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雄-第2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长枪攒动,无数人被挑翻在地,刀光闪动间,肢体横飞,大量的鲜血在这一刻泼洒而出,血腥而又原始的味道,刺激的两军士卒血脉贲张。

    一张张面孔狰狞如鬼,一双双眼睛变得猩红如血。

    这是战争的最强音符,渲染出来的则是男儿胆魄,功勋事业。

    而战场杀伐,从来都是血腥味十足,并无任何美好的画面可以给人展示,潼关守军跟晋地军旅的第一次强力碰撞,却有着令所有人吃惊的结果。

    全面突破……这是之前谁也不曾想到的事情,唐军潼关精锐在这一刻羸弱的好像一群舞刀弄枪的孩童一样。

    晋地军卒好像不费吹灰之力,只有一瞬间的停顿,便平推着进入了唐军军阵,长刀挥舞间,血色弥漫,唐军士卒纷纷倒地。

    立于高处的桑显和一下瞪大了眼睛,心头只有一个想法,这不可能……

    可事实就是这般无情,数载过后,从人命如同草籽的河北,山东走出来的将士在晋地成军,反观他们的敌人,则是大规模逃避兵役,只拿各处义军的鲜血和头颅来装点自己的关西士卒,最终聚拢于李渊旗下。

    他们或许能战,可他们中间的多数人,从来不曾经历过辽东城下的浮屠地狱,也不曾经历过河北,山东各路军旅绝望的相互厮杀,兼并的征伐,他们更不曾有直面突厥骑兵的机会……

    实际上,充斥着山东人,幽州人,代州人的晋地步军,之前在龙门一战当中,已然显示出了他们的强悍之处。

    而这四千从大军中挑选出来,先期过河的却是晋地精锐中的精锐。

    徐世绩想的一点都没错,晋地精兵是可以倚靠的力量,而汉王李破也从来没有接敌人之手,消耗降军的习惯。

    因为那样做所带来的弊端几乎是难以解决的,甚至可以在短时间内,让你之前几年间做出的努力付诸流水。

    而现在的战况,也足以表明李破做法的正确,潼关守军精锐,在这种近距离的搏杀当中,几乎不堪一击。

    凶狠有如狼群的晋地军旅全方面的占据了上风,当然,能够有如此压倒性的优势,这和徐世绩,张士贵的判断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唐军颇为疲惫,出关到风陵渡口的时候也非常仓促,等等等等,都让他们看到了在本路战胜敌人的可能。

    大军一力向前,倒下的唐军士卒越来越多,不断退后间,阵型迅速内凹,乱糟糟的河南降军终于踏着满地的尸体,和那流淌着的鲜红血液进入唐军阵中。

    此时韦挺所部八千人正在向任璨部右边侧后移动,这在桑显和的布置当中,显然是用来最后围歼敌军所用,可现在嘛,却充满了进退不得的尴尬。

    他们既没有那个时间冲上去,从背后给敌军来上一下,也不可能退到任璨背后,给他强有力的支援。

    而在这个时候,领着五千兵驻于阵前的任璨却已经顶不住了,晋人好像用铁锤砸进了豆腐里,几乎来了个一锤到底。

    双方谁也没有想到,一个接触之下,战局竟然是这样一泻千里的模样,估计如果晋人士卒有那个闲暇的话,也要吐槽一下,关西精锐就是这个样子吗?枉老子也憋了一肚子的劲,竟是有一拳击空的感觉,你们就是这么打仗的?

    其实,潼关守军的羸弱从他们守关之时就已经暴露出来了,而这些年一直驻扎于潼关,又得东宫太子庇护的他们,和其他诸侯麾下的劲旅相比,已然拉开了很大一段距离。

    本来,能驰骋河南战场,再与窦建德等人较量一番的他们,也许能够重拾往日辉煌,可惜,在开端的时候,便遇到了晋地强军,一棒子下来,当即就被打蒙了。

    任璨的将旗被人砍倒在地,顿时无数的大脚踏了上去,任璨战死,只是在这等时候,谁也不晓得哪个幸运的家伙立下了斩将夺旗之功。

    徐世绩和张士贵两个震惊的随着洪流继续前行,这个时候,他们两个几乎已经完全失去了对大军的控制,还剩三千多人的大军,像脱了缰的野马一般冲向了唐军的中军。

    所过之处,杀的唐军尸骸遍地。

    桑显和所率中军的外壳明显要坚硬一些,他麾下的老卒很多,参加过剿灭杨玄感乱事,也曾在河东跟李渊对阵,经历的战事要多一些。

    可是此时这个外壳却已经被前边任璨部败下来的兵卒冲的有了裂纹,杀穿唐军前阵的晋地士卒死死盯着高处那杆旗帜,奋起余勇,几乎又来了个一鼓而入。

    杀红了眼睛的晋军上下,在旷野间变成一条无可抵挡的洪流,肆虐开来,将数量远高于他们的唐军冲的根本站不住脚步,将唐军在短时间内便淹没于洪流之中。

    他们身上好像燃烧起了猩红的火焰,将阻拦在自己面前的一切都化为了飞灰。

    桑显和此时已经是目眦皆裂,他并非没有失败过,可这样的战事他从来没有经历过,也从来不曾想象过。

    军人的荣誉遭到了无情的践踏,他的世界在短短不到半个时辰的时间里便好像整个崩塌了下来。

    决死之心悄然升起,却被他的亲兵遏制在心里,左右人等死死拉住他的马缰,簇拥着他向后逃去,一如当初河东被李渊击败之时。

    随着主将后逃,唐军的中军一下便溃了,唐军士卒纷纷逃走,将后背毫无遮掩的留给了凶悍野蛮的敌人。

    一个伍长头一个冲上了小丘,一刀砍断桑显和的将旗,满是鲜血的脸上,扭曲的已经不成人形,却还是哈哈大笑着将战旗高高举在头顶,又蹦又跳,形如鬼怪。

    一个幸运的家伙,夺旗之功足可以让他连升数级,差不多能摸到营尉的位置了。

    沈凡同样是一个伍长,此时同样血流披面,只是他流的是自己的鲜血,倒霉的他被一支箭矢擦过了额头,光荣受伤了。

    根本顾不上包扎,就跟人冲进了唐军军阵,几百步的路上,他和幸运的躲过箭雨,胆战心惊的三个部下,踉踉跄跄的在唐军士卒的尸堆中前行,片刻之后便弄了个满身狼藉,一个家伙呕吐了起来,立马被他们甩在了身后。

    而这个时候,大军转向了东边,那里还有无数唐军聚集,强大到令人胆寒的……家伙们,给降军做出了表率,他们赢了,他们的军主也带领他们再一次站到了胜利的一方。

    于是他们的胆子大了起来,主动冲向了韦挺所部……
………………………………

第662章“小胜”

    摧枯拉朽,气势如虹。

    狂暴的晋地军旅将风陵渡口南边的这一方地界,整个变成了自己的舞台,其他的一切都成为了他们的陪衬。

    兵败如山倒,还算完整的韦挺部,在韦挺极力维持之下,还想来个且战且走徐徐退去。

    可当中军大溃之后,韦挺知道,再要犹豫,和冲上来的河南降军陷入纠缠的话,怕是要步任璨后尘,所以韦挺立即率军急走,因为那支可怕的军旅差不多已经冲到他们身后去了。

    其实冲溃两部之后,晋军就算还有余力,如果韦挺部能反身一战,胜败也未可知,但战争就是这样,没法用单纯的事实依据来推断战事的胜负,因为此时唐军上下皆已胆落,根本生不出任何力挽狂澜的心思……

    唐军大溃……这个时候从天空望下去,漫山遍野皆是唐军逃卒的身影,一仗下来,不过半个时辰左右,两万唐军大败而逃,晋军如狂风扫落叶般一战而胜。

    徐世绩和张士贵两人率军与河南降军一道,追逐数里,这才收束军卒,清点伤亡,战果,重又聚在一处的时候,已经又过了多半个多时辰。

    两个家伙都是汗湿重衣,身上斑斑点点的也染了不少暗红痕迹,看上去有些狼狈,可精神上却都振奋非常。

    这样的胜利是他们之前所不敢想象的,此时他们心中充满了胜利之后的狂喜,中间还夹杂着些虚幻的感觉。

    这么多年下来,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关西豪杰不可轻辱,他们的强悍勇猛早已深入人心,可今日一战……

    两个在李唐那边都受过窝囊气的河南人,震惊之下都觉扬眉吐气,胸中快美。

    一见面,张士贵就大笑着一把抓住徐世绩个胳膊,“此战酣畅淋漓,恁的痛快,可惜兵少,不能乘胜直取潼关,憾甚憾甚。”

    徐世绩也呲开了八颗牙齿,“有如此强军在手,何愁大业不成?你我得遇贤主,可尽展才能,正是你我之幸事,何来遗憾之说?”

    两人逢此大胜,言语间多有忘形,锋芒尽显,野心也随之流露了出来,可两人其实都明白,这一战也就到此为止了。

    出关的唐军分为了三部,击溃了桑显和,前面还有五千多人,如果不管不顾的冲过去,也许能凭着一股锐气,继续破之,更大的可能是陷入一场混战,那样一来,则是凶险倍增。

    要知道,还有一部五千骑在追击王世充,回头来上一下,这一战的结果也就完全不同了,在野外碰上骑兵……好吧,不管是徐世绩还是张士贵,可都经历过那样的场面呢。

    两人皆乃良将之材,不会被胜利冲昏头脑,所以不约而同的收束兵卒,聚在了这里。

    而这一战他们都有着实打实的功劳,徐世绩凭借此战,足以在晋地军中立足了,张士贵得到的东西更多一些。

    除了新人可以借此战邀功于汉王之外,几天下来,两场摧枯拉朽般的大胜,一下便稳住了他那摇摇欲坠,却还在强撑着的自信,这对于他之后的仕途是非常有好处的事情。

    牛进达等人陆续过来拜见,经此一战,这些河南降人算是被惊着了,看向徐世绩两人的目光和看神仙差不多。

    当年官兵剿匪恐怕就是这么个模样,每每方一接战,便能杀的乱军抱头鼠窜,甚至张须陀在山东时曾经创造过几十骑大破数万乱军的奇迹。

    可那是乱军,盗匪,和唐军可没有任何相像的地方,唐军脱胎于隋末官兵,如今差不多只是换了个旗号而已。

    徐世绩两人凭借四千兵卒,溃唐军两万,更为可怕的是,唐军几乎没有任何还手之力,便被人杀的尸横遍野,这样的一场战事,让几个河南降人连点胜后的欣喜之情都欠奉,心先就都哆嗦成了一个个儿了。

    沈青奴率先引军攻韦挺部,那不但是大胜给了他勇气,而且是被吓的,这要是不立下点功劳,只跟在后面捡便宜,那两个阎王转过头来,说不定就要有人人头落地呢。

    他们这点人马可不够人家塞牙缝的……

    这四千军卒的表现,确实将敌我双方的一些人都吓坏了,唐军不用提,尸首一路铺出去数里,大略清点一下,杀伤唐军近六千众,也就是说,按照大家的习惯,砍下人头来论军功的话,这四千人分吧分吧,竟然每人能分到一个人头还能带点零头。

    在轻步兵面对面的对决中,以寡敌众,创造出这样的一个战绩,实际上自古以来也是不多见的,即便是官军剿匪,也是如此。

    而河南降军也被吓的不轻,当战场上有人举起犹自沾满血腥的钢刀,纵声狂呼,向天地昭示着自己傲然的武勇和那骄人的战绩的时候,散布于四野之间的同伴群起附和,带着野性和杀气的声音在旷野间此起彼伏。

    河南降人们东一堆西一堆的凑在一处,恐惧的四处张望着,看上去可怜而又无助,能将在河南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家伙们唬成这样,也足以说明,此时此刻,晋地军卒的气势有多可怕了。

    沈凡带着自己的两个部下,缩在人堆里,怀里死死抱住两颗人头,惊慌的四处瞄着,要是那些吓人的鬼怪来抢他的战功,是像往常一样拼死不从呢,还是献上谄媚的笑容?

    与此同时,牛进达也凑在徐世绩,张士贵身旁,到处胡乱张望,连恭维两位军侯旗开得胜的心思都淡了,牛进达更是心灰意懒的在想着,过河之后不如弄块田地过安生日子去。

    和人家相比,打了这多年的仗,也就那么回事,在这样一些人面前,大家还称什么英雄豪杰,都他娘的和待宰羔羊差不多……

    这显然是比较纯粹的武人思维,也是当今乱世的根源之一。

    徐世绩和张士贵现下没工夫理会降人们的心思,随即催促众人打扫战场,同时还要再派出一些斥候,关注唐军动向,因为战争不会以此为终结,战火还在继续燃烧……

    当两人率军回到风陵渡口的时候,天色已晚,营中炊烟袅袅,到了吃晚饭的时间了,而唐军经此一败明显不会在这个夜晚来试探风陵渡口守军的坚硬程度了。

    北岸大营,李破已经得到战报,想象着唐军两万多人一战而溃的景象,李破也有点挠头,两个家伙不会虚报战功吧?

    当然,这也只是想一想罢了,徐世绩和张士贵的战报来到之前,观瞧战场动静的探子已经将消息接二连三的传了回来。

    探报很详实,可李破还是想象不出,在没有骑兵助阵的情形之下,四千步卒是怎么冲上去把两万唐军像赶羊一样赶走的画面。

    是徐世绩,张士贵两个战神附体,太能干了,还是唐军太弱了?要是唐军真就是这么一副模样,他娘的是不是应该令尉迟过河去攻一下冯翊?

    之前他是尽量的在将李唐拔高,努力的想要先将这个“幸运儿”从老天爷的私生子的位置上拉下来,可今日一战过后,他好像发觉李唐其实没那么……强大?

    对于他来说,这真是一个很难分析清楚的命题,思索到现在,才大致下了一个结论,李大确实比不上李二,将手下的兵将都养成了兔子,一群没有狮子带领的兔子。

    最终,李破才发觉自己想的有些多了,李唐如何如何,都不能改变他的既定策略,如今只能算是小胜一场,对于整个大局而言,算是开了个好头,很可能会对之后的局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那么现在要做的事情绝对不是去试探唐军有多虚弱,而是趁势过河,在河南站稳脚跟,彻底将李建成所部拖在潼关一线。

    当然,犒赏有功将士是当务之急……

    李破立即命人传来张伦,令他率军连夜渡河,要是明日唐军全军出关来报仇的话……

    好吧,李破和张伦商议了一下,都觉着不太可能,两万人就这么被击破在旷野之中,任谁都得缓一缓,尤其是李建成,几乎没有不管不顾,再来一战的可能性。

    如果唐军从其他地方调兵,也需要一段时间,换句话说,形势一片大好,过后潼关的兵力越多,对于李破而言,形势也便越是有利。

    以少兵拖住唐军重兵,那么他就可以去琢磨一下西岸的冯翊,韩城等处了。

    这一夜,黄河两岸灯火通明,晋地大军连夜过河,再没有受到任何的骚扰和威胁,天色昏黑之时,探报再次传到李破手上。

    吕成大的五千骑兵被召回了潼关,桑显和部损失近半,和五千接应的唐军一道,退回了潼关之内。

    可以说,这一仗打的唐军痛入骨髓,刚刚伸展出来的触角就都又缩了回去。

    最终清点出来的战果,是杀伤敌军五千六百余人,俘获一千余众,阵斩东宫左卫将军任璨,获桑显和,任璨将旗,缴获铠甲兵刃……好吧,这个真心不多。

    看上去只是小胜一场罢了……
………………………………

第663章战后

    实际上,这一场“小胜”在此时激起的涟漪正在迅速扩散之中。

    最直接的后果便是,李建成大惊之下,立即收缩兵力,再次扮起了乌龟。

    这一次就无法责怪其人用兵保守了,和王世充一战,伤亡万余,桑显和部又丢了近万人在风陵渡口。

    在短短半月之间,潼关守军十成中去了三成左右,军心士气受到重创是一定的了,而如此惨重的伤亡,也渐渐逼近了唐军的极限。

    战争从来不是什么数字游戏,一支军旅所能承受的挫折也与很多因素相关,毫无疑问,少经惨烈厮杀,没怎么见过遍野萧条,骸骨累累,人烟具无的景象,更不曾尝试过饿着肚皮跟人拼死相搏的滋味的潼关守军,所能承受的失败也就是这个程度了。

    他们在韧性上甚至不如当年的一些义军,可能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他们的军事体系还算完备吧……

    换句话说,凶悍的晋地军旅适时的在正准备高歌猛进的唐军的肋部来了一下,瞬间便让唐军痛的缩成了一团,连报复的力气都欠奉,只想躲开之后好像即将来临的狂风暴雨般的打击。

    东宫近人们在李建成耳边吵成了一团,治罪于桑显和,从李神符处调兵来潼关,速速奏报于皇帝,隐瞒消息,给朝中来个报喜不报忧,等等等等的建议接踵而至。

    相比于这些传入李建成耳朵的喧嚣声音,潼关之中则是一片死寂。

    潼关高大的关墙既将敌人挡在了外面,好像也将守军围在了其中,望着外面的山川旷野,恐惧好像古道上的野草般,迅速滋生,再也难以拔除。

    桑显和败回潼关后,各种流言瘟疫一样在私下里悄悄流传,对于一支大军来说,这样的事情简直太糟糕了。

    唐军的军心士气在此战过后可谓一落千丈。

    可以说,李建成面对的局面非常严峻,战败的消息无法掩盖,军心渐渐动摇不说,河南降人们该怎么处置也成为了一个难题。

    召集众人商议了多次,再次出关夺回风陵渡口的提议被李建成严厉的压了下来,虽说这是挽回军心士气的最好办法,可两万精锐出关一战,被人面对面的杀的大败而回,那么得需要用多少兵力,才能夺回风陵渡口?潼关还要不要了?

    接下来就是该怎么向朝中奏报此事,过后又该怎么和李定安相持的问题了。

    李定安这个名字在唐军将领中早已渐渐妖魔化,之前很多潼关守军将领提起晋地李定安来,都会轻蔑的说上几句其人的缺点,以显示自身的强大。

    可如果这个妖魔挥舞着利剑,带着满身的火焰,真的活生生出现在面前,而且显得过于可怕的时候,这个名字所代表的一切,也就逐渐在人们心中清晰了起来。

    好在,他们不用跟李定安野战,潼关高大而又坚固,黄河西岸还有李神符驻守,一旦李定安来攻潼关,李神符尽可袭其侧后,让其首尾不能兼顾。

    这样的战略一旦被提出来,众人也就觉得心安了许多,于是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想法再次占据了上风。

    而这一次和面对王世充的河南大军时又不一样,面对王世充时,还可以说选择颇多,大家都有着战胜王世充的信心的话,那么这一次的选择便充满了尴尬的无奈。

    整个潼关一战此时对于唐军来说,充满了悲催的色彩,过程也太过戏剧化了些,起伏跌宕,十分考验唐军上下的精神承受能力。

    王世充的二十余万大军在潼关下灰飞烟灭,中间出现了很多出人意料的地方,可最终还是胜了,但结局却是一场两三万人的交战毁了一切。

    这种对比和反差让人如陷梦中,甚至于一些都在想,事情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啊,怎么就成了这样呢?

    在军事上,李建成被搞的焦头烂额,转过头来,向长安奏报的时候,却立马变得驾轻就熟了起来。

    先是使人奏于长安朝中,潼关大捷,败王世充近三十万中,斩获无数,降人众多,在末尾处才委婉的提了提,潼关兵少,以致不能靖于全功,让王世充得以脱逃而走。

    捷报前脚送出去,接着李建成便又写了一封亲笔书信,让心腹带着直奔长安而去,这是他写给父皇的私信。

    将此战的前前后后描述了一番,在书信之上,他可没有半点欺瞒,详述战事前后,并表明自己领兵不利,以致错失良机,怕是不能在之后进兵河南了。

    一明一暗两封奏报送出去,李建成立即命人整军以待来敌。

    这会儿有人提议,想将黑锅都扣到桑显和以及战死的任璨身上,以减轻东宫罪责。

    提议的人遭到了桑显和严厉的斥责,并温言抚慰桑显和,韦挺等人,效果着实不错,人心一下便安稳了许多。

    这样的手段,李建成不缺,他担心的是随后的战事以及朝中秦王府党羽兴风作浪,但他还是按捺住了给朝中亲近传书,让他们在朝中缓颊的念头。

    因为在他看来,这一战功过都有的撕扯,他不在京中坐镇,说的越多,越容易被人找到攻讦的把柄,不如静待父皇裁决。

    他也相信,消息瞒不了多少时候,就会传回长安,到了那时,看的其实还是父皇的心意,这些年下来,他对此已经深有感触。

    实际上,此时的李建成和当年在晋王位置上的杨广在某些方面已经越来越像了,领兵于军前,战略战术上的素养惨不忍睹,政治智商却又分明在线的样子,于是他们领军时发生的战争,也就变得有些奇特了起来。

    他们都非无能之人,可战争局势却在他们手中急转直下……

    李建成已经是绞尽脑汁的在善后,还没忘派了老臣李纲去安抚河南降人,可话说回来了,这些河南降军的将领们不管是在李密麾下,还是在王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