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振兴攻略-第2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英只是笑,官家做事很凭意气,这是好事,可以让大宋锐意进取,百姓富足康安。

    但是有些东西是经不住考验的,尤其是人心。

    大宋什么时候才能再等到一个岳飞?

    大宋什么时候才能再等到这么一个不怕事,还能惹事的官家呢?

    这要是发生什么点误会,岂不是痛失大好局面?

    不管是奸臣、良臣、能吏、奸臣、贪官还是百姓,都希望到大宋能更好。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比如贪官,大宋的形势越好,就能贪的越多。贪到的钱才能更好的提高生活质量。

    赵桓靠在躺椅上,看着巨大的堪舆图,拿着指挥棒在图上划来划去,指着锦州说道:“这里的金人死的死跑的跑,辽阳就成为了辽河以南最后的孤城了。”

    官家每天案牍劳形,为了让官家舒服点,赵英特地跑了趟军器监,做了这把能推的躺椅,给官家休息。

    赵桓翘着二郎腿,动了动身子,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躺好说道:“朕这个皇帝当的轻松啊,军事上先有种师道,后有岳飞来操心,政事李纲和李清照帮衬着,躺赢啊。”

    “舒坦!”

    “辽阳不日而下!”

    赵桓用力的将指挥棒戳了戳辽阳,大笑了两声,虽然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是想想还是很开心。

    赵英将一本札子拿起来,一看抬头,吓得擦了擦额头的汗说道:“官家,这里有个让官家不是很舒坦的事!有人耽误了军粮出关!”

    赵桓也不躺了,猛地站起来,说道:“耽误军粮出关?!”

    现在大宋在辽东郡征战的军粮,都是有海运津口,从山海关而出,耽误出关的背后,代表着多么巨大的博弈?

    现在关内到底酝酿着何等腥风血雨?!

    而且一直良好运转了两年的军粮补给之事,突然之间出现了差错,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盼着朕死啊!”赵桓皱着眉头看着赵英说道:“可能出大事了。”

    “一旦军粮无以为继,情势不妙啊。我们现有的军粮还能支撑多久?”

    搜狗阅读网址:


………………………………

第六百二十七章 官家心里,什么最重要?

    赵桓从来没有小觑过守旧派的力量,就连自己最忠诚的仆人赵英,都选择了守旧。

    自己反复叮嘱了他不让盯着重臣,但是他还是按照既定的历史习惯,来完成自己的职能。

    “我们现在的军粮大概能持续到明年的三月份。”赵英笑着回答道。

    经过了最初的惊讶之后,赵英反而脸色非常轻松的说道:“现在不同于官家当初了。”

    “官家当初御驾亲征河东路时候,朝中局势云诡波谲,谁都不知道大宋的未来到底在何方,甚至连太原城能不能守得住,都是一个问题。当时人心思动,所有人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所以当初八门进京的事,大家都是一种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事情不落到自己头上之前,一个个都是缩头乌龟。”

    赵英脸上的笑容,让赵桓的心中安定了不少。

    他也是乍一听,有人要搞事,就想到了当初的八门进京之事,把自己的老婆孩子逼上了绝路的八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但是这件事在赵桓心口上留下的伤疤,可不是那么简单。

    “到底是什么人?”赵桓疑惑的问道。

    赵桓是一个很讲道理的人,从来不喜欢强权压人。

    就连孔端友这种除了读书一无是处之人,宇文虚中都把办孔端友的铁证都做好了,就等着官家下手。

    可是盛怒之下的赵桓,依旧忍到了过完年之后,才彻底查清楚所有的案情,开始了一波清晰。

    “现在还不清楚,山海关的守将刘善说沧州、津口、燕京的军粮已经迟缓了数日迟迟不见到山海关。”赵英将札子放在了赵桓的面前。

    数日?

    赵桓打开札子看了半天,缓缓的合上了札子说道:“宇文相公和李太宰的札子给朕找出来。”

    宇文虚中的札子上,还是一副表面平和的模样,说是梅雨季节江南船队出海不便,延缓几日,不是大问题。

    而李纲的札子,是一封很简单的问安札子,并没有提到粮草延缓之事。

    “他们这两本札子言无实处。”赵桓将札子仍在桌子上,皱着眉头看着桌上的三本札子。

    难道李纲和宇文虚中野掺和到其中了吗?

    赵桓眉头紧蹙,打开了大皇帝系统,外臣之中,李纲对赵桓的个人忠诚度已经位居榜首高达93点,90点的忠诚度是可为皇帝赴汤蹈火。

    而宇文虚中也是92点紧随其后,这个在金国不知道受了多少委屈的皇城司监事,现在对赵桓有点个人崇拜的味道。

    谁惹了官家,宇文虚中会动用自己的力量,对忤逆或者触怒了官家的大臣,进行构陷。

    赵桓始终不认为这样的个人崇拜有利于大宋,所以当初才流放孔端友,而不是借坡下驴的杀了孔端友。

    之后一大票的90分以上的官员,滚动条翻了好几页,都找不到对皇帝忠诚度低于70点之人。

    70点是一个很高很高的分数,虽然对政令有些不解,但是会严格的执行政令那种。

    赵桓翻了半天,也想不出是谁在搞自己。

    “朕已经仁至义尽了。”赵桓靠在躺椅上,手里把玩着一个羊毛线球,逗弄着阿宝。

    赵桓总觉的自己这只白额大虫,算是彻底养成了猫,每天都是懒洋洋的,现在天气热,他就待在赵桓身边一动都懒得动。

    因为这里有赵英准备的冰鉴,这地方最凉快。

    “吃吃吃,一天到晚就知道吃,再吃下去,胖的就走不动路了。”赵桓看着阿宝碗里的肉,仔细的查阅了一下粮草。

    赵英说的半年的粮草,省着点吃的话,差不多能支撑赵桓手下这些人吃上一年有余。

    而且现在关外也不是不产粮,熬一年大家都紧紧腰带,日子也能过下去。

    “嗷!”阿宝不满的看了赵桓一眼,大脑袋在赵英身上蹭了蹭,继续吃着碗里的熟肉。

    赵桓不给阿宝吃生肉,它也不喜欢那个味道。

    “到底是谁,这胆子也忒大了!”赵桓看着巨大的堪舆图,愣愣的问道。

    此时的汴京城里一片祥和,丝毫没有当初八门进京时候的剑拔弩张。平常人似乎都不知道有人要对御驾亲征的皇帝出手,甚至期盼着大宋的皇帝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好消息。

    李纲端坐在汇英阁里,李清照看着手中的札子说道:“我们要动手,是不是要告诉官家一声?”

    李纲无奈的说道:“官家在前线作战,本来就是事务繁多,这种小事,就不用麻烦他了吧。”

    李清照合上了札子,盯着李纲摇了摇头,笑着说道:“李太宰是怕官家连坐?”

    李纲用力的点了点头,李清照这个女子,格外的聪明,坐镇尚宫局,俨然已经有点垂帘听政的味道了。

    朝臣们就是担心李清照变成武则天再世,所以才反复的攻讦她。

    但是这丝毫无法撼动李清照的地位。

    “然也。”李纲将一个茶杯端在手里,失神的说道。

    李清照抿了一口茶,笑着问道:“官家从来不是一个喜欢连坐的人。”

    “官家刚登基的时候,亲事官伙同赵楷、曹林、王琛、郭奉几人作妖,官家并没有连坐亲事官。那六千亲事官还活着的,大多数都在军中和军校在职。身居要位,官家没有为难他们。”

    “八门进京都是只诛杀首恶。城外十四万军卒尽数归田,丝毫没有连坐他们。”

    “官家从登基以来,以仁善宽待我大宋臣民,难道这些在李太宰眼中,官家还是不够仁善吗?”

    “他还要做什么,才能证明自己足够的仁善?!”

    李纲面色发苦,李清照这一连串的发问,让李纲说不出话来,官家很仁善,尤其是对待宋人的时候,格外的愿意多给他们一个机会。

    “人总是会变的。”李纲叹气的说道。

    李清照紧紧的盯着李纲字正腔圆的问道:“那个顽劣子,就那个样,还能变成什么样!”

    李纲不知道该怎么给李清照解释,凡是涉及到赵桓的事,李清照就格外的不好说话,而且言辞之凶,宛若坊街泼妇一般狠辣。

    李纲想了很久,才说道:“官家是仁善的,这一点某甚至和官家上过札子专门说过这件事,仁善要区分对待,说的话比较难听。但是官家依旧我行我素,不为所动。”

    李清照脸色这才缓和了不少,脸上再次浮现出了笑意,说道:“太宰和官家的那次奏对,我倒是有所耳闻。他就那个样子,李太宰也别多放在心上。”

    李纲看着李清照满脸笑意,就知道总算是站在了一个立场上,这样自己说的话,李清照才能听得进去。

    他笑着问道:“李宫正认为,官家心里,什么最重要?”

    李清照思虑片刻说道:“女人。”

    “你看他!去个来州!那是御驾亲征?还带这个朱凤英,日夜宣淫!哪里有个明君的样子!哼!”

    李纲喝了半口茶差点喷了出去,强行咽下去之后,用力的咳嗽了两声。

    这是官家的家务事,轮不到他这个外臣说话,而且官家和朱凤英这事,说不清楚的。

    他连连摇头,李清照终归是个女人,涉及到赵桓,就显得有些感情用事。

    李纲笑着说道:“官家心里对宋人的仁善,希望给他们一个机会,是希望大宋的百姓们日子越过越好。”

    “官家勤于政务,不耻下问,也从来不搞一言堂,这都是明君的表现。也是为了让大宋蒸蒸日上。”

    “但是某认为,在官家心里,极度的渴望着对金作战的胜利。”

    “而且是那种不择手段,一切以胜利为主的渴望。甚至达到了偏执的地步。这种渴望很可能让官家在处理此次军粮延误之事上,一反常态。”

    “哦?偏执?”李清照疑惑的问道。

    李纲在宽大的袖子里拿出一本札子说道:“这是种少保当初留下的种家遗录上最后一页,上面记录着鼠疫和天花两种病的威力和后手。”

    李清照拿到手里看了半天,才满脸惊讶的说道:“这……”


………………………………

第六百二十八章 枪杆子里出政权

    那个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对任何人都宽仁无比的大宋皇帝,居然还有着如此不闻人知的一幕?!

    鼠疫之事,乃是机密中的机密,朝堂中知道的一只手都数的过来,无外乎种师道、赵桓、赵英和李纲四人了。

    就连沈从都不知道有鼠疫这档子事,赵桓留下鼠疫的后手,都是交给赵英直接督办。

    李清照用力的攥着手中的纸张,那个顽劣子一点都不知道怜惜自己!做出如此决定,是打算了好了要战死在云中路或者河东路吗!!

    值得吗?

    李清照皱着眉想了很久,才确定了,当时的赵桓赌命的做法,非常值得。

    当时那种境遇,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哪里来的大宋新生?

    李清照插着手,想了很久才点头说道:“李太宰说的有理,那就暂时瞒着他吧。”

    李纲将手中的茶盏说道:“这天下的百姓其实可以分为士、农、工、商。”

    “士就是官吏,农就是普天之下的辛勤耕耘土地的农民,他们保证了大宋的粮食。工匠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而商,通常情况下指的商贾。”

    “在官家心里,这农就是这造茶盏的陶土,一切的一切都来源于农民。”

    “没有了农,就没有粮食,没有兵源,一切的一切都将化为乌有。在某看来,官家如此的认知,极为正确。”

    李清照笑盈盈的看着自己手中的茶盏,这就是赵桓和大宋其他皇帝最大的不同。

    自己那个顽劣子,始终心系天下百姓,不管到哪一步,李清照都不认为自己男人会失败的理由,就是如此。

    而农民是什么?

    是一切的基础,他们之中会产生新的士,新的工,新的商。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兵源。

    有了兵,有了武器,才会有一切。

    用赵桓自己的话说,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弓弦笼罩之地,就是大宋之土。

    这种全新的认知和孟子的君为轻,社稷为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又超脱于孟子。

    这就是李清照最喜欢赵桓的一点,身处高位,飞在云端之上,却又能看到一切困难,也愿意看到一切的苦难。

    哪个皇帝能够做到?

    “而现在这商贾,就是茶杯。”李纲将茶盖打开,苦笑着说道:“你看这中的茶水,茶叶不都是商贾周转天下所挣下的利润吗?也是支撑着我大宋开边拓土最大的财政收入。”

    “你是说油水吧。”李清照笑着说道。

    她看着茶水和茶叶,这就是让人想不通的地方。

    明明天下就这么多的货物,但是经过商贾的来回倒腾,居然能够产生更大的价值!

    并且反过来让天下生产更多的货物,进一步的促进大宋的繁荣。

    “天下之物皆有定数,可偏偏这商贾就这么古怪,他们难不成还能造物不成?明明商贾不事生产。”李纲也是连连摇头,这是大宋这一百多年来的一个让人奇怪的话题,从来没有圣贤书教他们为何如此。

    但是事实就摆在面前,繁荣的商贸,带来了极大的财政收入,而这些收入,还是当初商税扑买制的情况下,收上来的税赋。

    以后只会越来越多,并且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李纲继续说道:“长期以往下去,恐怕用不了几十年,天下商贾纵横天下,商税怕是要达到前所未有之数,说不定等到哪一天,就没有农税了。”

    “我当初问过官家这事,官家说这是在集中生产力的优势。云里雾里,看不懂。”

    李清照叹气的说道:“这次邸店商贾联合的抵制低价军粮之事,处理失当,对我大宋不利,对官家的政策不利。李太宰你觉得应该怎么处理?”

    赵桓在津口建大船之事,众所周知,甚至亲自到津口视察船坞,并且和万国商贾见了个面,虽有个冒充粟特人之事,让万国商贸展,出现了些许瑕疵。

    但官家鼓励商贸的信号,对大宋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眼下邸店粮商联合抵制低价军粮之事,是一个极为棘手的事。

    李纲笑着说道:“官家前段时间让刑部制定军婚法时,采用了听证一例。某以为是个好主意,此次邸店商贾闹事,正是试试这听证一事,能不能广而行之。”

    “那就麻烦李太宰了。”李清照点头,这也是她心里的一个想法。

    李纲站了起来说道:“官家在前面抚军,我们在后方就是专门做这些事而已,谈不上麻烦和辛苦。天色不早了,我这就去安排,尽快解决此事。”

    李纲离开汇英阁的时候,脸色变得有些阴沉。

    此次商贾联合抵制低价军粮之事,不仅仅是商贾的问题,肯定有些官员在其中浑水摸鱼,欺上瞒下!

    一切国事皆吏治,是李纲处理国事之中摸到的一个窍门。

    大宋粮草的调运,是一种名为粮引的形式存在。

    汴京存有粮草若干,需要运往前线。

    而燕京的粮商,需要将粮草调运到汴京,这个时候只要将粮草调运到燕京府的转运司,就可以得到钱引,到汴京取运贩卖。

    这种转运的方式大大的增加了百姓的便利性,同样节省了大宋军粮调运的消耗。

    而这个转运的方法的发明人,正是现在的中书舍人陆宰。

    战事吃紧的时候,陆宰就拿着从钱引里得到的思路,找到了官家,得到了官家一切以保证粮草供给的要求之后,大胆施为,效果还不错。

    但是现在粮引,肯定是出了什么朝堂大臣们,不知道的岔子,才导致了“低价”这两个字的出现。

    “干活的时候一个个看不到人,为国赴难的时候,找不到人,找捞钱的门道的时候,倒是一等一的好手啊。”李纲看着月色,急匆匆的赶往了陆宰的府上。

    他需要知道到底是出了什么事,让一直非常稳定和为国肯散家财的大宋商贾,不得不走上这样一条道路。

    在官家御驾亲征的时候,搞出这样的事,其背后一定有人撺掇!而且还用了见不得人的手段。

    陆宰是中书舍人兼转运使,这个交通部的部长,深夜依旧在看着手中的札子,听到李纲登门的时候,亲自迎进了家门之后,说道:“某知道李太宰要问什么,李太宰且看这个。”

    “这是邸店一等商贾写的书信,就连他们都遭到了毒手,快要撑不下去了。”

    李纲拿起札子说道:“那可是邸店一等商贾,一定粮商都扛不住了,那些小商贾们,岂不是更难?”

    札子里的内容让李纲非常疑惑,他以为的邸店一等商贾应该是家财万万贯,良田千顷,门客仆从数千。

    可是这些粮商哭穷的札子,让李纲有些摸不到头脑。

    “这些都是真的吗?”李纲将札子放下,沉重的问道。

    搜狗阅读网址:


………………………………

第六百二十九章 良政变成害政

    不知道李太宰还记得山阴唐家吗?那个一等丝商,家财万贯家里老宅价值数十万贯都不止。”陆宰想到了自己的亲家,叹气的说道。

    李纲点头,陆宰两次求粮,把人家山阴唐家最后一点点粮食都给榨干了,唐闳连个陆宰家的入门钱都付不起。

    而这个一等丝商的后人,打理着纺织所之事也是井井有条,算是一名能吏。

    “纺织所的唐司务一心为国的美名,是一段佳话,也一定会写入青史,万世传念。”李纲有些疑惑的问道:“可是唐闳之事,他们山阴唐家破落的原因,还是因为兵灾。和现在这事有什么干系?莫非……”

    陆宰摇头说道:“不是李太宰所想的那样,我说起唐闳其实就是说我大宋大多数商贾,并非一心一意逐利,在大是大非上,并没有拖后腿。”

    “但是眼下有些人就抱着商人逐利为贵,人命因钱而贱的想法,在这转运之事上,进一步的迫害这粮商。”

    李纲这才明白陆宰是在说服他,有人在迫害商贾。

    陆宰连连摇头的说道:“士农工商都是陛下的子民,为何独有商贾被视为贱业,轻则辱骂殴打,重则抄家灭户,还美名其曰匡扶国风。”

    “这些在燕京的行商,都是从上京路到克烈部数万里之遥的地方牟利,每一分钱都不是凭白挣下的。在燕京换成粮之后,想着这最后一程再挣一点,结果呢?”

    结果就在李纲手中的札子上。

    这份札子是数名邸店一等粮商所写。

    而所写的内容,实在让人触目惊心。

    在最开始执行转运法的时候,都是运到燕京转运司,换成粮票再到汴京提粮。

    没过多久就查出了有商贾往米袋里掺石子的手段,来增重谋取利益。

    而这些发国难财之人,已经被法办,并且有了抽验的手段。

    而后就有转运司的粮官在其中牟利。

    转运司的粮官在兑粮的时候,把土掺和在了米袋之中兑换而出,而后商贾运回后发现,告到了台谏。

    台谏和转运司掰扯了很久,终于在官家的裁定下,商贾取粮也可以抽检,并且可以检举粮官从中作梗。

    这件事告一段落之后,转运司的粮官们兑粮的手段就比较多了,以次充好,随意的更换袋中谷物,泡水,掺土掺沙屡禁不绝。

    陆宰叹气的说道:“李太宰,你知道民告官殊为不易,本来百姓就是弱势,再加上官官相亲,所以多数人被转运司的粮官坑了之后,都是忍气吞声,尤其是那些邸店一等商贾,他们更多的考量的是和朝堂的关系,会不会弄的很僵硬。”

    “但是他们现在扛不住了,十三进七出,这谁能顶得住?”

    李纲当然知道陆宰在说什么,大宋的一等粮商,在燕京需要交纳十三份的粮食,而到了汴京最多只能换出七成来。

    李纲合上了札子,摇头说道:“他们在燕京那边被那些粮官为难,掺了土、没晾干、一等变五等,十斤变一钱。这些招数实在是数不胜数啊。”

    “你说这本来就是一个良政。方便了朝廷运送军粮,也方便了百姓转运粮草,怎么闹来闹去,怎么就闹成了这个样子?”

    两个朝廷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想不通这个道理。

    明明看起来百利而无一害的政策,为什么变成了这个模样。

    李纲忽然眼中一亮说道:“完颜宗干以前在金国的时候,也干过这么一出事,就是那道收刀兵以安地方的政令,你看到了那些金人里正拿着菜刀,都能搞出不少幺蛾子。”

    “咱们的这个粮引之事,是不是欠考虑了?”

    陆宰听到李纲说的话,紧蹙的眉头才有些舒展开来。

    他一直在想着怎么吏治,可是这种实物性质的物品,本来就不是单方面的错,转运司的粮官们的抱怨更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