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振兴攻略-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臣领旨。”赵英转身而去。
赵桓点头,非常满意,赵英越来越容易理解自己话里话外的意思。
只是让赵桓没有想到的是,即使赵桓已经让赵英放出话了,官家绝不议和的态度已经释放出去。
朝堂依然为是否议和,吵成了一锅粥。
“景德元年,宋辽签澶渊之盟,造福大宋辽国百年!有此先例在,官家!效澶渊之盟,仿祖宗之法,保大宋江山社稷!”户部侍郎柳成卿痛心疾首的说道。
他是个极为周正的官员,在第一次开封之战中,此人是最强硬的主战派。
………………………………
第三百七十三章 大庆殿冷气开放
柳成卿是柳宗元的远亲。
他在第一次开封之战的札子里,写的札子极为强硬,赵桓起用他为户部侍郎,也正是因为他在第一次开封之战中的表现。
此人在陈州门血战中,亲自登上了城楼,发箭矢以御敌,书生里少有的热血之人。
而此人,更是在担任了户部侍郎之后,竭尽全力的配合陆宰,进行粮草的调度,完成了赵桓在河东路和云中路的作战。
更是赵桓跟陈家买粮送到平州的督办之人,可以说深受赵桓的器重。
而这样一个人,居然站在了议和的一边,这让赵桓的眉头紧皱。
权力,就这么让人迷失心智吗?权力就真的这么诱人?!为何断断八个月的时间,这个人居然站到了议和这一边?
赵桓没有掩饰自己的情绪,他也不是很擅长。
柳成卿看到了赵桓皱眉的模样,但是他依旧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俯首说道:“官家,臣受圣恩而擢升户部侍郎,兢兢业业,无一刻懈怠。更是在云中路之战后,因为转运粮草成为了户部主事。”
“陆少卿也因公升为了转运使。臣未曾一刻忘记圣眷提携,谨小慎微的处理好了每一笔账目,跟随孙少宰盘查云中、河东、关中、燕京、河北、京畿诸路的丁口,均田之事,臣也出力良多。”
赵桓皱着眉头冷声说道:“少卿这是在表功吗?”
轮到你表功了?
那李纲孙博何粟等人,有话说了,在边关英勇作战的军卒也有话说!
“非也。”柳成卿的腰弯下去,弯的更低说道:“官家,太宰、少宰、少保、太尉等人珠玉在前,萤光之火岂能与皓月争辉?更惶恐有官家这等耀阳,如日中天。臣并非表功。”
整个大庆殿都感觉到了官家的怒气,所有人都知道那个仁善的官家,这会儿真的生气了。
深秋的冷风呼呼作响,而赵桓的怒气更是让整个大庆殿如坠冰窟一般。
官家如同一头猛兽一样匍匐在御案之前,随时都有可能暴怒。
所有人都感觉到了彻骨的寒意。
今日是五日朝会之日,文武百官共三百余人都在大殿之上,整个大殿安静到掉一根针都能听到。
“官家自登基以来,行仁义而天下大悦,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
“除弊政而军备振奋,士卒人人敢战、能战,大宋中兴已经不是指日可待,而是就在今日,正是此时。”
柳成卿这等拍马屁的话,要是换成平时,那台谏的官员早就坐不住了。
直接火力全开,喷柳成卿谗言媚上,早就把他喷成渣了。
赵桓不是没有感受过台谏言官的威力,甚至自己都被言官的唾沫星子喷的满脸。
但是现在整个台谏的人都跟个哑巴一样,没有一人站出来说柳成卿,安静到让人惊惧。
柳成卿是个好官,大家都清楚。
而官家怒气正盛,夸两句官家,让官家消消火,是应有之事。
而且柳成卿说的就是事实,大宋正在中兴,汴京城的城门,都已经在计划扩建了,因为太多的商人往来,汴京城的城门的城门砖都要被踩坏了。
甚至有人笑称,再过十年,汴京城怕是城墙都得拆了给商人们走路用。
柳成卿说的大宋中兴就在此时,并非虚言,没有什么可规劝的。
而且劝谏皇帝这种事,是有套路的,这种条路正式夸百讽一,把人抬得高高的,才能办成事。
但是赵桓依旧吐着粗气,他已经不是那个因为几句夸奖就沾沾自喜的赵桓了。
他现在很生气,柳成卿为了权力两个字变成这样,让赵桓心痛。
“当日你铮铮铁骨呢!短短数月烟花巷柳,把你的铁骨变成了渣吗!”赵桓怒其不争的说道。
柳成卿突然站直了身子,说道:“官家,臣的铁骨还在。”
“若是官家觉得臣忤逆了官家,决疑罢免臣。请不把臣扔到岭南去。因为那里没有金人。”
“臣曾在陈州门上,亲眼看到过金人对我大宋百姓的屠掠,臣心中忿恨,只恨自己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
“官家流放臣,就把臣扔到云中、扔到北古口、扔到山海关、扔到临潢去,做一边军一小卒,取敌一首级也足以慰藉平生。因为那里也有金人。”
柳成卿情真意切,真情流露,甚至看到了柳成卿双手颤抖,那不是恐惧,而是憎恨。
“臣的次子柳阮在韩将军出发去平州时候,做了运粮的民夫,参加了韩将军的新军,前段时间升了军爵。”
“我不愿他在我的近前尽孝服侍,只愿他在边关为国尽忠。”
柳成卿言辞恳切的说道,所言非虚。
赵桓的气息终于平静了一些,整个朝堂都松了一口气,官家的怒气逐渐消去了。
“那你为何执意议和,难道朕的停战不议和,不行吗?”赵桓终于不那么生气,开始思考柳成卿话里的目的。
自己可能误会了柳成卿,他并不是铁骨变成了软骨,依旧是自己认识的那个柳成卿。
至于拉帮结派,为了权力狗斗,那是朝堂中最常见的事。
要是不拉帮结派,那才是千奇百怪。
拉帮结派没关系,赵桓并不想看到为了权力,无视任何道德和法律。
金朝使者还有三天才到。
这七天的时间,以柳成卿为首的议和派势力越来越庞大。甚至威胁到了李纲等主战派的官位。
一项国策的变化,会涉及到国政的根本,议和派和主战派并非赵桓一言而决。
如果真的议和,李纲孙博等主战派,统统要被下放。
这种议和、主战的变化,最终就会导致朝纲混乱,严重些就是再现党争之事,诏狱大兴。
大宋中兴无望。
赵桓生气就生气在这里。
如果议和,边军呢?自己的军功爵均田呢?都要改!
这种朝政的反复无常,是朝政大忌讳!
赵桓虽然是个政治白痴,但是这么浅显的道理,他还是能想明白。
“官家,臣说臣做了那么多的事,就是接触到的越多,臣就越心中惊惧!”
“河东路逾越百万户,河北两路逾越八十万户,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家破人亡!”
“过三百万人死于瘟疫、流匪、金兵铁蹄之下!百万亩田荒废,无壮丁去耕种,官家,必须要止兵戈,与民休养生息。官家,这就是臣的理由。”
“过去辽宋之战,澶渊之盟百年承平,大宋人丁从六千万口,变成了现在近亿口。官家,现在大宋哪里都在训练新军。”
“只需要修养十年,我大宋军卒出山海关,就可以如同猛虎下山,一战可灭金国!”
“有澶渊之盟在前,我大宋只需议和,全力发展,可报今日之仇!”柳成卿继续说道:“官家若宋金两国不断交战,则燕京路、云中路、河东路、河北两路皆为战区,安能安心发展?”
“这就是臣上书言事,请官家议和的原因。血债必须血偿!”
赵桓点了点头,这才像个样子吗,搞绥靖这种东西,完全是在瞎胡闹!
赵桓考虑了,良久说道:“朕依旧认为不议和才是上策,因为朕想到了一个故事,叫毛驴过河。”
又来?官家要讲故事了?百官群臣脸色突变!
官家的故事给他们带来的体验极差,还不如官家暴怒呢!毕竟再暴怒,还有李纲拉着,不会出什么大事。
讲故事,就是在涮群臣的脸。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北宋振兴攻略》,微信关注“优读文学”,聊人生,寻知己~
………………………………
第三百七十四章 官家的地理课,开讲了!
赵桓清了清嗓子,看着下面如临大敌的诸位大臣,就连连摇头,自己就讲个故事而已,用得着严阵以待吗?
“有一只小毛驴驮着盐过河,它滑了一下,摔倒在小河里,一些盐融化在水里了,当它起来时觉得轻松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
“几天之后的一个早晨,小毛驴又驮着一些棉花过河,它心里想上一次驮着盐过河,摔倒了,起来很轻松,这次也一定会过。”
“这个时候,他为自己的聪明沾沾自喜,这时它觉得天仿佛也更蓝了,太阳悠闲地漫着步,树更绿了,花儿也更鲜艳了,小河哗哗啦啦地流着像是在唱歌,到处充满了喜悦。就这样,它越想越起劲,竟放声欢呼起来。”
“然后小毛驴走到河里,故意摔了一跤,就跌倒了水里,当他起来的时候,发现身上的棉花又重又沉,他很吃力的走了两步,被河水冲走了。”
“天变得又黑又暗,太阳也躲进了云朵里,树变得没有一点儿精神,花儿垂头丧气的,小河哗哗啦啦地流着好像是在哭泣,到处死气沉沉。”
赵桓讲完了这个故事,朝堂中的众多大臣们有几个人笑了。
这是一个给小孩子讲的故事!
一个漏洞百出的一个故事!跟前面官家讲的两个故事根本没有可比性!
一名言官脸上挂着志在必得的笑容站了起来,说道:“官家,臣有一言”
“不!你没有!”可惜这名言官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宇文虚中粗暴的打断了。
宇文虚中反而站了起来,说道:“官家,臣御下无方,还请恕罪。”
赵桓示意言官和宇文虚中坐下说话,他没有生气,本身这个故事讲给小孩子听,小孩子都会问一句,驴这么聪明吗?
讲给朝中大臣们听,朝中大臣能找出一万个理由,来反驳这个幼稚的故事。
但是这个故事真的讲的毛驴吗?
“景德元年,大宋与辽国签订了澶渊盟约,互相约为兄弟之国,百年承平直到辽国被金所灭。”
“当是时,辽国已经建国八十八年,兵锋不利,即使坐拥燕云十六州,依然对我大宋无可奈何。和驴背上的盐一样。当时国内百废待兴,也需要休养生息。”
“但现在,靖康元年,金国建立刚刚建国十一年,就已经把辽国打的只剩下一口气。”
“当时与辽国议和,正是基于辽国无力南下,当时的寇相已经看出了辽国的后继无力。”
“但是敢问朝堂诸公!金国建国仅十年!开国之兵!灭国悍将俱在!金国是无力南下吗?”
“澶渊之盟的辽国和金国,就如同毛驴身上的盐巴和棉花一样,他们的危害不同。金人灭我大宋之心,已经路人皆知。宋金之间唯有一死,才能结束这场战争,这是殊死之战。”
赵桓从御案上站了起来,他走到了御下群臣身边,说道:“朕知道百姓苦,朕亲眼看到过河东路家破人亡,百姓为了躲避金祸住在悬崖峭壁之上。”
“但是国没了,民还能安吗?甚至连悬崖峭壁都没法住了。”
并不是大臣们看不到澶渊之盟的局势和今日的不同之处,而是赵桓站的角度是皇帝,是大局。
而朝臣们,比如柳成卿,他的目光就落在了户部上,终日所思所想,局限在户部之上。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生在盛世之中,经历的战乱也仅仅是完颜宗望围困汴京城那一战。
但是赵桓却深知,金人还会南下,在金人统治下的汉人,比现在要苦楚万倍!
老瘦男子廋词谓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为不羡羊,小儿呼为和骨烂,又统称为两脚羊。
他们没有看到过那种残忍,自然无法知道金人的残暴比他们想象的更甚!
议和之后,真的会天更蓝,树更绿,花儿更加鲜艳,小河真的会欢快吗?
赵桓就坐在众人面前,朝臣们在思考赵桓讲这个故事的深层次的含义,很幼稚的故事,却让朝臣们无比沉默。
“况且就是不议和,河东、燕京、河北路也不会是战区。只有云中路是战区,金人没有翅膀,他无法飞过燕山山脉进入燕京路。”
“赵都知,把沙盘抬过来!”赵桓大声的喊道。
沙盘是赵桓让赵英根据天下堪舆图堆叠出来的,赵英是个心灵手巧的人,根据图例把这个沙盘捏的很是直观。
“守住了云中大同,就守住了河东路的大门,守住了奉圣州的张家口军堡,就守住了从居庸关进入燕京路的口子。而这里”赵桓手中拿着圆木棍,指着云中的方向说道。
自己手下的大臣,他们并没有上过地理课,这个沙盘他们是真的第一次见到,他们是文臣,对于兵事实在是了解甚少,他们对于地形的了解,地利的理解甚至还不如赵桓。
赵桓由衷的感谢九年义务教育,虽然自己在古文经典上远远不如寒窗苦读的古人。
但是自己在天下局势的理解上,特别是对地利的理解上,超过了古人。
“也就是说,只有云中路会成为战区?”柳成卿愣愣的问道。
如果真的如此,那议和不议和,还不是顺着官家的意思?自己才懒得说这事。
他担心的是不议和,北地大部分地区都要陷入过去的河北路和河东路的死循环。
为了防备辽人南下,河北、河东共三路,民不聊生。
李纲点了点头,对着柳成卿说道:“正是如此,否则为何我大宋心心念念收复燕云?”
李纲见过那张精细无比的天下堪舆图,这种机密的图纸,其实就只有几个官家的真正的心腹见过。
赵桓的这幅地图,一直在文德殿放着,而文德殿现在除了沈从、程褚、赵英甚至连朱琏都不可进入。
赵桓甚至连宫人都不让进,朝臣们自然也没见过这地图,而这次抬出来的沙盘,更是让众臣们大开眼界。
信息不对等带来的认知差异啊。
赵桓终于明白了自己手下这群能臣,明明治国安邦一把好手,怎么突然联袂想要议和了。
大宋、中原王朝失去燕云十六州的时间太久了!
以至于他们都忘记了,这燕云在中原王朝手中,就是真正的立于不败之地。
“官家文韬武略令人敬服,谢官家教诲。”柳成卿俯首说道。
既然不影响北地大部分地区的民生,顺了官家的意就是。
柳成卿看着这沙盘,官家手里五花八门的东西是真的多,让人大开眼界。
“官家金使到了陈桥,今天要见吗?”李纲看柳成卿不再进言议和之事,知道此事已了,轻声问道。
………………………………
第三百七十五章 百年租期
“汉人还是金人?”赵桓问道。
北地汉人效忠于金廷和辽国做事的不在少数,赵桓对这些人尤为憎恶。
当初不是系统及时提醒赵桓宇文虚中的身份,赵桓是绝对不会见这些叛国的人。
他们放弃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来到自己的面前,没被自己砍死,已经是赵桓遵守传统礼仪,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赵桓不是歧视,是仇视。
“汉人,若是金人走不到汴京,就被边军的军卒,砍了换赏钱和田产了。要不是韩将军派人送过来,这金国使者也无法到达汴京。”李纲小声的说道。
军功爵均田的制度就是如此,军汉们一群大老粗,你跟他们说礼?
他们得拿大刀片子抽你。手里的武器就是最大的道理!
如果是汉人的话,因为大量皇城司的察子和商贾在辽国和金国活动,这群大老爷们还能忍一下。
显然这次来的金国使者,并非察子,所以,需要韩世忠派人护送。
“不见了。”赵桓摇头拒绝了见国贼,万一自己气性上来了,砍了这几个狗东西,岂不是丢了礼仪之邦的大国风度?
“那就不见吧。也没见的必要。”李纲点了点头说道,他是坚定的主战派,而且知道北地现在的布防是多么的牢不可破。
金人除非长翅膀,否则真的威胁不到除云中路,其他各路。
“官家契丹人的使者耶律斜和金使前后脚到的,要不要见一下?”李纲继续询问道。
“来做什么?”赵桓饶有兴趣的问道。契丹人凑什么热闹?
李纲拿出国书说道:“请求大宋官家的仁义笼罩契丹之地,求捷胜军驻军。这事国书,官家。”
“王将军和契丹人约期一年,一年后捷胜军南归云中路,将临潢城还给契丹人,以此换取契丹人的补给。但是耶律余睹考虑了很久,派了使者来到了汴京。捷胜军走了,他们受不住临潢。”
赵桓打开了国书,详细的看了两遍,耶律余睹在国书中倒是非常诚恳。
每年向大宋朝礼,金五千两,白银四十万两,马牛万匹,羊十万匹,铁料五万石。
钱没多少,以现在宋朝国库和内帑的钱来说,还看不上这点钱。
但是马牛等大型牲畜一万匹,羊十万匹,就是一笔很大的财富了,大宋很缺少大型牲畜。
而且还有铁料还有五万石,大约八千吨的优质铁料。
耶律余睹言辞恳切,只求赵桓下令能够拯救契丹人于水火之中。
让耶律余睹这个老狐狸做出这样的决定的原因,非常复杂。
金人的统治比较简单粗暴,契丹人宁愿选择被宋人阉了,去大同府煤田挖煤,也不愿意留在原来辽国,现在金人统治的地域。
可见金人在辽国旧地多么的不得人心。
契丹人的青壮流矢严重,迫使耶律余睹拉下了脸面,求到了赵桓这里。
“让那个耶律斜上殿来吧。”赵桓看完国书,决定今天把这事给处理了。
“辽国来使耶律斜进殿!”魏承恩高声喊道,宫门外的太监层层传声,传到了承德门的五凤楼的亲从官耳中。
亲从官打开了侧门,将耶律斜放进了宫城。
耶律斜走上大殿,看着大宋的皇宫的精致,一时间有些呆滞,老半天才回过神来,说道:“辽国使臣拜见大宋皇帝,官家万泰永康。”
“给耶律使者赐座。”赵桓准备好好的跟耶律家族做个买卖。
要知道草原上,并不穷。
牛马布匹皮草这些东西不用多说,赵桓的目的是耶律余睹控制的露天铁矿,这才是重中之重。
“官家,臣改了汉姓,官家喊臣刘斜就是。”耶律斜小心翼翼的说道。
“哦?有这等事?”赵桓看着耶律斜问道。
耶律斜俯首说道:“国师带头改了汉姓,现在草原上已经没有了耶律族人,只有刘家了。”
“本来我辽国太祖就曾打算给耶律一族改为刘姓,因为当时耶律一族,在草原如日中天,不肯改姓。反对之声太大,才停了下来。”
“现在耶律一家已经荣光不再,国师就承接太祖遗志,让耶律家改了姓氏。”
赵桓皱着眉问道:“国师就是耶律余睹吗?”
“是的,官家,此次进京,正是国师派臣来,请官家的仁义照耀草原。”耶律斜回答道。
赵桓看着耶律斜,叹了一口气,看来契丹人在草原上的日子,真的非常艰难,为了寻找赵桓的帮助,做到了这等地步。
这个两百年的王朝轰然倒塌之后,连耶律皇室都不能幸免。
耶律大石带着精锐跑了,整个契丹一族在草原上任人屠掠,为了求存,耶律余睹也算是一点脸面都不要了。
赵桓皱着眉看着这个契丹人的使者,因为这个契丹人说着说着就哭了。
“行了,别哭了,嘤嘤如妇人状!”
“是男人,就拿起你们手中的刀斧,扬起你们的马鞭!金人给了你们多少羞辱,给了你们多少苦难!你们就用自己手中的武器让金人偿还!哭能把完颜晟哭死吗?!”赵桓气不打一处来。
甚至在得知耶律改姓之后,心中泛起了一丝同情。
同病相怜。
自己要不是御驾亲征,改革军制,现在哭的怕不是整个北地的百姓。
“官家,救救契丹人吧。宋与辽国互为兄弟之国,辽国从未违背自己的誓言,还请看在辽国与宋国止兵戈百年之情分,救救契丹人吧。”
“金人不会给我们时间的,只等宋国天兵一退,金人就会卷土重来,现在收复的三路之地,也保不住。”
“非我契丹无男儿!但是再健壮的男儿未经过任何训练,上战场也是送死。”耶律斜的眼泪并不多,但略带哭腔的声音,让大宋的朝堂都有些沉闷。
赵桓略带为难的说道:“你是个读书人明事理。朕打开天窗说亮话,你想过没有,朕准了你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