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雄-第1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511章防患

    。

    再者说,此时的王号和日后的国号真的能挂在一起吗?两个人都是暗自摇头,无论是唐还是晋,好像都不合适吧?

    显然,这事儿李碧也就是随意一说罢了,其实此时许多人心里都明白,称王之举争的就是个名分,看上去很重要,可真要说起来,也就那么回事,重要的是结果。

    什么王号都不如帝号来的重要,这年月显然后者才是终点,前者只不过是个过程而已。

    三人又说了一些时候,温彦博和苏亶见李碧露出了辞客之意,便准备起身告退。

    这会儿李碧好像才突然想起来有事未说,按了按手,让两人安坐,貌似随意的道:“突厥汗帐北迁,留在云中的突厥部族怕是要乱上一些时候了,夫君的意思是,要谨防失去束缚的突厥部族南下袭扰,你们怎么看?”

    两个人闻言都愣了愣,这事儿他们不会不知道,可按照这几年养成的习惯,边塞防务应该是召集卫府将军们一同商议,单独问他们的时候几乎是没有。

    两个人不由目注李碧,心中多少有点狐疑。

    李碧这里心意大致已定,只是纠结之处也在所难免,她毕竟不是李破,在这件事上轻描淡写肯定是做不到了。

    随着自家地盘的扩展,她本身的威望只会越来越低,这是个不争的事实,甚至于在可以预期的将来,眼前这两个人能不能还这么老实的听她说话都未可知了。

    而这也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进程,就像如今,再想像云内那时一样就不成了,尤其是军事之上,她能影响到的可能只是那些李氏亲族,其他的领兵将领也许会尊她敬她,若无特殊情形生的话,就绝对不会听她号令行事。

    这不但是风气使然,也是权力制衡的一种体现。

    李碧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变化,所以她才会纠结至此,若非萧后来到了晋阳,不然的话,她必定会自己亲自往马邑走上一遭。

    李碧斟酌着词句,见两个人都挺沉得住气,在那里装哑巴,半晌她才缓缓道:“马邑收拢的突厥部族已有二十余万,我怕他们会内外勾连,行不轨之事,所以有意派人去马邑,整饬突厥降俘,此乃大事,我与夫君已经商议过了,两位不用多言什么……”

    “我呢,只想让两位举荐几个严刚方正的人物,以府中军法司领之,汇同代州总管府,一同前往马邑办理此事,两位回去好好商量一下吧。”

    两个人同时都惊了惊,马邑这是出大事了吗?没听说啊……

    由此可见,元朗这次捅的篓子是真不小,边塞一旦有少许不稳的迹象,无论是李破还是李碧,都没有等闲视之的意思。

    李破没有流露出要大开杀戒之意,可李碧却准备操刀下手了,她的话语中没有提及元朗半个字,可元朗的名字却同时浮现在温彦博和苏亶的脑海之中。

    因为现在马邑掌管突厥降俘的就是元朗,如今是总管府军法司领衔,总管府各曹参与,又有代州总管府掺杂在其中,就算没有动兵,却也和处置谋反之事相差不多了。

    两个人心中惴惴的告辞离去,在出去内宅的一道上,两个人也顾不上太多,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了半晌,都觉出此事有些诡异。

    元朗若有异心……好吧,这个可以排除在外,两个人其实只是猜测了一下,便都觉得,应该是元朗太过年轻,受人蛊惑也不知做了什么,触怒了那两位,这才会有整饬突厥降俘一说。

    两个人都是聪明人,几句话就猜了个**不离十。

    但两个人都知道,这是要出大事了,马邑边塞乃李氏起家之地,如今牛羊遍地,也是代州骑兵最重要的兵源所在,元朗那个位置可谓是炙手可热,多少人都眼红着呢。

    若是那里有了动静,牵一而动全身之下……两个人都深深皱起了眉头。

    当然,情形并不如他们想象中那么严重,可元朗也确实是给自己挖了个大坑,一只脚都迈了进去。

    几日之后,顶着寒风,一行百余人从晋阳出,拿着总管府的军令,在雁门驻足两日,从雁门离开的时候,人数一下也扩增到了七八百人之众。

    值得一提的是,河南降将张亮也混在了其中,以总管府军法司参军之职,往马邑公干去了。

    到了马邑,出示总管府军令,令马邑郡尉林茂收拢云内兵权,并令马邑太守王禄召集云内,神武各县主官,以及元朗等人,甚至是各处牧场的官吏到马邑郡城商议要事。

    快成了马邑北部土皇帝的元朗,确实正处在一个少年得志,却又对太过安逸的生活总有些不满的情形之下。

    其实他吧,和那些隋室藩王差不多,生活过的越是逍遥,越想找点事儿来做做,体现一下自身的价值,可是呢,没有经过太多风雨的他们,大多都不成气候。

    他们一般说来,既没有那样百折不挠的意志,也没有乘风破浪的胆魄和才能,如此结果也就不用想了,差不多都一猛子扎进水里就再也冒不出头儿来了。

    在这一年的腊月里,马邑很是热闹了一些时候。

    元朗挖下的大坑,自己算是没掉进去,却把渐渐聚拢在他身边的突厥贵族们差不多都填埋了进去。

    这些想回归草原,在元朗耳边不停吹风的家伙都被押解回了晋阳,纷纷人头落地,这次清洗的目标定的很明确,就是马邑的突厥贵族。

    而元朗也经受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挫折,他的权力一下便被分散掉了。

    牧场的官吏之后皆由马邑郡府派人出任,云内兵权收归马邑郡尉所有,掌管突厥降俘的权力,由李鸦和刘景两人分享。

    只给元朗保留了一个云内县令的职位,和之前那是比也不能比了。

    元朗的沮丧和愤怒可想而知,在二月间便带着妻子来到晋阳,找表姐哭诉,这下好了,云内县令的职位也就此没了……

    实际上,和温彦博,苏亶两人想的完全不一样,元朗这事处置起来不用太轻松。

    因为元朗不但是李氏亲族,而且本无反意,也就是安逸日子过久了,自己在胡乱折腾而已,只要察觉的及时,几乎不用费多少手脚,所谓的防患于未然,也就是这般了。

    (月票月票)(未完待续。)8
………………………………

第512章聚兵

    。

    而这样两番殴打,让元朗彻底认识到了晋阳城中的险恶,在北边儿他当了几年的土皇帝,来到晋阳却立马成了灰孙子。

    这样的落差,让他只想尽快离开晋阳总管府这处龙潭虎穴。

    李碧倒也没留他,只是亲族亲族,总归割舍不下,虽怒其不争,却还是不得不坐下来跟元朗深谈了一次,随后便放他南下,去绛郡到李破身边效力了。

    只是元朗这倒霉蛋,又把怀孕的妻子给丢在了晋阳。

    经此一事,元朗若想东山再起,却是得要付出比之之前,多出十倍百倍的心血和努力才成了。

    世上许多事就是这样,不能珍惜现在的人,很大程度上便会失去将来,欲望是人类前进的动力不假,可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欲望的人,只会尝到苦果,而非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和晋北边塞的这些事情相比,南边的战事才是重中之重。

    这年月里不用怀疑什么,一切的一切都将基于战争的胜利,这是一个不可更改的先决条件。

    在正月末尾,寒风依旧凛冽的时候,绛郡已是大军云集。

    当日击败李神通二十余万大军之后,诸部散于各处休整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可因为战事比较紧凑,大军其实并未真的散去,而且,甄别降军,补入各部的事情一直在做,所以步军在这个冬天又经过了一次膨胀。

    此时的晋地大军,稍显混乱,各个卫府还在持续的组建当中,权责划分争的很厉害,加上一些降军的加入,混乱也就在所难免了。

    当然,这些都是相对而言,数十万大军在并州南部你来我往的缠战,让这支军旅早早的便渡过了磨合期。

    这里说的混乱和义军所表现出来的特质是完全不同的,而如今又是大战在即,李破严令各个卫府尽快理清值守,很快就让陆续聚集而来的大军层次分明了起来。

    这个过程不必细表,因为李破麾下的卫府本就和兵权相连,各部兵将齐备,组建卫府根本没那么多的说法儿,各自以本部兵将充之即可。

    只是突然多出六个卫府出来,数量上确实是有些多了,各人资历又有不同,争权夺利的事情也就在所难免罢了。

    几天下来,在李破军令陆续下达之后,这种混乱很快便得到了遏制,卫府将领们也都消停了下来。

    一次次的军议在接连展开,此时总管府司马王庆也来到了绛郡,顺便接手掌管大军粮草辎重事。

    除了催促晋阳尽快运送粮草南下之外,便是统筹临汾,绛郡两郡粮仓中的粮食和草料,军法司的人也在陆续进入大军各部,严明军法。

    李破一直想建立的军情司,却还没什么眉目,以军中斥候充入军法司的提议,跟李破的初衷并不相合,而且,至今李破也没找到掌管军情司的合适人选。

    他自己倒是可以试一试,可那肯定不成……

    人才这东西,在如今嘛,已经扎了堆了。

    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不用去说,萧铣账下聚集了很多江南子弟,都很有些才干,窦建德也分得了几分隋室遗产,当初江都随驾的臣子,大多被他收入囊中,近一年来开始加力治理河北和山东了。

    据说名声还不错,可只要想象一下这几年河北山东的景象你就会明白,这种不错到底有多虚伪了。

    另外也就能数到李破治下了,晋地的人才除了跟随李渊南下的,大部分都已聚拢在李破身边,比上尚有不足,比下嘛绝对绰绰有余,只要给李破时间,什么样的人才他其实都能找的见。

    (,又要开战了,阿草更的也就慢了些,见谅一下哈。)(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

第513章军略

    。

    因为他所言的这些,改变的不是战术,而是战略,在这个时候提出来,是分外不合适的,什么叫莫让众人分心?其实指的就是这个了。

    大军云集,众人皆欲一战之下,却骤然改变方略,和临阵换将也就没什么分别,同为军前之大忌,按说他可不是个蠢人,这样的错误不会轻易犯下。

    可他职位一直不很高,加上立功心切的心态作祟,也就难免有了失措,不大一会儿,张伦的场子就悔青了。

    好在他没有声张,不然的话,后果很难预料会怎样。

    一半天下来,军议没什么进展,见总管没有款待大家一顿的意思,众将纷纷便也告辞离去。

    李破也不急躁,这一仗不好打,他心里一直也在掂量。

    和之前的战事不同,将要进行的这一战当中,他没有设下一个明确的军事目标给众人,因为大军面对的是黄河天险,过不过的去真就两说着呢。

    其实,在他想来也不算没有目标,最好的结果,他看上的是永丰大仓。

    也就是说,大军即便渡过了黄河,他也不会率军去围攻长安,或是威胁潼关侧后,那纯粹是为王世充在开路,就像当初楚汉争雄一般,用上傻力气的人会吃大亏。

    所以说,如果能占了永丰大仓,即便再退后黄河东岸也是值得的。

    就和众人之前所言差不多,他和李渊完全不能相比,李渊南下时是什么景象?李密和王世充正在河南对峙,无心旁顾,现在呢,王世充已经腾出了手,正在窥伺关中,没法比啊没法比。

    当然,像当年进攻幽州一样,搬空永丰大仓是最好的结果。

    而对低的一个目标则是重新占据临河郡,彻底封死唐军进入晋地的通路。

    这个很好办,吕崇茂,王行本两人都是土鸡瓦犬。

    尧君素在的时候,大家可能要顾忌一下这人的忠烈之名,不愿染上忠臣碧血,给他留上一处地方自生自灭,如今换了王行本,也就没那么多的考量了。

    至于独孤怀恩……瞧他派来的人吧,就知道此人多数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之辈,没必要跟这样的人打什么商量。

    当然,两年之中接连动用大兵,今年怕是又要勒紧肚皮过日子了。

    如果今年这一战不很顺利,回过头来就要好好治理晋地了,以晋地为依托,旁人想要奈何于他,也很不容易,除非河南,河北一统,不然的话放谁进来都不怕。

    至于这一战打的有没有必要……好吧,这是一句废话,若李破认为没必要开战,也就不会在天气未曾转暖之际聚集众军到绛郡了。

    他为什么觉着有必要在此时开战,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来呢,李世民率军袭龙门渡口,让军中求战的声音高涨,这会儿李破不会去想,是不是唐军想在黄河西岸重创于他,他想的是士气可用几个字。

    当然,这个理由有点牵强。

    重要的是后面的一些原因,一路南下与唐军作战,主动进攻的一方几乎都是唐军,即便应对的策略再是得当,那种隐隐的压制感也让李破很不舒服。

    这是常年累月手握大权造成的一种附带效果,不用细说。

    而这种心思其实不独是他自己,军中将领们也是如此,每次跟唐军开战,比对上突厥还要小心几分,束手束脚的样子,让李破也升起了几分警惕之心。

    这显然是一种几乎无法用言语表述的心理状态,只有在战场上不断击败唐军,才能得到缓解。

    其实呢,争夺天下在李破这里也不是口头说说就成了,在他看来首先要搬开的一块儿大石头就是李唐无疑。

    现在是李唐看上去最为脆弱的时候,天知道时日拖延下去,头上戴着幸运光环儿的李家父子能做出什么来。

    就像薛举突然暴毙,薛仁杲这个败家子儿将父亲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家业一下就败了个精光一样。

    谁知道今年萧铣那里又会出什么岔子,西北李轨还有梁师都会不会相互掐起来?

    显然,此时李破的想法跟去年南下绛郡时所秉持的初衷已经很不一样了,他产生了一种急迫感。

    没办法,天下形势变化的太快了。

    李密败亡,薛氏覆灭,如此种种,都对他产生了影响。

    他那走一步便停下来观望一下的策略,正在被急剧变化的天下大势所搅扰,说起来,现在不慌不忙的在经营自家地盘的,恐怕也就剩下了河北的窦建德一个。

    李破这里则是接连跟唐军碰撞,都快打出狗脑子来了。

    而李破一直所鄙薄的一些状况,好像正发生在他自己身上,内战的身不由己之处,他终于开始清晰而有真切的体会了个清清楚楚。

    而且,李破最为看重的一点则是,每一战不是他李破自己在承受压力,唐军肯定也不好受,将李世民大军牵制在黄河西岸,或者击而破之,都将让关中形势进一步恶化下去……

    当然,他领兵多年,打仗肯定不止是大略上的考量,战术上他也深思过了。

    能比较轻易的渡过黄河进入关中的地方其实就那么两处,如今天气寒冷不假,却让龙门渡口更易通行。

    既然已决意开战,两个选择总比只剩下一个强嘛。

    而让李破最为笃定的是,对岸的唐军也颇为分散,此战在兵力上再非是敌强我弱的模样了。

    想想当初李元吉率领数万兵马就敢气势汹汹的进攻雁门,李破不觉间也笑了起来,如今李世民来了不用他亲自出手,都弄了个险死还生,哈哈,咱这里也应了那句老话,羽翼渐丰,气候已成啊。

    乱七八糟的想着,李破回到了后宅暖阁,脱下外氅给红眼珠儿,坐在榻上喝了两口热茶,虽说脑筋还在不停的转动,可人却已经松弛了下来。

    顺手搂了搂习惯性的靠在他身边的红眼珠儿,李破舒服的叹息一声,矫情的在心里道了一句,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清闲下来,过过人们常说的倚红偎翠,悠游林下的好日子呢?

    当然,这会儿他肯定是闲不住的,很快,张伦就被人引着来到了李破面前……

    (月票月票,这一章有点凌乱,后面的章节阿草要好好想想了。)(未完待续。)
………………………………

第514章不安

    。

    当然,听到不可取几个字,他难免也有些失望,可和当日向李仲文建议退守雀鼠谷时不一样,那会儿算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现在嘛,却是实实在在的关乎他自己将来的仕途命运,仔细程度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

    沉吟半晌,张伦才缓缓道:“总管可是虑于突厥……”

    张伦看了看李破的脸色,接着便道:“若是如此,末将觉着大可不必……近来末将问了问旁人,觉着我与突厥有结盟之好,梁师都则为突厥臣下,若攻梁师都,必先断其与突厥之往来……”

    “不妨遣人北去,劝突厥令梁师都与我一道攻唐,梁师都若不从,必罪于突厥,我可趁势伐之,若从,李唐西北战火又起,于我也是大有利处,此为末将浅见,不知总管以为如何?”

    李破眨了眨眼睛,心里好好思量了一番,还真有点惊喜的感觉,这人眼界之开阔,实是令人刮目相看。

    这俨然便是个确实可行的策略,非是脑袋一热的产物儿。

    梁师都和他李破皆为北方群雄中的一员,和突厥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同之处在于,梁师都早已向突厥称臣,这也是他立足于灵州到榆林这一片颇为广阔的土地上的根本所在。

    而他李破所辖有的地界,跟突厥交界并不多,跟突厥交往的时间也并不长,你来我往之下,几乎是用鲜血结成的盟约。

    所以,看上去梁师都与突厥结合的更加紧密,可话说回来了,李破这里是打出来的和平,平等相交之下,即便没那么多的说法,却也占据了另外一种优势,根本不用听突厥号令行事。

    这样一来,晋地和突厥的关系差不多算是合则来不合则去,敌友并不分明,梁师都却在受制于人之列。

    由此,张伦所言也就颇为可行了。

    他派人去突厥不是什么难事,而且还能直接面见义成公主,而李唐又深为义成公主所恨,令梁师都南下攻唐很可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显然,李破想的和张伦所言目的完全不同,他也完全没有西进榆林攻灭梁师都的意思,现在他眼中的敌人,除了姓李的还是姓李的。

    半晌,李破抚掌笑道:“良策难得,张将军之才果然不同一般……可我只想问你一句,从太行到西北灵州有多远?”

    张伦想象了一下,脸色微变。

    不过不等他说话,李破已经继续道:“破梁师都易尔,可之后我与突厥接壤之处绵延千里,与突厥这样的虎狼为邻,区区长城可挡不住那烈烈北风……只次一处,西进攻梁师都便乃下策矣。”

    …………………………

    张伦蔫溜溜的走了,李破心情却很不错,挫一挫此人的锋芒,并不是坏事儿,一般来说,在人生最得意的时候,跟着就应该是有点倒霉事了,不然的话,有些人很快就能忘乎所以起来。

    他这里给张伦浇了些凉水,随后便修书一封让张进派人送回了晋阳,令陈孝意派得力之人北上去突厥牙帐一行,游说义成公主以及突厥贵族。

    实际上,到了此时,他才算终于初步完成了一个带兵将领向政客的转化,开始不太熟练的用起了合纵连横之术。

    但战争的脚步绝对不会因此而停止,正月方过,聚集在绛郡的大军正式突破十万之数,军令纷传之下,开始蠢蠢欲动了起来。

    ……………………………

    韩城,向来有西龙门之称,与龙门渡口隔着滔滔黄河斜斜相对,在关西到晋地的主要通路之一,从这里到冯翊也只不到百里的距离,它们都在关中北部要隘之列。

    这样的地方有很重要的一个特点,那就是逢有战乱,定为军事重镇,人烟稀疏,田地荒芜是它最主要的特征,而一旦等到清平时节到来,就又繁华了起来。

    韩城如今就经历了这样的急剧转变,大业初年的时候,韩城治地人口一度有两万多户,当然,其中民役几乎占据了一半儿还多。

    而在大业五年,隋帝杨广大张旗鼓北巡,韩城人口更是剧增,达到了三万余户,当然,这也是关中和晋地的民夫转运粮草之后就地待命而造成的这种局面。

    可到了如今嘛,差不多十年的时间,韩城早已是物是人非了,而韩城的户籍此时已是只剩下了区区一千余户在案。

    战乱和韩城的地理位置以及地形都决定了这个足以令当世之人目瞪口呆的数据是十分合情合理的,流动人口这个词儿大致可以用于韩城人口上面。

    而今呢,随着战事绵延,韩城重新捡回了它那军事重镇的身份,四万唐军在韩城过冬,县城中的男女老幼,都在仁慈的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