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彼岸变天-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姐妹俩听杨思辰这么一说,悬着好久的心终于放下了,心里知道杨思辰还是念着几分情面,板子高高举起又轻轻落下。姐妹俩心知这次可算是逃过了一劫,于是互相看了一眼,齐声说道:“少爷教训的是,奴婢今后一定谨记在心,多谢少爷仁慈!”
杨思辰上午忙了大半个上午,中午又让姐妹俩修理了一通,之后又被耗去了大部分内力,身子早已疲惫不堪了。虽然之前睡了半个多时辰,但还是没有完全恢复,刚刚发了一通火,又耗了不少心神。这会儿放松下来了,顿时感觉到浑身酸胀乏力,jing神萎靡不振,于是疲惫的说道:“你俩下去在门外守着吧,别再打扰我了,下午有人找我的话,就说我昨天晚上思虑过重,不得安寝,现在正在休息。有事晚上再来。”
姐妹俩点头称是,然后悄悄地退出了房间。
待姐妹俩走后,杨思辰连头上的发簪都没拆,便又躺下睡着了。
………………………………
第七十三章 李家的那些事
杨思辰是二月十五中午回了杨府。回杨府的前一天晚上,杨思辰和段喜生谈了一个时辰,把该交代的都交代了,剩下的就靠段喜生自己琢磨了。段喜生临走前,杨思辰给了他十五两银子作为报酬。段喜生当场就拍着胸脯保证说十天之内拿出东西让杨思辰满意。
一回碧波院,杨思辰就让赵嬷嬷过来把姐妹俩领走。姐妹俩则是一脸讪讪地看着杨思辰。杨思辰不理会姐妹俩的目光,对赵嬷嬷说了今后十天不用姐妹俩服侍,让姐妹俩回先去闭门思过一ri,然后又恳请赵嬷嬷利用剩下的时ri好好教教姐妹俩做丫鬟的规矩。
赵嬷嬷见杨思辰一脸严肃,心知这姐妹俩一定是在外面闯了祸。于是也没推辞,干脆利落地答应了下来,随后又禀报了碧波院内的大小事务,杨思辰听完也找不出什么错处,于是就让赵嬷嬷领着姐妹俩离开了。
杨思辰见自己院子里的事处理完了,叫上嫣红便去了沧海堂。
杨思辰刚刚上路,便碰上了夏忠,夏忠见了杨思辰,赶紧迎上来行礼说道:“少爷,老太爷让你立马去见他,夫人也在沧海堂等着您的。”
杨思辰对此感到非常意外――郑氏怀孕已经快五个月了,照理说应该在安澜苑内安心养胎的,怎么会跑沧海堂去等自个儿?于是问道:“还有什么人在沧海堂吗?”
夏忠很无奈地说道:“李知府的大公子的媳妇带着闺女来府上玩,老太爷无奈,只能让夫人出面作陪。”
杨思辰一听夏忠这么一说,就知道这事情很可能是冲着自己来的――自己三月初二就要过十四岁生ri,满了十四岁,按这个时代的标准,就可以议亲了。李知府现在让儿媳妇带着孙女来,显然是想攀上这门亲事,虽然说杨家祖孙已经没人再打算做官了,但是杨家近四十年所积累下的财富和人脉却令人羡慕,特别是杨家这些年在军中的势力确实不小,当初朝廷解散杨家军,把人打散编入各地驻军,经过二十来年的积累,不少人都做到了都尉参将一类的军头的位置,这位置刚好是兵头将尾的,也就是说这些人在军中是最具有战斗力,能量不容小觑。杨老太爷和这些人是过命的交情,杨老太爷发话自然这些人自然要给几分脸面的。一旦攀上了这门亲事,将来无论李知府调往何处,可能都很容易找到人照应。而据杨思辰所知,李大公子只有一个十四岁不到的庶出的长女。一个庶出的孙女换来今后仕途上的助力,李知府的算盘打得好生jing明!!想到这儿杨思辰不由地加快了脚步朝沧海堂走去。一边走一边回想着最近听到的李家的传闻。
杨思辰进了沧海堂就看见郑氏陪着一位三十多岁的妇人说着话,那妇人身后还站着一个身量颇高的女孩子,这估计就是李大公子的那个庶长女了。四下看了看却没找到杨老太爷的影子,心头有点纳闷――自己祖父到底唱的哪一出?把儿媳妇的客人接进沧海堂,自个儿却中途退场了,这怎么看怎么透露着一丝诡异。
不过杨思辰也没耽搁,上前给郑氏请安道:“孩儿见过母亲,母亲身子可好?”
郑氏笑着说道:“还好,这位是你李伯母,是我年轻时就认识的。”
杨思辰心中讶然不已,没想到这李大公子的媳妇居然和自己母亲以前就认识,而且杨思辰还从母亲说话的口气里看出这二人关系相当融洽。于是也不敢怠慢,上前请安道:“小侄杨思辰见过李伯母,李伯母吉祥!”
李大公子的媳妇笑着说道:“什么伯母不伯母的,我就比你母亲大五天,你叫我伯母,弄得我好像比你母亲大很多似的。倘若你不嫌弃,就叫我一声翟姨吧。”
杨思辰一听这话,登时就愣了,这里头的信息量也忒大了――这个时代的女子对自己的生辰非常敏感,一般来说除非是至交好友,对方不问自己是会不说的,翟氏知道郑氏的生辰,并且还能没有忌讳地说出来,这说明她们打小就认识,而且关系亲密;这个时代的女人讲究出嫁从夫,但翟氏却让杨思辰以娘家姓氏来称呼她,则说明了她对这段婚姻极其不满而又不得不在外界的压力下屈从……
郑氏一看杨思辰愣在那里了,马上说道:“你这孩子,既然翟姨发话了,你就照做吧。”
杨思辰见自己母亲都没忌讳,于是放开胆子说道:“翟姨!”
翟氏招招手,笑着说道:“过来过来,上次翟姨见你还是你十岁的时候,没想到三年多没见,你都长这么高了。”
杨思辰走上前,任由翟氏拉着自己的手,笑了笑没有回话。
郑氏见状,笑着说道:“你翟姨和你儒丹弟弟常年在徐州老家,鲜少随你李世叔四处游走,故而不常见。这次若不是你儒丹弟弟要到金山书院读书,你翟姨也不会跟过来。”
杨思辰也知道李大公子有个七岁的儿子,却一直随元配在老家居住,而李大公子对此并无异议。由此可见他们夫妻关系相当糟糕,以至于李大公子连自己的嫡长子都不重视。这次李儒丹之所以会到金山书院去读书多半是由于李知府向李大公子施压的结果――李知府有两个儿子,李大公子学问极好,但却无意仕途,倒是和三教九流混得如鱼得水;李二公子纯粹是一个草包,膝下只有一个庶出的儿子,现在才四岁,前年李二公子因调戏一个参将的夫人而被人家暴打一顿,在床上躺了小半年,最后还弄了个不能人道,去年去山东在德王府谋了个内宫小管事的差事。再往下就剩下李儒丹这一个嫡出的长孙了。李知府这次估计是真急了――自己今年已经五十了,儿子一个都不中用,将来就盼着李儒丹这一个嫡出的长孙看着能接自己的班把这家撑起来,哪能容儿子胡闹?
杨思辰想到这儿就说道:“翟姨,儒丹弟弟也长高了不少吧?”
翟氏笑着说道:“是,但是还没你高,估摸着和你还差上一个头。”说着就从身上取下一块玉佩,塞进杨思辰手里,接着说道:“这是给你的见面礼。你两个妹妹翟姨已经见了,很讨人喜欢。听你母亲说你很宠她们。”
杨思辰听翟氏这么一说,倒有些不好意思了,于是说道:“自家妹子就是让自家疼的,将来妹子出嫁了,我这做哥哥的可是想疼她们也疼不了了。翟姨您说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郑氏听杨思辰这么一说,指着杨思辰笑骂道:“你这小兔崽子,这等歪理儿也能说给你翟姨听的?也不怕翟姨恼你?”
翟氏听后笑着说道:“小辰子这话确实占理,女儿不同于儿子,女儿是娘亲的小棉袄,自是要娇养的。将来倘若太娇气了嫁不出去,那就让她陪咱这做娘过一辈子!”翟氏说完这话,意有所指地看了郑氏一眼。
郑氏也说道:“姐姐说的是,女儿的确是要娇养的。”
杨思辰一听这话心里就有底了,只要翟氏不赞同这门亲事,李知府父子有心也没处走路子了――杨老太爷和自己那便宜老爹把自己的婚事完全交给自己的母亲cao持,李知府父子倘若真是找上门来,杨老太爷和自己那便宜老爹完全可以一推二五六,说这事情已经完全交给郑氏cao持,自己不便过问。李知府父子两个大老爷们碍于礼制,是不能同郑氏一介女流去理论的。
翟氏见此朝身后看了一眼,伸出一只手把身后的那个量颇高的女孩子拉到杨思辰面前介绍道:“这是你翟姨的大女儿,你叫她若丹妹妹就是了。”
那女孩朝杨思辰福了福身,轻声说道:“若丹见过思辰哥哥。”
杨思辰受了这一礼,感觉这声音有点耳熟,可一时间回想不起来在哪里听见过,赶紧收敛心神,回头看了一眼郑氏,见郑氏点点头,然后抱拳回了一礼说道:“若丹妹妹不必多礼。倘若妹妹不嫌哥哥失礼,哥哥愿带着妹妹去小院子里赏景。”
李若丹看了一眼翟氏,见翟氏也朝自己点点头,于是说道:“那妹妹就叨扰哥哥了。”
杨思辰向郑氏和翟氏告了罪,然后就带着李若丹出了沧海堂的正屋,朝沧海堂后面的小园子走去。
在路上,杨思辰首先打破沉默,说道:“若丹妹妹可是初次到杨府来?”
李若丹小声说道:“先前妹妹一直随姨娘居住在苏州乡间,年前才被祖父接到松江来的。”
杨思辰以前也听到过一些市井传言,说是李知府的夫人嫌李若丹的生母出身于青楼,怕是进门后招致非议,进而影响李知府的官声,一直不让这母女俩进门。李大公子虽然非常喜欢这女子,但是也毫无办法,只得花些银子在苏州乡间置下一进小院和十来亩田地,让母女俩靠收租子维持生活。母女俩ri子过得虽然不算富裕,但是还算是比较安逸的。而李大公子呢,每隔一个月都会过去住上十天半月的,权当是放松身心了。
杨思辰想到这里笑着说道:“若丹妹妹刚来松江不久,可得常随翟姨出来走动走动的。”
李若丹小声说道:“妹妹这些天确实随母亲在松江各家往来联谊。自打出了二月二,已经走了四五家了。”
杨思辰听李若丹这么一说,隐隐约约又猜出了一些事――翟氏对李家非常不满。李若丹的生母出身于青楼,在李家不受待见,和翟氏自己的经历有几分相似,于是翟氏隐隐约约中对李若丹的生母产生了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连带着对李若丹也颇有好感,愿意在李若丹出嫁之前提携一把,带着她进入上流妇人的交际圈子。
………………………………
第七十四章 李若丹
杨思辰没有再继续说下去,而是转移话题说道:“妹妹可曾读过书?”
李若丹回答道:“小妹读过一些书的,有《道德经》、《唐诗三百首》、《庄子》,现在正在读《史记》,将来还想读一读《资治通鉴》。”
杨思辰听后好奇地问道:“为什么不读读《女诫》、《烈女传》还有四书五经?”
李若丹犹豫了一小会儿方才说道:“因为姨娘说《女诫》和《烈女传》都是不折不扣的伪书,是后人假借班昭、刘向之手所做,不值一文。妹妹我又不去考进士,读那四书五经自是无益。而且……而且姨娘说了,倘若只读那四书五经的话,过上几年修出结果的不是酸腐之士就是伪君子。倒不如读史书更好。”
杨思辰听罢心中惊讶不已:在这个时代,能看得如此透彻的人恐怕是万中无一,李若丹的生母的头脑,恐怕不简单了……而且,能够让李大公子如此在意的女子,想必也不是徒有其表的花瓶。
杨思辰领着李若丹进了小园子,见小园子里全是半人高的冬青,不由地尴尬地说道:“若丹妹妹,这小园子哥哥过了年还是头一次来,上次来见这小园子里有一片菊花开得正盛,不料这次竟然是这番光景……不如咱去安澜苑坐坐?那儿的梅花还没谢呢。”
李若丹却说道:“思辰哥哥,不用再跑别处了。妹妹看这里挺应景的,这些冬青树虽是人工栽的,但也显得随意自然,不像别的府上的园子里的花花草草那么呆板刻意。”说着就走上前在凉亭里坐下了。
杨思辰无奈,只好吩咐丫鬟婆子备下茶水点心,感觉有点冷,于是又吩咐下人在凉亭四周挂起幔子,端来炭盆子取暖。
李若丹见状赶紧站起来说道:“思辰哥哥,别忙活了,妹妹可没那么娇气,往年在苏州乡间,这个时候妹妹都已经和姨娘下地种菜了,倘若再过上小半个月,就可以在河边钓鱼了。”
杨思辰这才得空细细打量着李若丹,她身量比自己还高上一寸左右,身着一件浅水蓝的裙,长发垂肩,用一根水蓝的绸束好,玉簪轻挽,簪尖垂细如水珠的小链,微一晃动就如雨意缥缈,上好的丝绸料子随行动微动,宛如淡梅初绽,未见奢华却见恬静。眉清目秀,清丽胜仙,有一份天然去雕饰的自然清新,尤其是眉间唇畔的气韵,雅致温婉,观之亲切,表情温暖中却透着几分淡淡的洒脱。怎么看怎么看不出来一丝农家女孩的小家子气。心里估摸着翟氏在她身上没少下工夫,于是扬了扬眉问道:“来松江之后没少吃苦头吧?”
李若丹见杨思辰这么一说,朝杨思辰吐了吐舌头,苦着脸说道:“是,母亲说了,松江府不比苏州乡间,规矩苛严,自是不容我胡来的。于是年前请了个嬷嬷教我规矩,一旦出错那可就要挨罚的。年后好不容易让母亲满意了把那嬷嬷辞了。不想穿天节那天妹妹在万宝斋大闹一场,祖父又让母亲又把那嬷嬷给请回来了……”
杨思辰正小口小口地抿着茶,忽然听到这儿,瞪大眼睛猛地一吸气,一下子把半盏滚烫的茶水吸到嘴里,然后一转头,一口茶水喷了出来。心道:原来如此!人不可相貌啊。看她现在一副乖乖女的模样,没想到发起飙来那么恐怖,估计李知府大半年的冰敬炭敬都赔给万宝斋了吧,难怪李知府这些天勤勤恳恳的……又扭头看了一眼立在身后的流岚,见她表面上仍然是一副波澜不惊地模样,可是眼底却闪着异样的光彩。
李若丹见杨思辰一口茶喷了出来,还吐着舌头,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于是问道:“思辰哥哥,你怎么了?”
杨思辰苦着脸放下茶盏,尴尬地说道:“没事,被茶水烫了一下。不碍事的。”
李若丹听杨思辰这么一说,也不好意思再问了,只好低下头端起茶盏小口小口地抿起来。
过了一会儿,李若丹见杨思辰神se恢复了正常,方才说道:“思辰哥哥,这碧螺chun自是热的才好喝,倘若放凉了,就和大叶子茶没啥分别了。”
杨思辰说道:“那是自然,哥哥刚才不小心把小半盏滚烫的茶水吸进去了,所以才被烫了。来尝尝我们杨府做的桂花糕味道如何。”杨思辰一边说,一边把装着桂花糕的小碟子递到李若丹面前。
李若丹拿起一小块桂花糕,斯斯文文地咬了一小口,慢慢品尝起来。过了一会儿方才说道:“油润不腻,入口不涩,吞咽酥滑,甜中有咸,香里带凉,确实别有风味。”
杨思辰扬扬眉说道:“哦?看来若丹妹妹对这吃食是颇有心得的。”
李若丹朝杨思辰吐了吐舌头说道:“妹妹那里有思辰哥哥说得那么好?只是嘴馋罢了。去年夏天跟着姨娘在钱塘四处游玩,别的没长什么见识,倒把这张嘴给养刁了。”
杨思辰听李若丹这么一说,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道:“妹妹这可羡煞哥哥了。哥哥去年出了正月这病就没好过,好容易熬到九月熬出头了却又要开始学着管理产业了,十月刚把红糖作坊的事情理顺,歇了没几天又跑船厂去监督造船去了,这不,今天刚从船厂回来,还没坐稳屁股呢就被叫来了。这哪是人过的ri子啊!!”
李若丹掩着嘴笑道:“思辰哥哥说得真风趣,一点也不像那些公子哥,要么满嘴之乎者也,跟小老头似的;要么就是一通风花雪月,装出一副很有才的样子。不过思辰哥哥,你的那红糖作坊出产的霜糖真的不错,妹妹用那霜糖来做绿豆糕,味道是极好的。听祖父提过,去年从思辰哥哥那里提了一批极品霜糖进贡给了圣上,不过一直都没结果。”
杨思辰说道:“这或许是最好的结果了,万一圣上吃了不满意,要砍哥哥的脑袋,哥哥到时候哭都没地方哭去。你思辰哥哥我可是一向很珍惜自己的这条小命的。”说着还做出了一副十分害怕的模样。
李若丹见状掩着嘴笑得花枝乱颤,过了一会儿方才说道:“思辰哥哥,你可真是个妙人!嘴上说着一向很珍惜自己的这条小命,可说起话来却毫无顾忌。妹妹不知道说你什么好了。”
……
二人正聊得起劲,青苗过来说道:“李家小姐,大少爷,二位夫人请你们回去用中饭。”
李若丹点点头站起来朝杨思辰说道:“思辰哥哥,我们回去吧,别让母亲等久了。”
杨思辰点点头也站起来说道:“就依妹妹所言,咱们这就回去。”
………………………………
第七十五章 自家事
四人吃了饭又聊了一小会儿,翟氏便起身带着李若丹离去了。
郑氏也有些倦了,对杨思辰说道:“你在这里等会儿你祖父,你祖父带着你那两个妹妹出去访友了,估摸着很快就回来了。”
杨思辰心下知道杨老太爷一定猜出了翟氏来访的目的,为了避嫌才出去的――翟氏来谈杨思辰的婚事,杨老太爷在这里辈分最高,不说话怎么也说不过去,而杨老太爷带着两个孙女出去,这本身就给郑氏一个暗示,杨老太爷不太愿意同李知府结亲,是不想和李知府绑在一起还是其他缘由,这并不重要。
想到这里,杨思辰站起身对郑氏说道:“母亲放心,儿子就在这儿等着。”
郑氏点点头由青苗扶着出了沧海堂,朝安澜苑走去。
杨思辰则在沧海堂的前院练起了太极拳。
…………
过了一刻钟,杨老太爷牵着杨思雯、杨思静姐妹俩进了沧海堂,杨思辰赶紧迎上去说道:“孙儿给祖父请安,李家的客人已经走了。”
杨老太爷见杨思辰正在打太极拳,心下很是好奇,于是说道:“小辰子,你刚才打的那趟拳叫什么?”
杨思辰回答道:“回祖父的话,孙儿刚才打的是太极拳。是孙儿去年在床上琢磨出来的。”
杨老太爷说道:“你再打一趟给祖父看看可好?”
杨思辰点点头,又重新打起了太极拳。
半刻中后,杨思辰把一路太极拳打完了,收势站好,看了一眼杨老太爷。见杨老太爷面上还是一副波澜不惊地模样,于是杨思辰问道:“祖父,可要孙儿再打一遍?”
杨老太爷笑着说道:“你这太极拳倒和清尘道长的拂尘十八式有几分相似。都是借力打力的套路,不过你这太极拳多了几分柔劲儿,倒适合女子练习。”说完就看了一眼杨思雯、杨思静姐妹俩。
杨思辰心下马上明白过来了,杨老太爷是想让自己把这套太极拳教给杨思雯、杨思静姐妹俩,不过这事情杨思辰不好首先开口说出来――杨思雯、杨思静姐妹俩虽然是庶出的,但是却一直由郑氏抚养的,虽然不如嫡出的女儿地位高,但毕竟是在郑氏名下的,在这个时代,江南地区的女子,除了乡野村妇,只要是稍微有点身份的几乎都是要裹脚的,如果哪个大家闺秀留着一双大脚片子那绝对是个另类,郑氏自知小脚之苦,所以没有给姐妹俩裹脚的打算,将来嫁人的时候打算多贴点嫁妆进去弥补一下。倘若再让姐妹俩习武,那将来嫁得出去嫁不出去都是问题了……
杨老太爷笑着对姐妹俩说道:“回去和你们母亲商量一下,说祖父想让你们辰哥哥教你们些拳脚功夫,将来嫁出去丈夫不听话也好出手教训,问下你们母亲同意不同意。倘若你们母亲没意见的话,等你们辰哥哥过完寿就开始教你们功夫吧。”
姐妹俩懵懵懂懂地点点头,然后杨老太爷就让nai娘领着姐妹俩回了安澜苑。
杨思辰听杨老太爷说出这样的话,登时被雷得外焦里嫩――这也太强悍了吧。
待姐妹俩离开了沧海堂,杨思辰犹犹豫豫地说道:“祖父,这恐怕……不妥吧?”
杨老太爷大手一挥说道:“这有何不妥的?咱杨家的女人没一个是绣花枕头的!你祖母刚嫁给你祖父我的时候是个娇滴滴的大小姐,可一年后她却亲手砍了造反的四当家的脑袋,两年后就能单独领一支船队跑倭国去出货了。你母亲就更不用说了,你去安澜苑看看,墙上弓箭宝刀一应俱全,当年你母亲曾经和你老爹背靠背厮杀同强盗厮杀过,肩头还挨了一刀。就连你那个周姨娘也会几手拳脚,而且管账的功夫也不差!思雯、思静姐妹俩的亲事不用担心,倘若将来咱们杨家海外开国成功了,她们姐妹俩最低也算个县主,求亲之人想必也不在少数,到时候根本不愁嫁。倘若海外开国失败了,杨家面临被灭的危险,姐妹俩倘若会武功的话,起码逃命容易些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