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雄-第1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没有那个信心照顾要方方面面,因为这根本不是一场常规意义上的战争,而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战役。

    这样数目的两支大军战于沙场,打上多少时间,出现多少意外,都不用奇怪,也许在战时,只要自己的马腿崴上一下,都可能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

    很快,李破就调整好了心态,将这次战事当做了一次磨砺来看待,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麾下的大军,都是如此。

    顺便,摒除了那些无端的躁动,带着非人的冷静投入到了一连串的军议当中去了。

    唐军无疑拥有着兵力上的优势,可在李破和他麾下的将领们看来,并代大军这样的边军精锐,不唐军能用人数来补齐实力上的差距的。

    唐军的兵马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并代大军的胜算反而越来越大。

    这种很像引力理论的道理其实是很有些依据的。

    唐军如果只有十万众,在野战中唐军必败,可随着唐军兵力增多,无疑会给并代大军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

    可等唐军的兵力来到一定地步,兵力上的优势带来的好处反而便渐渐消失了,不管他们是十七八万,还是二十多万,对于并代大军而言,好像都没了什么区别。

    这种现象被将领们屡屡提出,开始的时候有点像自我安慰,说的人多了,大家却都觉得有了道理,连李破后来都隐隐觉着,要是唐军再多来些就好了。

    当然,这不是什么战略战术,只是增强了将领们战胜对手的信心罢了。

    最重要的是选择一处能给予敌军痛击的战场,换句话说,就是决战之地。

    这对于唐军来说,很重要,而对并代大军来说,尤其重要。

    因为对于并代大军而言,一处适合骑兵突击的战场是致胜之关键。

    开始的时候,选择的是雀鼠谷到临汾之间。

    这显然是一处足以让数十万大军尽情厮杀一场的地方,利弊都很明显。

    好处在于,并代大军的骑兵拥有更为广阔的回旋余地,甚至可以冲向敌人身后,去骚扰敌军的粮道,在地势上,也有居高临下之便。

    弊端在于,那里丘陵较多,骑兵容易受困于地形,受到步军袭扰阻击,而唐军摆开阵势之后,背后肯定就是临汾城,西边有汾水,东边便是太岳山沿麓。

    这对于大部分都是步军的唐军而言,同样是一处很不错的战场,只要他们能抵挡住并代骑兵的冲击,那么背后只有雀鼠谷一条退路的并代大军,形势将变得极其不利。

    而且,就算击溃了唐军,唐军依旧可以退入临汾顽抗,也就是说,唐军的战略回旋余地并不比并代大军差多少。

    军将们议了几天,李破听的也差不多了,这一天便拍了拍桌子问道:“我等为选决战之处而劳心费力,唐军军将是否也是如此?那唐军欲要与我决战,他们会选在何处?”

    月票月票,大雨滂沱,阿草被堵在了单位,只能在单位写完的这一章,噪音很多,阿草思路很不连贯,唉,也不知今晚回不回得去,今年的天气太恐怖了,阿草已经看了几次海,还好阿草家住的比较高,没被水给淹了。未完待续。
………………………………

第447章战场(二)

    众将屏息凝神,一下就安静了下来。

    此战对于他们来说,大多数嗯,几乎是全部,也都是头一遭,无论他们参没参加过辽东之战,或是剿没剿过匪患,打没打过突厥,都是如此。

    他们的年纪其实已经决定了他们不会有作为军中重将参与到相似战事中去的机会和经验,他们心中的焦躁和忧虑,甚至是隐隐的恐惧都能够理解。

    所以军议之时火药味很浓,交好的人都偶尔会吵上几句,各人思路乱七八糟的也是非常混乱。

    当李破问起的时候,众人一瞬间竟然都产生出了一种安心的感觉

    “唐军以为我等定不会放弃雀鼠谷要地,在雀鼠谷南与其决战便是理所当然,而在此处与唐军交战,唐军进可攻退可守,未战以有几分不败之势”

    李破说到这里顿住,环视众将,随之加重了语气,“此战,我军志在全胜若击溃唐军之后,唐军还能退守城池,与我纠缠不休,又何必等到此时,方与唐军交战?”

    李破眼中闪动着莫名的光芒,冷静,自信,却又跳动着疯狂的火焰,他轻轻的拍打着桌案。

    声音坚定而又沉稳,“弃雀鼠谷,介休,退兵平遥,唐军若还敢与我战于介休之北,我定叫其匹马无还。”

    听了这个,众将自是震惊莫名,一战而下介休,占据雀鼠谷,就这么给扔了?

    李破自己也知道,突然下次决议,众人定然不会赞同吗,就像之前他决意顿兵不前一样,都需要可靠的理由作为依据。

    当然,这同样也不是他脑袋一热便做出的决定。

    军议数日,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利弊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再议下去也没什么必要。

    而他的思虑在众将争吵之间,也变得越来越是清晰。

    好的战场的选择其实非常简单,敌人不愿跟你在哪里决战,哪里就肯定对你有着诸般好处。

    而双方都还算满意的战场,肯定不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他其实很快就抛弃掉了雀鼠谷以南到临汾之间的那个地方,因为那处战场显然对双方都有着很多好处,理想的战场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就像他绝对不愿意率领并代骑兵跟突厥人正面在草原碰撞一样,即便占据优势,他轻易也不会将大军摆在草原上,跟突厥骑兵往来厮杀。

    那样即便胜了,也肯定是一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愚蠢战争,所以之前每次战事,他都会极力寻找敌军的弱点,突袭也成了他最为常用的战术。

    而现在,这是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敌军的弱点有很多,可突袭这样的战术已无多少用武之地。

    他认为,自己还有两种选择。

    一种则是让步军退守晋阳和榆次,一面用坚城来消耗敌军的实力,一面则放出骑兵,大范围迂回骚扰,让敌军进无可进,退无可退,最终将唐军拖垮在临汾到晋阳之间。

    可这样的战术,风险其实是非常巨大的,数万骑兵在外将如无根之萍,只能以战养战,将河东杀成一地浮屠,这和此战的初衷完全相悖,可以不论。

    另外一个选择就是和唐军正面决战了,既然感到之前选择的这处战场极为不合适,那就弃之另选他处。

    实际上,不管哪个选择,弃掉雀鼠谷和介休都是前提条件。

    这样的战略要地,适合唐军固守,却并不适合此时的并代大军来进行防守。

    而以他在军中的威望,说服众将其实也很简单。

    李破的声音严厉了起来,“你们担心什么?担心唐军占据要害之处,便不来与我交战?十余万大军北上,就为了重夺西河郡?”

    说到这里,李破不由冷笑了一声,“若是那般,十余万大军能支持几时?一个月还是两个月?不说粮草,就说唐军身后空虚至此,窦建德,王世充,李密等人难道会放过如此良机?”

    “想要速战速决者,非是我等,而是唐军无疑,若非我等有南向之志,此时只需回军晋阳,便可让唐军进退失措,在晋阳城下破之不难”

    “若唐军回军,呵呵,我即能在介休灭唐军三万,他又得留下多少兵力驻守西河?”

    “所以不需多想,唐军必然北来,我选在哪里与其决战,他便要来此处与我相会,而若在介休与平遥之间一战,唐军虽据介休,雀鼠谷要隘,却优势尽失,雀鼠谷,介休皆乃偏狭之地,唐军一败之下,便是万劫不复之局。”

    “有此地利,若不用之,这一仗不打也罢。”

    说的已经足够清楚了,众将虽还心有不甘,可很多人脸上却已露出了钦佩之色,能取敢弃,又都有着令人信服的理由,这样的胸襟和决断,古之名将,也不过如此吧?

    总管还是以前的总管,将主还是以前的将主,奇谋百出,谋无不中,能跟随在这样一个人身后,还真是幸运啊。

    张伦居于众人之后,静静的听着。

    他这样的新降之人,本没有参与军议的资格,也怕他有所反复,暗通消息给唐军。

    此次与会,还是李破特准。

    李破对张伦其实不算了解,可俘获的唐军众多,李仲文,姜宝谊之类降俘议之寥寥,评价都不很高,可唯独张伦,即便反出介休在先,算是介休失陷的罪魁祸首,可唐军军卒们说他坏话的却很少。

    由此可见其人在军中之威望了。

    而李破麾下步军将领不多,实际上,无论是宇文镬,陈圆,还是尉迟信,在李破眼中皆非大将之才。

    只是这些人经历的战事多了,也就渐渐有了经验,行军打仗也就有了章法,换句话说吧,这些人都缺少了些天赋,重用可以,可让他们独当一面儿,却有所欠缺。

    这样的缺点在攻打介休城池的时候,就已经隐约暴露了出来。

    像陈圆就是,一着急竟然拎着大斧子亲自冲了上去,这在李破看来,简直是领大兵作战时不可饶恕的错误,身先士卒绝对不应该是这么来表现的。

    所以张伦这样的降将便很快进入到了李破视野之内,这人出身不高,却能在唐军之中占据高位,据闻战功卓著不说,还能得士卒敬服,这就很不容易了。

    虽说张伦不在他那简陋至极的名将谱里面,却已进入他打算要重用之人的名单里了。

    降将不怕,他麾下的降将多了,就怕这人恋栈旧主,不肯出力。

    所以,在此战当中张伦的表现尤为重要,参加军议只是开始而已。

    而此时,还处于适应期的张伦一直默默无语,却已经感受到了并代大军将领们的求战**到底有多强烈。

    这些军将们都很年轻,而他们的主帅更年轻,可这些人从上到下,身上都带着若有若无的杀气,不用眼睛看,用鼻子闻都能闻出来,面目长的再和善,这些家伙也必然都是百战之士。

    而统领他们的这个人听到他毫无犹豫的说着要弃掉介休,雀鼠谷重地的时候,张伦心中悚然,有这样决断的领兵之人,委实可怖可畏。

    他头一个想到的其实是当初守介休的时候,建议李仲文放弃介休去守雀鼠谷,和这位之言,多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所谓要隘,多数会成为必争之地,可在一些时候,却也是大军征战之枷锁,能够破开枷锁的人,需要的不光是魄力和勇气,还需要更加长远而又准确的目光和判断。

    张伦深深吸了一口气,听着那些传入耳朵的话语,心里暗自叹了一口气,介休丢的真是不冤啊

    像李仲文,姜宝谊之流,就算不排挤于他,若是在这样一个人领大兵到来之际,还能守得住城池,也就不是他们了。

    在此人麾下效力,应该不会错了,在他心目中唯一可虑之处,恐怕就是这人门第之见到底有多深呢,其人可也是关西人呢。

    这其实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结果了。

    张伦瞄着那一张张各形各色的面庞,开始不停的琢磨他们的出身

    而在李破逼视之下,只罗士信不满意的嘟囔了一句,“一退再退,让人好生气闷,士气还要不要了?”

    李破哼了一声,直接镇压,“军卒士气如何,看的是如何安抚,不然的话,要你何用?”

    和之前很多次一样,李破一锤定音。

    之后再行商议,已经没人去说雀鼠谷,介休就这么扔掉有多可惜了,大家的议题直接来到了怎么才能让这个过程进行的更加完美一些。

    很快,在众人努力之下,就为李破的战略找到了另外的优点,可以骄敌之心外,也许还能打乱唐军的谋划。

    唐军过雀鼠谷,介休的时间点,更是被众人一推再推,当然,七拼八凑的唐军会在迟疑之下,以多快的速度来到大军面前进行决战,真的不太好预测。

    而大军退兵的过程,也不会是一退了之

    月票月票,这个月北雄估计就能进精品了,如果标准是均定三千的话,阿草多谢大家的支持,哈哈。未完待续。
………………………………

第448章大将

    唐武德二年五月间。

    绛州唐军北上,兵势甚盛,但行军速度可绝对称不上有多快,四天之后,前锋所部才到达临汾,和临汾守军汇合在一起。

    大军齐集临汾的时候,已经是八天之后了。

    行军如此拖沓,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个呢,唐军成军不久,各部之间没什么默契可言,要不是各部在绛州驻扎了一段日子,内部进行了一次整合,大军的行进速度还要慢上许多呢。

    再一个呢,并代大军的将领们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大战,唐军同样如此。

    就像晋州道行军总管李神通,就非常缺乏带领大军作战的经验,实际上,他成名之战也就是起兵的时候,随着李秀宁平灭了长安县左近的匪患,接着又带兵攻打了一下长安旧城。

    他没经历过太激烈的战事,不然的话,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举荐贤才想要取而代之。

    其实呢,无论是屈突通,还是刘文静,甚或是内史令唐俭,在带领大军征战方面的能力,皆非李神通可比。

    可话说回来了,瞅瞅唐军各路领兵人物也就知道,李渊信不过外人领兵。

    蜀中是李渊的侄儿李孝恭在带兵,西北是李世民,潼关是李建成,其余人等再有才能,也不会居于主位,只是在辅佐着李氏宗亲而已。

    而辅佐李神通的,却还是裴寂,姜宝谊之流,这些人不给李神通添乱就得了,哪里还能指望他们在十余万大军整合当中,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和举措?

    再者呢,唐军也在提防并代骑兵的骚扰和攻击,八千骑兵被李神通死死握在手里,就等并代骑兵出现,好能瞅准时机,挫挫贼军锋芒呢。

    而这八千骑兵可是唐军的宝贝,东拼西凑而来,又向潼关借了一些,才成军八千。

    这不但是缺少良马的问题,也是缺少优秀的骑兵的缘故,唐军骑兵主力,都在西北和薛举对阵,晋地唐军能凑出八千骑来,实在是不容易。

    而这也是李神通打算对抗并代骑兵最有力的一件武器,轻易不会这些骑兵出击,做那无谓的损耗。

    如此一来,加上大军后勤辎重运送不便等缘故,唐军行进缓慢才是正理。

    实际上,从这里也能看的出来,隋末战乱到了现在,天下已是大伤元气,在战乱时节,天下是涌现出了很多精锐之师,普通军伍的战斗力也非平常岁月可比。

    无论人力物力,还是兵员素质人数,却都已失去了隋朝盛时的赫赫之威,形之于外的便是虚弱的本质。

    迤逦而行的大军当中,一杆大旗之下,徐世勣高踞马上,随着滚滚洪流缓缓前行。

    这是个很年轻的人,岁数不超过三十,身体看上去有些单薄,个头却不矮,皮肤黝黑粗糙,在加上沉肃而又坚毅的目光,看上去要比他的实际年龄老的多。

    他当年是个读书人,可现在再瞧,身上已经没有半点书香气了,七八年行伍生涯,彻彻底底的改变了他整个人的气质。

    当年那个投笔而去,毅然决然的上了瓦岗山,入了贼伙,满腔热血只为保乡梓平安的年轻人,早已没了踪影。

    现在的徐世勣,已经是个杀人如麻,双手染满了鲜血的领兵大将了,多年过去,他心中的仁慈之念还能剩下多少呢?

    此时的徐世勣信马由缰,有些出神的望着滚滚前行的大军。

    当了多年的瓦岗匪,以前朝思暮想的都是脱此泥潭,让翟让,李密等人都见鬼去吧。

    可如今投唐,也算是一尝所愿了,然而心里却总是不踏实,从潼关到晋地,唐军中那种无所不在的排斥感,让他心中悚然,他麾下的士卒同样和唐军格格不入。

    总的来说,不管是他徐世勣还是他部下的将领们,都没怎么做好融入唐军的准备,种种的不适应也在所难免。

    也没谁给他们一段适应的时间,对他们进行整编,让他们变得和唐军契合一些。

    从太子李建成的潼关守军,随后归于李神通辖制,他们就像做梦一样,一觉醒来,就已经离开了驻扎多年的河南故土,来到了陌生的晋地。

    这让这支李密降军上下,都有了一种独特的孤独感。

    而且更为可怕的是,全军上下建功立业的心思都不多,几年的战争,他们差不多已经迷失在了那一场场残酷的杀伐当中。

    他们的雄心壮志早已在河南地面上的鲜血和厮杀之中消磨殆尽,即便是徐世勣自己,也每每都在庆幸,他还能在那一连串的战事当中活下来。

    当年许多的老面孔早已不见,剩下来的都是满身血腥的混世魔王。

    他们不再谈什么忠义,因为忠义的人都已死在了一场场的内讧当中,他们不再谈什么正统,因为他们早已站在了正统的对立面儿上,他们不再谈进入洛阳该如何如何,因为他们从来不曾有希望走进那里。

    他们也不再谈什么高官厚禄,因为再大的官儿到了如今也只能吃粟米饭,他们同样也不再谈论将来,因为谁也不知道明天会不会死去。

    他们只知道死死握住兵权,绝不给人窥伺之机,他们只知道攥紧粮草,绝对不能让人抢夺了去,因为他们只剩下了这两样可以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

    就像现在,徐世勣眼角眉梢都带着忧色,却还在心中庆幸,这两万多兵马的兵权到底还在他手中。

    对于此战嘛,他到没觉出什么危机感,打了这么多年的仗,什么样的凶险他都已经见识过了,他也觉得什么样的对手想要吞下他这两万人马,都得崩掉了牙齿。

    这无疑是他非常自信的地方,百战之士不是说着玩儿的,他们曾经抢夺过运河船只,曾经打败过围剿官军,更围杀了名将张须陀,他们和王世充的各部精兵往来厮杀多年,前不久,他们还击败了宇文化及的关西骁果。

    他们不曾骄傲的告诉唐军将领们,从河南地面上杀出来的他们,战力当冠绝当世,由他所率将没有任何对手能轻易击败他们,因为那既没有必要,也很得罪人,可他认为事实上就是如此。

    天下强军,当以河南军伍为首。

    这是从战阵当中杀出来的自信,不用多说什么。

    而此战十余万大军云集,虽说各部战力参差不齐,可他不认为晋北那个什么李定安能够挡得住。

    实际上,这个人的名字他之前倒也听说过,好像杀了幽州总管罗艺,和河北悍匪宋金刚的就是此人。

    可罗艺和宋金刚之流,都算得了什么呢。

    而到了潼关不久,他才听说此人占了晋阳,成了一地诸侯了,他也没太在意,只想着此人声名寥寥,也不过是趁着天下纷乱趁势而起的人当中的一个。

    此次随军讨之只要别让他和他的部下们去攻打晋阳坚城,其他什么都好说。

    说实话,打了洛阳那么多年,他算是落下毛病了,看见坚城大邑腿就有点发软,没办法,估计李密麾下的人马从上到下都有着这样的心理阴影才对。

    至于代州骑兵,好吧,既没有参加过辽东之战,又没有走出过河南的他,从来不曾见过大规模的骑兵作战到底是个什么模样的。

    他想的是,有了大盾和长枪,应付起骑兵冲阵来应该不会太难,就像王世充部的骑兵,以及关西骁果的冲锋,都拿他们没多少办法。

    实际上,这种坐井观天的自信实在有点致命,他的名将之路需要走的还远着呢,如今的他根本不知道精锐边军,代州铁骑这些字眼儿到底意味着什么。

    正乱七八糟的想着,甚至于他已经想到了此战过后,他应该去到长安中向皇帝表表忠心了。

    忠心怎么表?还得拿旧主来做文章,李密已经穷途末路,若能派人劝降其人,也许他就不用担心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了。

    “将军,将军”

    徐世勣醒过神儿来低头看过去,一个满头大汗的汉子正怯怯的看着他,一口的晋地口音,让他听着很别扭。

    而看见这个汉子,徐世勣的头就又疼了疼,这个家伙叫张满,那白脸贼的亲信。

    好吧,白脸贼的称呼是他的部将们对姜宝谊的蔑称。

    这位关西贵族子弟自从到了徐世勣这里,已整顿军法之名而行监军之责,而这人不论身份还是做派,甚或是其人的职位都很不讨人喜欢。

    到了他这里,先就想杀人立威。

    徐世勣好言好语的将其劝住了,不是因为他徐世勣护短,他也知道他麾下的军卒们军纪有些散漫,很多时候他也痛恨那些伤及无辜的家伙。

    可见得多了也就习惯了,而且吧,他更知道一点,他麾下的兵卒绝对不能以杀人来震慑。

    那根本就是无用之举,朝不保夕的他们根本不怕这个,反而很容易引起军卒们的不满,他们不满了会做什么呢?

    轻了他们会偷偷逃走,去投别的将军,重了他们就会叛乱,成群结队的杀过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