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振兴攻略-第1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目的就达成了。

    杨忻中收到军报的时候,并没有时间顾及军报,他现在疲于应对金人的袭扰。

    他已经连夜赶到了奉圣州的核心军堡,武城。

    武城的城门只有两个,极为狭窄,城门是铁包木打造而成。

    即使如此,武城的守备官员,还准备无数的大麻袋,装上了碎石,若是城门有被破的危险,就会用这些麻袋把门堵上。

    防止金兵的进入。

    武城是奉圣州军堡的核心军堡,围十里,城堡四角各有一戍楼,东南门楼和西城墙上有瞭望和御敌功能的重檐阁楼。

    而军堡内的民舍也和内地的大部分木质结构不同,挑选了厚重的石材。

    不仅如此,还建了一道道厚重的墙壁,实现了驴车皇帝的梦想,丁字街拒地的构想。

    丁字街在军堡里遍地都是,军堡是一个军事单位,民宅多数都是供给军队家属们使用。

    在太原城修丁字街和在奉圣州修丁字街的区别,就在于所属地的属性不同。

    太原城是河东路的重要关隘枢纽,四通八达,商贸过往旅人极多,在太原城搞丁字街,那就是给自己下绊子。

    但奉圣州的军堡不同,军卒不做买卖,回易也是云中路其他地界在做,这里也没有商货通行,就是钉在居庸关外的一个钉子,目的就是拒敌于国门之外。

    这就是个大号的军营罢了。

    而武城的西是来远堡,那是一座小小的围不过二里的军堡,但是地理位置及危险要,依山傍水而建,最主要的是他站在云中路和河东路的交界处,随时可以接受河东路和云中路支援。

    来远堡城墙高约三丈五尺,条石建成,坚不可摧。

    而来远堡的身后就是年久失修,已经是危垣半壁的长城了。

    来远、武城、大境门关连城了一线,构成了居庸关前的防线。

    武城驻扎着五万永兴军,而来远堡身后可以得到河东路和云中路的支援。

    来远、武城和大境门关地势险要,正在集结兵力的完颜宗翰,没办法啃下这三块硬骨头的原因,并不是他不想啃。

    而是现在完颜宗翰啃不到这三处军堡和关隘。

    在来远、武城防御线前,是星罗密布的民堡,围一里,甚至不足一里。城高两丈的土墙。

    但是这样的民堡有数十个之多,每十数个民堡,还有一座小型的军堡与之呼应。

    民堡很简陋,但是互为犄角,牵一发动而动全身。

    宋家堡、昌明堡、北关堡、暖泉中小堡、开阳堡是官府兴建,但是还有百姓自发筑的民堡,那就不计其数了。

    这个给完颜宗翰的进军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金兵派少量精兵打民堡,四面民堡支援,打的完颜宗翰都开始怀疑自己,还是不是金国名将。

    若是派出大量军队攻击民堡,调兵遣将军卒云集的时间里,民堡的百姓就会撤退,等到金兵到了,只能拿一座空着的民堡。

    打下来,守城又成了一个问题。

    如果派出小股士兵驻扎,等到大军撤回中军大营的时候,民堡百姓去而复返,通过留下的密道,返回民堡。

    这刚打下来,还没焐热的民堡,就又被夺了回去。

    若是派出大量军卒驻扎,又有被敌人分化各个击破的危险,行军之大忌。

    得亏蔚县的军堡只建了一半,那是个和武城一样的围十里的军堡。

    如果完全建成,完颜宗翰都不知道怎么打这场南下之战了。

    完颜宗翰的战略是步步为营,缓缓图之。

    这与金国皇帝完颜晟下达的快速拿下云中路的作战计划,完全背道而驰。

    完颜宗翰还记得,在宁武关上被沈从砍的那一刀,这次的推进,让完颜宗翰脊背发凉,断断不到一年的时间,宋人就展示出了他们的韧性。

    完颜宗翰甚至想交出兵权回去养老。

    并非金兵损失惨重,到现在也就折损了上千人而已。

    而是极为缓慢的行军,让金人丧失了他们最大的优势,那就是骑兵的转移速度。

    这一切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和远在汴京的赵桓有关。

    确切的说,赵桓画的奉圣州的军堡,是明代的军堡分布图,对付游牧民族最为好用。

    赵桓为什么看不上驴车皇帝在河北路上挖坑的举动,是因为驴车皇帝明知道有好用的方案,而不采纳,非要挖坑而已。

    中原王朝搞基建,那是非常合理的。

    建堡垒御敌的方案,可以追溯到先秦之时,在东汉的时候,发展到了顶峰。

    这都写在历史书里的东西,赵桓在皇览里看到过无数关于军堡的描述。

    甚至东汉的堡垒图纸在皇览里,都是现成的。

    但是驴车皇帝就是不用,因为需要动用封桩库的财物,

    国库的钱都是有数的,都有去处。军堡财帛耗费靡重,非吾之所愿。

    大臣们建议在河北路上修建军堡的事,被驴车皇帝以封桩库为赎买燕云十六州而设,不得妄动,乃是祖训为理由,给否了。

    唐塔汉冢猪打圈,螨清挖的稀巴烂。(唐朝的塔,汉朝的墓,朱明的军堡。)

    中国正统的王朝,不管是进还是退,都是有自己的一套极为成熟的玩法,而这个玩法正是基于基建为核心的,是经过历史的长河所验证过,行之有效的玩法。

    建军堡是一件极为划算的事,军堡的主要特征就是高寿。

    没有任何制式武器可以达到军堡那么长的使用寿命。

    而且军堡还能聚气延福子孙,聚拢百姓,特别是由堡升格为城的那一天,就代表了对这片土地的彻底掌控。

    百利无一害的军堡体系,大宋也不是没有用过,不管是现在陇右都护府的军堡,还是正常历史线,蜀中两川的山城,都是一类的东西。

    这么一件除了费钱,哪里都好的制式武器,被驴车皇帝否了。

    他自创了挖坑玩法和阵图玩法,把大宋埋了进去。

    而且大宋是历朝历代最有钱的王朝。

    直到赵桓当了皇帝,他才品出了一点中原王朝的韵味来。

    此时人不知当时意,今日方知,唯有大力才能出奇迹。

    不搞基建的王朝,是没有灵魂的。

    杨宗闵以七十五岁的老迈身躯,亲自驻扎在了来远这个最危险的军堡里,他只有不到万人的永兴军,但是依旧摆出了城破人亡的阵仗来。

    杨宗闵早就读懂了官家的旨意。

    杨忻中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的军功也好,资质也罢,都没到达到,成为云中路军事总管和经略使的地步。

    官家的册封册封给他这个杨家忠良,七十五岁的原永定军路总管的杨家老人。

    而此时的杨宗闵已经眼神昏聩,和当初种师道一样,都是手抖的年岁了。

    “老相公,杨总管送来了军报,昌明堡失而复得而又失,金兵距离来远堡,不足三十里了。杨总管问老相公是不是撤回武城?”一个亲从在杨宗闵耳边大声的说道。

    “要是让老朽撤回那武城!就让那杨忻中过来守着这里!小兔崽子,毛还没长齐呢!就指挥到他祖爷爷头上了。”

    杨宗闵虽然老迈,但是中气十足的骂声却让人莫名的心安。

    “杨总管就是这个意思,说和老相公换防,武城安全点。他担心老相公啊。”亲从继续大声的说道。

    杨宗闵的耳朵已经有点背了,他皱着眉大声的问道:“什么,你再说一遍?”

    “杨总管想和老相公换防。”亲从提高了嗓音大声的喊道。

    “年纪轻轻的说话跟个娘们一样,有气无力的,说大声点!听不见。”杨宗闵指着亲卫骂道。

    亲卫挠头,面前的杨宗闵肯定是听见了,而且听的一清二楚,故意装糊涂。

    老杨家就杨忻中一个男丁了,戍卫国门是杨家历代的传统,这个丢不得,但是杨家的子嗣传承,这个也丢不得。

    忠孝自古不能两全。

    杨宗闵希望杨忻中走的更远,所以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让杨忻中忠孝两全。

    “杨总管也是怕老相公在这里,导致制定的应敌之策无法奏效啊。”亲卫大声的劝说着。

    而杨宗闵一脸嫌弃的说道:“我是他爷爷!我打仗的时候,他还在用尿和泥巴呢!制定战略,有我看得准?”

    亲卫无奈,这老相公,这会儿倒是听清楚了。


………………………………

第三百九十八章 奉圣州兵事

    “他什么战略?他还能有什么战略?”

    “跟金人打,就是死磕!要跟官家一样,死磕到底,一步不退!只有这样,才能打退他们!还能整什么幺蛾子!”杨宗闵忿忿的说道。

    “要谈战略,让他来来远堡跟我谈!我不去武城!躲在城里缩着,有什么用?”杨宗闵愤怒的拍着转椅说道。

    他这个岁数和种师道一样的岁数,早就把世事看的清清楚楚,金宋之间的作战,就是谁先怂,谁死的事。

    搞那些阴谋诡计,除了把自己玩进去,没有任何其他的结果。

    杨忻中来的很快,本来来远堡和武城,相距就不是很远,之前的杨宗闵。都是什么都不谈,死也要死在来远的态度,让杨忻中极为头疼。

    “孩儿拜见祖父。”杨忻中恭恭敬敬的行礼。

    杨宗闵看着杨忻中,笑道:“来的还挺快。说说吧,让我看看你的什么狗屁倒灶的战略。”

    “祖父您看,只要我们战略收缩到武城,来远堡和大境门关,守住这一线,他们就丝毫没有突破到居庸关的可能,大同府可不是太原城围十里的土城,完颜宗翰不管有多少兵,都吃不下大同府。”

    “僵持着,大雪天到了,金军就得退了。”杨忻中在地图上,指给了杨宗闵看。

    杨宗闵拿着放大镜在地图上瞅了半天,一巴掌拍在了杨忻中的脑袋上。

    “你爹是个憨货!你也是个憨货!”杨宗闵下手还挺重,打的杨忻中一脸懵。

    杨忻中委屈的说道:“那祖父您说怎么办!”

    “你知道从这里,有一条羊肠小道,可以绕道,绕开大境门关和居庸关吗?”杨宗闵指着地图问道。

    杨忻中皱着眉头看了半天说道:“我不知道。”

    “这条小道,只有冬日才可以过。本来是山泉湍急,绝对过不去,但是到了冬天,泉水枯竭的干干净净,河水就会结冰,别说走人,骑兵队都可以迅速通过,没有丝毫问题。”

    “敌人过这条线,可以打大境门关,可以打居庸关,甚至可以一路南下打到燕京府去。”(铁木真绕道打居庸关堪称经典,说的是这条路。)

    “甚至可以把来远武城给团团包围。你怎么办?”杨宗闵看着杨忻中问道。

    杨忻中一脸懵的看着地图,在地图上,标注的明明是河流。

    冬日枯竭,金人恐怕孤注一掷直接进入大宋腹地。

    “当初太宗皇帝搞了个万人平戎大阵出来,用了一百六十年,官家给废了,传下了堪舆图,这只是一张地图!”

    “蠢货!不争气啊,你看看人家刘錡、看看人家岳飞、韩世忠、王禀,打仗就只是靠一个图吗?!你快把我气死了!”杨宗闵一脸怒其不争的看着杨忻中。

    杨忻中面如土色,这段时间他当着云中路的总管和经略使。

    他一直以为自己能够担得起这个重任,结果现在看来,自己还是太年轻了。

    “知道错了吧。我到来远堡的时候,也不知道这条小路,直到问了当地的牧民,才知道冬日里有这条路。”

    “我让人抬着我,勘察了这条路,完全没有防守的可能性。所以,你这个战略收缩的路子行不通。”

    “你还小,嘴勤快点,多问问。腿勤快点,多跑跑。别临时抓瞎。我都给你想好了。你且听着。”杨宗闵继续教训着自己的孙子。

    年轻气盛担当大任,人难免会有点盛气凌人,杨宗闵觉得自己这个身子骨,还能活几年,好好教育杨忻中也可以。

    杨忻中听完杨宗闵的战略,大声惊呼的说道:“祖父,这不行!要不然换我来守来远堡!”

    杨宗闵的战略计划,主动撤出一半的来远堡军卒,以来远堡为诱饵,诱使金人,用尽全力的攻打来远堡。

    来远堡身后是云中路和河东路的山道,占住了来远堡,就可以从河东路南下,进退有据,对完颜宗翰绝对是极为美味的诱饵了。

    “我这是仿照官家的宁武关的旧事,官家以自己为诱饵,钓鱼把完颜宗翰打了个措手不及,我们也可以如此,金人定然想不到我大宋军卒有主动出击的计划。”杨宗闵脸上挂着笑容说道。

    “为什么呢?完颜宗翰在宁武上了一次当,还会上第二次当吗?”杨忻中依旧迷茫的说道。

    “官家在宁武关搏命的时候,身边跟着种少保,种少保打仗其实打的是完颜宗翰的性子。”

    “吃准了他赌徒的性子,所以,我要仿照旧事,再来一次。”杨宗闵回答到,年轻人,不懂就问是好事。

    “官家长于深宫,哪里懂什么军事?所以啊,打仗啊,打的终归是人。你说完颜宗翰会不会上当?就跟问你,你会不会继续偷吃一样?”杨宗闵打趣的问道。

    杨忻中脸色瞬间变了,羞愧的低下了头,当初杨家在永兴军路如日中天,他少年孟浪,却是做了一些糊涂事。

    “人性啊,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完颜宗翰看到这一块美味的肥肉在嘴边,还不得拼命?”杨宗闵摇摇头笑了起来。

    “老种赢了我一辈子,临到死了,还赢了我一手,不服不行啊。”杨宗闵满脸的回忆,那段年轻的岁月。

    种家满门忠烈,他们杨家就不是了吗?

    “孩儿……”杨忻中还要说,可是被杨宗闵打断了。

    “你在这里,他完颜宗翰就不一定来了。我杨总管虽然不如他老种相公,但也是赫赫有名,你杨忻中,还嫩了点。”

    “筹码,除了我脚下这座来远城以外,也包括我自己。”杨宗闵脸上挂着笑容。

    天时地利人和,都站在了自己这边,还有围点打援的战略,他完颜宗翰,很难赢。

    完颜宗翰很快就通过黑水司的察子,知道了那座来远堡,居然撤退了五千军卒,执行云中路总管收缩的命令。

    而现在的来远堡,只有五千军卒在堡内防守。

    他心动了。

    来自塞外的风,带着刺骨的寒意,穿过了双层冷锻札甲的缝隙,吹到了内衬之中。

    他背上的伤口,猛的剧痛起来,完颜宗翰强忍着不适,看着来远堡的方向。

    这块肥肉他很想吃,只要拿下那个城堡,就可以由山路拾级而下,向着河东路扑去,截断河东路的阻碍,再拿云中路。

    快速推进是他现在最想做的事。

    因为这背后有巨大的利益在诱惑着他。

    完颜晟下的代价极大,完颜晟答应了完颜宗翰,如果完颜宗翰能够拿回燕云,就将皇位传回金太祖血脉。

    完颜宗翰征战一生,谋划的并不是皇位。

    他的父亲是完颜撒改,追随金太祖一生,忠心耿耿,他想做的只是继承父亲的遗志,让金国的皇位回到正统。

    赵宋的皇位更迭,给了完颜宗翰非常深刻的印象。

    完颜晟兄终弟及继承了皇位,这一直是完颜宗翰的一块心病。

    完颜晟终于松口了,完颜宗翰非常热切的希望,自己能够完成对云中路的攻伐。

    他渴望的看了一眼来远堡,那座堡垒如果能够拿下,夺回云中路的把握就大了一分。

    那里还有一个大宋的名将,杨宗闵,杀了他,宋军必然军心打乱!

    “来远、来远……令全军压上,攻打武城!”完颜宗翰大声的说道。


………………………………

第三百九十九章 行军拉歌提士气

    完颜宗翰当然想要拿下来远,这个目标怎么看,都是极为容易吃下。

    但是他不敢,他有点怕。

    上次沈从砍他那一刀,可不是闹着玩,他现在已经没有了上战场的资格。

    腰带肩,肩带膊。

    上次被沈从砍的那一刀,砍伤了他的腰部,他现在的腰完全用不上力了,他已经失去了披坚执锐上战场的可能。

    想报仇已经完全不可能了,给他留下伤痕的沈从和那个皇帝,已经缩回了汴京城,而且近期似乎没有打算出来的意愿。

    至于金国还能不能打下宋国?

    完颜宗翰抱着绝望的心态考虑这个问题,甚至此次战略目标云中路,他都觉得非常的困难。

    因为今天面对的宋人,已经不是过去的那群望风而逃,那群遇战即降的宋军了,现在宋人表现出来的坚韧,已经和金人没什么区别了。

    民堡之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甚至那群贼配军,脸上刻着字的禁军,过去他们随意羞辱的对象,也突然冒出来,或者从草丛,或者从密道,带走金人士兵的生命。

    完颜宗翰怕了,他想回黄龙府养老,或者会宁府也可以。

    杨宗闵万万没想到,自己作为诱饵居然失效了!

    不过自己作为诱饵失效,并不影响战局,因为李彦仙,从北古口率领三万捷胜军的支援,已经到了武城。

    武城是座军堡,放着看起来更好打的来远堡不打,去武城撞铁板?

    赵桓也没有只让北地边军抵抗金兵,他将手中三万捷胜军和五万河间军卒派了出去,由张叔夜和朱孝孙两人率领,向着居庸关方向进发。

    这群军卒,带着大宋极为精良的新型武器,决胜战车和巨型投石机。

    火枪还不能投入使用,但是没良心炮——蒺藜炮,已经有数十门之多,弹药更是源源不断的向着前线运送而去。

    这种炮的精度,完全是依靠信仰,只能确定它会向前面打去。不过这在守城战中,完全够用了。

    北地军卒不需要等太久,只要能够坚守到大雪纷飞的时候,大宋兵力,就完全到了。

    赵桓手里就留下了两万河间军戍卫汴京仓。

    如果有需要,他随时都可以带着两万河间军北上。

    只留两万军卒在汴京,可靠吗?

    赵桓觉得很稳。

    实在不行,让宗泽带着他训练的荆湖义军勤王就是,宗泽可是在荆湖北路搞了两百万大军抓的孔彦舟。

    赵桓现在手里的牌已经很多了,而不像年初的时候那么窘迫,需要破釜沉舟才能活下去。

    完颜宗翰的焦虑越来越严重,武城这个城池,比当初的太原还要难啃!

    因为打太原城,他完颜宗翰还能合围,打武城,因为来远堡和大境门关,随时有可能把他们拦腰截断,导致他投鼠忌器,无法围城,只能正面硬攻。

    要不试试来远堡?

    完颜宗翰的目光,又看向了那个建在半山腰的来远堡,看起来那里是唯一的缺口,当然看起来更像是陷阱。

    草原上,王禀重新新开拔的军队,带了将近三万的辅军。

    这些辅军骑的马和他们一样,都是草原劣马,快是快不起来,但胜在持久。

    这些辅军,都是被龙锡金带忽悠过来的契丹百姓。

    当然能够忽悠他们,其实本质上,是因为捷胜军要去的地方,契丹人也想去。

    耶律大石不带他们去,现在宋人带着他们去。

    而且还是以耶律余睹的名义,他们为何不去呢?

    哪怕知道那龙锡金带是假的,他们也愿意相信那是真的。

    每个国家都有一批人,他们愿意为自己的家国,付出自己的生命,并且认为那是理所应当。

    国破人亡之时,是无可奈何,当王禀给了他们一个机会后,他们穿着不是很厚重的皮甲,带着其他族人的仇恨,还有勉强拼凑出来的箭弩,跟着王禀就上路了。

    林幼玉骑着一匹黑白相间的劣马,小脸冻得通红,但是依旧兴致昂扬的大声的唱着。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林幼玉轻灵的嗓音在草原上飘荡着,军卒们倾耳倾听,虽然听不懂其中的意思,但是人美歌甜就够了。

    “林监事,你这调挺好,就是俺们军卒都是一帮粗汉,听不来这么文绉绉的东西啊。”一个军卒大声的喊道。

    另外一名军卒应和道:“你这个憨憨!有的听就不错了,还挑三拣四的,有本事你唱一个。”

    这个军卒的调侃引得众人哈哈大笑起来。

    王禀摇摇头,他能听明白这首诗,但是军卒们多数目不识丁,能听出个大概意思就不错了。

    他忽然想到了什么,笑着说道:“林姑娘,这高适的诗,唱给军卒听,他们也听不明白。军汉不懂这个。倒是某学了一首歌,教给了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忘了没。”

    “王将军起个头!”军卒们开始起哄,将军教的歌挺多的,他们当然没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