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彼岸变天-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石灰在硬化过程中,要蒸发掉大量的水分,引起体积显著收缩,易出现干缩裂缝。所以,石灰不宜单独使用,一般要掺人砂土、纸筋、碎麻片等材料,这样不但可以减少收缩,增加抗拉强度,而且能节约石灰。
石灰具有较强的碱xing,在常温下,能与玻璃态的活xing氧化硅或活xing氧化铝反应,生成有水硬xing的产物,产生胶结。因此,石灰虽然是建筑材料工业中重要的原材料,但其适用xing远不如水泥广泛。
后世烧制石灰的方法是将石灰石和燃料装入石灰窑预热后到八百五十度石灰石开始分解,到一千两百度完成煅烧,再经冷却后,卸出窑外。即完成生石灰的烧制。当然,不同的窑形有不同的预热、煅烧、冷却和卸灰方式。但有几点工艺原则是相同的即:原料质量高,石灰质量好;燃料热值高,数量消耗少;石灰石粒度和煅烧时间成正比;生石灰活xing度和煅烧时间,煅烧温度成反比。
后世的石灰窑主要由窑体、上料装置、布料装置、燃烧装置、卸灰装置等组成。不同形式的石灰窑,它的结构形式和煅烧形式有所区别,工艺流程基本相同,但设备价值有很大区别。当然使用效果肯定也是有差别的。
这样的石灰转窑杨思辰弄不出来,单单一个耐高温轴承就弄得杨思辰毫无办法,毕竟杨思辰不是冶金专业的毕业生。再说了就是知道耐高温合金配方和冶炼流程,这个时代目前的冶炼技术条件也不一定做得出来。
与其琢磨着烧石灰,还不如直接烧水泥呢!
水泥则是一种粉状水硬xing无机胶凝材料。加水搅拌后成浆体,能在空气中硬化或者在水中更好的硬化,并能把砂、石等材料牢固地胶结在一起。据后世考古学家研究:水泥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华夏的秦安大地湾人,他们铺设了类似现代水泥的地面。后来西方古罗马人在建筑中使用的石灰与火山灰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与现代的石灰火山灰水泥很相似。用它胶结碎石制成的混凝土,硬化后不但强度较高,而且还能抵抗淡水或含盐水的侵蚀。在后世,它一直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连接材料,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水利、国防等工程。但是这种东西在华夏却并没有传承下来。
杨思辰知道,后世的水泥是以石灰石和粘土为主要原料,经破碎、配料、磨细制成生料,然后喂入类似于烧石灰的立窑内煅烧成熟料,再将熟料加适量石膏(有时还掺加混合材料或外加剂)磨细而成。不过完全照搬显然不现实,后世烧制水泥需要强制通风,杨思辰这会儿上哪去找那么大功率的鼓风机去啊!
杨思辰后来想到又用泥灰岩烧制出了一种水泥,外观呈棕sè,很像西方古罗马时代的石灰和火山灰混合物。由于华夏这个时代把罗马称为大秦,杨思辰也干脆顺水推舟,把它称为大秦灰。因为它是采用天然泥灰岩作原料,不经配料直接烧制而成的,故又名天然水泥。具有良好的水硬xing和快凝特xing,特别适用于与水接触的工程。不过杨思辰不知道上哪里去找泥灰岩,这事儿只能放下不提了。
第二天杨思辰带着紫绢出门去杨家的了陶瓷铺子,在那里几经打听,终于弄明白了石灰窑这个时代已经有了雏形,只是不能转动,而且容量极小,略加改进小规模烧制水泥就不是问题。但杨思辰不知道具体的步骤,不过杨思辰估计和烧制石灰差不多……
因此杨思辰回来后,干脆借鉴了烧制内燃板砖的方法。生料的配置成分主要有石灰石和粘土,经破碎、配料后混入百分之十的细煤粉然后加水搅拌均匀,做成小孩拳头大的小块,yin干之后放入窑中烧制。一天之后扒出来砸成小碎块磨细再装进麻袋就行了。
由这个时代的石灰窑改进而来的水泥窑看上去就像一只大水桶,不过直径有八尺粗,高度大概有两丈,整个用青砖砌成,里边抹上半寸厚的灰泥――三氧化二铝含量很高的泥,高温下xing质稳定,强度也不错。上面没有封顶,一侧还有砖砌的石阶,下面则开有窑门和通风孔,yin干后的生料由上面加入窑中,预热用的煤炭则从下面装入窑中。二者中间用一层细密的铁栅栏隔开。
杨思辰花了半天的时间把水泥窑的图纸绘制完了。第二天上午,韩夏明带着刚刚烧好的板砖来找杨思辰。
进了屋韩夏明就从一只麻布袋子里拿出刚烧好的板砖递给杨思辰,杨思辰看了看,觉得和后世的差不多,看不出什么问题。又用手掰了掰,感觉强度不差。于是问道:“韩伯,这砖您有什么可说的?”
韩夏明瓮声瓮气地回答道:“少爷,这红砖虽然不如青砖结实耐用,但真要抹上石灰垒成房子,住个二十来年问题不大。而且据我估计,一块青砖的价钱能抵四块红砖了。如果过上半个月,工人们摸出门道来了的话,这价钱还会更低!”
杨思辰点点头说道:“韩伯,这和我当初的估计差不多。您估计这个砖厂要多少人?”
韩夏明想了一会才说道:“至少六个人,一个和泥的、一个照顾砖窑兼运石炭的,剩下四个是做砖坯的。”
杨思辰皱了皱眉头,说道:“再多招募两个人,然后安排两个人轮流照看砖窑,另外一个是监工,监工不固定,一旬一换,工钱最低二十五文,如果做得好,一旬之后给他二十五文的赏钱,下次再轮到他的时候工钱加一文。如果做不好,每个工人每天扣一文钱的工钱。”
韩夏明点点头表示自己听明白了。
说完这些,杨思辰这才拿出那图纸,对韩夏明说道:“韩伯,砖窑的事情您先放一放,现在有件更麻烦的事要您去做。”
韩夏明问道:“什么事?”
杨思辰皱了皱眉头说道:“原本打算再建一座石灰窑的,可思来想去觉得不合适。那石灰在硬化过程中,要发汗,会渗出大量的水分,引起显著收缩,易出现干缩裂缝。所以,石灰很少单独使用,一般要往里面掺人砂土、纸筋、碎麻片等杂物,这样不但可以减少收缩,增加强度,而且能节约石灰。可纸筋、碎麻片之类的东西和石灰价钱差不多,咱们虽然说买砖送石灰,但是没有送纸筋、碎麻片之类的东西。咱们这砖的不如青砖好,高门大户看不上眼,只有那些小门小户图便宜才会看上,咱们送石灰,却让他们出钱另外买纸筋、碎麻片之类的东西,照他们那种斤斤计较的心xing,恐怕是不好弄。所以我现在要烧制一种比石灰更好的东西,这东西我是听西洋人说的,据说这东西叫做水泥,用它和浆只加水和沙子,不用加纸筋、碎麻片之类的东西,只是这东西咱们谁都没烧过……”
韩夏明问道:“少爷,这东西真的那么好使?”
杨思辰笑着摇摇头,两手一摊说道:“这事情我也不清楚,可总得试试。我借鉴了烧制内燃砖的方法。生料的配置成分主要有石灰石和粘土,经破碎、配料后混入百分之十的细煤粉然后加水搅拌均匀,做成小孩拳头大的小块,yin干之后放入窑中烧制。一天之后扒出来砸成小碎块磨细再装进麻袋就行了。至于配料比例以及如何烧制,我都写好了。韩伯您拿去照着做,待把窑建起来,我再过去看看。不妨多招些有经验的人手,出了啥事也好有人参谋参谋,拿个主意。不要怕花银子,今天花的多,明天挣得就不会少。”
韩夏明点点头说道:“就照少爷说的办!”
杨思辰接着说道:“今后每批水泥所得利钱我分您半成,您就别推辞了,这是您应得的!您若推辞了,那我今后可不会再让您替我做事了。”
韩夏明见杨思辰把话说到这份上,只得点点头,瓮声瓮气地说道:“那我收下就是了。多谢少爷好意!”说完便告辞离开了。
………………………………
第六十三章 盐引
() 二月十一一大早,杨思辰吃了饭就带着那块砖去了沧海堂。
到了沧海堂门口,杨思辰遇上了准备出门的夏忠。
夏忠看见杨思辰过来,便知道杨思辰是来找杨老太爷的,于是赶紧迎上去行了礼然后说道:“少爷,老太爷在里面,我这就回去通报一声。”
杨思辰点点头说道:“那就麻烦忠伯了。”
夏忠点点头算是回应了,然后扭头又进了沧海堂。
过了一小会儿,夏忠就出来了,朝杨思辰点点头,说道:“老太爷让少爷进去。”
杨思辰朝夏忠说道:“忠伯,您有事您就去忙,我这儿不用麻烦您了。”
夏忠朝杨思辰点点头,然后就急匆匆地向外面走去。
杨思辰若有所思地看了一眼夏忠的背影,然后径自进了沧海堂。
待杨思辰进了正堂,看见杨老太爷正坐在椅子上笑眯眯地看着自己,于是赶紧上前给杨老太爷请安。
杨老太爷看了一眼杨思辰,笑着问道:“小辰子,这大清早的你就跑到我这里来了,可是有什么要紧的事?”
杨思辰讪笑着拿出那块砖头,不好意思地说道:“祖父,昨天韩伯来找孙儿,给孙儿带来了刚刚烧好的砖头,孙儿今天一大早就拿来给祖父看看。”
杨老太爷扬扬眉,好奇地问道:“这是什么砖头?怎么这么快就烧好了?还不到八天。拿来给老头子看看。”
杨思辰把砖头小心翼翼地递给杨老太爷,规规矩矩地说道:“祖父,这砖头在制坯的时候就在粘土里加了石炭粉,yin干后码在窑里用石炭稍微一加热就可以自行燃烧,祖父您是知道的,这砖头传热比生铁慢上许多,一般砖窑烧砖只能由砖头外面一层一层地往里面烧,完全烧透自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孙儿这砖由于事先在粘土里混有石炭粉,一旦点燃就是里外都能烧到,不像一般烧砖只能由砖头外面一层一层地往里面烧,自是快了不少,大概两天半就能烧完一窑砖。而且由于热源就是砖头本身,热气不会散失太多,还能比一般砖窑节省五成左右的石炭用量。”
杨老太爷接过砖头掰了掰,然后又用自己的烟斗敲了敲。然后把砖头放在地上,笑着对杨思辰说道:“这红砖虽然不如青砖结实,但真要抹上石灰垒成房子,也没有太大的问题。高门大户可能看不上眼,只有那些小门小户图便宜才会看上,不过这天底下到底还是穷人多一些……”
杨思辰说道:“祖父说的是,一块青砖的价钱能买四块这种砖了。如果过上半个月,工人们摸出门道来了的话,这价钱还会更低。至于不汝青砖结实,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事先混入的石炭粉烧完了,自是会留下一些空隙的,不过石炭粉所占分量只有二十分之一多一点,只要混合均匀不让石炭粉在砖内结成粉团,倒也不会造成多大影响。”
杨老太爷接着说道:“这砖用来铺地倒还说得过去,无论人走马踏,用个五年没问题,比青砖差不了多少,而且还便宜不少。相信李知府会感兴趣的。”
杨思辰听后知道杨老太爷心里已经有了主意,所以没有再继续提下去,而是好奇地问道:“祖父,刚才孙儿进来时见忠伯好像走得很急,可是府里出了什么事?”
杨老太爷摆摆手说道:“没啥要紧的事,他出去是因为盐引的事情。杨家每年可以用粮食换到不少盐引,以前加价一成转手卖给其他盐商,一年只能赚两千五百两银子。如今他是去和人谈这事情去了,估计一天两天也不会有结果的,哪笔生意不是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的。你若是感兴趣的话下午就可以找他问一问。若是有主意直接给他说就是了,咱杨家虽然不缺钱,可也没有嫌钱多的理儿!”
杨思辰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道:“祖父前些ri子还笑话孙儿掉钱眼里了呢!可今天祖父您可让孙儿开了眼……”
杨老太爷笑骂道:“你这小兔崽子!几天不教训你,你又皮痒了是?”
杨思辰赶紧抱拳作揖,装出一副慌诚惶恐的样子说道:“祖父饶命啊!孙儿再也不敢了!”
杨老太爷见状哈哈大笑起来。
过了一会儿,杨思辰接着说道:“祖父,孙儿明天就去船厂筹划那艘船的事情,您看这样可成?”
杨老太爷点点头说道:“你要去就去,早点把船造出来也是好事。如果打算在那边过夜,就把你那两个房中人一块带上。夏忠这几天忙,就不陪你了。”
杨思辰点点头算是应了下来,然后又陪着杨老太爷练了一会功夫,方才告辞。
…………
杨思辰当天下午就让紫绢找到夏忠,,把他叫到碧波院问了盐引的事情。
夏忠也没有藏着掖着,坦白地告诉杨思辰,这个时代实施的是“纲盐制”,持有盐引的商人按地区分为十个纲,每纲盐引为二十万引,每引折盐三百斤,或银六钱四厘,称为“窝本”,另税银三两,公使银三两。以“圣德超千古,皇风廓九围”命名,未入纲者,无权经营盐业。这个时代的盐业内资本非常集中非常庞大的,单单大明朝每年的三抽一盐税就有三百多万两,这还不算那些不课税的“私盐”的交易额。
要知道,张居正改革前大明朝每年全国的税收总额平均只有四百多万两。盐引“一本万利”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
大明朝还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给予贩盐专利的制度。又称开中。开中之制系沿袭宋、元制度,但明代多于边地开中,以吸引商人运粮到边防,充实边境军粮储备。
早在洪武四年制定中盐例,根据里程远近,一至五石粮食可向zhèng fu换取一小引盐引。此例以后随形势变化、米价高低而不断有所变动。开中法大致分为报中、守支、市易三步。报中是盐商按照明zhèng fu的招商榜文所要求的,把粮食运到指定的边防地区粮仓,向zhèng fu换取盐引;守支是盐商换取盐引后,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守候支盐;市易是盐商把得到的盐运到指定的地区销售。盐商们因为长途运输粮食的耗费巨大,曾在各边雇佣劳动力开垦田地,生产粮食,就地入仓换取盐引,便于更多地获利。因这种形式的屯田是由商人经营的,故又称商屯。
大明朝初年商屯东到辽东,北到宣大,西到甘肃,南到交址,各处都有,其兴盛对边防军粮储备以及开发边疆地区有一定作用。根据大明朝廷的需要,除用粮米换取盐引之外,有时也可用布绢、银钱、马匹等换取,但以粮换取是主要形式。宪宗皇帝在位年间停止各边开中法,令盐商于户部、运司纳粮换取盐引。当时,随着统治阶级的ri益**,皇室、宦官、贵族、官僚们见持有盐引有利可图,纷纷奏讨盐引,转卖于盐商,从中牟利。这一现象被称为“占窝”。这种现象愈演愈烈,破坏了开中制度,也严重影响了朝廷的财政收入,改革盐法以弥补大明朝的财政收入已势在必行。孝宗皇帝在位时,叶淇为户部尚书,改旧制为商人以银代米,交纳于运司,解至太仓,再分给各边,每引盐输银三四钱不等,致太仓银多至百余万,国家的财政收入骤增。因此边地盐商大都举家内迁,商屯迅速破坏,边军粮食储备也因此大减。世宗皇帝在位时,杨一清又请召集商人开中,实行商屯。后经多人奏请,穆宗于隆庆二年,任命庞尚鹏为右佥都御史,管理盐政、屯田,督办九边屯务,他与陕西三边总督王崇古详细规划在边地推行屯田开中,但因为此制度败坏ri久,已经难收得实效。
杨家每年可以拿到一千五百引的盐引,以前折价两成转手卖给其他盐商,一年只能赚五千五百两银子,这些银子还不够维持杨府ri常开销的。
杨思辰听完夏忠的话,问道:“忠伯,这盐很贵吗?”
夏忠摇摇头说道:“贵倒不贵,粗盐五十文一斤,jing制的雪盐也就一百五十文一斤,但大明朝一万万人,每人每年都得吃上三五斤。总的量还是很多的。”
杨思辰心道:一亿人,每人每年三斤,一年下来是三亿斤,一百五十亿文钱,两千万两白银!怪不得盐商们那么富呢!一年课税的盐是一千万两,剩下的就是私盐了,这玩意风险太大,可收益也不小,不过杨思辰觉得私盐太危险,还是做合法的官盐合适。于是说道:“忠伯,您能不能把买盐引的事情拖上五六天?等我忙完砖窑石灰的事情再来仔细想想。毕竟,这晒盐不是什么难事。”
夏忠知道杨思辰有了主意,于是说道:“少爷放心,这事情我会处理好的。”
杨思辰说道:“如果我二月十九之前没提这事情,那您就照往年的旧例把盐引卖了。毕竟这事情我看来不太好整,咱松江府的地界是不小,但是晒盐所需的场地却不好找。”
夏忠笑着说道:“少爷这晒盐的地方可不止松江府一处,周边各府都可以的,实在不行就把场子设在周边的小岛上,周边地界上无人居住的小岛可不少。大的可以有四五百亩,平地上全是盐白地,种不出庄稼,不愁找不到地方晒盐。”
杨思辰笑着说道:“那就有劳忠伯帮忙留意一下了,最好能找个大点的小岛。”
夏忠点点头告辞了。
………………………………
第六十四章 谈
() 杨思辰笑着领了紫绢把夏忠送到碧波院门口才转身回去。心道:这盐可不仅仅是吃这么简单,,氧化镁可是目前最容易得到的耐火材料。海水中除了氯化钠之外就是氯化镁最多,把这二者分离开来并不是难事,往浓盐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就行能得到碳酸镁沉淀,然后加热就能得到氧化镁了。这氧化镁可是可以用来制造高炉内表面涂层的好东西。如果产量足够大的话,直接烧成镁砖用来砌高炉,那炼出来的铁可比目前的好很多!不过一切还要把水泥先搞出来再说,没有水泥盐池是不好弄的。
当天晚上,杨思辰由紫绡紫绢姐妹俩陪着吃了饭。如今姐妹俩也没有别的差事,整ri就轮流守着杨思辰。杨老爷临走前发了话,既然杨思辰已经给她们姐妹俩梳了头,那她们俩今后就是杨思辰的人了,不过在没有圆房之前,还是丫鬟的按规矩来。
杨思辰见其他人都出去了,方才说道:“明天我带你们姐妹俩去船厂。你们已经是我的人了,虽然将来正室进门不会赶你们出门,但是你们姐妹俩要想在这家里站稳脚跟,没点真本事是不行的。我的脾气你们是清楚的,不是不喜你们争风吃醋,但是一切明着来,谁敢暗地里使绊子下烂药,休怪我翻脸不认人!”
姐妹俩站起身来说道:“奴婢多谢少爷提点!奴婢们醒得!”
杨思辰接着说道:“你们姐妹俩都不是大户人家出来的,家里也没多少身价,还好离圆房还有几年,这几年我帮你们姐妹俩置下点产业,圆房之后就交给你们姐妹俩,权当是嫁妆。虽然这么做不太合规矩,但是你们俩手头没点东西的话,将来正室进门还不知道会把你们俩欺负成什么样子。不过既然是你们姐妹俩的嫁妆,那将来自是由你们自己打理。虽不必事必亲躬,但这经营之道你们或多或少都要了解些的,不然将来管事吃里爬外吃亏的可是你们自己。将来就算圆了房,我也不会把你们拘在府里,想出府做事我决无二话,这总比闲在这小院里互相之间整天勾心斗角强得多!”
姐妹俩互相看了一眼,均是满眼惊讶,人家府里巴不得女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自家这个倒反过来了,居然撺掇着自己外出做事!不过想想也就想通了――自家夫人不也是跟着老爷四处跑商吗?而且还做得风生水起的,这也算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也不算太出格的事情。于是紫绡说道:“少爷,不知道您会给奴婢们些什么营生?倘若太难奴婢们可没那份本事。到时候岂不是辜负了少爷的一片心意?”
杨思辰皱了皱眉头说道:“还没想好呢!说句老实话,我并不知道你们俩能干些什么。紫绢还好说一些,现在这松江府上不缺丫鬟,但是会些拳脚功夫,遇上贼人能护得住主子的却极少的。虽说富贵人家都有护院侍卫,但毕竟是男子,贴身保护女眷却是不合礼法。我出钱给紫绢开家馆子,买些年纪小的女孩子然后教些功夫礼仪规矩,过上半年再卖出去,或者富贵人家送丫鬟进馆子,紫绢教些功夫再送回去。也不用教什么内家功夫,就把那套王八拳和一些外家功夫教出去就行了,反正只是给女眷当贴身护卫,又不是走江湖,不需要太高的功夫,打得过那些丫鬟婆子就行了。”
紫绢听杨思辰提到王八拳不由得笑出声来,紫绡在一旁看得一头雾水,侧着脸看向紫绢。紫绢赶紧收了声,嘟起嘴地说道:“少爷,奴婢才多大一点啊?您就撺掇着奴婢开宗立派!也不怕将来闹得满城风雨?”
杨思辰笑说道:“你只负责教人就行了,其他的你不用cāo心,交给管事就是了,花个四五年带出几个徒弟,然后让徒弟再去教那些小丫头就是了。到时候你只要盯着点别让管事和徒弟们欺了去了就是了。还有,替本少爷留几个好苗子,到时候派到这碧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