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振兴攻略-第1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兴最后还是带着自己的两个亲从,离开了义州,乘快马向朔州方向飞驰而去。
陈兴的伤势在他自己看来并不重,甚至连一处贯穿伤口都没有,最深的箭簇入体都没有一寸。
只是伤口比较多,看的比较吓人而已。
朔州守军要执行的是拦截金人万人队十天时间,给保州布防提供机会。
保州在鸭绿江的西侧,而义州在鸭绿江的东侧。
保、义州在鸭绿江的东西两侧,不管是失去了保州还是义州,对大宋在高丽的战略都是极为不易的影响。
保州正在用最快的速度搭建串楼以及从来州、山海关运来大量的蒺藜炮,还有无数的燕京军也在赶来。
保州的布防需要十天。
而这只万人队,很明显在突袭保州。
不给大宋彻底占领保、义两州的时间!
宋军毕竟新到大量的部队还在海上,准备从龙州登陆,这是金国最后占领保州的机会。
保州这地方很要害!
占领保州可以保证金人在鸭绿江西侧的利益,保证出海口的安全。
最主要的是完颜亶、完颜宗望、完颜宗翰都在辽阳城,如果宋人在保州彻底站稳了脚跟,那么辽阳就处在了宋人的兵锋之下。
金人对保州有不可失去的理由,宋人同样有必须占领保州的需求!
围绕着保州,金人和宋人开始了再一次关乎于国力的比拼。
从军事调度,再到后勤补给,攻城器械和守城的较量。
这次的较量以陈兴为代表的诸多大宋军卒,展现了他们钢铁一样的意志。
可惜,战争并非谁的意志足够顽强就可以获胜。
即使陈兴回到了朔州,指挥军卒迎敌。
但是撒出去的一千军卒,依旧没能够将敌人拦住十天、
反而被金人派出了三千人的军卒,直接把他们逼回了朔州。
而且即使真的牵扯住了敌人的军卒,也没有什么用。
陈兴得到了军报,对方有超过五个万人队!不停的向着保州方向前进!
所以即使拖住了这一万人,还有四万人兵临城下。
特别是金人的中帐大军从辽阳过来的完颜宗翰。
完颜宗翰的五万人的军卒,集结完毕的时候,沈从刚刚登陆龙州,紧急下令命令保州的军队撤军。
保州无疑是一座大城,至少围二十里的大城!
但是守城器械却极少,最关键的是无法复刻当初太原城的奇迹,也没必要。
毕竟保州在之前是渤海人,后来是高丽人,再后来是金人。
民心不在,根本无法动员高丽人陪着保州守军一起卖命。
没有必要的原因,是城里的百姓又不是他们大宋百姓,没有死战的理由。
沈从的额头上沁着汗珠,自己一来义州,就丢掉了鸭绿江西岸的重镇,保州。
他略带忐忑的向着汴京送了到札子。
而赵桓给的批复很简单。
【无须拼命。】
如果是安州的话,赵桓还要考虑考虑,毕竟涉及到了整个高丽半岛的情势。
但是保州的话,这一城一地的得失,对于现在的赵桓来说,根本无所谓了。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赵桓收笔,看着宣纸上的字迹满意的点了点头,自己的字写的倒是越来越好看了。
笔势刚健,力透纸背。
“将字画发到全军,告诫三军万万不可急躁。”赵桓停笔,看着宣纸对着赵英说道。
大宋的军卒,略微有些心急了。
这是他的最近的感觉。
不管是岳飞的绕开临潢乌沙堡,孤军深入向辽阳进发的军令,还是保、义州兵事,都显得有些操之过急了一些。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什么才是用兵如神?
打仗就像河水的运行规律一样,避开高处,向下奔流。
作战时,避开敌人坚实的地方,而攻击敌人的弱点。
水因地形而制约它奔流的方向,作战则根据敌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
作战没有固定的方式,就像水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
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显然不管是岳飞、王禀、李彦仙这些将官附议岳飞的决定,还是类似陈兴这样的底层军官,舍命也要拉住敌人大部队前进的步伐,都略显得有些操之过急了。
现在的情势北地天大雪,砚冰坚。
不考虑任何情势,非要逆势而行,才是错误的决定。
赵桓并没有责罚沈从的意思,并且给了他在高丽半岛地区,便宜行事的权力。
包括并不仅限于攻击和防御,还有平叛。
妙清这个家伙在高丽地区称帝建元,赵桓认为这天下的皇帝已经足够多了。
这妙清无德无能,阴阳秘术玩的贼六,当皇帝这事,这么麻烦和劳累,还是不要让妙清免为其难了。
金富轼接到赵桓的诏命的时候,长长的松了一口气,现在高丽半岛上,最强的军事力量。
并不是高丽国的军卒,而是大宋军队!
三万燕京正军和七万辅军,铺在高丽和金国的界线上,足够的充足。
能够的得到赵桓的诏命对高丽国来说,无疑于天大的喜讯。
再加上本国的花郎军,足够将妙清挫骨扬灰!
在金富轼眼里,王楷是一个不错的主公,在开始登基的时候,也是励精图治,借助金国的力量,平定了汉阳李家的叛乱。
但是随后宠幸妙清,沉迷于阴阳秘术之后,整日不思朝政,金人兵锋至城下,王楷的表现可以用糟糕来形容。
这一切都怪妙清!
他想了很久,还是想让大宋的皇帝,派点官吏,来梳理一下高丽国的朝政、
只不过送出去的札子,如同石沉大海了一样,没有回应。
赵桓没有派出官员的理由很简单,现在还没到时候。
把高丽弄的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
那灭掉金国之后,高丽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他们窃土为国,这片失地,赵桓难道不用收复吗?
毕竟也是自古以来之固有领土。
赵桓长长的伸了一个懒腰,看到赵英面色沉重的递过来了一道札子。
他的脸色一僵,这刚忙完,哪里又出事了?
夜色已深,如果不是什么大事,赵英不会递过来这道札子,他会暂时按住不表,第二天才会呈上来。
现在看来,发生了什么不太好的事。
赵桓面色沉重的打开了札子,然后将札子奋力的贯到了地上!
“蕞尔小国!安敢如此!”
………………………………
第四百九十三章 散播欢笑散播爱的正义之师
让赵桓生气的原因是西夏。
西夏人不甘失去两套,不出十日,将由李仁忠率领五万兵卒,向着河套进兵,意图从新夺回澄口到五原城的后河套!
而这一情报是梁家传到燕京的情报。
西夏王李乾顺得知,大宋和金人在燕山一带,正式开打的消息之后,就一直在筹备着重新夺回河套的计划。
河套是产马地。
丢了河套,西夏的铁鹞子,就再也没有了转进如风的转移速度。
有此决策,实属正常。
让李乾顺下定决心执行这个军事调动的是金人和西夏再次联手了!
黄彦节在兴庆府怒斩金人使者,利用一些巧妙的手段,黄彦节将杀死金人使者的锅,甩在了李乾顺的头上!
李乾顺失去了和金人沟通的媒介。
这么快就说清楚了误会吗?赵桓疑惑的看着手中的札子,眉头紧蹙。
两国之间斩杀使者,就失去了沟通的渠道,也失去了信任的基础。
闹得最轻的也是两国老死不相往来,闹得凶点,就是不死不休!
可是金国和西夏两国,现在居然好的穿了一条裤子了?
根据梁家的情报显示,金国负责在乌沙堡方向,牵制整个大宋军队。
而保州方向,金人也会大力进攻!
以保证大宋没有精力和兵卒去顾及河套地区!
“上兵伐谋啊,诚不欺我。”赵桓坐在御座上,思考对策。
金人使者被杀后的两国联袂,超过了赵桓的预期。
使者都砍了,两国正式断交,居然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达成了新的联盟。
始料未及!
但是现在赵桓真的没有军卒调动,应付来自西夏人的挑衅!
韩世忠的部队驻扎在了大同府,岳飞的军队驻扎在了东胜卫。
杨忻中的部队,都在奉圣州的军堡里防守。
金人冬日里能骑马射箭,而大宋军卒可没那个本事。
穷山恶水里出强兵啊。
前河套地区还好说,岳飞的军队随时可以支援,不管是九原城还是朔方城,都在岳飞军卒的支援的范畴内。
但是后套的五原城和澄口呢?
西夏人真的很会抓准机会捞好处!他们的目标也不是前套的九原和朔方!
他们想要的就只有后套澄口和五原!
要不命令呼延通撤退?退到九原和朔方?
赵桓觉得这个方略不是不可以。
现在的主要矛盾是和金人作战,西夏很弱,等到收拾完金人,再收拾西夏人就是!
别说前后河套,就是兴庆府都给他占了!
如果两线作战,赵桓很担心鸡飞蛋打,两头都捞不到好处。
他决定明日让众多将领都参与一下出谋划策之事。
反正西夏人十日以后才会动身,这么长的时间里,足够赵桓做出决策了。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赵桓舍得后套的地方,是因为他有必然拿回来的决心!
呼延通烟花攻势轻取后套之地的时候,其实大宋的战略仅仅是前套而已。
目的是金宋两国作战时候,西夏人不给他们捣乱。
增加战略纵深。
前套的朔方城和九原城,都在东胜卫的支援之下,只要岳飞不动,西夏人就进不了前套,保证战略的安全!
呼延通自己本身也没想到在烟花攻打之下,西夏人就那么投降了。
呼延通也就是试试。
现在放弃,依旧符合大宋的大方向的战略。
赵桓发出的群策群议,并没有遭到多数人的反对。
两线作战,很容易让大宋对金国的优势,化为乌有。
宇文虚中看着面前的札子,皱着眉头说道:“官家,大宋的将卒们都没反对撤出后套的五原城和澄口吗??”
“从战略的角度来说,是这样的。”赵桓点头说道。
“臣有异议!”宇文虚中俯首说道。
御史大夫·宇文·杠精·虚中,这是要发挥他御史大夫的职责了吗?
其实赵桓也是没办法呀!
他的理念里是寸土必争!寸土不让!
既然拿回了河套!焉有不战而退的道理?!
但是大宋在后套,只有一万山海辅军,说是军队,其实更不如说是负责当地的治安。
现在西夏人兴兵五万,不撤退,那这一万山海辅军的下场…
理想和现实,赵桓最后还是倒向了现实。
“有何异议?你自说来。”赵桓问道。
“臣以为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塞上江南鱼米乡的河套地区,就这么放弃了,实在是可惜了。”
“从先秦时定立了九原郡至今,河套地区已经引水灌溉了一千多年,水利发达,盛产小麦、大米、枸杞,而且还是天然的两千里的马场。”
“过潼关后,黄河就成了天上河而又多泥沙,灌溉不易。黄河就富了这一套之地,若是放弃了后套,只得前套…”
“臣不甘心啊。”宇文虚中皱着眉头说道。
他反对的理由很多,但是归根到底,就是两套地区有足够的水,可以种地,可以养马,丢了这半套,再拿回来,就不知道是猴年马月的事了。
“朕也不甘心啊!”赵桓感慨的说道。
他怎么可能甘心放弃一套之地?!
当初他和种师道聊到大宋缺马的问题,就聊到过河套。
大宋现在就两个产马地,一个是河套等地,一个就是燕山之北。
虽然现在大宋坐拥整个辽国旧境,按理说产马已经不再是问题。
但谁愿意把自己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筐里?
养马之地,当然是多多益善才是!
可是现在,就一个问题,没兵。
宇文虚中想了很久,小心翼翼的说道:“官家,臣以为,官家应该问问河套的百姓,愿意归宋,还是愿意归西夏。”
他说完,看着赵桓。
百姓决定是否归宋还是归西夏?
赵桓品了品宇文虚中话里的意思,眼神中越来越明亮!
妙哉!
不是缺兵吗?大宋没兵,但是两套的百姓呢?
他们愿意被西夏统制,还是愿意被大宋统治呢?
答案不言而喻。
张宪攻杭锦城的时候,西夏人望风而逃,跑得比兔子还快,但是宋人三次攻破杭锦都未曾大开杀戒。
韩世忠这个韩泼五,在九原城买酸果果付钱的行径,也决定了大宋军队在两套地区的行事风格。
张孝纯这个经略,是一个极为胆小怕死的人,但是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他到了两套地区为经略之后,与民休养生息,这多半年在河套可没少累计声望。
他多次带着人踏平了草原上多出的马贼,还有很多为非作歹的土蕃。他声望也越来越高。
大宋在两套地区的百姓心中,也不再是冥府恶鬼,而是变成了散播欢笑散播爱的正义之师!
若是让两套地区的百姓自己选,那必然是选择大宋才对!
那这次西夏人的进攻,赵桓可以让张孝纯发动百姓的力量!
这股力量也是赵桓手中掌握的最大的一股力量!
足够阻拦西夏人谋夺前套之事了,澄口有一万军卒,三万百姓参与,足以保证金刚不破!
“妙哉!”赵桓大声的说道!
当初金兵把他围在汴京城里出不去的时候,河北路的义军可是给了他足够的印象!
他相信!
河套的百姓,知道应该如何选择!
难道他们还希望回到过去被土蕃予取予夺的时候吗?
赵桓向河套地区的张孝纯发了个命令,让其动员百姓从军,生产守城所用器械!
宇文虚中看着一脸兴奋的赵桓,有点摸不到头脑。
民权和君权,官家不怕民权不断膨胀给皇位造成威胁吗?
赵桓没想到这一层,他依然在为找到了解决河套问题的办法而兴奋!
当然想到了也无所谓,民权膨胀就膨胀呗,最好百姓当家做主。
他连连懊恼,因为河套被西夏侵占了很久,大宋别说河套了,就连燕云十六州都没有,哪里谈什么河套?
所以他一直默认河套百姓心向西夏。
但是他细细思量,估计心向大宋才对!
赵桓的诏书快马发到了两套地区,只是到底能不能调动起来河套百姓?他心里其实没底。
………………………………
第四百九十四章 一群叛徒!
张孝纯面色发苦的看着自己面前的诏命。
官家让他留在后套地区,组织百姓协防的磴口。
他盼望的是回撤的调令,在他看来这五原城根本没有守得住的可能,还不如撤回九原城,毕竟有岳飞在,西夏也不敢造次。
而且这磴口城,是一座立在山间上的围不过四里的小城。
磴口城,面相河套方向是一个大大的缓坡,骑着马就能冲上去,这也是当初韩世忠能够一战定磴口的原因。
面对兴庆府的方向,就是一个高约十多丈的断崖。
所以,如果真的守城的话,这座城池,是极为易守难攻。
况且大宋的军队,还在上面建了串楼,从西夏方面进攻,其实很困难。
这是守城的基础,与其说这是一座城池,还不如说是一处关隘。
但是磴口城下,是黄河滩淤。
这条从亘古就流经黄土高坡的河流,冲刷了足够行军的滩淤!
而且在秋冬季即将枯水的季节里,西夏人错非是傻了,才会正面攻打磴口!
所以守住磴口完全没有什么用,因为敌人可以绕行攻打五原城,然后控制整个后套地区。
张孝纯不知道怎么守城,呼延通满不在乎的拿过来诏命看了半天,说道:“那就不往磴口派人呗,反正官家给了你我便宜行事的权力,竭尽全力守住五原城就是了。”
“不打过谁知道能不能打得过。”
呼延通显然是一个军人的思维方式,他不知道守城其实是一个调度工作。
而且这五原城原来是西夏人的地盘,是在敌人的地界里打仗。
当然呼延通也不在乎这些,当兵的哪个不是脑袋别在裤腰带上。
赢了,就割下敌人的脑袋当夜壶。输了,被敌人割下脑袋当球踢。
“我试试吧。”张孝纯有些不确信的说道。
塞外刮来的寒风被阴山所阻拦,吹不到后套里面,但是大雪也有膝盖那么厚,西夏人选择此时进攻,并不是没有原因。
如果这次拿不下后套,他们就会彻底失去后套。
张孝纯合算着这事应该能办。
官家的工赈院的制度,在张孝纯看来,非常具有参考价值,可以当成核心政令被执行。
所以他到了两套地区之后,就用了最快的速度普及了这套制度。
第二套就是仿照官家在太原城的诏命,就是均田令的推行。
当然这种直接掀翻当地土蕃利益集团的政策,遭到了无数土蕃的阻止。
张孝纯是一个绝对聪明的人,学富五车,否则也当不了进士。口若悬河,舌绽莲花不在话下。
他并没有试图和土蕃讲道理,因为他知道这天下什么才是最大的道理。
他选择对付土蕃的时候,直接让呼延通亮出了拳头。
这群土蕃和西夏的勾连极深,他们更希望西夏人统治而不是大宋。
其中的人员也很庞杂,西夏人,吐蕃人,西域人,波斯人,色目人都有。
但是他们的意见并没有被张孝纯所采纳。
在王禀面前瑟瑟发抖的张孝纯,像一只小白兔一样。
那是因为王禀那是连金人都极为头疼的狠人。
但是面对这群借着西夏威势作威作福的土蕃,张孝纯的能力尽显无疑,狠辣和决断。
土蕃面对这呼延通和张孝纯一拉一打的政策面前,抵抗相当的无力。
最后他们不得交出了世代被他们控制的土地,然后被纳入了户籍。
在详细询问了官家关于户籍执行问题上的种种意见之后,大宋的户籍上终归没有将他们黑汗人、大食人、色目人的人种写在户籍上,而是统一写成了宋人。
张孝纯能够品出写奇怪的味道来。
这群人现在人以群分,但是数代以后,大家都是宋人了。
土蕃们并不甘心交出土地,但是这世界上的力量,最强大的大宋皇帝,逼迫他们交出土地。
如果仅仅是大宋皇帝,他们还能够稍微低抗下,毕竟天高皇帝远,呼延通这一万山河辅军,不见得玩的过土生土养的土地主。
但是很不幸,当初他们用十收七租的租子,就可以哄骗的百姓。
在推行均田令的一瞬间,百姓“背叛”了他们。
百姓在得知了大宋的皇帝的均田令之后,就坚定的站在了张孝纯,或者说大宋皇帝这一边。
土地是根本,是命根子。
张孝纯也因此收获了大量的人心。
他将五原城的诸多军监建立起来,军器院和弓院的分司第一时间成立起来。
而工赈院也为了支援河套地区的建设,高薪聘请了一批大宋的工匠,来到了这里。
这一切,说放弃就放弃,别说大宋皇帝不甘心,他也不甘心啊!
从无到有这一切,都是在他眼前,凭白出现的基业!
他还没那么大的度量。
百姓会配合吗?
百姓会协防吗?
百姓会选择大宋吗?
这是他的疑问,毕竟大宋立足河套也就半年的时间而已,而西夏在这片土地上经营了近百年的时间!
他不确定。
但是他想试试。
大不了,大不了就是…投降嘛!
他有些羞愤自己的想法,但是他本质上还是个怯懦的人。
当初在太原,他想要投降。但是王禀没给他机会。
这一次,呼延通显然不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
这个满脑子杀杀杀的人,应该不会注意到自己会有小心思才对。
他看着五原城的城墙,用力的吸了一口气,试试再说!
他略微有一丝底气,因为百姓虽然不识字,看起来足够的憨厚,但是憨厚中带着精明。
不仅仅是那种淳朴中的精明,让他们知道好坏那么简单。
而是,他们在均田令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