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雄-第1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惜,旁边有人煞风景,红眼珠儿紧紧盯着下面大军远去的背影,估计是恨不能当即跳下城墙,跟着大军一起走。

    于是,她又在嘟囔了,“为什么不让我去?这里又没什么事做,他……他要是伤到了该怎么办?”

    李碧拼命翻白眼儿,心说,我都去不成,还能让你个红眼珠儿的小狐狸跟着?哼哼,想也不用想。

    嘴上却道着,“要是有人能伤的了他,下次就让你跟着。”

    她是彻底学坏了,转换主题的本事那叫个信手拈来,只一句话,就让红眼珠儿陷入了烦恼当中,是希望他伤着呢,还是祈祷他无恙而归?

    马蹄声渐渐远去,李碧眺望良久,心情渐渐低落了下来,每次丈夫出征,她都是提心吊胆的。

    这种滋味十分不好受,看看旁边的红眼珠儿,她反而有些羡慕了。

    因为这个家伙从来不认为自己选定的丈夫有一天出去了会回不来,她坚信自己的丈夫定能克服一切艰险,战胜所有的敌人凯旋而归。

    所以,她其实只是单纯的在埋怨不能跟随丈夫出征,而非是怕有人伤到他,过后她照样吃的香,睡的甜,偶尔向她所信奉的神明祈祷一下,让丈夫快点回来就成了。

    这样的生活,自然是值得李碧羡慕的,显然,佛祖对待他的信徒就没这么宽容。

    …………………………

    而此时,没有信仰的马邑郡尉刘武周,烦心事儿更多,大事将济,需要来做的事情,和必须做的许多选择题,痛苦和激情轮番折磨着他的身心,让他痛并快乐着。(未完待续。)
………………………………

第275章前奏

    马邑城东,一座青楼的后院里。‘

    马邑郡尉刘武周等着布满血丝的眼睛,在室中走来走去。

    他已经两天没合眼了,可此时一点困倦的意思也没有,因为他的心情一直处于亢奋之中,对于他来说,这是个生死攸关的时节。

    挺过去,马邑郡,嗯,起码马邑郡城就是他刘武周说的算了,他要砍下王仁恭那老匹夫的脑袋,还有那些瞧不起他,跟他作对的混账们,都要身异处。

    挺不过去,一切休提。

    这样一个时候,他还怎么能安然入睡?

    而且,王仁恭派人令他去郡守府要事,没寻到他,便派了人满城的搜拿他的党羽,显然也已经意识到了危机所在。

    是的,已经到了快要图穷匕见的时候了。

    此时,棋盘已经布满了棋子,擅长于隐藏在暗处的刘武周,很好的运用了他地头蛇的身份,在马邑城中躲避着来自太守府的追捕,并在持续的通过亲信爪牙一步不停的落着棋子。

    现在的马邑城,在两位马邑军政脑的博弈下,已经是人心惶惶,危机四伏。

    刘武周不太好受,这几天他都在像老鼠一样被人追的四处乱窜。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王仁恭等也越来越难受了起来,王仁恭用小半年的时间,将刘武周从马邑官场孤立了出去,可现在,整个城池好像都在孤立着马邑官府。

    忍受了一个冬天的饥饿百姓,在谣言的煽动下,慢慢开始对官府中人充满了敌视,冲突在城中各处不断的生。

    太守王仁恭开始的时候,还算有条不紊,而且,他还有着很大的把握,甚至很乐于看到这种情形的生。

    因为正是他将刘武周逼到了如此狼狈的地步,如今也只剩下最后一步了。 ‘

    只要捉住了刘武周,那么煽动民变的罪名就可以直接扣在他的脑袋上。也不用解送晋阳了,他会直接斩杀刘武周,让一切都平息下来。

    可如今刘武周不见踪影,城中却越来越乱了。马邑城彪悍的民风,在这个时候显露无疑,邻里间成帮结伙。

    有守着自己地盘的,有四出抢掠的,有的干脆就汇集到一起。开始盯着马邑几处粮仓来回打转了。

    郡守府的运转也渐渐陷入停滞,马邑城的土著们,尤其是下层官吏,对郡守府的怨言也越来越大。

    而他们最为担心的是家眷的安危,于是,他们纷纷跑了回去,看守起了自家的门户。

    马邑城正在迅的进入无政府状态。

    王仁恭还想着将渐渐向他靠拢的马邑守军握在手中,当然,也曾领兵征战的他,对如今的马邑守军也没太多的指望。

    果然。一直半死半活的马邑守军已如一盘散沙。

    更为可怕的是,已经在他面前行走了几圈的几个军中将领,口口声声在嚷着,赶紧开仓放粮,不然的话,就算将成山的粮食堆在兵卒面前,也是无用。

    这是实话,兵卒们也有家人子女需要喂养,郡守府一直死死守着粮仓不放,他们自己饥一顿饱一顿也就罢了。家人却已经饿的受不了了。

    而且城中纷乱,军卒们也是人心惶惶,大多都想跑回家里去瞅瞅。

    到此,刘武周和王仁恭间的较量。已经完全集中在几个马邑大仓上了。

    而对于他们两人来说,其实都没有任何的选择余地。

    太守王仁恭根本不敢开仓放粮,马邑粮仓中的粮食,没有多少了,开仓无济于事,很可能会立即激起暴乱。‘让没抢到粮食的百姓将矛头对准郡府。

    刘武周也没有选择,他只能顺势而为,放粮于百姓,然后再谋其他。

    其实,最终决定胜负的关节所在,只在于两个人的年纪。

    王仁恭老了,再也无法将自己置身于险地,亲自去安抚军将官吏,甚至操劳之下,足迹已经无法到达郡府之外。

    而刘武周正值壮年,正精力弥漫的指挥者手下,并随时准备亲赴要害。

    这样一来,他们各自给予手下人等的信心完全是两个模样,这才是成败的关键所在,如果王仁恭年轻个十岁,他完全不会给刘武周这样的可趁之机。

    可现在不成了,只过去几天,优势便成为了劣势,而劣势很快即将转变为崩溃,很多人都已经意识到,民变即将到来。

    于是,纷纷到郡府请令的人们,迅变得少了起来,在很多人看来,垂垂老朽的王仁恭,并非一个值得信赖的官长。

    与其和他绑在一处,接受满城百姓的怒火,不如赶紧回去,守住自家门墙要紧。

    郡守府后宅中,马邑太守王仁恭披着披风,出神的瞅着院中那颗老树,咳嗽声一直在伴随着他,他的身体也在春寒中,不停颤抖着。

    他已经感觉到了死亡的味道,这个时候,没人知道这个老人在想着什么,只有他自己才清楚,他们没有去想功败垂成的马邑乱局,也没去想那个自己从东都带来的马邑郡尉到底有多可恨。

    他眼前浮现的是,家乡的蓝天碧水,青青山峦,想着那些儿时的玩伴,还有新婚之夜,已经逝去多年的老妻的娇颜。

    随即,他痛苦的弯下身,狠狠的咳嗦了一阵儿,直起身子挥手推开上来为他捶背的老仆。

    喘息着吩咐道:“去,告诉王盛他们,不用守着郡守府了,去打开四城城门,让他们也不必回来了,都回家去吧。”

    “嗯,告诉他们,不必来见我,我的家小都交给他们了,能保我家小无恙,就是忠心,不必在这里一起等死……”

    “快去。”

    老仆欲言又止,最终掉头走了。

    不久,老仆回转,身边跟着两个身形高大的护卫,默默站立到不远处。

    王仁恭瞅了瞅,也没说什么,到了这个时节,还能留在他身边的人,必定已经存了死志,他们肯定也都明白,不会再像当年一般,从乱军中杀出一条血路,护着他冲出去了。

    “家主,这里冷,您的身体……还是进去歇歇吧。”

    王仁恭笑笑,没说话。

    老仆又道着,“家主此举,活人无数,将来必有福报……像那刘武周,擅兴乱事,之后城中必定死伤无数,此贼死后,定下阿鼻地狱,永世不得生。”

    显然,老仆对刘武周已是恨之入骨,临了还不忘下恶毒的诅咒。

    王仁恭呵呵笑了起来,接着就又是一连串的咳嗦。

    “莫要说笑了,成王败寇而已……你再跑一趟,去跟陈大郎说,让他率兵回雁门去吧,莫要陷在城中,回去就跟陈贤弟说,王元实感他相助之恩,多年情谊,无以相报,只愿他能审时度势,莫要学我一般,还想着挽大厦于将倾……”

    王仁恭这已经是在安排后事了,大势已去,冷清下来的郡府就是明证。

    打开四门,不过是给一些愿意出城的人们一条活路而已,城中暴乱一起,谁死谁活,都看天意,红了眼的暴民们,会做出什么事情来,王仁恭也不是没见过。

    在他看来,这是一场没有输赢的乱事。

    暴乱过后,马邑城里还能剩下些什么呢?刘武周之辈,定会聚集丁壮,再兴战事,乱军由此而生。

    作为一地守臣,他王仁恭可谓是一败涂地,上对不起君王信重,下对不起这一地百姓,在他的理念而言,活着也就没什么意思了。

    这就是忠臣,有可悲之处,却也不是没有可敬的地方,作为大隋最后一点余烬,也在即将熄灭之中了。

    而此时,马邑郡尉刘武周和凄凉的王仁恭正好相反。

    他的左膀右臂黄子英终于来到了他的面前,满脸兴奋之色的告诉他,大事就在当晚,以举火为好,冲入郡守府中,杀了王仁恭那老匹夫,转头就能以王仁恭的人头聚众而起,将散处几处大仓的雁门守军围歼在城中了。

    听了这个消息,刘武周立即披挂整齐,他非常愿意亲自带人去郡守府,看看王仁恭临死之时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是痛哭流涕的跪地求饶呢,还是痛骂不休,死的刚烈一些呢?

    那都没什么区别了,一刀挥下去,曾经高高在上,不将他放在眼中的王老匹夫,只能人头落地,伏地就死而已。

    接着,又有人来报,说马邑城的四门正在打开。

    这个时候刘武周有点焦急,王仁恭这是要逃走了吗?

    接着又有盯着粮仓的人来报,王仁恭从雁门借来的那些兵卒,放弃了守卫粮仓,正在聚集当中。

    刘武周有点慌了,这和他的剧本明显不太一样嘛,这是要去守卫郡府?还是护着王老匹夫出逃雁门?

    不管哪样,他现在想阻拦还真就不成。

    被王仁恭和刘武周折腾的乱七八糟的马邑城,在这一刻陷入了很诡异的平静当中,当一群百姓试探着进入粮仓之地,撬开仓门……

    马邑城整个便都疯狂了起来,百姓们可不管那两位有着怎样的算计,他们只知道,粮仓的大门被人打开了,抢粮才是他们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未完待续。)
………………………………

第276章赶到

    马邑城的暴乱提前了。  ‘

    四处的粮仓四敞大开,城中的百姓们在这个时候,已经渐渐陷入疯狂之中,再老实的人,在从众心理的暗示下,也跟着红了眼睛的人群在往粮仓出奔跑。

    抢粮,一般来说,都是暴乱的第一个明显特征,然后才轮到杀死官吏,等闹的一地狼藉之后,所有人便迅转变成为“义军”。

    自古以来的民变的过程,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有着既定的步骤,却又同样的混乱不堪。

    其实,光抢粮两个字中,便透着无尽的血腥,抢粮可不是放粮,没有秩序的百姓,在几处粮仓大门之前,很快就陷入了一团混战。

    先还是拳打脚踢,挤向仓门,一心想要弄点粮食出来。

    然后就是扛着粮食出来的人被围住来回抢夺,最终,红了眼睛的人们终于拿出了武器,没头没脑的厮杀了起来。

    无数人倒下,无数人再挤进去,歇斯底里的情绪彻底淹没了人们的心智,只不过小半个时辰,几处粮仓就都成了战场,谁也别想平安的从粮仓中拿出粮食。

    本来珍贵的粮米,散落在地,被人们踏入泥土,沾染上鲜血,却没人有所顾及。

    四城大开之后,官吏们带着家小落荒而逃,幸运的,能够一直冲出城去,倒霉的,在路上被暴民围住,皆无幸免,

    男人的惨叫声,和女人孩子的哭嚎声混杂在一起,成为这场乱事的音符之一。

    有些恶徒则趁机结成团伙儿,在城中四处游荡,抢掠****,无恶不作。

    很快,乱事就蔓延到整个马邑城。

    杀人放火这种事情往往都是联结在一起的,不久,各处便有烟柱升腾,那是作恶之人心理作祟。不愿看见自己做下的恶事彰显于人前,所以便点燃了房屋,下意识的想要消灭罪证。‘

    乱事起时,必有因由。但马邑城的乱事,到了现在,已经算是彻底失去了控制。

    两位军政脑,联手点燃了人们心中的罪恶火焰,却谁也没能将节奏控制到自己手中。于是,和其他地方的暴乱不同的是,这么进行下去,马邑城百姓的伤亡人数以及残酷程度,也必将大大出人们的想象之外。

    而此时,煽动起这场乱事的马邑郡尉刘武周,正满头大汗的带着聚拢起来的几百人,匆匆赶往郡守府外,想和黄子英的部下们汇合。

    沿途街道之上,人影乱窜。各种各样的声音,纷纷传入耳际。

    刘武周也是心中惶惶,这样的情景,同样也是他不愿见到的,以他的才具,根本不知道最终该如何平息这场祸乱。

    实际上,现在他只知道一点,快点聚集起更多的人手,别让旁的什么人赶在他前面,那样的话。可就彻底坏事儿了。

    到此,他对马邑太守王仁恭也是恨之入骨,若非这老匹夫又使手段,城中怎么会现在就乱起来?

    这几百背刀挎剑的汉子。自然没有什么人敢于招惹,还不断有人试探着尾随过来,于是队伍人数越来越多。

    这显然就是暴民头领诞生的一个过程,弱肉强食的法则在此时此刻彻底主宰了马邑城。

    ………………………………

    不断有人背着行囊,从马邑城中逃出来。

    马邑功曹王禄出来的晚了一些,没办法。他府邸周围,都埋伏着马邑郡尉刘武周的人手,他在得知城门大开的时候,比许多人都快的意识到了不妙。

    马邑城中的情势,他非常的清楚,即便城门不开,其实他也打算在最近一两日内出奔去晋阳了。

    民变在即,不能久留,这就是王功曹的判断,甚至于,他还厚道的去知会了几位好友,让他们有所准备。  ‘

    所以,在听闻城门大开的时候,他立即命人再草草收拾了一番,根本没去管什么太守不太守,别驾不别驾的那些上官,便带着两个宠妾,召集起了所有早已整装待的府中家丁护院,涌出了府门之外。

    接着便是两场混战,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两群人,拦住了他家的车马,二话不说,上来便给扈从们交上了手。

    王功曹能带人冲出来,不是因为他的扈从有多勇猛,也不是他们有多忠心,更非王功曹指挥得当,只因为拦路的人没什么章法,人数也少了一些。

    才让这位马邑城中的高官之一,狼狈的躲过了堵截,本来是要出南城的,慌不择路间却跑到了北城门这里,出了城。

    躲在马车中的王功曹,此时已经被颠的七晕八素,搂着两个同样眼睛里画圈儿的小妾,抖着身子泪流不止。

    直到他的心腹掀开了帘子,告诉他,已经出城了。

    王功曹愣了半天,才跌跌撞撞的下了马车,回望了一下马邑城高大的城门,恍惚间,劫后余生的庆幸感和幸福感,就彻底了包围了他。

    他没注意到,城门口不住涌出的人群,也没注意到大人孩子们的哭叫声,所以他更不可能注意到,北方远处,一些黑点已经在那里逡巡良久。

    他自己也想哭叫几声,来宣泄心中的恐惧和庆幸,但理智迅的回归到他的身上,匆匆的便开始吩咐已经剩下了一小半儿的从人们,赶紧离开这块险地。

    自己也回身爬上了车辕,车厢中虽然有他一直非常喜欢的暖玉温香,但那里面也太过气闷了,不过在车辕上透透气。

    可还没等他在车辕上坐安稳,有人便惊呼了起来。

    王功曹已经禁不起惊吓,身子马上颤了颤,顺着声音望过去,有人在向北方指指点点。

    周围逃出来的马邑百姓,和车队,也都停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在望向北方,不远处,有人从马车中钻出来,爬上车顶。

    这个人王功曹认得,是兵曹的一个小吏。

    这厮在车顶上愣了半天,脸色迅的转为苍白,随后,便疯了一样从车顶上跳下来,抽出腰刀,几刀下去,便将拉车的马匹解放了出来,翻身上马。

    嘶声向扈从们吼叫着,“是骑兵,是骑兵,快走快走。”

    不谙战阵的王功曹被他吓了一跳,可这些日子受到的惊吓已经太多了,他已经好几个晚上不曾睡的安稳。

    所以,他的反应很迟缓。

    然而,很快,他也就察觉出了异样。

    隐约间,隆隆的闷响开始传来,地面也开始了轻微的抖动。

    王功曹木然的向北边望过去,那里有一片烟尘久久不落,随即,一条黑线出现了,并迅变的清晰起来。

    聚集在北门处的人群,轰然间做鸟四散。

    马车也在移动,并沿着城墙开始奔跑。

    但为时已晚,一队队骑兵西边儿,东边儿。

    天地间也再没有别的响动,马蹄声成为天地中唯一的主旋律,像急促的鼓点般,不停的敲击在人们的心上。

    王功曹终于惊醒过来,死死抓住车辕的副手,四处慌乱的张望着,他此时最怕见到的,其实是金狼旗。

    大业十一年突厥人南下的场景,还历历在目,铺天盖地的突厥起兵,从马邑城周围潮水般蔓延到远方,几乎看不到尽头。

    突厥人在马邑,楼烦,雁门等郡的暴行,随后传遍马邑城,让人心惊胆战。

    他那会儿就在极力的想要调离马邑,他可不想成为被突厥人牵在战马后面的奴隶,或干脆就被突厥人砍了脑袋。

    可惜,想要调离马邑,那会儿已经不太容易了,晋阳方向传来的消息是,让他稍安勿躁。

    于是,他便在马邑呆到了现在。

    烟尘四起当中,他努力的辨别着远方的旗帜,终于看的清楚了,他的心跳停了停,然后就剧烈的跳动了起来。

    他的身子一直在颤抖,但这会儿,他却狠狠的给了车夫一巴掌,不成人声儿的吼着,“收缰,收缰,停下来,快给我停下来……”

    其实,也不得不停下来了。

    整个马邑城的北面,骑兵蜂拥而来,大队人马还没到,他们的触角就已经封死了人们的逃路。

    他们有备而来,大队人马在北城之外渐渐停住了脚步,一队队的骑兵从队伍中脱离而出,没有任何减的冲入城门。

    过不多会儿,空荡荡的城墙上便出现了兵卒奔忙的身影。

    恒安镇军到了。

    一杆高高飘扬的战旗之下,尉迟恭端坐于马上,有些恍惚的望着斑驳的马邑城墙,差不多一年过去,竟然好像过去了很久一般,竟然对这里有了很多的陌生感。

    看着四敞大开的城门,尉迟恭也有些奇怪,这就是将主所说的有人接应吗?接应的人呢?怎么看都不太像啊……

    但这不是迟疑的时候,已经占据了城墙,城门也在大军掌握之中,剩下的,就是按照他和步群商量好的那样,依次入城了。

    然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先就要控制各处城门,别让刘武周跑了,然后就安静的等待大军主力到来。

    当然,要是城中的守军非要跟他们见一下阵仗,那么他们也不介意让马邑城这些人见识一下恒安镇军是怎样的一支精锐劲旅。(未完待续。)
………………………………

第277章厮杀

    一队队骑兵沿着城墙在奔驰。

    北城的城门已经在缓缓关闭当中,逃到这里的马邑官吏,百姓在恒安镇军的刀枪之下,被逼在一处。

    隋军的军服让大部分人安静了下来,可也正是隋军的军服和战旗,让一些人充满了反抗的勇气。

    如果是突厥人出现在这里,肯定不会发生这种事情。

    这是件很奇妙的事情,因为马邑的暴乱,让一些人对官府彻底的失去了敬畏感。

    所以,在战马嘶鸣,刀枪林立的北城门这里,竟然还有人对此视而不见,想强行闯出城门,法不责众的心理给了他们一个完全错误的暗示。

    于是,他们一头撞在了铜墙铁壁之上,在雪亮的战刀挥舞之下,纷纷肝脑涂地。

    久经战事的恒安镇兵卒,毫不留情的将这些胆上生毛的家伙,斩瓜切菜般的杀死在城门附近。

    尉迟恭和步群登上了城墙,远远望去,乱的和蚂蚁窝一样的马邑城便展现在了他们眼前。

    两个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民乱,这是正经的民乱。

    两人面面相觑,没有什么夺城之战了,也没瞧见马邑守军的影子,只有满城的乱民,这和他们的想象,差距也太大了一点。

    当然,这个时机到很不错,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啊这是。

    尉迟恭看了看天色,对步群道:“我带一队人马去郡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