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带张彩照回明末-第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拱手笑着道:“不敢当,赵国华见过郑将军。”
“赵将军,你太客气了,论官职,我俩差不多,又都是武将,不须那些酸溜溜的繁文缛节,来来来,我俩上去喝酒,今天不醉不归。”说完,郑之龙哈哈笑着,拉着赵国华的手大步向楼上走去,郑之豹郑之彪等人跟了上去。
郑之龙今天之所以会出现在这里,是因为听郑之豹郑之彪两人说赵国华是熊文灿的爱将而且独领一军名叫忠义护**,他是海防游击,和福建现任巡抚关系不错,他听福建巡抚说赵国华的忠义护**是民团改编而由皇帝亲自赐名的。一支民团能改编成正式的官军而且还由皇帝亲自赐名,这说明了赵国华军队的战力不俗,在这乱世,有兵就有一切,结识一个手握强兵的武将是一件值得投资的事,出于这种考虑,所以他今天才特意来看一看赵国华此人是不是值得结交。
观察之下,郑之龙见赵国华为人不卑不亢,不张扬也不畏缩,有点深藏不露,已有了结交之心,于是他决定和他喝酒后再做决定。
上了酒楼,坐定后,郑之龙笑着说道:“赵将军,此次来福建公干,也不来找我,是不是看不上我啊。”
………………………………
第二百二十六章 和郑之龙结拜
“哪里。 。郑将军是我大明的海上蛟龙,我在熊大人那里就听说了郑将军的英雄事迹,实在是仰慕的紧,此次来福建,本来也想去找将军帮忙的,只是事情很快就办完了,所以就没有去麻烦将军了。”
大明海上蛟龙,这话从一个武将嘴里说出,听的郑之龙很是舒服,他笑着说道:“赵将军,你来福建办什么事?怎么这么快就办完了。”
“我来买番薯、马铃薯和玉米这几种农作物。”赵国华实话实说。
郑之龙问道:“你买这些东西干什么?”
轻轻的叹了一口气,赵国华说道:“我军驻地在大别山地区,大别山是安徽河南湖北三省的交界地区,有二十来个县,那里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吃饭困难,百姓生活艰苦,为了养活那里的百姓,也为了保证我军的供给,我多番打听,听说这三种作物适于在山区种植,而且在福州有人卖,所以就过来买了。”
听到这里,郑之龙问道。“买到了吗?”
“买到了,是从一个叫罗伯特的洋夷手里买到的,为了不耽误种植时间,所以的尽快赶回去指导农民们栽种,这样,明年他们的日子就好过一些了。”赵国华说道。
“将军宅心仁厚,天必有报。”郑之龙的一个手下说话了
看了他一眼,赵国华问道:“这位将军尊姓大名?”
“哦,忘了介绍了,来,赵将军我为你介绍一下我身边的几位大将。”说着,郑之龙指着刚才说话的手下说道:“这位是施琅……”
“施琅?这可是协助康熙收复台湾的功臣。”赵国华不由得仔细看了看施琅。
“赵将军认识我。”见赵国华盯着自己看,施琅不由感到奇怪的问道。
笑了笑,赵国华说道;“施琅将军太像我来福州的半路上见过的一个人了,故而一见将军才感到吃惊。”
“施琅,你不会还有个兄弟吧……”郑之豹开玩笑的说道。
哈哈哈哈,大家一下子大笑起来……
笑过后,郑之龙继续道:“这是郑兴……这是郑明……这是杨耿……这是陈晖……这是郑彩……”他一一为赵国华介绍着手下的众将。
介绍完后,正好伙计端着托盘送菜来了。
摆好了酒菜,倒好了酒,郑之龙笑着举杯道:“赵将军,你我同朝为官,虽是初次见面,但是感觉我们很投缘,来,为我们相识干一杯。”
“好。”赵国华笑着举杯。
“干。”郑之龙说着,和赵国华碰了一下杯,又举着杯对众人示意了一下,一仰头,就喝干了杯中的酒,大家也举杯仰头,干了杯中的酒。
喝过酒后,大家开始吃菜,郑之龙指着煎糟鳗鱼说道:“这道菜叫煎糟鳗鱼,据我的厨师说,鳗鱼具有补虚养血、祛湿、抗痨等功效,是久病、虚弱、贫血、等病人的良好营养品。具有良好的强精壮肾的功效,是年轻夫妇、中老年人的保健食品。经常食用,能使使身体强壮。赵将军,你在中原地区征战,身体劳累,这煎糟鳗鱼,你要多吃点。”说完,大大的拈了一块鳗鱼肉放在赵国华的碗里。
“多谢郑将军的关心。”赵国华笑着说道,然后吃了一口鳗鱼肉。
吃过后,赵国华赞道:“此菜色泽殷红,质地软嫩甜滑,糟香适口,鲜美荤香。的确是难得一吃的美味。”
“赵将军,可惜你军务在身,不能在福州多待,不然的话,我请你天天吃煎糟鳗鱼,几个月后,保你变得又白又胖。”郑之龙笑着说道。
“如果那样的话,我就只能骑牛上阵。”赵国华一本正经的说道。
“骑牛上阵?为何?”郑之龙不解的问道。
“太胖了,马就驮不动了,所以只得骑牛上阵了。”说完,赵国华哈哈笑了起来
“哈哈哈哈……”大家也大笑起来。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郑之龙说道:“赵将军,你参加过熊大人指挥的围剿流寇的战斗,听说自熊大人当上五省总督后,已连续降服了革左五营、闯塌天刘国能、罗汝才,张献忠等部流寇,是真吗?”
“是的。的确如此。”赵国华点头说道。
郑之龙笑着道:“熊大人果然是大才啊,他一出手,就取得了如此大的战果,实在是朝廷之福。看样子只要再把李自成剿灭,大明就可以安定下来了”
摇了摇头,赵国华说道:“事情没那么简单。”
“赵将军此话何意?”郑之龙不解的问道,大家也好奇的盯着赵国华,等他说出什么惊人的内幕来。
看了看大家,赵国华这才说道:“大家知道,流寇头目如李自成、张献忠等人,这些人开始造反都是因为活不下去才走上这条路的,可是随着时间流逝,经过这些年来的流串和征战,他们尝到了对别人号施令,生杀予夺的的权力的快感,这些人的心态已由当时的求温饱而变成了夺天下了,有人说过,权力是一剂毒药,尝过的人是难以放弃的,这些年来,在官军的打击下,流寇几次面临覆灭,可是他们都采取了诈降之策而渡过了危机,所以我怀疑这次罗汝才,张献忠等人也是诈降,两三年后说不定还会复叛。”
听了这话,郑之龙沉思不语,大家也都在默默的思索赵国华说到话
“赵将军,你是熊大人的爱将,既然如此,你为何不提醒熊大人杀了罗汝才,张献忠等人以绝后患?”郑之彪问道。
看了他一眼,赵国华说道:“郑四将军,这些只不过是我的推测,熊大人未必会信,再说朝廷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大臣们,他们也需要这么几个活招牌来标榜自己的仁慈,在他们眼中,只要流寇投降就是万事大吉了,至于流寇是投降还是假投降,他们就分不请了。”
熊文灿招降罗汝才,张献忠等人的内幕,赵国华也听说了一些,他对熊文灿贪财而放过这两人的行为心中十分鄙视,尤其对其因受贿而允许这两人保留独立的军队的做法更是心中暗骂,他本想去劝说,可是想到自己同样也招降了革左五营,因此多番考虑后,他还是放弃了劝熊文灿的想法,只是提醒熊文灿注意,防止这两人降而复叛。
“看来是我们太乐观了一点”郑之龙自嘲的说道。
赵国华道:“大明现在的形势很糟糕,即使灭了流寇,也不见得就会马上变好,因为辽东还有一个更大的敌人正在吞噬着大明的国力,要想解决这些难题,先得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守边镇乱,然后还得进行一系列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大变革才行。”
听了赵国华的分析,郑之龙目射异彩,他心说:“此人心思深沉,腹有丘壑,胸有良谋有手握强兵,假以时日,必为朝中重臣,趁他现在还未显贵和他结交,以后对我郑家定有莫大好处。”
想到这,郑之龙说道:“赵将军,你我十分投缘,我想和赵将军结为兄弟,不知赵将军意下如何?”
此话一出,全场震惊,不仅赵国华吃惊,就连郑之豹郑之彪也吃惊的看着大哥郑之龙。
赵国华看着郑之龙,心想:“这郑之龙是什么意思,他怎么会突然想要和自己结拜为兄弟?他打的是什么主意?”
郑之豹郑之彪则想:“大哥是怎么了?为何会突然提出和赵国华结拜为兄弟,这赵国华并非重臣名将,他是怎么想的?”
见赵国华没说话,郑之龙面带一丝不愉之色的笑着问道:“莫非赵将军看不上郑某人?”
赵国华心想:“郑之龙既然要和我结拜,那就结拜吧,反正和你结拜也没坏处,相反以后对自己的骨瓷卖到海外还有好处,至于以后的事情,那就以后在说吧。”
想到这里,他说道“不。郑将军,你说错了,我刚才以为郑将军是在我开玩笑。既然郑将军看的起赵某,那赵某就高攀了。”
听赵国华愿意和自己结拜,郑之龙十分高兴,他大笑着说道:“诸位作证,今日我郑之龙和赵国华将军结拜我兄弟,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保证以后有福同享,有难同担。如违此誓,天诛地灭。”
“诸位作证,今日我赵国华和郑之龙和将军结拜为兄弟,保证以后有福同享,有难同担如违此誓,天诛地灭。”赵国华同样说道。
说完了同样的话,两人哈哈一笑,又叙了年齿,赵国华报了三十五岁,小郑之龙两岁,排行老二,郑之豹郑之彪还是老三和老四。
以兄弟之礼见过后,郑之龙重新叫了一桌酒菜,大家又继续吃喝起来。在郑之龙的热情挽留下,赵国华又在郑之龙府里住了三天,这才在西城门外告辞了送行的郑之龙,跟着运番薯的车子,走了。
“大哥,你赵国华值得你又结拜又送钱的吗?”看着已走远了的赵国华的背影,郑之豹不解的问道。
………………………………
第二百二十七章 李自成兵纵四川
转头看了看两个兄弟,郑之龙说道:“这赵国华以后必为大明重臣,此时和他结拜,以后等他显达了,我郑家在福建的根基就稳固了。 。”
“我们相信大哥的眼光。”郑之龙彪说道。
走出福州地界,摸着怀里郑之龙赠送的一百万两银子的银票,赵国华心里感慨不已,他心说:“人生的际遇无常,自己来这福州买番薯,想不到却会和大明第一海盗将军结为了兄弟,这郑之龙也不愧是一时之雄,这手极大,一送礼就是百万两银子,有了这一百万两银子在手,手头就宽裕了一些,最起码,半年的开支不消愁了,至于以后他求自己做的事,合法合情的事,就帮他一把,不合法不合理的事就推拒一边。”
想完这些,他对顺通车行的管事刘光彩说道:“刘管事,车子走快一点,我想尽快赶到麻城县。”
“好的。”刘光彩答应着说道。
在刘管事的吩咐下,随着马车夫们一声声“驾!驾!”的吆喝声,马车飞奔起来。
再说李自成农民军自从进川后,如入无人之境,连克昭化、金堂、剑州、什邡、彭县、郫县、新都、西充、遂宁、梓潼、绵州,新繁、温江、江油、彰明、罗江、德阳、汉州等州县,官吏望风而逃。四川总兵侯良柱中了农民军的埋伏,被击毙于梓潼县境的百顷坝。短短的一个月内,攻克四川州、县达三十八座。
崇祯十年十一月初二日,义军三路大军汇合于省城,扬兵netbsp; “闯贼怎么还有这么多的人马,那孙传庭和洪承畴是干什么吃的?”四川巡抚王维章看着城外农民军遮天蔽日的旗帜怒声说道,脸上显出惊惶之色,巡按陈廷谟更是被吓得面无人色。
“大人,这闯贼势大,四川总兵侯良柱中了流寇的埋伏,已战死于梓潼县的百顷坝。我四川官军根本打不过流寇,我们还是向朝廷求救吧。”巡按陈廷谟颤声道。
这天早朝结束后,回到乾坤清宫承文殿,崇祯皇帝朱由检喝了碗鸡汤燕窝粥,便坐在案桌后的龙椅子上开始批阅奏章。
殿外白雪皑皑,殿内温暖如春。几个大碳炉烧的正旺,炉内的木炭烧的通红,熊熊的烈焰,散出阵阵的热量,使得殿内温暖宜人。
“近期形势不错,鞑子没有犯境,熊文灿又接连降服了革左五营和巨寇张献忠以及刘国能等人眼下大明的流寇就只剩下陕西的李自成等人了,陕西有孙传庭和洪承畴两人在夹击李自成等部,听说李自成已被两人打得实力大减不复从前了。只要灭了李自成,休养个两三年,联就挥兵辽东收复失地地。”朱由检批着奏折对一边伺候着的大太监王承恩说道。
王承恩,排名在太监曹化淳名下,是司礼秉太监。深得崇祯皇帝朱由检信任。
“这是陛下的功劳,如果没有您对熊文灿的大胆使用,也不会有现在大批流寇争先投顺的喜人景象。”王承恩讨好的说道。
“你这老货,就会说讨好的话,这熊文灿可是杨嗣昌推荐的人。”朱由检笑着道。
见朱由检心情好,王承恩也凑的笑着说道:“杨嗣昌是陛下看重的人,如果没有杨嗣昌,熊文灿又怎么出得来,所以还是陛下更厉害。”
听了这话,朱由检哈哈笑了起来。这时,他又拿起了一份奏章看了起来,奏章是宣达总督卢象升写来的,看完后,他“啪”的拍了一下御案,兴奋的说道:“今年宣大的粮食获得了大丰收,产粮二百万石,比去年多出了一百二十万石。好个卢象升,果然不负联望。”
“当然了,陛下是谁,是天子啊,陛下圣眼看中的人岂会有错。”王承恩笑着,又拍了一下朱由检的马屁。
哈哈一笑,朱由检道:“传旨,谕令九边,皆习宣大,务使九边足食足兵,切勿再让鞑虏有隙犯境。”
“遵旨。”王承恩恭拜。
下完这道圣旨,朱由检拿起下一份奏章,翻开了,正要看,只听承文殿门外有人大声道:“报。闯贼兵围d四川巡抚王维章,巡按陈廷谟请求援兵。”一个太监举着一份标志着十万火急的标记的告急奏章,气喘吁吁的跑了进来。
朱由检听得脸色一变,王承恩小跑过去,拿过奏章,躬身递给了他。
“臣王维章启奏,总兵侯良柱私扣钱粮,擅撤关隘守兵,重兵只守大路。贼兵从七盘关攀缘山险而入,官军不但无备,且不知,致使贼众不十日便越过朝天关连破广元、昭化、剑、剑州、梓潼等七八城。”
“侯良柱该杀!要不是看在他已战死的份上。联饶不了他。”朱由检拍案大骂,
“皇上,弃隘不守,侯良柱其罪虽大,但王维章守土不力,致贼入川,也难辞责。”听了这话,朱由检咬着牙道:“传旨,王维章立即革职,陈廷谟降三级,戴罪杀贼。”
“陛下,这王维章革职了,四川由何人去接替?”王承恩小心翼翼的问道。
看了他一眼,朱由检说道:“快去传杨嗣昌来。”
杨嗣昌脸色铁青的正在兵部里等着皇帝的召见。李自成围d的奏章就是他叫人送去的。本来他认为李自成在孙传庭和洪承畴的围剿下支持不了多久了,可谁知李自成居然会逃出陕西进入了四川,而且还搞出那么大的动静来,真是太出乎他的意料了。
想来想去,他心想:“一定是孙传庭故意放跑了李自成,因为此人一直不太同意“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之策,认为这个计划浪费钱粮和人力,成功希望不大。现在革左五营、张献忠,刘国能,罗汝才等都投降了,如果李自成再投降了,这个计划就圆满的实现了。为了让这个计划实现不了,他就故意放走了李自成。一定是这样的。”
想到这里,杨嗣昌心里是怒气勃,恨不得飞到陕西抽孙传庭几个大嘴巴。
“杨大人,陛下请你过去。”王承恩进来说道
“劳烦公公了。”杨嗣昌笑容满面的躬身对王承恩一揖。
“大人不必客气,我们快走吧,别让陛下等急了。”王承恩还着礼说道。
快步小跑着进了乾坤清承文殿,跪倒在朱由检案桌前磕了三个头,杨嗣昌大声道:“臣杨嗣昌叩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爱卿平身。赐坐。”朱由检有气无力的说道
“谢陛下。”杨嗣昌说着,站了起来,侧身坐在屋里的一个绣敦上。
看了他一眼,崇祯皇帝朱由检说道:“杨爱卿,陕西有孙传庭和洪承畴夹攻李自成,怎么还让此贼逃出去,还跑到了四川,这到底是怎么了?”
站起身躬身一拜,杨嗣昌说道:“陛下说的是,四川北接陕西、东临湖广之处,皆崇山峭壁,很难通过。李自成又被孙、洪两人夹攻,按理说是难以逃出陕西的,可现在他却逃了出去,还进入了四川,所以臣怀疑是有人故意纵寇入川。”
“故意纵寇入川?谁有此胆,难道就不怕联的刀快?”朱由检说着,脸色铁青“腾”的站了起来。
看着朱由检的脸色,杨嗣昌吞吞吐吐的说道:“臣怀疑……是,是孙……”
“哦?你……有证据吗?”朱由检说着,阴沉着脸慢慢的坐了下来。
孙传庭是朱由检自己看中的能臣,在没有明确的证据下,他不想因此而怀疑孙传庭对自己的忠诚。
“证据倒是没有,但是此人一直对臣提出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剿寇之策抱有抵触态度,所以臣……”
“以后这话就不要说了,孙传庭和爱卿都是我朝的忠正之臣,我信任你们,希望你们同心协力,共保我大明。”朱由检和着稀泥。
“臣遵旨。”杨嗣昌躬拜。
见状,朱由检心情好了一点,他问道:“杨爱卿,俗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见四川的地形险峻,道路难行,从陕西进入四川,沿途又有官军把守,这李自成的流寇缺吃少穿,他们是怎么进入四川的?”
听了这话,杨嗣昌考虑了一下,这才字斟句酌的说道:“陛下,高迎祥被捕杀后,他的余部就归了李自成,李自成去年曾经趁虚而入进过四川,熟悉入川的道路,此次为了树立威信,他先带兵攻破陕西通往四川的咽喉宁羌,接着又攻克了四川七盘关和朝天关,占领广元县,这就进入了四川腹地。”
“原来如此。”朱由检点头道。
沉默了一会,朱由检说道:“爱卿,现在四川巡抚王维章已被联革职,爱卿认为何人可继任?”
想了好一会,杨嗣昌这才说道:“臣推举傅宗龙接替四川巡抚。”
“傅宗龙?”朱由检重复道。
………………………………
第二百二十八章 傅宗龙入川
“是。 。 傅宗龙。”杨嗣昌郑重点头道。
对傅宗龙的才干,朱由检是知道的,想起他平黔乱,稳蜀地的功绩,朱由检不得不承认傅宗龙是代替王维章继任四川巡抚的合适人选。
“唉,假使是傅宗龙抚蜀,贼安至是哉。”朱由检感叹道。
在屋里踱步走了一会,朱由检大声说道:“传旨,傅宗龙任四川巡抚。即日从云南赶往四川赴任,不得有误。三边总督洪承畴火统兵入川协剿。”
傅宗龙,字仲纶,云南昆明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初授铜梁知县,后来又调巴县,去巴县的途中改任户部主事。几年后授御史。此人有胆有识。因性格刚强,说话过于直率,在朝中不得人缘,因小故被夺官。在家里赋闲已多年了。
傅宗龙是明开国功臣,明初著名将领傅友德后代,祖上随友德公入滇。天启二年(1622年)贵州水西土司安邦彦谋反,攻打贵州,傅宗龙上书皇帝,托出了自己制定的平定叛乱的军事计划,并申请带兵平叛。
天启四年,傅宗龙被任命为贵州巡按兼监军,从云南调来5ooo精悍滇军,一直打到贵阳城。在军事战略上,他提出了“屯守策”,在西南的治理上,他提出了新的行政和人事设置,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和执行。天启六年平定了叛乱。傅宗龙功不可没。
崇祯三年(1631年)傅宗龙被任命为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后拜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
赋闲在家好几年了。傅宗龙每天的事就是种菜,写字,读书,表面上过的悠闲而又自由自在,可是面对大明内忧外患交织的危局,他是忧心如焚,时常望北长叹。
这天中午,傅宗龙正在书房里写字,桌子上已写了一个大大的“危”这时,老家人傅安跑进书房:“老爷,圣旨到了,您赶快去接旨吧。”
“啊?是吗,快,赶快把我的公服拿出来,我要去接旨。”他丟下,兴奋的说道。
傅安从樟木箱子里拿出了叠得整整齐齐的官员公服,傅宗龙几下换好了公服,正要走出书房,夫人苗淑凤走了出来,拦住了他,问道:“你干什么去?”
“穿公服当然是去接旨了,难道你不知道有圣旨到了吗?”傅宗龙不悦的说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