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雄-第2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按照平常节奏,估摸没几天王行本就能并了吕崇茂。

    可现在嘛,却是大不一样了,除了王行本自顾不暇之外,蒲坂郡城也不由他做主了。

    三千唐军已于本月之前由天策府监门守捉独孤彦云率领,进驻蒲坂,在这些关西骁果面前,王行本就算官职爵位皆在独孤彦云之,可在人家眼中,他也不过一河东土贼而已。

    此时就是王行本,吕崇茂两人老老实实的陪着这位关西贵姓登了城头,眺望敌军到来。

    两人亦步亦趋间战战兢兢,全然笼罩在独孤姓氏的光环之下。

    可实际他们并不晓得,这个魁梧英俊的年轻武将,虽说也是鲜卑人无疑,可祖不但姓李,而且还是齐人,因为独孤信部将,而被赐姓独孤。

    换句话说,他们和名震天下的独孤氏没多大关系,可有一点不会错的,这人确实是关西门阀中的一员,家中世代官宦,早已融入了门阀阶层之中。

    家世很不错的独孤彦云还远没到显露头角的时候,说是秦王心腹,其实就是给天策府看门的家将,因为独孤彦云太年轻了,今年也不过十八岁而已,可你也别认为职位太低,宰相门前七品官儿,何况是天策将府了,给个虎贲郎将都不换的职位。

    而独孤彦云在关西门阀年轻子弟当中也不是一无是处,向有骁勇之名,不然也不会得到监门守捉这样稍显怪异的职衔,一入军旅,其实担当的就是斥候头领,没有过人的勇力怎么成?

    不过呢,他而今能率三千骁果入驻蒲坂,还是沾了独孤姓氏的光儿,王行本,吕崇茂等人皆为独孤氏所招,因而投唐,按照规矩,差不多也就份属独孤氏部下了,如今又是大敌当前,不派个特殊的人物过来,恐怕两个墙头草又要反复。

    显然,独孤怀恩在黄河沿岸的唐军守军中并无任何话语权,不然的话也轮不到独孤彦云来蒲坂。

    这就是陕东道行军副总管,内史令唐俭的考量了。

    王行本和吕崇茂两人肯定不知道这些原委。

    陪着独孤彦云在城楼观望良久,王行本才瞅着独孤彦云的脸色小心翼翼的道:“贼军军势甚盛……末将以为,不若固守,以待战机……”

    他倒不是一见敌军就心虚胆怯,和吕崇茂一样只想着弃城而逃,随尧君素守了蒲坂几年,他是见过大场面的人。

    之所以说出这等有点畏敌之嫌的话来,一来呢,是因为他确实对守城有着信心,觉着蒲坂城高池深,并代骑军再利,在坚城之下也无用武之地,不然的话,蒲坂也不会屹立至今。

    二来呢,他是真怕这位有着勇名的关西贵戚年纪轻轻,建功心切之下,想要带兵出城邀战。

    几乎是不出预料的,独孤彦云还没说话,旁边的那个“土贼”先就开了口。

    吕崇茂倒也没说什么不好听的,只是躬身道:“将军,俺看贼军不多,又走了远路,定是累的很,俺……末将看应是先打一仗,让其尝尝厉害,之后守城,贼人也不敢小视了我河东英雄,放胆来攻。”

    好吧,这话听着有那么点道理,可听到其他两人耳朵里,就都成了蠢材愚言。

    王行本就不用说了,当即怒视吕崇茂,真想拔出刀子一刀将其脑袋砍下来。

    独孤彦云不动声色,心里却已摇头,这人见识短浅,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看来守城时是不能倚重了。

    没错,人家勇名在外不假,却也家学渊博,并非鲁莽之人。

    而且临行之前,又受唐俭嘱咐,来到蒲坂只能固守,不得轻易出城接敌,这几乎就是军令一般,无法违背。

    而且,他率军来蒲坂,也不是为了杀敌建功,而是稳守蒲坂,让敌军不能全力过河,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守住蒲津桥,之后呢,也为日后聚集大军复收晋留一个立足之处。

    良久,独孤彦云才拍了拍城垛,转身对王行本温言道:“王刺史守城多年,之后守城还需还需王刺史多多出力啊。”

    王行本自然大喜,躬身谦逊,吕崇茂却是根本没得任何回应,脸色涨红,手足无措……
………………………………

第531章艰难

    “报,李破亲自率兵七万余众围蒲坂……”

    李世民得到唐俭部传来的战报之后凝神不语,李破亲率大军入蒲州,其部将李年,陈圆等率兵驻于黄河北岸,那并代骑军主力呢,是不是在对面的龙门?

    李世民揉了揉额头,觉着头又开始隐隐作痛了起来。

    冬天里一场大病,虽说只是染了风寒,在诸人细心照料之下好的很快,可别说大夫们,就算他自己也明白,病情乃积劳所致,需要好好静养一段时日才能完全痊愈。

    可军情如火,作为陕东道总管,多少大事待决,根本不容他安心静养,所以一直到今日,病情也未真的痊愈,时不时就会感到些不适。

    也就是他年轻,再加自小筋骨强健,还能扛得住,不然的话,说不定冬天里就得被送回长安去了。

    和李破那边儿其实差不多,冬天里一直到现在,军议是一场连着一场,从西北,蜀中又抽调了一些人马。

    本来呢,潼关离着很近,又是大军云集,从那里调兵最是轻易。

    可太子李建成有话说,一旦潼关空虚,王世充必然伺机而动,到时也就成了李王合力攻唐之势。

    说的有道理吗?自然是有道理的……

    可在李世民看来,潼关方寸之地,却驻有十数万兵马,当初那是为了攻取洛阳所备,而非是守潼关要害。

    而今日情势已然大异于当初,无晋地在手的唐军,哪里还敢轻出潼关半步?

    换句话说,攻打王世充和守住潼关是两码事儿,若只守城的话,哪用得那许多人马?正应分兵,全力助他击败李破,先收回晋地再言其他。

    可话虽如此,事实却是李唐的军旅大致已经分为了三个部分。

    太子秦王各自拥兵一方,之外就是蜀中的李孝恭部,如果还要加一方的话,那就是驻守京师长安的各大卫府近卫以及东宫从众,皇家骁果等。

    而相比外间军伍,京师驻军是最少的,也是最弱的,由此可以看的出来,如今李唐的战场同样分为了三部分。

    潼关一线,备兵河南,黄河西岸一线,为防李破入寇,蜀中一部分,正在和萧铣纠缠。

    西北陈有重兵,却无战事,那里呢,现如今虽有齐王李元吉,兵部尚书屈突通坐镇,可谁都明白,西北兵马才是秦王嫡系。

    可李世民一旦离开西北,想要从西北抽调人马,却也不那么便宜了,太子一系多方阻挠,皇帝李渊也不愿让次子拥兵太过。

    而李孝恭那边一向与秦王府亲近,可蜀中战况之糟糕,让其也不愿分兵于人。

    李世民从大局眼光来看,其实也不愿从蜀中调兵,因为杜如晦,房玄龄等都曾说过,如今天下有皇者之像者唯有二人,一个自然是长安李氏,另外一个非萧铣莫属。

    因为江南萧氏乃南梁皇室后裔,家世尊贵无比,犹胜李氏一筹,换句话说,人家萧氏登皇位是有着天然的正义性的。

    而萧铣向有贤名,野心也是不小,想要从荆州入蜀,夺取蜀汉故地,这样的人才是李氏应该大加防范之辈。

    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话李世民深以为然,如今天下英雄辈出,唯萧氏可与关西李氏稍列,其余不足与论。

    如果应景的话,李世民其实很想也跟萧铣来个青梅煮酒,论一论天下英雄呢。

    当然,此时非是三国争雄,李世民将要面对的大敌是崛起于晋地的李破,而李破也非刘武周,他再也无法按照历史既定的轨迹,摧枯拉朽般重夺晋地。

    就像现在,李世民最为头疼的其实不是兵力不足,而是后方掣肘之外,对岸龙门一带的军情根本无法探知。

    是的,他遇到了当日李神通一样的麻烦,在并代骑兵的屏蔽之下,唐军斥候无法过河,几乎整个黄河东岸都是并代骑兵的身影。

    他们往来驰骋,肆意张扬着他们的好战和边地士卒的武勇,将一切的窥探都挡在了黄河沿岸,顺便也让李世民无法得知对方的作战意图。

    当然,晋地人马再多,分为三部也是极限。

    黄河北岸有李年和陈圆,李破亲率大军攻蒲坂,那么龙门如果驻有大兵的话,定是并代骑兵主力无疑。

    如今黄河还未解冻,李世民想象了一下马踏冰河的景象,身不由哆嗦了一下。

    倒不是吓的,而是又想起了去岁冬天里的那场风雪,那是他这辈子经历过的最寒冷的几个冬日,还是能冻的人魂飞魄散的那种。

    “传令诸将前来议事……”

    又一次的军议,段志玄,刘世让等都说了不少,却还是莫衷一是,也没有诞生出让人眼睛一亮的奇谋妙计。

    没办法,他们虽也久经战阵,却差不多都是从西北战事当中磨练出来的将领。

    西北薛举军杂七杂八,虽说与隋末大多数义军仿若流寇不同,可也相差不远,所以,兵力颇为不足,薛举军又有突厥之助的情形之下,从李世民往下的军中将领于是也便充斥着积小胜为大胜的作战思想。

    而李破军则不同,军中将领士卒多出府兵人家,俨然正军模样,和这样的军旅作战,什么诱敌深入,什么反间计之类的计谋就不太好用了。

    比如说,两军对阵薛举军的兵马勇猛的会冲来,胆怯的会躲在后面,有着太多的农民军的特征,可谓漏洞处处,打一仗即便不胜,也能占到很多的便宜。

    而李破军则大不相同,给李世民等人印象最深的便是冬天一战,即便找到战机,也很难像薛举军那样,有以小胜转为大胜的机会。

    如果李破全军都是那副模样……好吧,那是李世民认为最坏的一种情形。

    其实,这也是他想持续与李破军交战的一个原因所在,他想看一看,如今的晋地叛军是否都如龙门守军般能战。

    当然了,那是最糟糕的一种猜测,意味着什么李世民很清楚,如果真是那般模样,以如今唐军兵力,根本不可能渡河与李破争锋。

    换句话说,战事将转为长时间的对峙,于李唐而言,情形很糟糕,而于李世民本身而言,就更糟糕了。

    他也许会被拖在黄河岸边,不能分身他顾……

    而李破军与薛举军最大的不同则是薛举军一败就难以收拾,因为他们的根基不稳,反观李定安……据闻在晋阳经营的很不错,治政安稳,众人归心。

    所以就算大胜一场,如让李定安退回晋阳,一样会让战事绵延下去。

    这些军事,政治的考量,让李世民头大如斗,同时也让这次军议的时间显得分外漫长。

    和李破的预想其实差不多,因为战略稍失先手,他便给了唐军一个分外艰难的选择,是冒险的分兵驻守渡口,以待来敌,还是稳妥只守一处,甚或是运用最保守的战术,凿穿黄河冰面,烧毁蒲津桥,让李破军根本无法渡河。

    而最后一种显然不符合李世民等人当初的定议,那就是利用黄河天险消耗李破兵力,胜一场,也许就能转守为攻……

    这同样是与薛举军作战时,李世民所运用的战术。

    所以,军议最终的结果也就可以预料了,分守两处,伺机而动,一个看去不好不坏,却也充满了无奈的选择。

    军议过后,众将散去,李世民立即命人请来了两位从长安招来的名医,他的头痛的越来越厉害了。

    两位名医也很无奈,小病转为大病的事儿他们见多了,眼前这位就算尊贵无比,却也逃不开生老病死,若不能安心静养,说不定小小的风寒就能转为痼疾。

    于是,两位斟酌着给秦王殿下开了些温养的药汤,熬制之后给李世民灌了下去,苦的李世民眉头都连在了一起。

    可还没等他将胃里的翻腾压下去,便有人来报,在黄河边儿捉住了一个和尚,更为古怪的是,和尚是仪同宇文士及亲自押送过来的。

    宇文士及是宇文述之子,宇文化及之弟,尚隋南阳公主,典型的关西门阀子,还是外戚的那种,照这个看来,投唐之后肯定是有死无生了。

    可关西门阀联络有亲,这不是一句玩笑,人家的妹妹嫁了李渊,是李渊的昭仪,不但如此,人家跟李渊交情还很不错。

    投唐之初,众人皆曰该杀,李渊却却道,其人与吾谈论天下之事的时间可比尔等早了许多呢。

    于是,按照当世道德品质而言,本是罪大恶极的宇文子,转身就成了李唐的仪同,风光稍逊当年,却也是李氏心腹无疑。

    如今呢,更是随军而来,以秦王府司马,兼任陕东道行军司马,俨然秦王心腹一名。

    他本在唐俭麾下,从永丰仓转运粮草,再加掌管军纪诸事,如今大战在即,却押着一个和尚来了李世民这里……这让李世民当即就有了几分不详的预感,显然是有大事发生了。

    当见到面沉如水的宇文士及,李世民心里当时就大跳了几下,立即斥退闲杂人等,宇文士及这才从怀中掏出一封书信,一言不发的呈于李世民……
………………………………

第532章部属

    “吾与二郎会猎于大河之畔,成王败寇,皆后世佳话矣,然有宵小之徒,伺于旁侧,欲收渔翁之利……”

    信不太长,意思也是直截了当,甚至给人流于敷衍的感觉。

    览毕,李世民使劲的揉了揉额头,他真是万万没想到,在这样一个时间里,会看到这样一封书信。

    以他如今的城府,当看到独孤两个字的时候,还是刺痛了他的眼睛,一股凉意从心中萌发,直喉头,让他有了些许呕吐的**。

    此时,这封书信是不是李破亲笔书就,又为什么会连同那个和尚一同送到了他的手里等等等等,都无暇去想,他只想知道,书信所言是真是假。

    如果是真的……李世民眼角都抽搐了起来,独孤氏啊……那可是独孤氏……

    一封简单的书信,让李世民好像当头挨了一棒子,有点被打蒙了的感觉。

    所以,当他抬起头来的时候,眼神已经变得分外的吓人。

    在李世民一言不发的注视之下,宇文士及感觉那视线就好像一条毒蛇的信子,不停在他身舔动,让他不寒而栗。

    他眼前一下便浮现出当初江都之变时,两位兄长的样子。

    这让他感觉非常糟糕,那是他从来不愿多做回想的一幕,于是他侧了侧头,避开李世民的目光,随之轻轻颔首,并开口道了一句,“褚希明,许延族皆在外间,等候殿下召见。”

    李世民长长的吸了口气,又缓缓吐出来,才算压住心头的烦闷,根本不用再去审什么和尚,他知道,此事怕是**不离十了。

    宇文士及向来稳重,此等大事肯定不会有半点虚言,而现在,更是将在唐俭军中的褚亮,许敬宗两人一同带了过来……

    褚亮,乃薛举降人,在关西文坛中有着一席之地不说,在军政之也皆有建树,是不可多得的良才,家世也属江南望族,如今以天策府文学在唐俭军中担任录事参军之职。

    而许敬宗则是李密降人,也是江南门阀出身,其父乃隋礼部侍郎许善心。

    这两人各有才干,很得李世民赏识,不过新降不久,还算不秦王心腹而已。

    其实,褚亮和许敬宗都是李世民人才库中的备选人员,因为在长安甚或是关西人才中,很显然秦王的名号比不过太子的头衔。

    而关西人尚武成风,在文事有造就的人真心不多,就算有,也大多成了东宫从众,在这个面,天策府显然处于了下风。

    李世民也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各处降人中的人才也就成了首选,像宇文士及,褚亮,许敬宗等,就是李世民为开秦王府文学馆而储备的人才。

    文武并重,与东宫相争的意图已是极为明确。

    褚亮和许敬宗很快就被叫了进来,他们都是秦王府僚属,又都是江南人,和关西门阀牵扯不深,显然宇文士及想的很周全。

    而且,这个时节他还真不想单独面对李二郎……暴怒的关西子无疑是一种很可怕的生物……

    褚亮已年近五十,头发有了花白的迹象,精神头儿却着实不错,进来施礼之后,便用一双温润内敛的眸子大大方方的打量李世民的神色。

    另外一位就年轻多了,二十有余,三十不到的年龄,配他那颇为英俊的面容,极为灵动的眼睛,让他看去更为年轻。

    只是同样在察言观色,许敬宗就显得有些鬼祟,目光闪动,一会瞟一眼,一会儿在瞅瞅宇文士及和褚亮,再加有些拘谨之意,相比其他两人,也便有了高下之分,当然,这显然是太过年轻,历练不足的原因。

    可还是那句话,从河南那鬼地方走出来的人物儿,就算再年轻,也不能有所轻视,不然吃大亏是早晚的事情。

    事实也证明,许敬宗这人才是真正的官场不倒翁,按照原来的轨迹,许敬宗不但长寿,而且官运亨通,最重要的是,人家最后还得了善终。

    只是世多了个李破,许宰相还能不能过的那么长长久久就只能看天意了。

    话说回来了,李世民的用人眼光无可置疑,就眼前的三个人来说,才干都是一等一的人物,用一句世间人杰来称呼他们,并不为过。

    之外其实还有薛收叔侄二人,和他们一起组成了这次陕东道总管府参赞军事的文人团伙,只是薛收叔侄因皆为蒲州人氏,薛收更曾在尧君素麾下任职,于是便被李世民派去了蒲坂,助独孤彦云守城去了。

    “你们有何话说,尽管道来……”

    看了两眼李世民便知道,褚亮和许敬宗已经知悉内情,所以他根本没有废话,直接问道。

    许敬宗先开口,聪明人都知道自己的分量,他最年轻,资历也浅薄的厉害,所以抛砖引玉的活儿非他莫属。

    而在他看来,这次能参与机密对于他来说是一次不错的机会,不然的话,以如今天策府的声势,什么时候才能轮到他许敬宗在秦王殿下面前侃侃而谈?

    “殿下,前些时元君宝持尚书令解民夫修永丰仓,至今未成,又有独孤部属屡以诸事推阻转运军前粮草,今又与贼暗通消息,可谓反迹已彰,论罪当死,只是……不若报于天子,以裁其罪。”

    随之褚亮很是赞同的点了点头,他和许敬宗虽都出身江南门阀,可对关西独孤氏都有着深刻的了解,还是那句老话,独孤氏就算出来一条狗,都没人能轻动的了,更何况是独孤嫡子,如今独孤氏的阀主了。

    只是他与许敬宗不同,对官位其实并不热衷,这是一个博览群书,喜欢著述的文人。

    所以他的答案也就可想而知了,他只是补充了一句,“下官以为,独孤怀恩守永丰仓已是极为不妥,当速报京师,以防不测。”

    李世民瞅了两人一眼,心里很不满意,你们那渴死不饮盗泉之水,饿死不食嗟来之食的文人风骨呢?被一个独孤氏的名字就吓坏了吗?

    是的,两个人的主意其实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不在陕东道总管府处置此事,要报于皇帝知晓。

    别的先不说什么,这一来一回的要耗费多少时日?而现在战事就在眼前,后面放着一把刀不理,还怎么去跟人拼死拼活?

    当初时的震惊过去,李世民的脑子很快就清明了起来。

    这会儿他心里想的不是独孤怀恩如何如何,他在大骂李破不当人子。

    事情几乎是明摆着的,李定安送了一份“大礼”给他。

    想想独孤怀恩的家世,然后是现在占据的职位,李世民心又开始抽抽了,他几乎是咬牙切实的承认,如果换做他是李定安,也定然不会跟独孤怀恩同谋,吃力不讨好啊……

    那么在交战之际,将人卖了给他李世民就是正经的阳谋了,往小了说,能让他分心,往大了说,独孤怀恩获罪,长安城乃至整个关西都要震三震。

    之外,王行本,吕崇茂等人却也是独孤部属呢……

    而且最让李世民痛恨的是,独孤怀恩如今算是在他陕东道行台之下任职,出了事故的话,独孤氏的门生故旧恐怕都得把账算到他李二的头。

    值此之际……他除了要顾虑战事之外,太子一系怕是要额手相庆了吧?

    这样的谋算,真的是那个起于边地的贱家子能够想到的?

    实际,当这些纷乱的念头电光火石般在他脑海中浮现的同时,他已是有了自己的决定……

    李氏二郎从来不是什么瞻前顾后之人,不然的话,他可能已经死在了西北阵前,那么多的骄兵悍将在他麾下也不会如此膺服。

    他不缺宽阔的心胸以及虚伪的仁慈,而他更不缺的是过人的胆量和雷霆手段,如此种种,其实都是王者必备的素质,在李世民身也体现的尤为明显。

    他对褚亮两个人不满,其实就是因为两个人说的话不符他的心意。

    当他有了决定的时候,那种种的顾忌就都像夏日里的冰雪一样,快速的消逝不见了。

    沉沉的目光终于来到宇文士及身,他需要有那么一个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