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振兴攻略-第1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摸到此牌的人胜率太大,而且这些武将卡的自带武技,如此不均衡,也是故意为之。”

    “你们这个官家,果然是一个有趣的人。”

    韩世忠看到王禀摇头,才按下了自己拔刀的冲动,说道:“是的,大宋一些军卒嗜赌,官家这套三国杀的牌,不是单独的,是跟三国演义一起发下来,有些军卒本来就是茶舍的说书人,平时里也会说三国。”

    “总体来说杜绝了大宋军卒赌钱的事。毕竟很忙,大家也要跟着文书识字,然后读三国。”

    王禀点了点头,看着完颜宗干说道:“完颜宗干,我提醒你。太聪明的人,活不长的。”

    完颜宗干摇头,说道:“这不是有你在吗?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还有我叫王佑,字家彦。”

    “要是金国的皇帝有一半大宋皇帝的样子,我现在也不至于如此。”

    “我已经快马加鞭把你从山海关入关的消息,传到了汴京,书信到的时候,汴京应该炸了锅了才对,至少官家要高兴坏了。”韩世忠想了想继续说道:“上次岳校尉归京的时候,故意绕开了陈桥驿,这次你回去怕是躲不过了。”

    陈桥驿?

    王禀的脸色变了变,大宋有几个忌讳是绝对不能碰的,这陈桥驿就是其一。

    王禀瞬间怂了,问道:“我能躲在山海关里,过了冬吗?不是,不是躲,是协助韩将军守城。金人狼子野心,不得不防啊!”

    完颜宗干终于哈哈的笑出了声来!

    “你是王太尉,你说了算。”韩世忠笑了笑。

    他的脸色有点担忧,陈桥驿这个不能碰的地方,官家若是一意孤行,搞出什么幺蛾子事来,王禀回朝,本来是个喜事就变味了。

    赵桓收到军报的时候,开心的像个孩子一样,把军报拿在手里看了一遍又一遍。

    “不就是个金国的庶子吗?让他进京,不出京,随便他折腾。黑水司要是在汴京斗得过我大宋皇城司,朕这个赵字倒过来写!把脑袋拧下来给完颜成踢着玩!”

    “就是不知道完颜宗干擅长跳舞不?大宋舞蹈团的团长啊,有着落了。”

    “契丹人?看在王禀的面子上准了,让王禀继续带着就是。多大点事?朕那么小气吗?”

    “哦,林幼玉等在雪地里等了一个月,上次岳飞的事就亏了人姑娘一次,这次要不要直接赐个婚?算了,朕就不捣乱了。”

    “李太宰,你也别梗着脖子怼朕了,朕不亲征了还不行?还有那个罚俸半年的事,免了免了,加薪加薪,加一年,不行就给你加十年,反正朕有钱。”

    李纲在御下不知道说什么好,官家啊,你都当了一年了皇帝了,成熟点啊!

    得亏文德殿都是自己人,一个赵英一个李纲,没人会传官家的坏话。

    当然李纲也乐于见到官家这个模样,说难听点是不成熟,但这何尝不是赤子之心的表现呢?官家之志不变,大宋中兴才会走得越来越远。

    李刚也是满脸笑意的说道:“谢官家隆恩。王太尉回京,举世同欢之盛事。”

    “还有,官家御驾亲征的事,等一年,就一年,内政稳定了。”

    “一年时间,流匪差不多也打的干净了些,百姓均田也都完成了,商改也进行的差不多了,到那时,臣陪着官家一起去黄龙府做客都行。”

    “好说,好说,等一年,等两年都行。”

    “李太宰乃是朕的肱股之臣,左膀右臂,朕能不听太宰的意见?”

    “不听太宰的意见,李太宰让户部不给朕粮草,朕饿着肚子打仗?哈哈。”赵桓异常开心的说道。

    李纲无奈,之前官家你可不是这样说的!

    官家这高兴的都有些糊涂了,还说起胡话来了。

    官家真的亲征,给他李纲一万个胆子,他李纲也只会陪着官家发疯,敢在军粮上做文章,那是要死人的。

    “招王禀回京,朕要在陈桥驿接他!”赵桓兴高采烈的说道。

    李纲的脸色变了几次,陈桥驿这个地方,真的不能碰啊。


………………………………

第四百零八章 昭勋阁评价历代功过

    官家高兴的时候,很容易听进去劝谏,李纲小心的组织了自己的语言,尽量不触碰到老赵家的底线。

    当初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一直是烙印在老赵家身上的铁一样的事实。

    欺负孤儿寡母这种事,说出去是真的不好听。

    但当时是五代十国的黑道政治,谁的拳头大谁就是爹,谁就是皇帝,这是不争的事实。

    况且第一个干出黄袍加身这种把戏的,也不是赵大。

    五代十国天福十二年,后汉高祖刘知远病逝,在其临终之际,刘知远命郭威辅佐他的幼子刘承祐。

    当时的郭威是后汉的枢密使。

    郭威和朝中大臣杨邠、史弘肇、王章把持朝政。

    刘承祐想要亲政,四个大臣,谁都不让。刘承祐只好和亲信密谋,埋伏了刀斧手在了宫门。

    趁着上朝的时间,杀死了杨邠、史弘肇、王章,并且将他们所有的族人,杀的干干净净。

    郭威在邺城,侥幸躲过一劫。

    他以清君侧之名起兵,大败了后汉的禁军,汉隐帝刘承祐逃亡途中被杀。

    郭威进入汴京,请太后临朝称制,并且立了新的皇帝刘赟(yun)作为皇帝。

    在刘赟还未走到京城的时候,郭威指使人假报契丹入寇。

    他自己本人率大军出京迎敌,行至中途,兵士哗变,将黄袍加于郭威之身,拥立为帝,然后他转回汴梁。

    刘赟行至宋州时,被人杀害。

    郭威正式登基,成为了后周的开国皇帝。

    而后,郭威传位给了自己的义子柴荣,柴荣和赵匡胤联手,打下了大片的江山,可惜柴荣英年早逝,传位给了幼帝。

    赵匡胤几乎和郭威一样,带领军卒北上抗辽,走到陈桥驿,被黄袍加身,登基称帝。

    本身后周就是黄袍加身来的皇位,被赵匡胤用同样的黄袍加身灭国。形成了一种历史非常常见的循环。

    赵匡胤当年的黄袍加身,不管他到底愿不愿意意,陈桥驿,彻底成了他身上永远洗不掉的污点,陈桥驿也成了武夫乱国的象征。

    而现在的赵家人可是太宗一系,赵光义的血脉,自然对这件事防范更深。

    李纲认为陈桥驿不能碰,赵桓却偏偏一直对陈桥驿有想法。

    “太宰啊,一百六十年过去了。应该转变下大宋国民对大宋武人的看法了。陈桥驿是个不错的选择。”赵桓反过来劝说李纲。

    在陈桥驿接王禀回朝,在赵桓看来是对王禀最高的认可。

    “官家,你这不是在迎王禀,是在杀了他啊。届时朝政必然议论纷纷,时日一久,王禀如何自处?狄青之事,一如昨日。”

    李纲反手将了赵桓一军,官家你可以永远信任王禀,但是朝臣绝对不会,那王禀他自己呢?

    朝政议论抹黑,逼迫武将,狄青的例子可就在这文德殿发生的!

    赵桓一惊,他光想着改变大宋人对武人的看法,但是忘记了王禀本人。

    自己这是在消费王禀的忠诚啊!

    有一种杀人不见血的手段,叫做捧杀,把人捧得高高,捧到天上去,然后摔死他。

    自己这是把王禀放在火架上烤,王禀杀人打仗那是一等一的强,但这朝中的明枪暗箭,王禀能应付?

    改变大宋百姓对武人的看法很多很多,潜移默化最为合适。

    赵桓点了点头,李纲这个宰执当的很好。

    “行了,行了,你们文臣一张嘴,能把死的说成活的。那就换个地方,换个地方行了吧,怕了你了。”

    “即使不在陈桥驿办了,也要办的盛大,办得体面。”

    李纲听到官家不在陈桥驿,搞天子亲自出城相迎,他松了一口气,这世界上有一种死法,叫君恩难受。

    “叫李邦彦过来一趟,好不容易出了个人物,一定要好好宣传一下。”赵桓笑着对赵英说道。

    赵桓当然不打算捧杀王禀,但是必要的宣传还是要有的。

    他准备让王禀在汴京过个年,过几天的舒心日子,再去云中路。

    王禀这样的锋利的剑,窝在朝中实在是太浪费了,王禀归京授勋之后,过个舒心的年,安排他回到云中路去。

    待在朝堂这个阴谋场里,整天跟文臣们搞什么唇枪舌战,气都要气死。

    军人的归宿,就是战场。

    李邦彦来到了文德殿,献上了他最新写的大宋英豪传。

    官家让他宣传王禀,当然不能只写王禀的丰功伟绩,那样百姓们只能抱有崇敬,却没有亲切。

    李邦彦从宋江起义开始写起,贴合实际的把王禀平叛和被人误会渲染的极其到位,把河东路的关键之战,太原守城的二百天,从地理位置到王禀的种种应对,写的一清二楚。

    “士美写的这个大宋英豪传,一经刊印,大家又要骂童贯了。”赵桓无奈的说道。

    童贯当年到底是赵佶授意令其千里赴阙,还是他自己决定,这个问题,土里的童贯回答不出来了。

    “就这样刊印吧。”赵桓想了想,还是决定就这样刊印,求仁得仁,童贯到最后用自己的自杀,为赵佶换取生机,赵桓也不想再计较了。

    “还有这个官家,臣随册刊印了一组王禀的画像,还有烘焙好的王禀的陶塑。”

    “大宋书局刊印的三国演义卖的很好,典藏版一出,就是哄抢一空,和三国杀那副牌,有很大的关系,臣就想到了这个。”

    李邦彦将另外一组物件递了上去,是来自大宋书局刊印的画像和陶塑。陶塑的个头不高,但是非常的精致,看来是下了不少的功夫。

    赵桓拿着王禀的陶塑看了半天,这李邦彦还真是有点商业头脑啊。

    写的书引人入胜也就罢了,这做买卖,都直接学自己搞起了周边?

    “臣也找到好多茶社的说书人,还有不少的民艺社,让他们出了不少说书人用的话本,专门用来说王禀的事。”李邦彦又掏出了一沓札子,递了上去。

    从官方媒体,到民间口舌,没有一处放过的全方位宣传攻势。

    赵桓看着李邦彦的袖子,寻思着,里面是不是还有东西可以掏出来。

    “没了,官家。”李邦彦无奈的摊了摊手。

    “李太宰,朕决议仿照前汉的麒麟阁十一功臣,东汉的云台阁二十八将,前唐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做一个咱们大宋的昭勋阁。”

    赵桓直接抛出去扔出去一个蒺藜炮的药包,炸的李纲和李邦彦目瞪口呆。

    李纲犹豫的说道:“官家,大宋中兴在即,不适合建阁。”

    “不管是麒麟阁、云台阁和凌烟阁多数都是纪念死去的元勋。朕知道,朕这个昭勋阁是给天下人看的,不是给朕一个人看的。不是建在宫内,而是建在城外。”赵桓解释道。

    麒麟阁、云台阁、凌烟阁都是皇帝拟好名单,画好画像,放在宫里,而赵桓却打算建在城外,雕上雕塑,告诉大宋所有人。

    青史留名,就在此时。

    “建在城外?”李纲一脸茫然,官家又准备搞什么幺蛾子?

    赵桓解释道:“就是专门兴建一个从太祖时候起的名臣名将阁,左为功高宰辅,右为功高侯王。雕陶塑题功过。隔外面次第功臣,挂画像书事迹。此举旨在激励民心。”

    李纲这才明白官家的意思,主意倒是不错,看起来是个虚名,但是人这一生,不就是争名夺利吗?

    不过他很快的想到了一个问题,轻声问道:“那太宗朝怎么办?”

    赵桓这才想起来,赵光义的名臣都是赵大留给他的。

    为了凑数,太宗朝配享太庙还有个懿德皇后符氏。这是从配享太庙这个待遇,唯一的一例。

    太宗朝配享太庙的其他人,都是赵大的人。

    比如薛居正,就跟着他赵光义混了五年。比如潘美,那是从赵匡胤还未称帝就鞍前马后。

    赵桓当初给种师道配享太庙的时候,专门研究过这件事。

    有点难办啊!

    赵桓挠头。


………………………………

第四百零九章 昭勋阁特制章

    最后赵桓给赵光义配的人,是杨业。

    赵桓决定给赵光义多配一个杨业,是因为杨业的功绩,也配得上这封殊荣。

    杨业为建雄军节度使,号无敌,驻守雁门关多次大破契丹,威震契丹,后汉灭亡,他随太宗北伐契丹,被监军王侁威逼。

    在雍熙北伐中,他毅然从朔州出兵,北击契丹。

    杨业力战,自日中至暮,手刃数百人,力战而竭,受创数十处,血流如注,为辽军所俘,绝食三天而死。

    王侁以语激杨业,又在陈家谷又不听潘美劝阻擅自带兵离开谷口。

    导致杨业无法撤退,没有援兵,孤立无援。

    因为宣传口的一些关系,导致宣传出现了偏差。

    后世人多认为杨业的死,完全是因为潘美而死。

    潘美作为行营都部署,忠武军节度使,最高指挥者,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这毫无疑问。

    而王侁、刘文裕、侯莫陈利用作为行营都监,就和白莲花一样干净了吗?

    这是一场潘美默许,三名行军都监的共同执行,一场延续了五代十国到赵宋,晋、梁两大军头集团,互相斗争的一出剪影罢了。

    当时西路军出现了军头互相斗争的戏剧,而东路军曹彬那里,也差不多一样,内耗极为严重。

    到最后王侁背锅,潘美、刘文裕罚酒三杯,侯莫陈利用直接放过而结束。

    这样的处理结果,其实和他们的责任有一定关系,主要和赵光义的亲疏远别有关。

    王侁在后周的时候就是枢密使,在宋太祖赵匡胤时为将。

    而潘美,侯莫陈利用是赵光义的亲信,刘文裕更是赵光义的亲信。

    只有杨业是后汉降臣。

    牺牲杨业,搞掉王侁是最后的结果。

    赵桓曾唯结果阴谋论的推断,这场陈家谷杨业之死的背后,站着的是赵光义。

    但是他没有证据,他只是怀疑。

    杨业的死,是一个悲剧。

    赵光义的无能的表现,他无法驾驭手下大将,导致大将内耗,凭白的丧失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

    纵观大宋一百六十年的征战,处处就四个字,互相掣肘。

    把好好的战局、政局生生搞到崩溃。赵老二一系的人,似乎都喜欢这个调调。

    当然,靖康的事,是大宋三傻蠢到令人发指导致。

    赵桓准备把杨业立在赵光义一朝的陶塑,他们的恩怨纠葛,都让他们去地下弄个清楚吧。

    他要建立的昭勋阁,目的是为了表彰现在大宋的功臣,杨业都有了位子,自然也要给狄青、王安石都给加上。

    赵桓将自己梳理的名单交给了李纲和李邦彦,让他们考虑一下。

    “种少保不在太上皇之侧?”李邦彦看着名单愣愣的问道。

    徽宗的名单里孤零零的只有一个韩忠彦,韩琦的儿子。

    而且李邦彦可是亲历过宋徽宗一朝,韩忠彦两次被下放知府,其实在朝堂中的时间并不长,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却终究怀才不遇,郁郁而终。

    “种少保当然立在朕的庙宇里,难道还能立在太上皇的庙宇里?”赵桓不满的哼了一声。

    其实如果不是蔡京的名声太臭,贪腐太过严重,仅从政绩上,蔡京还是够格的,可是坏就坏在了他贪腐极为严重。

    李邦彦也是同理。

    李纲幸灾乐祸的看了李邦彦一眼,说道:“这是早就定好的,少保配享官家的太庙,毕竟少保在太上皇时,雪藏数年之久。”

    “哦,哦。”李邦彦叹气,这份名单上没有自己。

    倒是李纲、王禀、李纲都在名单之上。

    “当然了,朕这朝的功臣现在不立陶塑。也不祭祀。”

    “功臣名单还有很长,朕打算随时添加功臣名录。但是昭勋阁特制章,还是要给的。”赵桓说道。

    活人立陶塑铜像,那是咒人死的。

    赵桓给自己留了地方,但是并不打算立像。

    昭勋阁特制章才是赵桓此次的终极目的。

    授勋,总得拿出点东西来,这昭勋阁特制章就是告诉王禀,他必然名垂青史。

    而且昭勋阁特制章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免死,除谋反叛国外,皆可特赦。

    可世袭茵福子孙后世。

    当然了,只能用一次就是了。

    赵桓不觉得过分,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长驱数千里,使得中原免遭生灵涂炭之苦的功绩,当得此赏赐。

    其实昭勋阁特制章,并非赵桓独创,这是汉高祖刘邦搞出来的一套特赦制度。

    丹书铁券。

    帝王赐给功臣、忠臣的一种特殊凭证,随着时代的发展,丹书铁券也从丹书,变成了金书,名称也变成了金书铁券。

    皇帝和各大臣一分为二,具体从哪里截开,就看皇帝的心意了。

    保证了独一无二,不可被仿造之外,金书铁券的免死次数一般都在三次及三次以上。

    大宋也有类似的制度,赵匡胤当初黄袍加身之后,赐给了柴家丹书铁券,这份丹书铁券的效力要比历朝历代都要大得多,柴氏后人犯罪也不得加刑。

    也正因为如此,赵桓只能绕一个大圈,先建一个昭勋阁,数一数历代功勋的功过,然后在昭勋阁的基础上,加一个昭勋阁特制章来。

    否则直接赏下去丹书铁券,后患太多了,大宋这个丹书铁券效力实在是大的过分。

    丹书铁券,传于无穷,故曰世券。

    世代流传的免死令,赵桓当然还是慎重了些,只能免死一次。

    李邦彦依旧是那副不太聪明的样子,愣愣的看着名单出神,看着昭勋阁特制章的授予方式。

    “官家,臣就不用了吧。”李纲看着名单上还有自己,而且还要被授予特制章,吓了一跳,赶紧拒绝。

    君恩难受啊,李纲刚说了王禀,就轮到自己了。

    免死金牌是谁发的?那是皇帝发的!

    皇帝说有用,那就有用,皇帝说没用,那就没用。

    毕竟拿着丹书铁券的柴家嫡系,连太祖朝都没活过,就没得干干净净了,被杀还是自然死亡,是谁动的手,其实都不重要,反正是直系都死透了。

    直到仁宗朝的时候,仁宗皇帝才想起来还有个柴家,弄了两个有名无实连俸禄都极低的公爵。

    这俩公爵还不是柴荣的后人。

    那丹书铁券在哪里?

    没人知道,反正没在柴家人手里就对了。

    种师道的功勋自然值一块昭勋阁特制章,他也没有后人继承。

    王禀的军功拿这枚特制章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你老赵家不认是你老赵家的事,我王禀拿是我的事,这是我应得的。

    李纲就不一样了。

    他做的文政,很多政策都还没有发挥什么实际效果,甚至还有改革带来的阵痛,让李纲的名誉在民间,不是那么的友善。

    这会儿这昭勋阁特制章,拿着太烫手了。

    赵桓摇头,他已经想到了李纲会拒绝,他倒是蛮想按着李纲收下,最后想了想说道:“那就划去吧,以后加就是。”

    赵桓饶了一大圈,先立阁,再授勋,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自己授勋的昭勋阁特制章有效力。

    赵匡胤倒是在太庙偏室搞了一块太祖誓碑出来,誓碑高七、八尺,阔四尺余,平日里,用销金黄幔遮蔽,门钥封闭甚严。太祖遗训,唯太庙四季祭祀和新天子即位时方可启封,谒庙礼毕,奏请恭读誓词。

    上刻誓词三行:一为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一为不得擅上书言事人;

    一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然后呢,赵匡胤都还活着,柴家直系就死的干干净净了。

    赵桓专门作出个世人都能看的昭勋阁出来,目的就是为了昭勋阁特制章有真正的效力,真正的用于激励民心。

    跟着朕干,虚名实利,全都有。

    李纲显然明白了赵桓此举的目的,但是他还是拒绝了自己。

    “那就下诏让王禀归京吧。”赵桓对着赵鼎说道,让他拟旨。


………………………………

第四百一十章 韩世忠的眼疾

    王禀乐呵呵的看着官家写的书信,笑容满面。

    韩世忠一脸的羡慕,也就是他没这个条件,要是有这个条件,他也愿意北上。

    梁红玉日益隆起的肚子,里面的小生命,并不是阻碍大丈夫征战沙场的理由,实在是他脚下的山海关,太过重要。

    这大门,韩世忠守的不艰难,就是待的有点委屈。

    “给老子看看。”韩世忠一把抢了过来。

    韩世忠啧啧称奇:“啧啧,一首诗,映山红,官家的诗词还是这样,不太规整的样子。”

    【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得亲人归,岭上开遍映山红。】

    “格老子的这算是诗吗?”韩世忠拿着书信左晃右晃的躲避着,不让王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