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孤竹君-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即便是到了文明后期,畜力耕种取缔了早期的人力耕种,底层民众依旧感觉养一头牛的费用太高了,还不如多生几个孩子养活,至于马,那更是贵人们才能养得起的东西。

    这种价值观,直到东汉,随着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大融合后才渐渐融合。

    但是在没有大融合之前,游牧民族对于中原的騒扰一直持续了几千年之久,所以积累下来的无用垃圾就堆满了仓库。

    林胡部一个不算最庞大的游牧部落,密室中堆积成山的青铜器,刀币还有不知名的矿石,破碎陶器都足有十几吨重!

    这些不知道囤放了多久的‘垃圾’,让整个密室弥漫着一股重金属中毒的味道。

    王诩当即就下令让人凿穿了密室的墙壁透风,否则在这里呆一会儿他真的很怕折寿。

    这时王诩对于在这里躲了一天一夜的仇禾等人感到了佩服。

    竟然没被熏死。

    透了半个时辰的气之后,密室中的味道淡了很多,屠檀带人进去点燃火把后,王诩终于能够看到这个密室的全貌了。

    整个密室面积足有一千多平方米,高达六米,由几棵石柱支撑,是完全掏空山体构建而成,可以想象,没有高硬度工具辅助,这个密室建造是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

    感觉站在的每一寸土地,都透着渗人的血腥味。

    “密室耗时十三年建造而成,是用仇氏秘术构建而成。大帝请看,这里有一处引水渠,如果粮食充足可以固守多日。”仇禾满脸骄傲的在给王诩介绍着。

    王诩用毛巾捂着鼻子,打量着堆满了密室四分之一的垃圾堆,原本应该散发着黄金颜色的青铜,因为不知道囤房多久,受潮长毛变成了绿油油的颜色,如果不细看的话,还以为是一座长草的小土堆“这些东西堆在这里多久了?”

    “额,我接手密室以来就有了。”仇禾回答道。

    “所以这座密室是你祖辈给林胡王建造的?”王诩微微挑眉。

    “大帝明鉴。”仇禾恭声说道。

    “仇氏的建造之术是传自殷商吧。”屠檀捡起一个破损的工具残骸问道。

    “这个是自然。”仇禾立马变了个语气“仇氏一族所有传承都是继承殷商,只不过略有所进,不敢忘本。”

    “相传九侯仇氏一脉擅长开山破石,尤其善用石料建筑,帝辛的酒池就是你们修筑的,今日一看,确有其事啊。”屠檀轻笑着问道“不知道你继承几何?”

    “祖传之术,莫不敢忘。”仇禾恭声笑道。

    “那回去可以跟涂山娘子交流交流,看看能不能把城市构建的更合理一些。”王诩又观察了一下密室内的流水,竟然已经有了排水系统的雏形。

    “这些东西都是林胡部这些年收集的?”王诩用棍子戳了戳垃圾山。

    “林胡部早年未来扩张人口,多次西进骚扰燕国,这些都是那些年带回来的战利品,不过蛮夷之徒不知器物之贵,只能放在这里蒙尘。”仇禾满脸的痛心疾首。

    “你们仇氏就没试着教教林胡王?”屠檀眯着眼问道。

    “蛮夷不配。”仇禾突然傲气道。

    王诩轻笑着摇摇头“冲洗一遍,拉回朝歌全部回炉重造,有特殊的礼器留砂模。”

    说完便对那一堆东西失去了兴趣,如果是过去发现这么大规模的‘文物’,王诩觉得自己一定能高兴疯了。

    但是现在已经对同时期的文物失去了兴趣,他真正关心的就只有粮食。

    林胡王将密室中所有的粮食都搬走了,只留下几百人半月的存粮,从这个举动看来,林胡王是带着破釜沉舟的心态去的燕地,所以短时间内应该不会回来。

    虽然没有粮食,但是能够确定林胡王归来的时间,也算是一种收获了。

    虽然王诩更希望林胡王全部折损在大秦铁骑当中。

    不过以王诩的推测,王贲是绝对不会将东胡赶尽杀绝的,反而会让战局焦灼僵和,而且拖得越久越好。

    这样也好,能够给王诩拿下纍城提供足够的时间。

    “传令下去,王室军跟随仇禾学习林胡部习俗,沚戛军开始学习炼体之术,羊圈中的三千只畜牧,半个月内吃光。”王诩走出甬道之后,对着墨狼和屠檀吩咐道。

    两人领命离去。

    一身血腥气的王离从山门中走进来,随手将头盔扔给身后的侍从“山里的猛兽都被逃窜的畜牧引来了,晦气,一路上遇见了三只熊罴。”

    “三只都被你斩于剑下了?”王诩看着他拿着水壶顫抖的手笑道。

    “耶耶是去探路的,又不是去狩猎的,弓箭没带怎么猎杀三只。”王离翻了个大白眼“不过还是随手斩杀了一只。”

    “将军威武。”仇禾谄媚的恭维道。

    “你给我滚!”王离瞬间暴怒,将手上的铁皮水壶砸了过来。

    仇禾抱头逃窜,满脸委屈。

    王诩伸手拦接过水壶,轻笑着“这边的野兽先别动,以后留着给沚戛军练兵。”

    王离轻哼一声,向着热池石室走去。

    王诩无奈的摇摇头,看着躲在石柱后面胆战心惊的仇禾“你以后尽量躲着他点走。”

    。。。。。。。。。。。。。。

    “将军威武!”

    李信长枪刺穿最后一个东胡骑兵的胸腔之后,低喝一声将东胡骑兵的尸体挑飞,换来了身后大秦骑兵们的欢呼声。

    浑身铁甲像是被血水泼过一样,顺着铠甲的暗纹低落在地上,李信狠狠的将长枪刺入地下,回头看着身后的战士。

    还能够在马上的已经不足千人了。

    而他们马蹄下东胡骑兵的尸体更是铺满了山道,血水将黄土染成了赤红色。

    士兵们的称赞声没有激起李信的荡气回肠,反而让他明亮的双眸染上了一层愤怒的赤红“李倓,求援的斥候还没有回来吗?”

    被两个士兵从死尸堆中搀起来的李倓更像是一个血人,连脸都看不清了,声音虚弱无比“回禀将军,还没有回来。”

    “到底是没回来,还是被大将军扣下了?”李信恨声说道。

    “将军慎言。”李信旁边的副将警惕的提醒道“不过将军,咱们确实该退了。”

    “往哪儿退?!”李信转过头,目光像是狼一般凶狠,看着飘满山道下的东胡人的旗帜。

    他们接到命令戍守平刚道已经半个多月了,刚开始还能够依据平刚道上的夯土长城,击退一波波试探进攻的东胡人。

    但是随着城下尸体越堆越多,不足三米高的尸体,很快就堆积成了一条楼梯,当第一匹骑着马冲上城墙的东胡骑兵冲破圆阵之后,李信就有一种不太好的预感。

    东胡的骑兵,比他想象中更加彪悍。

    这些只穿着兽皮,背后背着长弓腰间别着箭壶,手中的长矛还是木杆青铜头的,跟全身覆甲,配备精铁武器的大秦骑兵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

    但是这些东胡骑兵在马上却像是泥鳅一样难缠,兽皮甲和轻装让他们的身形更加灵活,在加上精湛的马术,让秦军不小心吃了大亏。

    于是李信果断的放弃了夯土城墙,带着三千骑兵退到山道制高点,凭借下坡优势,以及装备优势,一波冲锋就能彻底碾压那些东胡铁骑。

    在留下五千多具东胡骑兵的尸体之后,东胡人进攻的速度慢了下来。

    但是李信也付出了轻伤六百,重伤两百,战死一百的惨痛代价。

    而山道下面的东胡旗帜,却越飘越多,而且每一次来骚扰的东胡骑兵也不像是一个部落的。

    李信深知在此消彼长的消耗战中,平刚道肯定是守不住的,于是早早就派出斥候回去请大将军加派援军。

    接连派遣三次,全部的了无音讯。

    即便燕地蛮荒,野兽横行,但是三名斥候都被老虎叼走了这种事情,李信是不会相信的。

    所以剩下的就只有一个值得他愤怒的原因了。

    大将军不愿意派兵!

    难道大将军真的以为靠着自己三千铁骑,能够拦得住东胡近三十万骑兵?

    看了看手下人马全部身心俱疲的样子,李信眸子里闪过一丝戾色,将长枪从地上拔出来“收整一下,看看有没有还活着的袍泽,咱们往南走。”

    “将军要放弃平刚道?这可是失责重罪!”副将惊恐道。

    “我这叫诱敌深入,我们人少迟早会被他们耗死,不如南下绕到山林之中伺机而动,将他们粮草截断,到时候三十万大军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放弃进攻退回去,要么孤注一掷杀进去。”李信嘴角带着一抹疯狂的笑意。

    “万一。。。。”副将有些踌躇道。

    “万一真的三十万大军孤注一掷,就算是告到咸阳大殿之上,王上也只会夸我们一句勇武!”李信冷笑一声。
………………………………

第八十六章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第八十六章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李姓家族,是华夏一个最为显赫的世家之一。

    在世家大族形成后最昌盛的隋唐时期,有五姓七望之说,李,崔,卢,郑,王五氏。

    其中李姓就占了两望,一是陇西李氏,二是赵郡李氏。

    而这两大李氏望族则都出上古四圣之一的皋陶后裔。

    皋陶是与尧、舜、大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为夏朝时掌管理法的理官,为夏朝立了《五刑》用独角兽獬豸作为治狱和法律的象征。

    理与李古字相通,后来皋陶的后人就用官名为姓氏,先为理,,一直到商朝帝辛时期,还是理姓氏后人一直担任理官。

    帝辛时期的理官理徵因为帝辛变法产生了冲突,被帝辛逐出朝歌逃亡,在逃亡途中摘得李子充饥,后来为了避难,改姓为李,定居陇西,并以李子树当成姓氏图腾,子嗣家宅必栽李子树。

    后来李氏一脉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道祖李耳。

    李耳的儿子李宗担任魏国大夫,孙子李同担任赵国大将军,重孙子李兑又是赵国相国,与苏秦一起完成合纵攻秦大计。

    后来因赵王忌惮李兑,罢免了他的相国之位,李兑的曾孙子李洪后来又称为了秦国的太傅,从此以后李家就在秦国扎了根,在秦国属于顶尖勋贵级别,每一代都有封侯。

    李洪的曾孙子李昙生了四个儿子,崇(李崇)、辨、昭、玑(李玑)。崇为陇西房,玑为赵郡房。

    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李氏望族的祖先。

    这是一个从上古时期就开始累积起来的庞大家族。

    但是似乎有着盛极而衰的不可抗因素,这个庞大的家族从李信开始,运气似乎都不太好。

    出生在这样一个优秀的家族里,当代的家主压力一直都很大。

    李信的爷爷就是李崇,秦国陇西太守,封南郑公。

    父亲是李瑶,秦国南郡太守,封狄道侯。

    本来他在成年后,年纪到了应该也顺理成章的开始封侯,但是偏偏商鞅变法之后,让封侯成为勋贵们必须用军功才能实现的事情了,以前的父死子替的封君封侯制度,一下子消失了。

    尤其是在嬴政登基后,接连发生了多起封侯叛变的事情,让封侯更是成为了一个禁忌的话题。

    想要封侯,继续持续家族的荣耀,必须要拿出真本事了。

    李信是一个有真本事的人,不但天资聪颖,而且年少轻狂,在嬴政与王翦博弈之时,充当了一个最好的调和品,成为帝国最年轻的统帅将军,出征楚国。

    李信本以为是一次荣耀的继承,完全没有意识到厄运正在缠绕着他,在马上就要攻克项燕大军之时,昌平君叛变,临阵倒戈,让李信兵败如山倒,不但丧失了已经到手的封侯之功,更是在嬴政面前的形象大打折扣。

    随后多年,李信一直没有得到重用,这次跟随王贲出征燕国,也只是担任一个先锋官,想要挽回一些颜面。

    但是偏偏命运跟他开了个玩笑,他再次成为了秦王与王家博弈的一个棋子。

    只不过李信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只是单纯的认为,王贲是忌惮他的才华,怕他一战翻身之后,顶替了他的将军之位。

    所以李信宁可冒着违抗军令的风险,也要保存实力,伺机而动。

    他对于自己的军事才能一向很自负,曾经妄言武安君死后,这六国将才之中,唯有蒙恬可与他一战,至于王贲,他根本就没有放在眼里。

    所以在王贲提出让他带三千骑兵阻拦东胡入平刚道的时候,才会毫不犹豫的就接下来这个任务。

    如果他知道东胡来势汹汹,并且在战力上不弱秦军的话,说什么也不会这么莽撞的。

    但是现在后悔已经晚了,他只能期待着东胡人脑子不太好用,能够让他的绝粮之策顺利进行。

    带着收拢伤兵后藏匿进树林之中,李信像是一只毒蛇一样潜伏着,伺机而动。

    东胡人的行动很慢,三天后才跨过平刚道,但是也没有选择继续向前,而是继续安营扎寨,似乎在等待着什么东西。

    眼见着伤兵们一个个因为得不到救助,和充足的食物供给,而渐渐虚弱,李信知道,自己的计谋已经失败了,但是他不甘心。

    于是他兵分两路,选出一千精骑最后一搏,剩下的往南退去,如果他失败了回不来了,这些人就自谋出路吧,只要不回秦国,活下去应该不成问题。

    李信除了个人有些自负之外,对待手底下的兵将还是十分用心的,这可能是李家人的传统,后世子嗣,不管是李广,李敢,李陵,甚至是追认他为先祖的西凉武昭王李暠,太宗李世民等,都是以爱兵如子著称的。

    见着那一千多伤兵的背影沿着这条不知名的河道南下,李信的目光中充斥着悲悯,握紧了手中的长枪悲声道“难道真的要天亡我李信吗!”

    “将军还记得,卢生高誓临行前给你的锦囊嘛?”面色惨白的李倓忽然想起什么,焦声问道。

    满脸悲伤的李信一怔,黯淡下来的眸子里闪过一丝异色,在已经凝血漆的铠甲中摸索了一番后,最终从护心镜找到了一个‘锦囊’。

    这个锦囊,触感极佳,而且是完全透明的,一看就不似凡间之物,当时得到它以后,让李信对于卢生羡门高誓的身份,深信不疑。

    此时这个锦囊将成为他最后的救命稻草。

    动作虔诚又轻柔的打开那个锦囊,透明锦囊发出‘沙沙’的声音宛如仙乐。

    小心翼翼的取出里面巴掌大小,触感异常的绢不,李信看到上面的字后,瞬间瞳孔猛缩,脸上也露出了癫狂的笑容。

    看着将军发出如此开怀的笑声,原本已经抱着必死决心的士兵们也都莫名的燃起了一丝希望。

    “兄弟们,等到子时咱们就夜袭东胡营地,不为杀敌,只为放火!每人配三支火箭,三轮齐射之后,向南奔走,与贺宽他们汇合。”李信对着士兵们大笑道。

    “将军,如此万一传出去,吾等名声尽毁。”一名副将脸色有些怪异的说道。

    “本将手中有天书预言,山人自有妙计!”李信冷哼一声,将那枚别致的锦囊细心收好,放回护心镜中,脸色带着释怀的笑容。

    ‘事若不成,远遁千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十六个字在他脑海中盘旋,他认为这是老天爷通过卢生之手,对他这次出征的一个指示。

    丝毫不愿意承认自己,不愿意为国尽忠这件事情。

    如果王诩在这儿的话,一定能认出这个锦囊,就是当初临行前,他送给屠檀的,那个锦囊,就是一个塑料袋残角。

    没想到还被屠檀二次利用。

    或许冥冥之中,真的自有天意?

    。。。。。。。。。。。。。

    即便作为一个来自两千年以后,科技昌明世界的王诩,也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目前超自然的现象。

    科学家们把这些现象叫做,高等待破解课题。

    哲学家们则管这叫做‘道’。

    神学家们管这叫做‘神迹’。

    而王诩此时,就在做一个将这些东西都融入到一起的事情。

    《神典》。

    他一直在编写的过程中,利用笔记本中的资料,加上神话故事的结合,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制成美丽又简易的寓言故事。

    作为启蒙,和维持社会秩序,稳定三观的主要根基。

    虔诚,恐惧,和希望,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虔诚能够树立公信力。

    恐惧则能够树立威慑力。

    希望则能够满足人们的幻想,俗称,画饼。

    只有兼具这三种因素,这本书的作用才不会向任何一个奇怪的方向跑偏。

    为了给这些已经奴性深入骨髓的沚戛军好好的洗脑,王诩花了两天的时间将‘苦难是为了迎接美好的未来’这种心灵鸡汤灌输给了沚戛军。

    并且套入了伊尹的神话故事中。

    在伊尹的神话中,伊尹在做奴隶时吃得苦,都是他为了遇见商汤而积的福,将伊尹的形象比后来儒家美化后的,再美化一个高度,成为一个知恩图报,奋发向上,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完美圣人形象。

    于是毫无疑问,伊尹成为了沚戛军们的信仰。

    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虔诚的背诵一边伊尹的故事,然后再给大帝祈祷一下,活力满满的参与训练和工作。

    不得不说,在短短的几天内,原本死气沉沉的沚戛军的状态,是肉眼可见的变化,在变化。

    虽然他们以及孱弱,坐二十个仰卧起坐就已经脸色苍白,但是他们的精神始终处于饱満的状态。

    对于这种变化,王诩很满意。

    他不奢求这些沚戛军们能够变成正常人,但是至少要变得有感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听着广场上沚戛军们此起彼伏的训练口号,王诩觉得自己绞尽脑汁编故事是值得的。
………………………………

第八十七章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第八十七章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仇禾已经彻底的融入到沚戛军当中了,可能是以前仇禾很少与这些奴隶接触,也没做过什么让奴隶们记恨的事情,就连不苟言笑的翟仇,有时候在跟仇禾聊天的时候,都能够露出一个僵硬难堪的笑容。

    这只小狐狸,天生就是一个合格的纵横家。

    王诩不禁感叹道。

    但是他不准备让仇禾过多的与沚戛军接触,因为两者其实并不能相容,沚戛军注定是要走一条极端的道路,而仇禾则是背道而驰的另外一条道路。

    他现在只等着墨狼的王室军,彻底成为一个‘林胡人’,好让他跟着仇禾去了解一下纍城白狄部的情况。

    气温已经越来越冷了,现在早上起来,直接用河水洗脸都觉得刺痛了。

    估计再过一个月,整片山林就会失去现在这种葱郁之色,变成死气沉沉的灰秃色。

    现在野草都已经枯黄过半了,树上都开始有落叶了。

    但是过冬的粮食,还没有完全准备充足,这让王诩很焦心,听说朝歌和毫都的大食堂,已经开始饭菜减量了。

    这几天都在编《神典》,然后给沚戛军上课,今天是王诩第一天清闲下来,想要回毫都看一下。

    石河河道这些天已经越来越通畅了,不但清理的河中砂石,还将河中的大量的鱼虾都打捞了上来,听说哑儿在毫都的未名湖受到了启发,准备在朝歌也弄一个池塘,专门养鱼。

    养殖塘这种模式能够被哑儿想到,也是王诩意料之外的,不过他并不看好这个项目,因为朝歌旁边的水源流量并不大,就算造了方塘,也养不了多少鱼,还有可能造成鱼吃鱼吃死的惨况,形不成完整的生态链,但是倒是提醒了王诩。

    等到明年,可以养青蛙,现在最不缺少的就是蚊虫了,而且没有完整循环水系统的养殖塘本身就容易变成臭水沟,最适合蚊虫滋生。

    如果养蛙类的话,倒是能够提供大量肉食,而且还不用投入太多的精力毕竟那东西繁殖能力强的可怕,在加上附近没有天敌的话,细思极恐。

    自从驼鹿和羚牛变成重要的坐骑战略物资之后,孤竹国就禁止随意宰杀了,为了能够提供足够的肉食,王诩让墨壬开始饲养兔子。

    千万不要被兔子纯良无害的外表给欺骗了,这种动物被称为行走的生殖机器,四个月就性成熟,胚胎形成到成熟只需要一到两个月,一年最多可以生六次,而且一窝至少五个以上。

    而且不知道为什么辽东地区山林中的野兔,出肉率特别高,墨壬他们抓到的种子兔,最大的都快有小羊羔那么大了,简直是巨型兔子。

    继森林大捕猎之后,孤竹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地底大扫荡,狡兔三窟在工兵铲下无所遁形,而且还意外的挖到了很多野人参。

    刚开始挖到人参的时候没人注意,当成了某种野菜,结果一顿饭的工夫,大半族人都开始流鼻血,吓得坐镇毫都的墨奎以为得了疫病,要不是王诩及时赶回去,很可能以墨奎的手段,将整座城的人都拉出去烧了也不一定。

    人参这种滋补神器虽然在4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参这个字在甲骨文中更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