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彼岸变天-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第一章 杨家大少

    ()  清晨,杨思辰被叫醒,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入眼是淡青sè的纱帐,杨思辰贪恋被褥间的温暖,翻了个身又闭上眼睛。

    “少爷,卯正了。今个儿是初一,要去给老太爷请安的。”一个少年站在纱帐前唤道,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这少年五官端正,身材长得很壮实。

    杨思辰无奈,迷迷糊糊的从床上坐起来,唤道:“荣光,给我更衣。”

    “是,少爷。今个儿还穿那件青sè长衫?”那少年问道。

    杨思辰“嗯”了一声,算是回答了。

    那少年赶紧从枣木衣柜里拿出衣服,服侍杨思辰穿上,然后退出房间。

    过了一会儿,那少年重新回到屋中,打来一盆温水服侍杨思辰洗脸。

    杨思辰洗完脸望着铜镜中略显稚嫩面孔。眼神里微微流露出一丝不可思议的表情……

    半年前他还是为了找工作而四处奔波的二流大学的毕业生,在那个连清华大学毕业生都能沦落到去卖猪肉的世道里,他这种二流大学毕业生要找到合适的工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好不容易才碰上一个合适的工作,拼尽全力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本想睡个好觉,第二天jing神饱满的去工作的。可没想到一觉醒来却回到四百多年前的万历四十四年,而且看这身板,分明就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破孩!

    这说出来他妈的谁信!?

    刚来这个时空时,正生着场大病,上吐下泻,身子虚的不行,没少被灌符水。半个月后终于不喝符水了,身子才慢慢恢复过来。后来杨思辰从荣光口中得知原因,被弄得哭笑不得。一个自称刘半仙的算命瞎子七个月前摸了他的骨,说他骨相奇特,将来必有大灾,若能平安度过,将来前途不可限量,要想减灾,就必须经过试炼。至于试炼方法嘛,就是喝他开出的平安符水,要一连喝七七四十九天才算了事。杨老太爷虽然半信半疑,不过还是照办了。

    这他妈的算个鸟事!?估计这小身板的前主人就是喝符水喝挂了的。哎!可怜的孩子……

    不过唯一令他欣慰的是,这幅小身板依旧唤作杨思辰。

    从身边人的口里,他知道这小身板的前主人是家里的嫡长孙,下面还有两个庶出的妹妹。这家伙是个xing格不太靠谱、思维及其脱线的小破孩,喜欢搞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身边只有一个叫赵嬷嬷的管事嬷嬷,一个小厮——荣光,两个丫鬟——嫣红和流岚,还有几个分到自己这个碧波院打杂的下人。

    这令他大大地松了口气。至少不太容易被人发觉有什么异常。

    这半年小心翼翼的生活,杨思辰没有留下太多的破绽。除了每月逢一过五去给杨老太爷——这幅小身板的祖父请安,其余时间都窝在自己的碧波院里,练字、读书、画地图、玩船模,美其名曰:休养生息,就连杨老太爷的寿辰和中秋节也只是去外面象征xing的露了下脸便匆匆回了碧波院。

    万历四十四年,大明朝已经显示出一丝颓象,就算能中兴,自己也拿不到太大好处,弄不好还会搭上xing命;农民起义军也不是什么好鸟,均田免粮,杨家可是大地主,到时候保得住保不住脑袋很难说;满清入关少不了扬州十ri,嘉定三屠,留在大陆风险太大;台湾将来是郑家人和荷兰人的主战场,也是不安生。南洋英国人和荷兰人在掐架,土人和华人矛盾重重局势相当混乱,也不是安家落户的地儿;印度太远人太多,去那儿更是不安全……放眼四海,澳大利亚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这饭还得一口一口吃,路还得一步一步走……

    …………

    回头瞅了一眼立在一旁的荣光,收回心思,说道:“走。”

    荣光在前面领路,杨思辰边走边皱眉。杨府占地三十五亩,有十几个大院子,其间道路错综复杂,若没有熟路的小厮领着,不知道要跑多少冤枉路。

    一路上,府里的下人纷纷给杨思辰行礼,杨思辰只是微微点头,并不答话。待他主仆两人走远后,杨思辰隐隐约约听到下人们似乎在称赞刘半仙法术高超,大少爷喝了符水当真如脱胎换骨一般……

    听到这些,杨思辰满脸苦笑。荣光回头看着,一副yu言又止的表情。最终叹了口气,什么都没说。

    大约走了一炷香的功夫,两人便看到杨府正间——沧海堂。

    远远望着堂门额上悬挂着的牌匾上的苍劲有力地大字,杨思辰感慨万千。他这个祖父可不简单啊!

    从荣光口中,杨思辰得知祖父名叫杨峻荣,现已六十二岁。少年时是松江水师提督的庶出的儿子,后因父亲在朝廷政治斗争中成了牺牲品,被抄了家,他不得不出海成了海盗,因家学渊源,在海盗堆里混得风生水起。后来凭借威信做了飞鱼帮的帮主,只求财不杀人,并且只要货船交了买路钱就能保证往来平安,名声在沿海地区还不算坏,是“义匪”,为此没少和杀人越货的倭寇交手。后来倭寇进犯朝鲜,率飞鱼帮归顺朝廷,并在抗倭战争中立下了不大不小的战功。战后论功行赏,又做回松江水师提督,并且加封轻车都尉。杨老太爷提督位置上一待就是二十五年,期间没有立过太大的功,也没有出过纰漏。两年前因夫人去世,顺势辞去水师提督一职,闲赋在家,也算是善始善终了。任职期间,从不克扣属下的俸禄,因此深得属下的拥护。辞官后依旧在水师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杨府,是杨老太爷做了十年水师提督后才建的。里里外外都是依照朝廷礼制而建的,并无任何逾越。

    以前杨思辰去给杨老太爷请安时,杨老太爷总是笑眯眯地问上杨思辰一两句话,然后便让杨思辰回去,为此杨思辰倒也没露出多少破绽,偶尔说出一两句超越时代的话也能很快掩饰过去。

    …………

    主仆二人尚未走到沧海堂门口,便看到一个四十仈jiu岁的男人迎了上来。这个男人生的浓眉大眼,太阳穴有点鼓,一把络腮胡子,身材高大,长得颇为结实,穿一身劲装,一看就是个练家子。荣光赶忙迎上去,恭恭敬敬唤道:“忠伯!”

    这男人只是朝荣光点了个头,对杨思辰行了个礼,唤道:“少爷!”

    杨思辰回了礼,问道:“忠伯,祖父可起来啦?”

    这男人侧身避开,答道:“起来了,正在屋内洗漱。”于是领了杨思辰进了正堂。

    杨思辰从荣光口中得知,这个男人叫夏忠,是杨老太爷做海盗时的亲兵头子,救过杨老太爷的命,因为早年上过几年私塾,在铺子里做过伙计,能写会算,善于应酬,杨老太爷建府后便让他做了管家。

    留下荣光在门口候着,杨思辰进了正屋,坐在左下首的椅子上。马上便有下人送上一盏清茶。杨思辰不说话,只是端起茶慢慢啜着。夏忠则进了里堂。

    大概喝了小半盏,便见一个中等偏矮身材的老人从里堂走出来,身后跟着夏忠。

    杨思辰赶忙放下茶盏迎上去行礼,喊道:“祖父!”

    毫无疑问,这老人便是杨老太爷。

    杨老太爷脸上爬满了皱纹,皮肤黝黑,一对眼睛闪着光,仿佛能看透一切,留着山羊胡子,手上青筋暴凸,一身青灰sè长衫却遮不住身上散发出的那股肃杀的气势,一看便知道是常年在带兵打仗之人。

    “小辰子,今个儿怎么想起到祖父这里来了?”杨老太爷把杨思辰拉到身边,拍了一下杨思辰的脑袋,笑眯眯地问道。

    “今天是初一,孙子来给祖父请安。”杨思辰乖巧的回答道。

    “这些ri子没搞什么新玩意吗?”杨老太爷坐下来问道。

    杨思辰脸微微一红,说道:“没有,只是练字、读书和习武。”

    “读的什么书?”杨老太爷继续问道。

    “《荀子》。”杨思辰脸sè恢复了正常,回答道。

    祖孙二人说了一会儿话,杨老太爷便放杨思辰回碧波院吃早饭。看着杨思辰的背影,杨老太爷目光凝重。过了一会儿,对身边的夏忠说道:“该让小辰子出去历练一番了”

    夏忠想了一会,回话道:“可以把宝山的红糖作坊交给少爷打理。”

    杨老太爷思索一下,点了点头。;
………………………………

第二章 院中生活

    ()  荣光领着杨思辰往碧波院走,尚未进碧波院,赵嬷嬷便迎了上来,向杨思辰行礼。赵嬷嬷年纪三十一二岁的样子,生的一脸jing明。原本是杨思辰母亲的陪嫁丫鬟,后来经杨思辰母亲做主,嫁了杨府的门子。为此府里下人都说那门子几辈子修来的福分,娶了夫人的身边人,今后ri子必然不错。

    自杨思辰搬到碧波院,她就被杨思辰的母亲派到碧波院做了管事嬷嬷。

    回到碧波院,两个丫鬟已经摆好了饭。一碗瘦肉粥,三小笼蟹黄小笼包,一小碟榨菜,美味jing致,摆了半张桌子。

    杨思辰坐下,赵嬷嬷赶紧站在他身后服侍,杨思辰皱了皱眉,摆摆手让赵嬷嬷和两个丫鬟下去。然后吩咐荣光拿副碗筷陪他一起吃。荣光应了一声便下去拿碗筷,然后大大方方坐下来陪着杨思辰一起吃,看来两人同桌吃饭有一段时间了。

    荣光是家生子,比杨思辰大一岁半,因为爹娘去得早,从七岁起便做了杨思辰的小厮。因为幼时曾跟着夏忠练过几路拳脚,便成了杨思辰的武术陪练(说白了,就是“人肉沙包”)。随着杨思辰八岁启蒙,他又成了杨思辰的陪读。

    自杨思辰开始喝符水之后,杨老太爷便停了杨思辰的私塾。原因自然是为了安安心心的试炼。试炼结束后,杨老太爷曾想重新给杨思辰请先生,不过都被杨思辰以身体不好需要休养婉拒了。开玩笑,繁体字杨思辰七窍通六窍――一窍不通,先生一来岂不是要他小命!吃完早饭歇了一刻钟,杨思辰便来到书房习字。杨思辰前世为了找工作,可没少描字帖,一手正楷令人羡慕不已。来到这个时空,本以为自己的字算不错的,可拿给杨老太爷一看,杨老太爷只给了个“端正”的评价,安排杨思辰每天练十帖字。一帖字至少也有八十来个。为此杨思辰不得不每天安排一个时辰练字,五个月过去,杨思辰的字虽然进步并不大,但杨老太爷还算满意。毕竟在杨老太爷看来,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能写出这样的字已经算不错了。

    巳时正牌,杨思辰习字结束。待荣光收拾完字帖,便开始读书。这古时的书标点不全,加之是繁体字,读起来相当吃力。杨思辰刚来这个时空的时候,看到繁体字便头大――十个字有八个不认识,书几乎看不懂。最后找了本《唐诗三百首》,凭借前世的记忆,花了一个月才将几百个常用字认全了。想到这杨思辰又是苦笑连连。午时正牌,赵嬷嬷来请杨思辰去前厅用饭。两菜一汤,外加一盆珍珠米饭,赵嬷嬷坐在一旁给杨思辰布菜添饭,杨思辰朝荣光看了一眼,点了点头。荣光回了礼,也不拘束,拿了副碗筷坐下便吃。赵嬷嬷看了眼荣光,只是摇了摇头。

    饭后杨思辰歇了半个多时辰,夏忠来教杨思辰习武。杨思辰边换衣服边叹气,前世的他大学时期在学校练过空手道,回家又陪老妈打了几个月太极拳,临毕业又专门学了三个月的咏chun拳,本以为算半个高手,可以和夏忠过上几招。可第一次和夏忠对阵,夏忠一出手,便点中他脖子。更令他气馁的是,夏忠将两手背在身后,只是躲闪,杨思辰都打不到他。后来夏忠发现了杨思辰的异样,多加提点,杨思辰才把魂穿前这小身板学的武功找回来,不过内力却始终聚不起来。夏忠没多心,只当是大病之后,尚未恢复。

    夏忠把杨思辰和荣光领进了堂院,在二人侧面站定,让二人扎马步。一刻钟后,又让二人在梅花桩上练走步。折腾了一个时辰方才让二人休息。过了一刻钟,夏忠走到二人对面,摆出对打的姿势。两人互相看看,眼里都是无奈,知道今天逃不过被虐。于是二人同时向夏忠扑去……

    一刻中后,夏忠一身狼狈的出了碧波院,脸上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笑意。而杨思辰主仆二人,则趴在院子里喘着粗气。赵嬷嬷在一旁一脸心痛地看着,不住地摇头叹气……一个时辰后,杨思辰洗了澡换上干净衣服开始吃晚饭,饭后杨思辰在碧波院内散步。

    未时正牌,赵嬷嬷服侍杨思辰洗了脚睡下。…………

    ri子如常过了三天,初四早晨杨思辰吃完早饭,夏忠便来到碧波院满脸严肃地请杨思辰去沧海堂,说是杨老太爷有事找他。

    杨思辰不敢耽搁,赶紧让荣光服侍他换了衣服跟夏忠去沧海堂。

    一路上夏忠没少给他唠叨他那个便宜老爹少年的事,说他那个便宜老爹如何如何少年老成,如何如何年纪轻轻便创下了偌大的家业。总之,把杨老爷夸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杨思辰听着听着,便回味过来了。原来杨老太爷要他出去历练历练了。

    待进了沧海堂的正堂,便看见杨老太爷坐在主位,抽着旱烟,笑眯眯地看着杨思辰。

    杨思辰赶忙上前行礼请安,道:“祖父!”

    杨峻荣放下烟枪站了起来,把杨思辰扶了起来,用一只手拉着杨思辰得手,抬起另一只手摸摸杨思辰的头,颇有感慨的说道:“小辰子啊,差不多有我高了。”杨思辰回道:“在孙儿心目中,祖父永远是最高大的。”

    杨老太爷听后,不禁笑道:“好你个小辰子,尽会拍你祖父的马屁。”

    杨思辰微笑着看着杨老太爷,不说话。

    杨老太爷坐回主位,重新拿起烟枪吸了一口,缓缓吐出烟雾,说道:“小辰子啊,你过完年就十四岁啦,该学会如何理事了。你父亲像你这么大时,已经开始du li经商了。”

    杨思辰听了,思索一会儿,说道:“祖父说的是,孙儿不小了,是该为家里分忧了。”

    杨老太爷听后点了点头,不说话,只是在那里吞云吐雾。

    杨思辰等了一会,问道:“不知祖父给孙儿安排了什么差事?”

    杨老太爷吐出烟雾,说道:“你祖母的陪嫁里有一间红糖作坊,在宝山。你祖母去世后过继到你父亲名下,收益并不怎么好。你也知道,你父亲长年不在家,没时间打理,祖父也老了,没jing力打理,所以一直就这么放着。现在你父亲同意祖父把红糖作坊交给你打理,赚了钱就是你的私房钱。”

    杨思辰听后皱了皱眉,最后还是点了点头,说道:“孙儿听祖父安排,这就回去准备。”;
………………………………

第三章 红糖变白糖

    ()  回到碧波院,杨思辰开始练字。练完字,夏忠带着一个胖管事来见杨思辰。

    这个胖管事大概四十来岁,看上去十分jing明,自我介绍说他姓李,是随老夫人陪嫁到杨家的外院管事,负责管理老夫人的陪嫁田产、院子和作坊。

    李管事把红糖作坊的房契、地契和三本账簿交给杨思辰,给杨思辰说明红糖作坊离杨府并不远,并同杨思辰商议好初六陪杨思辰去宝山红糖作坊看看,然后就随夏忠离开了。

    杨思辰翻看了地契、房契,又问了赵嬷嬷各种糖的价格,然后便开始翻看账簿。

    明代的账簿用的全是算筹计数法,辅以大量的汉字。杨思辰看得头晕脑胀,不得不把账簿的内容按照后世的记账方式用阿拉伯数字重新做出来。看完第一本,便看见赵嬷嬷立在门口,yu言又止地看着他,放下东西一问,原是赵嬷嬷来请他去吃饭。杨思辰揉揉额头,便随赵嬷嬷去了里堂。

    饭后歇了半个时辰,杨思辰又开始整理账簿。夏忠下午没有过来监督他习武,任由他整理账簿。直到快吃晚饭时,杨思辰才把近两年的账簿整理完。

    吃了晚饭,杨思辰由荣光陪着练了一趟八卦拳,便由赵嬷嬷服侍着泡了澡上了床。

    躺在床上,杨思辰脑子不停地转,四十五斤甘蔗榨一斤半红糖,一斤红糖装两封,一封红糖可以卖六十文钱。作坊一年收购九万多斤甘蔗,甘蔗收购价是二文五一斤,雇佣十个人,每人每月一两银子过年再发一两银子的红包,一两银子换八百文钱。算上其它开支一年大概能赚九百两银子,账目并无太大疏漏。这些钱大概能维持府里九个月的伙食开支。

    而市面上的白糖价格看成sè能卖到一百五十文钱到三百五十文钱一封不等,个别成sè晶莹剔透的甚至可以卖到四百文钱一封。据杨思辰所知,红糖和白糖的区别就在里面有没有sè素一类的的杂质,说白了就是想办法除掉红糖里面的杂质就能得到白糖。因原料不同,除去杂质的方法不同,所得白糖成sè自然不同。

    如果能把红糖加工成白糖,那作坊一年至少能赚两千两银子。

    如何除去红糖里的杂质呢?无外乎过滤、吸附还有氧化。

    想到这,杨思辰想起了活xing炭。只要把木材隔绝空气加热到六百度左右就可以得到原始的活xing炭。这似乎不太困。活xing炭具有吸附能力强、化学稳定xing好,且可方便再生等特点,在后世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交通、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如果搞出来,肯定能赚到不少银子。

    至于氧化有可溶的机sè素,杨思辰想到了二氧化硫――硫磺有现成的,一烧便得到二氧化硫,不需要自己费太多的心思。至于吃了以后会不会有什么不良反应,杨思辰管不着,而且这会儿好像没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第二天吃完早饭,杨思辰便对荣光说:“找几块砖头,一个煎药的铁坩埚,一些木炭。”

    荣光听得瞠目结舌,忙摸摸杨思辰的额头,说道:“少爷,您没发烧?”

    杨思辰拉开荣光的手,一把拍在荣光肩头,说:“去你的!少爷我办正事呢!!”

    荣光满脸疑惑地离开了碧波院,赵嬷嬷在一边看着,一副yu言又止的表情,最终叹了口气,转过身打扫屋子去了。

    荣光很快便领着下人带着东西回来。杨思辰正在院内和稀泥巴,见下人带着东西回来,只是吩咐把东西放下之后再去找些松软的干木头。

    杨思辰用砖头和着稀泥巴在墙根搭了个小灶台,接着把铁坩埚放入灶台里,加入劈成小块的木头,盖上盖子,吩咐荣光点火。

    一刻钟后,杨思辰揭开盖子,发现木头几乎没啥变化。皱起眉头吩咐下人去拿风排往灶膛里鼓风,让火烧得更旺些。然后叫来赵嬷嬷让她去取一些纱布,一封自家作坊产的红糖和一个大茶壶来。

    赵嬷嬷很不情愿地出了碧波院,三刻钟后带着回来了。杨思辰正对着坩埚发呆,坩埚里冒着烟,散发出一股糊味。

    赵嬷嬷轻咳一声,杨思辰转过身来接过东西,将纱布叠成小方块用水浸湿后卷成卷从茶壶里面塞进壶嘴,加水后倒了倒,壶里的水只能透过纱布慢慢往外渗,从壶嘴流出。杨思辰将一两红糖倒进茶壶,加适量的水溶解了,倒在碗里,发现红糖水的颜sè明显变浅了。

    又过了两刻钟,坩埚里的烟散尽了,糊味也几乎闻不到了。杨思辰用铁勺将已经碳化的木块取出,投入冷水中冰一下,又放回坩埚中烘干。

    看着黑不溜秋的木块,杨思辰长舒一口气。最原始的活xing炭,弄出来了。

    杨思辰用铁勺将活xing炭放入装有红糖水的碗里,搅了几下,静静地看着碗里的变化。

    过了一会儿,红糖水变得澄清,几乎看不出原来的颜sè。杨思辰用手指沾了点糖水,放到嘴里尝了尝,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看来硫磺是用不上了。

    荣光好奇地看着杨思辰的动作,也沾了点放在嘴里,满脸惊奇地说道:“少爷,是甜的。”

    杨思辰点了点头,吩咐道:“让人把坩埚洗了,重新搁上,将这碗水熬干。看看能得到什么,注意点别熬糊了。咱们歇会儿去。”说完便回了书房。

    ……………

    过了半个时辰,流岚跑进书房,满脸惊喜的说道:“少爷,是霜糖。上好的霜糖!!”

    杨思辰微笑着问道:“称重没?”

    流岚脸一红,不好意思地说道:“一共九钱,奴婢几个吃了三钱,还剩六钱。”

    杨思辰让流岚出去告诉外面的下人,让他们不要把今天的事说出去,不然重打三十军棍。流岚脸上神sè一秉,点头称是,然后退了出去。

    杨思辰回头问道:“荣光,你怎么看?”

    荣光略加思索,满脸喜sè道:“少爷,我们可能发财了!!”

    …………

    初六一大早,夏忠就安排马车和护卫送杨思辰去宝山,李管事也早早过来了,和杨思辰聊着作坊的事。

    从下人口中杨思辰得知杨老夫人娘家姓徐,是开国大将徐达的后人。不过二百年过去了,徐家也早已繁衍成了一个大家族。杨老夫人的祖父因兄弟不和,迁居泉州做了海商。经过三十年的奋斗,到杨老夫人出生时,泉州徐家已是拥有百万家产的大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