,你可知这杏花村汾酒的典故?”
“这倒是不知,还请大人赐教。”赵国华笑着道。他确实也不知道这杏花村汾酒的典故在后世,各种各样的酒,名酒国酒等等,多如牛毛,他根本记得住那么多的酒的名称,更不用说酒的典故了。
“赐教倒是不敢,就当是助助酒兴而已。”熊文灿呵呵笑着道。
刘文材笑着道:“在下知道大人博学,说出来让我等也长长见识。”
“汾酒出于山西省汾阳县杏花村,为大曲清香型酒,以清澈干净、幽雅纯正、绵甜味长即色香味三绝著称于世。汾酒有着悠久的历史,11oo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汾酒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极力推崇,被载入廿四史,使汾酒一举成名。据《北齐书》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千古绝唱更使杏花村和汾酒天下闻名,妇孺皆知。《唐国史补》、北宋朱翼中的《北山酒经》、窦革的《酒谱》、张能臣的《酒名记》、元朝宋伯仁的《酒小史》、本朝王世贞的《酒品》都有关于杏花村美酒的记载。”熊文灿捻须微笑着说道。
接着,熊文灿又指着枣集酒说道:“这枣集美酒也是大有来历,枣集镇是著名的传统酒乡,是道教鼻祖老子的诞生地。其酿酒历史久远,上可追溯至春秋,盛于隋唐,产出的酒被宋真宗赵恒钦定为“宫廷贡酒”,有“天赐名酒,地赐名泉,枣集美酒,名不虚传”之美句流传。儒学祖师孔子问礼拜谒于道教祖师……老子,老子奉上枣集酿造的美酒招待孔子,孔子饮后遂留下“惟酒无量不及乱”的千古名言。宋真宗赵恒于在中祥符七年来鹿邑拜老子,夜宿老君台前“明道宫”,饮用枣集酒后才思大,命写下“先天太后赞碑”立于太清宫门前,并下诏地方每年进贡两万斤枣集酒作为宫廷之用。”
听完了熊文灿的介绍,赵国华笑着夸赞道:“大人博学,连这酒的典故也是信手拈来,卑职实在是佩服。”
哈哈一笑,熊文灿捻着胡须道:“雕虫小技而已,不值一提,不值一提。”说完又笑着说道:“刘先生,你爱喝竹叶青酒,这竹叶青就由你来说吧。”
“既然大人让在下说,那在下就献丑了。”刘文材笑着道。
顿了一下,刘文材开始说道:“竹叶青酒远在古代就享有盛誉。当时是以黄酒加竹叶合酿而成的配制酒。梁简文帝肖纲有“兰羞荐俎,竹酒澄芳”的诗句,北周文学家庾信在《春日离合二》诗中有:“三春竹叶酒,一曲昆鸡弦”的佳句。《水浒》中写道:“西门庆说……那酒是个内臣送我的竹叶青”。可见,竹叶青,很早以前就成了宫廷御酒。竹叶青酒和汾酒同产于汾阳杏花村,该酒色泽金黄透明而微带青碧,有汾酒和药材浸液形成的独特香气,芳香醇厚,入口甜绵微苦,温和,无刺激感,余味无穷。”
………………………………
第二百零二章 景德镇探访
说到这里,“吱”的喝了一口竹叶青酒,咂了咂嘴,咪着眼回味了一阵,刘文材这才继续道:“竹叶青酒以汾酒为“底酒”,保留了竹叶的特色,再添加砂仁、紫檀、当归、陈皮、公丁香、零香、广木香等十余种名贵中药材以及冰糖、雪花白糖、蛋清等配伍,精制陈酿而成,使该酒具有性平暖胃、舒肝益脾、活血补血、顺气除烦、消食生津之多种功效。”
“怪不得刘先生丰神如玉,精力充沛,原来是喝竹叶青酒的缘故。”赵国华打趣的说道,说完哈哈笑了起来。
“国华兄取笑了。”刘文材笑着道。
熊文灿呵呵笑着道:“想不到这竹叶青还有这么多的好处,来!来!来!为老夫倒上一杯,让老夫也尝尝。国华也倒一杯尝尝””
“吱”的呡了一口,回味着嘴里竹叶青酒的滋味,熊文灿捋须笑着道:“不错,此酒的确不错,难怪先生爱喝此酒。”
赵国华喝了一口,也赞道:“此酒入口回甜,药味浓郁中又带香味,喝下后感到肚里暖暖的,常喝此酒,当可祛病延年。”
三人边喝酒边谈论酒的典故,说的人高兴说,听的人喜欢听,酒席上的气氛十分热烈。
又喝了一会,借着酒意,熊文灿指着桌子上的白瓷餐具,夸耀的对赵国华说道:“国华,你来自海外,见多识广,你认为老夫这套酒具如何?”
听了熊文灿的话,赵国华仔细看了桌子上的白瓷餐具,又仔细的看了拿着手里的酒杯白瓷,白如雪,润如玉,光洁如镜,品质极佳,显然不是凡品。于是赞叹的说道:“大人这套酒具极其难得,实在是少见的精品。”
呵呵一笑,熊文灿说道:“国华可知这套酒具价值几何?”
不知道明朝瓷器的价格,赵国华不好乱说,便说道:“请大人赐教。”
“这套酒具十个酒杯,价値不低于一千两银子,还是有价无市。”熊文灿得意的笑着道。
听了这价格,赵国华吃了一惊,心说:“这套餐具虽说精美,但是价格也太离谱了。”
想到这,他好奇的问道:“不知道大人这套酒具是从何处购得?为何是有价无市?”
看了两人一眼,熊文灿说道:“两位都是我的心腹之人,所以告诉你们也无妨。这套酒具是海商陈四海家在江西景德镇定做的,市面上根本见不到。他家做瓷器生意,每年都要定做一批瓷器,送与京师的显贵豪门,老夫和他交厚,所以老夫也得了一套。”
“原来是陈家定制的。怪不得有价无市了。”赵国华笑着道。
看着这精美的瓷器,赵国华突地想起了后世的一种特殊的瓷骨瓷
骨瓷亦称骨灰瓷,生产始于英国,基本工艺是以动物的骨炭、粘土、长石和石英为基本原料,经过高温素烧和低温釉烧两次烧制而成的一种瓷器。骨质瓷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区别骨质瓷与其它瓷器之间的本质依据。特征一:骨炭含量36以上国家标准特征二:经过二次烧成而成素烧,釉烧。根据英国所设的骨瓷标准,含有百分之三十来自动物骨骼中的磷酸三钙,且成品具有透光性,方得称为骨瓷。
骨质瓷需要在陶瓷原料中掺入牛、羊等食草动物的骨粉,以牛骨粉为佳,骨质瓷的形成主要依靠氧化硅、氧化铝和氧化钙,其中氧化钙的含量越高,色泽越好。在自然界中,氧化钙的来源不多,所以选择动物的骨粉作为氧化钙的来源。骨质瓷最早产生于英国,大约于1800年左右发明。骨质瓷发明历程颇有喜剧色彩,1756年,一位英国人偶然在烧制瓷器的高岭土中加入利用动物骨头磨成的骨粉,出人意料地烧出如脂似玉的瓷器。由于骨粉这一成分可以增加瓷器的硬度和透光度,且强度高于一般瓷器,因此可以做到比一般瓷器更薄、更透、更白。由此便诞生了骨瓷这一种新型瓷器。
骨质瓷因其造型独特、简洁明快,质地洁白而细腻,长期以来一直是各国贵族用瓷,是唯一世界上公认的高档瓷种。
因其瓷质细腻通透,器型美观典雅,彩面润泽光亮,花面多姿多彩的特点,成就了它洁白的质地和华贵的造型,兼有使用和艺术的双重价值,历史上是宫廷专用品和贵族收藏之珍品,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受到不少买家的青睐,号称“瓷器之王”。骨质瓷在经过一代代名匠之手后,逐渐成为世界陶瓷珍品。
赵国华的父亲爱好收藏,他就有一套骨质瓷茶具,有几次赵国华见他拿出来欣赏。赵国华还从父亲那学到了一些骨质瓷的鉴别和养护的方法。
“既然高档瓷器如此值钱,自己何不到江西景德镇去买一套窑来烧骨质瓷,至于牛骨粉,那更不是问题了,革左五营吃的主要就是牛羊肉,有大量的牛骨粉可用。大明朝的有钱人多的是,只要烧出了骨质瓷,那就是大把的银子。”想到这里,赵国华心里暗自笑了。
吃饱喝足后,告辞了熊文灿和刘文材,出了行辕,赵国华带着牛欢和几个护**化装的随从骑着马向江西景德镇而去。
这天宣大总督卢象升正在总督府里处理公文,见幕僚杨廷麟进来,便放下手里的公文问道:“伯祥,你去视察了军屯,你估计我宣大今年的粮食收成如何?”
“总督大人,看样子我宣大今年的粮食获得大丰收,已成定局了,这都是大人您全力整顿宣大军屯的功绩。”杨廷麟高兴的说道。
听了这话,卢象升松了一口气,他刚到宣大那会,见到的情形简直令他不敢想象,城池破败,集市萧条,遍地乞丐,士兵饥寒交迫,家属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许多人被迫典妻卖儿,而酒楼、妓院却灯红酒绿畸形繁荣,宣府、大同的防线一带则形同虚设。
为了改变宣大的面貌,他顶着压力,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整顿军队,清理军屯,修缮城池,赈济贫民,打击不法,在他的铁腕整治下,在天雄军的震慑下,一批喝兵血吃空饷的军官受到了处理,军队里的老弱病残被清退,大量被权贵豪门和中高级军官吞没的军田被收回,经过一年多的整治,宣大的面貌为之一新。
想到这些,卢象升感概的说道:“有了强兵才能抵御鞑子的进犯,只要再给我三年的时间,我就能训练出几万精兵来,让宣大边城成为一道鞑子攻不破的铜墙铁壁。”
“是呀,回想起去年我们刚到,宣大边城形同虚设,在大人的苦心经营下,宣大才有了现在的景象。我这一路巡察过去,见许多地方已出现了新的生机,荒废的田地有人耕种了,消失的集市有人开店了,我相信只要再努力几年,宣大将会变得更加美好。”杨廷麟憧憬的的说道。
卢象升从文案后站了起来,走到窗边,定定的看着辽东的方向,面色刚毅的郑重说道:“只要我卢象升在宣大一日,就决不会让鞑子跨过宣大边墙一步。”
经过几天的行走,赵国华和牛欢一行人到了江西景德镇。
景德镇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处江西省东北部,与安徽省安庆市,池州市为邻,处于皖安徽、浙浙江、赣江西三省交界处,是中外著名的瓷都,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为明清时期的中国四大名镇。
景德镇春秋时属楚东境,秦为九江郡番县辖地,汉属豫章郡鄱阳县。东晋时称新平镇。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新平县。镇为县属,因在昌江之南,故又称为昌南镇。八年撤县,开元四年716年复置,县治设在新昌江口,故称新昌县。天宝元年742年改名浮梁。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并沿用至今。
早在东汉时期,古人在昌南景德镇建造窑坊,烧制陶瓷。到了唐朝,由于昌南土质好,先人们吸收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优点创制出一种青白瓷。青白瓷晶莹滋润,有假玉器的美称,大量出口欧洲。
十八世纪以前,欧洲人不会制造瓷器,因此中国特别是昌南镇的精美瓷器很受欢迎。在欧洲,昌南镇瓷器是十分受人珍爱的贵重物品欧洲人就以“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hina的代称,久而久之,欧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却了,只记得它是“瓷器”,即“中国”。
“都督,我们来这里作甚?”牛欢不解的问道。
………………………………
第二百零三章 拜访梁老汉
“以后你就知道了。 。”赵国华说道,然后打马飞驰而去。
怔了一怔,牛欢和几个卫士急忙跟了上去。
进了景德镇,热闹非凡,道路两边开有许多卖瓷器的店铺,街上的人来来往往的,操着各地的口音,显然大多数都是来这里买瓷器的。路边还有许多扛着扁担、手拿绳子的挑夫等着找活,还有一些人没扛扁担也没拿绳子但衣服破旧,脸上有烟熏火燎之色,一望可知是在窑上干活的。
看着这些人,牛欢想起自己以前的境况,对比一下现在的日子,不由的看了一眼走在前面的赵国华,更加坚定了跟着他走到底的决心。
大家边走边看,走到了一个名叫《佳味居》的饭馆门口,见里面吃饭的人很多,环境也还干净整洁,“走。进去吃饭。”说着,赵国华带着牛欢等人就走了进去。
“客官,欢迎光临本店。”一个店小二满脸笑容的招呼着迎了上来。
走进了饭店,看了看吃饭的人,见没有空桌,不由得皱了一下眉头。店小二眼神极锐见了此状,又打量了赵国华和牛欢等人,就知道这些人不是普通的客人,于是躬着身满脸堆笑的说道:“客官,楼上有雅座,正适合几位客官的身份。”
听说楼上有雅坐,赵国华眉头一松,笑道:“既如此,头前带路。”
“好咧!”店小二说着,乐滋滋屁颠颠的带着赵国华等人上了楼。
上了二楼,左转,走了二十来步,就到了一间房门口,店小二推开房门,走了进去
赵国华等人也跟着走了进去。
房子有十五平方米大小,窗明几净,光线明亮,地板光亮如新,墙壁雪白,上面挂着几幅水墨山水画,一张铮亮的大圆桌,桌子上放着一个瓷花瓶,里面插着几束不知名的鲜花,鲜花散着淡雅的清香,临街一面是个大窗子,站在窗前可以俯视街上往来的人流车马。
“不错!不错!这房间不错。”赵国华满意赞道。
听了赵国华的话,店小二心里高兴极了,知道今天可以有五十个铜钱的奖励了。因为饭店老板说了,店里的伙计只要能够把客人推荐到雅座吃饭,每一次推荐成功,就可以得到五十个铜钱的奖励。五十个铜钱相当于他干三天的工钱
“客官,您要吃点啥?”店小二殷勤的问道。
“你们这里有什么好吃的,你说来我听听。吃得满意有赏。”赵国华笑着道
听了这话,店小二更高兴了,他绘声绘色讲了起来:“要说我们景德镇的吃食,最有名的当数“瓷泥煨鸡”这道菜鸡身完整、色泽诱人、鸡肉鲜嫩、酥烂飘香、食不嵌齿。将嫩鸡去毛、破腹后,在鸡腹内填满猪肉末及生姜、葱花、麻油、食盐之类的佐料,再用荷叶包扎好,然后将绍兴老酒淋入瓷泥中,拌匀后,最后用含酒的瓷泥将嫩鸡及荷叶团团裹住,将鸡埋入刚开窑的热窑内的塾渣中,煨烤十个钟头左右,便可取出。剥去瓷泥与荷叶,即可食用。这种特殊方式煨烤的鸡,奇香四溢,鸡鲜骨酥。这排第二的是高岭土煨肉,是景德镇的名菜用高岭瓷土泥和荷叶包裹土猪肉,用炭火煨烤,香味悠浓,味道鲜美。这排第三的是……”
“店家,你别再说了,十个菜都上,钱好说。”赵国华吩咐道。
“好的!好的!客官您稍等。”店小二高兴的出去喊菜了。
菜上的很快,一会儿,一桌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就在房间里摆好了,酒是竹叶青酒,这是赵国华特意吩咐要的。
“这是瓷泥煨鸡、高岭土煨肉、景德板鸡、鲶鱼煮豆冲、乐平狗肉、苦槠豆腐,梅干菜扣肉、豆鼓蒸排骨、酒糟鱼,清蒸荷包红鲤鱼、清炖武山鸡、春笋三杯鸡。”店小二一样一样的介绍着。
赵国华饶有兴的听着店小二介绍菜名,当听到春笋三杯鸡时,不由得好奇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