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振兴攻略-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且范汝为用最快的速度,将赵构篡权之事,让更多的百姓知晓。
这让范汝为的队伍扩张的速度更快,战火已经不在建阳城的附近燃起,而是已经在整个福建路和广南东路燃起!
并且有愈演愈烈的情势。
这让范汝为心中对于起事的忐忑,变得越来越心安。毕竟这么多人响应,也应证了那赵构的篡权,就是违背天和之事!
而范汝为盯着建阳城下正在收割田间稻谷的百姓,愈加觉得自己行事是对的。
“侄子想什么呢?”范积中笑着拍了拍范汝为问道。
范汝为恭恭敬敬的说道:“叔父。”
范积中,就是当初组织私盐贩售之人,当初建阳范家都快活不下去了,自然要找一条生路出来。
但是起事时,推举的首领之人,本来是范积中,奈何范积中粗知书,觉得自己担不了大任。
所以起事之前,将这首领的头衔,给了范汝为。
而事实证明,范积中的想法是正确的,范汝为比他要强多了,现在建阳城百姓安居乐业,比过去的日子要好很多。
信息不对等,自古至今都存在,而赵构篡权建立吴国之事,百姓甚至都不知道此事。
建立吴国,篡权之事,止于员外和乡绅们,在员外乡绅的控制下,坊间的茶话、评书和艺人,哪里敢多造次?
乱嚼舌头根,会被拔掉舌头的!
但是随着范汝为打破了这一层的信息不对等的界限,直接把赵构篡权之事,暴露在了百姓之间。
这事就麻烦大了。
而范汝为执意要让此事宣扬的全天下都是,而没有遵循叔父的建议,将此事隐瞒下来,让范积中有些生气。
“叔父这是气消了?”
“侄儿也是寻思着,越多的人知道,就会越多的人响应。那均田之事,就会越多的人支持。到时候举义事之人就会越多,咱们也会越安全。”范汝为笑着说道。
因为他拒绝了叔父的建议,没有隐瞒赵构篡权之事,范积中很久都没理会他。
范积中左右看了看,建阳城头附近没人,小声的说道:“侄儿啊!你说是汴京近还是临安近!”
“那肯定是临安近。”范汝为皱着眉头回答着。
这么简单的问题,还需要如此谨慎?
“你响应汴京均田。汴京鞭长莫及,顾及不到你这边。临安大兵压境,如何是好?我让你压下赵构窜权的事,是为了你好啊!”范积中怅然的说道。
范积中恨铁不成钢的说道:“如果你压下了赵构篡权,那赵构还能招安你。到时候做个官,不必做个泥腿子在田里刨食强?”
“你这样,将所有的消息放出去,到时候大兵压境,叛乱被平,你这个罪魁祸首,赵构饶不了你了啊。”
“叔父,咱这是谋大事啊!均田,让百姓好好活下去啊!这怎么会失败呢?”范汝为有些不明白的说道。
范积中摇摇头说道:“这自古,又有几个造反能成的?到最后不都是败了吗?”
“你这样就和赵构势不两立了。到时候赵构想招安你都不行。”
范汝为想了想,好像真的如此。
陈胜吴广大丈夫,揭竿而起,到最后被章邯所镇压而失利。
新莽天凤年间的绿林起义,到最后不也是被刘秀所镇压?
赤眉、黄巾军、瓦岗寨、黄巢这些最后也是失败,惨淡收场,在大宋的王小波、李顺、梁山、方腊到最后的结果都是输的一败涂地。
百姓对朝廷有着先天的劣势,很容易被分化,也很容易失败。
范汝为似乎是想通了什么一样,脸上的忧虑也变得成了笑容,说道:“叔父也是不看好此次起事?”
“即使败了又能如何?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自然是要顶天立地。他赵构有违民心,即使是败了,赵构也得斟酌下,他那个不靠谱的新盐政吧。”
“这就够了。”
范汝为心满意足的说道:“叔父,真的够了。”
“那你也活不成了啊!”范积中满是担忧的说道。
而范汝为笑着说道:“他们读书人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我听评书的人说过一次。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说是横渠四句。”
“我一个泥腿子,地里刨食的憨憨,也算是实现了其中为生民立命,也不枉此生了,不是吗?”
“我范汝为也能称之为大丈夫了呀!”
范积中点了点范汝为的额头,恶狠狠的说道:“你呀你!那都是读书人说出来忽悠人的!你也信!”
范汝为摇头,读书人、士大夫、三公九卿都做不到的事,不正是说明了想做到这些事的困难吗?
他一个泥腿子能够做到!岂不是比那些三公九卿更厉害?
更重要的是,这事必须要人做啊!
要不然福建下四州的百姓何以为生?近百万生民无所依靠,岂不是更加可怜?
“叔父莫要担心,谁胜谁败,还不一定呢!”范汝为非常有信心的说道。
就最近和禁军交手的战况看,他赵构,并不能轻而易举的获胜!
他赵构有十万雄兵,但是他范汝为有上百万走投无路的百姓,一群乌合之众,不见得就能平定福建路之乱。
而且现在很麻烦的是,广南东路最近也是烽火连天。
他赵构真的稳赢吗?
“侄儿也向着汴京写了书信,借大义之名,行均田之实,训练新军以抵挡赵构的平叛军,而又请了官家从海路而来,驰援福建路。”
“不求官家派兵而来,只求官家能给某一道圣旨。待万事平定的时候,某自然引颈受戮,若果怕了,范某把范字倒过来写!”
范汝为继续宽慰着自己的叔父,同样也是坚定自己抵抗到底的决心。
而赵桓收到范汝为的信件的时候,知道自己又得花钱了。
你问赵桓愿意不愿意收纳福建这只起义的军队?
那自然是有多少来多少!
………………………………
第三百二十章 倭国的特使
赵桓决定支援福建路,而能走的海路,而赵桓手里的市舶司,只有密州市舶司。
密州市舶司成立于开宝十年,已经有超过一百多年,可惜在政和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在位的时候,几乎废止了。
所以,赵桓想要支援福建路,就必须重新建立密州的市舶司。
当然圣旨之事,非常简单。
赵桓立刻写了一张圣旨送到了福建路,特别提拔了范汝为为福建路的宣抚使。
专门负责福建路防务与治理之事,若是能够保证福建路不被赵构所统治,在万事皆定时,可以特赦起义军。
赵桓想了很久,对赵英问道:“那个倭国的什么鸟的特使,还在都城里吗?”
“还在,他还在等着面圣之后归国。他不是鸟羽王的特使,他是崇德王的特使。”赵英对官家笑着说道。
赵桓点头,说道:“那就让他过来一趟。”
赵英犹豫了一下说道:“倭国一舟泊于境内,一行凡三四十人,妇女系被发,遇中州人至,择端丽者以荐寝,名‘度种’。”
“度种?”赵桓一愣,这又是个什么情况?
【历史事件提醒:宋朝时候,倭国人常常派出船队,到大宋借种,目的是为了改良身高。但是其更多的目的是保持与中州,也就是中原王朝的通婚,以保证其本国的利益。所生孩子多数会回到倭岛,同样会被分给优秀的伴侣,以保证血脉的优势。】
【能够来到中州的女子,多数都是倭国的上层人士。】
赵英还在笑着说道:“此次来到大宋的一共正副两名特使,一人名为平清盛,此人在倭国人里,算是少有的器宇轩昂。而另一名女子,名为深田恭子,和平清盛有婚约在。”
“平清盛此次前来,带来了不少的女子度种,希望能够送到宫中两名倭国公主希望与官家通婚。臣预先看过了,端庄得体。官家你看?”
“不要。”赵桓异常坚定的说道。
开什么玩笑,自己放着大才女不闻不问,能看得上倭国人?
赵桓稍一沉思,上下打量了一番赵英说道:“你收了那什么鸟的特使多少钱?这么替他们说话?”
“臣收了一千两白银,不过都给了李太宰了。臣这就去宣他们觐见。”赵英一溜烟的跑了了,官家太聪明,自己还没个小动作,就被发现了。
赵桓对赵英收受贿赂的事,并不是很在意。因为赵英从来都是三七分账,三分自己拿着,七分归内帑。
这货真的要贪,自己内帑里上万万贯的铜钱,贪起来岂不是更方便?
他继续批阅着札子,总体来说,札子里的内容,除了要钱,还是要钱。
辛亏赵桓的内帑很富有,凡是要钱的札子,只要合理,多数都被赵桓准了。
但是现在大宋国内缺钱,倒是愈演愈烈了。各地要钱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倭国国主崇德王特使平清盛,叩见大宋天子。”平清盛站的老远,就恭恭敬敬的行了一个五体投地的大礼。
赵桓再次沉默……
自己当上皇帝之后,朝臣们除了第一次见面,还会喊个吾皇万岁什么的,之后大臣们别说跪了,能作个揖,都是给你皇帝的面子。
“大宋不兴跪礼,起身吧。”赵桓让平清盛平身。
他上次让李纲安排的腐化倭国贵族的各种安排,李纲已经做了。
“此次让你过来,大宋的宰相和你说过的,朕要你们倭国的白银,而给你们的都是些你们那稀缺的丝织品,瓷器,茶叶。不知道此事你们那个崇德王怎么说?”赵桓直接开门见山的说。
而平清盛笑着回应道:“臣的王上已经同意了天子的贸易请求,并且广开海岸,只是倭国船业不兴,需要大宋多多排大船才是。”
“倭国船小不抗风浪,在海上漂泊,三艘船里有一艘靠岸都是好的。”
三艘里靠岸一艘,感情这家伙来到大宋全看老天爷赏脸?
此前金兵南下,赵桓这个皇帝都差点被完颜宗望给端了,大宋的船久没到倭国,看来这个平清盛是乘着日本船只来的。
也算是不容易了。
“只是崇德王最希望的就是来自天子的册封。”平清盛再次俯首拜道。
现在白河天皇已经濒死,若是再没有来自大宋的天子册封的话,崇德天皇就要被他名义上的父亲,其实是兄弟的鸟羽天皇给废掉了。
“朕需要白银。”赵桓言简意赅,想要得到自己的册封,那可不是一笔小钱。
“一船白银约五千石。”平清盛知道大宋缺什么,他过来就是为了求赵桓给崇德天皇册封。
若是没有了大宋皇帝的册封,白河上皇一死,崇德就有马上被废弃的危险。
五千石?三百五十吨!宋朝一两约为42克,这五千石的白银,就是八百万两白银!四舍五入一个亿啊!
早说啊!早说早就给你册封了!还等什么?朕很缺钱的你晓得伐!
“成。赵都知,把圣旨给他吧。多给几份,省的他路上船沉了。记得在入档。”赵桓点头了。
赵桓顶不住啊!
如果有八百万两,赵桓就能打造银币,通行天下了!
“崇德王必不忘圣恩。年岁五十万两白银,以供天子驱使。万谢天子隆恩。”平清盛没想到如此简单,就得到了大宋天子的册封,哆哆嗦嗦的又跪下了。
而此时的深田恭子也是激动的手抖,将手中的书卷呈上,说道:“大宋天子,此乃倭国《源氏物语》,已被我译为汉文,敬请天子斧正。”
“好说好说。”赵桓再次点头。
一年五十万两白银啊!比之前一年的岁币还多,大宋朝年年岁赐,今年轮到倭国向大宋上供岁币了。
赵英将源氏物语放到了赵桓的案头,将圣旨递给了平清盛。
“臣还有一事相求。”平清盛见赵桓心情还算不错的赶紧说道。
赵桓一愣,果然是倭国人啊,得寸进尺是他们的本能啊!
赵桓脸上带着莫名的笑容说道:“说说看。”
平清盛犹豫的说道:“倭国一直仰慕大宋之盛,倭国也有券契所,请天子准许倭国与倭国共行货币,已勘定倭国之经融之乱。”
平清盛知道崇德天皇最缺的除了法统以外,还有鸟羽天皇掌控的券契所!
鸟羽天皇握着钱粮大权,让崇德天皇很是难受,如果可以得到与大宋共行货币,那鸟羽天皇手里的银钱就彻底失效了。
到时候,崇德天皇彻底可以坐稳皇位了。
“哦?”赵桓一愣,这个要求看起来并不过分啊!
“你先推到偏殿,朕与朝臣商议之后,再告诉你。”赵桓挥挥手让平清盛先行离开。
要与群臣商议一下此事,赵桓觉得万一一拍脑袋同意了,出了问题,岂不是连个背锅的人都没有?
………………………………
第三百二十一章 铸造银币
“李太宰啊,倭国的白银真的很多啊!”
“一船的白银,整整八百万两的白银,就为了买一道圣旨。朕把册封的圣旨卖给他了。”
赵桓先给李纲交了个底,册封都是是商量好的事。
但是这一船的白银,算是让赵桓始料未及。
李纲沉默,自己这边为了铜钱挠头的时候,自己官家这边写了道札子,直接搞八百两白银出来。
如果按照市价换算,十两白银就是十贯铜钱,一两白银约为一贯铜钱使用。
但是白银并不是货币啊!
事实上一两白银,通常能换两贯铜钱!
毕竟大宋的铜钱都是铁铜钱,而且还薄的很。
李纲沉默,赵桓最近手中的圣旨,先是送到了荆湖北路,荆湖北路杨幺攻破的州府直接归附了汴京。
连带着整个荆湖北路全部归附。
而第二道圣旨,直接送到了福建路和广南东路,这两路虽然不富,但是确实整个大宋社会的基础,产盐大路!
而第三道圣旨,卖了八百万两白银,不仅如此,每年还有五十万两白银入账的岁币人,让李纲怀疑人生。
“官家生财有道,臣远不能及。”李纲俯首拜道,反正官家有钱,大宋就有钱。
“此乃国事,这八百万两白银,归了国库吧。”赵桓决定把这笔钱进国库,李纲这个太宰当的不容易,省的他老惦记自己的内帑。
“这八百万两白银,全部按两打造成银饼,每一两的银饼折合一贯铜钱,不知李太宰以为如何?”赵桓问道。
这八百万两白银,能打造出一千万的银饼出来,就是一千万的贯啊!
事实上,锻造的时候,会掺杂一些锡来防腐,还有铁铜掺和起来。
“官家,民间银两交易都是通过秤,还要切割,着实不便,这也是白银迟迟无法在市场上流通的问题,实在是太难计数了。”
“而且白银成色不一,也造成了流通上的困难,官家,臣以为,可以由官府打造银钱以供天下百姓使用。”李纲想了想说道。
银饼交易实在是繁琐,而且因为各地成色不足,导致银两交易常常出现问题。
“关中军饷共计六万石米,四十万钱,其中四十万钱,以十万两银,五千两金折支。一两银折合一贯钱是可行的。”
“官家,若是能够打开航道,与倭国长期通商的话,每年能铸造一千万银钱,则可大大缓解大宋之缺钱的现状。”李纲还在劝谏。
赵桓想了想说道:“你的意思是,铸银币?”
大有可为啊!
只要有白银,统一有官府回收银两,锻造银币,则可以大大的缓解市场对银两交易的抵触!
而且有利于控制银根,通过银钱控制天下,李纲这个建议不错。
他在想要不要将自己的头像印在银币上?
技术是觉得能够达到,但是这事估计也就这么一想,中原王朝的价值体系里,钱的排序并不是很高,他这么做是在作践自己的身份。
只有欧罗巴的国家,才喜欢把头像印在银币上,供人使用。
但是赵桓可以印点别的东西上去,目的是为了防伪。
“可以印上大宋通宝,银七分,锡一分,铁铜一分,镀锡一分,就叫大宋银元吧。”赵桓决定锻钱,只不过锻造的是银元,来刺激经济,提高税赋。
镀锡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白银损耗,定期投放新币,回收旧币镀层锡就能当新币用了。
“还有一事,太宰,倭国想要与大宋通行货币,这事你怎么看?”赵桓问道。
这事必须仔细斟酌,大宋货币国际化的道路,现在到底合适不合适?
李纲也敏锐的感觉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与倭国通行货币的好处很多,但是那都是基于大宋国力强盛,现在这个时间点上,通行货币,不可取。
“官家,臣以为通行货币,可促进两国商贸,增加对倭国的影响力,毕竟发行权在我大宋手中。”
“官家册封了倭国王,自然是法理上的开疆拓土。而货币通行,则可以在货币一事上开疆拓土。”
“可是凡事有利有弊,现在大宋缺钱,如果与倭国通行货币,本身大宋就缺钱,这样一来,就更缺钱了。”
“而且对流通在日本的货币,大宋也无法监管。平白增加钱的损耗,臣以为直接通行货币不可取。”
“但是官家,咱们有钱引啊。通行钱引倒是可以。反正都是纸。”李纲将自己的话说完。
赵桓点头,论阴人这种事,赵桓觉得自己这辈子想赶上李纲,怕是没戏了。
李纲一出手,就是交子通行。
在大宋钱引,交子都是擦屁股纸,到现在蜀中的态度都极为反复,不就是当初交子的事给蜀中闹得离心离德了吗?
李纲不通行货币,而是交子,运到倭国的货物都是用白银结算,倭国运到大宋的货物都是纸币结算。
赵桓看着李纲,这个人能把自己的感官封闭试验搞成黑棺材,果然是个带恶人啊!
“朕觉得可以。”
“臣还有一个建议,那就是派遣一些工匠到倭国,帮倭国开采金山和银山。”
“倭国产银产金,可是缺少勘定,也缺少产银产金的技术,臣以为挖矿这事,派点工匠指导一番,早点把金山银山挖出来送到大宋才是正理。”李纲笑着说道。
“可以,李太宰安排就是。”赵桓点头,这个建议不错,可以增加倭国的白银产量,大宋才能源源不断的铸钱,刺激经济发展。
李纲继续说道:“旧矿三七分账,倭国崇德王七成,我大宋三成。而新矿我大宋七成,倭国崇德王三成。官家臣以为这个比例是合适的。”
“毕竟没有我大宋工匠勘定和指导,他们倭国产出这八百万两白银要有好几代人了。”
赵桓一愣,这技术入股就要七成收益?他犹豫的问道:“是不是有点多啊。”
“多吗?臣先从八成收益谈起,若是不成就七成。不能再低了。”李纲摇头,没有大宋的技术,他们倭国能开出多少矿来?
他们只能挖出些露天的裸银矿!那些矿床里的白银矿,只能干瞪眼,不仅如此,他们锻造的技术极差,火耗极大!
“那李太宰和平清盛谈谈这个技术入股的事,看倭国能不能同意。”赵桓点头,他心里倒是对分成期望不大。
“倭国会同意的。”李纲非常有信心的说道。
倭国、金国、辽国有一个算一个,就技术上,大宋还是有足够的信心,这个分成也不是李纲张口就来,胡说八道,这事是有先例的。
在占城,就有大宋帮忙开办的银矿,分成就是三七分成。
“官家,倭国地界上的白银是真的多啊!”李纲提醒了一句赵桓。
赵桓仔细品味了一下这句话,颇有深意的看了一下李纲,表示朕懂了这句话的潜台词。
这白银是倭国地界的,现在,这些白银属于倭国的,但是到最后,还是属于大宋的。
………………………………
第三百二十二章 河间兵事
岳飞其实很满意自己这个飞军总教头的派遣。
他将自己从汴京领兵一直打到榆关的作战,总结成了一份札子,当然他还很年轻,当然不会将这个札子,交给皇帝。
他要用一生来完成这本兵书。
著书立说,是所有文人墨客的愿景,武人著书同样可以流芳百世。
岳飞收到了一本来自汴京军器监刊印的书籍《种家遗录》。
岳飞刚得到这本书,就参考之前赵桓赐下的《军事文选》,再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努力吸收书里的内容。
每每阅读,都有新的收获。让岳飞时常感慨,一山更比一山高,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岳飞放下了手中的书卷,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刚刚走了万里路,再加上两本兵书,他觉得自己对于领兵打仗有了新的感悟。
干说不练假把式。
此时此刻的河间路军营,正在积极准备着选兵之事,让岳飞始料未及的是,这些军卒们的训练热情,要比他想象的高很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