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振兴攻略-第2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逻辑看似合理之下,却暗含着非常阴险的金国坑害大宋的招数。

    大宋平均寿命不足三十岁。

    也就是说本来一亿人丁的大宋,若真得采用了罗汝楫的独子减丁令。

    三十年,大宋的人口就变成了五千万,再过三十年就变成了两千五百万。

    不足百年,大宋就只剩下一千多万人。

    堪比五胡乱华、唐末百年乱世的人口损失。

    只需要一道札子,就可以完成。

    而且此人用的理由极为恰当,就是大宋的均田令远不如汉唐,一赏就是一顷(五十亩)之地。

    所以稍微少点人丁,可以大幅增加百姓授田数,沐浴皇恩的百姓,会对官家更加感恩戴德。

    没地了!打出去就是了!搞什么减丁?这又不是后世。

    赵桓不杀这等人,留着他干什么?

    他还记得他在河东路视察的时候,可是亲眼看到了百姓为了省一口口粮,把孩子摔死!

    摔婴!

    这一幕始终烙印在赵桓的心里,久久无法抹去,他知道大宋的百姓过得是什么日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若不是没有办法,谁愿意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

    孩子一张草席,甚至连草席都没有,就那么扔到一个荒郊野岭被野兽啃食,成为“死老孩子”。

    这个河东路的方言,让赵桓的脑子当时就如同炸裂了一样!

    到现在每当想到这个词的时候,赵桓依旧是觉得自己的身后,有无数的怨婴在背后提醒他,该怎么做一个皇帝。

    现在这个人居然以均田令为借口,搞自己的百姓!

    “其心可诛啊!”赵桓满脸的杀意,此人留不得了。

    赵英也曾跟着官家去过河东路,他稍微打开了札子看了眼,直接捂住了眼睛。

    也不知道官家怎么心平气和的处理这些恶心人的札子的,他一溜烟的跑到了李纲的府中,让李纲执行去了。

    李纲看完札子,想了半天,拉着赵英说道:“你问问官家用不用夷三族,省的动手的时候,家里人都跑了。”

    “呀!”

    赵英猛地往后一跳,跳了将近半丈的距离,一脸惊恐的看着李纲,说不出话来。

    “你跳什么……”李纲一脸莫名其妙的看着赵英如此模样。

    “没事,我这就回去禀报。”赵英用自己的极限,跑出了道道残影,回到了文德殿前。

    他依旧惊惧万分,因为李纲这个夷三族,就用过一次,那就是夷宫人三族的时候,这个人在维护皇权的时候,那是从来都不手软。

    他倒不是心里有亏心事,只是下意识的脖子凉,他可没少搞贪腐的事。

    他气喘吁吁的说道:“官家,李太宰问用不用诛九族。”

    “李太宰什么时候这么暴戾了?”赵桓愣愣的问道。

    李纲下手狠,赵桓知道,可是他怎么都想不到,为何李纲要诛人九族啊!

    这也太狠了吧,这一刀下去,起码上万人的人头落地。

    “不是,说错了,夷三族,李太宰问用不用夷三族。”赵英才知道自己传错话了,赶忙说道。

    果然,赵英也是一如既往的憨憨。

    “你再辛苦一趟,告诉李太宰不用了。顺便让李纲把他拟的那张《吊古战场文》的参与者的名单,一起带到文德殿,顺便叫上宋世卿,还有周三畏过来一趟。”

    “对了,还有皇城司程褚,让他们把印鉴都带上。让程褚多带点人。”

    “邢狱、提刑司、大理寺卿、李太宰、中书舍人、皇城司还有朕。没漏掉什么人吧,今天把《吊古战场文》参与者的处理结果拿出来,在京的今天就处理了。”

    “不在京的,最好不过正月的好。”

    赵桓满脸和煦的说完了自己的命令,而赵英略带几分惊恐的看着官家,这是要大开杀戒啊!

    没过半个时辰,文德殿常朝殿就聚集了赵桓点名的大臣。

    李纲掏出了一大堆的札子,说道:“名单上共计三百四十六名,其中京官一百三十二人,外官中经略使一人,知府十七人,知县事三十三人。还有些儒生,太学的太学生。”

    “太学生,凡是查验完确实是黑水司的察子,一律流放岭南处理吧。你们觉得朕的提议如何?”赵桓问道。

    程褚作为大宋特务机关的扛把子,居然站出来第一个反对说道:“官家,臣在查这些太学生的时候,发现他们大多数都不知道自己被人蛊惑了。”

    “少不更事,官家流放岭南太远了。”

    赵桓看着太学生的名单看了半天,说道:“二十多岁,不是孩子了吧。这么蠢,迟早要办出更蠢的事。”

    “官家,臣以为不妥。”这次站出来的是李纲。

    赵桓点了点头,李纲嘛,不站出来反对还是他吗?

    “李太宰说说你的想法。”

    李纲看着官家一脸理所应当的样子,不知道该怎么说。

    他可是一直架着赵桓,让赵桓摆出皇帝架子的那个人啊!

    官家啊!某可是自己人!

    李纲俯首说道:“官家,眼下正是国朝用人之际,这些太学生已经在读三五年,去上京路补个阙,然后在上京吃些苦,做三年那边的知县事就够了。”

    “哦,李太宰的意思是流放上京路?那得去跟着陈东混去,镇州静边城这些地方,他们去朕还不放心呢,弄得民不聊生,坏了朕的大事。”

    “陈东那足够远,去那边吧。”赵桓点头算是同意了这个说辞,一共就十几个太学生而已。

    “这个经略使,杀不杀?”赵桓指着这个经略使问道。这才是赵桓真的想杀的人!

    “杀!”李太宰眼皮都不带眨一下的说道。

    “这个样子才对嘛。”赵桓点了点头看着其他人。

    此人乃是山东路经略使,可以称之为相公的人,可惜的是他没把握机会。

    经略使做到相公这个职位,就有了太多的人脉,不是可以随意杀掉的人。

    “你们觉得呢?”赵桓看着朝臣问道。

    搜狗阅读网址:


………………………………

第五百三十七章 正月里的铡刀,闲不住

    京东东路的刘豫,本来是济南知府。

    金兵大举南下,并没有打到济南的时候,他就开始准备投降金人的准备,招纳了一大堆准备一起投金的人,暗搓搓的准备投降。

    可惜战局风云变化,刘豫不仅没有投降成功,三年一迁的文人政治体系人,让他从济南知府走到了京东东路的经略使。

    相公这个词在大宋有这极为特殊的含义,只有做一路长官,才能被人称为相公。

    赵桓真的给了大宋文人足够的宽仁。

    可是大宋的文人,在让他失望这件事上,从来没让他失望过!

    在正常的历史线里,刘豫这个人是伪齐的皇帝。

    金国在靖康之耻后,无力统治关内地区,不得不建立汉人政权加以统治关内地区。

    伪齐是伪楚之后的第二个金国扶持的傀儡政权。

    伪楚这个政权的存在时间很短,仅仅存在不到月余的时间,伪楚皇帝张邦昌就用最快的速度投降了南宋。

    而伪齐这个政权,存在时间长达七年之久,而这个刘豫正是伪齐的皇帝。

    赵桓一直认为,不管是张邦昌也好,还是刘豫、张孝纯也罢,都是被大势所逼迫,迫不得已才做出了投靠金人的决定。

    结果刘豫还是让自己失望到了极致。

    有些人可能是迫不得已,比如张邦昌一个月的皇帝,立刻投降了南宋。

    张孝纯和王禀,在太原苦苦撑了二百五十天,无一援军到达太原。

    结果到现在张孝纯在河套地区虽然依旧瑟瑟发抖,保持着文臣这种生物特有的懦弱,但是,事,办得还算不错。

    刘豫显然不属于迫不得已,赵桓命令皇城司的察子,查了他近一年的时间,终于肯定了此人,已经变成了金国的走狗。

    变节,一个赵桓无法容忍的词汇。

    赵桓询问臣子的意见,李纲用最快的时间,同意了赵桓的想法。

    杀之而后快。

    周三畏瞄了一眼李纲,站出来朗声说道:“臣认为夷三族更为恰当。”

    他没什么情报,不知道刘豫到底干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但是李纲如此坚决的支持官家的决定,他已经猜出了刘豫大概是降了金。

    混在朝堂里,没点这个眼力价,那就没得混了。

    赵桓看着其他人,都没人反对,批红了刘豫斩首的札子,说道:“夷三族啊,还是算了,家人一律流放岭南吧。”

    “郦琼、李成、徐文等知府,和刘豫一起的知府,也都一并砍了,家人同样流放岭南即是。”赵桓再次批红了三道札子。

    赵桓已经钦定了四个人死罪,四家人流放。

    “这些京官呢?”赵桓看着人数最为庞大的京官,愣愣的问道。

    这是让赵桓最失望透顶的一群人!

    他们吃着大宋的俸禄,受着大宋的教育,享受着大宋的繁华的生活,享受在大宋高高在上的地位带来的特权,不思报国也就算了,还变了节。

    这让赵桓气的青筋爆抖!

    “臣以为杀了为好。”李纲看着赵桓的脸色说道。

    赵桓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说道:“还以为李太宰会说什么,法不责众的话。”

    李纲无奈的说道:“臣不让官家杀太学生,就是为了补上这些阙呀。”

    “这些人都是经年老吏,他们享受了这么多国朝优待,却想要做骑墙派,首鼠两端,两头捞好处,不杀,不足以警示天下。”

    赵桓双手抱着头,靠在椅背上,看着这一长排的名单,他想了很久很久,才说道:“李太宰,朕想给他们一个机会。”

    “不可!”

    李纲掷地有声的大声说道!

    他知道皇帝想说什么,早就准备好了这两个字!

    在赵桓刚刚说完的时候,李纲就把这话扔了出来。

    “喊那么大声干什么,朕听得见。”赵桓叹了口气,这些人自掘坟墓,就连赵桓这个皇帝,都救不了他们。

    杀死一个官员,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还需要将他们的家人流放到岭南,防止他们在京中捣乱。

    这一道政令下去,毁掉的是一百三十二个家庭,不仅仅是一百三十二个人头落地那么简单而已。

    赵桓其实想留他们一命的原因,并不是说怜悯生命,他还没那么闲。

    也不是害怕青史留暴君之名。

    他都杀了刘豫了,一个经略相公都被自己车了,这暴戾之名,绝对逃不过去了。

    虱子多了不愁,反正都这么多虱子了,也无所谓了。

    他其实担心的是这些人,都是皇城司的察子们调查出来的变节臣子。

    他担心自己搞这种特务政治,弄得人心惶惶,影响靖康三年对金人的作战推进。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他还是想要解决主要矛盾。

    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赵桓并不想自己成为大宋后世皇帝们效仿的对象。

    皇城司的特务政治,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那是皇帝手中极为锋利的剑。

    用的不好,就是武曌酷吏政治,那样的政治体系,很容易分崩离析,自决于臣民。

    他可是深深知道,祖宗之法的大宋有多坑。

    到现在他还在补赵光义留下的坑,什么时候河北路上的坑填完了,才算完。

    自己要是弄个祖宗之法出来,后世的子孙照着来,也是件麻烦事。

    但是李纲显然早就准备好了大堆的说辞,来应对自己的妇人之仁。

    “那这件事邢狱督办起来,要反复核实,不放过一个叛臣,也不冤枉任何一个好人,先收押归案,查实一人,朕批红一人。”

    赵桓想了想,这些人留在朝堂里,也是个祸害,说不定在什么地方给自己来一刀,更耽误事。

    还是李纲说得对,杀了就是。

    “额,官家要杀他们?”李纲愣愣的问道。

    他这准备了很久的劝谏的话,就是为了说服皇帝下必杀之心。

    可是皇帝似乎是直接同意了自己的看法?

    赵桓点了点头,说道:“朕知道你想说什么,其实朕也是考虑了很久,从年前归京,到现在这么久的时间。到现在朕还是有些犹豫。”

    “但愿朕做这些事,大宋臣民们能够正确的看待,而不是畏惧。”

    他也就是动了恻隐之心,总觉得都是宋人,给个机会也无妨。

    但是仔细琢磨,还是杀了了事。

    至于臣民会不会畏惧自己,他也无法左右臣民们的想法。

    大宋的皇帝是官家,不是天子。

    大宋的百姓会送大宋皇帝灯盏,上元节挂在宫闱中,以示与民同乐。

    可是自己这屠刀一举,恐怕大宋的百姓们,会畏惧自己这个越来越强势的皇帝了。

    他不喜欢这种感觉,但是却又不得不如此。

    自己貌似在李纲铺设的路越走越远了,也就是越来越向着强权皇帝而去。

    他笑着说道:“朕回了趟汴京,杀了三千金国黑水司的探子。杀了近三百人的叛臣。”

    “都是些该死之人,朕倒是不忍心杀戮,制造杀孽,可是他们偏偏要撞到朕的刀锋上来!”

    《吊古战场文》算是彻底结束了风波。

    大宋皇帝杀的血流成河,三百余户迁往岭南而落幕。

    赵桓在文德殿整整熬了十几天,熬过了整个正月,这十几天,开封府的铡刀可一天没闲着。

    每天做的事,就是反复核查这些人的罪状,召这些曾经的臣子上殿,询问案宗是否有误。

    但显然程褚这个人办事非常细腻,他报上来的这些人,无一例外,全是证据确凿的人。

    赵桓还因为见这些叛臣,被一个叛臣骂的狗血淋头。

    无外乎一些重视武将,抬高武夫的地位,最终也会死在莽夫的手里,再现当年关陇把控朝政之危局。

    关陇集团,宇文泰创立了府兵制度,定下了基本国策“关中本位政策”,立下了八柱国、十二将军基本西魏格局。

    十二大将军出将为相,不光是军事统帅,同样是政治领导核心。

    至此将近四百年的时间里,关陇显赫的十二大家族,一直处于食物链的顶端。

    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这个集团。

    其中,西魏、北周和唐朝的始祖,都曾是八柱国之一,而隋朝的始祖曾是十二大将军之一。

    大概到唐玄宗李隆基的时候,府兵制彻底名存实亡之后,关陇集团才彻底落寞。

    代替的是藩镇割据。

    所以军强则君弱,军强,皇帝被生杀予夺。

    似乎成了从汉末到唐末的一种基本事实,这也成了几乎所有的皇帝的一块心病。

    大头兵靠不住。

    赵桓被骂了以后,也只能唾面自干。

    当初他和种师道定下那基本国策“军功爵均田征兵制”之后,其实就已经没有了任何回头路的可能。

    赵桓清楚的知道,可能存在的危险,但是他也做好了肉烂在锅里的准备。

    反正再怎么打,也是汉人在这关中打的死去活来,还能便宜给金国人?!

    然后,他就把那个骂他的臣工,给杀了。

    军强君弱,皇帝被生杀予夺还未发生,这个臣工却是扎扎实实的背叛了大宋。

    “这几天御街口,杀了多少了?”赵桓用力的伸了伸懒腰问道。

    赵英打开札子说道:“一天大约有十来个人吧。”

    “百姓的反应怎么样?”赵桓看着赵英说道。

    赵英眼珠子一转,说道:“好!”

    赵桓嗤笑了一声说道:“尽扯犊子,皇帝一天杀十个臣子,他们会说好?!”

    “他们就是在叫好。臣说的是实情。”赵英摸了摸后脑勺说道。

    赵桓摇了摇头,他怎么就不信,大宋的百姓会为自己杀奸臣而大声叫好呢?

    大宋的皇帝都是没脾气的官家,大宋的百姓应该对自己这种杀的血流成河的皇帝,骂声载道才对。

    赵桓走上了文华楼,看着御街口的围观的百姓,人头落地,轰然的叫好声传来。

    可能赵英说的是实话?

    搜狗阅读网址:


………………………………

第五百三十八章 输的时候,做什么都是错的

    大宋百姓或者大臣们的反应,并没有出乎赵桓的预料。

    他们依旧认为大宋的皇帝一如既往的仁善。

    赵桓杀了一堆的人,汴京的百姓,看了一出杀头的戏。

    “朕是不是仁善的过分了些?”赵桓愣愣的问着。

    赵英可没敢接这个话茬,那是皇帝在自言自语。

    【历史事件提醒:族刑,一人犯罪全家遭殃的刑罚的开端,自夏朝以来就存在。】

    【发明族刑的并非暴君夏桀或者商纣,而是在《尚书》中记载的是夏启和商汤。这让儒家极为尴尬,他们追仰效法的圣王,却是族刑的开端。】

    【至秦时,族刑已经从诛九族变成了一个泛指,比如刺杀秦王,让秦王表演了一出秦王绕柱的荆轲,就被秦始皇下令诛杀了七族。】

    【至汉时,族刑屡次废止而又复用,但是限定至两项罪名,轻易不可施族刑。仅仅限定于谋反、大逆两罪,出嫁之女只随夫家连坐,并出现了不杀祖父母、孙及女性亲属的规定。】

    【例如汉武帝杀李陵全家,都未曾诛九族或者夷三族。】

    【至唐时,《唐律》中明确规定了谋反、大逆两罪,父、子年十六以上一同处死,其它亲属均免去死刑,只是按其亲疏关系,或收、或流。】

    【而一般死罪,只杀本人,亲属受免死之刑。】

    赵桓看着系统的提醒愣住了。

    大宋的律法其实就是在唐的律法上,稍加改动,加入了一些时代性的内容而已。

    赵桓才发现自己杀掉的这些人,应该归属于大逆之罪。

    感情古代皇帝诛九族的口号,喊出来都是吓唬人的啊?!

    【历史事件提醒:螨清文字狱了解一下?用周树人的话说:‘文苑中实在没有不被蹂躏的处所了’。】

    【顺治大兴文字狱7次,康熙施文字狱20多次,雍正施文字狱20多次,乾隆施文字狱130多次。】

    【仅一次明史案,就有七十余人身首异处。为《明史》写序的、校对的,甚至卖书的、买书的、刻字印刷的以及当地官吏,在弼教坊或被凌迟、或被杖毙、或被绞死,一时血溅人间天堂。】

    【而主犯庄廷鑨更是已经死了七年有余,被人敲开了棺椁,剖棺戮尸。】

    【黄培诗案、朱方旦案、《南山集》案、年羹尧案、谢济世案、陆生楠案、吕留良案、维民所止案、屈大均案等等数不胜数。】

    【连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的写诗人,都被斩立决,而后族刑大规模泛滥起用。】

    【历史上真正被诛九族的,也就先秦之前有闻。秦之后至螨清,鲜有耳闻,仅有一例隋炀帝罪司徒杨素长子杨玄感九族。也只是罪,惩罚耳。】

    赵桓愣愣的看着系统的资料,才明白了诛九族这三个字的分量。

    “那明朝不是有个方孝孺和黄观被诛了十族和九族吗?”赵桓一愣,想到了这大段的系统介绍,唯独少了明朝啊。

    【历史事件提醒:方孝孺案多有争议,且明史乃螨清所修,明太祖朱元璋都能画成猪腰子脸,明成祖朱棣更是开边无数,六次跑到草原上砸场子,动不动就三万辆大车横推草原。方孝孺案和黄观案实在有待商榷。】

    【若明朝真有因言获罪诛十族九族,安有明朝清流盛行,以廷杖为乐?】

    中原王朝,封建是封建了点,但是,还是按着基本法去封建,而不是随意的,为所欲为的封建。

    赵桓这才明白了,为何赵英看到李纲总是非常惧怕的模样,实在是这个夷三族的刑罚,在汉人王朝里,是真的很重很重。

    而且似乎效果不佳。

    李纲夷三族之后,宫人不是照样带着小报入了宫?

    【长虹贯日,寒风颯起,虹贯日彻,荆轲发。】

    而且还有宫人带着这样的小报入了宫,想要行刺大宋的皇帝。

    不是李清照担任了尚宫局的宫正,这皇宫依旧安生不下来。

    “把今天的札子拿来吧。”赵桓示意赵英把札子拿过来,他要继续处理朝政。

    赵英拿过来的札子比往日里少了许多,而且赵桓打开了看了半天半天,索性扔下了札子。

    自己大规模的诛杀朝臣,还是引起了一些官员们瑟瑟发抖。他们并不清楚其中详情,所以写的札子就看的极为简单。

    罗汝楫的死,和他上的那道札子其实关系并不大,其实就是因为他被金国腐化,变节,才会被赵桓钦定而死。

    但是朝臣们依旧开始了谨言慎行,本着言多必失的理由,札子里再没有了对朝政的分析和理解,只是单纯说事,让赵桓裁决。

    札子简单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都有些让赵桓摸不清楚头脑。

    这让赵桓深深的叹了一口气,好皇帝哪里有那么好做。

    “叫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