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振兴攻略-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就是让周三畏极为头疼的案子,非常的清楚和简单,按照惯例,在大宋,为父母报仇乃是天经地义之事。

    这种事虽然在《宋刑统》中,杀人偿命是必然,但具体司法操作层面,往往又对血亲复仇者从轻发落。

    李纲此时站了起来说道:“官家,董承本来此事可分成两部分看,第一部分就是秦伍有杀董承之母的实质,第二部分,也是董承为了响应商税改制,才与秦伍有了新的冲突。”

    “襄王曾言,君臣皆狱,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事亲有隐无犯也。”

    “所以恳请官家,下旨特赦董承的罪名。”

    “臣等附议。”诸位大臣们也是同时说道。

    整个朝堂除了在废康王之事外,又在董承报仇之事上,出奇的达成了一致。

    而这个时候,端坐在龙椅上的赵桓却默不作声的看着朝中大臣,一言不发。

    周三畏叹气,这事难就难在这里。

    按照宋律,杀人者偿命,董承必须被判处死刑。

    而且董承,还是为了商税改制犯得事,还是占了为父母报仇的大义之名,怎么看,其罪孽都是可以被饶恕的。

    只要赵桓下一道谕旨就可以赦免其罪过,但是这道谕旨,迟迟请不下来。

    “董承自己怎么说?”赵桓没有正面回到李纲的问题,而是问到了别处。

    周三畏想了想说道:“怨塞身死,民之明分,结罪理狱,君之常理,何敢偷生以枉公法?”

    【历史翻译机:母亲含冤而死,草民知之甚详,但是犯了罪,就该秉公处理,这事天下的最大的道理,哪里敢偷生以致使国法沦丧?】

    赵桓端坐在龙椅上,看着朝臣,这就是大宋啊。他总觉得大宋在国法一途上,在开历史倒车。

    “周少卿以为应当如何判决?”赵桓问道。

    本来邢狱就是大理寺负责审理,提刑司负责侦查,现在这个判决应该是周三畏做主才对。

    “按制度应当是董承死罪,罪不可恕。”周三畏说道,不过他紧接着说道:“但是臣以为其罪可恕!有大义之名。”

    赵桓问道:“说说饶恕他的理由。”

    “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

    “若董承之母,不陷于公罪,秦伍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

    “而董承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

    “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注1】

    赵桓摇头,这个周三畏和李纲一样,认为董承无罪,别说董承有罪了,还要大宋感谢他。

    赵桓忽然想到了一句话,儒以礼乱法,侠以武犯禁。


………………………………

第二百八十八章 得一妙字

    赵桓看着朝中的大臣,叹了一口气,说道:“朕还是决议杀董承以正国法。”

    “法如果不能孚人,人必不愿伏法。”

    “李太宰,周寺卿,宗少卿,国有国法,若是事事以舆情、礼法来约束,那要法律做什么?大家一人一票,票决吧。”

    赵桓不得不叹气,他之前曾经跟李纲说过,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而李纲当时只是说他引经据典错误,没有品出他的话里,其实更多的是在渗透着依法治国的想法。

    “官家,董承不能杀。”李纲再次俯首。

    这一次李纲的声音同样坚决无比,这涉及到了他第一次执政的政策,那就是商税改制的进行。

    如果杀了董承,那他还怎么推行商税改制?

    李纲已经明白了官家的想法,那就是用法律去约束所有人。

    不仅仅是天下百姓,士人乡绅,甚至他官家,都想把自己约束在框架之下。

    可是李纲还是坚持,官家是大宋自太祖皇帝以来,唯一英明决绝的皇帝,如果不加强皇权,他的相权由何而来?

    “退朝!”赵桓站起身来,他决心依法治国,而且看李纲的样子,似乎也明白了自己的意思。

    可是为什么要反对!

    这可是一等一的大好事!

    为什么李纲要拦着自己呢?赵桓有些想不明白。

    李纲这个太宰做的很有水平,只要是小事,就算是赵桓昏聩些,他李纲都当做视而不见。

    比如那个一直没有名分的李清照和朱凤英,李纲连提都不提。

    赵桓想了想,李纲真正拦着自己,不让自己干的,似乎只有自己决心杀赵佶的那一次。

    而事后,赵桓也真的觉得,现在不是杀的时候,以后也没有杀的必要了。

    那就是个废物了,没有必要去理会。

    现在,自己依法治国的理念,甚至连自己都约束到了法律的框架之下,怎么看李纲的态度还是这么坚决呢?

    赵桓从大庆殿走到了文德殿,等着李纲、宗泽二人来到常朝殿。

    “官家,今日殿上臣莽撞的忤逆圣意。但是董承真的不能杀。”李纲还是把腰板挺直了。

    赵桓给自己立的人设是仁义,还有从谏如流,所以他倒是没有对李纲有太多的不满,皇帝也是个人,有时候也会想歪的。

    “说说理由。”

    “坊间传闻。这是臣第一个的想法,本来商税改制就涉及到了国朝根本,与均田之事,都是我大宋最急迫解决的问题,董承死,则商税改制半途而废的可能性很大。”李纲说道。

    赵桓想不明白,这和依法治国有什么关系?

    “李太宰,依法治国才能让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不分勋贵,不分老弱,全部一律平等……”

    赵桓说了个半截,自己就停下了。

    一碗水端在手里,端得平吗?

    所有人不分勋贵、不分老弱一律平等?天下就没这个道理。

    李纲知道表现自己作用的时候到了。

    他其实一直以为官家御驾亲征前后这段时间,官家表现的从谏如流,只是为了应对危局,才表现的那么仁义和宽恕。

    现在看官家的样子,似乎是真的本性如此。

    “依法治国的出发点,绝对是好的,臣也听懂了官家话里的意思,但是现在不是普及这个的时候。”

    “臣要说的其二,就是前些年党争弄的民不之法,法不束民,百姓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法,怎么去遵法?”

    “但是礼,却是根深蒂固,所以,现在的大宋朝,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不适合依法治国。”

    李纲客观的陈述了他为什么反对现在推行依法治国理念,他不是反对这个理念,而是反对这个时间节点。

    “官家,臣记得当时官家突然起了兴致,到了臣管的广备攻城作,问了臣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工匠们用雕版印书。”

    李纲这话一出口,赵桓有些懂了,为何李纲如此反对自己的依法治国。

    识字率。

    其实李纲之前说的那些他都懂,也曾经权衡利弊的考虑过,最终他还是决定不赐下赦免诏书。

    目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趁着这个案子,把这个理念普及下去。

    但是最后一个识字率上,赵桓是真的没想到,识字率是个老大难。

    不识字,则不可能知道法,而且也没有任何的普法教育和工作,不是专门司职的大理寺卿的大学士们,甚至都不知道法。

    知府、知州、知县事,也对此不甚了解,怎么依法治国。

    “李太宰所言,朕想一想。”赵桓说道,他要仔细思考一下。

    现在阶段,似乎真的不适合普及这个思想。

    不适合归不适合,但是放过这个大好机会,促进社会进步,改变大宋格局,实在是太过可惜了。

    “死罪不可饶。”赵桓最终决定,还是不准备放过董承。

    李纲俯首说道:“官家。现在的时机,真的不好!”

    “但是可以缓刑。”

    “如果在缓刑期间,表现良好,死刑可以饶恕。”赵桓说道。

    他忽然觉得缓刑这种东西,才是法学中最人道的发明。

    如果头顶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死不悔改,执意犯错,那还是物理消灭的好。

    “额……”李纲漏出了一副凝重的表情。

    官家挺会玩的。

    他依然保持俯首说道:“官家,叫来咱们大宋提刑司的司正和大理寺卿,一起商量下这个缓刑?臣觉得大有可为。”

    “如果臣理解没有出错的话,官家的缓刑是暂缓执行,看缓刑期间的表现如何?决定是否执行死刑,如果不执行死刑,就执行徒刑?”

    赵桓点头,对着赵英说道:“你这头昏眼花翻滚的晕病,倒是好得快,去跑个腿,把两位邢狱的重臣叫过来。”

    赵英一溜烟的跑出了文德殿,毕竟刚退朝,大理寺卿和提刑司的两位正官还走远。

    “官家这个法子妙。李太宰觉得呢?”宗泽非常满意。

    “妙。”李纲笑道,这个法子能不妙吗?

    现在朝臣和官家之间,其实比较僵硬。

    特别是因为董承案中,关于董承的判决,大宋的官员和官家的想法,出现了极大的分歧。

    但是这缓一字,不仅仅董承有了或者的机会,还大大的缓解了朝臣们和官家僵硬的关系。

    不仅如此,这缓刑,还表现出了官家的仁义和尊法的理念。

    还维护了国法朝纲,一举多得的缓一字,实际不可多得。

    李纲真的觉得自己小看了自己这位官家。

    一个字,解决了李纲都极为头疼的问题。

    但是李纲觉得这是最漂亮的地方,就是巩固了皇权。

    官家是英明的,只要官家依然如此,他就会一直不停的加强皇权。

    没有强权的皇帝,他想励精图治,变革大宋?那是痴人做梦。

    王文正相公那么厉害的角色,在神宗崩了之后,人亡政息。


………………………………

第二百八十九章 胡神医和赵神医的隔空对话

    “周寺卿,你负责将这缓刑的逐项事宜,编成札子,承到御前来。”

    赵桓看着周三畏说道。周三畏点头称是。

    赵英在赵桓的耳边轻轻说道:“官家,太上皇那里出事了。”

    赵桓脸色数变,他还指望这赵佶这个牌坊,把除了赵构剩下的皇子骗回京呢。

    这怎么出事了?

    一切都好好的,能出什么事!

    “好了,若是无事,暂且退下吧。”赵桓屏退了外臣,问道:“赵都知,出了什么事?”

    赵英叹气的说道:“刚才碰到了李师师姑娘在外面候着。说是求见官家。”

    “臣就问了问,结果是太上皇那,出了事。前两天太上皇一直说自己腰疼,四肢发冷,大夏天的裹着个被子,死活不出来。”

    “找个御医,让沈从陪着去看看。”赵桓挥了挥手,让赵英下去了。

    太上皇是因为朕没收了童贯留给他的钱财和铺面,他才如此模样吗?

    沈从和李师师配合当着赵佶的面,把童贯留下的钱给拿走了,赵佶当时蒙着眼,听到了动静,也没言语,继续玩闹。

    当时不说,现在这个时候了,闹什么?

    赵桓心思杂乱的看着札子,没过一会儿赵英就回来了。说道:“御医说,太上皇他腰膝酸软、两腿无力、心烦易怒、眩晕耳鸣、形体消瘦、失眠多梦、颧红潮热、盗汗、咽干、阳强不倒、而又亢进。”

    “他倒是挺易怒的,不过他什么毛病?说人话。”赵桓不耐烦的说道,他哪知道这是什么毛病。

    “房事过度,肾虚了。”赵英赶紧说道。

    “御医给太上皇开了两个方子,拿不准,就拿来给官家看看。”赵英掏出两张纸,给了赵桓。

    赵桓一愣,自己会什么医术?让自己看看?

    “开药方的是胡元吧。”赵桓问道,估计也就胡元把自己当成神医去看了。

    赵桓打开两个方子,看了两眼,就是冒着一头冷汗,这个胡元这两张方子,一张是大补之药。

    以野人参为主药的大补元气特效方,以人参、黄芪、红枣、当归、枸杞、冰糖等为成分。

    而赵桓在方子上居然看到了雷公藤和关木通。

    【历史翻译机:雷公藤是传统的中药材,性苦、寒,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通络、舒筋活血等功效,但是对肾脏的危害极大。关木通同理,短时间可以促进肾功能的各项功能,长期服用,容易导致肾功能衰竭。】

    历史翻译机,连名词都能翻译了?系统你升级了?

    【没有。】

    ……

    另一张方子名为四神丸,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

    胡元很贴心的多写了几个字,温肾暖脾,涩肠止泻,补下焦元阳,需禁房事三月。

    赵桓沉默了,现在决定权在他手里了,他可不是神医,但是也明白虚不受补的道理。

    “太上皇看过了没?”赵桓问道。

    赵英摇头说道:“胡御医刚写好就送过来了。”

    赵桓点头,说道:“那就让太上皇自己选吧。”

    赵桓其实很想选第一个方子,但是他不能选,也不是胡元故意挖坑,涉及到太上皇的事,都得问他这个官家,所有宫里人都懂这个规矩。

    赵英拿着两张方子跑回了艮岳宫,结果还没进宫,就碰到了李师师站在门口等着他。

    “赵都知。这急匆匆的,是官家选好了方子吗?”李师师媚笑着问道。

    赵英摇头,说道:“官家国事繁忙,说一切太上皇做主就是。方子也没看,就让咱家送过来了。”

    “师师姑娘一起进去吧。”

    赵英又不是不识字,也不是不知道规矩。

    这两张方子,官家是不能选的,甚至对外来说,官家连看都没看,才是正确的选择。

    将来太上皇要是出了什么事,那跟官家就没有任何关系了。

    “太上皇,官家命臣送来了方子,官家国事繁忙,也没看,就让送回来了。”赵英笑着把两张方子递了上去。

    赵佶满不在乎的坐在床边,说道:“你看看,寡人就知道,寡人回宫以后,你们肯定事事都要问皇帝。”

    “可是这皇帝哪有那么好当的?你看这亶儿,天天忙得昏头转向,现在知道了吧。寡人当着二十六年的皇帝,是真的当烦了,一天到晚的忙。”

    赵英眼底露出了嘲讽,但是脸上却带着笑容说道:“那是,官家能不知道太上皇的辛苦?”

    “太上皇,你看这方子,怎么选?一个好得快些,一个好的慢些。但这好得快的治标不治本,太上皇,这怎么选?”

    赵佶拿起来两张方子看了看,笑着说道:“就这个吧,第二张。寡人还想活的久一点呢。”

    “那臣这就下去让御医院给太上皇熬上药。”赵英点头,这个赵佶倒是挺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还挺惜命。

    李师师的脸上却满是讥讽,只不过她背对着众人,没人看到她的表情。

    那方子上的内容,她是看着写的,自然知道要求,治疗这肾虚,需要禁房事三个月,这太上皇能忍得住?

    忍得住也不能让他忍啊!

    李师师已经想到了好几种樊楼里的节目,不过这些节目都是些不上台面的东西,赵佶之前从没见过。

    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往往都有着奇特的魅力。

    只要使用得当,这赵佶还是得用回第一个方子。

    李师师早就想明白了,李太宰是现在官家最忠诚的犬牙,而现在的官家对赵佶恨之入骨也不为过。

    要不能有弑父的想法?

    李师师觉得不过分,这俩皇帝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最关键的事,当今天子在做太子的时候,日子可是非常的不好过。

    前有狼后有虎,脑袋上还顶着赵佶的狼牙棒,随时都有性命之虑,没有这种想法,才奇怪。

    李师师自然帮官家完成这个夙愿,帮官家就是帮李太宰。

    赵英拿着方子到了御医院,胡元一脸茫然的看到第二张方子,他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是第二张方子。

    赵英说道:“胡神医不必猜测,照做就是,这都是官家的旨意。”


………………………………

第二百九十章 史上第一奸臣上线

    “沈从,安排下,朕要去邢狱,顺便见一下董承。”赵桓对着沈从说道。

    李纲、宗泽等人最想不通的地方的地方,就是赵桓为何执意要杀董承。

    即使官家意识到了自己的执政理念,可能出现了些许的认知偏差,但是他依旧执意的判处了董承死刑。

    而选择了缓刑来解决这个问题。

    直接下旨特赦就是。为何赵桓执意如此?

    赵桓最大的目的就是打破祖宗之法。

    当然这个祖宗之法,自然是驴车皇帝重文轻武的祖宗之法。

    熙宁四年,宋神宗召开御前会议,两府宰执商讨推广交子、保甲法等新法事宜,最后演变成了宋神宗与保守派的代表文彦博的撕逼大案。

    文彦博为了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说:“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

    宋神宗反问道:“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

    其实神宗皇帝已经出离的愤怒了,如果换成坊间的话,神宗这句话就是:对变法反对声音最大的不是你们士大夫么?屁民们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

    文彦博直接了当的怼了宋神宗一句:“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把宋神宗怼的哑口无言。

    当然神宗受限于祖宗之法,没能把文彦博怎么样,文彦博甚至在神宗死后,当上了平章军国重事,和现在的李纲一样的位高权重,不可一世。最后以少保致仕。

    但是蔡京在文及甫一案,替神宗皇帝出了一口气,还把文彦博弄上了党人碑。

    文及甫是文彦博的儿子。

    然而为与士大夫治天下这句话的本身,代表了一种名为双轨政治的绥靖政策。

    在徐元庆案中,陈子昂力排众议将国法放在最高的位置,处死了徐元庆。

    但是事后,陈子昂也不得不向舆论妥协,将徐元庆厚葬,亲自写了墓志铭和一份荣表,传遍天下。

    来宣扬为父母报仇的正确性。

    赵桓要改变的正是这种双轨政治,一边是礼法,一边是国法。

    赵桓对董承的严加处置,其实也是一次争夺国权,树立国法的试探。

    朝臣们也正是意识到了官家这种做法,是在削弱他们的话语权。

    礼法是由谁解读?士大夫。

    国法是由谁制定,解读?国家。

    然而到最后,双方在缓刑一事上,都做出了让步,赵桓将缓刑的条例编纂交给了周三畏,其实将这个缓刑的标准,制定给了士大夫。

    这就是缓一字的奥义。

    赵桓之所以没有强行让朝臣们吃下董承必须死的结果,是考虑到了时代的局限性。

    但是相比较之前,国法的重要性在这个案件中,已经得到了确认,这就够了。

    饭,一口一口吃,路,一步一步走。

    “董承。”赵桓看着面前面黄肌瘦的董承叹气。

    “草民拜见官家。”董承跪坐着拜见皇帝,他很奇怪,为何官家想要见他。

    赵桓笑着和索道:“朕其实在这个案子发生之后,李若水,李府尹已经跟朕说过你的事。也是朕命李府尹重新调阅了卷宗,然后,借此处理掉了一批官吏,除掉了汴京城里最大的帮派,青龙帮。”

    “朕能够理解你的想法,但是朕不支持你的行为。”

    “为父母报仇,是理所应当、天经地义之事。但是你这个报仇的法子不对。万一你要没杀了秦伍,反而被秦伍杀了,你又当如何?”

    董承想了想说道:“草民当时一时冲动,也未曾想那么多。”

    “那你觉得这件事,怎么做才算是正确的做法?”赵桓问道。

    董承满头是汗的说道:“草民最开始的时候,想到的是报官,可是草民一想到母亲冤案,就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选择了私刑。”

    赵桓点头说道:“你知道燕瑛做开封府尹这几年,办了多少件像你母亲一样的那种案子吗?”

    “整整七十六起类似案件。所以,周三畏周少卿,说朝堂应该感谢你,如果不是你,朕也不知道有如此多的冤假错案发生。”

    “但是你应该试着报官,秦伍是青龙帮的一个头目,人多势众,如果不是刚好身边没人,你也无法得逞。”

    “百姓慑于青龙帮的名头,恐怕你的死,就成了无头冤案。你觉得这是你想要的结果吗?”

    “倘若你走遍了所有的正当途径,而没有任何的结果。那你选择了手刃杀母之贼。朕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特赦你的罪名。但是你没有啊。”

    “若天下百姓人人不信任官府,人人不信任朕这个皇帝,那这个世道就会变成阿鼻地狱。”

    赵桓端坐着看着董承,这个开封的爷们,做的事很爷们。

    但是其做法,直接走私仇,而没有选择任何正当的手段,去处理此事。

    这才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