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彼岸变天-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出海当了水手,本想挣够百两银子买几亩地再讨个媳妇安安稳稳地过ri子的,可不想还没跑几趟就遇上了倭寇,于是就被连船带人被掳到了九州岛的长崎,他和船上的所有水手都被倭寇逼着做了苦力,半年之后实在不堪忍受倭寇的驱驶,凭借军中所学的武艺伙同其他几人夺了一条小船逃了出去。可是由于事先行事过于仓促,竟然没带够淡水,在海上漂泊了三天后就支不住了,正绝望之时,却被飞鱼帮的杨老太爷所救。杨老太爷问清几人的来历,见他们可怜,就给他们一些银子打发他们回大明,有两个有家室的接了银子回去了,他和另外几人却留下来,打算挣些银子再回去。
杨老太爷在交谈中得知诸葛善以前是个伙夫,于是就安排他在商船上干他的老本行。之后杨老太爷归顺朝廷,他仍然在船上干,不过已经是伙夫长了。后来年纪大了,杨老太爷就让他儿子接了他的班,把他调到铁厂来当二管事。不过这诸葛老头干了大半辈子的伙夫,其它的事情一窍不通,到了铁厂后把差事全推给了杨德思,又在伙房里干起了老本行。
诸葛善一边同杨思辰唠叨,一边把案板上的大面团连揉带摔地弄得啪啪响。杨思辰心底估摸着那面团怎么着也有个七八斤重,这老头儿居然能把这么大的面团连揉带摔地弄得啪啪响,这身力气确实不小,至少自己就没这份力气。
过了大概两刻钟,诸葛善把这个大面团分成三份,各自拉成面条放在案板上,然后揭开炉子上的那口大锅说道:“少爷,这锅里是牛骨汤,待会儿这杂粮面条煮好捞出锅,放上作料,再浇上一大勺牛骨汤,味道鲜美无比,而且还相当挡饥,少爷要不要尝尝?”
杨思辰闻到骨头汤的香味已是食yu大增,待听了这老头儿这番话之后也来了兴致,大声说道:“好!老实说,骨头汤只有这大锅熬出来的味道最地道!以前在府上喝过的骨头汤自是没法和这相比的。”
诸葛善点点头说道:“到底骨子里流的是老太爷的血,少爷这份气度和老太爷当年很像。”
杨思辰讪笑着摸了摸后脑勺,正准备回话,却见工人们下了工,正在向这边走来。于是也没再说话,朝诸葛善点了点头然后就回去拿自己的碗筷了。
杨思辰吃了面就回了自己的房间。下午起来,杨思辰带着嫣红在铁厂里胡乱转了几圈,然后就回屋吃饭了。晚上二人在床上又是一番胡闹。
第二天一大早,杨思辰就带着嫣红准备回府了,临走前,曹素找到杨思辰,把一把刚打出来的刀递给了杨思辰。杨思辰接过刀抽出来一看,除了刀身略厚略宽外,剩下的和自己画的差不多,再看看曹素一脸疲倦,心知他和陶庄为了这把刀一宿没睡,心下有些过意不去,于是赶紧道了谢,同时给了他和陶庄五十两银子的酬劳。曹素千恩万谢地走了。杨思辰摇摇头同杨德思作揖道别,然后上了马车。
起点。。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
第八十五章 圣旨,皇帝老儿要吃糖
杨思辰是辰时末刻回到杨府的。一进府,杨思辰便提着那把刀直奔沧海堂去了。还没进沧海堂就和王嬷嬷迎面撞了个正着。杨思辰见王嬷嬷头上插着金镶玉的牡丹簪子,身上穿着牡丹描金夹袄,脸上还带着一丝媚se,就知道昨天杨老太爷摆了几桌酒,正式抬她做了姨娘。
杨思辰不好怠慢,于是上前行礼道:“思辰见过太姨娘。”
王太姨娘侧身避开了杨思辰,然后笑着说道:“少爷这礼奴婢可受不得,少爷刚回来就往沧海堂跑,可是有什么稀罕东西要给老太爷的?”
杨思辰扬了扬手里的刀,说道:“太姨娘说笑了,您好歹也是祖父的姨娘,思辰是晚辈,这礼,您是受得的。这不,刚刚打了把刀,心知祖父喜欢兵器,就巴巴地送来了,想搏祖父一笑。您摸摸,这刀身还是热的呢。”说着,杨思辰就把刀递了上去。
王太姨娘摆摆手说道:“不了,你快去吧,老太爷刚才还念叨着你的事情呢。”
杨思辰点点头,又朝王太姨娘行了一礼方才继续朝沧海堂走去。
刚进沧海堂,杨思辰就听到杨老太爷那爽朗的声音:“小辰子,你可回来了,前天你给了老头子一本小册子,老头子和你忠伯花了一个多时辰才弄明白写的是什么。你这小兔崽子又皮痒痒了,欠收拾了是不是?”
杨思辰心知杨老太爷在和自己开玩笑,于是苦着脸装出一副十分委屈的模样说道:“祖父,孙儿冤枉死了!费尽心思把这炼钢法子淘出来给祖父您,您却赏孙儿一顿棒槌。孙儿可不依您!”
杨老太爷扬扬眉,严肃地问道:“这法子不是你想出来的?”
杨思辰规规矩矩地站好说道:“不是。孙儿要炼的是汉钢。此钢自始于chun秋而盛于两汉,正是用此法炼出的钢铁制成坚固的鱼鳞甲、锋利的环首刀,才有了战无不胜的大汉天军,才有了“犯汉者,虽远必诛”的赫赫声威!后来也许是五胡乱华的动荡和屠杀,也许是其它什么莫名其妙的原因,此法在南北朝的时候在华夏失传了,反而墙内开花墙外香,唐末时在天竺得到发展,用此法炼制的乌兹钢,制作的大马士革军刀锋利无比,四百年前大食人曾经用此刀斩下无数敌人的头颅。现在此刀依旧是这天下最锋利的刀种之一。孙儿去年去祖父您的书房翻书,在一本西洋书里发现了线索,然后又翻了以前的史书,方才琢磨出了这法子。”
杨老太爷笑道:“看来你这小兔崽子还真在老头子的书房里捡到宝了。”
杨思辰笑着说道:“是,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黄金屋孙儿找到了,可颜如玉却还没踪影,今晚上还得接着翻书去!”说罢,还装模作样地叹了口气。
杨老太爷指着杨思辰笑骂道:“你这小兔崽子,别不知足了。刚刚收了两个通房,现在连床都还没滚热呢,就想着换人了。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情?”
杨思辰正准备接着说话,一个小厮从外面匆匆忙忙地跑进来,满脸欣喜地说道:“老太爷、少爷,刚才知府衙门来人了,说是京师来的传旨的钦差已经到了,让我们准备准备。”
杨老太爷听得一头雾水,说道:“这关我们杨家什么事?为什么要我们准备?”
那小厮回答道:“小的听那人说,这道旨意是圣上特地下给我们杨家的。所以知府衙门派人来说了一声,让我们早作准备。知府衙门的人说,那钦差最迟半个时辰后过来。”
听到这里杨老太爷也顾不上别的了,赶紧吩咐道:“来人!把祠堂重新打扫一遍!准备开祠堂!”然后又扭头对杨思辰说道,“小辰子,你先去知会你母亲一声,然后回去洗个澡换身衣服走角门进祠堂,剩下的事情你不用管了,均由我来安排。”
杨思辰点点头说道:“孙儿听祖父的吩咐。”然后转身朝安澜苑走去。
…………
待杨思辰从角门进了祠堂,郑氏和杨老太爷均已在屋子里候着了,而思雯思静姐妹俩因为年纪尚小,而且是女孩,所以并没有到场。杨思辰匆匆扫了一眼四周,发现香案等什物均已准备妥当,方才走到杨老太爷身前说道:“祖父,孙儿可是来迟了?。”
杨老太爷正准备说话,外面有人来报说钦差已经出了知府衙门,正向杨府这边过来。
杨老太爷点点头对杨思辰说道:“你就在这里照顾好你母亲,我出去迎钦差。待会儿跟着祖父做就是了。这是你第一次见钦差,万万不可出什么差池。”
杨思辰点点头说道:“请祖父放心,孙儿醒的。”
待杨老太爷走后,杨思辰上前扶着郑氏说道:“母亲,儿子估摸着钦差还有一刻钟才到,您不妨坐下歇会儿。毕竟孕妇是不宜久站的。这事情就算圣上知道了,想必也不会怪罪的。”
郑氏也没推辞,顺势在椅子上坐下,扯着笑对杨思辰说道:“你比你爹强,你爹当年第一次接旨的时候,局促得连手都不知道该放哪,整一只无头苍蝇。”说完脸却红了起来。
杨思辰讪笑道:“这次有祖父在前面挡着,要不然儿子还不是和爹一样手足无措?现在看上去镇定的很,可是儿子这颗心呐,还不是跳得飞快?母亲若是不信,可以摸摸。”
郑氏听了杨思辰这一通话,悬着的心彻底放下来了,指着杨思辰笑骂道:“你这小兔崽子也太胆大了吧,这会儿还有心玩闹,我看你是皮痒痒了吧?”
杨思辰讪笑道:“母亲莫恼,儿子就是一只皮猴子,平时插科打诨倒也没什么,可是一旦遇上大场面,还是站不住。这不,两条腿现在都是抖的。”
郑氏心知杨思辰故意这么说的,也没再接下去,而是颇为感慨地说道:“当年为娘怀你的时候,心里还在默默念叨着头一胎生个姑娘好养些,可不想却是个皮猴子,不过小时候你这眉眼确实略显yin柔,那时候为娘可没少把你打扮成小姐模样,你祖父知道后不但不反对,还让你穿着裙衫大喇喇地在府上跑。后来你大了,为娘就没再这么做了。”
杨思辰听了郑氏这番话后心下讶然不已,竟然神使鬼差地顺着郑氏的意思说道:“母亲若是喜欢看儿子穿裙衫,那儿子待会儿就穿给母亲看。昔老菜子七十尚且彩衣娱亲,儿子尚不及弱冠之年,如此为之,应当没有什么不妥之处。”说完杨思辰就后悔了,恨不得把自己的舌头咬下来。心里祈祷道:母亲大人,您可千万别答应,不然儿子就真的没脸见人了。
郑氏听后笑着点点头说道:“好!待送走了钦差,你就穿着裙衫来安澜苑见为娘吧。”
杨思辰苦着脸正要说话,门外一个小厮进来说道:“夫人,少爷,老太爷正领着钦差朝这边过来了。派小的过来说是让二位赶紧出去迎一迎,别让钦差看到二位失礼了。”
杨思辰一听这话,赶紧上前扶着郑氏朝外面走去,到祠堂院外等着。
母子二人刚刚站定,便看见一群人正朝这边走过来,杨思辰因习了那易筋经,目力极佳,老远就看清了那群人的模样,只见那为首一人面白无须,身着内侍服饰,大概四十出头的模样,杨思辰一看就知道那人是太监;那太监右侧一人身穿飞鱼服,腰挎绣chun刀,身材高大,一看就知道是个锦衣卫;杨老太爷则躬着身子在那太监左侧小心翼翼地引路,不敢有丝毫逾越;三人身后还有几人,不过由于三人遮挡,杨思辰并没有看清楚。
待那群人走到离杨思辰尚有五丈之时,郑氏拉着杨思辰的手跪了下去,杨思辰见状,也赶紧跟着跪了下去,心里却默念道:跪吧跪吧,就当是拜死人!跪一次就少一次!杨老太爷也快步走过来,跪在了母子二人的前面。
那一群人经过之后,杨老太爷站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土急匆匆地追着那群人进了祠堂。杨思辰见状也站起来。扶着郑氏,跟在杨老太爷身后重新进了祠堂。
眼见那太监走到香案前站定,杨老太爷带着郑氏和杨思辰在香案前跪下,磕了三个头,口称:“草民杨峻荣携家人叩见上差,上差金安!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那太监尖着嗓子说道:“松江庶民杨思辰及其母郑氏上前接旨!”
杨思辰起身扶着郑氏上前,重新跪下磕了三个头,口称:“草民杨思辰(民妇郑氏)叩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那太监见状从怀内掏出一个明黄se的卷轴,轴是用黑牛角制成的,展开后可见上面绢绸上锈着两条腾飞的黄龙和“圣旨”二字,扯开嗓子宣读了一遍: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未有躬自累善,而其后不振者也。朕岂吝于褒祝哉。尔松江人氏杨峻荣早年虽行事狂悖,罔顾孝道,然亦不失其本心,俄而率部归降,力战倭匪,忠烈可彰;镇守松江,兢兢业业,从无过失,亦是有德。俊荣之子,虽为商贾,然其xing之义,其行之良,其心之诚,其品之忠,足为四方之纲,可为典范。思辰乃孙,年岁虽幼,亦知忠义,诚孝知礼。敬献霜糖,甚合朕意,由是褒奖,以彰潜德。然念其年幼,不宜大赏,特赐黄金五百两,白银千两,如意一对,以彰其心,望其戒骄戒躁,审慎行事。
“敕曰:德之在人,亲者父母均也。故朕追锡之典并逮之,松江庶民杨思辰之母郑氏,孝敬勤俭,贞静淑懿,笃生哲嗣,克举其德。兹特赠尔为宜人,九原有知,钦承无数。”
“敕命万历四十五年正月二十八ri之宝”
待那太监念完圣旨,马上就有两个大汉抬着一只硕大的红木描金箱子走到那太监身侧,待那二人把箱子放下,那太监把箱子打开,那里面是一清se二十五两一锭的银元宝,看上去十分晃眼。同时还有一人端着一只托盘走上前,托盘内盛着一对玉如意。紧接着又有一人端着一只托盘上前,走到那太监的另一侧,托盘内盛着金线梁冠、头箍、头面首饰、圆领袍、银边蓝绿革带、立领青袄、绿裙等命妇饰物。
杨思辰见状,赶紧又磕了三个头说道:“草民代母亲谢圣上赏赐!”然后起身上前,双手接过圣旨,退到后面,将圣旨和祖宗牌位摆在一起,然后重新上前扶起郑氏。
郑氏起身,身体肃立,双手叠抱于腰前,向那太监行了一礼,说道:“臣妾郑氏谢圣上赏赐。”然后由杨思辰扶着上前接过了那只盛着命妇饰物的托盘,转身把托盘放到身边的几子上,最后站在了杨老太爷身后。
杨思辰重新上前,接过那个装有玉如意的托盘,将其放置在另一张几子上,然后退到杨老太爷的另一侧。
杨老太爷上前对那太监行礼道:“草民杨峻荣给李公公请安,李公公身负圣命光临敝府,乃是敝府的荣幸,草民不胜感激,小小谢意,还望李公公笑纳。草民的孙子是第一次接旨,若有不妥之处还望李公公见谅。请李公公和众位贵使移步沧海堂,草民已备下香茶点心,替众位解解乏。”一边说,一边把银票塞进那太监的手里。
那太监不动声se地微一缩手,手里头地银票子跟变把戏一般消失在衣袖中,然后甩甩袖子,出了祠堂,往沧海堂方向走去。杨思辰在杨老太爷身后看得瞠目结舌,心道:这太监绝对是yin浸宫廷二十几年的老人jing,自己还是小心为妙。
那李公公收了银票,脸上露出了几分笑意,一边走,一边说道:“杂家来之前,圣上特地嘱咐了,说是杨家虽为商贾之家,但也知忠公体国,为朕分忧,让杂家万万不可怠慢了。”
杨老太爷恭恭敬敬地说道:“圣上能记起杨家是杨家的福分,杨家能为圣上分忧是杨家的荣耀。”说着就引着李公公一行人进了沧海堂正屋。
杨思辰扶着郑氏进了屋,杨老太爷说道:“小辰子,去给李公公和楮百户见个礼。”
杨思辰走上前,身体肃立,双手合抱,手心向内,俯身推手,微向上举高齐额,俯身及地,口里说道:“草民杨思辰见过李公公、楮百户。二位上差金安!”
李公公颇为感慨地说道:“小辰子,起来吧,上次杂家来的时候你还不会说话,这次来你都这么大了,不想这一转眼就是十几年!这楮百户以前是你祖父的部下,这礼就免了。”
杨老太爷接上了李公公的话,说道:“公公说的哪里话?您今年才刚刚四十出头,正值壮年,倒是我这老头子身子骨比起十几年前差远了。这不,没走几步就有点喘了。”
李公公摆摆手说道:“罢了罢了,这话不说也罢。倒是这霜糖,圣上和贵妃娘娘催得急,吩咐杂家取了霜糖便返回京师,中途不得停留,杂家可不敢违背圣意。”
杨思辰恭恭敬敬地说道:“公公还是在杨府小住一ri吧,当初进贡给圣上的霜糖乃草民特制的,并不是那对外销售的凡品,倘若需要,小的得现制现送,有所怠慢,还请公公见谅。”
李公公放下茶盏说道:“既然如此,那杂家就在杨府小住一ri,明ri拿了霜糖再走。”
杨老太爷和李公公又聊了一会儿,杨思辰在杨老太爷身侧站着,除非李公公出言相问,绝不多说一句话。临走时,李公公问杨思辰道:“小辰子,你可还有话要对杂家说的?”
杨思辰恭恭敬敬地说道:“请转告圣上,这霜糖虽好,但亦不能长期大量服用,该因这霜糖乃红糖jing制而成,虽说是去其糟粕,取其jing华,但小的头脑愚钝,技艺不jing,jing制其间不能使红糖jing华尽数留存,所以这霜糖虽se泽光亮,晶粒饱满。但其功效却不如红糖。圣上年岁已高,理应多吃些天然之物,方才能延年益寿。”
李公公扬起眉说道:“别家碰上这等事情都是把自己的东西说得天花乱坠,可你倒好,把自家的东西的不足之处堂而皇之地说出来,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你这是何意?”
杨思辰神se严肃地说道:“对于我们杨家而言,与其让人拿着东西鸡蛋里面挑骨头,倒不如自己把这些东西的不足之处直接曝出来更为妥当。而小的所图的,不过是安心而已。”
李公公颇为感慨地说道:“哎……你和你爹一个样,有什么事请总往坏里想。杂家和你祖父是故交,这些话杂家一定给你带到,至于圣上听不听,杂家也不好说。圣上这些年身子也……哎……”李公公意识到自己说多了,就叹了口气止住了,然后甩甩袖子朝门外走去。
杨老太爷意味深长地看了杨思辰一眼,急忙跟上去替李公公引路。
杨思辰长舒了一口气,这才发现自己底衣的后背上已经被汗水浸透了。
起点。。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
第八十六章 余波
杨思辰在沧海堂等了一刻钟方才见杨老太爷回来,赶忙上前不安地问道:“祖父,李公公可说了些什么?”
杨老太爷盯着杨思辰看了一会儿,方才说道:“小辰子,你的胆子不小啊!那话你也敢说。不怕惹恼了李公公,到时候他治你个犯上之罪,祖父可保不住你!”
杨思辰说道:“祖父,这霜糖是孙儿制的,它的品xing孙儿自是一清二楚。”
杨老太爷插话道:“你是说这霜糖有问题?”
杨思辰摇摇头说道:“霜糖本身没问题,而是圣上的身子出了问题。万一圣上驾崩,朝廷里那帮子官员把咱杨家进贡霜糖这事情绕进去,咱杨家就是浑身是嘴,也没处解释去呀!”
杨老太爷点点头说道:“是,那福寿膏确实不是什么好东西!服下之后脑子混混沌沌的,而且还上瘾,发作起来连爹娘老子都顾不上。因服食此物闹得倾家荡产的也不是没有。”
杨思辰笑着说道:“那福寿膏还算好的,孙儿还知道有比福寿膏更歹毒的药,这药就是从福寿膏里提取出来的‘jing华’经白醋洗涤而成。药xing比福寿膏强上十倍不止!只是这药孙儿并不想制出来害人罢了。不过那药确实是控制人的奇药,管你是忠臣良将还是三贞九烈,那药瘾发作起来一律都会变成摇着尾巴的可怜狗!不过那药吃多了会死人的。”
杨老太爷严肃地说道:“你真把那药给弄出来了?”
杨思辰说道:“没,孙儿心中还有些良知,不想拿那药去害人。不过倘若谁敢害孙儿,孙儿一定百倍千倍的还回去,绝不手软!”最后几个字杨思辰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杨老太爷笑着说道:“你和我年轻的时候很相像,不过多了一分理智,看来这杨府确实是小了,容不下你了。待你父亲回来你就去三宝颜吧。那儿才是你的天地!”
杨思辰没想到杨老太爷会说出这番话来,一时间竟然愣住了,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杨老太爷见杨思辰愣住了,上前在杨思辰肩上拍了拍,然后说道:“这事情还早,现在你就去徐记红糖作坊,把那霜糖给弄出来,可不能让李公公等急了。”
杨思辰回过神来说道:“是!祖父。孙儿这就去弄霜糖!”
…………
杨思辰坐在马车里吩咐道:“先别走了,你让杜大过来下,我有话要吩咐他。”
车夫点点头说道:“是,少爷。”然后就朝平波轩跑去。
杨思辰坐在马车里心里想道:这道圣旨可谓是蝎子拉屎——独一份。从李公公的话里不难猜出这万历皇帝可谓是老烟枪了,抽了三十多年的鸦片,身子骨还能好到哪里去?若不是太医院那群太医绞尽脑汁整出些大补的方子,这万历皇帝恐怕早就驾鹤西去了。这皇帝想吃糖,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吸毒之人毒瘾发作,“其人涕泪交横,手足委顿不能举,即白刃加于前,豹虎逼于后,亦唯俯首受死,不能稍为运动也”,哪里还知道什么东西好吃不好吃?倒是郑贵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